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黨錮事件,對三國亂世有多少影響?

漢桓帝時代的兩次黨錮之禍,後續影響持續多年,對後來的三國亂世的格局有哪些影響?


很多人喜歡寫三國亂世,先寫黨錮,再寫黃巾。誠然,這兩件重大歷史事件對漢末亂世確實有著鋪墊的作用,亂世中湧現出的各路諸侯,在這兩件重大歷史事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參與。

就切題來說,造成漢末亂世的原因有很多,我覺得可以用「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來描述,譬如:黃巾之亂誘發涼州之亂,因為涼州之亂,漢廷徵調南匈奴兵,又引發南匈奴內亂,徵調烏桓兵,引發張舉張純叛亂。

造成亂世割據的主因,我一直認為是由董卓之亂引發,而董卓之所以能入主朝廷,何進圖謀宦官又是前因,而何進聯合袁紹欲清除宦官的動機,必然能聯繫上兩次黨錮的後續影響了。

第一次黨錮,為期半年,我認為,這次黨錮事件與桓帝個人意願有關。

李膺曾經為了執法,而將張讓的弟弟張朔正法,張讓找桓帝投訴,桓帝都是公平處理,讓李膺和張讓當面對質,張讓理屈認輸。

延熹九年(166年),李膺違背朝廷大赦,私自處死術士張成,同時,違背大赦而殺人的官員還有成瑨,這一系列事件才引發桓帝震怒,將李膺、陳寔等人抓捕入獄,成瑨、劉瓆兩人棄市。

這次政治事件的解讀,可以說是桓帝對高級官員拉幫結派,違背法律,濫用私刑而採取的反擊措施,雖然有大部分被定性為「黨人」中的士人官員是受到連累、冤枉的,但李膺、成瑨兩人冤不了,違法事實是有的。

半年後,桓帝在老丈人竇武的再三申請下,同意解除黨錮,大批「黨人」又重歸朝廷。

第二次黨錮,為期十四年。

這次黨錮事件起因是竇武掌權後,欲與陳蕃合理清除宦官,為第一次黨錮復仇。竇、陳事敗後,同情者繼續在朝廷中為兩人伸冤,次年,中常侍曹節趁著侯覽與山陽督郵張儉互相攻擊之時,將山陽郡黨人案辦成了全國性的政治事件。

同樣的,中平六年(189年)何進掌權後,他要做的事,無非是效仿竇武,為這十四年的黨錮」復仇「。何進出身微賤,他是為了向士人靠攏,成就家族名望,算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是這事情拖沓幾個月而不能決斷,不肯撕破臉舉起屠刀,最終百密一疏,被宦官包圍,自己死在劍下。

從此,引來董卓進京,亂世開啟。

本人作品中對這兩次黨錮有過詳細分析。可供參考。

黨錮之禍


_@臭鹹魚已經答得不錯了。容我想想再做答覆吧。


謝 @浪子天妖 邀

歷史發展有所謂「遠因」、「近因」與「導火線」,有因、就有果。

歷史事件基本上都可以套用這條「公式」,有說沒有「沒來由的愛」也沒有「沒來由的恨」

黨錮作為東漢後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它當然會是後來開啟三國的因,甚至可以說,正正是發生了「黨錮」這個因,那麼後來一連串的果,就成為這個「規律」底下的必然。也就是說,當「導火線」引爆那個因果積累的火藥。那麼爆出來的,縱使不是「三國」,也會是「四國、五國、六國」。內裡的因果關係,正是歷究歷史的趣味所在。

我想這個趣味,還是留待自己發掘比較快樂。


簡單說下吧

黨錮事件是漢朝權力高層鬥爭而引起的。

從客觀的歷史角度而言,宦官勢力代表的是皇權,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私慾

而士大夫、外戚團體時有合作,他們控制政治輿論,把自己擺在道德的制高點,造奪權之謀,行廢立之實。

兩拔人如何鬥爭不是這個問題重點,但社會的政治輿論被士大夫掌控,他們共為黨羽,同氣連枝,反對當時政治利益分配,所謂的黨錮自然是打擊這些團體的。

黃巾之亂,對王朝有著極大的衝擊,所以黨人勢力得以逐漸恢復,而董卓造亂之後,為了收買人心,獲得士大夫支持,大肆起用黨人,也為他的敗亡買了單。

黨錮無非就是受到牽連的人終身不能做官,當然部分被搞死、流放,而那些所謂的黨人,自稱清流名士,大多是地方豪族,他們在地方形成了取官的政治壟斷,皇帝得罪了他們,還怕他們和黃巾一起造反,當時的政治無非就是利益的爭奪,黨錮是宦官與士大夫爭權之後的結果,加速了社會的動蕩,東漢滅亡與此有關。

黃巾之亂是底層民眾的反叛,導致的原因是社會的不公,貧富的巨大化,加之天災人禍,使得百姓被剝削過度,聚眾造反,要說罪魁禍首,皇帝、宦官、士大夫、外戚這些統治階層都脫不了干係。

黃巾造反是社會矛盾累積的必然,若沒有以「黨錮」為代表的權斗,漢朝未必會亡。

至於三國時期,豪族進一步擴大了自己在政治領域的優勢,軍閥混戰之間,豪族間的同盟更加的地域化,正規化,如陳宮迎呂布,曹豹迎呂布,呂大將軍雖然名聲差,但在漢末很吃香,易於控制,經常成為代言人,在制度上以曹魏代表的九品中正,季漢一國的荊楚從龍,吳中四貴,新的豪族取代舊的豪族,當然也有部分名門在動蕩中挺了過來,繼續發揚光大。


瀉藥

兩次黨錮之亂。

主要矛盾集團:宦官集團,士大夫集團(外戚在內)。

影響?可以說是開啟三國時代的爆發點。

說白了就是掌權者(宦官和士大夫)兩方集團互相碾壓,此消彼長,各種相互bb,百姓遭殃,黃巾起義,軍閥董卓進京直接導致東漢崩盤。然後各路軍閥玩起來,開啟三國時代。

簡單說就這樣。


東漢黨人代表世族的利益。東漢立國和西漢不同,東漢依靠的是豪族地主的勢力,豪族地主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世家大族,他們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政治影響力。
東漢中期後朝堂的兩股勢力,外戚和宦官(實際上代表皇帝),在皇帝幼年和成年後是交替執政,對待外戚和宦官的態度,世族各有不同,世族對待外戚是有鬥爭,也有合作,而對宦官則主要是鬥爭,黨錮之禍就是皇帝和宦官對世族的清算,黨錮之禍後,世族也在尋求機會,所以當外戚何進謀求對付宦官時,其支持者大都是世家大族。黨錮之禍後的黃巾起義,給了世家大族以增強實力的機會,而此後何進誅殺宦官失敗,使外戚和宦官實力大減,在給地方軍閥董卓以可乘之機的同時,也給了世族增強實力的機會,所以最後當王允殺董卓的時候,國家已經分裂了。


沒有這個事情,就不會有後面的董卓進京一系列事情,曹操可能真就是個征西將軍,劉備可能賣草鞋,孫權當個長沙太守或者荊州刺史了,更別說後面的事情。漢王朝也就不止四百年了。不會有五胡亂華號稱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候了


直接影響的應該是黃巾起義。


推薦閱讀:

三國時的陽平關到底叫什麼?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什麼關係?
三國時期的高順是否被低估,誰能還原真實的高順?
如何評價三國六大家族列傳?
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失掉南郡和公安,其他荊州州郡是怎麼失去的?

TAG:三國 | 東漢 | 三國歷史 | 後漢書 | 漢靈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