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的本質、核心是什麼?
養老問題的本質、核心是什麼?
本人養老從業兩年,初入行業一點小見解,與大家分享討論。其中有思維不夠嚴謹、內容不充分的,歡迎指正、補充。
養老問題其實是個大課題,因為它涉及到社會、經濟金融、生活、制度、法律等各個方面。問到它的本質與核心,我覺得得把它放在中國的大環境中考慮。
本問題也就其實在解答如下兩個問題:
1、在中國大環境下,養老最迫切要解決的是什麼?(本質是建立養老生態圈)
2、中國老年人對於養老,有什麼樣的需求?(核心是直擊老年人需求)
首先第一個問題,養老最迫切解決的是什麼?
當前,除了政府不斷在改進養老政策外,市場上各個行業開始試水養老。保險業有泰康建的泰康之家,地產行業有北京的清朋華友、恭和苑、中精眾和、將府莊園、朱鳳泊的太陽城、遠洋的椿萱茂,上海的親和源、智匯坊,川西的幸福公社,海口的恭和苑,烏鎮的雅園,萬科的養老四面開花,有隨園嘉樹、智匯坊、橡樹匯、幸福家等,房地產行業從追求最初的配套、賣房子開始向輕資產重運營轉變。健康醫療行業有嘗試互聯網的藍卡和各大醫院;做適老化產品的有永愛、鶴逸慈等;家政做居家養老的有北京的愛儂,承接了整個朝陽區居家養老業務;公益行業的樂齡社會服務中心以及尤其在廣東地區凸顯的各NGO……在諮詢行業,研究養老問題的學者和諮詢專家有烏丹星出身於醫療、郭玉群來自台灣、曾遠群深喑地產之道。各行業四面開花,成熟的盈利模式成了各行業正在研究的問題。
再回到養老最迫切解決的是什麼。其實大家看,以上的保險、地產、醫療行業持有了市場上最多的養老資源,其他NGO家政只佔有一小部分。而這些資源的服務客群是誰呢?是那些買得起房、至少一個月可以支付5000元以上養老費用的長者。在40、50、60年代資源積累斷層的一代,這類的客群又有多少呢?子女支付能力多高?
個人拙見,目前中國的養老大動態是步入圈地、資本積累與掠奪的階段。而養老的問題,並不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養老問題並沒有深入骨髓,成為社會問題。
所以,養老最迫切解決的是制度的前瞻性,構建養老生態圈。遵循生物鏈的規律,消除發展的障礙,放寬准入。刺激各行業的參與,發動各行業的力量。才能使養老成為一個大生態圈,各行業扮演好各自角色,使其正常運轉。
第二個問題,養老的核心就是直擊需求,那老年人有什麼樣的需求?
正如我剛剛所說,養老當前並沒有成為社會問題,為老年生活投資也沒有成為廣泛共識,但剛需少、隱性需求多也給行業很多觸點。
老年人有生活消費品、住房、老齡教育、旅遊、精神需求(社交娛樂、文化等)、護理治療、健康管理、投資理財需求。滋生了老年農業基地、老年用品生產、老年醫院、老年療養院、養老院、養老地產、養生旅遊、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產品。
——————————我是有事要去做了的分割線——————
之後再聊
閑暇時寫的東西沒想到真的有人關注。
——————————繼續說——————————
在行業中,往往會喜歡把老年人很泛的分為:活躍長者、半自理長者、護理長者。這種劃分是根據護理需求來分的,可能也因為護理是養老的剛需,也是養老機構的重要評估標準。而不同階段的長者有不一樣的需求,而不同時期的養老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
從15年開始,養老頂層設計中養老機構的支撐地位就在改變,提倡醫養結合,9073模式倡導下養老機構成補充地位。我是做居家養老的,也就是烏丹星教授說的最難咬的部分。我們常把長者客群分為50+和70+。
50+的客戶剛從崗位退休,他們的「養老」更多是「享老」。這麼說吧,年輕人有好多夢要去實現,而這個階段的長者卻在心心念念著年輕時放棄的夢,如果從家庭掙脫指不定還會比年輕人更瘋狂。同時,他們也不得不承受一些身體機能的變化,以及對未來機能弱化後的些許準備。他們的需求可以歸結於三部分,理財、慢性病健康管理和文娛需求(學習、旅遊等),隱藏的商機是養老機構的轉介。這個可以對標的企業是美國退休人士聯盟(AARP),他們在商品折扣、旅遊、理財產品上面做得特別好,擁有美國最多的養老潛在客戶。
這些是不被家庭束縛的或者想得開的那些長者,還要說中國的大多數長者——那些照顧孫輩的長者。他們的需求簡單卻更複雜,更難滿足。家裡複雜的關係,加上沒那麼多時間也沒那麼多錢沒那麼想得開。自身的「養老需求」?很難說他們是否還意識得到。與其說給他們養老,倒不如說是喚醒他們以及他們子女對長者「享老」的關注度。
70+客戶的養老就得從身體出發了,身不由己說的可能就是這個階段,我想做什麼都得聽身體的。所以我需要有適老的家居配備、有護理人員、有營養搭配、當然還不能缺了快樂。所以適老化家居、養老機構、家政、老年餐飲、養老住區、醫療救護這些產品都是給他們設計的,快樂這個就五花八門了,有些人把養老院放在幼兒園旁邊、養老院里有琴棋書畫各個俱樂部等,一旦護理、醫療等運營成熟了,這些「快樂」就構成了養老產品的差異化。
以上,從資本流向及企業角度談了養老的本質、核心。畢竟您問的「養老問題」究竟成不成「問題」,我覺得政府總有辦法維穩,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迎合了政府需求,這才是抓住了商機。
80後退休前,在生活成本高企的環境下,以房奴、車奴、卡奴的身份還將面臨4-2-1家庭結構,即一對80後夫妻要同時贍養4個老人和1個子女;一個上世紀20後或30後的老人生病卧床,幾個50後的子女輪流照顧,都顯得力不從心,不要說2個80後去照顧4個老人了,俗話說「久卧床榻無孝子」。80後最早會從40歲開始(這時上一代人基本進入70歲,各種病狀正在出現),就將進入忙碌辛苦又沒有回報的慘淡餘生。
關於養老這個話題,最先開始出現養老金空賬的說法,而後拋出了延遲退休的論調,如今又推出了以房養老的猜想。所有的這些,都一致指向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局:養老危機。
這裡我們從人口角度推演未來養老的危機,在這場危機中,80後整個群體將經歷不可承受之痛。
先上一張圖,下圖顯示了自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婦女生育率的變化趨勢。圖片來源於美國學者理查德-傑克遜的著作《銀髮中國》。
(圖:建國以來中國婦女的生育率)
所謂生育率,就是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所生的孩子數量,也稱人口出生率。根據上圖中的數據,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1950-1970生育率均值在6.0;
