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是否要避免走大國武力擴張之路?

平常在看高曉松的《曉說》,在節目中高曉松警示中國要避免走大國擴張之路。而且透露出對日本不會與中國動武。這樣的見解是否樂觀?我老師曾經評價黃岩島事件,稱我國是蓄意挑釁,這是否符合事實呢?


我的答案是需要避免。

擴張在這裡專指武力擴張。

為什麼武力擴張是不可取的?這有幾點原因:

1. 戰爭的成本越來越高

現代戰爭的開支是天文數字。一枚最簡單的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價格往往幾十萬人民幣,稍微複雜一點的,就上百萬、千萬。一枚精密中程地對地導彈,價格上億。一枚簡簡單單的炮彈,往往也要上萬人民幣。

現代戰爭說白了,就是拿著火焰噴射器衝到銀行金庫里燒錢。大量稅金不能夠用於發展經濟、提高福利,而全部都這樣燒掉了。大規模戰爭的成本已經高到能夠制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程度。

在美國進行瘋狂太空競賽的年代,NASA每年預算約為GDP的0.5%,而如今美國對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爭,每年開支超過了GDP的1%。回頭想一想當年美國航天對美國科技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多大的拉動作用,就知道這樣的戰爭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機會成本。

2.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目前世界上最廣泛的一種意識形態。它使得被佔領國的民眾能夠捨生忘死投入到反抗佔領軍的鬥爭中去。這不但會導致佔領軍難以從佔領區獲取經濟利益,還會導致佔領過本身經濟受損。因此,民族主義使得在不附加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武力侵佔是無利可圖的。它大大提高了戰爭的成本。

3. 不可承受的核戰爭

作為一個挑戰者,中國不可避免要與世界霸主——美國產生衝突。如果中國採用武力擴張的方式,那麼就很可能陷入與美國的武裝衝突中。兩個核大國之間的衝突戰爭,存在上升為全面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可能性。核戰爭是中國不可能承受的,這是滅國的打擊,與中國崛起的希望是背道而馳的。

4. 國際競爭日趨重視經濟

由於以上的一些原因,軍事力量的使用越來越慎重,因此經濟實力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經濟實力強大,就可以承擔起更強大的軍備,就可以承受更大規模的軍備研發。那麼即便發生戰爭,己方也是佔據優勢地位。

經濟強大,則人民生活水平高。高生活水平,可以引起其他國家的嚮往和學習,這本身就會產生政治影響力。

經濟強大,就可以承受超出其他國家的科研開支,也就具有科技上的領導地位。

經濟強大,本國人民收入高過了基本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就會產生強勁的文化產品消費能力。這種消費能力會培育出強大的文化產業,也就會產生超凡的軟實力,向其他國家輻射。

經濟強大,就有能力對外進行援助。在其他國家出現經濟困難時,利用經濟援助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經濟上的鬥爭,比軍事更可控,成本更低。中國崛起的核心是經濟的崛起。武力擴張與這一目標往往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應該予以避免。

——————————————————————————————————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軍備建設或放棄使用軍事威懾。

中國在南海與東海都有著領土糾紛。那麼中國如何在避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來在這些糾紛中獲得優勢,乃至在未來逐步化解呢?歸根結底還是兩大支柱——經濟和軍事。經濟為主幹,軍事為後盾。

關於題主提到的黃岩島,中國的做法是這樣的:

1. 首先用警務船隻作為主力

中國的經濟規模使得中國可以負擔大量的大噸位海警、海監、漁政船隻。中國的這些部門的船隻可以不停地在相關海域巡遊。周邊國家的同等單位的船隻,數量少、噸位小、狀態差,難以在海上與中國船隻對抗。即便是曾經在釣魚島佔據絕對優勢的日本,近年來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也就是說,周邊國家在糾紛海域投入一條船,中國就可以投入兩條。一條可以去和對手糾纏,另一條悠哉悠哉到處巡遊,發現對方的漁船就可以驅離或者抓住罰款。周邊國家可以投入一條2000噸的船隻,中國就可以投入2500噸的船隻。用水炮也好,衝撞也好,周邊國家毫無取勝的可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日本開始向菲律賓之類捐贈巡邏艇。其實就是說,日本在造船上還是能負擔的,但是在人力和燃料開銷上已經捉襟見肘了。把巡邏艇交給菲律賓,增加了菲律賓投放在南海的海上力量,這樣就能多牽制一些中國的海上力量,使之更少地投放在東海。但這是徒勞的。中國的經濟水平不斷增長,所能投放的海上力量必然能超越日本和南海周邊國的總和。

所以,以民事、經濟力量為核心的鬥爭方式,總是可控、低成本的。

2. 以海軍作為後盾

海警/海監船隻既然已經越來越不是中國對手,對於不甘心失敗的相關國家,總是會有孤注一擲動用武力的衝動。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國海軍的作用,就是打消對方的這種想法。

