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地名是怎麼來的?

一直很好奇哈爾濱這個地名的由來,希望考據過的人能給個可信度比較高的答案。
複製百度百科的就不必了,我先替你們複製了:

天鵝論:主張哈爾濱的原始語音是「galouwen」,即「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認定其為現今哈爾濱地名由來的「通說」。
滿語「打魚泡」或「曬漁網」說:這一說法1898年出自一個俄國採礦工程師之口,1922年《哈爾濱指南》和1929年《濱江塵囂錄》都沿用了此說。
蒙語「平地」說:這是1913年魏聲和先生在《吉林地誌》中提出的,從發音角度跟蒙語相碰得出的結論。
俄國「大墳墓」之俄語「大墳墓」說:見於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書,說明俄國人一開始就有永久佔有此地之意。
⑤「人名」說:這種說法純粹是一種猜測,《東省鐵路沿革史》中認為這個詞可能是從前某個強大的統治者的名字,無從考證。
滿語「鎖骨」說:完全的音譯,因滿語「哈拉吧」是鎖骨之意,由此推論。
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這個譯音很有些相似,「哈勒費延」在滿語中是「扁」的意思,引申為「狹長」,象形之意。
⑧通古斯語「渡口」說與「船渡場」說:俄國人的研究成果,認為哈爾濱一詞源於通古斯語,含義為船隻停泊之地。
女真語「阿勒錦」說:「阿勒錦」譯為漢語有名譽、榮譽、聲譽等含義。此說依據在《金史·本紀·卷二》中。

總覺得百科上寫的不能令人信服,希望各位解答之,或者選一個最靠譜的深入分析一下。


這個問題很有趣。

哈爾濱來源一直沒有定論,我個人觀點,在百科上列舉出來的眾多解釋中,「扁」亦即「哈勒費延」(滿文halfiyan)這個解釋是最靠譜的。在開始長篇大論之前先寫一下語流變化:Halfiyan → Halpiyan→ Halbiyan→ Halbin。

儘管現在英譯(音譯??)中,哈爾濱一詞拼寫為 Harbin,但事實上在滿文中哈爾濱一詞寫作 Halbin,如圖(圖片來源微博網友 _如果花開聽得見):

(PS:這個圖片上對滿文的譯註有些小問題……)

這個r音和l音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通常不會混用。r是大舌音,單獨的l則是翹舌音(註:此音不完全等同於漢語中的「爾」音或「日」音,而類似於英語中-ble、-bal中l的音)

而天鵝一詞,即所謂「galouwen」,無論是來自女真語的garhūn(後小舌音h脫落變成garun),還是後來滿語脫落尾音n成garu,這個lou的音其實都是大舌音r,而不是l。所以流傳廣泛的天鵝之說恐怕並不正確。


下文就重點說一說為什麼(看似)語音差別很大的Halfiyan-Halbin反而是最有可能的

首先,Halfiyan讀音為 Hal fian——這個fiyan中的y音是不發音的,直接拼fian。具體發音規則可見我專欄文章:【我又插播了】滿文字母的發音規則 - 滿語怎麼說 - 知乎專欄

其次,滿語古音中有一個特別的變化,就是古音中的P音在清代基本上都轉化成了F音。比如說女真時期的蒲察氏,到了清代就成了富察氏(Fuca Hala)。這個變化發生的時期我不大清楚,但是後果就是,在清代滿語書面語中,基本上沒有了P這個音——這裡我只說書面語,不包含口語讀音。我現在記得有p的,除了一個比較古老的mpi尾綴(意表動作活潑- -b)以外,就是山楂umpu、棉襖pampu、矮窮挫parpahūn(大誤!)及其同根詞,再就是音譯借詞及擬聲詞了。

儘管書面語中P音不多見,但是口語中P音還是存在的。清早期費揚古(滿文寫Fiyanggū)曾音譯做「篇古」,由此就可見一斑。清早期的很多人的名字都是 xx篇古,這個篇古其實跟費揚古是同一個詞,意思是「老生子、小兒子、小拇指」。不排除現在還有人把書面語的f讀成p的。

P-F的變化,我們還原回去,Halfiyan一詞就讀做Halpian。而P-B的讀音只是清濁的區別(?),滿語中南北方言常互換——而且各種語言中P、B也常有互換的現象。


——所以現在Halfiyan變成了 Halbian

跟Halbin是不是比較像了?

