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大上的論文寫得通俗易懂,是好還是壞呢?
看論文文獻時,我總是不明作者在講什麼或者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理解。那麼問題就來了,問什麼作者不能把論文寫通俗些呢,這樣豈不是能更好的傳播知識呢?
The Super G-String
……
INTRODUCTION
Actually, this paper doesn"t need an introduction, since anyone who"s the least bit competent in the topic of the paper he"s reading doesn"t need to be introduced to it, and otherwise why"s he reading 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fore, this section is for the referee.
……
簡言之,懂得人,無需介紹;不懂的人,你看啥看。
1、整篇文章都是惡搞(有意思的是,發在正經刊物,且其他正經文章居然還引用,雖然30年來只有8次),但這段話有意無意中說出了大脾氣科學家們心情煩躁時的一面:不懂,你還看個毛。
2、某種程度上,這是所有存在能力梯度的組織中都存在的問題。最有感觸的,考駕照,不管男女教練,罵起人來都含帶一個意思,你個白痴(不一定全是惡意,有時候純屬戲謔)。
3、把這種「地位」差異反映到斯文聖地來,就是大學者發表的高大上的文章,並不會按照讀者理解能力來寫。畢竟,這不是Scientific American, 目標人群不是付費訂閱的讀者。審稿人接收才是第一目的,審稿人能讀懂才是第一標準。
4、規則上,是否通俗易懂,是編輯要考慮的問題。編輯覺得通俗性是本刊的要務,比如science nature等,則會要求作者提交相應文風的論文,或者直接找人潤色成刊物需要的風格,雖然大部分作者寫作之初就已經是按照這個思路寫了。但這裡有個現實的前提:有錢有地位的期刊,才配擁有這種普度眾生的品味。其他期刊還在搶奪第一,甚至只是保級,或者破罐子破摔的狀態,難以分心來做此事。
5、對作者而言,通俗易懂可能並不容易。即便以上3、4兩條,無數學術寫作指導書籍依舊建議科學家們:悠著點兒,哪怕是為了刷高引用。這些指導書籍的作者大多不是working scientist,他們的建議是否會落空,書籍是否有價值,有賴於科學家群體是否照著做,所以肯定是不能用上級口氣批評。「為科學家著想」,結果就是建議科學家們走出自己熟悉的術語專區,站在「無知」讀者的鞋子里費腦筋地琢磨出一套既要滿足審稿人專家評審團,又要滿足無知的大眾評審團的用語,來介紹只有自己最明白的東西。相對於無知讀者認為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的角度而言,科學家把成堆的術語變成平民化的語言是很難的,至少是要額外做功的。大概像馬克吐溫(更準確的出處應該是笛卡爾)所言,"I didn』t have time to write a short letter, so I wrote a long one instead."
6、願望依然要有。儘管以上3、4、5,一個有理想的、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僅是在科學上有獲得同輩認可的願望,ta同樣希望能傳播福音,讓普通人也能了解複雜的科學問題。即便這後半個願望不一定作為目標能夠清晰地實現,也至少能夠作為一種理念,給科學家一個寬廣仁慈的胸懷。
惡搞論文鏈接,一定要讀下,愉悅身心:
The Super G-String
關於糊弄人的論文怎麼寫,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中講得最好:
一要朦朧,二要難懂。譬如罷,作文論秦朝事,寫一句「秦始皇乃始燒書」,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須翻譯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這時就用得著《爾雅》《文選》了,其實是只要不給別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動手來改,成為「始皇始焚書」,就有些「古」起來,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簡直有了班馬氣,雖然跟著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這樣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稱為「學者」的。
所謂「學者」,如此而已!至於為何這樣故弄玄虛的論文能大行其道,先生解釋說:我們中國人向來有崇拜「難」的脾氣。對這點,他有如下精闢論述:
用手穿針沒有人看,用腳穿針就可以搭帳篷賣錢。一幅畫片,平淡無奇,裝在匣子里,化為西洋鏡,人們就熱心的要看了……到什麼廟裡去燒香,到山上的,比到平地上的可貴。三步一拜才到廟裡的廟,和坐了轎子一徑抬到的廟,即使同是這廟,在到達者的心裡的可貴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
此言大妙。
明明研究的是鵝卵石的半徑大小,他必要從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遺石說起,引經據典,口吐蓮花,是為「用腳穿針」;
偷偷摸摸給現有定理加了個限制條件,鼓搗出了雞眼大小的一個小推論,他偏說是重大突破偉大貢獻、名揚千古威震寰宇,是為「裝鏡入匣」;
簡簡單單一個例子就能講清楚的概念,他套了五個引理三個大定理二十八個推論,是為「翻山燒香,跪拜入廟」。
據我觀察,這樣狗屁不通的充數之作,中英文都不少。中文尤多。遇到了,瞥一眼,拿去墊鍋就是了。該吃吃,該喝喝,別往深里琢磨——不值當那個功夫。自己寫論文時,卻應一板一眼,光明磊落。不玩障眼法,不搞東拼西湊。牢記先生的教誨: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共勉。
其他專業我不懂,但是數學專業論文裡面如果追求通俗化那基本就散失了「本質」。用愛因斯坦的話就是: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應該盡量簡明,但是它需要依然可以解釋它原本能解釋的東西,而不能喪失解釋力。
1.比如一個文章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一個有限維空間的結論推廣到無限維,「關鍵點」就在於此,如果你為了通俗易懂,還是拿出有限維的例子,畫幾個圖來說明,也沒證明,那就搞笑了,因為它的目的就是做無限維。你一亂搞,它就不能解釋無限維的情況了。換句話說,很多數學結果的價值在於其通用性,這種通用性不可能通過「特例」完成證明。當然了,寫得好的論文會說明它的特例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結論本質上是natural的。 這些例子寫成motivation也是不錯的。很多抽象的數學結論在一個例子上看是平凡的,在另外一個例子中就非常有趣了。
2.老實講,現在數學研究基本都需要一套非常嚴格的體系和語言,這套語言如此之難懂,本質上不是為了裝逼,是為了準確,這種準確性是數學的最大魅力,如果通俗了,那就有喪失準確性的危險。比如用什麼無窮逼近來談分析,日常交流用這些無所謂,但是在數學證明裡面該用 語言。這個晦澀的語言也是韋爾斯特拉斯最重要的貢獻。如果你覺得一個數學概念繁瑣難懂而且非常啰嗦,那最大的可能性是你還沒懂,你懂之後會發現,這是準確表達中最簡單的樣子了。
3. 據我所知,大部分優秀的數學家在寫論文的時候也是盡量讓更多人可以看懂的。否則,審稿人是很難放過他的,他也不能保證審稿人和他的知識量/理解力相當,與其被他們追著增加頁數,還不如一開始就好好寫,盡量寫清楚。"to reach a wider audience"(讓更多人看懂) 是一個合理的寫作要求之一。 不隨便引入無意義的定義,無意義的符號是寫作的基本要求。有些數學家使用的符號非常個性,搞得其他人很煩。 比如,一個數學家用 表示圓盤上全部全純函數的集合。
論文的艱澀難懂,從它進入中國以來就註定了不僅無法避免,甚至會越走越遠,越陷越深。以至於讓人覺得,論文「本該如此」。要實例?該問題下的大半回答都是。
中國的現代化,幾乎相當於全面西化。何解?那就是用西方人的語言,模仿西方人的思想,寫西方人的文章。甚至,當代白話文的產生本就已經深受西方的影響。它本就是個混血兒,你要他如何根正苗紅呢?
