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定都南京?

為什麼不建在北京呢?


自打了解到皖人對南京的情誼 感覺這個問題簡直無須作答...金陵也算是百年來皖省的夢之都了…


1356年 建南京城的時候 就已經打算定都南京了,南京明故宮建立標準就是皇宮標準。建國以後,朱元璋覺得地處東南,不便西北軍務,先是修建了中都鳳陽,北京開封。後來也都放棄建設了。秦王朱木爽 之國之後,朱元璋倒是計劃遷都西安的,並且積極策劃著。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巡視陝西,並做遷都事宜,回朝之後,獻上了陝西地圖,可惜不久就病逝了,朱元璋遷都大業 也就此擱淺。(自己寫過祭祀灶神的文章 大概意思是自己年齡大了,兒子又不在了,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看著挺桑心的)


當時北方邊患還是很嚴重的,作為一個剛剛創立的王朝,把都城放到別人眼皮底下那不是找死么?後來之所以把朱棣封到北京也是因為這貨是個狠角色,能夠守住北方門戶。


其實北京本來也不適合作為首都,第一作為首都自然安全是第一位的,而能對首都形成威脅的無非內憂和外患;內憂多起於饑荒,而南京位於江浙之地,作為魚米之鄉,饑荒自然也就不會直接威脅首都;外患在中國歷史上多是北方游牧民族,而南京地處江南遠離北方直接威脅,且從北到南有多道屏障,極大的拉長了侵略戰爭的時間長度,有效發揮糧食後勤充足的優勢;除此之外,稅收也是國家的重要問題,而南京地處江南腹地,極大降低運輸成本。。。


謝不邀。

中國歷史上的首都城市北京、南京、西安、洛陽在當時最適合大明王朝的只能是南京,其餘地區問題太大。

北京必然排除。當時北元剛剛被趕進草原,力量尚強,反撲之心更強,從朱元璋時代一直打到朱棣時代才算安定下來,一個草創之國的首都定在這種外患強烈的地方必然不是一個明智的抉擇。至於到朱棣時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是因為朱棣本身的根基就在北京一帶,且朱棣時代整條北方防線已經比較穩固,大明王朝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安定,國力持續上升,是有足夠的實力壓制蒙古人的反撲的(當然後來明英宗土木堡作大死這是預料不到的變數,不然蒙古人怎麼也不可能打到北京城下)。

洛陽也不合適。因為連年戰亂和蒙古的人不友好的民族政策,中原和北方地區人口稀少,朱元璋時代曾經遷徙過大批南方農民前往中原和北方地區開墾。西安更不合適了,從唐朝以後西安就已經不適合作為中國的首都了,首先是因為西安在唐一朝已經透支,關中平原本身的人力物力不足以再支撐一個王朝,另外從唐朝以後,中國的邊患已經由西北地區(匈奴、突厥)轉變為北方地區(蒙古,滿人),國家重心在北方(直到目前,防備更大一號的美帝、俄毛)。

南京是唯一的選項。南京是龍興之地,龍盤虎踞,民殷財阜,朱元璋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南京是他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最理想最穩固的大後方,他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南京展開的,他是不可能拋下南京去考慮定都北京的,功勛親貴也不樂意去當時荒涼的北方。

然而時也命也,南京只能是大明王朝的起點,北京才是大明王朝的歸宿。


1、宋以後,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經濟富足,有利於國家發展

2、北元對明初的威脅尚在,北方尚未完全穩定

3、廣積糧,緩稱王,南京大本營經營完備

4、朱元璋起兵,核心將領,部隊南方較多,不遠北遷

5、朱元璋個人情結


如果定都南京的話,我大明肯定堅持不了200多年,南京不適合建都!


葉兌上書太祖陳言「一綱三目」,有論者認為此即元末版的「隆中對」。書中言「……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由此看來,選擇南京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原因:
1、軍事需要。居中便於靈活調動軍事力量,比如陶安也進言稱「(金陵)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並且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時,南京作為後方重地是理想的。
2、地理優勢。葉兌的進退之論對於彼時尚屬地方割據勢力的太祖而言應是貼合心意的。另外漕運之利也便於人物的調運轉輸。
3、風水之說。「龍蟠虎踞帝王之都」是老生常談的傳說了。
4、經濟原因。江南富足,吳晗先生就認為太祖定都南京是為了經濟上的原因。
此外,可能太祖也有故土之思,況且明初重臣多為江淮人士,大約也都是不太會輕離故土的。


推薦閱讀:

朱元璋的核心性格是什麼?
朱元璋搞藩封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嗎?朱允炆削藩是必須的嗎?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狀元張信訓導王子,引用杜甫詩「舍下荀(筍)穿壁」出題,為何被認為是譏諷政權?
朱元璋為什麼能殺功臣?
朱元璋劉邦成為流氓皇帝,是因為他們推翻的朝代都沒有普及良好教育百姓群眾缺乏知識鋪墊和人生理念的原因嗎?

TAG:明朝 | 歷史 | 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