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是不是越來越難賺錢了?
父母是在小城做生意的,從父母那裡了解到今年小城的所有實體店,從服裝到餐飲,所有行業無一例外的收入慘淡,而競爭卻越來越激烈了。是不是錢越來越難賺了?是因為來自互聯網電商的擠壓嗎?那麼年輕人以後都應該去開網店嗎?
談論實體店是否賺錢(或現在最火的「新零售」),一個有益的思考角度是:什麼樣的線下業態,未來註定是互聯網打不掉的?
舉個最簡單例子,服裝和3C,和飲食相比,更容易被互聯網打掉。飲食即時性更強,更需要線下馬上獲得,而淘寶最大品類是服裝,京東最大品類是3C。雖然投資人熱衷談論新零售,但在Zara也開始關店的情況下,參與「新零售」對不少實體店主來說是奢侈,最重要是活下來。
從這個角度出發,未來線下實體店大體只會剩下三種屬性:
1)泛飲食:餐飲、超市、便利店、咖啡店、茶飲店 (超市和便利店吃相關品類的比例將越來越高,前者參考盒馬鮮生,後者吃相關品類目前佔80%左右)
2)體驗式:電影院、KTV、網咖、酒吧、咖啡館、轟趴館、手工、烹飪 etc
3)強品牌:優衣庫、蘋果、Zara、新興品牌的線下零售店(如三隻松鼠)
這三類不是完全互斥,一家企業可以擁有多於一種屬性,少數優秀企業全佔了,在互聯網衝擊下將毫髮無損。
例如星巴克,三種都具備。實際上星巴克創造了一種新的業態:咖啡館。咖啡和咖啡館是兩種業態,一個不合格的VC,在80年代遇到舒爾茨,很有可能問他:如果雀巢做你在做的事情,你怎麼辦?
雀巢做不了。原因是星巴克的咖啡館業態,既是咖啡零售,又是體驗式業態,是兩者的綜合產物。這也是我在前文把」咖啡館「既放在第一類,又放在第二類的原因。
星巴克有兩種同樣強大的消費場景:外帶和堂食。
- 前者是咖啡零售,用戶沖飲品本身而來;
- 後者買的是社交場景和空間,具體是咖啡或茶飲實際上差別不大(這也是茶飲店紅火的一個原因,不展開)。
因此星巴克第一種場景是飲料的強品牌零售(上文第三點:強品牌 , 上文第一點:泛飲食),第二種場景是體驗式業態(上文第二點:體驗式)。星巴克三點全占。
未來互聯網打不掉的實體店,多少得佔1-2個屬性,星巴克3個全有,就是最厲害的新零售。(更多關於星巴克的分析,參看我的專欄文章 知乎專欄。)
實體店生意並沒有難做,網店也並不能好做。
一、先說網店
很多人說開網店很簡單,你可能不知道,淘寶上90%以上的網店都是差不多沒有錢賺的。我們萌牙家電動牙刷從2015年9月開始,到現在就一家淘寶企業店,所有的人算上去現在有近30個人。倉庫有600多平方,辦公室要300平方。
但做了近2年,我們還覺得離做好電商,還有很遠的距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電商變化太快,前2年,以圖片為主,現在得以短視頻為主;前幾年電腦端下單很多,現在移動端的成交比重佔了90%,還有很多很多的變化,這2年感覺,一天不學習,就要跟不上節奏。
我不太推薦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去開網店。我面試過很多有所謂有電商經驗的人,實際上只是開過網店,說真的,他們所謂的運營就是刷單,開直通車,現在根本沒有用。現在去開網店,雖然貨上面,你不會虧錢,但是你本來可以賺工資,很多人到最後,連工資都賺不來了。
二、再說實體店
因為做了教育培訓機構也快6年了,現在有也16家分校,也算是實體店吧。線下的體驗,也算比較了解。
如果你想做小本生意,實體店比網店更容易賺錢。不為別的,就是電商流量難找,實體店,如果你位置選好,流量還是不用擔心。
但是,同樣,實體店的競爭同樣十分激烈。實體店和網店根本不存在什麼競爭,你先和隔壁的那些店比一下再說。實體店被網店殺死,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你看一下周黑鴨、名創優品、優衣庫等實體店品牌,絕對比很多線上品牌過的滋潤。現在阿里提的新零售,小米的專賣店策略,都是未來的方向。
等我們產品線豐富一些,我們萌牙家也會走線下實體店,購物體驗,確實是線下更好。線上的成本不會比線下便宜。
三:總結
要賺錢,你只是在糾結做實體店還是網店,根本沒有必要,也是多餘的。就像365行,行行出狀元。網店和實體店,你會經營,都是可以賺到錢的。你分析一下自己,你擅長什麼,就做什麼好了。
要賺錢,我個人還是覺得你要多學習,學營銷(包括廣告和銷售),學管理,學會帶團隊。創業之前,多調查多分析!你不會學習,人家在學習,你只能在競爭中被擊敗。
推薦閱讀《流程聖經》,你看完會發現,要做好一家企業或者店鋪,真的有很多很多細節組成的各個流程需要搞懂。把控好每個細節,把所有的細節組成流程,然後把每個流程串成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把公司經營好。
說個題外話,標準狼人殺里為什麼是3個神職、3個村民、3個狼人,而不是5個狼人,1個村民,3個神職,再或者是7個村民,2個狼人,1個神職?為什麼?
因為平衡。5狼、1民、3神,對好人來說不公平,遊戲很快玩完;7民,2狼,1神,對壞人來說也不公平,所以沒人願意玩狼。最後,大家達成共識,還是3神、3民、3狼,遊戲愉快的玩耍下去。
回到電商與實體,電子商務與實體店鋪,誰更好?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有的人會說,天貓雙十一1207億,京東六一八1199億,實體店與電商還用說嗎?當然是電商好。
可是我想告訴你的是,馬雲爸爸的小目標是電商佔比社會零售總額的50%, 姑且不說是否能夠實現,即便能實現,那麼電商交易額不過也僅僅同線下持平而已,電商何來更好一說?
再來看近些年大量實體店崛起,真的很難得出電商一定就比實體更有優勢的結論。
那麼問題來了,年輕人今後是開網店還是實體店?
我的回答是:誰有優勢,你就選誰。
卧槽,這特么不是廢話嗎,我要是知道誰更有優勢還在這發問BB嗎?
是的,誰有優勢,你就選誰。電商和實體,你之所以無法判斷誰有優勢的原因在於,你過於關注外部環境,而真正忽略內部因素。
換句話說,所有天貓、線上、線下、實體、競爭、倒閉等等,都不是你首要考慮的因素。
電商好,還是實體好,其實是有判斷標準的,那個標準叫做:成本。
不管是網店、還是實體店,亦或者是各種營銷方式、手段,他們本質上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花錢買流量。
所以你必須搞懂的一個商業邏輯叫做:流量成本。
流量成本是什麼?流量成本就是你每獲取一個潛在客戶需要付出的代價。
假如你是一個賣衣服的,你把店選開在了步行街,每月房租30萬。步行街人多熱鬧,所以你每月到店人數大約是3萬人。
而另一個人則認為每月30萬的房租實在是太高了,他為了節約成本,於是把店開到了一個偏僻的角落裡,每月房租三萬塊。由於位置不好,每月實際到店的人只有300人。
那麼問題來了,誰更有優勢?
毫無疑問,商業街的更有優勢,因為他的流量成本為:300000÷30000=10元。
即商業街每獲取一個潛在客戶的成本為10元。
而另一位的流量成本則為:30000÷300=100元。
即偏僻店每獲取一個潛在客戶的成本為100元。
所以,步行街店優勢遠大於偏僻店。
明白了流量成本,那麼再來看電商與實體,你會發現一個更客觀的世界。
同樣你是一個賣衣服的,你把店選在開在了步行街,每月房租30萬,每月到店人數3萬。
但是你在知乎上聽人說開網店比實體店更有優勢,於是你心動了,趕緊註冊了一家網店。
找模板、上樣、刷鑽,你的網店很快開了起來,但一個月之後你發現,進店的人寥寥無幾,更別說下單了。
你有些懵逼了,忽然想到了當初的知乎大神,趕緊打開微信,200塊紅包奉上:大神大神,你不是說網店比實體更有優勢嗎?我開了一個月了,怎麼還是沒生意啊?
大神不慌不忙的點開了紅包,緩緩打出了三個字:上首頁。
你恍然大悟,趕緊聯繫平台負責:麻煩讓我上首頁,謝謝。
平台負責很快回復:單品第一頁50萬,首頁大圖100萬,謝謝。
你有些猶豫了,但一想到某知名服裝品牌網收數億的場景,一咬牙,掏出了100萬:來,上個首頁。
100萬是有作用的,進店率史無前例的高,大約是實體店的3.33333倍,是99999+辣么多人,你笑得嘴都合不攏:馬德,電商就是靠譜!
好吧,以上只是一個玩笑,記得開局的狼人殺嗎?為什麼是3神、3民、3狼?因為,平衡。
神有優勢,大家都去玩兒神了,狼有優勢,大家都搶著玩狼了。
電商和實體也是一樣,當大家都覺得電商比實體有優勢的時候,大家都去開網店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
電商成本與實體成本一致,遊戲才能愉快的玩下去。
最後,一句話概括:所有脫離成本談的商業,都是在耍流氓。
所以,你大可不必糾結到底是開實體或者還是網店,你需要做的是,基於流量成本,選擇出一種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比如,社區店,比如,社群,比如,直播,再比如......
以上.
這不是網店淘汰實體店的過程,這是大財團淘汰個體戶的過程。
你看到的生意流失並非讓網店搶走了,而是讓比你更有業務知識,資金更雄厚,營銷手段更成熟,產品更有優勢,銷售模式更多樣化,供應鏈更穩固的大公司搶走了。
在90年代的時候,大財團隨便做做房地產、金融和貿易就能賺錢,根本就看不起你這實體店的小生意,所以傳統實體店使用熟人口碑這種簡陋的營銷方式;在五公里以外的批發市場拿貨這種無優勢的產品供應;一大批滯銷存貨壓著一大筆資金這樣落後的供應鏈模式;每天算著小算盤看看自己還有沒有錢進貨這種資金實力,居然也能生存下來。
但這幾年來,房地產不好做了,金融風險大了,大財團發現自己只剩貿易生意可以做了,就及時適當退市房地產和金融,抽出資金去主力做貿易。連萬達集團都宣布在2016年基本從房地產企業轉型成服務業企業。
那玩法就不一樣了。
你突然發現你附近的幾個街區很少人逛了,人們都去了大地產公司新開發的新生活區。
你無法想像為什麼網店的東西能賣那麼便宜。
他們的產品質量也沒好到哪裡去,為什麼人們都去買他們的東西。
看著他們熱火朝天的在雙十一干1200億的銷售額,你也眼紅的想分一杯羹。
在他們談到大數據、網紅營銷、用戶粘度、CRM、互聯網+,物聯網的時候,你也想找身邊的哪個人可以跟你解釋是什麼意思,但你能找到最厲害的人也只能解釋B2C而已。
你說你也想做網店,但你招聘不到有能力的人過來運營,也怕這個新的生意會使你的資金壓力變得更大。
十年前你有聽過網店,但現在十年後你已經沒有能力再去接觸這塊生意了。
只能看到大財團投資的一個個像MINISO、ZARA、HM、UNIQLO、熱風、UR、喜茶的實體店越來越火。
而噹噹書店、三隻松鼠都在計劃大幅增加實體店業務的投資額。
你居然還在想實體店是不是越來越難賺錢?
