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寫的歷史靠譜嗎?

中國通常將史官寫的典籍作為正史,但是史官是吃朝廷俸祿的,那他們是否應該都是為當權者服務?怎麼保證他們以客觀的角度來寫歷史?由於描述的立場的原因,像楊廣弒兄和李世民弒兄這一類事件的前因後果是否都不怎麼靠譜?


謝謝邀請。

實話說這個問題其實。。很想忽略Orz 問的太大寫起來很麻煩。。
但又看了遍問題和已有的部分答案後還是決定寫一點兒:
首先簡單的說,題主所問的「史官寫的官方正史」,如果是二十四史的話,那麼大部分記載是比較靠譜的,或者說是基本可信的。
當然也有相對不那麼靠譜也就是說整體編纂質量就比較差的(比如宋史金史遼史元史明史反正就是後頭那幾本),還有的整體比較靠譜的史書里也有不靠譜的部分,但都有途徑鑒別或校正。

其次,我想題主更關注的,可能還是這些官方的史書為什麼會「基本靠譜」。——對應問題里的疑問,先簡單說這麼幾點:
1、中國的歷史傳統中,無論實踐中還是道德要求上,都不認為史官應該拿誰家的錢就替誰擦粉洗地;很多有操守的史學家也不這麼認為,比如司馬遷。同時具體制度上也有一些約束,比如當朝皇帝不得看當前的起居注等等;
(補一句:中國的歷史記敘傳統是特別早熟而且發達的,其地位個人認為堪比宗教之於西方社會和文化的作用。所以這種職業要求並不儘是假大空,而是有相當效力、也有很多從業者努力去照著實踐的)。
2、以二十四史來說的話,裡面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後人修前朝史,目的一在給本朝正名位明統緒,二在為本朝的實踐總結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而既然要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寫的太離譜是不行的,容易坑到自己。所以很多可能涉及新舊朝立場分歧的政治問題,可以爭論和適當存疑的是對人和事的評價或一些事件細節,而不是說整個過程的描述都必然不可信。
這點其實在現在也還是這樣,而且不分中外——譬如戰爭史,對一場戰爭或戰役最靠譜、廢話也最少的記載,往往是針對部隊內部或者體制內部讀者寫的那些總結彙報,所謂內部資料。這種給自己看的東西,注水注多了或者寫的太花哨既無必要也沒意思~
3、官方史書未必都會涉及立場問題,歷史也不全是政治史。即便是政治史,也未必都有很多敏感詞。
4、還是以二十四史為例,其實其中大部分史書所用的材料,並不全是官方欽定記敘,而是或有意或無意的搜集了多方資料考訂彙集而成的。有意主動多方採信的,典型如司馬遷,官方圖書檔案和非官方、私家著述甚至訪談和實地考察都用上了才寫出來一部史記;無意中多方採信了的如元人修的《宋史》,其實是把北宋南宋時期各種歷史資料(絕大部分是私家著述)東抄抄西抄抄抄到了一塊兒。

最後稍微發散一下:
首先,絕對客觀的歷史記載,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不存在,將來也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人本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立場和價值判斷。很多時候有些記敘者說自己沒有立場,僅僅是為了表示反對或不屑另一種立場罷了。甚至可能更糟糕——比如記敘者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要撒謊忽悠人,故而宣告自己「沒有立場」「我是客觀中立的」~
換句話說,題中和本題一些答案里描述的、官方史書可能存在的問題,其他版本的著述同樣有。所以官方修的史,並不比各種私家著述更不可信。官方有官方的立場,私家著述同樣有私家著述的立場,而且私家著述的立場並不必然比官方立場高明或者高尚,需要具體事例具體分析。