中國海警/海監船隻執勤的時候,中國總會把一些軍艦(多是驅逐艦)部署在附近海域。中國政府被直接問道這是什麼目的的時候,一向是:啊哈哈哈,巧合,絕對是巧合,啊哈哈哈哈,今天天氣真不錯……

可以想見,一旦相關國家敢於對中國海警/海監船隻動武,而又取得了上風,那麼中國會毫不猶豫地投入海軍力量進行打擊。這時候中國不但佔據了道義的優勢,還佔據了武力的優勢。這就是民間所云:「中國武裝力量的策略在於絕不開第一槍,但也絕不給對手開第二槍的機會。」

這個策略目前讓周邊國家,甚至包括美國在內,都非常頭痛。美國海軍學院舉辦的論壇連續兩年討論到這個問題,可見重視,但應對方案到目前來講還是付之闕如。

這世界上唯一能在中國周邊海域克制中國海空力量的,只有美國。但是可想而知,美國絕不會願意為周邊國家火中取栗。這意味著,即便美國願意堅定地執行安保條約或其他保護性同盟關係,但是如果是相關國家主動出擊鬧出的亂子,很難想像美國國會會同意犧牲美國的軍費來為這些國家與中國對抗。相反,美國為了避免把自己放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往往會極力打消相關國家主動動用武力的想法。

3. 以貿易為牽制手段

儘管這樣的手段,可以使得理智的對手放棄武力抗爭,但無論是領導人還是民眾都未必能時刻保持理智。如果民族主義的虛火上來了,那麼這些國家可能會在佔據劣勢時仍然武力挑戰中國。這儘管是自尋死路,但無疑還是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必要的時候,需要一些冷卻劑,把這些國家拉回到理性博弈的範疇內。

其實這方案無非就是「鼓動人民斗人民」。

本來在這種國際鬥爭中,大多數人的損益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但是當採用經濟制裁或類似手段時,其中一部分人的損失將大大超過其他人。這就比方說黃岩島博弈之中,中國停止進口菲律賓的香蕉,導致蕉農和相關企業損失大大超過一般人。再比如說中國在釣魚島博弈中中斷向日本出口稀土元素。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往往有這麼一種行為模式,那就是,贊成一項政策的人發出的聲音或發聲的意願,往往沒有反對者大。

如果所有人受到的損失都差不多,很容易就能同仇敵愾。但是如果一部分人只是受到名義上的損失,而另一部分人受到了實質性的巨額損失,情況就不同了。這時候相關國家內部就會出現一些聲音,質疑與中國激烈對抗的策略。這種手段偶爾用用還是比較有效的。

以民事和經濟力量為主軸,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始終維持對中國有利的趨勢,保證斗而不破的局面,這就是中國在海域糾紛中的主要方針。到目前為止,這都是非常有效的。當然,這背後還涉及到中國外交的努力,防止相關國家形成堅定的同盟。


從人的主觀意願上來講,熱愛和平的人們當然不希望中國重走以戰爭為手段的大國擴張之路。
而 @冷哲 先生所列舉的那些因素——戰爭成本高漲、民族主義阻力、核戰爭風險、經濟競爭更為有效——歸根結底,就是從客觀條件上講,戰爭性價比較低。準確地講,是在現有的世界格局和中國國情下,戰爭性價比較低。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的本質是利益分配。在現有的世界格局下,統治集團在國際產業鏈中尚能繼續積攢家本,各階層也能分一杯羹,「和平發展」的局面還能糊弄得過去:對於如今的中國而言,戰爭的性價比確實比較低。
一旦國際格局和中國國情發生改變(按照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說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或者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和平手段無法解決或者很難解決利益分配問題時,相對於成功概率趨近於零的和平手段而言,戰爭的性價比反而可能還高一點,戰爭也就很可能成為中國的選擇。
那麼,是否可能會出現這種「戰爭性價比高於和平手段」的情況呢?
遠的不提,就拿1949年之後的歷史來講,這樣的情況確實在中國身上發生過,比如毛時代保衛新生政權、維繫社會主義陣營的朝鮮戰爭,又比如鄧時代向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輸誠的對越戰爭。
至於將來,我不敢臆測。扯句遠的,順便一提,商務部:中國對外投資已超千億美元 明年或超利用外資規模。——對外投資即將超過利用外資,妥妥的帝國主義資本輸出范兒啊。
++++++++++++++++++++++++++++++++++
說句實在的,自人類步入近代以來,世界格局發生改變也就那麼幾次,這點樣本容量想要分析出個一二三來確實不大容易。
各位自求多福吧2333333


實力不夠,不能動武;實力夠了,不需要動武。


取決於世界上沒有什麼是錢不能買的的試用範圍

土地?地球不夠的話火星行不行?

技術?

人心?

二氧化碳排放量(川普退出巴黎合約)?

安全(伊斯蘭和西方的對立)?

