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觀點有對錯嗎?

哲學的那些觀點是有對錯嗎?這種對錯是像1+1=2。那麼的不可更改嗎,晚出現的哲學觀點真的比早期的哲學觀點高明嗎?馬克思的哲學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是最正確的嗎?優於所有同時代或者先前時代的哲學觀點嗎?當我們爭論一個問題。比如一個孩紙不努力學習,有的人的觀點是:這孩紙就是不想學習。有的人的觀點是:這孩子不想學習可能只是他以前不好的習慣和各種環境因素導致的結果。由次可見第一個人所持觀點的依據是自由意志。第二個人持的觀點的依據是決定論。於是我們又開始爭辯自由意志和決定論哪種觀點是對的。但是這兩種觀點真的有對錯嗎?如果這兩種哲學觀點沒有對錯!那麼上面的兩個人對孩子的評價也就沒有對錯了吧?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希望各位能給個解答。


羅先生的回答是一個正確而良好的開始,李先生和韓先生的回答是很有益的推進,我試著把這個問題再推進一下。
整個到近代為止的西方哲學在我看來都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個「公理系統」的對決。那麼為什麼它們會對決呢?我們不會說黎曼幾何和歐幾里德幾何的對決,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公理體系下的結果,但是確實我們可以說相對論代表的近世物理學和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之間的較量。
正如李先生所說,問題出在哲學的現實性上,一個由公理出發的哲學體系必須要與我們的經驗是可契合的,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我們雖然不能說它錯了,但是卻是有問題的而不受歡迎的。
比如亞里士多德哲學和柏拉圖哲學長期對抗的一個問題是「分離問題」(抽象問題):在亞里士多德,數學作為一種抽象活動是對物理對象不考慮其運動,而單純探討其量的規定性的一種認識活動,也就是把量的規定性「強調出來」的認識活動,它本身並不是脫離對象的「先驗」科學。在亞里士多德沒有物理和數學的斷裂。
但是在柏拉圖,數學是關於理念的科學,它的對象不是變動的對象,而是理念,所以它是先驗的,我們不是通過認識對象本身,而是通過回憶來學習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不存在亞里士多德那種抽象的過程,物理知識與數學知識是斷裂的。
這兩個關於數學本質的論述是完全對立的,也很明顯是各自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結果。
那麼誰看上去更「正確」呢?我們考察數學史,最初的數學確實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說「源自物理對象」,但是近代的數學越來越不依靠物理對象,而是依賴邏輯,亦即我們思維自身的結構來提供數學之起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是不是柏拉圖更有道理?所以哲學史上,柏拉圖的道路得到了更多人的追隨。
但是如果承認了這一點你就要承認理念論嗎?可是理念論本身問題又非常多。
所以不少哲學家覺得理念論「說得太多了」,於是回去修正它的某些前提,把先驗知識限制在一個範圍,比如康德和比他早一些的Duns Scottus。

一個簡單的總結:一個「好」的哲學體系滿足:1)前提簡單明確;2)補丁打得少;3)與經驗契合好。
當然,精確和細緻的哲學也比比較粗糙的哲學進步,比如我們說阿奎納哲學是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推進,這句話的意思是,前者比後者更為精確細緻(但是前者對後者還是進行了不少修改)。
暫時寫這麼多。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犯的錯誤大概是這樣的:「數學命題和哲學命題不同,因為數學命題有超越語境的對錯。」

問題在於沒有啊。數學命題的正確性在於你討論所基於的公理系統啊。你在一個初等幾何的語境下談論不了黎曼幾何,你只能談論其中對應的局部同構性,但是就算你為了談論這些內容,你首先也要有黎曼幾何中的概念。如果你根本不懂黎曼幾何,那麼你也什麼都談論不了。全都是未定義的概念。

同理,不同哲學框架對應的是不同的概念體系,採用相同的辭彙不代表辭彙的意義是相同的。題目中實際上設定了兩種不同的關於意志的概念框架。你要說「意志」這個詞在兩個解釋體系內有著相同的意思,就相當於說「點」、「線」、「平行」的概念在歐氏幾何和黎曼集合中相同的意思。而如果你一定要認為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那麼你在讀「過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之平行」的時候,就必須採取一種依賴語境的讀法。因此,數學命題也是沒有超越語境的對錯的。

