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或是日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主要原因是什麼?


德國機械工程師收入約44000至52000歐元每年,均值48000歐好了,約等於35.6萬RMB
a mechanical engineer with work experience of two years. The most likely salary will be between €44,000 and €52,000 per year. In a small company it can go down to €38,000. In lucky cases it can increase to €65,000.
出處:How To Germany

根據德國國家統計局調查報告顯示,工程學的平均收入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醫學(牙醫學)。收入最高的行業集中在金融、醫藥、汽車、化工等領域,收入最高的職業有醫生、律師、工程師、計算機從業者等等。
由此不難看出,德國的工程師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職業,可以得到足夠的保障。以汽車行業研發崗位碩士畢業生為例,碩士起薪一般在年薪48k歐元左右,如果在慕尼黑漢堡等房價高的地區,年薪會有上浮,上浮數額一般用於彌補房價差距。已婚人士在48k歐元的前提下,稅後到手有33k歐元左右。被扣除的15k歐元包含各項稅收、各項保險。33k歐元的稅後收入只需要負擔自己的吃住行,其他的事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比如看病,不需要帶錢去,只要帶一張醫保卡,就算醫院要換心換肝換腦子,也不要掏錢了。一個應屆畢業生第一年月均結餘1000歐到1500歐輕輕鬆鬆。最開始幾年漲幅比較大,如果沒有任何職務,一般年薪漲到8W歐元算是到頭了,就不會再漲了。

日本機械工程師平均年收入是7百萬日元,約等於45.8萬RMB
出處:https://www.careercross.com/en/salary-survey/category/1700

我國,呵呵


告訴你主要原因,錢!和臉!,中國人不尊重工人,你聽家長教育孩子就知道了,以後好好學習當科學家,當大老闆。技術類的高工是很難培養的,但是他們付出辛苦賺到的錢和一些職業坐辦公室掙到簡直是天壤之別,可能有人說我們這工人掙得可多了,那我反問你,你怎麼不去呢?覺得臟覺得苦,首先從認識上中國就和製造業的強國有著天壤區別,待遇太差,得不到尊重。


哎,看了某些人的答案啊。忍不住吐槽一發。很多回答的,感覺都不懂機械,都是在那堆砌專業術語。一點都不結合實際,誤導大眾。現在一提製造,就是這麼個套路,工藝不行!工藝就是精度!精度達不到!沒床子,外國不賣!材料不行!我就不明白,這都快成段子的萬能模板還有那麼多人點贊,你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么,我豪國差錢咋滴?

首先咱們能不能先搞明白什麼是工藝,什麼是精度好不好。精度是設計範疇,工藝是加工製造範疇。精度設計指導著後續的加工,裝配工藝。設計的精度飄逸得自家廠子的工藝都達不到要求,是菜鳥犯的錯誤吧。精度就一定是越高越好嗎?8級公差就能搞定的問題非要弄成5級去增加成本么?3.2um就能達到目的有必要弄成0.8么?精度設計的思想是:用最低的精度達到最好的效果,說白了就是少花錢辦好事,這樣才能物美價廉!產品才有競爭力。拋開功能談精度,耍流氓好吧!(就和拋開實現談原理一樣都讓我有種蛋蛋的憂傷,譬如,不就是個繞繩子的筒子么,一位HR對液壓絞車的點評,好有道理,但總感覺哪不對)精度設計是設計的核心之一。

好的設計為啥值錢,原因就是好的設計可以為老闆省很多錢,讓工人省很多心,少出力。把一件100塊可以搞定的活干成500塊,至少在機械領域太容易辦到了。別再說什麼工人啊,工藝啊,材料啊。這些生產資料都是可以通過錢搞定的。但是好的設計,可不是錢能解決的!人才才是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力,企業的命運。

人和人不一樣,在於思想,產品與產品不一樣,在於設計。別本末倒置了。如果說存在差距?我可以百分之一百肯定,差距在於設計!什麼工人,材料,精度都是扯淡。我玩製造也有幾年了,至今沒聽說過設計的東西加工不出來,材料搞不到的。圈外的朋友,別再強答了,現在中國的製造能力不是你大學老師說的或者你小時候十萬個為什麼看到的那樣,中國製造能力發展太快,簡直開掛的節奏,你需要參加幾次製造業相關的展會來更新一下自己的觀念!但是可能咱們發展的太快,還太年輕,缺少積澱,很缺乏優秀的設計,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那些抱殘守缺的所謂什麼幾級工啊,這個時代你跟不上趟,抱怨待遇差,不受尊重,沒用!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勞動人民不是特指工人。至少從歷史上看,科研工作者,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更重要的推動作用。

