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發表 SCI 文章?

一直很想弄清楚,怎麼才能發表一篇有質量,影響因子高的文章在一些很出名的雜誌上?
身邊有個同學,連4級都沒過,居然發表了篇sci,讓我震驚,【當我還在拚命的弄學術競賽的時候,看他,並不忙碌,發表了篇文章,確實有點羨慕】,sci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朝他們雜誌發論文,以及論文的要求到底是什麼?
曾聽學姐學長們說,當你在sci或ei上,發表一篇文章,你以後的保研可以加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提問題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大二理科專業的學生】


從2004年發表第一篇SCI文章以來,迄今為止已經連續發表50餘篇第一作者SCI論文,反而非SCI論文沒有發表過。主要在凝聚態物理方面,所發表SCI論文最高期刊的論文影響因子超過7。

SCI論文發表,坦白說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只要前期的實驗數據或者理論數據能夠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涉及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創新性足夠。故事的邏輯性要好,莫混亂。還有需要注意的是SCI大都是英文寫作,最好是地道的英文寫作。

根據自己多年的SCI論文寫作經驗和審稿經驗,很多人不能發表出SCI論文的原因,要麼最起碼的英文寫作不行,要麼邏輯不清晰導致寫作混亂寫出的東西別人看不懂,要麼工作沒有新意,要麼有新意沒有表達到位。這是新手發SCI論文乃至所有類型論文經常犯的錯誤。


這幾天有點忙 有時間展開來講一下
希望對大家有用。


----發表SCI文章的三個階段詳述

縱觀SCI文章和非SCI文章的發表過程,大都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調研的過程;第二個階段:做實驗或者理論計算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SCI文章寫作的階段。

貫穿這三個階段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從一開始就需要具備的是堅定的信念、良好的心態、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堅持到底的耐力和韌勁,忌情緒化!一定要做到:如果有100個步驟要走,絕對不在第99.5步的時候停下

第一個階段:調研的過程

如果是在讀研究生,從一開始到入門,針對某個研究方向,標準的要求是讀100篇以上的相關學術論文。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凝聚態方向,就是多讀Nature及其系列、Physical Review系列等。這裡讀100篇文獻的目的是對你要做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有明確的認知,避免在以後的過程中犯各類幼稚的錯誤,從而大大提高發表SCI文章的效率。一部分人這個階段需要1-2年度過。

如果是在校大學生,需要帶你的導師帶著你走,平時多和導師溝通,同時要盡量多讀文獻。這個過程需要多了解、多認知、多聽多看、多思考、多歸納、少下結論。還有,多幹活…有問題,就問,問了之後不懂,沒事,先放著並思考著…曾經有個在校大學生從大二的時候跟我接觸,見我的時候,一臉誠懇一臉懵,我們深談過三次,一年之後,判若兩人。我做了什麼?不過是打開了他進入科研必要的思考方式方法。但我深知,他也只是剛剛跨入科研的門檻,前面的路還有很多很多步……永遠記住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裡的老人,有可能是你的導師,有可能是幫助導師帶你的師哥師姐。

在調研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人就會表現出情緒化而輕言放棄,有些人是懶惰、固執、任性、過分依賴導師/不願意付出、不懂得換位思考等,導致效率低而空耗大量寶貴時間和精力。我曾經指導一個研究生搭建一套測量設備,從一開始到最後,每次停滯不前,看似遇到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其實是個人情緒化在作怪。因為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一點就透,但一個人的心態問題,可能耽擱的時間更長。

專業課基礎好的,再加上這個階段的深入認知,導師的及時點撥以及心態的自我調整,進入到下面第二個階段已順理成章。


第二個階段:做實驗或者理論計算的階段

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取決於是否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通過第一階段的調研產生的對所研究方向的正確決斷,以及現階段的執行力。

以做實驗為參考,包括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的方案驗證與其不斷調整、實驗結果整理與分析總結、實驗方案的可延續性—新的實驗等幾個階段過程。

1. 實驗方案設計階段:在知道前人已經做了什麼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學,清晰地判斷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中還有什麼科學問題沒有解決;或者通過與自己的導師、其他同行討論,獲得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的信息。在此基礎上給出實驗方案。通過反覆思維方式的論證,確認實驗方案的可行性。

大家這裡可以參考一個例子,來見證一位科學工作者如何捕獲神秘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捕獲」馬約拉納費米子…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2_365052.shtml)

很多新手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在沒有弄懂和深入理解所要研究問題的物理規律之前,已大刀闊斧地做實驗。目前很多的人是80%的時間花在了實驗室,20%的時間用來思考和設計實驗方案。按照一位資深科學家的建議,應該是80%的時間用來思考和設計實驗方案,20%的時間用來做實驗。

2. 實驗結果整理與分析總結階段:新手在這個階段碰到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學會對實驗結果進行整理以及後續的分析,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步到底在整個實驗方案的什麼位置,從而不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全面把握,反而對局部做很多重複性工作。一個實驗方案完成的質量如何和現階段的執行力有密切關聯,高質量的實驗結果整理與分析總結來自於完整的實驗記錄過程,要細到每一個步驟,每一條測量數據,每一個想法包括一些靈感。實驗結果整理與分析總結是對實驗思路的不斷梳理和實驗方案的不斷完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個階段是SCI文章寫作的階段

首先是SCI文章框架格式,主要包括文章題目、摘要、引文、樣品製備、實驗結果與原理分析,總結,致謝、參考文獻等部分,這些是寫一篇SCI文章的一個基本知識。

然後是如何將實驗(理論)數據描繪成一個生動完整的故事。它首先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體現在文章的題目上;其次是文章摘要和引文部分,分別是對自己工作的精鍊總結以及對別人工作的總結,包括別人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展望和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後是下面的部分是實驗結果與原理分析總結,這裡只需要把第二個階段中所涉及的「實驗結果整理與分析總結」來一個複製即可。其中一個關鍵點是將自己的研究工作新意表達到位,這需要將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深入比照,在此基礎上做出結論。

另一個注意事項是語言問題,SCI文章寫作是地道的英文寫作、邏輯性要好。地道的英文寫作是非英語國家的人經常遇到的一個困境,解決方法是多讀英文國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尤其是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等高質量雜誌文章,體會玩味地道英文的寫法,也體會研究者的思維邏輯。沒有捷徑,勤能補拙。

以上三個階段是新手發SCI論文乃至所有類型論文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對於新手而言,每一個階段都是蛻變的過程,收穫與付出同在,快樂與痛苦並存。

不要未經同意轉載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創立於1961年,在60年後的今天,SCI與二百萬中國醫生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我國,SCI被用來評價醫生的科研能力,影響了醫生的職位、職稱、收入。發表了SCI論文,畢業方便、主任滿意、好工作青睞、晉級優先。這是一個扭曲的制度,但同時,也是遊戲規則,你反抗不了,只能適應它,利用它,順利得到想要的東西,為了生活、為了夢想、為了家人。

很多客戶(好吧,你大概猜到我的職業了)需要SCI論文,可面對幾千字的英文真的有些頭疼。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關於SCI寫作的攻略、教程,可大部分都不是臨床醫生寫的,也不是為了臨床醫生寫的。「每個月泛讀一百篇文獻,精讀幾十篇,記idea,記思路,記方法,記例句,查文獻,算數據,做統計,初稿,審閱,校訂……blablabla」這些大部分臨床醫生都很難辦到。當然,如果大家不是門診幾十個、上百個病人,病房一堆重患,每天幾台手術,應付上級檢查、應付醫鬧等等,這些科研工作也是可以勝任的。

殘忍現實擺在面前,怎麼辦?

我一直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辦法的,如果解決不了,不是因為困難太大,而是你的方法不對。所以,現在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向大家介紹一套方法。簡單,快捷,有效。缺點是對提高你的科研能力幾乎沒有幫助,只是幫你解決論文問題。但我想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說,這也就夠了,畢竟大家是醫生,治病救人不能用T檢驗,Meta分析也不能當葯吃。

這些方法不是玄門正宗,算是旁門左道,不屑看的,請勿入。

先介紹自己,二流醫學院畢業,英語能力一般,CET-6,曾混跡於某二甲醫院,現就職於某中華雜誌編輯部,偶爾幫人改改文章。水平不高,擅長投機取巧。我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

現在我們開始。2013年,SCI收錄雜誌8411本,絕大部分為英文雜誌,約佔全世界科技雜誌的8%。雖然比例不高,但你要知道,全球科技雜誌包含漢語、俄語、法語、韓語、葡萄牙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等等等,其中僅中文雜誌就有5000多本。去除這些各類語言的、太小眾的和質量實在太差的,SCI其實收錄了大部分的英文雜誌。2013年,SCI收錄論文1198944篇,請注意是一百多萬篇。按平均每篇文章6頁的話,這些文章重達500噸,首尾相接可以繞赤道36周。所以說呢,SCI其實就是一個英文科技論文的海洋。

寫作一篇SCI論文,不是建造一座學術之峰,只是滴一滴水到這個海洋里。不神聖,更不困難。第一關就是語言,第二關是套路。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講,發表SCI論文最大的困難是英語寫作。正常的提高英文寫作能力的方法是這樣的:長期、大量、精讀、多記、多練筆……兩三年下來,英文寫作能力會有很大的、很紮實的提高。具體方法,網上有很多,我就不說了。對於臨床一線醫生來講,這樣的時間和精力都是不可能擁有的。

怎麼辦?

