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家對農業領域近半年蜂擁出現的田田圈、農醫生、191、一畝田、農一網和我會種等「互聯網+」產品怎麼看?

最近半年農業界的互聯網+可謂是搞的風風火火、風生水起,感覺當下農業互聯網+是熱鬧起來了,但這蜂擁出現的數以百計的農業互聯網產品最後生存下來的能有幾個呢?他們目前的盈利模式又是什麼?他們真的賺錢了嗎?大家到底看好農業互聯網+的哪些方面?


互聯網時代的快節奏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個體的高速衰敗。樓上提到關於一畝田大批裁員的事,我有兩個同學之前就在那裡干,而且都是管理層。至於為什麼說是「之前」你懂得。縱觀現在的互聯網品牌,個人發現的共同點是,一容易複製,二批量砸錢。換句話說創意的力量在資金面前已經不值一提。誰有錢誰就能幹好,花完了就洗洗睡吧


對於大宗農產品,如主糧、生豬、白菜蘿蔔這些大宗種植和養殖品類,都是國字頭企業才幹得了的,互聯網人就別想了,退散吧。

不過在其他很多細分的非大宗的品類,還是有機會的,但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1、品控問題,要取代傳統的商貿流通模式,或者對傳統商貿流通模式做一定的改造和提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品質。你能保證你賣的土雞蛋是真的土雞蛋?你能保證你的水果農藥是不超標的?譬如你在城裡面或者通過互聯網建立了銷售渠道,專門賣放養的土雞蛋(不是那種關在籠子里的工廠化生產的雞蛋),如果你一天只是賣個幾百斤,你可以自己養自己賣,如果一天賣個幾萬斤呢,你如何保證你的貨品穩定供應?所以有一些做這種生意的人,開始起步的時候,都賣情懷,確保貨真價實,一旦銷量打開後,就無法保證貨品供應了。

2、物流問題,要解決品質問題,需要尋找大量的供應商(養殖戶、種植戶),比如你在省會城市某個單品的銷量一天是數萬斤,而又要保證品質,必然需要尋找幾十甚至更多的分散在各地的供應商,而且還要保證產品的新鮮度,每天都通過物流從產地發到你的倉庫來,小批量多頻率而且是從物流不發達的農村發貨,成本要低,速度要快,還要減少運輸途中的貨損,對目前的物流體系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3、金融問題,這個也非常複雜。首先是支付問題,供應商多,而且是小批量多頻率的訂單,如果全部是預付款,對平台商或客戶的現金流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採用月結批結這種方式,供應商都是小微型農戶,不能及時拿到現金,同樣也無法保證生產。這就決定了,必須有一個先進的支付工具或者金融解決方案來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綜上,做互聯網+農業,不是所謂BAT出來的人,搞一幫程序員,做個APP,招一幫小年輕做地推就能解決的,它是個比較複雜的複合型課題。
做互聯網農產品這樣的項目,團隊裡面的核心至少要有以下幾個人才缺一不可:
第一,是餐飲或生鮮供應鏈出身的品控專家,能制定各種產品的等級和標準;
第二,是種植或養殖方面的專家,能夠監督和指導供應商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第三,是物流專家,精通生鮮運輸包括活體牲畜家禽運輸,能制定低成本、高效率、低損耗的,適應於小批量多頻率的物流解決方案;
第四,是專業干小微型企業如民生銀行出身的金融專家,精通各類信貸、保理等業務,能制定完善的支付和交易融資方案。
互聯網出身的人,起到的作用,就是IT支持,提供基於上述幾個解決方案的互聯網化工具。

2015年10月16號更新
最近做了個公眾號,ID是:fahuome8,經常發表一些供應鏈和物流相關的文章。


利益相關:農資電商從業者(大豐收168)。
從客觀角度來看,互聯網+農業的興起和國家政策的推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國務院的多次講話和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多項政策的推動。在中國,搞農業是得跟著政策走的,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懂。

很多人批判這些所謂的農業互聯網是在扯皮。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國內的農業產業(注意,是指整個產業)確實一直處在相對落後的階段,信息不透明、極其傳統的交易方式。這樣帶來的壞處是,農民作為鏈條最末端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卻要承受供需信息不對接帶來的滯銷問題,農資層層分銷帶來的成本高漲、假肥劣種問題,盲目用肥用藥帶來的環境污染、食物畸形問題(這點是大眾共享)。在一個連美甲、按摩行業都要用互聯網去改造它的時代,我們試圖用互聯網給農業一些新的改變,有何不可?至於很多人唱衰這些都是在玩概念,我只能說,行業剛起步,是個好的趨勢,總會淘汰掉吹嗶嗶的,而不是一味的反對。