覺得有些人的評論真是層次太低,眼光局限。對於精度是個設計範疇這種入門級的概念還要質疑一番,我也真是懶得和其溝通了。推薦看下《公差配合》。不要以為設計就是畫CAD,擺弄SW,UG好吧,那是幹活的工具,簡單的如1+1一般。強調一點,至少在機械行業我是個實用主義者,我解決的問題也是針對大批量高品質生產,十年磨一劍不是本人研究方向,也不感興趣。

我相信對於產品,對於設計,對於製造我們工程師要比工人專業的多,不知道H8,圓柱度的機加工人大有人在,更別說材料的金相組織,屈服極限,可是對於工程師這是常識!工人很有可能不會加工NPT3/8,但我們工程師是一定會的或者有辦法讓他會。因為這就是決定產品質量的一部分。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是工程師的任務,包括工人使用的機床,操作的工序。而且將來製造會越來越智能化,用靠譜的二進位取代不靠譜的工人是遲早的事,未來一定是無人車間,製造者就三個:工程師,機器人,機床。就如擠香腸一樣,一根根棒料下去,出來就是符合要求的軸。

我們設計去請教工人並不是我們不懂,而是對於機械我們沒法在電腦裡面debug,我們只是想了解現場,優化設計,我不知道怎麼就讓人覺得工人是設計的老師了。設計是產品絕對的核心。而且我覺得把產品品質推到工人身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反智。一件產品,至少有大批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材料工程師,品質工程師,製造工程師的參與,你說工人決定產品品質,我都不知道這邏輯怎麼來的,是的,產品是他們做的,但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的,是我們工程師教的!你只看到他們熟練的操作手法,卻沒看到它們操作的系統是誰寫的,梯圖是誰編的,操作的手法是誰教的。

還有材料是需求推動,一般的材料能解決問題,就不用特殊的,便宜的材料能夠滿足需求,就不用貴的。材料滿足不了設計需求的,設計工程師可以和材料供應商對應的工程溝通,共同開發材料,這一切主導的是市場,是產品,是設計。不好意思,本人常用235,20#,45#,40Gr,35GrMo性能很好,材料很容易買到,價格實惠公道,基本不操心。當然隨著我們工程師設計水平的提高,我們會改善產品的設計,產品的材質,產品的工藝,總而言之,是我們設計說了算,當然這還如上文所說,這需要積澱,這需要時間,這需要更多優秀的工程師的努力。

對於評論中航空母艦,燃氣輪機,汽車發動機等機械製造行業的從業者們,本人姿勢實在有限,不能回復你們的質疑,顯然也沒有水平與你們愉快的交流,我只能就我的眼見來說我自己的看法。


關注我的小夥伴,也可以去看看我其它機械方面的回答,有關於製圖的,找工作的,行業看法的,還有一些技術上小答案,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結尾彩蛋:機械差距在於設計,設計的差距就是中國有太多逗比認為機械差距不在於設計,給設計那麼一點點收入,誰願意做設計?設計至少都不傻,情懷用完了,我們自己會找風口,好吧,本人努力棄坑中!沒雞血,沒正能量,就這樣…