你其實一直落後於時代,別人做網店的時候你沒有做,別人做實體店的時候你懷疑實體店的潛力。
你覺得網店的成本低,但其實天貓要扣掉網店5.5%的傭金,人員開支也越來越高,快遞費用也是個大頭,推廣費用更是壓得網店透不過氣來,這個成本一點都不比你的實體店低。
網店再強,也只能做一種產品,消費者無法享受多樣的服務。
我今天約了女朋友逛街,所以先去髮廊剪個頭髮,再約女朋友在奶茶店等,一起去看衣服的時候女友試了一件很性感的內衣,所以我忍不住就送給女友了,我自己也買了件舒適的T恤,然後我們雖然在網上訂的電影票,但在電影院買了爆米花和可樂,在等待電影開場的之前我們逛了一下超市,買了明天的零食,我順便還在購物車裡放進了兩盒岡本,最後看完電影后去附近的旅館開了房間。
這才是實體店的銷售閉環,經濟就是這樣循環再生的。
有哪家網店能做到?
網店現在都要靠物聯網和O2O來實現自我拯救了,不然網店都快活不下去了。
網店正在一步一步的給實體店打敗。
政府也在一步一步開放實體店的支持政策,開店流程和手續更簡化,稅收監控也在不斷放鬆,從2016年開始新創業的實體店連續一年多激增。
而且很重要的是,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是更喜歡實體店的,哪個地方政府不喜歡把租金、稅收、人才、城市建設、城市GDP、房地產等與自己政績息息相關的東西緊緊抓住呢?
但政府看著傳統的實體小店那種落後的商業模式也著急,爛泥扶不上牆。
所以會更著重對大財團的招商引資,而不著重在小個體戶的扶持。
這也是為什麼你覺得實體店越來越難賺錢。
其實難賺錢的不是實體店,只是小個體戶而已。
應該說不僅沒有越來越難,而且越來越簡單了!
從服裝業到餐飲業,每年市場都在增長。話不多說先上圖:
2017年上半年中國服裝銷售量累計為143.9億件,同比增長1.55%。2016年中國服裝銷售量累計為306.9億件。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7年1-7月,餐飲收入21750億元,同比增長11.2%,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0.8個百分點。
這明明是一片的欣欣向榮呀,那為什麼會有像題主這樣覺得生意做不下去的呢?再看一張圖:
餐飲行業在整體營業額連年上升的情況下,從業人員在逐年減少!
這說明增長的錢並不是被所有人平均瓜分的,行業內的競爭度也是更加的激烈。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但是這不是互聯網的鍋,嚴格來說應該是顧客的鍋,但顧客是上帝,這個鍋上帝不背,那就只能怪商家沒有弄明白「上帝的心」了。
小獅弟曾經看過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華爾街之狼!!!裡面有一幕讓小師弟我記憶深刻!就是瑪戈特誘惑小李子···啊不是····小李子賣筆的鏡頭。
當初萊昂納多飾演的角色剛剛起步,他在飯桌上教導朋友如何做好銷售這份工作,他拿出一支筆,讓朋友嘗試把筆賣給他。
當時我也在一起思考,是我的話,該如何把筆賣給他?我應該誇耀這支筆做工有多麼精良嗎?還是該說這支筆是某個名人使用過的?僅僅幾秒種後,電影就給了我一個茅塞頓開的答案,他的那位朋友說:「可以請你幫我簽個名嗎?」
它只用了一句話,並且這句話完全沒有提到這支筆,也完全沒有提到買或者賣這兩個詞語,當時我就想,這哥們真是天才!
其實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所有的生意都是:商家滿足顧客的需求,顧客為之付費。
一個正確的營銷思路要先明確用戶是誰,有什麼需求,我們稱之為製作用戶畫像。之後根據用戶的需求來制定營銷策略,注意這裡的營銷策略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營銷,而是所有,包括:店鋪選址、價格制定、服務制定、促銷活動制定、宣傳方式選擇等諸多因素。最後要主動回收數據與顧客的反饋,並隨之不斷地優化自己的營銷策略,才不會被經常變心的「上帝」們拋棄。
現在各行業都存在很大的競爭,只要有一個行業能賺錢,基本上都會導致大家群體而攻之,用不了多久,這個行業已經火海一片,用「紅海」形容都已經不能夠貼切了。
從前大家做生意都是看行業內大家都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學,其實因為互聯網這個新的事物的出現,生意模式出現了很大的可變空間,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一定要多用腦思考。看看他人如何利用這個概念,來做生意的,下面我們通過案例來分享。
在一個小區附近,有一個王老闆,他開了一家水果店,門口時常擺個水果攤,門裡面放水果,主要是新鮮水果為主,開始他的生意也一般。
後來王老闆不知道從那裡學習了一招,就這一招讓死氣沉沉的生意紅火起來,說起來也非常簡單,比如你去他家買50元水果,他會說,加一下我的微信,掃一下二維碼非常方便,就可以便宜5元錢,很多客戶都願意這麼干。
平常他沒有事的時候,也會發一下問候語,聯絡一下感情,隔上三五天時間,他會給你發一下最近那些水果打折信息,而且特別聲明這是老客戶優惠,新客戶不會有這樣的機會。很多人都會二次購買,畢竟價格合適,水果質量不錯,而且很多老客戶長期購買,漸漸都成了朋友,大家都在這個小區里住著,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逐漸與這些老客戶建立一定信任之後,慢慢的他也開發很多新的產品,為了滿足老客戶的需求,和老客戶高頻的接觸,這一技巧效果真的不一般,王老闆的生意,逐漸好起來了。而且他堅信一定會越來越好。
他服務的客戶可能數量不多,但是這些客戶的忠誠度高,信任王老闆,凡是王老闆推薦的產品,老客戶基本上會認可,這份難能可貴的信任是無法替代的。而且只要這些客戶在這個小區,基本上都會一生在王老闆這裡消費,隨著消費頻次的不斷增加,老客戶對王老闆的信任都會越來越高。
這個案例比較簡單,可能很多朋友說我要做有情懷的東西,或者我要做大做強獲得高額利潤。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下面兩個案例,都是我們公司採訪過的兩個非常成功的且可複製的案例,因為太長就直接放鏈接了:
呂西西:創業女神入局餐飲,3個月回本1年利潤翻翻
《天天向上》汪涵稱「美得冒泡」的民宿是如何爆紅的?
對於這兩個案例中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歡迎加我微信,我們一起討論。如果你有更專業更具體的問題,也可以到我們網站上免費預約各領域的專家大咖諮詢。
說完營銷思路,我們再說回互聯網。互聯網之於實體店,簡直就是神器~
小獅弟我來給你們盤點一下,互聯網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幫助實體店經營。
1、市場調查
就拿用戶需求這一點來說,以前的做法就只能是憑著老人多少年的摸索總結經驗,這還未必對。現在互聯網大數據下,客戶有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需求,數據都會告訴你。由此可想而知,你對用戶需求的把握之准,簡直勝過激光制導的導彈呀。
其餘的像哪裡人流多,什麼地方適合什麼風格的人群,哪裡有什麼政策等等,在網上全都能得到。
2、營銷和宣傳
首先各行各業都有各自可以適應的專屬渠道,餐飲可以藉助美團、大眾點評、三色快遞等。服裝業也有各大平台,甚至可以同時開淘寶店鋪,線上線下互補。還有各個專屬自媒體,美食大號、旅行大號、穿搭kol等,用好了都如有神助,這兩年無數的網紅店就是藉助這些渠道誕生地(好喜歡北京將將的馬卡龍呀 )這些還只是初級的應用,高級的如:SEO、微博廣告、廣點通等,有對SEO感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這篇回答:如何自學 SEO?
同時還可以使用各種社交軟體來策劃促銷活動、維繫老客戶等。以前這可都需要老闆過人的情商和記憶力的。
還記得當年,我樓下有兩家路邊的串店,去了一家幾次,老闆第二回就記住我了,每次都聊一會,還送一兩個串,得閑了就拿瓶啤酒過來你坐位這裡,喝著啤酒和我拉家常,在這種情況下,我有時候想去隔壁吃都不好意思,去隔壁家買個特色雞腿都得偷偷摸摸,深懷愧疚感。
那時候我常常感慨老闆的記憶力和熱情還有精力,但是現在呢?你只需要一個微信就能輕鬆做到那位老闆的程度。
3、數據回收與優化
你需要了解客戶對你的反饋,以及及時的發現客戶需求的變化,甚至預期出來未來可能的變化。
就拿大眾點評的評分來說,很多商家發現差評、低分都很惶恐,其實刨去惡意差評外,都是客戶對你的反饋,如果很多評論你家有某一項問題,那你恐怕需要改進一下,甚至如果幾乎沒有對你的菜特別誇讚的評價的話,你就應該考慮要不要再提高一點菜品的味道以特高競爭力。
根據顧客的反饋調整你的用戶需求清單、用戶畫像,再隨之調整後續的營銷策略等。整個流程形成一個閉環,不斷改進,就不會落伍,不會被淘汰。
最後提一下數據量化,也是互聯網最大的優勢之一。很多以前需要根據感覺來確定的事情,都會量化了。例如評分,包括你投出的廣告的點擊量、轉化率等諸多信息,可以有效成為你的決策依據。
由於篇幅限制,只能淺談這幾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小獅弟我的微信,老規矩,點個贊找我要那兩個案例的原始採訪稿。
另外如果你在一些專業方面如SEO、活動策劃、設計缺乏專業技能,可以考慮外包給專業團隊,鏢獅網就是一家像天貓一樣的平台,你可以來這裡挑選(調戲)各路專家、服務商。
鏢獅是一家有情懷的營銷服務定製平台
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創業、一起營銷,一起賺錢~
微信公眾號:鏢獅營銷課堂(woyaobiaoshi)
如果你有創業項目想通過在線渠道(SEO/SEM/微信營銷/APP推廣等)獲得客戶
歡迎上官網溜溜:www.51biaoshi.com,即使你的經費只有500,你都能在這裡獲得適合你的營銷方案
我們在知乎上的其他優秀回答:
餐飲創業年入 30 萬元真的靠譜?