所以最後我們來看看-bian音為什麼跟-bin音有聯繫。

Halfiyan一詞中-fiyan處在第二音節的位置上,這個位置通常不是重音。尤其是Halfiyan一詞中字首Ha音是個小舌音,語流中所有的氣都吐在Ha上了。因此在口語中,一個常見的「音變」是非重讀音節的-ia(n)音弱化為-i(n)音。即 fian-fin/ bian-bin 這樣一個變化

這個變化是有例可循的。除了錫伯語中的一大堆例子(錫伯語弱化比較明顯),清代人有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讀作-ia(n)音,還是讀作-i(n)音——實在是讀得慢了清楚了就說成-ia(n)音,讀得快了就說-i(n)

譬如雍正同志這個硃批(局部截圖):

圈出來這個詞寫作jalginjame,意為「勻出、通融」,在標準的書面語中本應寫作jalgiyanjame。對比一下:jalgiyanjame-jalginjame。

其實奏摺這種東西很講求拼寫要標準的啊……但是皇帝就是可以按照口=口語寫!ToT

可見-iyan音和-in音在非重讀的時候是很難分辨的。因此bian音口語中聽起來跟bin音是很相似的。

--------------------------------------------------終於可以寫總結了的分割線---------------------------------------------------

總結:

我認為最靠譜的哈爾濱的來歷:Halfiyan(音譯寫成了 哈勒費延)。Halfiyan意為「扁」,其拼寫方式乃清代正字以後的寫法,這種寫法是語速較慢、發音清晰、以建州口語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寫法,在實際發音中可能有弱化。不同地區口音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


哈爾濱地區在寧古塔以北,雖然不算特別奇葩的滿語北部方言(比如阿勒楚卡……),但比起建州來肯定是北了。寧古塔音存古,北部方言很多地方也存古,f音說成b/p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古音。因此Halfiyan在語流中變化:Halfiyan → Halpiyan→ Halbiyan→ Halbin——就這樣變成了哈爾濱。

先寫到這。有什麼問題再補充。


我更喜歡叫成哈勒濱 老道外就有家老字號哈勒濱飯莊 非常地道


我老家祖籍是璦琿四嘉子滿族鄉的,所以比較留意過這些,記得聽說過發音是,哈(3聲)勒濱尼,大概意思是江叉子,出魚的地方,跟樓主的一個意思很吻合,船渡口,船很多地方,滿族尤其是現在黑龍江的滿族過去都是以魚獵為主,黑水嚒記肯定都是江把式,江叉子出魚,所以船也多,從事水活的也就多,順便說個詞,齊齊哈爾,也有江,所以斷定跟魚跟江水有關,天鵝的事就忘記吧,齊齊哈爾到大慶都有很大一片濕地,啥鶴跟天鵝都有,只是老毛子過來看見給初次定義的名字,也屬於他們給定義的名字,因為他們過來的時候哈爾濱沒有齊齊哈爾地界大,所以很多人都有命名的可能,但是所有東北境內的,尤其是黑龍江跟吉林的江邊過去應該都是滿族蒙古族達烏爾,鄂倫春人命名的,無外乎就這幾個,沒有比他們早的了


我們語言學概論的老師舉過哈爾濱為例,她說「哈爾」在滿語(當時沒用筆記下來,不知道腦子記得準不準…囧…)中是「江」的意思,哈爾濱實際上就是「江邊」的意思。


以前查過,記得說的是由滿語音譯過來的,滿語意思是地域遼闊,給人一種很大很寬厚的感覺,擬人的話腦海中浮現出憨厚的黑黑的漢子……一口小白牙(害羞~)