...答一個吧...
1,待遇的不平衡。
都在說「機械越老越吃香」,但是我遇到好多工人師傅好多工程師(40+歲)一年的工資才10w+,然而這個工資在it或者金融面前可能只是開始幾年就能達到的水平。
越老越值錢,但正真缺錢的卻是25-30 這幾年:談戀愛時,要消費;討論婚嫁時,要禮金房子首付...;結婚有了孩子,尿布奶粉......
很多人說:「等你熬個十年二十年就好了」,我特么笑笑。金融、it、房產銷售...在最初幾年已經賺的盆滿缽滿,然後自己投資做個小老闆啥的。等他們成為老闆,管理層...機械屌絲邁過10w這個坎(有人一輩子邁不過)。
經過這麼多,學機械誰還敢對自己孩子說「將來當個工程師」這種話?
相對而言,在國外工程師、技術工人既受到尊重工資待遇也比較高。在「衣食無憂」的狀況下人才會思考怎麼去做的更好,不是么?在「待遇和尊重」的條件人,人們才會更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不是么?
2,想成為一個「機械工程師」難度比想像的大多了。
樓上答主談到了「精度」,說「精度是設計的事情」,呵呵。
講真,在沒有實際加工經驗、沒有實際裝配經驗下談「設計精度」我就笑笑了。
在實際生產中才有「粗糙度」的感受,在實際生產中才能體會到「熱處理」的好處(至少有點感覺),在實際生產中才有「裝配難度大」「裝配不了」的感受......而這些都需要在生產中才能發現。
同時,這些需要時間,需要在基層待2-3年的時間。但特么的,這2-3年的時間因為在基層,工資待遇也可想而知。
有多少人願意在整天雜訊油泥的地方待著,關鍵這樣的工資還低成狗(同學聚會5年時別人都開車了,機械的屌絲呢?有部最近的蘋果手機已經不錯了吧。)
3,國內很多企業用不到「高大上」的知識。
有限元是啥?我們有經驗老道的師傅,實在不行加鋼板厚度用好點的材料,趕工期才是王道。
運動模擬幹嘛?只要裝配起來能動就行。不能動?讓X工稍微改改,再不行就讓底下用榔頭啥的敲敲。
4,機械方面的創業。
好吧,創業是人人都想的,作為機械屌絲狗當然也想。
傳統機械的創業首先需要廠房,然後需要機械設備。
廠房還好點,有城市希望吸引新技術什麼的,提供的廠房都還可以接受。
但機械設備呢?動不動就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原材料也是價格高的嚇人......
正如樓上有人說的:50萬去做個軟體開發還能撐段時間,但50萬去開個加工廠貌似有點吃力。
正因為it行業投入小,風險小,所以導致了很多人願意去做it。傳統機械的創業沒有電家底貌似是不行的。
............
好多「工程師」實際上就是「三維設計員」...哦,錯了,是「廉價的三維設計員」。只需要把相應的機構在電腦里繪出來、組裝起來完事。
很多人一輩子不需要用「材料力學」「高等數學」「材料加工工藝學」...等,然後我們就會想:特么的,老子大學學了辣么多課程卻沒有用到,大學白上了.........不,是被大學上了............
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多少人支持去學機械???

暫時答到這,等想到再說。...


差距是全方位的,小到一個軸承,大到高檔數控機床,設計製造水平可以說不是一個檔次的,至少三十年差距吧。


其實有差距是應該的,人家發展了那麼多年的發達國家,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機械製造這種需要技術積累的領域本來就沒得比。然而現實問題不在於差距大,而在於差距越來越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自動地流向高利潤的行業。中國機械製造技術落後,導致技術附加值低,行業利潤率很低,從而導致資本投入少,技術開發慢,並同時也造成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差,人才大量流失。投入少,人才流失反過來又將使得技術更落後,惡性循環,與發達國家差距越拉越大。


要想跳出這一循環,只能靠政府干預,通過政策上的支持來試圖挽回。


利益相關:國內某機械top1本科,保研到計算機,已棄坑。


哎,這種問題每隔一陣就會在timeline上出現一回。我都已經知道下面的回答是怎樣的了。

材料不行、機床不行、裝配工人的水平不行;

沒有待遇、沒有尊重、沒有不記回報的投入;

都是是虛無縹緲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

評論區要麼是完全贊同要麼是堅決反對,很少見到心平氣和討論的。

反正干設計的不會說圖紙的設計水平和設計理念有差距,干製造的不會說工藝的流程設計和參數選擇有差距。


最後,沒錯我就是來吐槽的。


差距,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底蘊!工業的底蘊!
理念!工作的理念!
知識!學不到的知識!
尊嚴!職業的尊嚴!
收入!勞動的回報!