如何看待星巴克不怎麼打廣告卻成為巨型連鎖咖啡集團的現象?
知乎上是真的有那麼多白手起家創業幾年後年收入百萬的大神嗎?
可口可樂這類世界知名公司為什麼要持續大量地投放廣告?
人們常說「十個創業九個死」?在我這裡不存在的
這個問題就如同一百年前電視機出現後有人問:」電影是否會走向末路?「 新媒體出現以後有人問:」「傳統紙媒體是否會消失?」一個性質。
——————————————————————————————————————————
新事物出現後,同領域的舊事物面臨的是轉型而非消亡。
如同上兩位答主說的其中一個方面,好的實體店依然沒有下降的趨勢。
只不過可被替代的實體店大量的被淘汰了,例如以前很火的外貿服飾點,動漫周邊店等等。這類只有單一商品元素的店最容易被淘汰。然而很多帶有「複合消費內容」的店反而越開越好。
這時候就需要細分一家實體店究竟能帶來哪些「消費內容」了。
①商品
②服務——洗浴、spa、美容
③消費心理——奢侈品店、大型商場
④觀賞,演藝——電影院、劇院
⑤聚會場所——酒吧、ktv、
⑥線上線下結合即o2o
——————————————————————————————————————————
剛剛已經說了,最容易被代替的就是只單一賣商品的店了。
那麼,剩下5個元素,涵蓋的越多越不容易被淘汰。
例子:僅供參考
一家服飾店如何添加店鋪元素和消費內容。
①是線上線下結合,淘寶店裡標註實體店,讓本地客戶能來試穿。
②提升服務,到店消費可享受美甲服務。
③量身定做
④店長的搭配推薦,穿衣指南
母嬰店
①也是線上線下結合
②重點提升母嬰知識普及每周開寶寶護理課
③將周邊小區的孕婦及嬰幼兒母親聚集起來,形成小圈子,相互介紹經驗等
總之,實體店要存活,或者往粉絲營銷,圈子營銷,O2O方向發展。或者把除商品外的一項服務做到無法替代。
——————————————————————————————————————————
下面兩個留言問的挺好,剛好作為補充一齊放進來了。
回答:
也是再往群體和小眾方向走。
大眾的如讀者,文摘,意林都在急走下坡路。但是小眾的,比如針對初高中學生群體的:知音漫客,颯漫畫,意林小橘子卻風生水起。
知音漫客甚至成為全世界單月發放量最多的雜誌(另有一個說法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排在少年jump後面)
還有就是針對醫學界,科技界,時尚界的雜誌,仍然比較穩定的在增長
回答:
原題也說了,服裝一類受衝擊最大。因其可替代性太強了。
之前有個60後問我,互聯網究竟在哪些方面改變了人們生活,我跟他講,衣食住行。
其中衣我舉得就是淘寶,一件衣服,同樣的品牌款式尺碼,省去了商場的租賃費,銷售的工資,折半賣給消費者,誰還回去花錢去實體店?
食,如今的外賣網站迅速崛起並成熟,吃飯也可以足不出戶。
行,滴滴快滴連上12306,誰還願意大排長隊。
住,雷軍正在鼓搗一個幹掉房屋中介的新模式,可以拭目以待。
按照原題的推論,如果一家服裝店沒有足夠大的品牌,沒有社區元素,沒有更高的服務體驗,那的的確確是會被替代。
這是趨勢。
一個大趨勢下,若干小細流,有些必然下降,有些必然上揚。能把下降趨勢的轉型為上升趨勢的即可存活,反之則會被淘汰。
———————————————————————————————————————————
總結一下,還給題主。
實體店這兩年的確面臨很大壓力,受網路衝擊是一個方面,但那只是次因。主因是整體經濟環境,我們可以看到無論線上線下(有好多淘寶店主抱怨這兩年開始虧錢),大部分的經濟領域增長都在放緩。GDP增速逐年遞減。下降1個百分點意味著某些領域的投資者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但做生意全靠自己選路,就跟投注一樣。我見過經濟再好,行業再龍頭賠光的。也見過最夕陽產業,這兩年迅速發家的。
年輕人想開網店我覺得也要慎重,現在淘寶,微店各種各樣的形式繁雜,不要以為你投個1,2千試試水做做代理囤貨賠不大,但其實有些人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擴大基數,靠收加盟費進貨費發家致富了。(說到這都明白是啥性質了吧)
題主說的沒錯,實體店的確越來越難賺錢了,但不是因為互聯網電商。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實體店了,實體店衰敗起碼有一半的原因是實體店那幫人自己作的
至於為什麼說是實體店那幫人自己作的,看看我這幾年的購物經歷就清楚了
三四年前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拿到第一筆工資後想買台遊戲本犒勞下自己,等不急開始遊戲的我蠢到直接去電腦城提貨,結果看中的遊戲本奸商直接說沒貨,然後順道推薦了一台聲稱賣的很好的筆記本——華碩的X550
這麼個樣子,是不是看起來挺高大上的,加上當時銷售「雙核處理器、2G大顯存,暢玩最新大作」張口就來,當時還是小白的我被他忽悠兩句也就信了,屁顛屁顛的拎回家就玩上了
一直是個小白也就這麼算了,但哪有玩遊戲的會一直是個小白,多逛幾次貼吧多去幾次論壇就能知道個大概了,哪怕一時半會不了解,但配置就在那,新出的遊戲跑不動了總會去社區求助吧,配置一貼就什麼都知道了。筆記本尚且如此,配主機就更加不堪了,各種強買強賣,以次充好,掉包下套,你說上過一次當的小白還會不會去實體店買電腦
一年前家裡裝修,把能換的家電都換了,還添置了好多新東西,結果我想買個凈水器關心下家人健康的時候才發現忘記在廚房給凈水器留地方了,廚下放不下,台上也差不多,最終挑挑揀揀選擇個能放在客廳的凈水器——沁園RO凈飲機
這麼一個集成各種飲水設備的機器還是挺適合我家的,畢竟我家小居室,能多偷一點空間就多偷點,不過對於廚房夠大的家庭來說還是選擇廚下的好,這種要是不接水管手動換水會比較煩
選定型號後我又去實體店給奸商們付房租去了,不放心快遞的暴力搬運和拗不過我爸,最終還是決定去當地的家電賣場,雖然打完折還是比網上貴個一兩百,但銷售一直吹噓自己售後遠超電商,想了想也就認了,就當花錢買售後了。
結果是花錢買教訓啊!付了錢就不管了,說好一星期內送貨上門結果前前後後催了一個月,店家還一個勁的甩鍋,這種售後要是在淘寶早就被差評淹沒了,誰會去買,這種只做一鎚子買賣的實體店有什麼活下去賺錢的資格
再一個,今年受不了通勤時的噪音污染,打算買一副降噪耳機讓自己清凈下,挑挑揀揀選了款在網上被吹上天的主動降噪耳機——BOSE的QC20
聽人說日常使用比普通耳機舒服多了,看起來比頭戴式低調奢華多了,至於大部分人詬病BOSE的音質普通我就更不放在心上了,哪有這麼多人在乎音質啊,看看BEATS的銷量就知道了
為了體驗下20的佩戴感受,了解20到底適不適合我,我又一次去實體店找罪受去了,銷售也沒有辜負我的判斷,全程沒給我好臉色。問銷售有沒有QC20,銷售一副你買不起愛理不理的樣子,合著我工作三四年連個耳機都買不起?媽的不試戴了,老子去淘寶買,不合適再說
線上買實惠,線下買服務,服務不好,買個毛線,最後沒客戶了,你不死誰死
至於題主說的以後開網店,你知道每天死多少網店嗎,沒死的也基本半死不活靠返點度日,真正賺錢的是平台
很多人認為,實體店難開是源於互聯網的衝擊。不得不說,互聯網的滲透率是越來越高的,在任何一個行業基本都呈現出這樣的趨勢。
以餐飲行業為例,最能體現互聯網基因的無疑是外賣行業。人的本性是懶惰的,故而隨著外賣需求的逐漸擴大,必然會對一些實體餐廳造成業務衝擊。因此,互聯網背景下對店面的影響幾乎是必然的。
但是,互聯網並不是核心因素。電商網路雖然整體來看還是比線下的經營輕鬆一點,但因為線上流量越來越貴,也最終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過程。所以由此可見,難不難做都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到底什麼形態的生意以及何種模式的運營姿態才更合時宜?答案是「回歸商業本質」。事實上,商業本質是不變的,只是商業發生的場景在發生變化而已。
以零售行業為例,零售的商業邏輯無非在於把東西賣給消費者,其中一看商品,二看渠道。
商品角度——
我們看到,一方面,隨著人群和消費能力逐漸走高,「消費升級」成為主題並且會一直向前演進,這甚至與技術進步沒有絕對關聯。消費升級的背景之下,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價值的期許,開始從單純的「使用價值」轉向「附加價值」(比如逼格、便利性、消費體驗等)。
另一方面,消費行為也和消費習慣有關。比如,營銷創造的「中產、新中產」「95後、00後」等消費者標籤,催生了愈發精準且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這些需求同樣有標籤,比如「輕奢主義」,一種介於低價低質量和高價高質量中間的消費樣態,彰顯出性價比的微妙平衡。在物美價廉的某寶和高端奢侈品平台之間節節高升的「嚴選」就是典型案例。
當然,對於開店的人來說,優先不是去考慮做平台這麼大的事情,而是需要樹立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市場上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變化。比如說,現在嵌在購物中心裡的中小型零售店,雖然整體的定價變貴了,但是從選品到整體店鋪的視覺呈現都反映出當下大眾對健康、時尚、格調的追求,這些都是做實體店的人要去努力尋找的。
渠道角度——
與探討商品品類的邏輯一樣,商品渠道的核心在於,用戶在哪,你就應該在哪。
就零售模式發展至今的變化歷程來說,主要的變數也在於渠道。隨著新零售的崛起,我們發現傳統的實體店是被逐漸切割掉的。
42章經的曲凱老師曾經如是解讀:「整個社會的分工都是在逐漸分拆、細化的,每種屬性的工作都可能被單獨提出來,變成一個底層服務基礎,最終的結果是整個社會運轉更高效、更便捷。」於是,移動支付興起了線下的無人設施,對渠道形成壁壘,而且毛利很高、可以直接盈利。比如,原先是線下的實體便利店一門獨大,後來有了「七隻考拉」直接把貨架擺到辦公室、無人售賣機被抬進圖書館,原先也只有在路邊攤榨果汁的小商販,後來就出現了一台台果汁機被送進了購物中心、地鐵。這些就是零售行業用戶、渠道變化的趨勢,這種變化是所有的零售人都要看到的。
所以,糾結於線上還是實體,都不是癥結。事實上,線上進行的終究只是信息,實際交易依然還是在線下。說回開頭的例子,外賣行業興盛歸根結底至少還是要依賴於實體廚房的餐飲製作,如果店家不著眼於單純意義的開餐館迎客賺錢,而是積極迎合外賣的潮流,反而能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從這個角度來說,甚至可以得出餐飲互聯網化為實體帶來新機會的結論。