其愈演愈烈,在於各種翻譯腔,倒裝句,被動句的濫用。這種濫用是全方位的,從小就開始「培養」。習慣了,也就嘗不出「空氣的味道」。
有人說艱澀是為了嚴謹,這是站不住腳的。像「這篇文章具有可讀性」,換成「這篇文章容易讀懂」就偏頗到哪裡去呢?講述道理,論證命題不需要「艱澀」,毛澤東的文章「接地氣」得近乎土了,這會降低它的理論高度嗎?不會,這隻會擴大它的受眾廣度。當你說「用大白話寫論文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時,有沒有想過何以你會有這種感覺?實際上其背後反映的不是真理與謬誤,而是文化的改造和意識形態的侵襲。
而那些迷信「論文體」的人,跟當年寫東西非要用文言文,看不起白話文章的人,又有何區別呢?
(可嘆的是,這個回答的行文就是思想西化的一個例子。而我已經改變不了了,它潛移默化之下已經變成了我思想的圖式,若沒有它做載體,我甚至不能「說話」。)是這樣的。
建議可以去看看心理學論文,中文首推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進展。
參考這篇:
這是來自學渣的筆記:
研究背景:
1.目前國內外還缺乏對冷笑話的心理學研究,但對一般幽默的研究可以提供借鑒。探測並消解幽默材料中的「失諧」是產生幽默感的必要條件。失諧 - 消解論認為對幽默的認知加工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即對幽默中的失諧進行探測和重新評價並消解失諧,進而獲得幽默體驗。
2.幽默理解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相對於一般文本材料,被試在閱讀幽默結尾(經常表現失諧的位置)時進行了更為複雜的心理加工。這些研究都表明人們對幽默的理解以及幽默感的產生與幽默造成的語義或邏輯上的衝突有關,當人們進行一些認知操作以解決這種衝突時,便領悟了幽默。
3.情緒具身觀是一種以情緒情感的視角來理解具身認知的觀點。根據該理論,我們對情緒意義的覺察包含對先前經驗中相關情緒的激活與體驗。而表情在情緒體驗及表達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表情的面部反饋假說認為,我們的面部表情即能反映同時也能影響我們的內在情緒體驗。一些研究也表明,情緒情感和面部表情之間存在雙向的交互作用。
4.冷笑話有兩個特點: (1)冷笑話乍一聽上去時比一般笑話要匪夷所思,或者說要比一般笑話不好理解,不好笑。(2)正是這種使人產生「不好笑」的特點,才令人產生「冷」的體驗。
問題的提出:
1.此類笑話是否與「冷」的概念有關?
2.閱讀冷笑話與一般笑話是否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3.如果冷笑話不能達到足夠的「致笑」目的的話,那麼這一點是否與冷笑話冠名為「冷」有直接的關係?
實驗一(探討冷笑話對冷知覺的影響)
方法: 2( 冷笑話/一般笑話) ×2( 低溫/高溫圖片) 因素被試內設計。首先呈現中央注視點「+ 」500ms,接著呈現實驗材料。被試自行控制閱讀時間,然後按空格鍵進入判斷頁面,要求被試按鍵判斷剛才閱讀的材料是不是幽默,以此保證被試認真閱讀並充分理解每個材料。然後在屏幕中央位置呈現注視矯正點,被試將注視點移至該處後按空格鍵,接著在屏幕左右兩側各出現一幅圖片( 高溫圖片和低溫圖片,高低溫圖片位置左右隨機,呈現 1500ms,實驗任務是要求被試在圖片呈現期間對兩幅圖片進行自由瀏覽,而不要求進行任何額外認知操作。將屏幕視野的左側和右側劃成兩個興趣區,記錄被試自由瀏覽時在兩個興趣區內的眼動。正式實驗前先進行練習,以熟悉實驗過程。實驗假設為,冷笑話能夠啟動被試的低溫知覺,進而使被試對低溫圖片的知覺加工時間相對減少。
結果:(1)幽默類型與溫度圖片的交互作用顯著,一般笑話在溫度圖片上的簡單效應顯著。(2)被試閱讀完冷笑話後注視低溫圖片的時間顯著低於被試閱讀完一般笑話後注視低溫圖片的時間。
實驗二(探討冷笑話是否會啟動一種與一般笑話不同的特殊情緒)
