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趼人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書,你的想法是?
必須要說的是,雖然中學時學語文、歷史,為了考試,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背得很熟,但是直到2012年才第一次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還是在手機上。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覺得太精彩了,相見恨晚。我對它的印象就是,作者把最黑暗、最極端的一些社會現象記錄了下來,讓我們見識到有些人的惡是沒有底線的,對於有的人是講不通道理的。
我覺得這本書主旨還是在說「怪現狀」,既然是怪現狀,除了一些行業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潛規則,記錄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較極端的人和事,比如那個無恥之極的苟才,那個精明的騙術,那個讓人崩潰、幾乎把兒子逼死的老母親。
這本書中說的清朝末期的人和事,在現在21世紀的中國的新聞報道或者鄰里閑談里,幾乎都能找到相應的對應,我想說:中國人失掉禮義廉恥這件事,不是現在才有的,感到有點冤枉老毛和土共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官場、紀實、歷史小說都不能完全等同。
看這本書的時候,作者站著第三者的角度冷冷旁觀。即使講到自己的伯父侵吞父親遺產的始末,也是一副置身事外的角度(大概因為書中人物是記敘二十年前往事)。如果一個人從這裡能看到潛規則,那隻能說明他的內在追求潛規則技術。據我揣測,作者從來沒有教這些的本意。看完當做增加了一點見聞吧,也別指望以後能學到免遭欺騙的技巧。首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按魯迅先生的說法,叫「譴責小說」。注意這個名詞兒,「譴責小說」,譴責什麼?正兒八經誰譴責啊?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區別於諷喻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者不再是以針砭時事,諷喻世人為目標,而是赤裸裸的審丑,貶丑,以光怪陸離的街井傳言為描寫對象,筆法更奇,更惡。
對比一下就很顯然了,像《儒林外史》《鏡花緣》這樣的諷喻小說,筆法多詼諧,筆下人物滑稽,畢竟雖然封建王朝已然是由勝轉衰,但終歸還是盛,作家筆下還是有精氣神兒在,而且部分諷刺人物還蠻顯可愛。但譴責小說完全不是這樣,譴責小說審丑貶丑,筆下人物大都是完完全全的令人厭惡,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中,作者均不惜肆意誇張,也要將人物的惡行寫個透亮。
顯然,四大譴責小說成型於清末,此時舊社會已然朝不保夕,作者也斷無什麼太平盛世的風采了。魯迅先生定義就跟准,「譴責」小說,這分明就是清末敗世的百丑圖,作者哪裡還要諷刺,這分明是帶著滿腔怒滿腔憤在斥罵世人,故曰「譴責」之名。
這樣的小說就不要提與人向善了,不與人向惡就很不錯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為四本譴責小說里相對流暢也比較厚道的一本,仍不免過分誇大,指望這個去讀什麼人間道理,不是完完全全的胡鬧嗎?
