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語文現代文閱讀很死板?

例如此句運用了 比喻,必須回答形象生動地寫出了.....


哎。如果中國所有的初中生閱讀理解能拿到90分以上,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小白文橫行了~~~
我特佩服那種寫好幾千字上萬字,一個修辭手法都不用的作者。
~~~~~~~~~~~~~~~~~~~~~~~~~~~~~~~~~~~~~~~~~~~~~~~~~~~~~~~~~~~~~~~~~~~~~
抖機靈都有人贊,寫清楚一點吧。
語文閱讀理解,實際上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這些部分即是技能,也是技巧。對於閱讀是技能,對於寫作就是技巧。
第一部分:結構。
結構決定了文章的體裁,這一塊絕對是死板的,總分總就是說明文,起因經過結果就是記敘文,立論、申論、議論、結論就是議論文,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
說明文必須包含:外觀、結構、原理、作用
記敘文必須包括:人物、事件、意義
議論文必須包括:論點論據論證。
散文必須包括:中心,中心引述1、中心引述2、、、、、回到中心。
你可以不按這個結構來寫,讀者也就可以直接丟書「實在看不懂你寫什麼」。
第二部分:選材
選用的材料,必然和中心相關,和中心無關的材料我們叫「湊字數」。舉一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灌籃高手最後一卷的後半本,是沒有字的,只有畫面,一點表示聲音的內容都沒有,只有反覆不斷出現的計時牌和人物的行動。但是在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緊張,甚至比前面有聲音有對話的比賽內容還要緊張。這就是選材的技巧。
選材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在閱讀時,我們默認作者寫的每一個字都是有用的。而語文書中選的都是優質素材,所以讀者的感覺不明顯,而小白文因為主要講情節,實際上內容是過少,而不是過多。
但是有一種小白文就很有意思,他會頻繁採用大量的風景、意象描寫。但是這種基本上都是撲街的,為什麼?不會選材,材料選得太多,又寫不好。就好像蛋炒飯,只放雞蛋和米飯,炒出來好吃也有限難吃也有限。加火腿和蔥花要恰到好處。再加別的,就看你的水平了,水平夠,加什麼都能炒好吃了,但是太多就掩蓋了蛋炒飯的本質。水平不夠,加一樣就敗筆一樣。
第三部分:修辭。
比喻:通像理解。
擬人:具象共鳴。
排筆:增強氣勢。
通感:感、情共鳴。
對偶:突出共性或差異性。
這個就不得不說「古風」了,其實詩詞之所以說是文化巔峰,就是因為他在修辭手法上提煉到了極致。(當然在用詞上也是極致,下面再說用詞的事),兩個黃鸝翠柳。乍一讀很難讀出來擬人的意思,但是這個「鳴」就能寫活整個場景。而排筆、通感更是古詩詞作品中用到了無痕迹的地步。
動不動就千年、輪迴、江山、殤。。那不是古風。
第四部分:用詞。
中文作者用詞最準的是魯迅。
活著的作者中用動詞用得最好的是作家阿城。
把一個東西撿起來,這一個動作可以用的動詞包括(但是不限於):撿、捻、抓、揭、抄、拉、舉、扛、掄、拎。。。。每一個動作在人的腦海里形成的形象都是不同的,而這一形象本身應該是固定的。能抄起來的東西必然不重,而且執行這個動作給人的感覺很急。。。舉這個動作則正好相反。一些小白文的打鬥場面不好看,就是因為動詞把握不好。
輕攏慢捻抹復挑(第一遍打錯了。。。謝謝評論區提醒,太久了記不清楚了)——你們只會彈琵琶。。。。

好啦,整個小學到高中的所有閱讀理解和寫作技巧,實際上就講這麼多東西。。。一切的寫作和閱讀,都是從這個框架開始,最後也是回到這個框架結束。獨孤九劍還有一個總劍訣呢,劍都握不穩就想否定這個?


反對一切洗腦說、統治說、陰謀說!

語文閱讀題很死板,是因為語文閱讀本來就很死板!