有辦法。

我們不需要英語能力到大牛的水平,我們只是要發一篇文章,來畢業,來晉級,來養家糊口而已。我們不需要準備一桶水,來倒出一碗水;我們只需要精心的準備出發文章需要的一碗水即可。

那麼,現在我們來準備這碗水。

首先,我們來做個計算。一篇論文一般3000-5000詞,平均4000詞,平均20個單詞可構成1句話,那麼每篇文章約需要200句。方法和結果約需要80句話,都有固定的格式,直接套用文獻即可。需要我們費腦筋的是前言和討論,120句。參考文獻30篇,每個文獻對應1句話,直接套用,簡單修改,標明出處即可,這30句很容易。還剩90句,所以,實際上,一篇文章,真正需要我們動筆寫的,只有前言和討論的90句。下面分項說。

方法和結果的80句怎麼寫?比如你要做結腸癌新輔助治療的研究,方法部分需要:1.入組患者特徵,分組方法,數據採集方法(之前的數百篇文獻都有寫過非常類似的,套用,簡單修改);2.新輔助治療方法(之前的文獻也都有,什麼藥用幾天,放療用多大的量等等,直接套用,根據你的治療方式做出修改);3.觀察指標,治療結局,隨訪方式等等指標的定義(之前文獻有,直接套用,根據自己的研究不同之處做出修改);4.統計學方式(找幾篇採用類似統計學方法的文獻……)。結果部分,分組來寫,詳細描述,描述方式早已經有文獻做過,找到合適的文獻,剩下的就可以解決了。

有參考文獻的30句怎麼寫?原則是不要有大段的原文引用。我印象中,不能夠有連續90個單詞的雷同。所以,每次引用1句話,並作簡單的格式或者and、or、with、of這種助詞的修改,打斷連續引用,就比較安全了。

前言和討論的餘下90句怎麼寫?首先我們要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人,每天說的90%的話,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同樣的或者類似的話。你需要用到的工具就是谷歌和谷歌學術搜索。谷歌不用說了。谷歌學術,即谷歌scholar,在谷歌裡面輸入「學術」就能找到。把你要說的話,先扔到有道、百度翻譯、谷歌翻譯裡面大概的翻譯成英文,然後在谷歌學術裡面找到對應的話(紅色標出的)。找到合適的,修改,套用。在讀引用的文獻時,看到的關於方法和結果的好的英文寫法,再加到文章里。

這樣一篇文章的粗糙的,不是特別連貫的英文雛形就有了。再用你自己的英文,從頭到尾順幾遍。主要把邏輯捋順,用簡單的、也許不是很正確的英文講一個好故事。

最後,母語校訂。我個人認為翻譯公司的母語校訂是必須要做的。第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把都是補丁的衣裳,變成新衣裳;第二可以打斷在原文裡面不經意的連續引用。

所以,你看,其實英文寫作不是很難的。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寫第一篇論文呢?要查詢多少文獻?泛讀多少篇?精讀多少篇?怎樣選擇研究方向?需要準備什麼數據?需要用什麼統計學方法?需要怎樣的英文水平?還需要怎麼樣的練習?

答案是:

需要準備什麼?1. 聯網的電腦;2. PDF Reader;3. Word;4. EndNote。夠了。

怎樣用EndNote,這個視頻有介紹:

視頻封面SCI利器EndNote和文獻檢索:10分鐘就搞定!視頻

如果你這些都有了,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現在就開始。今天就開始。最遲明天。

解決一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答案是解決它。

寫一篇論文最好的攻略是什麼?開始寫。

選題方法:你的專業中你擅長的領域裡的一個小方向中的小問題。

太長,沒懂?簡單的說就是選題要小。舉個例子,失敗的選題是這樣的:「火箭製造新方法的研究」;成功的選題是這樣的「AB4520型運載火箭製作過程中第五節PART IIII部分342號螺絲的旋轉方式」。例子有點極端,大概是這個意思。不要想通過你的研究改變這個世界(如果你是大牛,請自動忽略),我們需要的只是做出一篇論文,發表在某個SCI雜誌上,所以,選擇一個比較熱的topic,找到可以修改的地方,小小的改變一下方向,做個統計,做個研究,形成個論文,投稿,發表。比如現在大牛們在研究某葯在肺癌中的不良反應,你可以做一個某葯在亞裔人群中肺癌的不良反應,或者該葯在亞裔人群中某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

做一個小小的改變,補一個小小的漏洞,寫一個小小的發現,有一個小小的進步。這就可以了。

即「一點之間即可成文。」

找到這個方向,選擇某篇文章。比如,你選擇的是要做一個回顧性研究。

那麼這時候,查找幾個不相關的回顧性研究,剔除內容,留下骨架。

按照這個骨架:「前言,方法,結果,結論」的幾個部分,分別開始查找內容,查找方法,查看數據,選擇統計學方法,寫結果,查討論。

就像旅行一樣,旅行最難的部分就是推開門走出去。

不必想你還沒有做實驗。論文寫完了,實驗還不簡單?

不要想你的英文很爛。相信我,工作了,結婚了,生子了,你的英文會越來越爛,今天有可能是你有生之年裡面英文最好的一天了。加油干,況且你還有翻譯軟體。

不要想你沒有時間。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忙,越來越亂,不會再有安寧的一天。但是,時間就像乳溝,只要擠總會有的。不是嗎~

所有的困難,在你動筆前都是無法逾越的高山;在你寫完後,你會發現,唉呀媽呀,其實也很簡單。

所以,與其無聊的看電視、刷微博、看微信,不如開始寫,開始查,開始做。。。

今天,從建立私人資料庫,確定研究方向開始。。。

有幾個注意事項,你要知道:

往往有的時候,看起來正確的路是彎路。不要等到付出了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努力,才發現文章無法發表,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寶貴。今天,和大家分享幾條常見的彎路,讓我們來繞開它。

1. 不要一個人戰鬥

當你看文獻時,你會發現國外發表一篇論文是一個團隊的工作,A負責Idea,B負責文獻檢索,C負責數據收集,D負責數據分析,E負責文章寫作等等。而在國內,寫一篇文章,往往是一個人在戰鬥。一個人構思研究方向,查文獻,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學統計,做統計,寫論文,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讓人心裡怕怕。

不要這樣,不要一個人戰鬥。

想辦法弄個團隊。可是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啊!怎麼辦?求助網路啊,百度啊,淘寶啊。現在,網上有許多服務商能夠提供「全文檢索」和「統計分析」的服務。

把你的文章拆分成塊。你構思好方向,初步整理一個小的資料庫,篩選出十幾篇、幾十篇文章,發給全文檢索服務商,收貨。初步整理好患者數據,大概了解下需要用到什麼統計方法,找服務商,溝通,交易。

幾百塊就能解決問題。省去大把時間。你的任務就剩下,IDEA+整理數據+論文寫作。工作量減少許多。你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有意義的部分。Focus!Focus!Focus!

在此過程中,你可以把前言和討論寫好。按照某篇文獻的格式,寫出方法和結論的大框,然後把數據填入。O,Yeah!大功告成(當然,現實中要複雜好些,大體上是這個套路)。

許多人採用這種方法,只是他們不會告訴你罷了。

2.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現在的科學研究,一定要有紮實的研究基礎。就是說,你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行。一定要!每篇文章的前言和討論的前1/3-1/2都是在陳述研究基礎。在此基礎上的前進的一小步,就是這個研究。基礎都很相似。精讀10篇左右你研究方向的文獻,主要是前言和討論部分,你會對這個「巨人」有個了解。

然後呢?引用!引用!引用!一定要引用。不要自己拍腦袋想。你用幾個月想破頭得出的東西,不如引用幾句大牛的結論。

3. 一點之見,不多不少

這個在前文已經提到過,這裡簡單說一句。「一點之間即可成文」包含兩個意思:1. 一點之見就可以了;2. 不要多,一點就好。不要去改變世界,只要夠發篇文章就好。

4. 不要「寫」文章

有的朋友喜歡自己「寫」,一個詞一個詞的寫,這樣付出了極大的辛苦,但往往結果凄涼。要知道「閉門造車」是大忌。引用三兩篇文獻,自己悶頭猛寫三千字的文章accept的概率很小很小。在我國,不管是醫學教育、英語教育還是科研方法教育都和英文世界完全不同,按照我們自己的思路悶頭寫出來的東西,幾乎不會得到編輯和同行專家的認可。