方法: 2( 組間因素: 幽默類型,冷笑話/一般笑話) ×2( 組內因素: 情緒效價,中性平靜面孔/正性愉快面孔) 兩因素混合設計。將被試分成兩組,將冷笑話和一般笑話分別與填充材料組成實驗材料,各分配給一組被試。因變數為被試對面孔圖的情緒進行分類判斷的反應時。採用句 - 圖匹配範式,實驗程序為,首先呈現中央注視點「+ 」500ms,接下來呈現實驗材料,被試自行控制閱讀時間,按任意鍵結束閱讀,接下來呈現中央注視點「+ 」500ms,然後在屏幕中間隨機呈現一幅情緒面孔圖,情緒面孔圖為中性平靜面孔或正性愉快面孔,要求被試儘快做按鍵分類,中性平靜面孔,按「F」鍵,正性愉快面孔,按「J」鍵。接著呈現中央注視點「+ 」500ms,然後在相同位置呈現一個單詞,要求被試判斷其是否在前面的材料中出現過,出現過,按「F」鍵,沒有按「J」鍵,這樣以保證被試認真閱讀實驗材料。在正式實驗開始前被試會先進行練習,以熟悉實驗過程。
結果:(1)幽默類型與面孔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一般笑話在情緒面孔圖上的簡單效應顯著。(2)冷笑話在情緒面孔圖上的簡單效應邊緣顯著。
實驗三(檢驗對閱讀冷笑話產生的冷知覺與平靜情緒之間的聯繫)
方法:採用內隱聯想測驗( IAT) 的範式,共分五步: 1.讓被試對高低溫圖片進行按鍵分類; 2. 讓被試對情緒面孔圖片做按鍵分類; 3. 聯合呈現溫度和面孔圖( 記為 IAT1) ,讓被試做出反應( 1 ~ 3 步中,低溫圖片、中型平靜面孔按「F」鍵,高溫圖片、正性愉快面孔按「J」鍵) ; 4. 讓被試對溫度圖片做相反的判斷;5. 再次聯合呈現溫度和面孔圖( 記為 IAT2 ) ,讓被試做出反應( 4 ~5 步中,高溫圖片、中型平靜面孔按「F」鍵,低溫圖片、正性愉快面孔按「J」鍵) 。記錄被試第三步和第五步中對每個項目的反應時。採用ABBA 的方式,一組被試按照「12345」的順序進行實驗,另一組被試按照「42513」的順序進行實驗。預期的實驗結果為第三步的平均反應時顯著快於第五步。
結果:被試判斷兩類聯合呈現項目的反應時差異顯著。
結論:
1.冷笑話所營造的閱讀氛圍激活了被試的低溫知覺,使被試對隨後呈現的低溫圖片的知覺加工相對容易,一般笑話則沒有表現出這一特點。即,冷笑話與冷的概念有關係。
2. 冷笑話啟動的正性情緒不如一般笑話那樣強烈,更類似於中性平靜情緒。
3.閱讀冷笑話產生的冷知覺與平靜情緒具有一定的聯繫。低溫概念和中性平靜情緒均存在相似的知覺符號。
夠通俗易懂了嗎。至於實驗設計、實驗步驟、實驗數據的處理這些沒有專業知識怎麼通俗。
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這個問題……
而是我們難以區分「因為內容本身的複雜造成的難懂」和「因為作者本身沒想清楚造成的難懂」……
前者的話,無論再怎麼繁瑣,至少還一定有一個邏輯上可能的系統的解讀方法……對於掌握這個方法的人(甚至只是個計算機)來說,它並不難懂……
而後者……則是原則上的不可懂……所謂的「not even wrong」就包含了這種東西……當然,常有人把這與上一類混淆在一起,認定是該圈子裡的人有一種「高超的理解方法」……
通俗易懂可能就不是一個公共常識——比如我就覺得多數學少文字最通俗易懂,最好滿屏都是代數符號,這樣我都不用思考某個部分的for each到底是對什麼for each
不過 多用短句,多用常見詞,少同義反覆,少過度修飾 應該是喜聞樂見的事
別的領域我不懂,但是物理學領域內所有的知識一旦被轉化成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就必然會損失一部分乃至全部的嚴謹性。
當然,這是針對非專業人士而言的。
如果你寫的論文讓和你做一個方向的人都看不懂,那編輯估計也不會讓你的文章刊發吧……建議你回爐重造一下英語和語文……
如果你基礎知識欠缺,通俗易懂的論文也看不懂;
如果你是門兒里的人,但看不懂相關專業的論文,多半是那個作者語文不及格。
我在英國留學,正在上語言班。學術寫作老師說:你要寫得好懂!