語文,或者說文學,是一個人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種藝術。而閱讀,就是通過文字去理解作者的思想、
感情,這樣一種過程。
在這裡,主旨是目的,文字是形式,表達方式是手段。
而語文題目所考察的,就是目的、形式、手段之間的關係:通過形式和手段認識目的(主旨題),通過形式和目的分析手段(分析題),通過目的和手段呈現形式(作文)。

因此語文閱讀題目,都是有一定套路的。
套路就是:彙集所有、畫面、意象,通過個人理解明確主旨,然後通過一切服務於主旨的原則進行分析。

舉個例子:網上有一個段子,高考下雨有什麼作用?答案是:1.揭示了高考的天氣環境 2.渲染了凄涼的氣氛 3.暗示了人物悲慘的命運 4.揭露了凄慘的社會環境 5.與即將到來的美好小長假形成鮮明對比。
你什麼感覺?很扯?實際上一點也不扯。
事實上,這個答案是有預設的,就是你在高考時的心境——考砸了,鬱悶,而這個決定了你看待這一場雨的態度。
你想,你高考走出考場,想到剛剛的考試題目都會做,心想北大已經向你招手,在樂得屁顛屁顛的你眼裡,這場雨有什麼作用?
那就不能凄涼、悲慘了吧?得往好處說!答案是不是就變成「揭示客觀天氣環境、天氣舒爽襯托愉悅的心情、體現人物瀟洒的狀態、為即將到來的光明的未來做鋪墊」——就是這樣。

所以語文題目之所以死板,是因為這類問題本來就不是世界觀,而是方法論。方法都是死的,就跟一元二次方程求根一樣,就那幾招——傷春,悲秋,懷古諷今,借景抒情,小橋流水象徵生機,大漠風沙代表悲壯,陰雨意味著寂寥,飄雪帶來了絕望,擬人形象鮮明,比喻生動形象……其實就這麼簡單。等你熟練之後,自然就擺脫了這些死板的條條框框,或者說,那時你已經能夠自己閱讀並分析了。

好,下面做個小練習:
1.《海賊王》第六卷,海上餐廳情節中,鷹眼出場——請問作者為何要設置鷹眼的這一段情節?
2.《火影忍著疾風傳》中,佐助與鼬兄弟之戰結束時的那場雨有何作用?
兩道題每道題五分,因為有五個點。共十分。

你所得到答案的所有過程,無一不是語文老師教的。


這不是洗腦,這是授之以漁。


以後搞審核的時候言出有理事出有因


支持答主@月南的說法。對付這個問題,她的回答完全夠用了。
另外,@夜小紫說得嚴謹客觀,我十分佩服。
珠玉在前。我答題的目的,是僅針對較多的兩點質疑闡釋一下。
1、「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不能多元化解讀?
對。可哈姆雷特終歸是哈姆雷特,讀者再怎麼分析解構,甚至可以把他與麥克白、唐璜、堂吉柯德進行比較研究,但終歸他是哈姆雷特。
在同人創作中,人物性格只要稍稍有點走形,我們就會稱之為ooc,並開啟群嘲模式。
【咳~
敲黑板——
那麼,作為答題者,人物分析不準確,後果更嚴重:扣分!
語文閱讀訓練、考察的,是理解文本的基本能力。這真不是思維僵化的捆綁play。
有效的多元化解讀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那麼,真有靈氣有依據的回答,必然會踩到點子上。
殊途同歸,何怨之有?
最怕既無閱讀量又無思維能力做支撐的人,兼具不虛心,信口開河,得不到分便怪老師怪學校怪體制……這論調,大家識唔識得?
看看知乎上有多少題都沒審准回答都沒看懂就開噴的磚友,就知道,我們語文課的弊端,不是方法講多了,恰恰相反,是訓練得還不夠。
文科也要講邏輯,也有基本法。

2、戕害靈性!可惡!
……
提到教育,大家就會失去平常心。
罵語文教育??罵教育??罵體制??罵社會??……我心火一重,也有這毛病。一般來說,去搬幾塊磚,也就好了。
就談「戕害靈性」一說吧。
亞洲地區的教育,是傾向60-70%學生的非精英教育。
這不是我說的。我知道你們嫌我這個智障沒有說服力。
這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說的,語出1999年《參考消息》。
原文措辭更屌:「傾向後面30-40%的學生……」
怕戳到部分磚友敏感的G點,我換了正面的說法。
嗯,感覺自己真是個善良的天使呢~
既然這樣,部分宣稱不聽講也考高分的天才千萬別對普通人傳授那點人生經驗。你爽了,人家智商悟性和你又不一樣,盲目信你學你……考砸了,你拿什麼賠?以身相許?