其次,關於盈利,只能說很困難。農業產業整個市場很大,但不代表所有進去的人都能分到一杯羹。尤其在互聯網行業,很多時候不是簡單地賺錢與否就能下判斷的。京東電商也不賺錢,但不妨礙它們拓展市場,給消費者帶去福利。

總的來說,我是很感謝京東、淘寶以及很多互聯網公司進軍農村市場,哪怕大家現在做的事情並未看到成果,但都在推動農村市場的發展,相信未來農民用上了互聯網這個工具,不能說顛覆了啥啥,起碼這個工具還是可以解決一些詬病已久的問題的。

以上是本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


大農業無法離開家庭這個基本單位。


農業是一個古老而落後的產業。如果你了解農業的現狀,你就有知道這裡面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近些年,農業人口使用智能手機的越來越多,有著旺盛的需求。而在供給端,現在主流的app都是針對城市人口開發的。
具體需求分析:農業人口,種植或者養殖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就拿種植來說,種植的品類非常多,經濟作物,糧油作物等等都是大品類,而且經濟作物中的種植技術又差很遠,所以種植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他們是通過問周圍的朋友,親戚來解決的,其實不一定是最佳解決方案。現在有這個一個社區為他們的種植活動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應該是有市場的,所以我們才會創建我會種 - WePlant這個社區,就是希望農民朋友或者農資人聚集在這個社區做一些交流。
我們的理念就是讓每一個我會種的種友都成為農學家一樣的種植者。

-----------------------------------------------分割線------------------------------------------------------
幹了半年之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又有一些新的思考。又有了些新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2016.8.21)
農業互聯網領域肯定是一個藍海市場,需要創新者進入拓荒,既是拓荒,那肯定是千辛萬苦。我們還是重新分析,需求端是不是存在!以下是我們的分析
內部資料,還沒問老闆能不能轉發出來呢?老闆知道了扣工資怎麼辦?
「【原創】我會種只是一個在線農技問答社區嗎?

眾所周知,我會種是一個在線農技問答社區!他只是一個在問答社區嗎?

我們的產品從形態上,只是一個種植技術交流的社區,類似於知乎,但是從產品的內核上,其實我們是一個信息聚合平台,通過點贊,評論,轉發,收藏和點擊率來對信息進行「降噪,過濾,優化和增信」,這也是我們的核心功能。高質量的內容可以獲得更多曝光!這是一個通過大家的努力,把優質信息篩選出來的過程。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我會種的核心使命就讓種植戶和所有有用的農業信息相互連接。社交是人和人的鏈接,而信息聚合是人和信息的鏈接。我們社區最核心的用戶是種植者,他們的核心需求是買農資,賣農產品,技術服務和金融服務。而現在為種植戶提供這些服務的是農資廠家和農資流通上,還有一些農產品流通商。種植戶來了,廠家會來,因為這裡有他們的用戶,廠家來了經銷商會來。

好,這裡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廠家來了,經銷商就會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廠家和經銷商各自的分工搞清楚。從上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廠家在整個價值鏈中承擔的品牌傳播,營銷策略的制定,試驗示範,組織農民會,技術服務;經銷商除了落實廠家的策略外,還提供了倉儲,賒銷,鋪貨補貨的工作,可以看出。經銷商本質上是廠家服務能力的延伸!當然個彆強勢的經銷商除外,!然後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分工,會發現,紅色部分都可以在網線完成!最明顯的就是組織農民會,線下組織成本高到飛起,線上組織農民會交流技術幾乎是零成本!

於是,我們發現了一個絕大的線上農技服務的市場需求。這既是一個藍海市場,也是一個紅海市場!我們在產品上的競爭對手是微信的產品組合,在運營上的競爭對手是各個領域專業的種植專家。當然他們有三個局限性,第一是規模容易受限,第二個是技術全面性受限制,第三就是內容產生能力受限制。他們的農化服務是碎片化的,應該有一個平台,提供相應的工具,來幫助廠家和經銷商服務種植戶!我們想提供這樣的平台和工具!
我們只做線上,不做線下,我們不會切入線下的銷售,線下交給我們的商業合作夥伴,原因有幾個,1線下的農資產品流通渠道太複雜,產品也良莠不齊,切入這個市場難度太大;第二人員有限,能力不足;第三農資行業沒有一個第三方農化服務渠道。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機會!
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精細的今天,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吧!」
我會種 - WePlant
這就是我們這個產品的邏輯!
利益相關:我會種社區運營狗 汪汪


今天看到消息,一畝田大規模裁員近2/3,據說還是裁銷售人員,這是不打算乾的節奏啊!


