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有什麼壞處?
聰明的好處數不勝數,那麼聰明可有什麼壞處?
很多年前看過洛倫茲的一本講動物的書,作者指出了當時動物園設計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動物籠舍的空間大小,往往和動物的體型成比例,因此給了一些蠢笨而巨大的動物很大的空間,像狐狸和狼這樣小型但是聰明的動物,得到的空間非常有限。聰明的動物更容易認識到自己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意識到生活的單調性,因此在籠舍狹小單調的時候,更容易崩潰。在動物園裡,我們看見獅子老虎都佔據著整座山,然後天天躺在那裡睡覺,而狼和狐狸,在狹小的籠子裡面來回來踱步,經常顯得非常焦慮。
聰明的動物就是這樣的,到了一個地方,分分鐘就能把這個地方是怎麼運作的搞得一清二楚,看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體察到有些扯蛋的事情是多麼扯蛋。可惜,如果你的地位和機遇,沒能給你更大的發揮空間,那你就像那些困在籠子里的狼和狐狸一樣,把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但卻無能為力。
再舉個例子,我有兩個朋友,A會開車,但是開得很糟糕,B原來不會開,經常樂呵呵坐在A的副駕駛,後來B自己也考了駕照,學了交通規則,學會了判斷距離和車速,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敢坐A開的車了。
可是生活不是坐車,你在一家公司做,在一個組織裡面任職,你的生活狀態是相對固定的,當你沒那麼聰明,什麼也不懂的時候,你覺得一切都好,生活挺滋潤的,但是如果你夠聰明,懂了很多事情,你就能看出老闆在非法經營而你們在背鍋;看出某人工作業績突出被提拔其實是假的,他靠的是他二舅;看出這個項目根本不賺錢,其實是在騙投資人,或者跟著投資人一起騙別的投資人而已;看出老闆在洗腦,他畫的大餅都根本兌現不了。這時候,理想的知乎故事應該是你說一句F**k You All然後手插兜里離開這個泥潭。可惜有時候你只是聰明,你能力不夠,背景不夠,你需要掙這份錢,需要忍受這份齷齪,所以你就得留下繼續忍著。時間長了,一輩子就過去了。
聰明人開心的少。
生活有時候就跟做手術似的,你非得挨這一刀,非得流血,聰明人就是那些挨刀不打麻藥的。他們什麼也知道,但是和不知道的人一樣,無能為力。一般養蠶的人可能只是覺得生活艱難,寫出「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那個,如果也是養蠶的,那是真的痛苦。
我勸所有有天賦的和聰明的人,付出十倍於常人的努力來追逐你們想要的、讓自己變得更強,因為,你們比庸人更不能忍受這個世界上的不合理。改變或者離開,需要的可不僅僅是那一點兒聰明。
壞處就是會發現自己笨啊!
看到這個問題,我立刻就想到已經被前面答主引用的這句話——「聰明人的幸福感,是我所知道的最罕見的東西。」 順便附上我認為與這句話最為契合的一張圖:愛因斯坦與他的心理諮詢師。
我們的大多數教育體系,都是圍繞智力建立起來的。人們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都能儘可能的「聰明」。但其實,「聰明」也許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正面。相反,它有可能給你造成很多問題。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智商測試剛剛被發明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招募中,智商測試被用來作為甄選的條件之一。不久之後的1926年,心理學家Lewis Terman做了一個關於智商的長程實驗,他從加州的各個學校中挑選了1500名IQ得分在140以上的學生,其中有80人IQ在170以上。這群孩子被稱作「白蟻」(實驗代號),隨後的幾十年里,心理學家追蹤了這些孩子一生的起落。
像預期中一樣,「白蟻」中的許多人獲得了財富和名望,他們的平均薪酬是普通白領的兩倍。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達到了心理學家Terman的預期。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著更底層的職業,比如警員,船員以及打字員。這次試驗的數據結果顯示,智力與成就之間遠沒有達到完全相關,智商高和能否成功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繫。此外,聰明同樣沒有能夠給這些人帶來更多的個人幸福。白蟻人群中,離婚、酗酒與自殺的比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同。
如今「白蟻」們已經陸續離開人世,這個研究的結果顯示,聰明不等於更好的人生。在最好的情況中,一份極高的智力只是不改變你的生活滿意度;但在最壞的情況下,它意味著你實際上更不容易滿足。
雖然不是每一個高智商的人都會過得悲慘,這個結果仍舊令人費解。為什麼高智商不能轉化為一種長期的福祉,讓個體受益呢?