唉。圖樣圖森破……
這種教育理念弊端肯定是有的。但是,有個優勢顯而易見:給了智力普通者與前30%一起競爭的機會。
證據?衡水、毛坦廠。
自詡前30%的人,別跳腳。你若真是前面那群,一樣不耽擱你進入高校後一路順風走上人生巔峰……說不定老來得意娶得嬌妻……
這也是……
咳!


後記:
昨天又忍不住與人對撕。
後來生平第一次掛人。有些事不便挑明,但實在不忿,只能採取極端的手法。
這種做法貌似強悍,其實何必……
今天非常自棄。
如果我還年輕一點,大不了互相傷害到底。可惜我已經到了偶爾竟然要臉的年紀。
如果這個回答與職業無關,我就直接刪除了。可畢竟關係到工作,我這次也並非抖機靈的強答——太多人喜歡對教育指手畫腳,不吐不快。
我心裡知道某些人哪裡來的底氣……可何必說穿?又怎能說穿?授人以柄,讓其叫嚷我心理陰暗?這種伎倆,我早就見識過了。
我只是需要學習。
多說無益。
總之,被我的尖刻誤傷的人,我會心懷歉意。但陰陽怪氣別有用心的,彼此心知肚明。去責罵怨恨吧,我絕不讓步。截圖暫刪。如若還咄咄逼人,再掛一次。言盡於此。


被污染了tl的朋友。對不起。
我自己破壞不再答題的宣言,真是活該。
謝謝你們了。


教育部這麼多年就沒把我們的這個疑問,研究出個標準答案來嗎?(這幫領導也是套套公式都不會啊)
揭示了集權的環境,渲染了共產的氛圍,暗示了你只能「好好聽話」的命運,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與邪惡的資本主義文學自由放蕩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是現代文啊,我彷彿也可以回答一下。

我一直覺得,認真、完整地表達思想情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換句話說,寫文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人們不願動腦子,不願思考,這很正常,因為「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人說一句「卧槽」足以表達一切喜怒哀樂,用不著「落霞與孤鶩齊飛」。其實這樣並不好。「卧槽」只能用來發泄情緒,而且只能讓自己爽。若要準確地表達情感,讓別人明白,讓別人感同身受,還得動腦子——

想一想吧,林黛玉肩上擔著花鋤前去葬花,挖一個坑嘆息一句「卧槽」的畫面也是醉人……納粹頭子希特勒坐在會議室里,不說「我從河北省來」,而是滿口「卧槽」的話……還有康熙,放著好好的「當朝大學士,統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給朕看半個時辰」不說,一口氣狂噴五十個「卧槽」,底下的大臣們除了憋著笑提醒皇上及時吃藥,還能幹什麼……還沒完呢,還有諸葛亮、李雲龍……

還好文藝創作者們並沒有偷懶,而是千方百計地挖掘表達技巧,提高敘事水平,於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呈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讓我們感動著,熱血沸騰著,鼓舞著……

我們看得多了,難免會產生創作的衝動。當衝動成為持續的慾望時,問題也就來了。如何寫文章,如何表達,有什麼技巧、方法嗎?