重要的點在於,你要知道怎麼和流量產生聯繫。一旦發現有新的商品品類、消費渠道很紅火,即使它一開始沒有很牛,但是你會感知到它的消費體驗很好或者更加方便快捷,你就應該樹立出一種判斷:這也許就是今後行業渠道的主流,從而去理解這些新場景、布局這些新場所。
綜上所述,行業有變化而商業不變。在底層邏輯的基礎之上不斷迎合時代、跟上節奏,方為突圍之道。
女朋友是坐標深圳,做實體店的,服飾和化妝品,從事經營有6年了,這6年的變化,實在是讓我們切身體會到,實體店的生意確實越來越難做。
至於說原因,聽我細細說來:
第一,租金是上漲的,一二線城市應該能明顯體會的,最初的3000元,現在漲到4800元,這六年差不多漲一倍,當然如果生意好的話,這點漲幅其實是沒什麼影響的,特別是剛的第一年,生意還是不錯的,旺季最高接近30000元純利潤,最差也有1萬左右,因為衣服有非常明顯的淡旺季。
第二,這兩年的移動互聯網,特別是微信的影響相當大,女人的朋友圈幾乎包羅萬象,衣食住行無所不包,賣衣服的特別多,賣家秀特別多,對實體店服裝的打擊非常大,淘寶時代,還沒有特別明顯,基於熟人關係的買賣,還是帶走了不少關係比較好的朋友生意。
第三,基於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透明。原來賣一護膚品,價格可以在拿貨價上往100利潤加價,現在不敢這麼做,現在要比價淘寶價格,而且不少買護膚品的,過來了解了情況後,記下了你的產品,直接去網上購買去了。淘寶上的價格高一點,人家也不和你買。
第四,生活成本在上漲,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你賺到的那點錢,要不斷投入到生活的開銷中去,導致你能沉澱下來的流動資金越來越少,你不敢裝修,不敢壓貨,不敢輕舉妄動,陷入一個死循環中。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本人是學機械類的(不過是在技校里學的),其他技能都只是學了皮毛,可以說剛好夠用,自學編程是因為我的一個好友,我們曾是高中同學,還是曾是同桌,我很羨慕他,上學時他一直是我榜樣,我們兩個都是全校前十名的學生,然而命運,他不知得了什麼病,一直不好,學習成績也下滑,最終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我與他不同,我上高中的費用我自己出了一大半,在高中前我就和很多人一樣打工了,但我是中途不打工,堅持要去上學的,沒有文憑,(99年)我連工廠都進不去(高中畢業證),自學半年考上了高中,我全部家當只有1700元,我天真的以為可以夠我用了,到了會考結束,我就開始找工作了,被房東知道了,那次月考我考了全校第三,後來被勸說放棄了打工,其實我內心是想高考的,只是經濟上真的沒有辦法,最終我參加了高考,沒有報自己想去的學校,自己哭了很多天,在親戚的資助下去了一家技校,很快就出來工作了。他也沒能去自己理想的大學,不過我們都未曾放棄,他在一所三本非常努力,畢業後先後去了雅虎、網易、騰訊,現在自己創業,他也是一直鼓勵我。在技校期間自學了英語,唯一可以吹牛逼的是,我是那屆技校高考分數最高的,最終我畢業時,完全不用愁找工作,青島港給的條件最誘人,我就留在了青島港,後來的離開,讓我很不舍,以上當故事會看吧!
之前我寫的是營銷部分的,行動之前,阻力特別大,來自家裡的阻力,當一切都變好了,也就沒有人阻止我了,在我店開業沒有多久,我的親戚就在我這培訓,先後開了四家店,
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危機,我將我的做法與他們分享之後,得來的是嘲諷,他們不願意和我一樣做出改變,現在我說說我的變革之路;
店面、產品、經營模式。
店面 改革很簡單,推品牌,像快餐行業老大學習,培訓員工,增加支付方式, 儘可能
的學品牌快餐店。
產品 我們向客戶承若,每六個月更新一次,13年到17年我們一共推出過40幾種餃子,
目前在售15種,其中大部分產品為傳統做法,我家招牌餃子,是我原創做法,這個是
要保密的哦!(我之前在一家麵包房打過工,這家麵包房只做外國人的生意,屬於
定製,顧客晚上下單,第二天烤,配送,送到就吃保證您吃到的麵包烤好不超過1小時
,在這我學會了歐洲各國的麵包製作方法,後來我將歐洲某國製作麵包的方法移植到
做餃子上,才有了我家招牌餃子。)
經營模式:以前我們只在店裡等顧客上門,現在我們要找顧客,先從外賣開始,然後批發,
進學校和單位食堂, 2016年來鎮遠的遊客,可能沒有幾個來過我家,但是保證
很多人吃過我家的餃子,旺季時候步行街、大菜園、周大街、新大橋橋頭餐館
夜市、均有我家的餃子出售。年前我家開始在淘寶上出售餃子,但是很快就結束,證照已經
辦好了,因為是縣城,快遞的速度還不行,所以這塊我們停了下來。期待明年
我們能有辦法解決吧!
我做餐飲的,來回答一下,13年我找不到門面,即使找到了也是轉讓的,需要幾萬的轉讓費,我也拿不出,家附近有個小區開盤,我就在小區內租了門面,開始做了家小吃店,為何做餐飲呢? 我是東北的,曾在青島港開門機,之後到南方找工作,因為一些變故,我未能去上海工作,就留在了貴陽,結婚後定居於古城鎮遠,第一次來就覺得這路里好美,小的時候也只能在武俠劇中看到的景色(我去的地方少),沒想到現實中也存在,我不是一個吃貨,我比較喜愛吃餃子,這裡或多或少有情感的因素,漂泊多年終於穩定下來了, 餐飲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行業,也是競爭比較大的行業,經濟蕭條,餐飲行業也逃不了,那些說餐飲除外的,不知道這行有多難做,14年全城修路,一半的路無法通行,生意慘淡,或許因為之前都太忙了,突然閑下來就很擔心是不是明天就要關店了!對面的小吃店,已經一家接著一家換了,不知哪天我腦子開竅了,應該學以致用,我自學了很多東西,要用上啊,於是開始了我的改革和營銷之路,買了美國的伺服器,寫了些代碼,我的小吃店要有官網,要可以在網上下單,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在這期間我一個人在廚房包餃子,晚餐結束之後,拿出電腦修改網站,ps修圖,設計菜單,海報,宣傳海報,入住(標註)百度地圖,Google商家,美團點評,口碑網,Facebook,微博,微信公眾號,然後開始外賣送餐,美團外賣 ,口碑外賣,餓了么外賣,以上做的圖把F盤差點滿了,一大半的圖是不能用的,晚上想廣告想創意,想文案,看到別人好的句子,要馬上記錄下來,就這樣,生意不好時,我全城派送單子,把廣告打在公交上,來的每一位客人我都會告訴他,我們有官網,可以在上面下單,可以派送,不收派送費用,就這樣我的小店就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候,目前平均的營業額是當時的20倍左右,我家也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店鋪,五年在最差的位置,唯一一家沒有倒閉的,整條街道沒有什麼人經過,晚餐需要排長隊取牌等號的,去年冬至印象最深一位媽媽帶孩子來就餐,因為那天爆滿,翻台也很高,媽媽帶孩子去超市,又去孩子玩的地方,來了兩次,一共排了一個多小時,那天我和全店員工也是8點多才吃上飯,還有就是我家來的外國人有點多,不管是常駐的老外,還是旅行來的大多都會來我家,因為店裡就我一個人會說英語,外國人都有我來招待,由於我經常去分店,老婆說要做一個英語菜單才可以,我不在她們不知道怎麼辦,昨天咖啡店老闆帶來兩個德國人,這兩人全程只會說謝謝,也不知誰教的,兩個人不知道是喜歡吃我家餃子還是餓壞了,一共點了60個餃子加兩瓶啤酒,走的時候不停說謝謝!就沒人叫他們一句再見嗎?
順便提一下我的小店獲得獎項
鎮遠天賜園杯龍舟節美食大賽第二名
鎮遠旅遊美食節十佳傳統美食
縣宣傳部採訪了一次,了解我們店鋪的歷程。
我家美團外賣和餓了么的評論都是真實的,好評居多,也有差評,對於差評和在店裡的顧客爭吵其實都是一樣的,主要是質疑食材的,我和顧客對罵過,我沒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這些年我就是因為太正直了,才經常換工作的,我原本的工作待遇很好,要是一直工作,早就和青島的童鞋一樣買房買車了,有人說我太善良了,是我惡不起來,我從小到大生活都很困難,這些年我真的算是命好,一個人在外漂泊,很多人照顧過我,青島港的季班長,平安的劉姐,聯合的張大哥,趙經理,德盛的王姐,騰訊的汪,是你們的照顧,我才堅強的走過來,給了我道路的指引。
(此段含著淚水打出來的,我在工廠打工的經歷太心酸)
實體店好不好做,要看做什麼,還要看怎麼做的,說句實話,我是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做炸雞的,分享了自己開店的經歷,才開始注重營銷的,而且我自己發現韓劇和日劇裡面竟然有乾貨,很多技巧是在日韓劇里學會的,而且很有用,上次在火車上看一部限制級的日劇sp,竟然學會一招如何發單子,看電視劇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發個單子有這麼多技巧。
最近比較愛看日劇(總會有辦法的)
很喜歡裡面劇情,真的和現實中我的小店很相似,今年我的分店開業,生意很好,這次地段很好,老顧客來的特別多,我心裡還有很多想法,希望早日實現,至於賺多少,我心裡是無所謂的,不能和知乎上的比,只不過四年來我們的收入是翻倍增長的,有那麼去年比開業那年是翻了10倍,很少有休息時間,以前我們也有休息時間的,15年我們每周休息兩天,可是生意越來越好,工人越來越多,就真的沒法休息了。
順便打下廣告吧!ps 產品圖片是自己拍的,這是一張舊圖,新圖在電腦上,今年我重新拍了一組圖片。今年店慶前會製作完成我店的廣告片,現在每天整理素材,還有5個月,應該能出一個片子吧!我也不知道。
寫的比較亂,還請見諒,歡迎各位來美麗的古城鎮遠(貴州鎮遠),我家不在旅遊區內,我家顧客多為古城居民。
從數據上看實體店的銷售額是在回暖的,和越來越難賺錢的印象是有所差異的:
我們可以看到大型企業的零售總額環比是增長的,特別是伴隨17年開年,這個銷售回暖的速度是很快的,前一段上海台的新聞里報道恆隆廣場的銷售額創了新高,從統計數據看1、2線城市重點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增速和坪效同比都有一定改善
那麼問題來了,首先這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銷售額回暖?