一種可能性是,你的天資變成了一種負擔。
的確,在1990年代,在世的「白蟻」們被要求回顧過往八十多年的人生。許多人都表示,他們並沒有享受自己的成功。相反很多人都聲稱,某種程度上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兒時的預期,而深感困擾。
對於很多「有天賦」的孩子,這種「負擔」的感覺都是一種揮之不去的人生主題,尤其是還有他人的期待共同發揮作用的時候。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數學神童Sufiah Yusof。她12歲考入牛津大學,在畢業前因為不堪壓力輟學,開始當服務員。之後她成了一名應召女孩,在性服務的過程中用她背誦公式的本領取悅顧客。
除了負擔感之外,焦慮感也與高智商同行。有人說,「聰明人對這個世界的失敗看得更加透徹。當我們對此視而不見的時候,聰明人時刻保持清醒,為人類的現狀和他人的愚蠢而憂心。」
持續的焦慮感可能是智力的一個標誌。心理學家Alexander Penney研究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確實有著更高的焦慮水平。不過,事實的真相併不是上文所說的那樣,這些聰明人並沒有什麼更深刻的焦慮感。事實上,他們大多數的焦慮都是尋常的、日常的顧慮。「並不是他們的擔憂更深刻,他們只是對更多的事情更頻繁地擔憂」,Penney說。「如果發生了消極的事情,他們想得更多。」
隨著探索的深入,Penney發現這似乎與語言智力相關(語言智力是IQ中的一項)。他推測更好的口才讓這些人更容易用語言表達焦慮,並反覆地思考它們。不過Penney也指出,這並不一定是一種缺點。「也許正是因為頻繁的焦慮,他們比常人更多地解決問題」,他說,這可能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聰明」讓你的決策更「愚蠢」
我們通常認為高智商的人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殘酷的真相是,更高的智力並不等於更明智的決定;實際上,在某些事情上它可能令你的選擇更愚蠢。多倫多大學的Keith Stanovich教授多年研究測量理性。他發現,公平公正的決策和決策者的智力水平是相互獨立的。
此外他還發現,決策者會受到「我側偏見」 (Me-side Bias)的影響。「我側偏見」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在收集信息時,更多關注支持我們原有預判的部分。也就是說,當我們收集「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決策時,我們很容易選擇那些「站在我們這邊」的證據,而忽視了客觀的其他信息。因此,明智的辦法是在尋找結論之前先拋開所有的預判。但Stanovich發現:和智力水平一般的人相比,聰明人並不會更多的選擇這種明智的辦法來避免「我側偏見」的出現。在這一點上,聰明人並沒有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這還不是全部。研究還發現,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存在「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即由於自己的偏見而存在的盲點。那就是,雖然他們很容易看見並批評別人的錯誤,但他們卻更少看到自己的缺點。
此外,他們更容易輸於「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賭徒謬誤」是指,如果擲一枚硬幣10次都是正面朝上,賭徒會覺得,第11次反面朝上的幾率就變得更大,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第11次反面朝上的幾率和前10次的結果無關。但高智商的人卻比智商一般的人更容易輸在這樣的「賭徒謬誤」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自信。
智商高的人,因為對自己的決策/判斷力更有自信,他們也就更傾向於依賴直覺。研究顯示,智商為140及以上的人,有兩倍於普通人的可能,會刷爆他們的信用卡。實際上,Stanovic說,「在網路傳播虛假信息的人,通常是智商更高的人。」顯然,聰明的人可能是危險的,愚蠢的,誤入歧途的。
如果一直以來,你都活在「高智商」的光環中,你會很難接受它其實蒙蔽了你的決策力。蘇格拉底早就看破了這一切:最智慧的人其實是那些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有能力客觀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是比高智商更重要的事情。
以上。
原文發表於:你不知道的「高智商的壞處」|聰明也是一種負擔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極高智商是有實實在在的危險的,多體現在精神壓力/狀態和某些精神疾病上。具體表現包括:
1. 酗酒和成癮性藥物濫用
在酒精消耗上,具有高平均IQ的國家,人均年度消耗量顯著更高[1]。這一結論來自於99個國家的數據。數據同時顯示,酒精消耗跟IQ之間的顯著相關不受經濟和教育等其他參數的影響。
上面數據由於考慮的是國家平均IQ,所以並沒有很好的顯示高智商跟飲酒的關係。排出文化參數,考慮在同一國家內IQ跟飲酒量,可以更明顯的看到這一正相關趨勢[2, 9]:
另外,來自大量數據的調查研究還證明,兒童時期(10歲)的高IQ跟成人(30之後)的成癮性藥物濫用有顯著相關性[3,4]。
具體的,在IQ比平均值高出一個方差(15分)的人群中,成癮藥物濫用的比例顯著增加(不是線性的)。
2.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風險
經驗告訴我們,極聰明極富有創造力的人 很可能躁狂。來自瑞典軍隊一百萬人口的調查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5]:
該數據顯示,兒童時期的IQ與成年後的純躁鬱症發病率呈反J曲線關係,即兒童時期IQ較低人群和IQ較高人群均有較高的躁鬱症發病率。該研究的缺陷在於,IQ scale里的9分僅僅是代表IQ120左右的人群,並不包括極高IQ者,使得這種關係不太明顯。
另一項考慮了IQ130以上人群的研究更好的證明了這一關係[6]:
3.好奇的危險
高的智商以為著你/妳有更好的記憶力,以及腦內個區域的協同工作能力。這些特徵可能由一類蛋白質(neuronal calcium sensor-1, NCS-1驅動,同時該蛋白質還與 躁鬱症 (上文第2部分) 和精神分裂有關。新的研究證明,該蛋白質還與好奇行為有直接關係[7]:
抑制不住的好奇 好處不表,其害處除了有上文1部分提到的酗酒和藥物濫用之外,還會導致一些花樣作死行為以及由嘗試導致的意外。
4.他人期望的壓力 以及 難以滿足的自我期望
智商極高的人通常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遠優異與周圍孩子的能力,這讓TA的親人和朋友對TA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個人生活的成功取決於多方面因素,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社會和時代因素的極大影響——即成功是有偶然性的,而大部分人不足有優秀到認識這一點。
這些高期望給聰明孩子留下深遠的影響,貫穿TA的一生。研究數據證明,在兒童時期就被成為神童的孩子群體,在TA們中年時期普遍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失望,認為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智商優勢。在TA們80歲左右時候,自己的心理狀態(psychological well-being )也低於普通智商人群[8]。
大量數據已經證明,高的智商並不能給人的說明滿足感帶來幫助。相反的,如果自我期望與現實的關係沒有調整好,會導致生活滿足感的損失,包括對自己健康和人際關係的滿足感損失[9]:
5. 對日常事務更多的擔憂,以及對過去窘境的念念不忘
高智商人群的擔憂具有一個特徵:TA們不怎麼擔憂生活和人類的大事,反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處處留心和緊張。比如。TA們會更擔憂上課和上班遲到,考試中某道題沒有做出來或者完美解決。TA們過多的擔憂這些小的缺陷,使得自己對事情的擔憂水平遠超旁觀者的擔憂水平——比如學霸們會在每次考試後都哀嘆要掛。
與之對應的是,高智商者會更多的回顧過去犯錯的境況、丟人的瞬間,對此念念不忘,翻來覆去的擔憂[10]。另外,研究數據還顯示,在患有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人群中,高智商者通常癥狀更嚴重[11]。6.偏見陷阱及賭徒心理
高智商者通常對自己的方法論具有非常的自信,因此忽視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完整面。這使得TA們在面對錯誤時更少可能反思,反而固執於舊結論或偏見(Myside Bias, 自我偏見),難以認識自己的缺點[12]。
反映在經濟和投資策略上,高智商者更可能陷入賭徒謬誤,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即其發生的機會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13]。同時,高智商者可能因為這一因素在投資和消費上不理智[14], 雖然有更好的風控能力,但冒的經濟風險更大:
......