怎麼辦?參考、學習、模仿、引用。你懂的。

以上這些的,許多人都知道,只是在嚴肅高尚的課堂上不能說,在道貌岸然的學術交流時不能說。佛曰:說不得,說不得。其實,說破了,也沒什麼。

我的微信公眾賬號會持續更新SCI寫作經驗,歡迎訂閱:

http://weixin.qq.com/r/skMCGr-ESOI3rft59xa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其他訂閱方式:搜索微信ID「SCI刀筆吏」、微信號「scidaobili」即可。


想了想,我還是回答一下樓主吧, 主要是補充一下@余天升的答案。也算是知乎的處女答,也沒什麼乾貨,僅供參考。本人高分子專業,所舉例子都只限本專業,但是題主提到自己是理科生,應該有一定參考價值。

第一:sci可以說一點都不高大上,唬那些並沒有真正進入學術圈子的人作用比較大。別的金融或者文科的專業不了解,對於基礎學科,如物理和化學,沒見過哪個教授經常把sci掛嘴上的。真正走在學術前沿的課題組,文章牛不牛都是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的。看paper量到一定程度會發現知名的雜誌也有水文章,只是會少一些。別的不敢講,只拿自己所在的高分子專業來說,nature及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除外),還有science我還沒看到很水的,jacs,angew,AM水文章比例依次增加(但是它們的影響因子依次增加,所以我下面會提到影響因子也只是參考)。所以做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sci只是划了一條要求很低的線,猶如高考劃的重本線,再往下還有一區二區三區,猶如一本二本三本。而這些都不能完全說明你的文章有多厲害,還得看文章的內容,就像哪個學校都有學神和學渣一個道理,只是比例高低問題。

第二:大家提到了影響因子,我在 @余天升 答案的評論里也提到不能完全依賴。macromolecules的影響因子比Polymer Chemistry以及Chem. Communication都低,但是在高分子學科,一般都認為前者更專業,含金量更高。再者,影響因子這個東西有時候會有漏洞。不知道題主知不知道幾年前一本雜誌因為一個軟體的版權,使得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數飆升,直接導致那本雜誌的影響因子從1.5飆升到54(具體請百度Acta Crystallographica A 引文分析)。還有,影響因子跟雜誌的定位也有關,一般來說包含綜述的雜誌影響因子都比較高,相對來說含金量就沒有那麼高,比如前面提到的PC;再者,有些雜誌因為包含了較多的冷門方向和專業,會拉低整個雜誌的影響因子,比如nature(據說刨開考古等等學科,只算理科,IF可以達到五十多,道聽途說,數據不可靠,但大幅上漲是肯定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你繼續往學術方向走,你還會知道H因子這種東西,根本不看你是發在哪的,只看引用情況,當然好的的雜誌會讓你的文章更廣為人知,更有可能被他人引用。

第三:題主提到了你的同學四級都沒過就發了sci。我在這裡說一句,四級沒過還真不表示就一定不能發文章。我在這裡舉一個我實驗室一個大牛師兄的例子。他的英語寫作就非常搓,但是他最近剛發了一篇JACS,而且投稿的過程非常順利。我前面也說了,主要還是工作的含金量如何。寫作的問題是可以有老闆幫忙的,閱讀的問題是可以有辭典幫忙的……

第四:關於論文的內容,我的看法是idea是王道,然後你有足夠的數據來佐證你的idea,然後通過語言把這些組織起來就形成了一篇文章。idea可以是你的一個設想,可以是意外的發現,可以是前人沒能搞清楚的理論等等等等。而idea是否足夠創新,設計的實驗是否足夠精巧,得到的數據是否具有說服力就是決定你文章好壞的因素。引用吳奇院士的一句話就是「要解決一個科學問題」。

最後:說一說保研加分的個人看法。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有文章發表,先不說含金量多少,與其他普通的學生相比,至少表明他做了一系列實在的科研工作,比一般人更早的了解現實的科研是什麼樣子。但是鑒於不知道這裡面的水有多深,不好多說。至少我現在帶的一個師弟,號稱本科就發表了sci影響因子&>2的文章(我研二了一篇文章都還沒呢!),他的理論基礎還有實驗操作都讓我十分頭疼。。。。

所以題主不應該問怎麼樣才能發sci,而應該問怎樣才能做好科研。而刨開個人智商、外界條件等等,答案就是被摺疊的「好好學習」,就是這麼簡單。不要著急,一步一個腳印,相信題主可以的。


問題的分類里有「化學」,所以就進來回答一下。

我不清楚題主同學的研究方向,以下回答均以有機化學為例

首先樓主的問題是

怎樣才能發表 SCI 文章?

這是一個過於寬泛的問題,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個資料庫,它收錄了上萬種期刊,質量也必然良莠不齊。就化學,至少有機化學來說,出色的期刊一定被SCI收錄,但是反過來就不一定了。
所以說,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文章的難度是參差不齊的
毫不客氣的說,如果只是想在任意一個被SCI收錄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而不考慮質量的話,任何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沒有任何化學基礎)在出色的學長(老師)的指導下,一年左右肯定能做出一篇來;實際上這個時間已經非常寬泛了,如果是熟練工的話,一年兩三篇也容易得很。當然,大部分有這個能力的指導者不會做這種事,名聲重要。
舉個例子,我第一篇文章發表於我研一入學時,IF在6左右,花了我大概一年的時間,僅做參考。

這同樣也可以回答題主的另一個問題

sci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朝他們雜誌發論文,以及論文的要求到底是什麼?

在化學方面,國內一般習慣按照影響因子把期刊大致分為幾個區,一般來說區和區之間有水平差異,但區內部不能按照影響因子判斷影響力。在有機化學領域,一般認為,二三區的文章就是需要花費精力和有自己獨創性的工作了,也就是不那麼容易「混」的工作了。
所以說,有的SCI收錄的期刊是很不錯的,有的則不然,一般來說不能直接認為「SCI就很厲害」
至於向SCI發表論文的目的是為了發表自己的成果,一是宣布自己進行並完成了某個工作,二是為之後其他人的研究提供引導和數據支持。同樣,在自然科學界,論文的發表情況是對科研能力最重要的評估標準
即使是SCI,論文的要求同樣良莠不齊,難以給出定論,我個人認為一篇真正值得發表的論文的標準是「對之後的其他工作有指導作用」

然後是答主對於自己同學英語能力的質疑

身邊有個同學,連4級都沒過,居然發表了篇sci,讓我震驚

這裡存在三種情況:1、SCI收錄期刊中包括中文期刊,所以不一定要英文水平;2、真正出色的工作,導師一般都會協助修改甚至完全改寫論文,因為他才是論文的負責人,你的同學只是實驗部分的完成人;3、期刊水平較低,隨便寫什麼都能投出去。
既然你現在是大二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入學已經快兩年了。如果你同學對科研的興趣較強,在第一學期結束之後進入實驗室開始工作的話,現在有一篇不錯的工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無法判斷是哪一種情況。

至於發表論文對讀研的幫助

曾聽學姐學長們說,當你在sci或ei上,發表一篇文章,你以後的保研可以加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個是一個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當你有論文發表後,就意味著你已經熟悉了進行科學研究的流程
因為一篇合格的文章包含了思考研究方向—查閱背景資料—尋找模板反應—篩選反應條件—探究反應普適性和機制—完善工作並撰寫文章等多個部分。對於一般的研究生而言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訓練這些能力,而你在入學之前就已經部分掌握了這些的話,導師自然會對你青眼相待。
關於這方面,@徐騰飛 老師在知乎上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和回答可以供你參考,如研究生複試與保研如何挑學生,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最後,關於

一直很想弄清楚,怎麼才能發表一篇有質量,影響因子高的文章在一些很出名的雜誌上?