1.基建投資、反腐力度、人民幣匯率走弱帶來高端消費迴流等變化帶來的國內奢侈品消費的回暖,可供參照的就是瑞士名表的進口金額出現企穩回收。
2.在城市裡前兩年被電商衝擊後,零售店現在面臨轉機在於第一電商可以滿足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但對體驗式消費很難滿足。比如女生一起逛街,就很難被電商取代。朋友聚餐就很難被外賣取代,男女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就很難被視頻網站取代。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商場和零售店經營者在之前被電商衝擊下,慢慢調整經營思路,在商場更換滿足新一代體驗式消費者的品牌,更多引入餐飲、娛樂設施,增強商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經過幾年的調整,這個努力已經漸漸起到了效果。
3.銷售員的因素:其實很多電商企業低估了銷售人員的作用,他們普遍認為銷售員是被取代的或者只是無緣無故打擾消費者。但是很明顯,銷售員有她們自己的左右,比如我母親上次在商場里買了一部華為手機,主要就是銷售員引導的作用。如果我們看得更宏觀一些,OPPO,VIVO就是依靠渠道的勝利,奪走了中國手機出貨量第一的位置,而渠道之所以賣力推廣OPPO,VIVO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賣他們的手機有錢賺。
客觀上講任何一家實體店想要賺錢都離不開位置、客戶群、選品、服務、店主等等這些因素,畢竟沒有一分錢是好賺的,新光天地能成為北京銷售額最高的商場也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同樣在西單,大悅城的營收就好於對面的西單商場。隨著電商的日益普及,單純做佣好位置就可以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努力適應客戶的需求,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任何店都難以賺錢了。
坐標中部某省會,小區樓下街道直角彎的地方,兩邊的門店劃分完畢之後,剩餘了一個兩平方多的小店面,還是個三角形的,不過有利的一點是直角邊靠里,斜邊朝外。
這個店小到裡面只能放下一個展櫃或者貨架,然後就再站下一個人。如果再有一個人的話,就只能站外面了
這個店房租一個月2000元,商水商電,物業費另算。
小區因為有首富的X廣場的招牌,附近人流量和商業氛圍絕對可以。
早上,第一個租戶。夫妻倆,賣雞蛋灌餅+茶葉蛋+豆漿。一人在裡面攤煎餅磨豆漿,一個人在外面撈滷蛋收錢。現做現賣,買了就走。早上5點應該就開始賣了,附近因為有學校和醫院。一次我起早出差,不到六點,他門口都已經開始排隊。小區樓下早點攤很少,主要是因為房租太貴,早餐又根本不賺錢,所以他這個模式不僅把房租降到最低,而且還滿足了小區裡面早起的部分住戶的早餐需求。
中午,第一個租戶用1000塊錢把中午11點到下午15點的時間段租給了第二個租戶。兩個年輕的小夥子,還有幾個負責送餐的小夥子,年齡都不大,賣盒飯。外面的小夥子收錢接電話,裡面的小夥子揀餐裝袋。小區裡面很多公司辦公,附近也有寫字樓,對面還有學校,醫院。雖然周圍飯店酒店很多,賣盒飯的更多,再加上不遠處的步行街還有中小型飯店,現在團購和外賣的興起也對傳統盒飯市場有很大衝擊。但是我觀察好像絲毫不影響他們家盒飯生意。因為房租成本低,相對它家的盒飯比別人的便宜。而且看樣子他們在附近應該還租的有房子,加工和包裝的程序應該是在出租房裡面完成之後把成品拉到店裡分發,因為遇到好幾次有人用三輪車往這裡送餐。地方限制,沒有可以「堂食」的地方,所以,賣盒飯的也是只「分餐」,買了就走或者接了電話就送過去了。目測一中午300-400份飯?(我沒有觀察一中午那麼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數據純粹個人猜測)
晚上,第一個租戶用1500塊錢把晚上16點之後的時間租給了第三個租戶。另外一對中年夫妻,賣滷肉熟食。其實小區剛入住的時候,這對中年夫妻就在附近的馬路邊上用三輪車推著賣熟食,東西做的尚可,價格也不貴。但是因為創建衛生城市,城管天天趕來趕去,後來就幾經周折搬到了這個店裡。1500塊錢總比在三輪車上風餐露宿強多了,也不至於被城管今天收了秤砣明天收了鹵鍋影響生意。現在自從入駐這個小店之後,小區的住戶下班回家順手買點熟食,晚餐也算一道正菜。然後,再等到宵夜的時候城管就下班了,他們會再在門口擺上兩張桌子幾個凳子(不用的時候放三輪車上,檢查的時候也收起來),不想打包帶走或者想來兩瓶啤酒的就可以「堂食」。夏天天氣熱的時候能賣到凌晨之後,冬天天氣太冷,也能賣到10點左右。
補充:三個租戶都有人力三輪車,雖然馬路邊上不能擺攤設點,不過停放非機動車沒人管。所以,輪到某戶來營業的時候,會把三輪車放路邊,結束營業之後,再把自己的東西拉走,現場也會打掃乾淨方便下個租戶使用。除了第一個租戶的雞蛋灌餅和豆漿是現做現賣之外,剩下的都是半成品(滷肉只用切,加點醬料,冷盤熟食只用稱一下)或者成品(盒飯全部是分裝好的,展櫃裡面放的是食物模型)拉過來,這個店只是分裝或者分發,引導客戶排隊的作用。
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貨架、灶台等應該是三家公用的。
平時我下班晚,經常過來買熟食,一來二去就認識了最後這一對中年夫妻,不忙的時候聊上幾句,才知道了這個房子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再發展也替代不了這樣的傳統商業,也替代不了這些提供衣食住行的實體店。
實體店不賺錢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房租太高,辛苦一年就是在給房東和銀行打工。
這房租參照本地的收入來說,很貴!2平方多點的面積,換算成其他正常面積的店面,這個價格很貴很貴很貴。所以換一個其他的店都生存不下去。小區樓下的各種門店,各種生意從我們搬過來到現在不知道被換了多少遍,短的幾個星期,長的半年左右。都是因為房租過高,生意不賺錢,很快就轉讓了。即便這樣,現在為止,小區下面還是有門店空著,不是不好租出去,也不是位置不行,而是租了不知道幹什麼,房租太高太高,沒人敢租。
後記:
賺錢不賺錢不知道,只知道2013年他們夫妻倆來的這裡賣滷肉熟食,後來,15年大女兒嫁給了本地一個工薪家庭,大兒子現在在外地讀大學(好像快畢業了,一般的學校,聽了一次忘記了),小兒子在本地讀初中,然後……他們在小區對面的新樓盤也按揭買了兩套房子,給兒子的,2019年交房
雖然都是90平不到!!!!
但是,就只是靠賣滷肉!!!!
所以,我就是來問問,哪裡有靠譜的滷肉配方????雞蛋灌餅也行!!!!