這些晚清小說的意義,大體都在於書中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嚴格分割。如《二十年》中主人公的改良派長輩對主人公的教誨:一個人上了六十就了暮氣了,要你們這些年輕人巴巴的學好,國家才有希望,中國要麼就亡了,要麼好起來,不會一直這樣半死不活。四大譴責小說,正面人物或積極改良,或悲觀避世,大體抱著都是這樣一套思路,即當下已然是毫無希望了,未來可能還有變革之際。不過這個變革,誰都沒敢去想個透徹,所以四大譴責整體表現的還是一股改良不成的沉悶失落情緒。
對了再補一嘴,現代的許多官場小說也挺有意思的,了解過一些,感覺很多其實定位也並非完全的諷刺,揭露,而是近似一種審視甚至欣賞的眼光,作者為了情節曲折必然會誇張故事進展,同樣也沒什麼看書學世故的味道。
今天終於看完了這部書。我沒有太關注此書裡面的官場升遷之術(本來就不應該帶著功利心來看),初衷只是看看怪現狀罷了。看著看著,打動人心的地方也不少。比如,有次在地鐵上看書竟看哭了,是苟才逼兒媳做上司小老婆的一段。已百度知道了故事梗概,思想上已經打了預防針,況且現世很多女孩追著趕著擠破頭地做人小老婆,這段頂多算個宦海笑話罷了。不曾想,觀書者豈能只看故事的一面?行荒唐事之人不一定得惡果,然而總有人會被牽連。所以這世間,有多少齷齪不堪之事,便有多少無可奈何之哀;有多少為非作歹,便有多少冤言屈語。小說輕鬆得太沉悶了,讓我聯想到當下。
蛇蟲鼠蟻、豺狼虎豹、魑魅魍魎是常有的。
我讀得懂他的悲涼,也看得見我的悲涼。
然而,更希望,不要把時代的哀愁,變成自己的哀愁。
200年耳聞目睹之正常現象說實話,如果一定要說這本書好在哪兒,我實在說不出來。一個多月上下班的地鐵上,我默默地把它看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前後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左右的清末社會現狀,被譽為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一共有108章,每2-3章講一個故事,若以旁觀者的角度對這本書淺嘗輒止,還比較輕鬆,但那些怪事,如若細想,不禁後背發涼。
書中形色人物,光怪陸離,怪事奇事,換個模樣,仍舊在這個時代常見常新。可嘆中國GDP都已經世界前列了,世間芸芸百態還和百年前相似。
作者「九死一生」的故事由「死裡逃生」整理而成,在我們印象里的晚清民初,應該是軍閥混亂,屢屢被外國人侵略,各種打仗,輸是輸,贏也是輸。而在書中,人人都只是戰爭的旁觀者,該幹嘛幹嘛,逛窯子、吃花酒、買官賣官,照常生活。而打仗消息,可能只是報紙上的兩三行字罷了。
書中大部分人物都挺讓我眉頭一皺的,幾個主人公對待事情看破,卻還堅持自己原則,是這本書中的一縷清風,只是最後都落得落魄下場,特別讓人唏噓。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吧,誰知道能不能東山再起呢。
前幾日和朋友H談起這本書,他說這本書實在沒有耐心看下去,太過黑暗。他的個性有些憤青,如果你也是如此,這本書就別讀了吧,只會讓你覺得社會好黑暗,充滿負能量。而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作人生處世經來讀,這恐怕違了作者吳先生的本意。
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如果覺得做小偷可以賺錢就去做小偷,我覺得此人人格太低賤!有人知法為了敬法用法,有人知法是為了鑽法律的空子,邪不勝正。此書作者言語友善,目的該是叫人增長見識,揭露一些社會醜態,你當它何如?
太陽下沒有新鮮事
官場黑暗,騙子戰術太高防不勝防,高人也很多,繼之這個人物形象塑造的太棒了,圓滑世故卻又良心未泯,很有大智慧的感覺。我的經歷及見聞也足夠寫一本《20年目睹之怪現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86639
感觸極深,有些事情已經親身經歷,或者聽他人說。 看書中由反看正,世間百態還如當初一樣,還是需要我們年輕人去改變。
防騙寶典也是騙人寶典,責任主要不在書。不是那個特殊的背景,這種書也不會公佈於世,然而事實不代表不存在,究竟是誰不希望人們看這種書呢?
作者眼裡的那個年代的怪現狀,在我看來卻也正常。往往古代人用到的騙術,在今日也是存在的。我的觀點是這就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任何一個時代,這樣的事都無可避免地會發生,只不過清末醜惡顯得更加赤裸。書里講到的人和事非常值得玩味,但是對於騙術要不要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就看個人的操守了。
第一次回答問題,不切提問的意思,見諒
推薦閱讀:
※中國人在酒桌上說的最多的口頭禪哪些?
※如何評價香港富二代李加和在微博上曬自己在廣西吃國家保護動物穿山甲的行為?
※《人民的名义》有哪些穿帮、瑕疵和硬伤?
※貪官的工作能力是否普遍高於清官的工作能力?
※實行了民主制度的印度,為什麼充斥著官僚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