以上這麼多問題,相當部分是因為認知偏差造成的。我們這個社會中的規則和教材是為普通人寫,如果高智商者過多相信於此,不可避免的會導致錯誤的認知和不合理的期望。
End.
--------
[1] Belasen, Ariel, and Rik W. Hafer. "IQ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data." Intelligence 41.5 (2013): 615-621.
[2] Mortensen L H, S?rensen T I A, Gr?nb?k M.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later beverage preference and alcohol intake[J]. Addiction, 2005, 100(10): 1445-1452.
[3] White, James, and G. David Batty. "Intelligence across childhood in relation to illegal drug use in adulthood: 1970 British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11): jech-2011.
[4] White, James W., Catharine R. Gale, and G. David Bat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in childhood and the risk of illegal drug use in middle-age: the 1958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urvey."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2.9 (2012): 654-657.
[5] Gale, Catharine R., et al. "Is bipolar disorder more common in highly intelligent peoplequest; A cohort study of a million men." Molecular psychiatry 18.2 (2013): 190-194.
[6] Smith, Daniel J., et al. "Childhood IQ and risk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hoo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 1.1 (2015): 74-80.
[7] Saab, Bechara J., et al. "NCS-1 in the dentate gyrus promotes exploration,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rapid acquisition of spatial memory." Neuron 63.5 (2009): 643-656.
[8] Holahan, Carole K., and Charles J. Holahan. "Being labeled as gifted, self-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48.3 (1999): 161-173.
[9] Zettergren, Peter, and Lars R. Bergman. "Adolescents with high IQ and their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and midlife."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11.3 (2014): 186-203.
[10] Penney, Alexander M., Victoria C. Miedema, and Dwight Mazmanian.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Is the worrying and ruminating mind a more intelligent min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2015): 90-93.
[11] Coplan, Jeremy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anxiety: an association with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metabolism." Frontiers in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 3 (2011).
[12] Stanovich, Keith E., Richard F. West, and Maggie E. Toplak. "Myside bias,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4 (2013): 259-264.
[13] Xue, Gui, et al. "The gambler』s fallacy is associated with weak a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but strong cognitive ability." PloS one 7.10 (2012): e47019.
[14] Zagorsky, Jay L. "Do you have to be smart to be rich? The impact of IQ on wealth, incom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telligence 35.5 (2007): 489-501.
1. 聰明的人如果不修鍊心性,很容易變成一個對他人沒耐心或不能理解他人的人。
同樣一件事,你看了一眼就會了,知道這個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然後把這個活兒下發給別人做並且詳細告訴他方法。然而他吭哧吭哧做了一天也沒個結果,方法還錯了,耽誤了事情。
聰明人很多時候都會對對方產生不滿,因為他們確實無法理解 「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你就不會???」
一個意識到自己聰明的聰明人,為了讓自己和他人的合作更順利,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降低對他人的要求,並且去創造他人也可以儘快完成學習的環境——這就是聰明人向著合格的領導進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個自己業務熟練但自尊頗高看不起別人的人。
2. 聰明人如果不學會說話的技巧,有時候會很容易無意中傷害到別人而損害了人際關係。
對你來說,努力一星期的事情,別人努力兩個月也做不到。現實就是這麼不公平。
然而當你無意中提到自己並沒怎麼努力,或者覺得自己的成果還不夠優秀時,要警惕你的話語為他人帶來不快—— 人都會不由自主的和他人相比較。
「雖然我上了常青藤學校但沒去世界第一的學校,很是痛心疾首。」
這話如果是和你一群常青藤學校的朋友說,他們不會有任何感覺還會紛紛安慰你。但如果你把這話說給一個拚死也沒申請上常青藤的學校的人說,這對他是莫大的傷害。
也許你只是誠懇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但世間的競爭是殘酷的,有時你的存在本身對他人便是一種傷害,你只能用心去盡量弱化它。
你可以盡量和他談論那些你不優秀的地方,談到你優秀而他們不行的地方時,請不要討論自己,而鼓勵他們,告訴他們努努力完全可以取得和你一樣的成果,甚至比你更好。
一個溫暖的人,他的才能與其是為自己服務,不如說是是為了和他人一起變得更好。這樣的人,才會得到世界的回報。^_^
「太」聰明沒有壞處,臆想出來的壞處都是一種錯誤歸因。
因為大部分「壞處」恰恰是因為「不夠聰明」而「自以為聰明」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太聰明」造成的。
【誤區1: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覺得別人做的不好,所以事事都要親力親為。】
常常會聽到周圍做管理工作的人說:「哎呀,招不到得心應手的人,只能我自己做,還是自己做的好。」
單這一條就表明了好幾個不太聰明的地方:不能知人善用,不懂得放權,不權衡事情的輕重緩急,不懂得資源配置,不懂得妥協...如果你仍然處在這個階段,說明你僅在你小圈子內的專業技能方面略有長處,而沒有管理能力。
這些在德魯克著名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書的第2章到第5章都在說:掌握自己的時間、我能貢獻什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如果足夠聰明,懂得這些,並且可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就不會發生這種壞處。
【誤區2:因為太聰明,所以一帆風順,容易承受挫折能力不好,遭受打擊時容易受傷。】
也常常會有人說:「這孩子太優秀了,受不了這樣的打擊。」
有一個詞叫Adversity Quotient(AQ),逆境商數。這個概念目前被以哈佛為首的各種MBA拿來上課,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克服困難的能力。
AQ有四個關鍵因素:
控制(Control):指自己對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
歸屬(Ownership):是指逆境發生的原因以及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
延伸(Reach):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其它方面的評估;
忍耐(Endurance):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推薦一篇文章:
When Adversity Strikes, What Do You Do?