(2)1970-1980生育率由6.0降為2.0;
(3)1980-2002生育率由2.0緩慢下降,穩定在1.8。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最新數據,2010年中國婦女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35(記住這個數據,很重要)。
從這幅圖上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媒體總在說:中國已經步入快速老齡化社會;生育率如果不提高,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
再給出一張圖,下圖是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所做的年齡結構分布圖。
(圖:2010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分布)
此圖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因為中國未來養老的問題都體現在裡面(通過這張圖,甚至還可以預測中國房價的未來走勢,這個後面會談到)。
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該圖中所表達的信息。
縱軸為人口數量,橫軸為年齡分段,5歲為一檔,從0-4歲開始,直至80-84歲,之後年齡段的人數比起總人口數太少,加之中國人平均壽命為73歲,故略去不表。
有兩個年齡峰值段:20-24歲和40-44歲,各取中間值作為代表,22歲和42歲,兩個峰值年齡的時差是20年,差不多等於一個人口代際的時間,80後群體處於20-24歲和25-29歲兩檔,整體來看,80後年齡每小一歲,相應人數就多一點。
根據前面一張圖中的生育率數值,1950年-1970年,該數值高達6.0,也就是說這二十年是人口出生旺盛期,也稱之為第一波嬰兒潮;那麼時間移到2010年,這個時段出生的人,其年齡到了40歲-60歲,因此在第二張圖中可以看到,從60歲一直往後推到40歲,人口數量是陡峭上升的。
1970年-1980年,前一張圖中生育率數值從6.0快速下降到2.0,反映在第二張圖中,就是40歲至30歲的人數陡峭下跌。
也許有人會問,1980年開始,生育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那怎麼年齡低於30歲的人數又出現上漲了呢?這是因為1960年左右出生的大批人口都到了生育年齡,因此出現了第二波嬰兒潮,在這波嬰兒潮中出生的小孩正是現在的80後。
由於生育率是2.0甚至更低,因此,這波嬰兒潮每個時段的總人數不可能超出其父母一輩的總人數。原因在於,男女比例大致1:1,而小孩由女人生育,生育率是2.0,所以,兩個大人最多只能對應兩個孩子。
由於40歲至30歲的人數陡峭下跌,因此這群人的生育期來臨後,對應的18歲之後的未成年人數也在減少,一直減少到5-9歲年齡段,此為谷底,之後出生的人數又開始上升,第三波嬰兒潮來臨,原因就在於30歲以下的人數在逐漸增多,併到了生育期。
綜上所述,可以小結一下:在某一個年齡段,從年長到年輕的人數在逐漸上升,那麼當該年齡段的婦女到了生育期(即經過一個代際的時間),出生的嬰兒數量也逐漸上升,反之亦然;如果生育率低於2.0,那麼出生的嬰兒總數一定低於相應年齡段的父母輩總數。
根據這個結論,再結合目前生育率小於2.0的情況,依託第二張圖中的數據波形圖,我們可以大致描繪出未來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分布圖(見下圖),橫軸依然是年齡,縱軸是人口數量。
(圖:未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分布)
顯而易見,照此下去,中國人口總數會快速下滑,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需要贍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非移民國家來講,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鼓勵多生小孩。而這,談何容易。一旦人們習慣少生小孩,就很難轉變為多生。再加上自身生活成本、小孩撫養成本高企,即便願意多生,經濟能力卻不足。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從整個社會人群的收入中位數看,80後的上一代人可以做到一人工作養活三口之家;再往上追溯一代人,可以看到,一人工作養活五口之家;而現在的80後,小夫妻兩人工作養一個小孩,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即使國家全面放開二胎,能生二胎及以上的家庭少之又少。
根據以上論述,及對未來人口的預測,測算出勞動人口與老年人數之比,列出數據變化趨勢圖(見下圖),圖片同樣來源於《銀髮中國》。
(圖:過去與未來的中國老年贍養比率)
上圖中紅柱表示的是中國過去及未來工作人口(15-59歲)與老人(60歲以上)人數之比。
中國從2013年開始,每年進入退休年齡的老人數量不少於1700萬,而新增的工作人口卻不多於1300萬,人口紅利首次轉變成人口負債,並且這種趨勢至少會持續25年,老齡化速度正在遞增。
2025年,工作人口與老人人數之比是3.0,目前這一數值在5.5,即未來十年內會下降近一半。這意味著什麼?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個人繳納的養老金比例將由8%升至16%,企業繳納的養老金比例將由20%猛增至40%!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因此,在未來的十年中,社保制度一定會發生本質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對存量財富的再分配。
從上圖中還可以看到,到2040年,這一數值是2.0,即2個工作人口養活1個老人(還需要撫養小孩),這是什麼概念?目前這個數值在5.5的情況下,養老金賬戶已經在空賬運行了,那麼在2.0的情況下,工作人口將每月繳納近三倍於現在的養老金比例,那日常生活開支怎麼辦,撫養小孩怎麼辦?不可想像!