其次,絕對客觀的記載不存在,不等於說歷史史實不可知、毫無真實與否的判斷標準。相反,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記敘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後人才能通過對各種記敘的對比和分析,總結出一個最大約數,也就是對某段歷史史實的基本認知和共識。
至於具體的怎麼對比分析,這既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任務基本技能,也是個很考個人自主思考能力的事兒。——說到底,靠譜不靠譜,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去看、去分析,而不是靠某種非常具體的標籤來「保證」的。而說「都不靠譜」或者「沒什麼靠譜不靠譜」的,多半是自己太懶而沒能力分辨,明白人不要當真~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對這句話不太認同,也對這句話很認同。不太認同的是因為如果編寫的是前朝歷史,比如唐朝編寫隋史,魏徵主編的,關於這樣的史書編造的不多,但是如果相隔的時期太久,比如在現代編寫隋史,那基本上靠猜,靠自己的投射,如同現代的電視歷史劇一樣。
史書記載的是歷史的發展,包括統治者、追隨者、有突出歷史貢獻者、特殊歷史事件、天災人禍、科技文化發展、經濟狀況、外交事件、戰爭狀況、天文地理等等,這位同學在提問時有誤導,更多的是關注統治者和皇帝,而忽略了史書只是一部分記載統治者的,在這部分為君王諱的現象必然是有的,特別是正直的史官被砍頭之後,董狐筆。但其他的很多東西不需要掩蓋,只要真實記載和記錄就行了,一個朝代能被選為史官的人也大部分都是大才子,一般人是難以勝任的,偶有魚目混珠之輩而已。古時候選史官的標準還是很嚴格的,沒有大學問高品行很難服眾的。如果只盯著君王的那部分看,說明對歷史只是一鱗半爪的了解。


歷史是主觀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歷代史官不只是記錄歷史,還有追尋天命的終極理想,尤其是越早的史官,他們想要通過人事去感知世界,因此,他們的記錄不會特別離譜,但誰都無法保證絕對客觀;古代的王朝延續傳統,比較看重歷史記錄,唐朝開始的完備的史館制度使史料記載和史書撰寫更加科學、完善,史官在制度下能收集更多史料進行更好的對比,史書的質量其實也有所提高。
可以在研究對比後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但不能完全否認史官修史。
人們因為受了太多官方欺騙,所以少了信任,很正常,可是要知道,古代的史官大多還挺敬業的,他們一生「生死文字間」,是不易的。


其實宋朝前的除了家族歷史全部都是真實的,史官都是不說假話但不全說,需要讀者想像力。至於為什麼亡國之君都很殘暴。更多可能是大權旁落,劣跡就沒人給兜著了。而絕大多數帝王的劣跡要麼不寫,要麼隱晦寫。


寫的好的史官確實可以青史揚名,但下場都不是很好,比如秉筆直書的董狐,還有就是生不如死的阿遷了……所以歷史不可全信,一方面是史官的個人主觀原因,另一方面是後人的篡改和意造。


臆想:
某大臣進諫:皇上 不可奢淫無度啊
想當年先祖創基業 balabalabala
皇帝(臉一陣紅一陣白):
嗯嗯嗯 朕知道了 下去吧 朕不會再犯了
皇帝繼續奢淫無度
那大臣又進諫:皇上 說好的不犯了的呢
皇帝:好好好 真的不會了 愛卿 請回吧
皇帝繼續奢淫無度 不理朝政
那唐僧不依不撓又來balabalabala
皇帝一怒之下分屍了進諫大臣
告訴史官:你得這樣這樣寫不這樣這樣寫 你的下場看見沒就和那唐僧一樣
史官:
第一種:寧死不屈 要求歷史真實可信
結果被分屍了
第二種:貪生怕死 想著皇帝老兒是我的衣食父母
他說怎麼寫就怎麼寫 史書得已流傳
但史官本人遭了當朝當代罵名 命有了 名聲沒了
第三種:寫一本史書寫給皇帝看存國庫 再另寫一本真實的史書流傳民間 給百姓


看到這
題主覺得歷史靠譜嘛?
靠不靠譜得看人 看史官 看史官的皇帝的人品胸襟
兼看則明 偏看則暗
你的問題好比:橘子水好喝嘛?
你得看什麼橘子 什麼東西炸的汁 什麼人喝的 那人喝的時候處於什麼樣的心情 那人偏好什麼口味等等
回歸正題:靠不靠譜 很難說
人都有主觀感情因素存在的 無法做到絕對客觀公正
大可相信 不必太當真