家裡的老一輩都叫哈爾濱是哈勒濱 哈字三聲 勒字輕聲 應該是滿語


提供一些直觀資料。
一本市方誌辦參與出版的旅遊圖鑑(抱歉書已散佚)採用了「阿勒錦」一說。
家中老人有時會採用「哈3勒濱」的讀法。
大砍省地名是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正在準備相關文章。


四川人理解的哈兒冰,是哈兒+冰,就是凍成傻子的意思。


今天的哈爾濱最早應該是阿勒楚喀城轄區,阿勒楚喀又名安出滸,女真語金子的意思,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定都於此,國號也來源於此。而阿勒楚喀這一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世紀的勿吉七部中的安車骨部,最晚也有1500年的歷史。直到金末,哈爾濱地區的名稱一直是阿勒楚喀。然而到了明朝,阿勒楚喀的名稱不再出現,哈爾濱地區則屬於雙城衛轄區,清朝改為雙城廳,滿語holbon意思是成雙的,也就是說,哈爾濱是雙城的滿語發音而已,最簡單直接,有根有據。


哈爾濱人占坑看看回答……


老哈爾濱人的叫法是
孩兒賓。


邊疆史專家王禹浪教授著&<哈爾濱地名含義揭秘&>一書,題主不妨從該書中找尋一下答案~


我記得很久以前 在一本書上看到
哈爾濱的意思是青澀的鳥
不記得是哪個民族的語言了


Harbin是俄語的直接拉丁化轉寫。滿語和俄語都有l和大舌音r,那麼如果俄語是直接從滿語聽來或者轉寫,語源就不應是帶各種l音的滿語詞了。
考慮到俄國人建東清鐵路的路線初衷更偏南,接近伯都訥,後期只能在北部修建,這才選了松花江渡口哈爾濱,那麼他們確定地名的時間應該偏晚,當時哈爾濱已經形成幾個漢族名字的村落,如田家燒鍋,所以可能存在原始地名已經有了漢語音譯。
然而漢語沒有大舌音,「爾」和「勒」與l和大舌音r之間存在混亂的交叉關係,...(此處漢語拼音的兒韻母不好寫但又不同於其他r輔音)。因此是滿俄漢順序,還是滿漢俄順序,還是滿漢俄漢順序都不好說。
此外,至於以上答案中提到,現在有「哈勒濱」、hǎěrbīn、hǎrbīn的說法,我持懷疑態度。我記得《哈爾濱方言詞典》中對哈爾濱的標註是hāěrbīn,僅僅在調值上陰平為33調值,比普通話更低一些。
東北方言的一個特點是很多字讀上聲,我謹慎懷疑某些hǎěrbīn讀法反而是非哈爾濱口音的讀法——哈爾濱長期是移民城市,除了有明確方言語音調查之外的任何個人結論我都希望對方能提供更多證據。任何來自非東北官話哈阜片肇扶小片方言區的方言影響(來自同學、家庭、同事、廣播電視),都一定會影響判斷。
至於哈勒濱的讀法,個人認為反而可能是對俄語日語讀法的再轉譯(日本人會說:什麼滿語俄語漢語的哈路濱?!中間那個不就是讀ru嗎!?!)


拆開分析的都夠了。

「哈爾濱」標準發音其實是 hǎr~bīn來著。第一個音節重讀。有點像海兒濱的感覺。

勒的音什麼的都是後來的關中人的方言。


哈勒濱,毫無疑問是最早的稱呼。而不是後來漢族翻譯的哈爾濱。r在阿爾泰語系中,通常都讀為「勒」。


推薦閱讀:

清王朝兩百多年歷史里最讓你難忘的事件或細節是什麼?
姓名只有兩個字給你帶來哪些影響(好處、麻煩)?
上海人是否被妖魔化?
古時有哪些美極了的邀請函?
如果當時沒有選擇普通話而選擇了粵語,那現在會否沿用繁體字?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哈爾濱 | 中國城市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