是否能讓財政來兜底?我要問的是,財政收入的錢哪裡來,歸根結底,還是由工作人口創造貢獻的,可是在未來,勞動人口的絕對數目和相對數目都在下降,因此讓財政來兜底的前提都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2040年,正好是80後集體退休的年齡,再結合第四張圖中右面的兩列數據,不難看出,其他國家的80後都將面對悲慘的養老結局,也就是說,未來的養老危機將是全球參與。
第四張圖中2005年以後的數據還是聯合國根據假設的中國恆定生育率1.8測算出來的(即每個婦女一輩子生育1.8個子女),實際這一數據更低,也就是之前說的,2010年已經降到了1.35,換句話說,工作人口與老人之比會以更驚人的速度下降。80後將提早進入養老悲劇時代。
更加悲慘的是,80後退休前,在生活成本高企的環境下,以房奴、車奴、卡奴的身份還將面臨4-2-1家庭結構,即一對80後夫妻要同時贍養4個老人和1個子女;一個上世紀20後或30後的老人生病卧床,幾個50後的子女輪流照顧,都顯得力不從心,不要說2個80後去照顧4個老人了,俗話說「久卧床榻無孝子」。80後最早會從40歲開始(這時上一代人基本進入70歲,各種病狀正在出現),就將進入忙碌辛苦又沒有回報的慘淡餘生。
80後的養老出路在哪裡?
難道說真的要延遲退休?目前贍養比高達5.5,已經出現了要延遲到65歲退休,那麼當贍養比是2.0時要延遲到幾歲退休?
以房養老?80後在青壯年時期用30年時間還清了房屋按揭貸款,終於有了完全自我產權的房子,之後因為養老卻還要再次抵押給銀行,獲取反按揭貸款?如果那時房產泡沫破滅,再加上房齡已經接近合格抵押品35年的資產年限,銀行不認可怎麼辦?根據前述預測,由於年輕人越來越少,對房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低,而存量房隨著前一代老人的去世,變成名副其實的空房,大量空置房被釋放出來,房子將會變得供遠大於求,房產泡沫破滅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
其實從第二張圖中就可以看到,2010年時,20-24歲是人口的高峰期,其後比之更年輕的年齡人口急速下滑;把20-24歲的青年人結婚買房年齡設定在30歲,那麼容易推導出,2016-2020年,房子的需求將達到頂峰,之後,隨著青年人口數量下滑,再加上老年人的逝世,房子的供求關係發生巨大扭轉,因此,2016-2020年是房價真正的高危期,房價的崩塌也許提早就會來臨。
行文至此,總結起來就是,80後在退休前經歷了高生活成本、承擔了最繁重的贍養任務,但到了退休時卻無人贍養。
從第四張圖的內容看,70後、90後的退休養老情況也不容樂觀。
不過,70後在退休前的生活比80後要好,因為70後畢竟不是獨生子女時代,家中一個老人可以有多個子女一起輪流照顧;並且70後(尤其是生於75年前的)不需要對高房價買單,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群甚至還享受到了福利分房的政策;與80後群體有質的區別。
反觀90後,倒是與80後有著太多的相同:都是獨生子女、都要面對高房價、都處在物價高通脹年代、都有著4-2-1家庭結構、退休後社會整體贍養比都是極低的2.0。可以說,90後簡直複製了80後的一切。
我無法確定第四波嬰兒潮是否開始出現轉機,也不知道2050年後贍養比這個數值是否會出現拐點,能確定的是:80後、90後將為未來中國人口與經濟的轉型付出巨大代價,這個代價大到甚至不可承受。
來談談第三波嬰兒潮。
第三波嬰兒潮就是80後的子女,出生於21世紀的10年代左右,這裡稱他們為10後。
由於80後處於高生活成本的環境,加上房奴、車奴、卡奴的身份,即使可以生二胎,絕大多數80後夫妻依然選擇只生一胎,甚至選擇「丁克」狀態,這就會造成生育率的急劇下降,人口總數加速下滑。
等到10後們長大成人時,會發現,他們自己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80後也是獨生子女,這時他們仍舊將面對4-2-1家庭結構!甚至部分家庭還要贍養隔代老人,即80後的父母輩。不過,那個時候,他們至少都不是房奴,因為前面說過,隨著上一代老人的陸續去世,大量空置房被釋放,房價猛降,生活成本也隨之下跌。不是房奴的10後們也許(注意是「也許」)會以此為契機,輕裝上陣,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技術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浪潮中去,經濟從而出現新的增長點,為可能的第四波嬰兒潮轉機埋下伏筆。
是否真的如此,作為80後拭目以待,雖然那時我們已經70來歲,行將就木。
閱讀原文:http://www.bitrmb.net/bitex/archives/83469d31a109c3b788af763f8353ff1f/?type=C4ewDglgxgzkAA==inviter=FYcwrg9ghgNgAgYwgO2QUwQFwHRgM44AWA1kAA==url=BYFxAcC4HpodwQOgEYEsQCcC2zEDsBTEaNEAgD2gEMMBjYVANwIGdoAOAZgBYA2ATgAmnAIxURABn61OyAOzt2VAGZzenZVwCsG5SOVAplatform=F4CwliCuQAA=
更多訊息及時查收戳這裡:http://210.3.136.150:443/?q=pub_iosappct=jg_zh
說實話,想不到養老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是什麼。
假如非得有的話,那就是人類社會的文明問題。
動物界的老年群體都是被拋棄的,只有人類有贍養長輩的行為——這是人類為「文明」支付的成本,而且越是文明發達的社會,願意付出的成本越高。
有部日本電影叫《楢山節考》,它就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有一段時間也曾拋棄過老人,但是通過宗教為自己找到了道德出口。
人類文明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想要存續,那就肯定要犧牲老人來換取年輕人的存活,這是天道。只有當天道不再制約人類存續的時候,人道才會出現。
總結一下吧:生存資源匱乏的社會無所謂養老,生存資源豐富的社會更注重養老。悲觀者想到養老會有問題,樂觀者想到,好在養老是個問題。「XX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之類的句式,自帶一個暗示。
它暗示:一個現象,一定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屬性。
正確的問法,應該是XX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看?