從1998年互聯網起步到2008年移動互聯網出現,經歷了10年,又過了3-5年,城市移動互聯網成熟起來。

農村呢,一畝田從20011年起步,2013年著手移動互聯網,也就從那一年開始,移動互聯網才逐步涉足農村市場,面向農業人群。

都知道農業有10萬億市場規模,農資貿易超2萬億。怎麼切這塊蛋糕,無論是大佬還是創業公司,都還沒找到頭緒,也就是說燒錢也難砸出聲響,或者是根本不知道砸向哪裡?

為什麼?我國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後兩個細分領域明確,主體聚集在城市,人群容易教育,業務複製也快,容易開展垂直業務。農業是第一產業,人群分散、基礎薄弱、消費水平低,種養殖種類就有幾千上萬種,加上農業經紀人、加工貿易、經銷商等隊伍,關係網錯綜複雜。

農民有著強烈的學習和交流慾望,最關注的就是怎麼賺錢、怎麼省錢。互聯網+農業,要通過移動互聯網手段,滿足農民生產/生活更加方便的需求,且是現階段傳統農企、供銷社、農業部門做不到的,才是互聯網+農資、農產品、農技……要創新的。

我覺得農業互聯網的繁榮要在2020年以後,也就是土地流轉到位了,規模化農業起來了,不種地的都城鎮化了,種地的資本化、年輕化了,農業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以此為生,這時才會有1-2家巨頭脫穎而出,真正把業務梳理清楚,有了清晰的盈利路線。


我是供銷體系中的小中層。和社員網有業務,對他們比較熟悉,也有老熟人在社員網。果斷的匿了。我有個關係不錯的哥們在社員網混的不錯,是前一畝田的,在一畝田危機之前就跑到社員網了,做運營的。有個美菜的買手哥們認識幾年了,最近也剛知道跳到社員網去了。我做農業電商也算是老鳥了,算上在阿里村淘混的兩年多點,農業口裡也算呆了七八年了。阿里和社員網的最大的區別是,阿里還是電商老一套,一邊套政府的錢,一邊忙著把東西賣給農民,騙農民開店,盤算把農民兜里的三瓜兩棗也都摳出來。阿里不受農民的待見,阿里在農村這麼多年一直做不起來,這個是核心。馬雲在台上忽悠的是另外一回事。村淘的路子以套政府的錢為主,在淘寶上做的好的,都是政府補貼的行為。你們說的刷牆的村村樂,哥們有去面試過,也是沒有方向的,聽說最近團隊還分裂了。社員網是我看到有點新思路和乾貨的,能感覺到他們團隊全是市場化的,天天加班,晚上十點還被他們業務騷擾,不做概念,做的比較紮實。沒見過他們老大,據說也是個365天的工作狂。團隊也是競爭比較激烈,業務完不成,過幾天很快就被開了。社員網做盤子比較大,互聯網開放給農民做交易掙錢,給農民做工具,開農技課,做農村做物流信息,給農民做標準化,真心是給農民做東西和服務,關鍵是他們背後有個全國供銷社,20萬個村的供銷體系,這個是任何要做農村市場都繞不過去的巨大資源。阿里也沒有這個優勢。這個你們看不懂嗎。農業對任何人都是不好啃的骨頭。需要來點實的。光做點概念,大家都他媽的沒希望。


安利一下農富寶這個app 不知道有人聽過嗎


剛接觸種植沒經驗,望大家多多關照


先糾正一下,191農資人是十年前就有的,不過有些沒落了。


最近在看這些,主要還是農業生產力的基本結構與社會技術發展有些脫節


互聯網+農業,重點不在做什麼鬼電商上。
這個千萬不要被驢山之流的騙子給忽悠了。


之前了解了一畝田、社員網、雲農場和我會種等一批農業電子商務平台,坦誠的講唯一感覺業務覆蓋比較廣、資源比較豐富的就是社員網了,據說是中國供銷旗下的,看了看如果開店成功,訂單穩定還能申請貸款呢。


比較了一下,【我會種】是單純的農業互聯網,不是「互聯網+」,也不是「農業+互聯網」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陝西靖邊4000畝轉基因玉米遭強鏟?
美國有哪些減少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技術?
父母親包了70畝地種桃子,已連續兩年巨額虧損,怎麼規劃經營才能扭虧為盈呢?
張健民和 BAG 之間有什麼故事?
為什麼小米沒有和大米一樣成為主食?

TAG:農業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