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科研論文中「講故事」的能力?

一個好的研究論文不但需要好的模型,好的結果,更需要好的方向和切入點。作者能不能把文章立意切入點描述好,讓審稿人覺得文章在科研環境或者學科領域內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需要作者具備「講故事」的能力。例如Nature Science上的文章一般都有很好的立意,讓人一看就感覺很重要。

這種發現好立意的能力和在文章寫作時闡述好立意的能力如何培養應該如何積累呢?

知乎上發過頂刊的朋友肯定很多,大家來說說自己的經驗啊,各位也一起at一下唄!


寫論文和寫小說一樣,製造衝突,引起懸念,激發好奇心,感動中國。


我是做測量範式的研究的,不做實驗,所以數據都是大樣本,一般靠統計控制。以下供參考
我的經驗是:
1,講以往研究的矛盾之處。引入調節變數解決這個矛盾。(製造衝突:研究之間的衝突)

尊敬的審稿人啊,我發現啊,以前A研究者講喝水有助於減肥,B研究者講喝水會導致肥胖。
卧槽,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覺得我有必要研究一下,喝水和減肥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

我經過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啊,喝水會不會導致減肥,是由情緒調節的,情緒低落的時候喝水會導致肥胖,情緒積極的時候喝水減肥。

這也符合以往研究,A研究的群體是大學生,大學生活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啊,情緒積極的比較多。B研究的群體是博士生,博士寫不出論文很蛋疼啊,所以情緒低落的比較多。

所以,我有了一個新發現喲。喝水減不減肥,受到情緒調節。

2,講以往研究懵逼之處。引入中介變數解決這個懵逼。(製造衝突:現狀和直覺的衝突)

尊敬的審稿人啊,我發現以往有很多研究都發現,這個家裡是不是很有錢(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小學生的欺凌行為。

你看啊,A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小學生的言語辱罵越多,B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小學生攻擊他人行為越多,C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小學生孤立他人的行為越多。

這不符合我們的一般直覺,讓我很懵逼啊!有錢人養出來的孩子,不應該更有素質嗎?

我得想想,是什麼因素讓有錢人的孩子反而不友善了。

我經過大量的數據調查,我發現啦問題的根源!!原來是大家看的電視節目不一樣。

有錢人家的孩子常看資本主義進口的片子,宣揚叢林法則,社會達爾文;窮人的孩子沒錢看進口的,常看社會主義片子,宣揚和諧社會。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這個年齡這段的孩子,最容易通過模仿來學習了。所以有錢人的孩子學會了攻擊和掠奪,窮人孩子學會了奉獻和無私。

所以尊敬的審稿人啊,我發現:電視節目選擇是社會經濟地位影響校園欺凌行為的一個中介變數。

3,講以往研究的研究設計問題,引入新的統計方法。(引起懸念:研究得確實很多了,可是依然看不清真相)

尊敬的審稿人啊,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喲,關於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到底大不大這個問題。

你看A研究者比較了10點睡6點起,12點睡8點起和2點睡10點起的三波人,發現控制了前測之後,六個月後他們健康水平沒有太大區別。
你看B研究者比較了,10點睡6點起和2點睡10點起的人,卻發現6個月後他們的健康水平有顯著區別。
你看C研究者比較了,11點睡和7點起和3點睡11點起,也發現有區別。
你看D研究又比較了,10點睡6點起,2點睡10點起和2點睡8點起的。發現睡夠8小時的沒區別,睡不夠的健康才變差。
還有FGHIJK各種時間的睡眠比較。

但是,這些研究大都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有一些雖然顯著,但是效應量不高;有些不顯著的,樣本量比較小。

所以尊敬的審稿人,我打算做一個元分析,把這些研究整合起來,看看睡眠時間點對健康的影響到底如何。

哈哈,我的結論發現,睡眠的時間點確實會影響健康喲。

4,新鮮事物,引發新話題。(激發好奇心)

尊敬的審稿人,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啊,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是拉近了,還是疏遠了呢?

以往的社會心理學講曝光效應,我在不反感你的情況下,你越在我面前晃,我越喜歡你。

這個效應在移動端的社交媒體上是不是存在呢?我打算做一個研究。

你看哈,我建構三個人設,一個每天發一條朋友圈,一個一星期發一條朋友,一個每天發10條朋友圈。除此之外,這三個人的其他人設條件一樣。
讓500個人加這三個人設的微信好友。半年之後,問這500人對這三個人的喜愛程度。

結果我發現啊,每天發一條的人最受歡迎啊!

哈哈,尊敬的審稿人,我發現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的新理論啊,這個理論我打算叫「適度曝光效應」。以後我還打算去研究,曝光頻率多少的時候,是最受人喜歡的。
(下一個研究也有了喲,是不是離畢業不遠啦?!)