養老問題的本質,是生產力不足,是龐氏騙局,是社會預期,是基本人權。
你應該注意到了,上述解釋中,養老問題四個字的定義變來變去,一會兒是」養老困境的成因「,一會兒是」養老金的本質「,一會兒是」養老的社會意義「,一會兒是」道德問題「。
乞討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貧富差距還是人性懶惰?是社會保障機制的不足,還是同情心的產物?NONO,這些都是表象,為什麼乞討的本質不是宇宙法則呢?從大爆炸那一刻講起,才能切中問題的本質——所以本質到底是個啥東西?
給你提兩個建議:1,別問本質,顯得狹隘;2,定義關鍵術語。
但如果你反過來問,驢本質上是什麼,這就有點好笑了。驢沒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本質,它可以被歸屬到非常多的類別中,生產工具,寵物,商品,生物……
養老問題呢?它有太多太多本質了,你可千萬別以為哪個本質是核心,只是角度不同罷了。
一個人一生中產生價值的跨時間分配?
在陳志武《金融的邏輯里》,將養老理解為應對跨時間、跨空間的金融資產配置,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隨著年紀的變老,身體的不確定性會大大增加,一直到變為死亡的百分百風險)。這樣的配置,不論是養兒防老、還是繳納養老金、醫保金,還是貸款、買房買股票買黃金,人際投資,只要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退休失去工作收入以後的,那麼都應該視為養老。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的思考是:當我七八十高齡身患重病時能不能隨時隨地住院甚至請個保姆照顧我?如果不能,養老就很有問題。也請你自己想一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感到毛骨悚然?如果那一天真的發生了怎麼辦?
讓我們一起回味古人的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養老,不就得這樣么?撫養比和生產力。
寶寶乖,壓歲錢媽媽幫你收著,等你長大了還給你!
養老問題目前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是資金的問題。
而「資金問題」由三方面產生:
1、個人儲蓄能力
大多數職業,其工作年限有限,在退休之後如何有足夠的資金來應付各項開支就是問題。而如果大部分人都懂得儲蓄,那麼社會的養老問題便迎刃而解。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大多數人在有工作的時候未必會有足夠的儲蓄能力,一方面是自己的預算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社會經濟的經濟情況,例如高樓價、高物價等,導致並無足夠的儲蓄來應付養老的問題。
可以說,無論任何國家或地區的養老計劃,事實上都是在強制性地提高「個人儲蓄能力」,以解決養老問題。
2、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世界的共同難題。隨著就業人數和需要養老的人數不成比例,年輕人的負擔不僅越來越重,而且需要供養老人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聯合國2015年最新預測表明,我國2035年後將面臨甚至比美國更為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中國人口學家最新研究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3.6億,佔總人口比重超1/4。
而在香港,老齡化問題也非常嚴重。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到哦2054年,香港65歲以上人士所佔百分比高達35%,甚至遠超中國內地。
(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2016年)
3、養老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養老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世界銀行在1994年提出了三大支柱構成的養老保障方案,分別是:
- 由政府資助的社會安全網
- 由私營機構運作的資金充沛的強制性供款計劃
- 個人自願性儲蓄
而在2005年,世界銀行將「三大支柱」,擴充為「五大支柱」,增加的兩項分別是:
- 無需個人供款,政府資助及管理的退休保障;
- 非正式的退休支援、其他正規的社會保障及其他個人投資。
在中國內地,第一支柱,即政府資助的社會安全網被廣泛採用;而在香港,第二支柱,即由私營機構運作的資金充沛的強制性供款計劃(即「強積金制度」)被採用。
可以說,養老問題是個人的問題也是政府的問題。在世界各地,不用的養老制度有著不同的效果;而最終的目的都是解決退休之後的資金問題。
所以,對於個人來說,政府的養老制度是強制性的,其必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然而,如果自己有足夠能力,加強自願性儲蓄或者進行有效的個人投資(分別是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也是應當考慮的。
參考資料:
1、聯合國預計中國人口老齡化2035年將超美國
2、http://www.censtatd.gov.hk/gb/?param=b5uniSamp;url=http://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_tc.jsp
作為醫生,每天面對生死離別,無時不刻不在見證疾病和衰老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摧毀滅性打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讓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入的思考。
退休延遲,應對老齡化的放開二胎,養老制度的改革,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變化,無不預示著養老問題是未來中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焦點問題。
身處421的家庭模式,看著家中為我們無私付出的祖輩似乎不能得到他們應享受的舒適晚年,心中慚愧卻又無可奈何。
首先說,老人大抵可分為幾種:
1.能自理,甚至可以自己做個飯洗衣服,但是很多事仍然需要家人的照顧。
2.基本能自理,但一日三餐,衛生需求需要幫助
3.失去自理能力
這一種老人可能面臨癱瘓,長期的慢性疾病折磨,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他們意識尚清楚。有著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4.完全失能,失去意識,長期卧床。