2017年,反而是線下店創新最多的一年。在阿里新零售的大旗下,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 新形態的有人線下店:阿里的盒馬鮮生、線下購物中心貓茂、1年1萬家的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以及去哪兒創始人聯手便利店老兵團隊搞出來的便利峰
- 無人便利店或者無人值守便利店:阿里騰訊京東已經入局,眾多創業公司還在融資,包括:猩便利等等
- 無人體驗店:美團在搞的吃貨啃外賣店、卡拉OK房、共享健身房等等
- 各類網紅店:最大的特點是排隊,根據國內最大的招聘網站58同城顯示,排隊或者充場已經成為一個新型的職業。專業到可以制定是白領還是學生,主要依據投資人的口味。過去是請黃牛排隊節省時間,現在是請群眾演員排隊增加時間。
最新新聞已經出現了,無人咖啡廳。
其實無論線上店還是線下店,回到本質都是「店」,即以最低成本提供最佳體驗獲得最高利潤,核心在於成本和收入。成本包括獲客成本以及運營成本等等,線上價格飆漲出現倒掛之後,商家自然就會選擇從線下獲客,而人工智慧技術的火爆又提供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的可能性和故事性,最終在成本方面,線下店顯得比線上店越來越誘人。收入包括能夠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這方面線下本來就有品牌浸淫和零距離體驗的優勢,原來只是輸在不能上門服務,而通過資本推動和技術進步,各種體驗也送到了消費者的社區里和辦公區,也實現了零跑腿。線下店在這方面也煥發出青春。
而最重要的是,線上已經被阿里和京東壟斷,垂直電商甚至唯品會都會越來越難。大家都需要講故事談未來,無論在二級市場還是一級市場,原本傻大黑粗的線下店一旦穿上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馬甲,也都從土鱉成神龜了。
調侃這麼多,還是相信投資人的眼光,未來幾年是線下店賺錢和發展的大好機遇,關鍵看能否在成本和體驗上創新和提升。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不是,是網店越來越難賺錢了。
馬雲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說得有點玄乎,之後的一年時間裡,颳起了新零售的熱潮,大家爭相解讀新零售相關的各種名詞和機會,並帶動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
作為普通商人,其實不需要太多去咬文嚼字地去關注這些名詞,新概念也會層出不窮,新零售本身就是一個不恰當的詞,一個真正顛覆性的東西,肯定不應該是用新來冠名的,就像汽車替代馬車之後,汽車不應該叫新馬車一樣。之所以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是因為大家都清楚原來的零售形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消費需求,至於到底是什麼樣的商業形態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呢?馬雲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大家都在探索,那就冠以新零售的說法。
實體到底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呢?就像本文開頭所所講,肯定不是,反之,實體在新零售升級中反而擁有更多的機會。新零售的本質是提高顧客的消費體驗,而實體作為體驗消費的載體,在很多時候成了必備項,看越來越多的天貓線下超市,京東線下店,華為店小米店就知道,實體的機會才剛剛開始。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都能賺到前,回歸大的環境確實是錢越來越難賺了,其中不僅僅是實體店越來越難賺,線上也越來越難賺,這就回到另一個趨勢,消費升級的大背景趨勢。
傳統商業零售主要賺取的是利潤差,這種利潤差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信息差,但這種信息差正在快速消失,舉個例子,原來9塊錢成本的小商品,由於信息不對稱原因,你並不清楚它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商家可能會賣100塊錢你也會覺得值,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名創優品,它告訴所有人這個成本就是9塊錢,而它的店裡只賣10塊錢,你就會很難做了。怎麼去破這個局呢,也不能所有商家都變成名創優品吧,但如果不改變又實實在在面臨名創優品,優衣庫這樣的企業的正面競爭。
因此,新零售的思路是我們除了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之外,更多的是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以增加消費體驗,比如定製商品,更大的空間,更舒適的購物環境,提供美味的咖啡,美好的音樂等等,我們根據自身的優勢,作出有特色的個性化的服務,提升消費體驗。
電商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實體確實造成了衝擊,但這種衝擊是正面的,是商業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商業的信息堡壘在任何時代終究都會被打破,只有去持續提升自身的商品品質,服務素質,供應鏈能力這些商業底層的核心要素,才用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而這些,無關電商還是實體。
如果80%都在談論一件事情,那麼你懂的這個東西應該是不賺錢的(至少80%的人是賺不到錢的),在線下實體店光景好的時候,也是有很多人只是處在溫飽水平。線上經濟給一些提供一個新的發展市場,而給另外一大群人一個(因為自己經營不善所造成的後果)吐槽的機會。是改變的時候了,不是放棄線下投身線上,而是正視自己的不足,改變慵懶的做事態度,正視用戶和市場需求,提高服務水平。
一個淺顯的例子,火車剛出現的時候,用火車運輸貨物的人比用馬車運輸貨物的人少得多,火車效率比馬車高很多,所以這批人賺錢了。大家發現這些人賺錢,所以很多人都改用火車運輸,大家又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大家沒有因為都用火車運輸而都賺到更多的錢,仍有人破產。火車是工具互聯網也是工具,市場經濟最後還是看你是否比其他人更懂市場需求、用戶需求。工具是現象,滿足需求才是本質。先進入市場人總是能夠洞察需求的,後進場的即使已經進來也未必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進來。
傳統的實體店,的確沒有那麼容易經營了,這就是時代發展的優勝劣汰,用傳統的思維去經商的這部分人,也會被時代淘汰。
實體店結合線上,即新零售的趨勢,毫無疑問成為未來20年內的經濟發展的主流。基於新技術、大數據和互聯網的背景,增強客戶的購物體驗,實體店必會重新崛起。
案例1:優衣庫
關鍵詞:強大高效的供應鏈
對於優衣庫來說,2016的「雙11」的意義不再是單純地達到高銷量,更重要的是提供給消費者機會,讓他們體驗並且享受優衣庫優質產品和服務。
2分53秒,優衣庫旗艦店在天貓上的銷量就突破了1億,成為今年天貓「雙11」當日最快達到過億銷量的品牌。
11日上午,優衣庫的天貓店鋪顯示雙11的活動商品已經售罄,精選商品線下門店和網店同價,五折起售。這也是優衣庫第一年推出「線上線下」同價的零售策略。優衣庫北京三里屯店、上海南京西路旗艦店等店鋪均排起了長隊,消費者們想來搶購和「雙11」同價格的商品。
優衣庫還實行「門店自提」的服務,不僅增強了客戶線下的購物體驗,還大大加快了貨物到手的速度。
「線上線下同價」和「門店自提」看起來很簡單,但卻需要非常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統和倉儲管理系統,線上線下共享庫存。 只有高效、精準的供應鏈體系才能夠做到及時、快速地將貨品送到店鋪中,平衡供給需求,這相當於是一隻無形之手,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改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案例2:三隻松鼠
關鍵詞:體驗式、互動式門店;關聯營銷
在安徽蕪湖,一個300平方米的零食店,日均銷售額最高達到了15萬元,開業一個月銷售數據為240萬元,這樣的數據甚至高於有些上千平方米的社區超市銷售額,這是三隻松鼠在線下開設的第一家實體店——三隻松鼠投食店(Feeding store)。
這家店開設在蕪湖市中心金鷹國際中心,店鋪旁邊就是無印良品和星巴克。店內裝修風格包括貨架、裝飾品在內均以森林主題為主,陳列產品除了線上店鋪常見的堅果、肉鋪等產品外,玩偶、筆記本、水杯、拖鞋等三隻松鼠周邊產品也陳列在店鋪明顯位置。
在實體店,由於看到實物,消費者反而更具有衝動性,周邊產品的銷售尤其好,整個實體店的毛利能達到40%以上,這比線上毛利要多8%-10%。
三隻松鼠的創始人章燎原說:實體店並不是以銷售為主要目的,而是想通過門店的形式,去展示三隻松鼠的文化和讓顧客體驗三隻松鼠的產品。
線下實體店的銷售功能,未來完全可以在線上解決,到線下來就是體驗功能,僅僅具備銷售功能的線下實體將沒有必要存在。因此,章燎原並不願意把這個線下店叫做單純的實體店或者體驗店,而是將它重新定義為「投食店」,不強調買賣的功能,強調體驗和互動。
觸手可及的消費體驗、觸角遍布的店面布局、覆蓋城鄉的銷售網路、觸達「最後一公里」的散點布局都在讓線下商超成為解決當下電商問題一把利劍。觸手可及的體驗解決了人們購買商品時只能通過電商平台的圖片介紹進行了解所導致的「文不對物」的情況;觸角遍布的店面布局讓深處網路不發達地區的人們依然能夠享受到便捷的購物體驗;覆蓋城鄉的銷售網路讓人們能夠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最後一公里」的社區服務則解決了用戶退換貨、維保等方面的諸多難題。
新零售時代的來臨並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傳統電商給我們帶來的消費體驗的改觀一樣,未來新零售或許同樣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改變。無論新零售時代最終如何發展,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誰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誰能夠最大幅度地解決用戶痛點,誰就能夠在這場新零售大戰中獲勝。 拭目以待......
這個回答我用一段真實的故事來回答吧
不管開篇如何,作為臨街商鋪樓上的居民住戶,我親眼看到2015年下半年到現在實體店面的存亡實錄,所以來寫這個回答,和有同樣感受的網友一起探討下這個很現實的話題。
開頭我就用我住處對面的一家店先打個前陣,來聊聊。那店面就從我開始關注這個事件起來寫。
去年(2015年3月份)開始,也就是剛過完年,那家店之前是做餐飲的,因為不景氣,後來承租給了一家女性美容美體的整形店。
開張那陣式絕對聊齋式規模。清一色的小姑娘(制服、美腿、黑絲、高跟),天天上午晨操,我是踏著她們青春歡快的節奏開始了我一天美好的生活。
下午她們也不消停,舉著店面的廣告牌排著隊形就是步伐一二一的到處宣傳,口號整齊,聲音甜美,回頭率100%(除非瞎啊,那可是清一色的年輕、貌美、絲襪、美腿),怪不得男人們都很專一:二十歲時喜歡十八歲的姑娘,三十歲時喜歡十八歲的姑娘……七十歲時還是喜歡十八歲的姑娘。
不好意思扯遠了。 接著存亡實錄的話題,後來的後來是那群小姑娘折騰了半年時間,就消失了,門面的門頭和外牆粉嘟嘟的裝飾都懶得撤,門面就易主了(真是狐狸未成精,因為騷的輕)。
接手她們的是一家做自助式餐飲店,就是那種工作餐形式的餐廳,可能計劃是做九龍街兩旁店面老闆和老闆娘吃飯的生意,因為開店忙都不願意自己做飯,所以估計他是沖著這個來的,因為想不出別的理由,附近又沒學校又沒工廠,沒有人流量的,不知道接店的老闆是怎麼想的?
我本著友好鄰里,支持周邊商業發展的心態,也去他家店裡光顧過幾次,不過實在是沒有什麼特別想長期吃的慾望。(沒有抓住消費者的胃啊,這是餐飲業的大忌啊)
果不其然,也就是短短三個月,又一次名存實亡,外牆的樣式都不曾變過,就是顏色因陽光照射淡色了許多。
後來接手的是一家以龍蝦為主打的夜宵店,這個切合當時夏天的主題,應該是老闆想著把握這個夏天把名氣打出來吧。
但是事與願違,客流量很淡,與2015年之前的夜市比較簡直是慘淡。
依稀記得2014年是夜市飲食火爆的巔峰時刻,那個夏天借著世界盃的風暴,夜夜是通宵暢飲的人們,我樓下的夜宵店,都是第二天清早才消停。那一個夏天被喝進了人肚子里的啤酒估計有好幾個人工養殖場的水量啦。
進入2016年,明顯連著名美食街的生意也淡了不少。由此可以看到對街的那家店有多麼難。最後堅持到入秋,店面就再次掛上轉讓的牌子。
空置了一段時間,我估摸著有2個月。這段時間沒有任何動靜。
終於在入冬時間,有了一幫裝修的隊伍開始動工,設置好隔離欄,架手架裝好,門頭更換,一個星期的裝修時間,一家以羊肉冬補形式的店面呈現,這次會怎樣,我會記錄下來,畢竟就在對街,每天透過家裡的玻璃窗都能看到。
這家店的故事就寫到這,告一段落了咯。做生意不容易,每天有開張同時也有關門大吉的,但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信念永遠積極。世間冷暖——如人飲水心自知。
為什麼拿一個跟互聯網沾不上邊的實體店來做例子,只是想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不是互聯網衝擊了實體業,而是經濟疲軟,購買力和消費力的弱化。合理化轉型,調整心態,重新出發,在賺錢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互聯網的時代,隨著網購越來越成為一種潮流,創業者明顯感到一種潮流: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很多開實體店做生意賺錢的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有的直接關門倒閉。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發展,未來幾年,實體店倒閉潮會越來越猛烈。
在未來,我們實體店要生存,就要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我們自身,以「專業、體驗、服務」作為我們的核心基因,並以此提高實體店跟醫院和電商分流顧客、共享市場的能力!