也就是說,你只有兩種選擇:

  • 認為任何不同理論體系中所採用的詞的含義是不同的,那麼這裡就沒有所謂的分歧了,因為你要用相同含義的詞才有可能說它們是相互矛盾的;或者,
  • 認為它們的含義在不同的體系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含義本身並不能夠完全地決定命題的真值,於是同一個命題的真假就取決於不同的語境。

一個理論套用到現實問題上,自然有符合或者不符合的問題。當然,自由意志的問題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問題。因為當我們採取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框架之後,自由意志這個概念本身就很容易和其它概念框架中的主要概念不相容。比如說如果我們採取一種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不存在超自然的實體,那麼我們在解釋意識的時候就總是可以從因果的層面上將意識的產生解釋為其它的東西的結果。於是自由意志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和我們的概念框架不相容的,需要一種相容的自由意志,則必須修改概念框架。當然,只要我們證明了形而上學的自由意志問題其實是無關緊要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日常語言中在談論選擇和責任的時候,所採取的模型是另一套模型」。說自由意志不存在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兩個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吵架,實際上是非常愚蠢的行為,他們的行為就像是黎曼幾何的擁護者在吼著「過線外一點沒有任何一條直線與之平行」,而歐氏幾何的擁護者在吼著「過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之平行」那樣,兩者無論如何都說服不了對方,而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觀點實際上是沒有矛盾的——簡直蠢哭了。

那麼對錯是在什麼時候談的呢?是在系統內部談的。我們剛才說的這些主張,你自然也可以將其當作系統內的定理,但是更為恰當的情況是將其當作系統的公理。也就是說,它們屬於規則本身的一部分,它們是被設定(約定)出來的。約定本身是沒有對錯的。之後基於約定的討論才根據約定本身而有正確或者錯誤的區別。容易混淆的問題就是,當我們確立了一個體系,比如說歐氏幾何的體系之後,作為公理的「過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之平行」本身也可以作為一條系統內的命題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說它平凡地符合我們的約定,而它的否定「並非過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之平行」則是平凡地不符合約定。

在有規則之前談論對錯是無意義的。


我把羅心澄的觀點簡單總結一下:哲學等於數學上的一套公理系統。公理系統無對錯。所以哲學也無對錯。

這個說法的問題在哪兒呢?數學上的公
理系統並不對現實中的事物作出任何結論。數學上的點沒有面積,線沒有寬度,平面沒有厚度。現實中有這樣的點線面嗎?顯然沒有。如果要用數學方法對現實世界
進行計算,那就是物理了。我們做一個最簡單的物理題,把一個撞球近似為一個點,撞球桌近似為一個平面,拿球杆一打。考慮到摩擦力,數學上推出來,撞球應該減速直線前進。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物理理論。結果我們一打,發現沒走直線,走了個曲線。這就說明理論錯了。

錯在哪兒呢?可能一,球桌不平啊,上面有坑,撞球就跑偏了。這就說我們這個平面的假設錯了。可能二,打偏了。撞球旋轉了,所以就不走直線了。這也就是說,小球的角動量不為零。我們對點的假設錯了。

當你把數學上的點等同於現實中的撞球的時候,理論就產生了對與錯。

如果一個哲學理論要對現實作出推斷,就要面臨同樣的問題。你可以在理論上定義一個「自由意志」,然後推導出自由意志的某些性質。但是問題是,你說的這個「自由意志」,和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自由意志」,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呢?

如果說不是一個東西,那這套理論對我們理解自由意志沒有任何意義。這是空對空的理論。這種理論或許也有研究的價值,但是沒有任何客觀辦法來衡量這種價值。你可以說有,我也可以說沒有。

如果說是一個東西,那這套哲學理論對現實作出了推斷。這時候理論就產生了對與錯。實際上,絕大多數思考「自由意志」或者其他哲學問題的哲學家,恐怕都不肯承認他的理論和現實無關。


哲學無定論,有興趣可搜下陳修齋先生的相關文章。
自然也沒有對和錯。正如黑格爾所言,運偉大之思者,必行偉大之迷途。「思」和「迷途」哪有什麼答案呢?如若有答案,那還「思」個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有對錯。