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老師也說,要細細揣摩名家名作。又說,可以適當使用多種修辭手法,例如排比、比喻和誇張。「排比」很像是「重要之事說三遍」,可以增強文章的力度、氣勢;「比喻」的作用——題主也說了,就是形象、生動,使讀者易於理解;「誇張」則可以傳達強烈的情緒,使人印象深刻。貼一段自己寫的小說片段,加粗的文字使用了誇張——

……每天都是這樣。最後一節課結束,史小兵餓極了,拖著疲憊之軀衝進食堂,一頓狼吞虎咽。飯後去打開水,和一個人起了摩擦,差點兒打起來。
一間小鍋爐房,分出一根熱水管,四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比頭髮絲還細。一個女生的暖瓶就要滿了,史小兵在右邊,陌生男生在左邊,虎視眈眈。女生蓋好、提起暖瓶,那人一把將自家暖瓶推至水龍頭下。
「這年頭。」
史小兵退一步,看自己右邊,四個暖瓶,一個瘦男生不時向別人笑道:「不著急,我這兒還有四個呢……」
不斷有人趕來,湊近前看一眼,轉身就走。「回去回去……」
彷彿過了一個世紀,那人的暖瓶眼看也滿了,扭頭向人群外面另一人打招呼,先後遞進來一個暖瓶、一個水杯。
史小兵想試試。
那人嘴裡不停說著「好好好好」,拎出自家暖瓶,放進新暖瓶。史小兵趁亂強推自己的暖瓶,沒有得逞。那人面露怒色,目不斜視,嘴裡表達了一個聲音。
史小兵也罵了一句。
「怎麼!」那人轉臉向他,目眥欲裂,怒不可遏。
史小兵也看著他。一絲緊張的空氣。打是打不起來的,兩人各自回頭,更多是難堪、尷尬。

是的,沒有加粗。但是很明顯,學校的條件再落後,打一暖瓶開水也用不了一百年。不滿的情緒在人群里發酵、蔓延,為接下來衝突的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是堅實的基礎嘛。

在各種修辭手法中,我比較喜歡誇張。好吧,讓我們言歸正傳。

比起修辭手法,更重要也更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是平平常常地敘述,就是把一篇文章所有的修辭手法摘除之後,剩下的東西。「敘述」很簡單,如果只管信馬由韁地敘述的話。只有讓所有句子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讓它們湊成一篇文章時,才會讓人感到為難。——太難了,我想上吊。

選入課本的大都是古往今來寫得最好的文章。所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是過於理想的狀態。我們畢竟還有考試,有高考。考試是無辜的。手機廠商喜歡說「不服跑個分」,是因為消費者認準了這東西。我們要檢驗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只好考學生。否則教師敷衍了事,最終還是害了學生。學生嘛,就是來學知識,躲不掉的。

這就又說回了語文試卷里的「現代文閱讀」部分。

「敘述」是文章的基礎,「敘述」之難,如天塹,一時半會兒學生掌握不了,掌握不好。毫無生活閱歷和經驗的學生,連生活也理解不了,如何理解文章呢。老師也都知道。為了應付考試,只好「另闢蹊徑」。反正優秀的文章通常也都是積極向上的,大家答題時只管往歌頌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方向靠攏,大概也就不錯了。

都是套路。修辭手法在文章里反而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出現了,一定有它的道理。迅哥兒,我要出題目考一考你,茴字的寫法——啊呸,是「比喻」所起的作用。這是一個「死知識」,應付起來也比較容易,因為「比喻」就是「生動、形象地……」嘛,說文章貴在領悟,再怎麼領悟也不可能把「比喻」領悟成「排比」。難就難在又要領悟,又要機械記憶,我們又不是薛定諤的貓,死去活來的。

但是,生動、形象地什麼?

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什麼?——這就需要通讀全文才知道,有時還要多讀幾遍。考的是概括、歸納、總結的能力。

作者在表達什麼?——有難度。學生也許比較耿直,不太願意分析表象,思考本質。

作者是如何表達的,用了哪些技巧以增進表達效果?——這就像是在說,首先,作者比你厲害;其次,你說說作者都有哪些地方比你厲害,怎麼個厲害?學生本來想表示寧死不受侮辱,後來表示,都?是套路,我已瞭然於胸,不怕了。

學生轉身就攤手,表示,很死板。問題是靈活的東西它你也玩不轉啊!

讀了作者的文章,你學會了什麼,領悟了什麼?寫作的方法、作者的思想,哪怕是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你說一個我聽聽——

沉默。

本節課到此結束,下課。

哦對了,有人說語文教育是統治者灌輸意識形態或者如何如何的,數理化可不是。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很多弊端,老師壓力大,家長和社會盯著升學率……這些,都不是十年八年能夠解決的問題。作為個人,還是應該把較少的精力用來考慮歷史的進程,把較多的精力用來思考個人的奮鬥。就醬。

至於我嘛,我還是喜歡誇張。因為我姓張。

都是套路。下課!