史官寫的歷史只是一個歷史的佐證,真正的歷史是要靠文物來判斷的,再有一個就是歷代的稗文野史,那些才是歷史真正散落的精華。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絕對客觀的歷史是不存在,所謂的羅生門。


春秋之前可能靠譜,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我覺得一些歷史事件發生過程是挺靠譜的,但是一些個人動機,品格評價之類的就見仁見智了;
比如玄武門兵變,赤壁之戰 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李世民的為人,兵變的動機就只能靠後世推測了;
還有赤壁之戰雙方的參戰人數,規模什麼的可能要靠考古才能知道了;


歷史需要對比分析,史官寫出來的歷史不可全信。當然直接否定也不科學,結合其他史料來看會靠譜一點吧。


我覺得吧,歷史還是比較公正和客觀的。首先有官方編寫的正史,有時,正史還會有幾個版本,外加各種野史,將這些記錄加以分析和比較,最後得出一些結論,基本就是我們所接受到的歷史。這個過程很享受,也很受用。


多年讀史,越讀越困惑。到最後我發現,其實可不可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什麼。玄武門事變,你可以相信這是李世民迫不得已,是為了大唐百年基業的避險行為;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兄弟相殘,權貴都沒人性;你還可以相信他們是為了爭一個女人。當有人強迫你相信一個事實並不斷宣稱那是唯一的真相時,你不可避免要尋找另一個來反證,儘管那個也未必靠譜。


基本不靠譜。 我國五千年來歷朝歷代甫一建立,必做的事就是修史,美化自己貶損敵人,篡改歷史。 反正沒人能活幾千年,誰知道呢? (不信請看咱的歷史教科書)


曰:成者為王敗者寇。又曰:歷史是個小姑娘。歷史記載中主觀的因素較大。縱觀歷史記載,粉飾是難免的,但是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文人特別是史家傳承的責任和使命感使得權利擁有者也不能輕易改寫。當代在歷史書寫方面,相對差些。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後人寫前人的歷史總會有些偏離,但是有些東西不是只通過史書去了解,有些是口口相傳,有些是歷史遺物,有些是野史民謠。總之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畢竟我們離過去已經很久了。我們所能做的便是活好現在的歷史。


應該來說,相對於野史筆記來說,史官寫的正史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但是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史官寫的是史書也是不靠譜的:
首先,沒有什麼絕對靠譜的事情。歷史上的事情有很多連親歷者本身都說不清楚,更何況記敘歷史的史官呢?再說了,同一件歷史事件,在不同的眼裡,自然也能看到不同的地方,記錄的時候也有偏差。更何況有很多人因為個人的喜好、現實中的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社會總體的道德觀念的影響,會故意隱藏一段歷史、歪曲一段歷史等等。
其次,由於史官所處的時代不同,看到的資料不同,繼續的歷史也不一樣。舉幾個列子,《史記》中所記敘的歷史和《左傳》、《國語》、《戰國策》中的記載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任務等也有不同;《資治通鑒》中有關三國這一段歷史的記載有的資料《三國志》里沒有,《後漢書》里沒有,魏晉南北朝的典籍里也沒有,不知道是從哪裡搜集來的;《三國志》有關東漢末年的記載也與《後漢書》中有出入,有的事情甚至是完全的本末倒置了。


歷史是人寫不是嗎。誰在台誰就精彩正義,誰不在台誰就反動派,很正常的


沒有一個人寫的歷史是靠譜的,因為是個人就有自己的三觀。每個人的三觀受各種限制,都存在不同差異,所以要比對多方面的歷史記載。


推薦閱讀:

馮玉祥寫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真實性如何 有沒有偏激黑蔣介石 ?
怎麼才能知道真實的歷史?
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亂世後建立的,在很短時間後就被滅亡,之後就是一個綿長的盛世。非常相似,這其中有什麼規律?
為什麼先秦時期的姓保留到現在的多是姚姓、姜姓、姬姓等,而其它的姓現在很少見?
古時候中國真的男風盛行嗎?是怎樣的淵源?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觀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