謝邀。

看了@羅心澄的回答,我來對他的回答稍作補充。

首先我對哲學的觀點是,哲學觀點不存在絕對的對錯之分,即便存在終極的對錯人類也很可能無法最終知曉這部分信息——但是哲學觀點的確存在更對和更錯之分,或者說高下之分。

比如羅提出在公理體系之外無法評判對與錯,這句話應該這麼說會變得更完善——我們無法評判公理體系A中的觀點X與公里體系B中的觀點Y之間的對與錯,因為X與Y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但很多時候最終的問題正是在於直接評判公里體系A與公里體系B之間的高下對錯,卻不是X與Y之間的對錯,即便從表象上來看是多數人更糾結於X和Y的分別。一般人雖不能認識到這種問題的本質所在,但是人和人很多的矛盾的確是由此產生的。

但是既然是所謂的「公理體系」,怎麼還能有高下對錯之分呢?

原因就在於所謂的「公理」終究是人為的設定,這世界上不相信1+1=2的人都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不知道尼采算不算一個)。如果我們沒有發現非歐幾何的任何實際應用,那麼它們如今的地位一定會更為低下許多。所以問題關鍵不在於直線、點、平行到底該如何定義,而在於這宇宙本身是歐氏的還是非歐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可能得到最終驗證的,也就是有對錯之分的。

同樣的,對於歷史上不同哲學家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有些人自創一套體系,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他們體系不同,所以沒有高下之分,這種太極打出來並無助於人們了解哲學本身,反倒是磨成一團漿糊,來保護哲學中的各個幫派。

問題的關鍵就在哲學體系本身,也就是每套哲學體系的前提假設本身——而這些假設通常都是簡潔的,這些基礎的類似「公理」的假設,再加上哲學家深厚的內功,最終就構成了一套套比較自洽的哲學體系。

雖然很多人更在意細節問題,比如某個哲學家是如何處理某個具體問題的;但是有些人就是比較糾結每套哲學體系前提「公理」本身的問題。而認為所有不同的前提假設都具有相同的「正確性」——這種觀點無疑是不可取的,至少是毫無佐證的。

因為我們不能說無神論和有神論具有相同的正確性(比如1:1正確性),不能說基督教和飛天拉麵教具有相同的正確性,不能說唯物和唯心具有相同的正確性——那麼它們究竟誰高誰下呢?我們只有繼續提高我們思辨的層次,尋找到更為高層的可以達成共識的出發點,構建一套可以吸納這些待比較的哲學體系的更高級的哲學體系,如此進入這更高層的體系內部,便有可能去評判哲學體系的高與下了。

當然了,由於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尚不完備的,所以如前所述,絕對的對錯仍舊是無法得知的,但是世界就是如此——這就好比我們不知道股市中哪些股票是絕對的對或者錯,但是我們中就是有巴菲特這樣的股神,也有賠得一沓糊塗的小股民,高下就這麼被區分出來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也是哲學觀點,所以如果題主認為某個答案對的話,那就說明題主相信哲學觀點有對錯。感覺邏輯上又變得很暈了。。。。


答案是沒有

因為連「正確」「錯誤」這些概念都是沒有定義的,除非在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中定義了對錯之概念,才能知道什麼是對錯。比如在邏輯學上定義邏輯推理的對錯,不符合邏輯的推理則是錯,反之亦然(通過基本原理定義是否符合邏輯),而且很多哲學體系,幾乎是所有的體系,都採用了邏輯學這個模型,即在體系內部邏輯自恰,這個體系就是對的,否則是錯的。當然,這也還是採用邏輯基本原理定義對錯的。

題主在題目的對錯可能是站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科學)」而不是「哲學」角度的考慮的,「『不想學習』和『環境問題』導致這個學生學習不好,哪個是客觀事實?」,這就需要用科學知識分析到底是什麼讓學生成績不好,但此處,對錯還是基於「科學」這個體系之下的定義得出的。在題主沒有定義任何對錯的情況下,答案只能是「沒有」,因為沒人知道你問的對錯是什麼。


我很喜歡一句話「沒有對與錯,只有因與果」希望對你有幫助


@羅心澄 大神和 @歸伶昌 大神的答案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我嘗試一下換個角度。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在於,在我們不同的語境和文化里,「對/錯」究竟是什麼意思?