馬的,我們不需要8級鉗工!我們真不需要!誰再背這句鳥語我想罵人了。
那麼多年的空白,你們以為我們真的可以短時間跨越式發展趕英超美么?不能!你永遠只能在人家後面模仿。
這就像8級鉗工一樣,他一鎚子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尼瑪這是不可複製的,他死了咋辦?以德國為例就不推崇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一個8級鉗工操作一次20塊錢,但他們寧願花20000塊錢去做一個可以複製的穩定的方案來解決這種問題,永久的解決,讓8級鉗工變初級鉗工去。

看到知乎上的各種代表先進生產力/行業翹楚/塔尖收入群體....的高級知識份子,每當提到」手工製作「/」匠人精神「時,表現出的無限膜拜......我就能理解這個國家的機械行業依然還在被外行揉擰,技術人員依然只能是工廠的無話語權派人士。
請大家記住:」手工製作「/」匠人精神「之類的產品僅適合人們的個性需求,少量的需求,與國家的產業基本沒有任何益處。

我覺得,這個行業和外國人最大的差距應該是」錢「


房產興邦,實業誤國,整個國家都這個態度,屁民怎麼搞?


水平差距是很大的,但是不是沒有追上的希望
材料,熱處理,機床母機,機床,數控系統,伺服電機.............
當是這些東西就是相互連環套在一起,解開一個其他的就有解開的希望
就像點技術樹,全點開了才能晉級,有一個點不開就只能卡在那
然而我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喜歡拿來主義,總是想等別人的,


日本設計,裝配,調試,水電油氣路安裝,檢驗都是一組人,如果是個小項目一般都是一到兩個人全程搞定


不管你活幹得精密不精密 關係到了 錢到位你就能接單子 不給好處就不給你訂單 給了訂單 錢也欠著不給 工人工資都發不起 都他媽養不住工人 還幹個毛線 這欠錢不還是哪個孫子興起來的 別說先交錢後發貨了 貨到付款也行啊 貪污腐敗 烏煙瘴氣 這哪裡是干機械 搞研究該有的風氣