【誤區3:因為太聰明,所以容易對別人不耐煩,不擅長溝通。】
EQ就不用說了,大家應該都知道在社會中的「聰明」其實更多是情商在發揮作用。情商高並不是所謂處事圓滑、溜須拍馬,虛偽。而是一種成熟的溝通和處理人與人之間事情的能力。(具體定義見:哪些書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 )
【誤區4:因為太聰明,容易看破一切,迷失自我】
除了智商情商逆商以外,還有一個商叫:Spiritual intelligence (SI),精神智商。
精神智商高的人對於自我意識及控制、對世界的意識及他人意識的控制能力都是很好的,不會出現所謂「看破一切沒意思」,而是「看破一切所以波瀾不驚」,既不會失望也不會狂喜,更不會迷失自我。
那些所謂「太過聰明看破一切離家出走」的人大都是因為精神智商比較低,對於世界和自身意識沒有達到很好的統一。其實並不是「看破一切」,而是「誤解很多」。
【誤區5:因為太聰明,所以太有邏輯,做事情沒有創造力】
對於這種觀點我覺得不用多說了。如果能說出因為太有邏輯所以導致沒有創造力這句話,我覺得你的邏輯大概也不好。Creativity
【總結】
不要將「壞處」歸因於你某個方面太聰明,而應該歸因於你缺失了避免這種「壞處」的聰明。
你永遠都不會「太聰明」,因為愛因斯坦說了: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無窮的,一個是宇宙,另一個是人類的愚蠢(對了,我不確定前一個是否正確)。
我曾一度以為只要我很笨,就會過得很開心。然而等我長大了才發現:只有足夠聰明才能在曲折坎坷的路途上,避開諸多的陷阱,找到最好走的路。
所以會走一步,想百步,會察言觀色,會分析心理,會推測未知,會有planA、B、C,會假設人性本惡,會做有罪假設,會考慮最壞的情況如何處置…………而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
而最後真的出事時的臨危不亂,其實都是最壞假設中的其中一種,早就在心裡出現了千百遍,因為輕車熟路,自然臨危不亂。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是因為在登泰山前就已經在心裡模擬了很多遍「泰山崩了怎麼辦」,結果泰山真的崩了也不緊張。但是泰山沒崩呢,那就必須自己消化掉自己無意識運算出來的各種惡性結果,簡稱惡果。惡果的能量非常強大,輕則萎靡不振,抑鬱少食,重則摧毀三觀,喪失希望,就像在心裡住了個惡魔一樣,惡魔果實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有很多聰明的人,不喜歡吃惡魔果實,因為惡魔果實像大便一樣難吃,然後他們就出家了,目空一切,看破紅塵,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
聰明能讓人更靈敏,更容易感覺到危險,感覺到風吹,但是很難感覺到幸福,他能在每一件看似美好的事物中嗅出其中的危險,從而做出應對,但就是很難感受到美好本身。
領導在會上誇獎你們的團隊了,要發獎金,你開心的哈哈哈哈,笑的褶子都出來了。但是有的人就開心不起來,你只注意到了領導的誇獎,而他注意到了領導話中明褒暗貶和幾點不滿,你只聽到了要發多少獎金,而有的人已經在心裡把獎金數額和同行,同事,同團隊做了多重比較。等你把紅包里的錢開心的數完,有的人心裡已經對自己的投入產出比做完了分析,然後在心裡已經問候了領導好幾次。
你說為什麼有些人喜怒不行於色?
因為是運算黑箱啊
就像有的人看官場歌舞昇平,平步青雲,雲端高座,幸福的緊;而在某些人眼中,官場是暗流洶湧,盤根錯節,戰戰兢兢,一步一雷……
你說 聰明有什麼用?
無非是讓你感受更深,想的更多,走的更穩;同理也讓你感受更多痛苦,看到更多的惡,也更加疲憊。
而最壞的還遠不止於此
是你明知道那是惡政
你明知道那是在害人
你明知道那是背信棄義
可是,有些時候,什麼都做不了
這種無力感,
還不如不知道。
聰明就像一個運算能力太強的機器,把一切事物美好的表明揭開,把內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惡:貪婪,仇恨,色慾,瘋狂等等,卻很少感受到愛,感受到溫暖,因為愛和溫暖在表層就已經被撕碎了。
經過細緻的觀察和運算,你已經知道船馬上就要沉了,而船上的其他人還在狂歡,能怎麼辦呢,吶喊么?逃走么?能逃到哪去?最後大家的歸宿還不都是死亡,但起碼別人死前還在狂歡,而你在憂慮~
所以,難得糊塗,糊塗多美,痛苦的蘇格拉底遠不如豬過得快樂。
這是一份上天送的禮物,只是打開了就很難再丟掉,你享受這個禮物帶來的欣喜和便利,也要承受這個禮物帶來的苦惱和困擾,所以最好等你準備好了再打開。
若是以後再聽有人說你聰明,笑笑就行了,這不是一種誇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憂~
9.14再更:
就像我寫完這個答案就想到這個答案一定會被噴,明的暗的可能都有,然後果然,知乎沒讓我失望。
而我什麼都不想做,一個一個回噴回去對我來說代價略大,所以我只能自己忍著,自己消化。
如果我足夠蠢,那我就不用忍受這種被噴不能還回去的感覺了,我就能向下兼容,一路狂噴,和很多人一起撕逼撕到胯,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可惜噴子的段位太低,老是噴不到點上,我也不夠蠢,所以打不起來,喪失了和噴子大戰三百回合的機會,想想還有點小失望呢。
時時刻刻考慮投入和產出,所以喪失了一些只有足夠愚蠢才能感受到的樂趣~
這大概是另一個壞處了。
而且是我剛剛在樓下發現的壞處
所以聰明人更懂得感恩
感謝知乎,讓我發現更大的世界(? ̄? ??  ̄??)
說這是虛構故事的人,這個確實是真的,不過並不想暴露太多個人的隱私罷了^_^
這個世界,真的是存在那種天賦異稟,智商高的聰明人的。
高中的時候,學校是自治區里排名靠前的高中,又是文科班,所以班級有52名女生。只有6個男生。
按生日分成老大到老六。
其中老五,每天嘻嘻哈哈的,沒個正形。
上課的時候看「閑書」(其實是賈平凹、余華等很有名的作家)、下課的時候跑到後面跟我們打鬧、寫紙條給女同學、每天不寫作業、回家玩爐石傳說到凌晨、臨近考試也不複習。
標準的壞學生吧?
可是他每次考試都能拿高分。1200人的年級組,能進前10名,有的單科還會拿第一。
老師問他為什麼上課不聽課?他每次都會很委屈的說:我都會啊!為什麼還要聽呢……
在一個以勤勤懇懇學習到凌晨1點的高中來說,他這樣純靠天賦的學生是不會得到老師認可的。
數學課上,老師講圓錐曲線,用半節課的時間寫了一黑板的公式演算。看他正在睡覺,就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睡眼惺忪,迷迷糊糊,看了一分鐘左右,直接報了答案出來。
老師說他以前有做過?