講真,真沒有見過生物之間靠友好協商就解決決定生死的資源爭奪的,三體人和地球人都無法和平

我不是推銷武力,我並不喜歡武力。我相信小布希也不是一個好戰的人(其人性格非常溫和),但是911死了3千多人,就拍拍手當這件事沒發生過,繼續生活么?

說美國和平崛起的!你們對不對的起犧牲在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國大兵!還有常年駐守海外不能和家人團聚的美國大兵!

------------------------------------------------------

更多地緣政治好文,關注本號「心心麻辣雞湯」

中國如何統一?台灣是否能夠回歸中國? - 知乎
《殺戮一代》從入侵伊拉克體驗最真實的戰爭
本世紀,中國有可能收復蒙古國嗎? - 知乎


當然可以的,因為全球化時代的戰爭,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是一種高成本低收益的政治手段,所以有腦子的大國都不會互相打仗,而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因為可以預期未來獲得更高的收益,更不會急於打仗。


你去看看各大軍區軍營武警部隊門口刷的鮮紅大字:時刻準備打仗!


已經過了武力崛起的時代了。


集權力量已過於強大的國家,一旦大規模動武,馬上變身更加高度極權的軍隊國家,對內之慘狀甚於對外,對外由於敵眾我寡,必然失敗。

日本軍國主義、納粹,難道不都是如此?

因此,只有在軍隊國家化、政權民主化的前提之下,我才會支持使用武力獲取國家利益、平息周邊爭端、參與國際維和。


說下這個問題吧,因為的確討論過很多次。

  1. 經濟發展勢必帶來的是軍力的投入增加,維持國家軍事戰鬥力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不要聽了幾句閑話就覺得現在世界人民都不願意進行戰爭,或也不願意進行貿易戰爭,亞洲自古無寧時。
  3. 我們不要妄自推測別人會不會對我們動武,應該思考的是別人抽風了對我們動武,我們怎麼能最大程度的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4. 關於武力擴展領土,我們必須意識到,真正達到對一個地區的佔領,首先是文化上的認同。文化上基本認同了,對那些不認同的就可以動武;文化上基本都抵制,你動武也沒用。
  5. 談一下有些人的認為:「過去我們對自己和別人都不了解,沒有準確的地域國界定義,所以戰爭可以開疆擴土;現在信息時代,侵犯領土肯定是一目了然的。不然為什麼自從基本準確的地圖出來後就再沒有合併領土的了。」對於這些人的觀點,我只能說:「抱歉,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相信,百舸爭流過後一定是同舟共濟的時代。」

===========================================================

我們終將抵達 高度發達社會主義彼岸!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並沒有武力擴張,不過德意志作死幫了大忙。
因此,和平崛起是有先例的,當然有個愣頭青那就更好了。


天朝堅持用真理說服人


一句話,現在已經過了需要用武力來進行擴張的年代了。


目前戰爭雙方的收益基本都為負,所以當然要避免戰爭。
如果未來或者某些特殊條件下,戰爭收益很高,那肯定會主動挑起戰爭。


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早打、大打出發,積極備戰,立足於早打、大打、打原子戰爭。


在中國足夠強大的時候,必然與各帝國主義列強發生爭執甚至軍事競賽。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以後,我希望我國能繼續領導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解放全人類。


避免不了。


維穩就是穩贏,戰爭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么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社會為主,人民有著根深蒂固的土地和家園情節,不喜歡侵略和戰爭只有安定才能保障農田裡的收穫。這是跟游牧民族和商人最大的區別。從這種社會孕育出來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和控制了歷代的統治者,使他們更傾向於保守,只有在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才會反擊。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必不會象鐵木真一樣到處殺伐擴張。


「一戰興邦可能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危險的幻想」


一個家的富裕是否要避免殺害鄰居?一個村的富裕是否要避免屠殺鄰村?一個省的崛起是否要避免武力攻擊鄰省?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都一目了然,為啥擴大到國家範疇,就會覺得連以殺人為基礎的手段都可以拿來討論了,還不是分別心在作怪。

從過去的歷史案例看,如果不是執政核心自大膨脹到以自心代天命,戰爭都不會發生的。目前人類也確實向減少戰爭的方向發展。在現在階段,任何理由的戰爭鼓吹者都是斷子絕孫的惡業。

至於隨著技術,如果再過100年,戰爭成了無人機器對抗,技術經濟之戰,到時候會不會變,那就該由孫子輩去想了。

個人觀點很明確,任何國家崛起都要避免走大國武力擴張之路。誰試圖發起戰爭,就希望他斷子絕孫,不得好死。


推薦閱讀:

沙俄/蘇聯/俄羅斯 干過哪些缺德的事兒?
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為什麼還是會義無返顧地衝殺?
一戰時,帝俄保持中立、隔岸觀火會不會好點,學美日賣東西?
為什麼蒙古統治時期屠殺了好多人,現在的資料卻很少提及?
坦克懸架是如何發展的?

TAG:熱門新聞 | 政治 | 戰爭 | 國際政治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