一種篩選機制而已,符合標準的留下,其餘淘汰。


因為語文是要考試的,為了方便算分,於是就有了評分的標準,標準只能有一個,如果標準完全靠老師個人理解而因人而異的話,考試就變得不公平了,試想同一個回答,遇到肚量大的老師得分多點,遇到心眼小的老師就得分少點,是不是很得分少同學要抗議啊。
文學本來是自由發散的東西,但是語文考試就不是了,你要掌握的是考試技術,而不是當文學家。


語文是基礎就是為了從你的思維模式開始一步步改造妳。請去維基了解什麼叫「新話」,什麼叫「雙重思想」,


你覺得死板,說明你的語文水準達到了一定水平。
可以說,凡是語文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會覺得我們中國的語文教學有扭曲奇怪的地方。
其實就是某某喜歡學蘇聯的,把中國文學搞的烏煙瘴氣。西方的語法怎麼能勝任中國這麼自由的語言?這不是方枘圓鑿嗎?該走西方路的地方走中國特色路,該走中國特色路的地方走西方路。就是喜歡走邪路,沒其他的。


不死板怎麼批。。。怎麼公平。。這個遊戲你得遵循規則啊


固定格式,方便批改;
固定思維,易於統治;
承襲八股,換湯留渣;
即來則安,存在即理。


高考之前的幾次模擬考,最低一次總分考了180分,語文90分,是總分的二分之一。高考……不說了,也差不多。

是不是因為語文死板,才讓我考及格的?並不是。

我曾經很多次聽人說多閱讀沒有用,終究會忘記,但影響是在骨子裡面的,是潛移默化的。

多看課外書不學習的人語文考試也會比專心學習課內語文的考得好,為什麼?因為語文不死板。那些套路,什麼比喻擬人怎麼怎麼,只是個模範,你也可以不按套路走,總之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說硬說現代文閱讀死板的話,只是它有一定的答題方法步驟,無規矩不成方圓,高考這麼大的一件事,當然要一個規範,一個評分標準,這規範這標準不是死板。

學語文要脫離語文,不是為了考語文而學語文,就這樣。


港真,我覺得死板是為了照顧水平不夠的。

語文考試無非是基礎知識、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理解、仿句、作文。很多人說語文成績不好,其實是因為積累的太少,就算不用所謂的套路,也不會有什麼深刻的理解。一篇真正的好文章,可能需要反覆的看好多遍,每次的收穫和感悟也不一樣,平時累積的多了,才會在第一遍的時候理解的不至於太過淺顯。 而現在中學的普遍風氣是重理輕文,就算是在文科,學生也寧願拿時間去學數文英,除了背課文以外又有多少人真的「學」過語文?語文是一門語言,它的投入和收穫不像科學類那樣立竿見影。而也有很多家長會覺得課業這麼重,哪有時間看閑書?這是很無奈的現狀,單單靠語文老師是無力改變的,所以只好搬出了「套路」,讓學生在一張卷子上能多得一點分。而這又造成了另一個現象,大家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容易拉開差距,然後又會加深了「學語文沒用」的偏見。
而且死板的問題好多是對於一門語言來說最基本的問題,比如修辭手法和表達方法,語文學的是我們的母語,但文章不是我們日常的聊天,它有自己的文法,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意義之一吧。
我高中理科大學工科,但語文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學科,高中的時候成績波動不小,就是因為我不甘心用套路答閱讀和作文,每次都會寫很多自己的理解,有時候理解的有道理就會得分很高,有時候正相反,相比於分數,更想趕快知道的是自己的理解到底對不對,當時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是很快樂的。可是最後高考的時候還是選擇了求穩,於是用套路答了一張中規中矩的試卷得了一個中規中矩的分數。上了大學以後沒以前那麼愛讀書了,理解和思維也明顯感覺到退化了,但是聽到身邊的同學說語文無用還是忍不住辯駁,為了做回以前的自己最近買了好多書準備寒假好好看一看。


才不死板好嗎!