這就是個更寬泛的問題了,「好好學習」真的是個靠譜的建議。對於你來說的話,既然你只有大二,而且對這件事情有興趣,那麼找一個課題組,把你其他同學用在泡妞旅遊玩遊戲的時間都放在科學研究上,畢業前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提問者才大二,看到這些奇奇怪怪的名詞就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也是很正常的,至少我大二的時候也是這樣覺得的,後來見多了,IEEE標準也就那麼回事,冠以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機構或者頭銜的並不意味著非常厲害。

SCI和EI都是一種索引,發表一篇SCI或者EI索引的文章不一定意味著很牛,所以我們還有影響因子、引用數量等指標去描述一篇文章的好壞。垃圾期刊(會議)我相信各個學科都有,寫出一篇稍微像那麼回事的文章,語句通順,條理(稍微)清晰,沒有大是大非的問題,按照審稿人要求引用幾篇指定期刊的文章,然後把錢交夠,文章就能發出來了。這種情況國內國外都有。

所以這些裡面還會再細化分為非常靠譜一般靠譜垃圾幾個級別,每個級別都有哪些,問問你們的導師,不同的領域不一樣。發在非常靠譜的期刊(會議)上的文章,才能說明文章的水平比較靠譜,發垃圾期刊只能說明肯花時間、肯砸錢。

保研加分不加分,要看貴校的政策,不過加分是正常的,認為學生在本科階段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科研成果,應當予以獎勵。

回到原本的問題,怎麼樣寫一篇好的論文,那隻能是好好學習了,別向那些垃圾期刊的論文看齊。


這個人類社會往往充斥著「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大家都點頭同意的原則,實際卻並沒有普遍被實行。如果這些都已經清楚,作為理想主義的人,可能會堅持按原則辦事,不惜犧牲一些利益;而現實主義的人就主要根據實際的遊戲規則來做。很多年輕人甚至不清楚「原則」的存在,直接看到的就是實際的做法,通過實際來認識社會,又缺乏靠譜的導師。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從小在一個優勝劣汰的世界觀中成長,每一秒鐘都在拿身邊一切事情來衡量自己是不是「落後」了,有人說「精緻利己」這個詞不恰當,因為利己主義是好的;那試試用「盲目利己」這個詞吧,也不恰當,他們都能獲得實惠,並不盲目。說白了他們只是不理想主義而已。大多數「優秀」年輕人,本應有更多的資本去堅持理想(而比別人少吃虧),卻反而懼怕自己身上僅存的一絲理想會耽誤自己的前程而迫不及待地去發現併除掉,這才是最可笑的。當然,這怪誰是可以討論的,如果有人說這不該怪無辜的年輕人,應該,怪經濟現狀,怪房價,怪男權思想泛濫,怪階層固化,都可以。我對該怪誰不感興趣,對解決這個問題更不感興趣。

我帶本科班的時候,在大二的一次班會做了一個小講座叫《科學研究簡介》,主要從務實的角度,告訴本科生什麼是科學研究。對於並不想搞科研的同學,畢竟讀過一回大學,雖然自己不讀研,但大學裡面有研究生。將來別人問到了,你可以至少不偏不侈地說出個一二,自己也能比較正確地看待科研人員和學術圈的事情,不會變成在網上亂噴「全是騙國家錢生產論文垃圾」的鍵盤俠。對於以後想搞科研,急著提早進實驗室,盯著「本科生髮SCI論文」的光環流口水的學霸,也可以讓他們了解科研的一個全貌。急可以,但應該根據這件事情的規律有效地規劃自己,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不知道有沒有被牆:http://www.slideshare.net/andrewx100/ss-51842224

可能被牆了,試試這個
做科研
我從什麼是科學研究的大道理講起,然後介紹科學研究的流程,以物理為例介紹什麼是科學上的「知識」,然後介紹學術圈、學術交流,最後對決定讀研的同學給幾個建議。這些片子裡面沒有什麼為了堆砌內容的套話,都是相互聯繫的。這也是存在於每個職業科學研究者腦中的一個知識體系。這些都知道了,就在語境上能與真正的職業科學研究者對接交流了,簡單說就是「channel接上了」。


SCI的發表對於碩士,尤其博士,是必須的一種技能,也是一道難關。所謂大道無形,小道可走。下面給出一些博士期間的撰寫心得,希望能有所裨益。文章可以有三個境界:畢業、科研、貢獻。

現在只說第一個,為了畢業。

這裡的文章,可以指EI文章、SCI/E文章。

我把文章分成三個階段:閱讀、寫、改。

一、閱讀SCI論文

即:閱讀哪些文章(對象),閱讀文章的目的是什麼(目標),怎麼閱讀(方法)

1.閱讀什麼文章。

閱讀文章,需要閱讀經典的專業基礎文章、survey(概述)文章,及5-10篇左右閱讀新的高質量的專業文章。

好的文章怎麼找?首先找專業領域中好的會議、期刊;其次,經常訪問專業領域有名的實驗室、研究員的主頁,關注其發表的文章方向及內容;50-100篇,半年;就可以開始動手寫文章了。

2.閱讀文章的目的。

閱讀文章的目的有兩個主要目的:

一是了解世界上本專業領域的內容和發展情況;

二是在了解過程中,產生自己的idea,進入這個領域。

什麼是idea?怎麼樣產生?idea一般是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產生的,給出三種比較簡單產生idea的方法。

(1)第一種彌補缺陷法。即去發現別人文章中的weakness(缺陷)。你在閱讀很多個文章時候,就會逐漸發現,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完美的,解決的都是某一方面的問題。很多文章,尤其是經典論,都有很多文章跟著去提高和改善原來文章的效率、方法什麼的。因此,你可以根據這個特點,去找你感興趣的文章的weakness,你提出相應的彌補缺陷的解決方案;

(2)第二種新型方案法。就是提出與文章不同的解決方案,你覺得你在性能、方法、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方法,那就產生了新的idea,不斷地磨合,修正,完善你的idea,就慢慢成為一篇比較好的文章;

(3) 第三種減少約束法。即減少文章中的assumption(假設),一般來說,所有的假設都是約束條件,去除約束條件就是形成新的方法的過程。

這三種方法是比較簡單的、操作性比較強的方法,比較有針對性的產生idea,避免看文章中的茫然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產生idea過程中,不要想著憋大的idea,不要試圖完全推翻或者建立自己的體系。在目前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好高騖遠,往往會半途而廢。你有一點點的貢獻就好。沒有一篇文章是完美的,而任何人的工作都必須在其他人工作基礎上進行的。

3.怎麼閱讀文章。

(1)首先,最忌諱的是一篇文章反覆閱讀前面的幾段。要閱讀,盡量一次性閱讀完,不管理解多少,盡量一次閱讀完,你可以一篇文章多閱讀幾遍。不要放。很多人都是,覺得閱讀起來難,閱讀一閱讀,放一放,然後再從頭閱讀。好像燒開水,沒等開鍋呢,就涼涼了,然後再燒。

(2)第二,閱讀的時候帶著想法閱讀。閱讀文章不是相面,你要看看內容是什麼,和以前的有沒有區別,有什麼不同,有沒有weakness。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就忘了這個事情。怎麼辦呢,就是每次看完,對這篇文章做個summary,總結一下文章的主要闡述的內容和方法,和以前的對比一下,這樣,就把文章吃透了。好的文章不妨隔三差五的多閱讀幾次。

(3) 第三,看到好的句子,記下來,然後自己寫文章時候改一下就可以用的。尤其是閱讀native的文章,非常必要。文章的文風怎麼樣,整個文章的版式,句子的書寫,辭彙的使用。文章閱讀多了,就很容易把專業辭彙積累下來,所以,尤其在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把好的句子、單詞記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非常推薦大家這樣去做。

二、撰寫SCI論文

撰寫文章和閱讀文章過程類似,包括確定文章的性質,文章的目標(發表到哪裡),寫文章的方法。要了解文章的組成是什麼,每一部分應該怎麼寫,然後再進入寫文章的過程。

在具體撰寫的時候,需要考慮下面的過程:

撰寫什麼性質的文章。如會議文章、期刊文章、letter、regular paper,或者寫的是綜述(survey)、方法、理論等等。不同的文章的對象,載體,篇幅,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比如,會議文章、短文章等對新的要求比較高,比較短,其他的次之,所以文章撰寫要集中在新的方面;而期刊文章等對新的要求之外,還要求完善、高質量,所以撰寫時候要系統性和創新性並重。

撰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你想要發表的地方是什麼,會議還是期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期刊文章。所以,在寫文章之前,盡量確定要投的期刊或會議。然後,去閱讀幾篇最新的該期刊或者會議的文章,明確一下體例和內容大致規劃。重要的是,你選擇的題目和投稿對象的要求盡量切合。

第二,你想要發表的時間,一定要有個發表的時間點。一方面,人都是有惰性的,你限制了時間點,就能很好的督促你,你可以多選擇幾個,這樣你就會處於忙碌和興奮狀態,成果就會快而且好,否則非常容易消極怠工。另一方面,很多畢業生,需要在寫大文章之前,需要得到文章的接收函。在時間規划上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想在時間上快一些,可以找一下相關刊物的special issue或者special section等,一般這特刊,出版的速度相對快些。一定要提前謀劃,無論是會議還是期刊,一般要提前半年以上。

撰寫文章的方法。首先了解一下文章的結構。通常一篇文章包括7個大的部分,每頁大概10段,每段大概4,5個句子。所以,一篇會議文章大概200-300個句子罷了。一小時寫5句,一天寫一頁也就差不多了,一周也就寫一篇文章吧,當然前提是idea什麼都比較成熟後。其實,如果真的想明白了,差不多2-3天也就可以了。

文章的組成。下面,針對文章給出7個大部分的一些內容組成:

(1) Abstract 對自己工作及其貢獻的總結:

a)闡述問題;

b)說明自己的解決方案和結果。(150-200words)

(2)Introduction 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綱、你的貢獻:

a)題X是重要的;

b)前人的工作A、B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

c)A、B有一些缺陷;d)我們提出了方法D;

e)D的基本特徵,和A、B進行比較;

f)實驗證明D比A、B優越;

g)文章的基本結構,大綱。(1page)

(3)Previous Work 說明自己與前人的不同:

a)將歷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類別;

b)對每項重要的歷史工作進行簡短的回顧(一到幾句),注意要回顧正確,抓住要點,避免歧義;

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進行比較;

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評價前人的工作,不要過於苛刻;

e)強調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舉出各自適用例子。

(4)Our Solution 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個部分:

a)從閱讀者角度闡明定義和表示法;

b)提供演算法的偽碼,圖解和相應解釋;

c)用設問的方式回答閱讀者可能提出的潛在問題;

d)複雜的冗長的證明和細節可以放在附錄中,這裡關鍵是把問題闡述清楚;

e)特例和例外應該在腳註中給予說明。

(5) Performance Analysis 驗證提出的方法和思路:

a)合理地設計實驗(簡潔的實驗和詳盡的實驗步驟);

b)必要的比較,突出科學性;

c)討論,說明結果的意義;

d)給出結論。

(6) Conclusion 總結、前景及結文:

a)快速簡短的總結;

b)未來工作的展望;

c)結束全文。

(7) References 對相關重要背景文獻的全面引用:

a)選擇引文(眾所周知的結論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經典的和新的文章要引用);

b)與前文保持一致。

然後我們就開始撰寫文章了。

首先,撰寫文章時候,最好一氣呵成。千萬不要猶豫,今天寫點,明天寫點的樣子。那樣往往寫不好文章。一篇SCI論文,我想,一般最多用一周多一點的時間寫完主題部分;而一般會議文章2,3天即可。當然,一些實驗可能需要時間長些。無論如何,不可以拖延。可以說,每篇文章都可以發表,所以你寫出的文章肯定是有成果的。

其次,撰寫文章時候,有些需要注意的語言表述的地方。首先,盡量拼寫、語法正確。保證全文沒有單詞錯誤和明顯的語法錯誤,這個非常重要。文章學術是非常嚴謹的,錯誤拼寫容易讓人覺得水平不高。另外,撰寫句子盡量簡單,每個句子只包含一個意思,這個和中文文章差別很大。記住一定用簡單的句子,一般情況下,即使算上從句也盡量不要超過兩句話。第三,避免用口語。例如so、the same as、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等。從native和好的文章裡面,把重要的連詞的應用學好。如therefore,however,moreover等等,盡量裝著學術化一些。第四,盡量避免第一人稱,we怎麼怎麼地。

文章的組成元素。通常,包括圖形、公式、演算法、證明等等。文章應該是圖文並茂的。通常情況下,如果閱讀者是同一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看完文章的圖片及圖注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大體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標註好每一幅圖片所展示的信息,但盡量簡潔。圖和文本要保持一致,並且互為補充,所有圖在文章中都是必須提及的。不同的圖有不同的要求:

(1)對於說明性、功能性和流程性等的圖,我建議一般先自己在紙上手繪大框,這樣方便設計、修改,等定型後,在用專業工具繪畫,這樣一般效果很好而且節省時間。

(2)另外,當採用柱狀圖、折線圖等,優先用黑白色,然後是灰色或陰影的,最後才是彩色的。據說有大概10%的男性是紅/綠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紅/綠色,而且列印時候大多時候是黑白的,所以,在採用顏色標識的同時,盡量加一些標識性的線條標誌,要有區別於其他區域的大小和形狀。對於這些性能分析、對比等,在解釋時候一定要盡量說明圖的形成原因,並包括數據。如與誰相比,能效提高百分之多少,什麼原因造成的等等。

(3)第三,作圖工具一定要專業,盡量避免用excel等做,通常做的不是很好看。圖的質量一般是300dpi以上,所以如果可能,盡量用專業工具作圖,然後粘貼。在文章錄取後,尤其期刊文章,一般需要提交高質量的圖片,盡量是jpg和tif格式的。

(4)最後,文章排版要盡量和文章要求一致,直接使用投稿對象的模板。如果latex等熟悉的朋友,盡量用latex,排版的質量非常棒的。

除了圖,文章裡面還應該有公式、演算法、證明、定義等。一定盡量用專業的東西編寫,這些地方盡量不要用圖片。整篇文章要盡量用多種元素說明,避免整篇大片大片的文字描述。

最後,好的文章要有好的明確的題目,我一般是先寫一個然後整篇文章寫好後,再修改、定稿。

三、修改SCI論文

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修改出來的。完成一篇文章後,先通閱讀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要更改的。一般來說,更改有本人更改和他人更改兩種。寫完之後通閱讀一次,先不要再閱讀,放兩三天再說。這樣容易產生新的更好的想法,然後再仔細更改。更改是個打磨的過程,必須字斟句酌,可以參考其他好的文章,對照寫。改文章絕對不是查缺補漏那麼簡單,要從審稿人、閱讀者多個角度去看,想想閱讀者能從你這個文章裡面獲得多少、想看的是什麼。另外,一定請領域朋友幫助審查一下,以便檢驗文章的正確性和新鮮性,而且可以對一些術語用詞進行改善。

修改好之後,就是投稿。

一定要選擇和自己文章非常搭的期刊或者會議投稿。如果是正常期刊的文章,一般隨時都可以投稿。但是對於特刊、會議一般是有時間限制的。對有時間限制的,建議盡量提前一兩天投稿。我見過很多人,都是非得到最後那天才投稿,這樣如果發生意外就不好補救了。另外,有些期刊為了增加公正性,要求匿名投稿,這個一定要注意。

最後,不管文章接受還是被拒,都會有比較好的意見回來,一定要認真閱讀這些意見並做相應的修改及反饋。

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文章的滾動問題。一個方向,發表一篇文章後,不是就完成大吉了。還有盡量深挖你這個課題。會議文章—》期刊文章;一個主題多種實現方法。一個好的idea,我覺得怎麼應該發一到兩篇conference和一個journal

(2)文章合作:在質量和數量上大幅提高。

(3)作者排序的問題,為以後工作做準備。

(4)項目申請問題。

(5)最低滿足文章之後,是為以後鋪路的問題。平實心態,積極爭取。

以上是自己在做研究時候的一點點小心得,為寫而寫,寸光短視,指望有所裨益。

文章問題是個小問題,作人和做事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大家做研究、寫文章、申請項目,一定注意多交流、多溝通、多參加學術和其他活動,多交朋友。

學術問題對於個人來說,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都在學術外面

祝大家多多發論文!


【知乎第二答】每天更新,請保持關注


本文將同步更新於我的專欄:SCI - 知乎專欄,歡迎各位關注!

提問者才大二,作為高二發表SCI通訊作者的答主,怒答一波。


先上雞湯:

年輕無極限!不要害怕說自己才本科生,沒有什麼經驗。其實有些研究生也只是剛入門,往往也發不出好文章,有些本科階段就能有三篇SCI的大神,也在你身邊,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要用於嘗試。我第一篇SCI被拒稿11次還接收了,你怕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另一篇答案里談過一些(傳送門:你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 李嘉暉的回答)那個回答主要是談經歷的,在這裡回答一下技巧性的問題,即SCI的查、讀、寫、改、投,進行掃盲科普。


-------------------------------------------------目---------------------錄-----------------------------------------------------


1. SCI是什麼,影響因子是什麼,中科院分區是什麼?

2. SCI寫作前的必經步驟——文獻檢索如何做?

3. 如何有針對性的閱讀SCI論文?

4. 寫好SCI你還可以用到的工具?

5. SCI的寫作技巧?

6. 投稿經驗與作者順序——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並列一作?

7. 發表後如何提升引用?