http://www.wasu.cn/Play/show/id/5643525
這是好幾年前德瑪吉(德國)車銑複合加工中心的介紹片
Geek sexy:編程後數控機器將全鋁頭盔一次成型
看看德國和日本的機械製造加工行業在2009年時的水準
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或是日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身為從事機械行業近10年的業內人員,鄙覺得首當其衝的就是加工出各種零件的工業製造母機——機床的差距。早在20、30年前,包括德日在內的發達國家已經大範圍應用五軸聯動數控加工中心,現在呢?我國造得出來么?當然能造得出來。但是好用嗎?答案是:難用的很。首先就是精度問題,然後是結構剛性(耐用度和穩定性能)差。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這20年來各地開發區如雨後春筍鱗次櫛比,大大小小的外資企業大量湧入,製造型外企在我國設廠所用的製造裝備,除了低端產品採購國內廠商外,涉及精度的機床設備大都從本國已經下線的近乎淘汰的機床里拿出一些運到大陸駐地,繼續生產。這些已經服役10年以上的舊機床,竟然還要比我國現在製造的機床精度要高,剛性要好,極少故障率。相比而言,由我國自主生產的機床(尤其是數控機床),僅僅服役5年左右之後,精度大幅喪失,故障率高,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製造工藝、材料上的差距。機床裝備中,關鍵部件是伺服電機,絲杠和導軌,這幾樣要做得精益求精,那真得是要有一干超級精密的母機之母,超級耐磨形變極其微小的材料及備極巧妙的工藝路線來保證!這還僅僅是機械硬體上的呢。我們沒人家硬。軟體呢?內嵌PLC高度可靠的控制則是軟體部分,我國的數控系統也只是抄襲日本德國,根本沒有什麼另外的長處。設計就更別提了,連一款拿得出手的集成CAD、CAM、CAE等等的3D軟體都沒有(牛氣哄哄的程序員哪裡去了)。所以,我們也沒人家的軟!軟硬都不如人!我認為製造工藝和材料這兩個方面是我們與先進國家之間在製造業上最難以縮小的差距,更遑論趕上!原因其實都知道,實業這些年被畸形的經濟結構拖得苟延殘喘,優秀的年輕人材又被社會價值觀念誤導而不願從事這個行業,造成我們國家缺失了一個寬厚的藍領技術人才積累的土壤,自然就缺少更高端的製造業拔尖人才。我們一直以為將要迎來的是工業4.0和大數據時代,但看看上面兩個視頻之後,大家想想:你做好準備了么?以為遍地的程序員就代表全員腦力准適應新一輪的信息革命?
人家的製造工廠現在可以做到無人生產,閑出的人員騰出手來干點別的工作;我們的基礎工業遠遠沒有這個高度,註定我們的成本要高(一切成本中,人的成本最高),成本高註定要被市場淘汰。古今中外我就沒聽說過被淘汰的落後者能搶勝利者手中的飯碗這種現象,所以,如果不正視這種差距,努力追趕,那麼我們都會永遠作為第三世界的低級勞工去在給第一第二世界裡的僱主充當廉價勞動力中賺取可憐的生活費。內經曰"人無胃氣曰死",說的是脾胃主進食運化,是一身生機之源,同樣地,實業為一國之基,機械製造是根本,製造業不健康,落後挨打必不可免。只有基礎製造興旺,人才受到政策尊重,生活有保障,社會才會尊重踏實幹事的那群人,我國才會漸行穩健,刻薄險躁的風氣才會得以糾正,上下相協,萬眾愛國,因而屹立於世界列強之間。
》》》以下為15.9.18補充更新《《《
清末李鴻章力辦實業,無非想要強國根基,仍勝百餘年後今時大多國人思想,實為前瞻開明。也不能單怪誰,只恨不齊心,大家都只看到自己。人性這東西,古今中外其實同一。關鍵看那個社會風氣的領頭羊是怎麼引導的。
《大明劫》吳又可答孫傳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明積弱已深,實由歷代朝廷重權謀而輕經術,已非一劑猛葯可治…"
由評論區一位朋友的話想起此段。
"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做飯給自己吃,給老婆孩子吃,定會奔著最養人、最衛生、盡量可口的要求去烹制,所以會用心去做,把這個推到做事亦然,為官亦然。實打實地做事,各安其分,就是這麼簡單。可惜,總會有人只想享受,看不得別人好,恨不得踩在同類頭上作威作福,絲毫不顧惜世道人心,不顧惜炎黃心脈,帶壞廣大中下資質人群的心路跟著捨本逐末囂囂不已,損人不利己,何其狹也。日本人路子雖野(軍國主義隨時抬頭),但論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那是沒話說,真是實打實地肯為他們的領袖肝腦塗地的;日耳曼民族儘管呆板,但踏踏實實地做著世界級堅實耐用的產品,看看世界盃,踢球多難看,人就是下笨功夫跟你死磕著堅持到底奪冠,從而讓觀看者對他們的意志肅然起敬!所以說沒點精神,沒點講究,只會窩裡橫,拿自己人當猴耍,就只能遺笑世界之大方了。這世界其實和人際一樣,聰明不聰明都是其次,肯從笨處從底子上下紮實功夫的,才會贏得別國別人的尊重。


我是做IT的,表面上小米啊,阿里巴巴的牛逼不行,但是我這種行內人知道中國晶元是垃圾(小米手機大部分都交專利費和晶元錢,自己賺個辛苦錢),而晶元不行系統就不行,系統不行軟體就不行,IT最大的一頭利潤就被美國控制了。而晶元不行的原因根本不是設計問題,而是工藝,離開工藝談設計就是狗屁。而工藝的本質問題就是精度,尤其是鏡頭的精度和機床的精度,其他都是好辦的。

只要解決工藝問題,一切設計晶元都不是問題。龍芯那種離開工藝談設計的人,他能搞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怪。

中國好像說準備投1200億做晶元,我覺得應該用同樣的錢投資機床和材料才對。這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來。

說道這裡我又反感什麼改革啊,搞活啊,改革之前中國的工人和機床設備,雖然水平差,但是安心做事,不搞爛事,隊伍很穩定。改革之後基本都要錢,搞亂了人心,整個工人隊伍都被搞散了。北京北一機幾乎是全部解散下崗了,一代人的工程隊伍解散了。現在很多人另可去當餐廳服務員,去當接線員都不願意做工人,你說還搞個毛。

一個行業的人失去了尊嚴,你扯其他都是沒用的。以前的八級工地位是很高的,現在工人是個什麼辭彙?