比如我經常被鑒賞古詩虐的死去活來(ノ`⊿′)ノ(但我還是喜歡,雖然鑒賞能力爛的不可描述2333)
鑒賞需要考慮很多,比如環境因素,背景因素等等。你需要將自己帶入作者的角度,感受(想像)這他所遇到的事,他的情感,這樣你就不會覺得死板了,反而還會覺得很有趣,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個人感受
然而好像回答的偏題了。。_(??ω?? 」∠)_
握草等等!才看見題主問的是現代文閱讀!我的錯("▔□▔)
其實我覺得古詩文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差不多,也並不死板,題主所說的應該是一種格式,最佳的一種表達格式。
嚶,邏輯表達能力不好,就這樣子吧(>д<)


上面一些答主的答案我只能認同一部分。所有不分情況不分方面,或僅從一個方面分析而得出的「死板」或「不死板」的結論都是在扯淡。
先說說現代文閱讀「死板」的方面。這種死板是從手段和方式上來說的。對文本的理解本就因人而異,雖然我不否認大部分標準答案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也不否認標準答案扼殺了對文本理解的更多可能性。而現今高考的評分標準還是按點給分抓關鍵詞,標準答案以外的東西不管寫的多麼合理都不得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高考閱讀的「死板」。事實上,這不僅是語文考試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所有文科類學科考試的通病。
而這種考察方式的死板目前有沒有可能改變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一中國每年高考考生眾多,高考按關鍵詞給分無疑是最有效率的辦法。其二,若是改變這種死板的答題方式,轉之以主觀性更強的答題方式,勢必要造成批分過程的更加主觀和不可控制,從而加劇高考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其三,這種帶有套路性的高考答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大部分語文素養不強的學生提供了語文提分的出路和方法,從而便利了學生的高考複習。
這種考察方式對學生的篩選功能無疑是有效的,因為它考察的不是學生通曉多少文學理論,不是學生有多少深厚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底蘊【注意我這裡的用詞是「深厚」,因為學生最基礎的語文素養還是可以從語文捲紙中窺之一二的】,也不是學生思維的靈活程度,而僅僅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閱讀這方面,大致包括識記能力,基礎理解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學習勤奮程度。識記能力,即是否能識記現代文閱讀中常出現的描寫方法、表達技巧、時代背景----鑒於這些方法技巧主要通過課堂輸出和做題鞏固,所以用的是「識記」;基礎理解能力,即是否能理解文本表達的基本意思和中心思想;歸納總結能力,一方面是否能歸納作者在文本中描寫與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是是否能通過高中三年大量的閱讀訓練歸納出適合自己的答題方法、套路、模板;學習勤奮程度,即是否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課下達到一定的練習量。這四點缺一,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恐怕就無法得到高分。
從上面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這種重複訓練和套路化的思維模式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也培養不出什麼語文大家,就像高考數學分高的人不一定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一樣。它能做的只能是讓學生掌握考試技巧,提高考試考察的學習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常見文本的理解程度。但這和目前我國高考的大方向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通過預設一些便於考察的學習內容,預設一個便於考察的標準,以檢驗學生這三年時間來是否掌握了這些內容,達到了這一標準。而完成度較好的學生被認為是學習能力較強的人,從而得到去更高學府深造的資格。從常理(在一個領域學習能力較強,其在其他領域學習能力較強的幾率不會太低)和現實情況(985、211學府中很大比例的學生,其各種能力有目共睹)來看,這種判定方式是有其合理性的。