我的外公和外婆可能是經歷了這完整的過程,更多的老年人也是在不斷的經歷這個過程。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的壽命被拉長的,但是生活質量並沒有同等比例的提高。
第一種情況尚可,只需要子女經常回家幫忙,幫忙採購,幫老人洗澡,幫助家裡的衛生工作。或者請一個保姆就可以。這樣的老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是子女更多的關心,但和並不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嘗嘗需要找到住家保姆,或者與子女同住。
第四種之前也已經探討過。是否需要通過醫療干預延長生命,還是給予他們死亡的權利。
第三種情況是最難的處理,需要有專人照顧,這種情況下一般有三種選擇。
1、子女全職照顧。
但是子女需要工作,無法全職照顧。久病床前無孝子,且不說需要承擔經濟的壓力,子女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往往難以堅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照顧老人。神經外科機會都會設立重症監護室來密切監護重症的患者,這時候家屬往往在監護室門口焦急等候,恨不得自己能親自照顧,有的家屬還是抱怨護士照顧的不好,動作不夠輕揉,不能滿足患者的所有要求。但是,一旦患者病情稍穩定,轉出監護室,轉為患者家屬自行照顧的時候,護理水平往往明顯下降。有時候家屬照顧幾天患者病情反而惡化,不得不轉回監護室由護士照顧。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翻身拍背,吸痰,大小便的護理往往不到位,你能堅持每小時給父母翻身么?你可能給子女換過尿布,但是要給父母接小便擦大便,你可能並不是立刻就能做到。你可能可以堅持護理幾個小時,但是幾天就有些困難,幾周幾個月更不可想像。你可能會想把一切回報給父母,但僅僅是晚上不睡覺你就未必能做到。我們曾近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家屬晚上睡的很死,第二天早上護士查房發現患者居然已經死亡。
2、請護工和保姆。
不得不說,有的護工會比家人更細緻,但是這樣護工少之又少。因為收入和地位的問題,很多人並不願意去做護工或是護士。
身邊的許多護士因為過於辛苦,因為看不到前途,更因為不受尊重而紛紛辭職。有人預測護士和護工是未來最供不應求的職業。現在的護工大都是中年的農村婦女。他們的責任心和護理能力並不足夠,甚至虐待老人的情況也經常從新聞中報到。這些失能的老人往往處於弱勢地位,任人擺布。所以護工和保姆往往難以讓老人滿意,更難以獲得家屬的信任。
3、老人院或療養院。
且不說送老人去老人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難以接受,讓老人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折磨。有的老人到死都不願意搬出一生居住的老屋,那裡有太多的回憶,那是奮鬥一生的意義所在。為了得到照顧不得不向一個小學生一樣去過集體生活,那樣的落差的確難以承受。僅僅工作2年的我回到校園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更別說那些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
但是在前兩種辦法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為了生活,老人們無從選擇。即使這樣,參差不齊的老人院條件也讓人難以放心,好的老人院往往價格不菲。再好的老人院裡面老人也無法自主選擇,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老人院也有優勢,就是有許多同齡的老人可以排解孤單。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需要朋友,老人也不例外,有的話是無法和子女溝通和共鳴。但是在家的老人,每天接觸不到其他人。
曾近看過一部電視劇《老有所依》就很好的反應了這個問題。老有所依,依賴的是自己。我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誰都會老,誰都無法逃避這個問題,所以應該及早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學會適應,學會取捨,這也許是人的一生不得面臨的問題。你也許習慣了當一個年長者,你也許在工作中,在社會上你習慣了受到別人的尊重。但是要知道,你是一個新入行的老人,你還沒有當老人的經驗。就像你上大學的第一天,就像你工作的第一天一樣,別無二致。你還得去學習,你還得去適應。雖然你的適應能力不像以前那麼強,但好在有足夠的時間。也許我在身體尚且健康的時候就應該提前入住療養院,這就像上學前的學前班,像工作前的實習,不得不為衰老做準備。
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可以自己上廁所就是最幸福的事。這句話聽起來很殘忍,但你不得不事先應對這一天的到來。人們在前半生拚命奮鬥和積累,為的就是有足夠的勇氣能夠坦然的面對衰老和死亡。在這一生里,你勇敢的和敵人搏鬥,你勇敢的在萬人面前發表演說,你勇敢的承擔起國家興衰的責任。是時候勇敢的面對自己衰老和死亡了,這時候需要的勇氣一點都不比年輕的時候少。
人人都會老,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生命可以被延長,但疾病卻難以被治癒。也許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老的一天做好準備。《當你老了》這首歌唱出了無數人的心聲。「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也許你得習慣這樣的生活。「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那些青春年少,恍如昨日,但轉眼間,時間卻從指縫溜走。
本來是分析養老的社會問題,卻開始說起衰老。其實養老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每個人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大家從未真正想好如何面對的問題。我們學著長大,蹣跚學步,我們學著成熟,千錘百鍊,但是面對衰老,我們似乎永遠未曾準備好。
毛遂自薦我的專欄,說說醫學相關的故事。
外科醫生的日常 - 知乎專欄
中國社會的養老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最根本的矛盾其實是
——女人問男人:「我爸媽你養不養?」男人說:「當然養,你爸媽就是我爸媽!」男人問:「我爸媽你養不養?」女人大怒:「想得美,(曆數公公婆婆的罪狀略),你要養你自己去養!」
——這其中有一套精緻的邏輯:公公婆婆又不沒生她養她,有什麼義務養公公婆婆呢?男人問,那我有義務養岳父岳母嗎?女人說,我爸媽把我人都給你了,你居然不養他們,你是不是狼心狗肺?!