既然一線城市已經金錢泛濫,一線城市就徹底取消工人,到二三線城市去安心的把機床做好,或者遠離城市的郊區


見識淺薄,說說個人經歷,沒見過德日的優勢,見識過國內的劣勢~
剛畢業去的非傳統國企,同一屆同學去了挺多,都在企業研究所工作,實習時碰到高兩屆的學長在挫一個光孔,因為供應商打偏了,他說他們設計所的工作就是把美國的東西測繪仿製,兩年了,即便把形狀做到100%相似,性能天壤之別,老外的東西加水的運轉效果比自己加油的還好(正常是需要加特殊的油),據說仿製了好幾年了,後來聽說設計所原來就是仿製所,工藝所就是車間工藝支持,我在應用所,就是銷售支持,難怪研究所沒研究出什麼東西。
後來去了傳統老國企,第一次看到老資料是用打倒四人幫的報紙包的封面,激動的都TM要流淚了,整個工裝設計部我是唯一一個會用三維軟體的。面試時說好的去設計所,分配時因為我是外地人不能去設計所,然而本地的設計部大神一次帶走一個團隊跳槽了……那個節奏慢啊,那個閑啊,部門一大姐學車一個月早晚打卡不誤,工資沒少,人一天沒見。
辭職後在蘇州面試過一些私企和偽外企,聽過最操蛋的一句話是「我們招過很多二本三本的學生比一本的都乾的好」,想壓工資就直說,不必如此嘛,我一直期待著合同到期那天告訴老闆,不是985,211的學生辣雞,而是優秀學校的優秀學生都在西門子,博世,卡特彼勒,上汽,一汽,大眾,華為等等,要麼就是轉行或者做銷售了。
私企玩命撈錢,不肯花錢招/留優秀人才搞技術,期望花小錢淘人才。國企能割一批國內的人才,但研發的目的要麼是領導拿來邀功請賞,要麼大家混日子撈錢。我覺得吧,人才和技術是根本,人才流失,技術落後,這兩樣不改變,差距永遠都追不上。


家長: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去工廠幹活。


作為一個底層車工有七年工齡的人,在此發表一點淺見,說點這些年的見聞,如有不對還望不吝賜教。
我用過日本生產的刀具,返修過美國人生產的曲軸,很巧的是單位又買進不少德國機床。讓我依次說說本人的感受。
有次我加工一批活塞桿,已經滲氮成型是成品了,領導突然說工藝有問題R位置需要重新加工和打磨。但是工件已經滲氮堅硬無比普通國產刀具根本無法車削一接觸工具刀片不是馬上鈍了就是粉碎,然後庫房的人很神秘的拿來一把刀具,我一看上面的英文就知道這是日本刀具。結果一用全程沒換過一次刀片。
返修美國曲軸,當時我就很納悶,整個曲軸除了主軸頸和連桿頸是加工成型以外,其他不接觸面全是毛坯形狀,這是我無法想像的。而且運行十萬小時其精度只降低了1絲,要是我們單位的曲軸能保持1個毫米都要謝天謝地了。隨後我又重新吊裝毛坯加工一根曲軸,一個美方人員時不時就過來觀摩,不時就撿起地上的鐵屑看。他那謎一般的微笑彷佛是在告訴我,這種加工方式也只有你們中國人才想的出來。。。
前幾年,單位斥巨資購買了一系列的德國高尖端數控機床,話說就連我這樣的小工都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些精密機床如果不能在恆溫環境下生產是無法到達精度的。可那些領導你能說他真的不知道?沒有恆溫的車間其後果就是這些高精密機床不斷出現問題,返修率高的驚人。而且德方人士哪怕是捲尺髒了一點點馬上就得擦乾淨,而我們不用到看不清楚尺寸是不會去擦拭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我這種層次看到的問題。一是原材料工藝不過關,當然,這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怨不得誰。二是領導層還停留在那種多塊好省的觀念,你省的那些錢可能多的都出去了。他們不是不知道其中利弊,但好大喜功只求政績導致的白白浪費太多的錢。三是大部分工人沒有那種嚴謹的工作態度,這其實也是老問題,周遭環境給不了你那種嚴謹的氛圍。中國機械行業還有很長路要走。


到現在,絕大部分普通人接觸到的製造業差距
1、國民人均收入
2、品牌
3、這才輪到技術
看到李自厚的答案講設計不行,那什麼是設計?
我理解的設計,是成本、功能、質量、工藝,甚至包括逼格、環保、IP等等一大堆東西的最佳平衡
所以他也說了:至今沒聽說過設計的東西加工不出來,材料搞不到的
因為這種設計都被設計和PM斃了

回到正題,中國的消費者,當他們講:「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或是日本有差距」的時候,他們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想要的是中國的價格德國的質量,然後是中國的價格中國的質量,然後是中國的價格和不如中國的質量,然後是德國的價格德國的質量
至於你中國牌子,德國價格德國質量,對不起,不認的

我豪國差錢咋滴?