所以單純批判高考考察方式「死板」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種考察方式的現實意義遠大於人才培養意義。
再來說說不死板的方面。這種不死板主要是針對考察內容而言,因為現代文閱讀很多題的設問與答案都是合理的。比如說考察一處細節描寫的作用,考察標題、開頭、結尾的作用--雖然這種題有時考察太細令人無語--但研究標準答案時你會發現那些點大多是合乎道理的,符合行文邏輯和文章主旨的。雖然閱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然而在很多問題上,還是有正確與荒謬之分,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的。
既然我提到「很多」,那就必定有不合理之處。上面很多答主也提到了一些例子,比如我前幾天看到的段子「作者寫窗帘是藍色的有什麼用意」,實際上窗帘就是藍色的。這種例子被稱為「過度解讀」。當然也存在解讀合理的情況,比如上面一位答主提到「作者描寫高考那天下著雨有何用意」,作者意圖可能還真有用雨烘托低落心情的成分。 不過也有人會辯駁:可能那天就是下著雨,作者沒考慮那麼多啊!這就形成了爭議,這種爭議除非命題人去問作者,否則很難解決。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有爭議的題大多出自「用意題」、「揣摩作者心理題」。
那麼同樣的題換一種問法,爭議是否可以減輕呢?比如上面說的「作者描寫高考那天下著雨有何用意」,把它換成「描寫高考那天下著雨,有何表達效果?」估計對於答案的爭議會減輕很多。原因很簡單,「用意」是主觀的,不易猜測的,「效果」是客觀的,是在行文中可以窺知大半的。同樣的描寫,作者可能在描寫過程中確實沒有這個用意,但在行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描寫客觀上確實產生了這個效果。
再簡練點說,,我認為命題時所有的答案都應該依託原文,而不是依託命題人思想,更不是依託答題套路。學生答題時大可以按照課堂上教的答題套路答題,因為學生的終極目的是得分,但命題人出卷時不應用從答題模板和主觀理解得出的結果倒推問題,而應該從原文出發,根據原文設問,用客觀依據代替主觀臆測,這樣才會不僅讓問題有可答性,也讓答案有邏輯性。
至於網上流傳的「作家答閱讀理解得不到分」的新聞,我相信其真實性,但絕不會把問題都推到命題人身上。確實有些命題存在過度解讀之嫌,但我想作為高考題,它的設問與答案不可能全都毫無邏輯。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出自作家自己(並沒有質疑作家水平的意思)----第一,作家沒經歷過高考閱讀的系統訓練,不知道高考閱讀常見的答題辭彙與方法,從而失分;其二,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不會刻意使用方法與技巧,因為那些早已在經年累月的創作中成為了本能,這時讓他回到方法與技巧的基礎層次,難免感到不適。
ps:知乎首答獻給這個問題啦,一方面是作為高中在讀人士,看到這個問題有感而發,另一方面是從前面諸多答主的回答中得到了一些啟發,也產生了一些質疑,在思維混亂的時候,把自己的觀點用文字的形式敘述一遍,無疑是梳理觀點的好方法。知乎上太多看似有理實則屁股決定腦袋的回答,也有一些真正客觀有所創見的回答 更多回答是上面兩者的混合物。我只希望我的答案能離第二種回答更近一些。用接近一個鐘頭的時間寫下這些無甚邏輯的話,只希望幾年後的我看到幾年前思維軌跡時能有更辯證的認識。
利益相關:四線城市高中在讀人士。


原因是現代文閱讀除了死板,目前尚未找到沒有其他的考核方法。

先從第一部分的選擇題,一般是說明文閱讀說起來,這部分說明文主要是考邏輯思維,說沒得黑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很多邏輯思維非常強的人對這部分黑的非常厲害,因為他經常讓你在四個錯的答案里選擇一個對的或只選一個錯的(公務員考試也經常見到這類題目)。。。當然,聰明的語文教研組們已經就各種錯誤方法進行歸納,大大降低了考生做錯題的概率。但這部分為什麼會這樣,首先,我們要明白,使用邏輯的方法去閱讀說明文是未來學習工作中必備的素養。所以設置這樣的考試也是必然的。但在實際考試過程中,沒法使用真正的專業文章。因為專業的論文,都在建立在前人的一堆研究基礎上的,需要一大堆的參考文獻,而我們的試卷顯然沒有那麼大的篇幅。所以,這部分通常選擇各式各樣的說明文。而為了考邏輯,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需要對文中的一部分內容進行替換、省略、更改、模糊,畢竟原文照抄上一句話,大家都能選對。但語文本身就是比較模糊的,很多替換、忽略更是建立在不科學的基礎上的,所以經常導致替換後四個答案都不對,但你需要去選出一個對的或者錯的。這樣的情況在英語考試也出現過,我教GRE的朋友常和我說,很多考過GRE的應該也有類似的感受,只要辭彙量足夠大,GRE閱讀比TOEFL、考研之類的閱讀要簡單一些,因為越是嚴謹的文字,可替換的地方就越少。比如數學公式,你敢替換個小數點,就敢給你摔架宇宙飛船。

