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關鍵?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人口中80%是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
縱觀中國歷史治亂變更,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國家穩定,農業發展,人口暴增,土地逐漸兼并,農民失地,流民遍地,造反起義,人口下降,從新分配土地,國家穩定,治亂循環……

人口問題就不說了,土地兼并是一種必然。地產是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的財產形式,哪怕平分了土地,隨著時間過去,也會有人前方百計的擴大自己的土地。而相對的,也有不孝的、倒霉的、頭腦不清楚的人,會把自己的土地出讓出去。這就造成了土地兼并的必然性。而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就會失地農民,或許他們可以給地主打工,但是只能獲取微薄的報酬,而且一旦遇到年景不好,就必然會出現流民情況。這種影響不會是一年就能過去,會逐步積累並惡化。

所以土地其實一直是影響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土地公有制」實在是神來之筆,說白了就一個邏輯:農民啥都沒有的時候還能保證你剩塊地,至少可以活下去。活下去就不會造反,不造反就萬事大吉咯。

只是目前看,雖然土地沒有私有制,但是土地集中、挪用現象也愈發嚴重。網上土地私有制的喊聲也越來越大,其背後的推動者可想而知。


為什麼?

因為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得以堅持和發展,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緊緊地依靠農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並在根據地深入開展了土地革命。

首先,土地革命的開展,使階級關係發生了劇烈變化,曾經衣衫襤褸、甚至衣不蔽體,有今天沒明天的窮苦農民,突然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人了,一下變成了「我的地盤我做主」了,成為了農村的主人。美其名曰貧苦農民「取得了政權」,貧農「成了農村中的指導階級」。

其次,廣大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土地後,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自己給自己幹活肯定上心又賣力。比如閩西根據地1929年分配土地以後,1930年早稻就獲得好收成,龍岩、連城的產量比上年增長兩成。

第三,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苛捐雜稅的廢除,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就像1930年中共贛西南特委向中央的打的報告中說的:土地革命後,農民「不還租、不還債、不完糧、不納捐稅,工人增加了工資,農民分的了土地,個個喜形於色」他們或多或少添置衣服、被子,大部分人討老婆都沒啥難度了。真真地是「無債一聲輕,瀟洒走一回」。

最後,土地革命為農民帶來這麼多好處,農民吃喝不愁,連老婆都不愁了,自然對紅軍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更加積極踴躍地投身到了革命中,一股腦地參加紅軍或者支援前線。

比如:在江西興國縣,8到15歲少年兒童,也就剛懂點事的娃娃,都參加了所謂勞動童子團,任務是放哨、檢查黃賭毒、破除迷信打菩薩(居然連菩薩也敢打)。16歲到23歲的參加少年先鋒隊,主要任務就是放哨,有時配合紅軍作戰,23到50歲的基本都參加了赤衛隊,主要任務大概也是放哨,但放的是更高級、更危險的哨,有時也配合紅軍作戰。

此外每鄉還有一個連的工人糾察隊,並從赤衛隊、少年先鋒隊中挑選出精壯勇敢分子組成紅軍預備隊。主要是任務是「有事調集出發打仗」、「沒事聽候調遣編入紅軍」。

以上這些,都使得紅軍戰爭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土地革命之於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識字或者不識字的農民迅速分清了共產黨和國民黨除字面以外的區別以及兩種政權的優劣。跟著共產黨有地種、有田耕、有飯吃,跟著國民黨有壓迫、有雜稅、有奴役。是個人都明白該跟誰走,所以土地革命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充分調動了中國數量最龐大、力量最雄厚的農民階級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


你看看蔣公跑到台灣前先讓陳誠在台灣幹了啥事?


推薦閱讀:

怎樣看「中國歷史中一場大的戰役會有幾十萬甚至百萬傷亡,卻被數萬乃至幾千的洋人打的那麼慘」?
清朝在中國歷史的定位是怎樣的?對當代中國人的祖先在思想上相對於明末清初有什麼改變?
如果美洲和澳大利亞從不存在,歷史進程將會是怎樣的?
按少數民族的歷史觀/觀點,他們是怎樣看中國和漢人的?
史官寫的歷史靠譜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觀 | 歷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