我豪國的人民差錢啊!更何況我豪國才幾天?

然而前面也說過了,設計是平衡
那價格限死了,公司要活,怎麼整
中國價格,中國質量
所以很多業界銷量第一的國產牌子給人感覺很拙,沒匠心,沒逼格
因為普通消費者就那點錢,因為給的那點錢就承載得了這點東西,因為那些一開始就德國價格德國質量的牌子出來的太早,大多死在了貧窮的年代
所以你看今天老講的中國創新,中國製造新代表,華為大疆,都是有大量出口的
這個問題應該靠國家解決


然後現在富點了,有人開始要德國的價格德國的質量,出現第二個問題:品牌壓不住
消費者認為中國牌子就是不行,寧可買日本馬桶蓋和德國衝擊鑽,哪怕這玩意是中國公司設計中國公司製造連牌子都是中國公司貼上去的
然而就是不買中國公司的同樣的東西,哪怕比德國貨便宜

於是中國公司只能繼續造中國價格中國質量的東西
所以你看今天老講的中國創新,中國製造新代表,華為大疆,初期主要客戶都不是普通消費者,都是專業玩家(電信部門和電影團隊)
這個問題只能慢慢熬,熬到消費者認可國產的那天

這倆問題完了,才輪到技術,輪到know-how,know-why,工藝,精度,材料這些blabla一堆的東西
並且,我TM投巨資研發的東西還是只能賣個中國價格,我TM幹嘛要搞研發?
所以說技術是最後的,前兩個問題不解決,哪有技術的空間?


中國很多工程師做事的態度真的不那麼嚴謹,細節也不看重, 經常馬馬虎虎, 這個和老闆催的太緊很大關係,我也不例外,好不起來的!


提供個新視點
某日企的事兒。
前陣子跟生產那邊聊天,說外包鑄件加工時候出缺陷的事兒。這種外包都是給小工廠,發現缺陷只能通知,不能索賠,好像有個什麼小型企業保護法來著。
具體到這個公司嘛,處理方法就是發現缺陷之後聯絡,如果再出現同樣問題,派一些工程師進行技術指導和改進,不會輕易扔下不管。
這樣小型製造企業的風險一部分轉嫁到巨頭身上,巨頭又進行技術提攜…當然,前提是巨頭不出問題


這個題目太大了……其實關乎整個經濟,發展階段,策略,比較優勢,現實問題等等……
樓上有人提機床,機床也不過是螺桿絲杠控制器螺釘螺栓的組合,不同的組合會有不同的設備,外加各種行業應用和經驗,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德意志也不是專註發展機床的國家,講到低就是整個工業體系。

關於快錢和慢錢,我請教下,買個股票是希望1年漲50%還是10年漲50%?
那麼德國公司為什麼不希望掙快錢?當然希望,但問題在於他們已經是領跑的了,他們的比較優勢是品質,想快也快不到哪兒去。這幾年德國對所謂工業4.0為什麼那麼起勁?就是因為傳統的模式和優勢在慢慢弱化,如果不往前走一步,也玩不了多久了。

現在這個時代看事情要放在全球的背景去看,德國的裝備製造處在的是整個的產業鏈的頂端,全球都有中低端需求,這部分需求也會慢慢轉化,同時也會和他們的供應商一起發展進步。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


社會都把錢投到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機械製造業沒錢怎麼搞,還比得上德日等國?


推薦閱讀:

中國的重工業和機械工業現在分別處於怎樣的水平?
機械方面中國與日本德國比較的差距?
鎖和鑰匙是如何批量生產的?如何避免一個鑰匙開多個鎖呢?
我國的機械製造業如此落後,為什麼造出來的火箭卻那麼靠譜?
如何看待我國攻克9米直徑火箭整體環?

TAG:製造業 | 機械 | 機械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