然後,第二部分的答案題,這是必考的么,其實我一直覺得不是,因為看不懂這些繞七繞八的文字並不影響你的基本生活。但是,中國文化決定了你需要去了解一些這些繞七繞八的文字,需要能從文字裡面讀出其他的意思。畢竟,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比如,我最近陪夫人溫習電視劇《鎖清秋》,從內涵上分析,《鎖清秋》這個題目表達的含義和另一個名字《天地不容》完全不一樣,一個的來源是李煜的深院鎖清秋,是高樓大院里的寂寞人生,代指女性,一個是命運。這就是中文的繞七繞八。。。所以翻譯過英語,一個是四個女人的鬥爭一個是愛的磨難,主語也不一樣。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現代文閱讀被黑的這麼厲害了,因為每個人繞的圈數不一樣,閱讀量也不一樣。比如「落花人獨立」,按照春殘來,是女子「經年夢亦非」的空閨哀怨,而按小山詞,那就是對「記得小蘋初見」美好愛情的懷念,而按照「唐詩劍法」,就成了一劍花全落了。但只要考試,就要選取最大公約數進行設置答案,所以只能選擇最常見的最正常的。比如前面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你就要按小山詞的意思來讀,誰讓他更著名呢。但為了提高區分度,又必須有足夠多的點,所以, 「落花人獨立」你就要先寫出來這是春末,然後要寫出和春天的雙燕飛的對比,然後還要結合全文寫出對當年的懷念。所以,這部分閱讀經常出現閱讀量高的人會完成的比較好,因為你閱讀的越多,你對於這類繞七繞八的東西也就越熟悉,越知道最常見的用法是什麼。而正如前面所說的,這部分閱讀其實是三部分內容,一部分你要知道大部分人怎麼繞這個圈,一部分你要細心把前因後果說清楚,一部分是為了區分度需要,你要足夠冷靜把繞圈的地方全說出來。而且,這部分閱讀是很難用其他方法替代的,因為其他題目根本沒法體現中文的特殊性去教你繞這個圈。而繞這個圈的能力是未來生活尤其是文學鑒賞中可能會用到的。比如「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比如「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等。

至於,有人說作者沒有這個意思,其實作者有沒有這個意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怎麼看。而且實際上,作者寫的時候不會去計較這些東西是因為他的習慣良好的避免了問題的產生,比如大家寫詩寫散文也不會去描寫歡樂的婚禮上一群杜鵑在叫,除非你要轉折或者寫外文向的。比如,xxx閉眼了和xxx把眼睛閉住了,意思一樣,但說出來可不一樣的厲害。比如,我見人寫過「走上了一條為人民服務的不歸路」,作者還覺得他想表示不歸路是漫長的路、義無反顧之路的意思,但不妨礙大家理解是"找死之路", 這就是習慣沒養成的壞處了。

至於這叫做洗腦,其實也可以,因為文化傳承本質上也是一種洗腦,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懷疑禮物的作用,萊納德回答的就很好,禮物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這是人們的行為習慣(這決定了他的意義)。但是這種洗腦我們一般稱其為文化傳承,壓歲錢、生日蛋糕、結婚典禮、禮物來往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至於有人質疑這是中國特色,我覺得不如叫中文特色,畢竟中文悠久的文化底蘊太適合搞這種繞七繞八的事情了,而這個事情是中國人從魏晉開始就再搞了。。。比如,「玉環飛燕皆塵土」「青鳥引擎為探看」之類的。


其實,如果大多數人都能把這種很死板的語文學好,現在互聯網上的交流就會輕鬆很多。


因為考試,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甚至歸納出五部法,同學們的答案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現代文閱讀也是分兩種的,一種是選擇題,一種是主觀題。雖然都是閱讀,但是文風與問題差別都挺大。
前者以科技人文介紹為主,考題重邏輯,這點感覺沒什麼黑的。剛剛看有人說如果初中生現代文閱讀90分以上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小白文橫行,說的應該就是這類。
至於後者主觀題,比較偏散文或者故事。比較主觀,表示做了感覺對自己語文能力並沒什麼提高,多是套路。


推薦閱讀: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女孩子一定要富養?
自考本科有用嗎?
如何當一個好姐姐?
自學可以成才嗎?
為什麼目前教育中還在大量使用黑板而非白板?

TAG:閱讀 | 學習 | 教育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