他一臉無辜:沒有啊……我覺得不難,只要@#!$%……
說了一堆,剩下我們雲里霧裡摸不到頭腦。
歷史課上,老師講皇權專制。他在寫紙條給班裡最好看的女生。
老師生氣了,提問他上節課的知識。
他一時語塞,然後說:這些死記硬背的知識,不值得記下來啊……
老師惱羞成怒,說:你這樣的學生,不按時複習,總是耍小聰明,學習不會紮實的!
他聳聳肩,沒有說話。
然後第二周的期中考試,他是歷史單科年級組狀元。
聽說老師核對分數時,臉都黑了——他沒按課堂筆記的知識來,卻都寫在了得分點上。所以論述題幾乎是滿分。
他的語文作文,每次都會被當作範文。語文老師曾在課堂上當眾與他討論了半節課的《莊子》,然後感嘆:你真是比同齡人國學素養深厚!
這麼聰明的人,生活順利嗎?
不會的。
因為生活中總有平庸的人會看不過眼,心生嫉妒。你強,那我就暗中使壞,讓你出糗。不論是步入社會還是學生時代,這樣的人都不會少。
他身材瘦弱,於是男生們就故意在打球時頂撞他。在他運球時心照不宣的絆他一腳。
他喜歡說話,於是就故意慫恿他說話,然後在老師來的時候舉報他,說他打擾大家自習。
他喜歡睡覺,同學們就故意不叫醒他,然後讓他去走廊外面罰站,彼此使眼色偷笑。
老五卻還是樂此不疲地跟大家玩,並不記仇。
有一次說以後的高考志願,我們問他高考要考什麼目標呀?
他一臉驕傲:我就要考狀元!
我們一片噓聲,還有人嘲諷他。
他每次臉都漲的通紅,然後不說話,背過身去。
高考前一個月,他便回家複習去了,說回家更能找到自己的狀態。
老師望著他空空如也的座位,對全班人說:這樣的學生,越到緊要關頭越一意孤行,高考會讓他栽一個大跟頭的!
高考之後,我們收拾教室,發現了他落在桌洞里的日記本。
有好事者鼓動大家打開日記,併當眾念了出來。
「我一直知道他們排擠我,我不生氣嗎?我當然生氣。可是我一直把這些當成動力啊。我要考的很好很好,走出這個閉塞的地方,才能遠離這些膚淺的人啊。」
氣氛一時間都冷了下來。大家都有些尷尬,默不作聲。
高考成績下來了,他不是狀元。但是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去了一個離這些人遠遠的地方。
香港中文大學。
寒假的時候,去見老師,聊到了老五。
老師突然感嘆:他真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學生!可是當時就是咽不下氣,刁難了他。有同學對他的使壞,我也不去糾正。他的心智,一定會比你們成熟。這一點,是我們錯了。
一時間,大家又想起了那篇日記,於是沉默了下來。
只剩下雪花在外面飄。
這個世界,存在那種天賦異稟,智商高的聰明人,這是真的。
這個世界,存在那種刁難聰明人的庸人,這也是真的。
所以這大概就是聰明的壞處。看到蠻多的回答,我想到一個老掉牙的笑話。
說一個農民和媳婦耕種的時候,想:皇帝和皇后應該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呀?
媳婦覺得,皇后耕地的馬一定是匹金馬。
農民表示贊同,說皇帝也一定拿著金鋤頭。
借用一下評論區一位好友淺淺的說法:
某答案的 「所以,難得糊塗,糊塗多美,痛苦的蘇格拉底遠不如豬過得快樂。」 既知道蘇格拉底的體驗也懂得豬的感受…… 聰明人真可怕。
我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有一種蠻固執的偏見,這種固執的偏見在我們長年累月的實踐中根深蒂固,我們匱乏的想像力,只能允許我們想像到我們經驗之內的種種可能性。
我很多時候都在提醒自己:農民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鄉紳的生活;鄉紳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大地主的生活;地主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荊州刺史的生活;荊州刺史,大概才能知道皇帝的生活。我並非想強調任何階級固化的論點,而是想說:我們的認知界限就是我們的經驗。
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比如在這個問題中「對真正太聰明的人」的理解,用自己經歷其實是沒法推斷的。這就像是農民有錢了把木鋤頭換成了鐵鋤頭,就推斷皇帝用金鋤頭一樣。
互聯網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們可以從原來只看見鄉紳,變到看見地主、刺史甚至皇帝,這也是知乎的口號——帶你看一個更大的世界。但需要謹記的是: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正是我們可以「看見」或者「假裝看見」的原因。
這和「太聰明的壞處」的不同就在於,「太聰明的壞處」這樣無法觸摸的東西,是互聯網所不能解決的:真有一個太聰明的人,給你說聰明的壞處就是晾衣服會在雨天晾,吃飯叫外賣的時候在電話來之前下樓,你能理解嗎?