8. 我的第一篇SCI發表歷程。


-------------------------------------------分---------------割---------------線----------------------------------------


1. SCI是什麼,影響因子是什麼,中科院分區是什麼?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答主回答過了,我在這裡稍作補充和解釋。


1.1 SCI是什麼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於1957 年創立,是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收錄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多個基礎學科的期刊。


說白了,SCI就是一個檢索工具(類似於Google,只是分工不同。Google可以檢索各類日常信息,而SCI專註論文檢索,在ISI Web of Knowledge中通過關鍵詞搜索到論文,便可直接通過鏈接訪問出版社進行下載)


誤區1:SCI只收錄英文期刊


答:SCI也收錄多種語言的期刊,例如Acta Chimica Sinica(化學學報),為中文出版物,被SCI檢索。

誤區2:SCI和SCI-E的區別


答:SCI的出版形式其實有有四種:印刷版、光碟版(SCI CDE)、聯機版(SciSearch)和網路版(SCI-Expanded)。SCI收錄約3749種期刊,SCIE收錄約8619種(數字每年在變化)。就目前而言,SCI收錄的是創刊較早的學術期刊,那時的電子信息技術還不算特別發達,往往採取紙質收錄的形式。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SCI-E通過網路收錄的方式,擴展了SCI收錄的範圍,能夠容納更多優秀的學術期刊。


目前而言,很多高校或科研院所已經將SCI與SCI-E視為一體。


誤區3:SCI期刊是固定的


答:非也。每年Thomson Reuters(湯森路透,原SCI運營方,現已將其出售)會根據期刊的自引、他引情況,對不符合規範的期刊進行警告,甚至剔除。一般來說,突然發行量增加論文質量普遍下降自引次數太高等原因都有可能是期刊被剔除出SCI的原因。不過,每年6月,都會進行重新評審,部分SCI可能會被重新收錄。同樣,每年6月都會有一批新的期刊被SCI收錄。


部分被剔除SCI的期刊名單(Dropped):

ACM TRANSACTIONS ON ASIAN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部分最新被收錄SCI的期刊名單(Newly-added):

Advanced Science

Acta Structilia


部分被剔除SCI後又回歸隊列的(Reactivated):

ACT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ADVANC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詳見官網。(傳送門:Journal Search)。


延伸閱讀請移步:「第一講」什麼是SCI? - SCI - 知乎專欄


1.2 影響因子是什麼 (JCR)


每年六月,幾家歡喜幾家愁,因為要出影響因子了!!!


每年六月,湯森路透會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該期刊前兩年文章在當年的引用次數除以前兩年的文章數。

(圖有一點老,但可以說明問題)。

詳見JCR官網。 (傳送門: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

延伸閱讀請移步:

「第二講」什麼是影響因子? - SCI - 知乎專欄「第三講」什麼是特徵因子? - SCI - 知乎專欄

1.3 中科院分區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根據每年的JCR數據,將學科分為14個大類和174個小類。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分為4四個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5%(含5%)期刊劃分為1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5-20% (含20%)為2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20-50% (含50% )為3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後50%為4區。


【比較】 JCR分區法


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4個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25%(含25%)期刊劃分為Q1。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25 -50% (含50%)為Q2。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50-75% (含75% )為Q3。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後75%為Q4。


詳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傳送門:歡迎來到中科院JCR期刊分區數據在線平台)


總而言之,目前為止國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認可中科院分區,也會依照中科院分區和期刊的影響因子來對論文作者進行獎勵。


1.4 SCI期刊論文的類型(8.25 0:39更新)


Article(全文):最為常見的論文形式。

Letter / Communication (讀者來信 / 通訊):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期刊為了節約版面,多登好文,採取縮短論文篇幅的方式。部分不含Abstract,或者將Materials and Methods放在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特點是出版速度快。

部分期刊只收communications或letters,不接收長文,如Advanced Materials。(傳送門: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名中帶有快報性質的,如Applied Physics Letters,也不接收長文。

Review(綜述):總結性的概括本領域的發展概況和發展方向,一般是約稿(Invited),少數期刊(如Chemical Reviews)接受先投遞Proposal(大綱),審閱通過後再投稿綜述全文。

Conference:會議論文,多見於論文集。

-------------------------------------------分---------------割---------------線-----------------------------------------------


2. SCI寫作前的必經步驟——文獻檢索如何做?


2.1 論文查新的常用網址


ISI 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

官方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通過此檢索平台檢索出的期刊與論文即為SCI收錄。


谷歌學術:Google 學術搜索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可以找鏡像。


百度學術:百度學術 - 保持學習的態度


Bing學術:必應 學術 - 學無止境,術有乾坤


Nature:nature.com

國際知名出版社自然(Nature)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Science:http://science.sciencemag.org/

國際知名學術協會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雜誌Science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ScienceDirect:ScienceDirect.com

Scopus:Scopus - Welcome to Scopus

兩者同為國際知名出版社愛斯維爾(Elsevier)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注1】


Springer:Home - Springer

國際知名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Wiley:Wiley Online Library

國際知名出版社威利(Wiley)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ACS:ACS Publications Home Page

國際知名學術協會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RSC:Journals, books amp;amp;amp;amp; databases

國際知名學術協會英國皇家化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Sci-Finder:SciFinder - A CAS Solution

國際知名學術協會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中國知網:中國知網

國內常用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注2】


萬方:http://www.wanfangdata.com.cn/

國內常用的檢索平台,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清華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

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http://www.princeton.edu/main/library/

可能需要所在學校/研究所/機構有一定的許可權。


學術網站大全: 學術網站大全

小木蟲:小木蟲 - 學術 科研 互動社區


【注1】:Scopus收錄約22000期刊,相對於ScienceDirect更為豐富。

【注2】:上文提到的文獻檢索網站,除ISI Web of Knowledge外,只是檢索SCI收錄期刊的一種方式,並不代表此文獻檢索工具所檢索出的期刊與論文皆為SCI收錄。特此聲明。


2.2 如何進行文獻檢索,以ISI Web of Knowledge為例簡要說明之


(1)通過學校/研究所/機構授權的賬號登錄ISI Web of Knowledge


常用方法:訪問學校官網→訪問圖書館→利用學號/工號/校園卡賬號/資料庫賬號及密碼登錄→訪問電子資料庫(通常有導航頁)→訪問ISI Web of Knowledge。

上圖截取自北京大學圖書館。(傳送門:http://dbnav.lib.pku.edu.cn/homepage/)


(2)訪問ISI Web of Knowledge主頁。(傳送門: Web of Science [v.5.22.3])


基本檢索:可檢索主題,標題,作者,作者識別號,編者,團體作者,出版物名稱,DOI,出版年等欄位。可採用單一欄位或多欄位檢索。可自定義時間跨度,或進行更多設置。


【例】

(1)搜索 作者 「Jia Hui Li」 使用單一欄位:作者。

(2)搜索 作者 「Jia Hui Li」和標題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Building Materials at Low Temperature」 使用多欄位:作者 Jia Hui Li AND 標題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Building Materials at Low Temperature。(可使用多種布爾運算符:SAME &> NOT &> AND &> OR)

(3)通配符及模糊檢索:* 表示一個或多個字元;? 表示一個字元;$ 表示 0或一個字母。

reduc* → reduced / reduction / reduce / reducing

m?n → man / men

colo$r → color / colour

(4)精確檢索:使用雙引號「 」。

檢索完成後,點擊出版商處的全文(需要許可權),訪問相關出版商進行論文下載。或保存至Endnote進行文獻引用。

此處以Elsevier出版社Materials and Design期刊為例,檢索到論文後,通過ISI Web of Knowledge跳轉至出版社進行下載。(需要許可權

☆高級檢索:可採用使用欄位標識、布爾運算符、括弧和檢索結果集來創建檢索式。


也可參閱ISI Web of Knowledge官方應用技巧。(傳送門:Web of Knowledge應用技巧)或各高校圖書館。


-------------------------------------------分---------------割---------------線-----------------------------------------------


3. 如何有針對性的閱讀SCI論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學會閱讀,才能學會寫作。我的建議是,多讀高影響因子期刊所發表的論文(高瞻遠矚),多讀高被引次數論文(研究熱點),多讀綜述類論文(一篇勝百篇),多讀行業翹楚的論文


3.1 各學科高水平期刊匯總


綜合類期刊

《自然》 Nature(IF=38.138)Current Issue : Nature

《科學》 Science (IF=34.661)http://science.sciencemag.org/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IF=9.423)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1.329)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新刊,高水平)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數學

《數學學報》 Acta Mathematica (IF=3.737) Acta Mathematica

《數學年鑒》 Annals of Mathematics (IF=3.116)Annals of Mathematics

《美國數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F=2.836)Journal of the AMS


物理

《自然·物理》 Nature Physics(IF=18.791)Journal home : Nature Physics

《現代物理綜述》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IF=33.177,綜述)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7.645)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評論·X刊》Physical Review X(IF=8.701)Physical Review X

《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F=3.142)Applied Physics Letters

《自然·光學》Nature Photonics (IF=31.167)Journal home : Nature Photonics

《應用物理評論》Applied Physics Reviews(IF=14.31)Applied Physics Reviews


化學

《自然·化學》 Nature Chemistry (IF=27.893)Journal home : Nature Chemistry

《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3.038)http://pubs.acs.org/journal/jacsat

《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1.709)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化學科學》 Chemical Science(IF=9.144)Chemical Science Home-For findings of exceptional significance from across the chemical sciences

《化學評論》 Chemical Reviews (IF=37.369,綜述)Chemical Reviews (ACS Publications)

《化學社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34.090,綜述)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Home-The home of high impact reviews from across the chemical sciences.