——養不是錢的事情,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中國老人遇到的養老難題不是沒錢。結婚以後不應該跟父母一起住,不論是父母的小家庭還是子女的小家庭都有不被干擾的權利,問題是父母沒有行動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郎咸平曾經講過一個笑話說生男孩沒有用:他有兩個兒子,過年的時候打電話給兒子:過年也不回家看看,你們在哪呢?兒子說,在丈母娘家裡。他說兒子,養了你們有什麼用。兒子不服,問他:你又在哪裡?郎咸平回答:你外婆家裡……這種現象能出現也說明了中國社會和中國婦女地位的變化,要放在過去或者經濟落後的地方,妻子對這事是沒有發言權的,而現在有絕對的決定權。女人是中國家庭的核心。質言之,養老問題就是婆媳關係問題,也就是女人為難女人的問題,女人的問題解決了,女人開心了,家庭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中國新一代的妻子、母親們都能「老吾老以及公公、婆婆」,那今天中國80%的養老問題都能解決。
——女孩子們且慢來批評我,只要你們能做到你丈夫怎麼對待你的父母,你就怎麼對待你丈夫的父母,再來批評我(我說這話也屬於天真,女人很簡單地就可以解脫這種對等給付義務,她們有「我父母很好,你父母很壞」等等理由,提出一大堆履行義務的抗辯權)。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我見得太多,我不是想當然。婚姻對於年輕女孩子來說,很大程度上就是「誰來買房子、買多大房子、要不要給彩禮、給多少彩禮、錢給誰管、二人世界……」這些問題,你跟她們說家庭不只是兩個人甜蜜幸福,還要承擔養老育幼的社會責任,她們都是不知所云。
評論里很多人提起了父母的孝行,我很感動,想起我母親照顧我爺爺也是十多年,但是,我們要考慮的養老問題不是我們父母輩養我們爺爺奶奶的問題,是我們這輩養我們父母的問題。
問題好大好嚴肅,僅從一個科幻愛好者的角度來講,本質是人力缺乏,解決方法是智能機械取代人力,甚至從養老發展到可以養全人類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
慈者,享天倫之樂;悲者,當天命之年。
講孝順,則家和;講養生,則人壽。
和則無寡,眾同其愛心,成其富源;壽則無危,民安其易樂,節其奢流。故孝可成其家業,致上下和樂而安康。
遵其俗,民可追其遠;循其風,民可慎其終。追遠慎終者不忘其本,故思無邪,行事不出其位,德而有得。
一切靠物質條件解決的問題,都是腦補的問題。
沒有道德約束的人是會隨著物質變壞的,特別是現在這麼沒道德。人貪圖欲享,東西再多也不夠分。
人的生產是一條兩頭低、中間高的「幾」線;人的消費是一條指數上升的斜線。
這就產生了養老。正常的養老模式下,消費斜線和生產「幾」線是交纏起來的。
當代經濟發展模式是靠高消費刺激高生產,消費斜線往往長期運行在生產「幾」線上方。(負債經濟、槓桿經濟)
這就產生了養老問題。
不用看那些馬屁文人和小粉紅的洗地文然後被忽悠去鑽研經濟學。
從社會學的角度就比較容易得到答案。
中國養老問題的本質:老百姓繳的稅沒用在正地方。
稅收與福利的基本類型無外乎以下幾種:
高稅收——高福利;低稅收——低福利;低稅收——高福利;高稅收——低福利
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創造了第五種方式:
少部分人:低稅收——極高福利。大部分人:極高稅收——極低甚至零福利。
想要福利?需要交了世界上最重的稅之後,再自繳高額的社保費用,這樣才可以得到一份活到78周歲(65歲退休)才能賬面回本的退休金……特此說明一下2016世衛組織公布的人均壽命排名,中國是76.1歲,大家努力活。
某些階層分發的福利甚至具體到米面油和超市購物卡、體檢等等。全免費。
而大部分階層在超市買個麵包都是含稅的。
因為所學的專業也涉及養老這一部分,所以來說一下。
養老問題還是養老觀念的問題。
前段時間參加了某居家養老公司來我們學院的講座,因為我這個專業的學長在這個公司里有很多,回來給我們介紹目前有關養老方面的國家政策還有相關企業的發展。我們國家現在也是面臨老齡化這麼一個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可是現年輕人面臨的是什麼,大部分是一個孩子需要照顧兩方的父母,現在工作壓力這麼大,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去照顧父母。
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居家養老的企業,包括政府也在進行相關的社區養老方面的項目,可是現在大部分人是不願意花錢去請這樣的養老機構來進行相關的服務的,可能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也可能是覺得花這麼一部分錢不值得,大部分人還是希望是自己的孩子來照顧自己。
這樣就出現了一些矛盾,孩子沒有時間,老年人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照顧自己。其實,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很重要的,但是面臨一些身體不好、有相關疾病的老年人的話,我認為還是請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為好,因為普通人很難有處理相關緊急情況的能力。
說到這裡就必須要談一下我國目前的養老產業,今年四月份的時候參加了大連的老年產業博覽會,裡面很多相關的老年產品,不過說實話。。。雖然是處在發展之中,但是。。。。裡面大部分是賣一些產品,真正介紹相關的養老理念,介紹國家養老政策還有為老年人提供福利的有多少?大部分參加這個博覽會的是老年人,我一個二十多歲的帶著女朋友在裡面逛。。確實很多的違和感啊。。。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博覽會應該是讓年輕人去參加,尤其是家中有需要照顧的老年人的年輕人。
老年產業不發達,相關政策沒有很好的出台和落實,老齡化的嚴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現在的養老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也是在不斷得到改善的,畢竟什麼都是需要時間的,老年產業現在也是得到國家的重視,現在很多居家養老,養老院等包括一些從事相關產業的企業都是和政府在進行合作項目,很多服務內容都是福利性質的。
另外,人們養老觀念太過陳舊,年輕人不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很多人現在物質生活水平較高,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便利老年人的產品,於是就只是給自己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買那些東西,希望能夠讓老人的生活很好。但是,更應該重視的是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包括如果僅僅是給老人請一個照護員,那麼老人的身體是得到保證了,那麼老人的心理健康是不是也是正常的呢?