一、實體店生意難做有「六大癥結」
1、只看人家怎麼做,不考慮我是誰
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即喜歡看別人怎麼在做。近幾年行業門店的裝修和布局高度「神似」,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近10年來天天倡導和強調:每個門店要以商圈的顧客需求為導向!店的顧客是誰?他們的消費習慣和購買偏好怎樣?顧客每次客單的結構和返店周期是怎樣的?等等,這些都需要了解,而不是老是去看別人的店怎麼整。
你們有看過屈臣氏每個門店的裝修是一樣的嗎?是不是與其他店鋪與眾不同?我們很多本土的零售店,其實都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所以不要老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最後迷失了自我。
2、只考慮自己想賣什麼樣的商品,不考慮顧客是誰
我相信大部分零售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是誰進店,都只想推自己最想賣的商品。
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這也是門店目前最嚴重的誤區和癥結!特別是今年以來,零售店面臨的經營成本壓力比較大,這種只想賣自己最想推的商品的現象有變本加厲之勢。
只考慮自己,不考慮顧客的感受,更忽略和不尊重顧客的真實需求,這種單向式的經營思想,你認為還能走多遠呢?
3、只考慮客單價,不考慮提籃數
什麼叫客單價和提籃數?如果你的平均客單價是50元,那這個客單裡面是一兩個商品,還是三個以上的商品,意義完全是不一樣的。
客單價越高,提籃數越低,意味著有利潤、有客單的產品銷售佔比過高,能培養人氣的商品和基礎品類佔比過低,也說明店員都在主推她們想賣的商品。
客單價越低,提籃數越高,則表示人氣商品和熱賣品類佔比更高。當然,目前大部分零售店存在的問題都是前者。
4、只考慮商品的毛利率,不考慮商品的「流轉率」
有些名品或容易熱賣的人氣商品,可能毛利很低,但流轉率高。
以白酒為例,假如它是10個點的毛利(低的要死人),是不是毛利空間就很小?但如果說它每個月可流轉1次,一年可流轉12次,以本金10000元為例計算,也就意味著一個月可以掙1000元的毛利,一年下來周轉十二次,就產生了毛利12000元,那它的年毛利就是120%了!
同時,更重要的是,這10000元一年周轉十二次,還意味著為你帶來了大量的關注、消費名品的主流客流和人氣。另外,我們自己有利潤的一些產品,一定要敢於拿出毛利空間來做活動,以提高它的周轉速度和商品流轉率。
可是,現實經營過程中,實體店在這個方面卻只認死理。因此,品類結構不合理,坪效更無從談起。
5、只考慮促銷方法,不考慮實體店的「進店率」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於是很多店主天天琢磨,看對方怎麼做活動自己也怎麼做,卻忽略了做活動是為了提高門店的進店率。
如果零售店所在的商圈普遍缺乏人氣,進店率不足,如果活動都是為了提高成交率和銷售業績,而沒有考慮去提升顧客進店率,那麼即使有再豐富的銷售技巧和活動打折,沒有顧客進店,成交又靠什麼實現呢?
6、自我麻痹,用同行生意的冷淡來安慰自己
阿Q精神,今年大環境不是很好,所以很多人就先看看對面的店,也偶爾出去看看其他地區的店,發現人家生意好像也不是那麼好,心裡就踏實了,晚上睡覺就覺得很安穩了!
二、錯誤思維帶來的巨大困境
以上這六大錯誤的習慣性思維,給我們的實體店朋友帶來了巨大困境:
1、阿Q式的隨大流
就是天天改來改去,學來學去,越學越迷糊。而在顧客看來,你的店跟其他店其實沒什麼區別,甚至裝修和貨架都差不多,因為是同一個製作櫃檯的廣告公司不會差異化,只關注高大上。
為什麼同樣是父母生的幾個兄弟姐妹,每個人都不一樣呢?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大家店的外在形象、內在結構及經營方式,做自己就好了。水平高的,就做好一點,水平不高的,就做實在一點。
2、萬變不離其宗的「營銷寶典」
主要特徵是天天打特價、天天免費送,最後的結果是天天低毛利、虧本,顧客最後會習慣你的卑微!現在行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今天顧客在這個門店領免費派送禮品,明天又跑去其他店領禮品。這些現象內在的本質,都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如何抓住、拴住真正的消費者)
三、優化門店核心競爭力
總之,「互聯網思維」要能夠灌輸滲透到實體店內,其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就是以取悅和迎合顧客為導向,注重跟顧客的「互動」,並結合互聯網技術,將實體店逐漸優化改造成「數字店鋪」。
1、門店定位:零售店的「三大要素」
跟電商比較。我們要善於發揮實體店「體驗」和「服務」的優勢。對實體店的重新定位,在「賣好的」的商品基礎上,主要是做到和堅守三大要素:一是專業,一是體驗,一是服務!
在未來,我們實體店要生存,就要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我們自身,以「專業、體驗、服務」作為我們的核心基因,並以此提高實體店跟醫院和電商分流顧客、共享市場的能力!
2、調整品類:體現專業和時尚
現在零食店如何通過品類和陳列,來實現與其他渠道的區分呢?
這就要在中島區、門店門口通道、收銀台對面和附近多一些能體現時尚、潮流的品類,因為現在85後跟90後已經成為消費的主要群體,這些時尚品類的適當導入和陳列,不僅能吸引一些年輕人進店,還能體現門店跟其他渠道的本質不同:更時尚、更專業!
3、智能改造:數字店鋪是未來趨勢
互聯網改變時代,也同樣將改變我們的商業店鋪和運營模式。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大量應用,為移動互聯網端的用戶與我們線下實體店的整合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機會,甚至可以說,實體店對移動互聯網顧客的成功整合將對PC互聯網的電商造成很大衝擊。
未來,店的終極模式,就是要藉助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將實體店逐漸優化成「實體+智能」於一體的「數字店鋪」,最終實現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線上線下的全渠道O2O商業模式。
我們過去教大家裝修的商業模式的規劃布局,都是實體店版本,現在則必須要優化實體店的一些店內裝修道具,使其成為「數字化店鋪」。
比如,在門店合適位置,加上跟互聯網無縫鏈接的數字貨架、智能電視、數字櫥窗,用於點擊即可播放的產品使用示範和品牌宣傳,並藉助免費WiFi和會員接入等,通過移動手機客戶端APP、網店、微店,以及微信、陌陌等社交媒體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對顧客24小時「隨時、隨地、隨心」的無縫鏈接。
4、顧客傳播:建立互聯網自媒體平台
門店要成功實現「數字店鋪」的營銷推廣,就要重視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平台,將上面提到的各種社交媒體,組合成一個自身的互聯網自媒體推廣、宣傳平台,實現對商圈和顧客的低成本精準營銷、大範圍拓客和集客及互動式會員管理。
5、員工管理:讓員工參與進來
俗話說:後台你怎麼對待員工,前台員工就會怎麼對待顧客!
現在零售店的用工對象,基本都是以90後為主的新生代群體,這一代人討厭「說教式」的家長化管理,不喜歡死板和單一的工作,缺乏60後、70後的吃苦耐勞精神,即使採用工資激勵方式,效果也不如上一代員工。
但90後的員工有自己獨立的審美,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對潮和時尚的感知能力更敏銳,表現力更有個性,對於營造門店的時尚和個性化,其實比60後、70後員工更具有優勢,也更善於用互聯網新工具與別人溝通,與顧客互動。
所以,我們在管理方面,要善於整合這一代人的優勢,讓她們參與進來,採用「互動式」目標和績效管理,構築一個執行有力、同時也是快樂工作的年輕團隊!
有了這樣的管理和團隊作保障,顧客和門店之間才能實現互相欣賞,互相喜歡;而門店對顧客,也才能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
各位親,看完記得點個贊喲。
實際上,實體零售一直都在溫和增長中,而且因為資本運作的介入,正在加速提升新零售的優化。而這個優化,首先就是完善O2O整合。
無論大型、小型、或是小店鋪的創業,真的需要好好了解這個進展過程,在未來的市場發展,讓自己站在較佳的位置。
一開始事情是這樣的:
當我得知多點Dmall將與中百集團在武漢地區合作的時候,然後到多點Dmall在中百集團武漢市66家門店進行業務上線(其中5家門店已開展線上配送業務),實際上整合的速度非常快。
之後我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要一開始就大面積開通線上業務?
當然,這個試探性的提問只是為了開展話題,但答案會是攻克O2O的關鍵。
O2O的整合重點,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很多線下巨頭,大張旗鼓的開展O2O模式,一開始都是風光無限。
比如,萬達集團投資50億為主導,結合五洲國際集團旗下項目、立天唐人集團旗下項目、一方集團旗下龍德廣場、萬達集團旗下萬達廣場等,打造號稱全球最大O2O平台的《飛凡網》。
從數據來看,2016年新增合作購物中心1799個據點,入駐小型商家10萬家。消費者只要進入飛凡網合作的購物中心,手機連上wifi就自動成為飛凡會員,真夠直接。
有錢、有資源、有人才、有執行力,結果如何呢?從2017年年初定下的9億元營業目標,10月公布下調為1億元。
由易觀千帆監測的數據顯示,飛凡的App月活量在95萬左右,和老牌商場天虹股份旗下的「虹領巾網「其實都差不多。
那麼,對比之後,實際的表現是如何呢?
把「百貨商場」和「生鮮超市」按門店數量進行對比之後,會發現差別巨大。
再看看大潤發旗下的「飛牛網」月活量120萬,卜蜂蓮花旗下的「蓮花Go」月活規模在55萬上下(家樂福同名應用在40萬上下)。
為什麼有這麼大落差?