《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IF=22.003,綜述

http://pubs.acs.org/journal/achre4

《自然綜述·化學》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新刊,高水平)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美國化學會·中心科學》(新刊,高水平)ACS Central Science (ACS Publications)


材料

《自然·材料》 Nature Materials(IF=38.891)Journal home : Nature Materials

《自然·納米科學》 Nature Nanotechnology (IF=35.267)Journal home : Nature Nanotechnology

《自然綜述·材料》Nature Review Materials(新刊,高水平)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IF=18.060)Advanced Materials

《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新刊,高水平)Advanced Science

《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1.38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美國化學會·納米》ACS Nano(IF=13.334)http://pubs.acs.org/journal/ancac3

《材料視界》Materials Horizons (IF=9.095)Materials Horizons Home-The new home for rapid reports of exceptional significance on innovative materials

《納米快報》Nano Letters(IF=13.799)Nano Letters (ACS Publications)

《材料化學·A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8.262)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Home-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生物

《細胞》Cell (IF=28.71)http://www.cell.com/cell/home

《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IF=43.113)Journal home : 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 (新刊,高水平)Nature Microbiology

《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IF=18.699)Journal home : 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 (IF=12.709)Journal home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 (IF=25.328)Journal home : Nature Methods

《自然·實驗手冊》Nature Protocols (IF=9.646)Journal home : Nature Protocols

《自然·基因》Nature Genetics (IF=31.616)Journal home : Nature Genetics

《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新刊,高水平)Nature Plants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IF=16.724)Journal home : 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IF=13.338) Journal home : Nature Structural amp;amp;amp;amp; Molecular Biology


醫學

《自然·藥學》Nature Medicine(IF=30.357)Journal home : Nature Medicine

《柳葉刀》Lancet (IF=44.002)http://www.thelancet.com/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59.558)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 amp;amp;amp;amp; Review Articles on Disease amp;amp;amp;amp; Clinical Practice

《臨床醫生癌症雜誌》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IF=131.723)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美國醫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IF=37.684)Home | JAMA | JAMA Network


能源

《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新刊,高水平)Nature Energy

《納米能源》Nano Energy (IF=11.553)Nano Energy - ScienceDirect.com

《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15.230)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ergy amp;amp;amp;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


工程

《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新刊,高水平)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通訊·工業電子》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F=6.383)IEEE Xplor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通訊·能源電子》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IF=4.953)IEEE Xplore: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志》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F=5.629)IEEE Xplor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化學工程雜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5.310)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志》AICHE Journal (IF=2.980)AIChE Journal

《工業與工程化學研究》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IF=2.567)Industrial amp;amp;amp;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CS Publications)

環境

《自然·地質》Nature Geoscience (IF=12.508)Journal home : Nature Geoscience

《自然·環境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 (IF=17.184)Journal home : Nature Climate Change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IF=5.393)http://pubs.acs.org/journal/esthag


高被引論文標識:

3.2 如何高效有針對性閱讀


如何在茫茫論文的海洋里找到可讀的論文,尤其是新進入一個領域。我的建議是:先讀綜述(Review)確定大方向,再精讀論文(Paper)找到小方向。


1. 閱讀綜述

Content(了解文章結構)→Introduction(了解基本概況,包括但不限於:材料/技術方法的發明人,研究方法/研究重點的變遷經歷,簡要性質/功能總結,本篇論文重點論述內容)→


以石墨烯(Graphene)為例:

大方向:石墨烯的化學生物學性質;小方向:石墨烯複合材料的殺菌效應


(1)在化學高水平綜述Chemical Reviews中檢索1篇Reviews進行閱讀。(我比較推薦ACS的平台,可以在線閱讀並做標註)

檢索詞:Graphene / Graphene AND Bio*

我們找到了這篇文章(包含Graphene,Bioapplication關鍵詞)

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Nanoparticle Hybrid Materials for Bioapplications

Perry T. Yin, Shreyas Shah, Manish Chhowalla, and Ki-Bum Lee

(傳送門: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a€「Nanoparticle Hybrid Materials for Bioapplications)

2. 查閱目錄,了解綜述大致結構,發現我們重點要看的部分是:

【待續】


4. 寫好SCI你還可以用到的工具?

4.1 文獻管理軟體

Endnote 官網傳送門:EndNote | Thomson Reuters

【待續】


5. SCI的寫作技巧?——IMRD原則

【待續】


6. SCI 投稿與發表 將會在一篇學術論文投稿的所有流程是怎樣的? - 李嘉暉的回答中更新

6.1 SCI論文投稿之前需要準備什麼?


仔細閱讀期刊主頁的 Guide for Authors,認真按照期刊要求進行準備。

論文稿件(Manuscript),Word 或 Latex 格式,有時可能需要使用期刊的 Template。

作者信息(Authors Information, First Author, Corresponding Author),準備所有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地址、郵箱、郵編、ORCID及其他信息,註明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並列作者,並按期刊規定用不同符號標出,通訊作者常用 *

投稿信(Cover Letter),寫明期刊名稱,文章類型(Paper,Article,Communication,Letter,Review),論文簡介,通訊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地址、郵箱、郵編等聯繫方式。

圖片(Figures),通常為 Tiff 或 EPS 格式,根據期刊要求調整解析度(DPI)。部分期刊需要單獨上傳圖片。

表格(Tables),放置在一個 Word 文檔中。部分期刊需要單獨上傳表格。

推薦及迴避審稿人(Recommended and Opposed Reviewers)。根據期刊要求推薦及迴避相關領域的審稿人。可從參考文獻同行領軍者多次為該期刊審稿或投稿的作者中選擇及推薦。

簽署版權轉讓協議書(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按照期刊要求籤署,Open Access期刊不用。

*圖摘(Table of Contents),可選,根據期刊要求。


著名期刊Guide for Authors(Author Instructions)一覽:

Nature:Online submissions : Submissions : For authors and referees : Nature

重點解讀:

1. Before submissi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ensures that all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e author list and agree with its order, and that they are aware the manuscript is to be submitted.

通訊作者需要確認未遺漏其他作者的信息作者同意他們的排序作者知曉論文已經投出

2. Cover letter
Although optional, the cover letter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briefly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mitted work and why i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journal. Please avoid repeating information that i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The cover letter is not shared with the referees, and should be used to provid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to declare any related work that is in press or submitted elsewhere.

投稿信不是必須提供,但建議提供投稿信,說明兩點: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為什麼這項研究適用於本期刊。投稿信中不要重複出現摘要和引言中將會出現的信息。投稿信不會送至審稿人處

3. Main manuscript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flexible with regard to the format of initial submissions. Within reason, style and length will not influence consideration of a manuscript. If revisions are requested, the editor will provide detailed formatting instructions at that time.

To facilitate the review process however, we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incorporate the manuscript text and figures into a single pdf or Microsoft Word file. Suitably high resolution figures may be inserted within the text at appropriate positions or grouped at the end. Each figure legend should be presented on the same page as its figure. The reference list should include article titles. If providing a pdf, please number all lines. The submission system will number all lines in a Word document for you. We accept LaTeX files at the acceptance stage, but before that time please supply PDFs.

為了加快審稿速度,建議將稿件正文與圖片合併於一個單獨的pdf文檔或Word文檔高解析度的圖片可以插入文章的合適位置或在文末處有序排列。參考文獻需要包含文章標題。如果提供pdf,需要標出行號。提供Word文檔則不必(投稿系統會自動標註)。我們只在文章接受階段接收LaTeX文件。


【待續】


------------------------------------------分---------------割---------------線-----------------------------------------------


6.2 SCI論文投稿方式?

6.2.1 紙質投遞

極少部分SCI期刊需要作者將論文稿件列印一式X份,寄送到編輯部地址。


6.2.2 郵箱投遞

少數SCI期刊需要作者將論文稿件發送至期刊編輯部郵箱。

如劉克峰教授任主編的Communications in Analysis and Geometry (傳送門:Communications in Analysis and Geometry),在其投稿指南(submission)中就提到:

General Information
Please submit your paper to: Kefeng Liu, Editor-in-Chief, liu@math.ucla.edu or to any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6.2.3 投稿系統投遞


這是目前SCI期刊最主流的投稿方式。常用的投稿系統為:

Editorial Manager (Elsevier,Springer,Wiley,Plos,Maney,Taylor Francis常用,服務提供商:Aries Systems Corporation,傳送門:http://www.ariessys.com/)

ScholarOne(Wiley,RSC,IOP,IEEE,Sage常用,服務提供商:Thomson Reuters,傳送門:ScholarOne Manuscripts)

AAAS Submission Information Portal(Science及AAAS出版社期刊專用,傳送門:AAAS | Login)

PNAS Manuscript Submission System (PNAS專用,傳送門: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CS Paragon Plus
Environment
(ACS專用,ScholarOne改進版,傳送門:https://acs.manuscriptcentral.com/acs)