我認為,解決養老問題是社會和家庭兩方面的責任,甚至還有從事養老產業的企業。對家庭來說,不能把養老的責任推脫,這需要的是良好的責任和道德教育,不能僅僅以物質上的好壞評判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老人也應該改變傳統的養老思想,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也應該體諒孩子;對於社會來說,發展養老產業,什麼是好的養老產業?對照護員的責任監督制度,對老年人健康的保障制度,這裡的健康包括心理和生理,當然這些只是最基本的。國家在這方面應該更加重視,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對老年產業的監督和投入,儘快建立系統的老年人養老服務制度。
最後,其實,最重要的是作為孩子的我們,是否真正的關心了自己的父母,工作再忙,也應該和父母聊一聊,畢竟心裡的快樂會有非常強大的力量。
1,錢。
老人家平時生活沒多少錢,但是對於工薪家庭來說,老人病一次破產一次,大病還要負資產。
這個問題涉及到國家福利制度與工人待遇問題,話題太大,也解說不來。
2,時間。
國內老人從退休後,無所事事的時間太多,棋牌聊天並不能成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這與老人的想法關係最大。
有自己興趣愛好老人活得最高興,有寄託,人有活力,自然也健康長壽。
3,與家人一起。
老人都希望孩子與自己生活在一起,但現實是,老人已經習慣了發號施令,對孩子的生活指指點點,實話說,退休老人的孩子至少都快30了吧,誰受得了。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但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如果社會能加大老人醫療的幫助,老人能找到自己的愛好,與平等對待孩子,養老就不是問題。
提到這個想起我大舅父,有兩兒子兩女兒。是鄉下老農一個,天天下地幹活,人很精神,白頭髮不多。
60歲左右的時候,子女湊錢在市裡買了一套樓房給大舅父與舅母,於是進入了退休,每天就到公園逛逛,什麼都不用做。
可是,大舅父很快頭髮全白了,沒到70就去世了,感覺就是無所事事,人迅速衰老。
也見過老人70多歲了還開著摩托給自己小店拉貨的,人看起來就50多歲的樣子。
有一位老人,無病無痛,一直都生活得很有活力,最後可能在冬天的某個早上被人發現再也沒睡醒,可能這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孩子都是最好的養老。
從提問者對題目的措辭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養老領域的現狀是擔憂的,不滿的或者保守一點說是在思考該如何完善提高的。如果想充分的展開這個方面的思考,首先,有必要理解一下什麼是養老。進而通過參考海內外的優秀養老模式,綜合考慮中國國情來前瞻性的推斷一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而後通過比較現狀和未來較全面的養老模式,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拼圖中我們缺少的版塊在哪裡,制度要如何提高,個人又有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應對現狀的臨時措施。
我想就以上方面,從一個理療師的角度簡單的談一下我對養老問題的看法。
首先我們該如何理解養老?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體能逐漸下降,疾病併發症等會增加,自然而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位老人在日常起居,護理方面的需求會逐步加大,且此趨勢不可逆,這個過程每人都是如此。正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我們談到「養」。那麼養老的核心是什麼呢?我想在此借鑒一下其他出現「養」這個字的情況。「養育」孩子時我們期待孩子健康成長,並且我們會儘可能的培養孩子的各項技能培養出高素質(質量)的孩子。「養」花時,園丁不止希望花草活,更力求花朵鮮艷,枝葉繁茂。雖然這些並不完全平行於養老,但我想強調的是養老的關鍵不僅在於讓老人長壽,並且儘可能的延遲失能,讓他們的生命是高質量的生命。簡而言之理想的養老就是能讓老人活得更長且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更高質量的長壽不止有利於我們關愛的老年人。它同時為家人,醫院以及社會減少了巨大的負擔,是巨大的福音。延遲老年人失能可以節省家人的時間以及請護工的支出。在心理上也可以讓家人安心生活,工作。對於醫院,老年人住院日數會減少,入住養老院的需求會推遲。這減少了很多國家花費在社保上的支出。
如果大家接受了理想的養老是可以被定義為通過延緩失能從而享受更高質量的長壽,那麼具體來講什麼養老模式是最有效的呢?養老涉及的層面很廣這無疑需要政府制度,醫療體系,社區服務以及廣大醫療領域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由於這個話題闡述起來比較冗長,我想嘗試以時間為軸,以一位虛擬的老人為例,隨著這位老人的疾病日益嚴重,需求逐漸增加來闡述一下不同時期相對應的有效的養老模式。由於我的工作是在澳洲的醫院裡做社區部門的家訪物理治療師的緣故,討論中會偏重康復這個方面。
例:一位75歲患有膝關節關節炎的老奶奶。為了敘述方便例子比較粗略直接,還望大家見諒。
前期:預防疾病
隨著近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醫學診療技術,藥物研發也日新月異這從根本上延長了人類的壽命。然而與此同時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癌症遠遠甩開了以往的傳染性疾病躍居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然而面對許多疾病大多數患者除了吃藥和接受手術外往往束手無策。更有效的養老模式應該賦予老年人在控制自己的健康方面更主動的位置。如果想要延遲失能,延緩疾病,第一站就是預防疾病。以上面例子中的奶奶為例,預防惡化可從以下大方向著手。
醫生:為患者診斷,開藥等等並把病人推薦給相關治療師如營養師(健康飲食避免鈣流失)和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方面:
一.運動治療(專門為病人制定具體的運動計劃)-- 使肌肉更有效支持膝關節,使膝關節更穩定減少軟骨間的磨損。
二.助行工具 -- 如果患處為左膝蓋,右手持拐杖可以使走路時左膝蓋少受力,減少磨損。
三. 疾病教育指導 -- 如上下樓梯會加大對膝關節壓力,必須上樓時最好讓好的腿先上,有關節炎的腿隨後跟到同一台階上,此方法對患處的保護最大等諸如此類的相關知識的提供。