我分別測試了這幾個App,直接說觀察,影響的差異在於:
- 天虹App是以買手購物、超市配送為主,萬達則是以延伸服務,比如商店介紹、吃飯排隊、金融理財等為主。
- 生鮮超市App都是以購物為主,但是卜蜂蓮花的門店較為集中在廣州省份,大潤發的門店則在全國各地。
直白來說,萬達不做電商的初心,是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萬達之所以月活量較低,是因為做著微信公眾號的功能,卻沒有公眾號那樣的存在必要性。雖然萬達也做了不少的促銷方式,卻沒有針對消費者的使用粘性,進行全面的規劃。
我們再從易觀千帆監測數據,看一下前10名的情況:
App月活量第一名的「多點Dmall」以生鮮購物為主,主要在北京與400家物美超市(以及杭州30家)合作。App超市購物主題明確,地理分布上也非常的密集。
第二名的京東到家則是以配送為主軸,與北京200家超市、便利店進行合作,並且和餓了么合作協助外賣配送,以豐富App上的產品線。
無論是超市,或是餐飲,這些經常性的消費類別是產生月活量的基礎。如果是經營商場百貨,也需要針對這些經常性的消費提供線上服務,比如點餐外送、低價搶電影票。也就是說,必須和「新美大」搶流量,舉例到此。
在長期研究中發現,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全渠道O2O的生態整合要形成高效運作,有兩點是關鍵:
- 消費者對於消費型App更傾向是「目的性直接」的使用方式,比如訂餐、購物等可以提高生活便利、節省時間的功能或服務;
- 線下實體店在消費者的生活中要有「密集式」的存在,就像是形成一種類似宣傳、持續產生提醒消費者到訪的用途。
這兩點,缺一不可。
總之,所有O2O發展漲幅最大的區域,首要選擇的發展地區是北京、天津、武漢、南京、杭州、上海、福州、廈門、深圳、廣州、成都、重慶,這12座大城市是人口密度高,O2O發展快的城市。
如果要深入了解新零售的戰略布局,就需要知道每一家企業主要佔領的區域到底有哪些,線下的密集度有多高,滲透能力到底如何,然後才是線上App提供的便利性和服務能力。
寫到這裡,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正確的廢話」,但其內涵留給創業家們自行思考。
O2O的整合,更需要穩紮穩打的方式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多點Dmall進駐中百集團武漢地區的66家超市,為什麼不要一開始就大面積開通線上業務?
答案是:你可以心大,但不可心急。
- 首先,我們回到零售的本質。如果,線上主要提供的是便利和服務,那麼,配送無法在時效內完成,開通線上業務反而會適得其反。
- 其次,就是O2O生態圈的DT數據服務,如果內部的數據管理沒有進行大量對接和優化,那麼在後續的運作、配送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不得不先說說2017年的併購、入股的風潮很熱烈,比如:
京東選擇入股永輝(超市)、沃爾瑪(賣場)、達達(外賣);阿里則選擇入股三江購物(超市)、大潤發(賣場)、銀泰(百貨)、蘇寧(電器連鎖),並且自營盒馬生鮮(超市)等各種具有差異化的業態。
姑且不看占股比例,在實務上,這些投資更多的是為了「供應鏈與地理密度」的布局考量。
所以,至今為止從表面上來看,哪一家在市場上有較大的動作了嗎?沒有,到目前為止都還在摸索中。
為什麼?
比如說,在理論上阿里入主銀泰,可以藉助百貨商場的優勢進行線上銷售,銀泰也可以通過阿里為線下門店來引流。
充滿實驗精神的阿里當然這麼做了,後來為銀泰專門開發App「阿里喵街」,整合銀泰近60多家線下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場。結果,市場上的反應很稀少,和萬達飛凡網情況相似。
這是傳統電商的互聯網思維,以吸引眼球的PR為主導提出一種「概念」、開發一套App就稱之為O2O整合,實際操作並非如此。
從務實的角度來說,線上要產生「便利」的關鍵,有許多需要注重的地方:
1、消費習慣的培養
一個在數據上看不到的重點是,多點Dmall與卜蜂蓮花之所以月活量的效益更好,是因為在線下超市,兩家都有採用「自助結帳」的功能,進而培養出App的使用習慣。
再比如,月活量第三名的星巴克則是以會員積分的方式在結算上養成使用習慣,2600家的門店靠的是經常喝咖啡的會員,雖然不如生鮮來的高頻消費,所以在效益上不如超市,但是在操作邏輯上,很值得借鑒。
其他效益比較差的,就沒有「在線下培養使用習慣」的功能。或者說,積分的功能達不到吸引人再次使用的興趣,沒有針對會員提供「無法拒絕、非用不可」的服務。
比如百貨商場,訂購商場的餐點外賣滿100元,免費請你來商場看電影(停車)。
╮(╯?╰)╭ 講真,商業世界的運作也許並沒那麼複雜,「務實」一點就行。暫時舉例到此。
2、數據錄入系統
在深入對內部操作的了解,生鮮超市電商不單只是把商品錄入到系統里,或者百貨商場不單只是把品牌錄入到系統里就叫數據錄入。
而是包含消費者的購物平均單價、生活時間段的消費習慣、購買類別等一系列數據進行分析,然後再優化線上銷售的商品SKU,以及合適的促銷方案。
不是把線下的所有商品放到線上就完事了。這點很重要,消費族群的構成,在每一個省份以及每個區域的消費習慣都是不太一樣的。
實際消費的物品、積分的使用都是在搜集消費習慣,促銷或優惠所進行的一系列測試,是在前期的鋪墊,讓長期經營產生持續的滾雪球效益。
當然,其他公司的合併和入股的資本運作之後,也是因為需要時間來進行信息化整合。
3、服務人員的組成
提供持續優質服務的問題在於,需要多少人?服務範圍和路線如何安排?線上銷售的商品要呈現多少數量?
這些問題就是優化方向,不得不先進行前面提到到1、2點,將銷售商品優化之後,才能降低配送或服務人員的人力成本,以及提高配送服務的品質。
總之,這三個步驟是有順序的,也需要一些時間來沉澱,亂了套就會導致虧損,或無法提高效益(關於第三點我會另外再寫一篇)。
而多點Dmall之所以進入武漢之後,先行以線下結算業務(自由購)的方式進行整合,這是打通線上業務的第一步基礎,然後通過數據累積進行全面的線上開展,這是以穩健增長的方式在經營。
這三個環節,就是全渠道O2O整合的必要過程(請看下圖點亮的黃色圈圈位置):
到這裡,是在闡述全渠道O2O整合的線上部分,意味著零售業將跨入IT時代、線上線下融合的DT數據云(大數據)邁進。
我認為中國的零售業發展在這一個階段,對世界來說非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很榮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待續,還有乾貨)
歡迎點擊鏈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隨時掌握新零售的消息和分析。
新零售
先說結論:是的,越來越難賺了。
至於為什麼?很簡單,你跟不上時代,就不要埋怨時代拋棄你。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實體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所有開實體的應該明白為什麼錢越來越難賺了,單一的把根由歸結為網店壓縮,只能說自己沒見識,開不下去,賺不到錢也就別怨天尤人了。
去年支付寶做了個圈子,還是今年(記不清了),結果招至了一片罵聲,沒有罵錯,畢竟公然包養圈,誰做誰挨罵,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支付寶為什麼要做圈子?小米為什麼要做路由器、電腦、凈水器?
我們提及支付寶、小米、微信,第一印象還是付款的,賣手機的,上網聊天的工具。但事實上,他們已經不再是你眼中的支付寶、小米、微信了。支付寶走上想了信用體系,獨立的信用體系,小米走向了智能家居,智能服務,微信走向了埠,輕鬆一步帶流量。
而我們的實體呢?20年前,你是賣貨,20年後,你還是賣貨,20年前,你是工具,20年後,你依然是工具。而20年後的你,面臨著功能更豐富的多用工具,面臨著動動手指輕鬆購物的便捷工具,面臨著各大廠商直營的工具,面臨著共享工具。如此之下,豈有不亡之道?
十幾年前,上門送貨,你們感覺沒必要,可曾想到十幾年後,下樓拿貨,倍感恥辱?幾年前,在線支付,你們感覺沒有必要,可曾想到幾年後,包子鋪都二維碼付款了?這就是這次的十年交會,刷下去的那些人,那些店鋪走的路。
線下實體的優勢在哪裡?實體店的未來在哪裡?什麼叫實體,你有能讓人眼見手摸身著的貨啊,貨不止是讓人買的,更是讓人看,讓人試,讓人品味的,而這些,是線上銷售所沒有的優勢!
這叫做購物體驗,是線上購物所不能提供的,而我們可以!消費者消費,注重幾點:第一永遠是自身腰包,第二永遠是越好越好,第三就是體驗了。
服裝要配色,要試身,電腦要試機,店裡的每一位顧客,都能得到專業的解說、休息,乃至於,上廁所。我曾去某家國牌著名男裝購衣,春天,本來想選一件淺色夾克,結果某導購力推深色風衣,還是短風衣。
別人穿上應該是這樣
我穿上
一個實體,連給客戶選購建議都做不到的話,是哪來的勇氣開下去呢?關門回家收租好不好?一個銷售連專業素養都沒有,哪來的勇氣拿薪水呢?回家躺床好不好?
我曾到某國際大牌手機店購機,嗯,當初它已經沒落了,我至今記得那位銷售的態度和語氣。當人的錢袋子連口打開了,你硬生生給合上了,唔,你這麼流弊還是倒閉吧。
在你價格沒人低,種類沒人全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讓人拿著舒服啊?你連舒服都做不到,你還開什麼開啊,要工具性能,你沒人家優越,要舒適度、美觀性你還撲街,你不倒閉誰倒閉啊?
這是做工具該做的,而實體除了可以做工具,還可以做埠。
企業有售後服務,企業有更換服務,企業有好多服務。為什麼呢?因為人家不止當工具,還要當埠!小米一個賣手機的,然後做智能家居,你說你買了小米監控,買了小米開關,你不用小米手機,人家就告訴你不匹配,對不對?你買不買?這是埠,以一衍多的經營模式。
開茶館的賣紅木,賣玉石的開畫廊,做詐騙的還販賣二手資料呢,你咋就不跟著學學呢!支付寶臉都不要了,就想做埠,一生多啊,自帶流量啊,多麼令人羨慕啊。
我舉一個例子,我認識某手機維修人員,除了修手機外,他還賣手機、賣卡、賣任何和手機相關的東西,做電腦教學等等。人家一個修手機的,開得和隔壁賣手機一樣大的店面,生意還比人家好,隔壁想哭。
實體的艱難,難在競爭上,更難在一眾從業者的意識上!從始至終你都把自己當工具,那你只能當工具了。
如今,電腦都可以搭配了,實體還只當一個購物工具,唔,那你真是太瞧不起淘寶、天貓、京東等等商城了。
有那麼一群人,很是注重消費體驗,但你也得提供不是?前段知乎有個問題,是一位店主提問的,新開店,不知道用美團會不會惹人反感。唉,那問題被改的面目全非,草稿壓了好幾個月我都不想發了。我就問問,你是不是在店面招牌張刻了倆鎦金大字:美團,啊?用的人自然會用,不用的人,誰還去美團挑一圈,把美團商家都加入黑名單,只去對面那沒有美團的?
入駐美團、微信、支付寶,是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帶來更方便的體驗,帶來更多的優惠,埋汰你店面名聲了?華為、海爾等等企業不一樣參加天貓的11.11、12.12、6.18活動么?
唉,生意不好做,還自己砍活路。等以後網路技術更優秀,實體可能會消失吧,但是以目前來說,實體依然有自己的謀生之路,至於那些喜歡與天斗與網削斗與企業斗的,好自為之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