5,特殊群體,引發特殊話題(感動中國)

這個就不多講了,我碩士期間實驗室基本上都在走這個路子。

比如汶川地震後的創傷群體,留守兒童,殘障兒童。
你還可以考慮的有,校園欺凌受害者,離異家庭,單親家庭,非婚生子,失獨老人。
一切可以攻擊人們淚點的群體都是值得研究的。我印象中,有一個實驗室研究失獨老人這個群體,每次例會報告,大家都要哭得稀里嘩啦。這種研究送審,審稿人也會為之動容,從而高抬貴手的。

建議謹慎考慮的主題有:性少數群體。小心~被銀河護衛隊~

以上~


在關注這個問題。以後會仔細聊這個東西。

先給一個定性:一篇文章能發到頂刊,八成基於所在學科、所得數據、專業知識體系;一成來自基本的寫作方面的功底;一成來運用和自傳遞信息的能力。這其中,佔八成的科學家身份往往掩蓋掉一些科學家對文字傳播能力的洞察。

也可以形象一點兒:這個「好論文做到了講好故事」,八成功勞來自一個十足的科學家(專業知識);一成來自具有基本寫作能力的作家(寫作功底);一成來自中等能力的傳媒人(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學位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其中包含的思想是否用在了寫作過程中。Scientific Storytelling主要就是第三份能力,即傳播能力。如果你認為論文欠缺的只是講好學術故事的能力,或者只是覺得講好學術故事是一個學術能力,那你就想得少了。

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通才,至少知識口徑十分寬廣。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獲得與之想當的能力,只能靠在相關各方專門修習。做好科學家的同時,要專門做一個作家,做這個作家的同時,還得嘗試做下小說家和劇作家,甚至導演。

如果你說不出為何阿甘和肖申克的救贖兩部電影各自的故事為何吸引人,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聽故事的人。自然也就做不到講故事。

學術故事和普通小說,電影,本質上沒有不同——都是用結構化的敘事突出主角、事件、矛盾,最後完成人性回歸、矛盾描繪等。區別在於,學術故事買的不是情感的操縱,而是理性的統一和知識邊界的開疆拓土。

由於目的不同,學術故事的觀賞性也由此而小眾。簡單說,我發一篇NSC,在你不知道已經見刊的情況下給你看,你判斷不出來這篇文章是不是NSC。什麼意思?學術故事是個結果前才需要討論的事情,這種討論在被拒稿後沒人會去理會。就像花瓶一樣。

Observation of Coherent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in an Atomic Medium Using Halted Light Pulses

Nature 2001年的文章標題如上;到了《Scientific American 》那裡,報道此發現的文章標題則是Frozen Light ;更加大眾的媒體New York Times 則是Scientists Bring Light to Full Stop, Hold It, Then Send It on Its Way.

哪個標題故事性更強?哪個傳媒屬性更強?

所以,真正有意義的不是這個故事能力,這是表象,有意義的是這背後的邏輯設計。這,才是可以量化討論的東西。

Liu C, Dutton Z, Behroozi C H, et al. Observation of coherent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in an atomic medium using halted light pulses[J]. Nature, 2001, 409(6819): 490.


重點在於introduction的寫法。很多文章的introduction都是這麼寫的,前人做了啥,還有啥沒做,我就做了。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講故事的套路。前人沒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不肖做,不值得做,這樣做很傻,等等很多原因。這種思路就是一個實驗報告的思路。
introduction重點在於說明自己的研究思路,很多人搞了半輩子的研究,到頭來寫文章時忘記的研究的初衷。好的套路就是把讀者當成你的同行,講清楚研究工作的來龍去脈。下面分三步說明。
第一步,你發現有什麼問題,這篇論文要解決什麼問題?實際工作中存在什麼問題。不要扯太遠,盡量不要超過3句話。這第一步可能就把很多人難住了。尼瑪課題都是老闆定的,有個毛意義呀,不知道,就瞎扯一個。如果實在不清楚,說明佔有的文獻還不夠,還得多讀讀。
第二步,基於本人前期的研究基礎,或者受前人的思路激發,我想出了方法來解決第一步的問題。這一步是關鍵。很多人的introduction根本沒這些內容。完全就是一副「這玩意以前沒人搞過,我用一種方法來試試」的態度。
這一步為什麼非常關鍵?因為同樣的問題,如果很重要,很有意義的問題,肯定很多人想到了,為什麼別人沒做,而你想做?
只有2種可能,我這裡有研究基礎,別人做不了,我能做。
還有一種可能,這裡面有難點,我也是受哪篇哪篇文章的激發,才想起解決方法,所以我才順便試試,結果你看,一搞,結果挺好,所以來跟你們報告一下。這裡面就需要吹吹牛逼了,可以彈壓一下前人的工作,鼓吹一下自己的工作。
第三步,前面牛吹了,後面當然要簡單介紹一下結果,談點意義,勾引讀者往下看研究方法。
論文的重點在於論,要講清楚研究思路,而不是搞成實驗報告。
這裡有篇指導科研新手的文章,可以看看。http://mp.weixin.qq.com/s/v3BDSNM5bgt76f50-A-Bkw