——她的好懂當然不是說全文大白話,而是邏輯簡單清新,表述沒有歧義,專業術語盡量能被解釋。
嚴謹的學術文章,是可以十分準確的將作者意思表達給其它科研工作者的,但是嚴謹往往意味著大量專業辭彙和缺少修辭變通的陳述句。也就是說,學術文章是為了更準確的傳播知識。
要想普及大眾,那是科普文章的任務。
術業有專攻吧。
首先,不要妄想非專業人士,也能看懂寫得通俗易懂的專業文章,那是扯淡。
其次,專業人士,能把論文寫得簡單,讓同行人很容易的看懂,那是本事。
事實上,最常見的論文,一般都是瞎算一堆,全篇就是公式,最後寫一句comment。這樣的論文,看著累,聽這種報告打瞌睡,跟這樣的作者交流更累。
而真正的高水平的人,往往會把複雜的東西解釋得很清楚,論文的目的就是讓人看的,寫得越清楚,看得人越多。一般人看文獻,是想知道核心思考,不是看你秀自己算了多少東西的。
就我個人觀察,英語寫的論文普遍比中文寫的論文要易懂。
做翻譯經常會查一些專業資料,很多英文資料在解釋專業問題上面比中文資料要易懂的多。
也翻譯過不少中英文的論文,總體來說,英文的論文,邏輯關係比較明確,只要解決了術語的問題,大致都能看懂。而很多中文論文看起來像那麼回事兒,一旦要翻譯,就會發現有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換句話說,很多中文的論文是很難看懂的。
原因你們都懂的。當然是壞
論文寫給同行看的。不要擔心他們看不懂,看不懂是他們的事。你要擔心自己寫不寫的明白,把自己的重要結論寫通透了,用再多的專業知識都有擺明論據講清邏輯。這往往就不會通俗,但是對專業人士一定易懂
一般都是把通俗的東西寫的高大上吧,樓主的屁股坐在坐著那邊想想就知道了
論文的重點難道不是結論?和怎麼寫有什麼關係?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啊!科普文章那是科普文章,面向大眾。
但是你想深入科普文章背後的專業知識和支撐理論,你就得去學習那些,懂的人感覺言簡意賅,而不懂的人覺得雲里霧裡的專業名詞和一些概念。用專業名詞界定概念很重要啊!!!
或者說,要做到通俗的解釋,可能要增加十倍的文字,這明顯沒必要啊,別的不說,在中國,光版面費就的得交個十倍,一年工作白乾了d(?д??)
學術論文還好吧,至少比諮詢報告好……
大道至簡。
邏輯思維很重要。
不要把自己淹沒在概念的海洋里。
學學白居易寫詩的精神。
受眾。。。。
首先你得搞明白這個問題。。
比如籃球迷都知道的NBA。。剛一聽誰懂這個。
如果說全稱:美國及加拿大職業籃球聯盟。那不就好懂了
可是這麼說很累啊。。尤其是你一直要用的時候你咋辦。。
只有那些科普文章才需要通俗易懂抖機靈→_→
接著就是有的根本無法有通俗易懂的解釋
比如化學中的電子自旋。。
你接觸的包括什麼例如行星繞恆星之類的說法都是錯的。這個就沒法通俗易懂的講
推薦閱讀:
※如何寫出一篇逼格滿滿的古風文章?
※怎樣精簡句子?
※背哪些書可以提高寫作文采?
※寫作時間長是不是就會提高文筆?
※無法靜下心構思小說情節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