顯然不能,你還多半罵人家傻逼。你能理解的,多半都稱不上太聰明,只能稱得上比你高一年級的聰明。你給小學生講勒貝格積分比黎曼積分在對壞函數的處理上引入測度的概念使得一些形式可積了,他也不懂勒貝格積分相比黎曼積分的好處壞處。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對於這種低門檻的問題,我們總認為自己的經驗不是認知界限。
因此,我這個回答其實沒有意義,可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告訴樓主,在這裡大概很難得到太有意義的回答。
這類問題如果題主真的想知道答案,倒不如到低票的回答甚至摺疊的回答裡面去找找看,因為沒有超出絕大多數人認知界限的答案才會被點「贊同」。
當然多半低票摺疊里也沒有。
就算有,你看了多半也不知道你看了。
比如,你有沒有想過,頂級聰明的人,在娘胎里就具有意識了?ta意識到世間有漏皆苦,所以從來不會選擇降生,而自己憋死腹中。
看吧,我這麼一個笨蛋的隨便一個腦洞,你可能都覺得「咦我怎麼沒這麼想過」,還別說真正聰明的人。
-----------------------------------------------
不過,對於這類問題我還有這樣一個辦法,諸位可以聽我一言。這類判別法適用且不止適用於本問題。
在我們的認知界限之外,邏輯可以幫我們探索得更遠,儘管我們不能具體認識它,但邏輯可以幫我們做出判斷「是」「否」。
以下簡單做一個不規範嘗試。我們嘗試這樣的排除法:
首先,我知道我不是真正聰明的且距離聰明相距甚遠, 如果我觀察到聰明人的行為和我的行為重合,甚至他所體會的壞處我也經歷過,那麼絕非是因為聰明,而只有另外的兩種情況:
1. 這種行為的出現並不基於聰明不聰明,而是基於其他特質——
比如說聰明的壞處是聰明人會拉肚子,這並不是一種好的論斷,因為我也拉肚子,而這從醫學上現有的證據應該無法說明是來自聰明,而很可能是聰明的人恰好也和我腸胃一樣不好而已,這裡的「腸胃不好」就是其他特質;
2. 我以為我的行為和ta重合,但我的認知界限使得我無法觀察到一些真正的區別——
比如說聰明的壞處是聰明人會拉肚子,假設這一點真的成立,可能是因為聰明人拉肚子並不同於我拉肚子,比如——他們拉肚子是出於腦運轉太快散熱系統老化嚴重引發的系列內環境失調癥狀。但對於這樣的情形,如果你找不到能說服自己的因果關係,應該以沒有區別作為假設,這也是現代科學普遍承認的「可證偽」原則。
(科普一下 「可證偽」原則:可證偽原則,即在科學領域你提出了一個命題,是必須要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
舉例:上帝是存在的且人類不能看見的——這就是典型不滿足「可證偽」原則的命題,因為我沒有辦法判斷存不存在,假定我真的看見了「上帝」,你也可以說:不對,你那不是真的上帝,上帝是人類看不見的。
萬有引力定律——這就是典型滿足「可證偽」原則的命題,你只要發現有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會隨距離質量以外的因素髮生變化,此命題即被推翻;正是因為這點,科學家才會在粒子運動的觀察中意識到萬有引力對於微觀世界是不適用的。如果萬有引力只是提出:萬物之間皆有力,那這隻能成為一個哲學命題,而絕非科學。
回到本例:如果你假設存在真正的區別,只不過這個區別我們所有人都觀察不到——這就不滿足「可證偽」原則;相反,假設不存在真正的區別,只要有人能講出區別在那裡,那原假設就被證明是錯的了。因此,在沒有人講出區別在哪裡的時候,我們應該接受後者的假設。)
有了這樣的前提,我們可以開始討論了。
比如我摘一句暫時最高票的回答:
聰明也是一種會製造很多痛苦的能力
然而所說的「無力感,明知...卻什麼也做不了」的感覺,我也有,雖然和一點點聰明可能有關,但根據之前的前提,應該是有其他情況存在。
1. 這種行為的出現並不基於聰明不聰明,而是基於其他特質——
試想,這種無力感真的是出於聰明嗎?為什麼不夠聰明也會有這種感覺?
其實無非是自己的世俗能力跟不上自以為的聰明罷了。需要注意,自以為的聰明和太聰明是兩回事,而世俗能力跟不上並不一定因為太聰明,
而還有可能因為——世俗能力太差。
2.我以為我的行為和ta重合,但我的認知界限使得我無法觀察到一些真正的區別——
也就是說,我的無力感和聰明人的無力感實際上並不相同——儘管我把它以為是一回事了。
然而至少從答案的描述中,我實在看不出和我的感受有什麼區別——恰恰相反,我推斷很多人點贊正是出於「感同身受」,因此我認為假定這沒有真正區別是暫時正確的。
因此,綜上所述,那麼製造痛苦的能力,並不能稱為太聰明的壞處。(說聰明的壞處是製造痛苦的能力,作為一種感性的認識是沒錯的,但信以為真就是你不聰明的錯了ヽ(。_°)ノ)
這個方法廣泛適用於:高情商/對人性極度洞察/知識儲備量極大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缺陷?(觀諸多問題回答有感)
哦,但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你首先不認為自己是高情商/對人性極度洞察/知識儲備量極大的人,你要自己這麼覺得(雖然可能口頭上不這麼說),那你覺得你有什麼特質,這些人就有什麼特質吧。ヽ(。_°)ノ
--------------------------------------------
最後瞎逼逼一句話。
可能唯一不存在認知界限的經驗,就是知道——我們的認知界限就是我們的經驗。
我猜蘇格拉底也同意這句話。
以上這句,基於我的認知界限。
聰明的人得了阿爾茲海默症比一般人死得快。
學歷高、聰明的人如果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就非常短--不是他們死得快,而是他們大腦認知能力強,能在病症的前期克制住這個病不顯現出來。並不是說他們能夠真的像正常人一樣,而是他們能夠假裝像正常人一樣,讓病不顯現出來。
當前醫學上以認知能力作為主要指標,這讓聰明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承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此段無實驗依據)
上個圖,圖上有出處,對文獻有興趣的自己找吧一、「聰明人」過於親力親為,不願託付他人
智商卓越人士,對自己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有一種久經驗證的自信。對他們而言,比周圍的人做的好是極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對他人的能力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往往也被證明是對的,因為周圍人確實做什麼都不如他,沒辦法,他聰明嘛。
但是因此產生的念頭,就像種子一樣種下了。因為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最終成了拜自己教的信徒。如果走的是專業人士的單兵路線倒也罷了。但若要出任組織者管理者、需要面對不特定對象,使用不特定人的力量的時候,那種事必躬親、萬事親力親為的工作習慣往往極大的妨礙和限制了他們的擴張速度。
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在軍中大小事務一把抓,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時就斷定這傢伙活不久(其能久乎?)。就是摸透了這類聰明人的致命弱點。如果你注意觀察,企業中那些技術派出身的領導,往往也是最不肯放權的。結果是自己累死,下面的人又得不到鍛煉。而且我注意到,這些人並不是不知道授權、外包的意義和作用。而是事到手邊,從情緒上抗拒放給別人。這種情緒是非理性的,是在常年自我任命中強化的。