以英語為例,在英語里最接近「對」含義的是詞是correct,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co-和rect。co-可以被解釋為「並列、相符」,rect的意思則是「直」,可以引申為「規範、準則」。所以英語里的「對」,本義就是形容事物同規範、準則相符合的情形。舉個栗子,比如一個美國學生,在代數課上回答了一個問題,教授說「correct」,它的本意其實是「你的答案符合今天我們所學的代數體系的規範」。

漢語的「對」雖然和「correct」內涵相近,但畢竟還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漢語的「對/錯」相比英語的「correct/incorrect」所涵蓋的範疇更廣。英語里的「對/錯」一般還停留在對觀念、事實、科學命題的評價,而漢語里的「對/錯」不僅能評價以上全部,甚至還能評價行為、價值和觀念。舉個栗子,一位醫生拒絕了病人的紅包,我們會說他「做得對」。但是在相同的英語環境里,我們肯定不會說他「correct」,而是會替換成其他更具體的表述,比如self-disciplined或者behave onself。

所以相較於主流的書寫哲學的語言(主要是拉丁語系語言),漢語在談論「對錯」的時候具有更高的籠統性。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劣勢。優勢在於我們的表達更直接,當我們在批評一個人時,一句「你錯了」比「你做的事情不太符合行為規範」肯定更有力。而籠統性的劣勢在於,我們很容易混淆具體對錯判斷的範疇,將存在於某一範疇中的「是否符合」的問題,偷換成關於「絕對正確/絕對錯誤」的問題。而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都是不存在的,沒有脫離具體框架的正確和錯誤,就像沒有脫離比較對象的「符合」。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自由意志」和「決定論」這類形式上對立,卻各自單獨成立的命題,被康德稱作「二律背反」。在康德看來,「自由意志」適用於物自體範疇,是倫理學框架的組成部分;「決定論」適用於現象界範疇,是科學框架的組成成分。它們的正確性只能由它們所屬的框架決定,不同框架的命題就不具備可比性。所以,「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對立就只能是形式上的。

當然,任何人也可以提出和康德不同的範疇劃分來調和「二律背反」的形式對立。但是,這些理論的基礎還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哲學知識還沒有被窮盡的情況下,絕對的正確和錯誤,都是不存在的。


我認為哲學無對錯 哲學強調的是邏輯
不符合邏輯的那不是哲學
也就是哲學只負責解釋 解釋的通就可以
但是究竟是不是這樣那不是哲學的事


何為對,何為錯???


沒有對與錯,只有認同或者不認同,就像成王敗寇一般,你是主人,你覺得那是對的那就是對的,錯的那就是錯的,只在乎你自己的本心


無好壞之分,都是哲學家們對於世界和生活還有自身的思考。我們學習哲學,更多的是去感受不同哲學家的思考方式。


沒法反駁的都不能被稱之為錯的


羅和韓的回答基本差不多了。

舉點小例子吧。
俗話說:「廁所里的石頭——又臭又硬。」 在這句話裡面,廁所和我們對於廁所的常識,構成了一個知識體系(參照系,坐標系,價值觀……),又臭又硬是一個哲學觀點(運動體,函數曲線,價值判斷……)。聯繫這兩點,我們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滴。
然後,某賓館的衛生間里有一塊石頭做的香皂。這個事情就成了前面這一整套體系和觀點的一個反例。那麼上一段我們說的觀點是錯的么?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這個石頭香皂已經超出了前面的知識體系所包含的範圍。
————————————————
說到這裡,我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沒。

至於哲學觀點有對錯么? 這個問題相當於問,地球有對錯么?石頭有對錯么?花花草草有對錯么? 是因為這個問題中,沒有參照系,沒有坐標系,沒有價值觀可以言說。所以問題無法回答。

相同滴,日常生活中的爭論,分歧,其實大多數是價值觀,參照系,坐標系,知識體系……的差異。想要有確定的結論,只能是統一價值觀,參照系,坐標系,知識體系……


哲學的觀點有錯嗎!我今年才算認真接觸哲學,觀點矛盾對錯我不會太過在意,以這個觀點所提出一系列闡述、辯解才精彩紛呈。


推薦閱讀:

貧富是由什麼決定的?
如何理解這句話: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哲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有怎樣的專業素質?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
按吸引力法則,那種每天把今天當最後一天活的人,是否會早死?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