下面是廣告時間,微信公眾號:toppaper360
不定期發布論文寫作相關的信息。


沒發過這麼牛逼的論文不敢說具體怎麼寫,但是我讀過很多題主說的這種論文,尤其是nature上的,我的感覺是他們完全在扯淡。

除了真的做出重大結果的文章以外其他的文章,我往往從頭讀到尾發現其實他們的結果就一句話那麼簡單,但卻被深刻的隱藏在文章的閑言碎語之中,而且文章沒有邏輯性,給我的感覺是本來一句話就能講清楚的問題非要寫一段。

所以總結一下,這不是做科研應有的態度。

講story也要看你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是投到報紙上讓吃瓜群眾對你膜拜的五體投地,還是發到nature和science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還是投到學術期刊上去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等等。


其實和一般意義上的講故事還是不同的。
比較像是編寫推理小說。

首先,你丟出一個問題。最好是歷史遺留懸案。
然後,你整理前人研究,分析各種得失和缺漏。
接著,根據你對問題的分析去做個實驗或調查。
最後,你對實驗和調查結果進行解讀。
你會發現,這四步里,最多解讀的是第二步和第四步。

所以,不是「講故事」倒像是「編故事」了。

講是已有的東西的表達。
編則是未知東西的展現。

一個好的論文題目,必定是緊密結合現實問題的。
有趣的題目也結合現實問題。
比如「為什麼總是塗了奶油的一面先落地」

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能力,遠遠比好好回答的能力重要。

曾經知乎上有個live叫「如何正確的成癮」
內容怎麼樣不說。但這個思路很有趣——
如果可以對工作學習成癮,樂在其中,豈不是一舉兩得。爽爆了?

你看雖然不是寫論文,但標題就可以看出思路。

一個好題目甚至把研究結果、目的、意義都囊括了。
比如《走神的心是不開心》

而爛題目多半是《xxx對ooo的yyyy影響》。

睡不著,隨便寫寫。


提高忽悠能力



你說的切入點就是introduction,在論文中它與conclusion地位相等甚至更加重要,這部分內容一般放在最後才寫,當你把文章的主體部分完成之後,對你整篇文章的思路方法已經完全明晰,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我是這麼認為的,至於發現好立意,我想只能依靠比較有創造力的思維和閱讀大量相關paper之後的一個思想升華吧。


首先回答清楚三個問題:what"s that,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where we are going.

其次。。。


不知道樓主所說的是哪種方面的論文。我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傳熱方向相關。我導師兩年發了有15篇左右的SCI,我一個師兄今年研三,前兩年研究生髮了3篇SCI。給我的感覺是,論文要寫出來首先得閱讀大量的文獻,你得知道SCI的套路是怎麼行文的,這就使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然後在你領域你得是基礎學科領域,相對好發文章,有實驗結果,會寫文章相對來說比較好發,如果工程方向就比較悲催了。想要故事講得好,就得多看別人的故事,都是套路,hahah。。。


看看LaTex開發者,13年圖靈獎得主Leslie Lamport的論文吧,這位講故事能力一流好吧。

解決多線程並發互斥問題的麵包店演算法,互斥鎖:http://research.microsoft.com/users/lamport/pubs/bakery.pdf

拜占庭將軍問題(BGP),解決分散式點對點網路通信容錯的演算法,關注區塊鏈的話應該比較熟悉: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lamport/pubs/byz.pdf

Paxos演算法,解決分散式網路中消息傳遞一致性問題的演算法,適用場景可以看作BGP的子集,講的故事就是那個小島上城邦議會的例子,因為寫得太有故事性結果論文審稿的時候被駁回了=。=: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users/lamport/pubs/lamport-paxos.pdf


最近在寫,有點感覺,也在摸索。

你說講故事,那基本是在論文前兩段(我假設的)。

先想清楚自己研究的特點,相對其他研究或者其他管理者的常規做法,或者認識。

在說的時候,目的是,別人長久以來做不到的,做得到沒想到的,想了做了不完整的,想了做了結果有爭議的,然後你說,喂,我搞了這個比你們都好(謙虛的)。

具體的說法一般是,先例子在抽象。站在讀者的角度想他們知道些什麼,期待讀到什麼。

有個原則是不到說自己好的時候,不要說。給人一種嗯,好像其他人確實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你說,嗯,我們搞了這個,好的,我們是光,照亮了黑暗。

就是這麼個感覺。如果你仔細讀,大概都是說的自己照亮了黑暗似的。

加油


我覺得應該在平時科研以及生活中積累,多交流,將科研和生活相結合


我老闆說過一段話我覺得有點道理:其實作報告更需要講story的能力,而寫東西人家完全可以慢慢看的,不是特別需要。講清楚一個事情是在你認識到了一個高度後自然而然的事情。


推薦閱讀:

土壤重金屬污染如何修復?
為什麼懶羊羊不直接吃草坪的草?
現在看到的新聞都是物種不斷滅絕,世界上有新物種誕生嗎?
蒼蠅這種生物神馬時候能滅絕?
十到二十厘米水深的水塘可以養哪些魚呢?

TAG:環境 | 科研 | 論文 | 生態學 | 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