四. 推薦病人參加運動小組 --
由專業理療師指導為期10周,每周一次,每次30分鐘。患者都患有類似疾病。運動課包含8個左右運動項目,有7-8名患者,每位患者在每個項目停留5分鐘然後輪轉到下一個項目。運動小組的好處也在於加強病友間的支持和交流。中期:康復以及居家支持
(社區養老)在此期間患者奶奶的關節炎的疼痛日益增加,軟骨磨損過於嚴重需要手術干預如換膝關節手術等。
住院期間術後康復:開始關節可動域,力量,靈活性等訓練盡量恢復肢體到最理想的水平,防止殘疾(如腿無法伸直等情況)。
安排出院後二期康復:在這時根據患者恢復的情況會有三種可能。
一.如果患者恢復較慢未達到可以回家居住的水平應由醫師推薦到康復醫院繼續康復。
二.如果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並且出院時未達到獨立生活水平但只在物理治療,日常護理,做飯洗衣,外出等以上個別方面有需求可由醫生推薦到醫院的社區部們進行以家訪為形式的後續康復服務。三. 如果患者恢復正常達到回家生活的標準則出院回家,會提供給患者居住地附近的理療師信息在患者有需要的情況下進行後期康復。
居家支持:理想情況下病人一周的康復可以恢復到能夠安全行走的水平。然而如果患者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會有相關的機構提供相對的服務。有些為無償的政府支付的或者由志願者提供的服務,有些則為需要付費的私人服務。在這裡簡單列舉一些:
家政服務:如打掃衛生,洗衣,幫助買東西等
家庭環境改裝:如增加扶手,改造洗手間等來防止老年人滑倒
送餐服務:把健康的飯餐送到家,往往送一周的量送到後凍在冰箱里
接送服務:如開車接送患者去見醫生等
護士服務:如換藥,打針,點滴等
護工服務:如輔助洗澡,穿衣服換衣服等
治療師服務:如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如中風後語言康復),營養師等
後期:養老機構或專業居家支持
(機構養老)當老人自主能力越來越差,比如在身體方面無法獨自站立,無法獨立從卧姿轉換為坐姿,無法在坐立時保持平衡,在意識方面無法分辨他人的身份,記憶力嚴重減退時,老人在這個階段失去了很多照顧自己的能力。這也是前面通過各種方式我們盡量延遲的結果。感性里我們或許會對自己說父母照顧我們一輩子,而他們最需要我們回饋他們的時刻就是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養兒防老,放的就是這最沒有能力的時刻,可以有一個熟悉且親切深深牽掛愛了一輩子的孩子可以提供照顧。
在這個時間點家人最大的困惑莫過於這道選擇題:是養老院養老還是在家裡由親人自己照顧。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養老的本質是讓老人度過高質量的餘生,減少無謂的痛苦和傷害。那麼就站在一位失能的老人的出發點來考慮,在這個階段我們最應該注意的是1. 盡量緩解老人的疼痛(通過藥物控制),2. 不對老人的身體產生傷害如:許多人習慣攙扶老人的手臂來防止老人走路時滑倒,然而這種方式增大了患者摔倒時胳膊脫臼的風險,這樣的習慣也使得老人在無人輔助時更加危險。在醫院工作時如果病人步行時的平衡感不佳,那麼患者在站立時是必須由理療師幫患者戴上防滑倒的步行腰帶的。腰帶四周的豎直的把手可供醫護人員更好的輔助患者安全行走。在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後,照顧老人的看護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護理及康復經驗。否則滿溢的孝心可能會給老人帶來意外的痛苦。另外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是褥瘡,當老人久坐或久躺時,在骨關節較突出部分的持續壓力會導致受壓的皮膚潰爛,這種潰爛很難逆轉而且如果沒有精心護理就會逐步擴大給老人帶來很多痛苦。然而如果看護人員有相關專業知識那麼這種情況就可能從一開始就通過勤換體位,使用有預防功能的墊子等等來預防。所以在我看來只要大家所選擇的養老模式可以盡量確保老年人得到基本的專業照料那麼不管是送老人到專業的養老院,或者自學這方面的知識購買器具有自己照顧或者聘請專業的康復護理人員來上門服務我認為都是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在海外大多數老人的晚年是在養老院度過的,然而在我看來國外與國內的體質,國情與文化都有差異。適合國外的模式並不一定複製過來就是我們國家也需要的養老模式。正如在海外由於歷史悠久的信用卡服務根基深厚無法撼動,類似阿里巴巴的電商在海外便無法風靡。醫療界也有類似的例子,美國的預約醫生的網站如zocdoc也可以推行的很好是因為美國的醫療保險允許病人自己來選擇醫生,然而由於這方面的政策不同國內的醫生屬於醫院那麼類似的網站還是不能大範圍的應用。所以我的思考是在老人的養老方面,我們也會對國外較單一的養老院模式進行修改,走一條中國特色的養老路線。在中國這個以人情為紐帶,崇尚孝道的社會氛圍下我認為養老在中國最適合失能老年群體的養老模式應該是在家提供專業的養老服務。這就涉及對家人或普通護工的專業知識進行普及和教育,逐漸與國外的理療護理知識接軌等等。
最後,通過以上對西方養老模式的簡單概括會發現在養老這個版圖裡,很多方向是國內目前比較缺乏的這或許會是以後發展的方向和機會。比如在理療的方面:術前運動療法來延遲或避免手術的益處,術後康復來防止殘疾,向護理人員普及康復知識等。其他方面如:居家的服務:送餐,接送,家居改造等等。
因為對國內養老的方向非常感興趣,工作中也有很多相關的思考所以寫了很長,很多想法也不是很成熟還望大家指正。非常期待以後能和各位關注養老問題的朋友們有更深入的探討。也希望未來能找到物理治療或者康復在國內普及起來的道路。
我認為現在中國養老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化服務對家庭贍養的替代。從生意的角度看,所謂養老產業的核心就是如何通過「好」的服務和產品把沉澱在老人那裡的財富轉移出來。
養老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是什麼?不是問養老金!的本質和核心是什麼
養老的本質是,無窮的慾望與有限的現實能力之間的矛盾,是工作人口與養老養小的資源分配。
核心是社會文化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對老人的價值的認識,對老人慾望的剋制。
個人對社會的價值,是要貢獻大於消耗。如果相當一部分人口成為社會的包袱,那麼就要減輕包袱。如果一個國家和群體面臨生存壓力、競爭壓力,不可避免的要把資源向發展和積累傾斜,減少享受和消費。
推薦閱讀:
※沒有金融學基礎,怎麼準備 CFA 考試?
※做風險控制的前途怎麼樣?
※如何在5年內,由計算機專業轉行到金融分析行業?
※可不可以設計一種以人的身價為 Underlying Assets 的金融衍生品?
※大數據技術在金融行業有哪些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