人在社會中行走,能最後做大的,無不藉助於外力。善於搭順風車,善於假於外力,真心實意的從內心承認自己很多地方不如人,需要幫手,需要合伙人,需要使用其他服務商的服務,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越聰明越驕傲的人,越是容易卡在這些地方。
二、「聰明人」多巴胺閾值太高,而受傷閾值又太低
狹義的聰明人,共同特點是學生時代很得寵。在今天的成長評價體系中,他們在很早期就能收穫到許多嘉獎和正向激勵,導致他們對於「做成一件事」越來越傾向於認為理所當然,而對偶爾做不成一件事變得難以接受。
正向激勵來的太多太容易,多巴胺的分泌也會隨之邊際效用遞減。快樂也就變得不那麼明顯。這一點本題下的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就是「更難以幸福」,或者用我的話來說,更難以取悅。他們需要不斷的延續成功,乃至於不斷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維持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他們的幸福閾值被刷的太高了。
而與之相對的。因為早期經歷太順遂,導致很多優秀的人幾乎沒有遇到過挫敗。他們的痛苦閾值極低,考不到第一名簡直想給自己刺字。有些人甚至不能在普通程度的挫敗中維持繼續前進的動力,乃至放棄掉繼續生活的勇氣。
知乎其實就是個好例子。這裡雲集了大批學霸學神,最不濟也是名校出身,許多都是從小被誇到大的「聰明人」,極少遇到批評甚至被圍攻的局面,一旦因為各種原因,被人質疑,或是遇到噴子,往往很難出現天涯那種互噴的局面,而是答主經常以受傷的姿態匆匆收場。甚至「告別知乎」之類的宣言成為知乎一大特色,在中國其他草根網路平台上甚是少見,這就是聰明人「受傷閾值」太低的表現。下面這些回答裡面,有的有道理,有的回答其實離題了,很多人談的不是聰明的壞處,而是自作聰明的壞處。
聰明的真正壞處,就在由於聰明本身導致的。
一,聰明的人總想偷懶省事,於是他們總想找個辦法走捷徑,遇到事情就想找個規律和技巧出來。然而很多事情並沒有捷徑,必須要有付出和辛勞,必須要靠時間的積累和勘磨,於是那些捷徑通常就成為了歧路。
二、聰明的人總是過於自信,於是他們總是比普通人更加偏激、固執和自我。因此他們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上面遇到困難。就算少部分人智商情商雙高,但是這些更加成功的人也會遇到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道路的選擇。聰明人總是不甘平庸的,那些雙商奇高的人更是不甘於平庸,即使在他人眼裡他們已經非常成功,但是對他自己來說,這一點點成就根本不夠。這種對功成名就的饑渴,會驅使他們走向第一條的道路,也就是尋找捷徑,最終步入歧途,不可自拔。
三、聰明的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所以他們的幸福感也比較少。對於一般人來說,可堪滿足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聰明人常有的錯覺就是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做到,也一定要做到。越是聰明越是如此,就如同越是漂亮的姑娘,對自己的人生期望也越高。期望越高,慾望越大,幸福感越少,久而久之,如果一直無法獲得,他們稍不注意就會偏向第一條所說的捷徑。就算是僥倖獲得了,那種幸福感也只是獲得的一瞬間,然後又會去追求更大更遠的目標。
四、聰明人總是想要知道的更多,他們總是想要窮根究底,對他們來說,「無知」和「愚昧」大概是最難聽的評價。這種窮根究底的好奇心,一方面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但是另一方面對這些人本身來說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如果是對自然科學的追求還好,伽利略的年代畢竟早就過去了,也許還能成為一個科學家,名利雙收。但如果一個聰明人不小心對人文科學,甚至對哲學宗教產生了龐大的好奇,非要去窮根究底,那對他個人來說真是可怕的災難。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形而上的探尋,對於一個凡人來說,實在是過於沉重的負擔。
五、聰明人總是想得過多,思慮的過多。然而你把事情想的太透看的太透,其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古人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知道的比別人多,通常會帶來一種成就感——人之患好為人師嘛,這也是人性。然而這也是聰明人最常有的毛病,總想知道更多,也總想炫耀自己知道的更多。
……
然而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聰明不好,愚昧就好。恰好相反,我是希望所有聰明人都能夠從聰明更進一步,變成智慧。大辯若訥,大智若愚,如果一味的聰明,那是一個離卦,離是光明、火焰和放射,本質就是不斷地耗散的過程。必須在上面加上一個坎卦,深沉、內斂和沉澱,如此外坎內離,知白守黑,才是長久既濟之道。
聰明的含義是:在一定的條件和信息下做出最優的決定。
在信息渠道更少的人看來,你是個聰明人,能想到他們沒想到的東西,是個有智慧的人。
而對於信息渠道比你廣的人來說,你這些看似聰明的決定,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更壞的結果,也就成了所謂的自作聰明。
實際上,單純的聰明是沒什麼壞處的,有害的可能就是殘缺的信息量和有限的觀察角度,就如同之前知乎上熱議的愚蠢的善良。
就像當代的英明決策也可能成為歷史上的敗筆,局限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聰明也成了一種相對的判斷,如何聰明而不辦壞事呢,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啥也不做。但是少辦壞事是做得到的,那就是不要固執,多視角地觀察、多聽聽別人的看法、多總結,盡量擴大自己的信息源吧。
謝老婆邀,躺床上手機隨便答一下。
很遺憾我覺得我不是聰明人
聰明其實是件很被動的事,無外乎天生運氣好基因突變和後天運氣好從小處理和接收的信息多,大腦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這兩個條件。
這兩個條件我都不滿足,對我這種相對不太笨的人來說我體會到的最大的壞處是我知道可能達到的上限在哪裡而我達不到。
作為一個不太笨的人,我支持單就聰明來說沒有壞處,真正有壞處的是當一個誠實正直的聰明人。
《迷霧》這個電影講了一群聰明勇敢的人面對困境一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結果卻走向了bad ending ,死在了黎明之前,一群蠢人相信了自己簡單的價值觀,什麼都沒做,反而獲救了。
這種事情在現實里不但有,而且非常多,一個理智的人活在了不理智的年代就是這樣。發現公有制是阻礙國家生產力進步的真正原因,說出來死,不說出來爛,怎麼辦?發現領導層處於混亂之中,說實話死,說諂媚的話能活但是違背良心,怎麼辦?一個國家朝代到了非暴力革命不能拯救的年代,投生革命容易死,不革命苟且偷生國家死,怎麼辦?或者遠一點,發現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別人不信,要麼說謊卑微的的活下去,要麼為堅持真相而被燒死,怎麼辦?
一個聰明人最大的困境就在於認識到自己的結局和世界的結局有利益衝突時必須有所選擇,而這個選擇只能由聰明人來做。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最後能獲勝的一定是聰明人,但是代價是非常多的聰明人無法堅持到黎明前。
smart
英[smɑ:t]美[smɑ:rt]
adj.
聰明的; 敏捷的; 漂亮的; 整齊的
vi.
疼痛; 感到刺痛; 難過
n.
創傷; 刺痛; 疼痛; 痛苦
vt.
引起…的疼痛(或痛苦、苦惱等)
這個也曾經在微博上感慨過:
心智超出常人、活得清醒的人其實很痛苦吧,他永遠要忍受那些常人的傻逼理念。
以及:
真羨慕那些生活過得糊塗毫無邏輯的人,她們把時間和精力荒廢在毫無意義的事物上而不自知還樂此不彼。不像我,權衡每一次的得失,因得到而沾沾自喜,因失去而懊惱,把生活當戰場,結束這場戰爭又迅速奔赴下一場。大好時光都花費在了權衡、比較、思量和悔恨上。
還有:
那些有天賦能創作出很厲害的作品(比如文字或者繪畫)的人,說白了就是對生活的感知度很高,像我這種只能偶爾寫出點姑娘們覺得我說的很棒的話的人,遇到一丁點兒開心的事我都要開心的昏死過去,也因為對方的一丁點兒無意之心而我會鬱悶的想跳樓。那些真正的天才,他們所遭受的生活的衝擊得多大呀。有時候想想別讓我當什麼天才,就讓我當個渾渾噩噩的普通人吧。
(並沒有標榜自己怎樣的意思,都是日常感悟又跟題目相關,就懶得修改直接搬過來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看不懂的電影和聽不懂的歌越多,你就越幸福。
波伏娃說:「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其實聰明人也是這樣,這個世界給他們的誘惑比普通人感覺到的大很多。對於聰明人來說,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捷徑可供他們行走。有不少人就這麼迷失在這種追求簡單成功的快感之中。所以我極少見到聰明人能夠堅持本我。他們反應太快了,他們的選擇太多了,他們面對的誘惑太大了。
第一個想到用感冒藥合成冰毒的人絕對是個天才。我爸這個化工專業的高級工程師聽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才「恍然大悟」有一種:麵包居然可以夾著吃的感覺!這個創造性的方法沒人提醒他他永遠都想不到,畢竟他是個復讀了兩年才考上大學的普通人。到現在人們對他的尊稱也僅僅是「E工」。
但他大學時太多驚艷絕倫之輩,至今好多都只能被分配到老家當一個小縣城的中學老師。而我爸卻可以在這次塌方式腐敗中喝著配給的咖啡,吃著只花一塊錢的自助餐,看著他們書記起起落落,安靜的做一個美男子。
有太多的聰明人面對枯燥的進度選擇抄小路繞過,因為缺少毅力。
有太多的聰明人面對生活和工作的挑戰逡巡不前,因為缺少勇氣。
畢竟有貌似更輕鬆的道路,為什麼不去走呢?人么,給自己輕鬆一點沒錯的。
但是卻唯有勇氣和毅力駕馭的智慧才能創造出人類前進道路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僥倖能面對(即使是從書中)這樣擁有大勇氣、大毅力和大智慧之輩。我輩凡人怎能不心生嚮往?
玩殺人遊戲,我一定第一輪被殺手殺死;如果殺手沒殺我,第一輪投票就得投死我。
我很討厭大家看我的時候露出對面壁者的微笑。
我希望他們別說話,吻我
理論上來說,聰明沒有壞處。
小聰明才有。
而小聰明最大的壞處在於,它讓你誤以為你自己很聰明。
進而,你就變得不那麼努力。
彈尤克里里,比別人先發現,原來只要四個和弦就能彈奏首歌,那還練什麼基本功。
於是,你一輩子,可能就會四個和弦,一輩子也不能指彈。
健身,發現深蹲蹲一半,用的力氣不大,但是能背的杠鈴片缺更多。
於是,你一輩子,深蹲都是半蹲,永遠不能突破極限。
學習,發現知乎上都有人給總結好了,還看什麼書呢。
於是,你一輩子,得到的都是二手知識,全是別人的看法。
小聰明的壞處太多了,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一些小訣竅,從而就洋洋得意,喪失了踏實努力的平常心,久而久之,就變得非常的膚淺和浮躁。
我其實就是這樣的人,在學生時代,別人一天都學不會的知識,我可能一堂課就都學會了。
無論是什麼運動,入門上手都比別人快一點點。
因為善於發現訣竅,所以很多時候基本功都特別差。
當年彈吉他沒有我好的那個小伙,如今已經可以站在公園的廣場上賺錢了。
原來有句話叫笨鳥先飛,其實笨鳥怎麼可能先飛呢,一定是聰明的鳥先飛。
但是,飛的遠不遠,飛的高不高,那就不一定了。
而且,別人笨不笨,自己是不是真聰明,更不一定了。
小聰明最大的壞處其實就是,不僅誤以為自己聰明,還覺得別人,都是傻逼。我曾經一個同事,女孩,智商140左右,十六歲考上清華,工科,工作了幾年又去讀了本校的mba。單身,工作出色。
她告訴我,不是不想找,而是對方要做什麼她都能猜出來。愛情失去了神秘性,就沒意思了。
在這個智商的我認識幾個,都有以下特點:看的明白,想的透,專註,生活有重點,很早找到自己的喜好,無論多艱難,都享受且堅韌不拔。人生有優先順序,沒排在前面的不糾結。
唯一一點,能對壘的對手比較少,所以有時候會無聊。推薦閱讀:
※為什麼撿錢包歸還失主時索要早飯錢會遭辱罵?
※斯諾登是賣國賊嗎?
※民主和科學真的就是真理嗎?
※未來人類是否會用多巴胺取代所有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