NPG Manuscript Tracking System (Nature出版社專用,服務提供商:E-Journal Press,傳送門:http://www.ejpress.com/ejpress.html)

Manuscript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 System(APS專用,服務提供商:Peer X-Press,傳送門: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Peer X-Press)


還有一些不常用的投稿系統(多為期刊或出版社根據自身網站開發):

Editorial Express:Editorial Express?: Web-Based Software for Electronic Edit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Hindawi Manuscript Tracking System:Hindawi Manuscript Tracking System


Editorial Manager 投稿系統使用方法「第N講」一篇SCI論文的投稿過程(一) - 知乎專欄

1. 註冊投稿系統。

1.1 首次使用請點擊Register Now,進行註冊。

1.2 填寫Given / First Name(名),Family / Last Name(姓)、E-mail Address(郵箱)。推薦使用ORCID(科研人員與投稿身份識別碼)註冊並登錄,請訪問:ORCID。

1.3 依次按要求填寫個人信息,紅色部分必填。如果以導師的信息進行註冊,Title(頭銜)處應填寫Prof. / Dr.。

1.4 繼續填寫相關信息。Available as a Reviewer根據個人需要,選擇是否以後作為該期刊的審稿人。

1.5 完成註冊,郵箱中收到註冊成功的郵件。

Dear Prof. X,

You have just been registered as user for Journal of A and B.

Here is your private confidential password, which you need to access our site:

Your username is:
Your password is:

Please save this information in a safe place.

Best regards,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A and B

2. 開始投稿。

2.1 登錄投稿系統,開始投稿(Submit New Manuscript)。

2.2 選擇文章類型(Letter / Communication / Article / Review / Correspondence)。

2.3 鍵入標題(Title)。

2.4 添加作者(Author),勾選方框確認通訊作者(This i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部分期刊對於作者要求嚴格:We will not accept changes post-acceptance to the author list。因此要反覆確認作者的排序、姓名、工作單位是否正確。完成投稿後再修改作者信息,需要提交Change of the Authorship Form。

2.5 填寫基金(Funding)。

2.6 選擇文章所屬分類(Category)。以化學為例,部分期刊將投稿分為Organic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Environmental Chemistry等類別,交由不同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進行處理,以提高文章處理速度。

2.7 鍵入摘要(Abstract)。注意投稿指南(Guide for Authors)中的摘要字數限制。α、β、η等特殊符號可用右上方Insert Special Character進行輸入。

2.8 鍵入給編輯的信(Comments)。這裡輸入的內容將不會呈現給審稿人。通常此處用作填寫Cover Letter(投稿信),但部分期刊會要求Cover Letter單獨在附件中上傳。

投稿信中除了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亮點的表述外,通常需要說明本文不存在一稿多投現象、沒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衝突)。

This is the first submission of this manuscript and no parts of this manuscript are being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All authors have approved this manuscript. No author has financial or other contractual agreements that might cause conflicts of interest.

2.9 推薦或迴避審稿人(Suggest / Oppose Reviewers)。可從參考文獻作者、同行領軍者、多次為該期刊審稿或投稿的作者中推薦審稿人。

2.10 添加附件(Attach Files)。根據投稿指南(Guide for Authors)中的要求,在不同的Item中上傳附件。稿件(Manuscript)為必須,部分期刊要求單獨上傳Figures(圖片)和Tables(表格)、Cover Letter(投稿信)、Table of Contents(圖摘)、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版權轉讓協議書)。也可上傳Supplementary Materials(附加材料),通常為非關鍵性的輔助數據、其他圖表、影片、音頻等。

注意投稿系統對文件的大小要求(Size)。全部上傳完成後可以用Order來調整順序,通常的排列順序為,Cover Letter、Table of Contents、Manuscript、Figure 1—N、Table 1—N、Supplementary Materials、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

2.11 生成PDF確認文件(Build PDF for my Approval)。

3. 投稿確認。

3.1 當投稿所用的PDF生成後,郵箱收到一封郵件。

Dear Prof. X,

The PDF for your manuscript, "Title" is ready for viewing.

In order to formally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the journal, you must approve the PDF. Click "Author Login". In your main menu, you will see there is a category entitled "Submission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

Click on that category, view your submission and approve it. In the unlikely case of conversion issues you may submit your manuscript data as a PDF file.

Your manuscript will then be formally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Thank you very much.

With kind regards,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A and B

回到投稿系統,點擊左側的Action Links,選擇Edit(繼續修改)或Approve(確認提交)。確認下載後的PDF無誤後,確認提交。

3.2 投稿成功,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正在處理的投稿)數量為(1)。

Dear Prof. X,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itle", to Journal of A and B.

The submission id is:

Please refer to this number in any future correspondence.

During the review process, you can keep track of the status of your manuscript by accessing the following web site:

With kind regards,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A and B

點擊鏈接可以追蹤文章投稿後狀態的變化。通常為: New Submission→With Editor→Under Review→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Decision in Process→Minor Revision / Major Revision / Reject and Resubmit / Reject→Accept。

3.3 進入審稿狀態(Under Review)。

以上。


-------------------------------------------------未------完------待------續--------------------------------------------------

禁止轉載,特此聲明。


http://weixin.qq.com/r/Y-vF3U-EIRJerQu_965x (二維碼自動識別)


SCI 真的不算什麼東西啊,不要覺得發 SCI 就是大神。
好好做研究的,誰沒有個幾篇文章?我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發文章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CNS 是 SCI,化學學報也是 SCI,能比么?
君不見,湯森路透都把 SCI 賣掉了。你們啊!


英文4級沒上發表sci很正常;翻譯,潤色是可以找公司來完善。sci的門檻主要看分區和影響因子來衡量


首先,多高影響因子算高?也就是你目標多少,難度依次指數遞增。比如我們行業,三分為灌水,隨便就發了。5分以上就得費些力。7分就算很不錯,可以列為自己代表作。10分?大概得借天時地利人和。再高?我估計這輩子都不一定有指望。
其次,怎麼發,當然是和導師一起做研究啊。怎麼做研究?一般本科生對此是沒有概念的,但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首先要在導師指導下閱讀領域內文獻,越多越好,建立概念,以及看別人家做了什麼,以免重複。
其次,建立自己的觀點或假設,這種設想往往是現有問題的拓展,當然大牛一般都不會follow別人的,大牛往往自己建立一個領域本身,這個叫創新,學術最看重的就是創新。
然後做實驗實現或者驗證自己的設想。一般小的創新越容易實現,但是文章不會太好。大的創新往往會發現兩個問題,你想的不對,或者在實驗中困難巨大,無法實現或者無法解釋。但是你一旦突破,恭喜你。
最後就是寫論文啦,這其實是最簡單的,就是把上述過程講給別人啦。包括做圖和處理實驗數據步驟。四級過不過不要緊啊,寫的不好有導師啊哈哈,邊寫邊提高啊~
所以,介於題主的身份,目前最重要的是去找一個實驗室,先打下手,然後看看能做點什麼。本科生有激情的人很多啦,可惜善始善終的人並不多。

最後,還是想說,最好還是對科學有想法去搞研究,發論文。而不是為了保研啊什麼的。我是不太贊成本科生為了保研灌水的。雖然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包括那些已經成名的科學家,也忘記了初心。


高票回答都好精彩喲~小姐姐也忍不住來湊湊熱鬧咯~

SCI論文的發表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複雜和可怕。SCI也分一區二區三區的,根據影響因子的高低,投遞成功的難易程度也大不相同。影響因子低的期刊對文章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我們不用過度神話SCI,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一篇論文的產出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必須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首先你要確定你研究的方向,此階段要多讀文獻,和老闆溝通,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注意,儘可能多的吸收前人的經驗,這一點很重要;

2、接著就是具體的實驗和數據收集階段,這個階段不必多說,實驗方案設計,數據收集,不斷調整總結,此時就是考驗你專業知識基礎是否紮實的時候;

3、最後就是文章寫作階段了,其實到這個時候,主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你的語言描述將你的實驗數據和結果轉化為可讓人快速捕捉到的信息和觀點。通俗的說,就是寫一個好故事,然後賣掉這個故事。

這三步看起來簡單,實則也有一定的門道,說再多都不如你自己親自去實踐去摸索。那麼文章寫好了,自然是要選擇期刊發表,可悲劇的是往往不一定能夠投出去,通常很多人前兩步都踏踏實實的完成了,最後卻栽在論文寫作階段,而且十有八九都是因為英文水平不到位,表達不規範的原因。這時候就很尷尬了。

在我讀研時,曾經就因為語言原因發一篇SCI論文的時候被拒了好幾次,怎麼改都通不過,老闆都沒辦法,只好讓我去找專業的論文潤色公司,也是機緣巧合,正是我現在所任職的公司~~

貼出這段經歷也是想提醒弟弟妹妹們,選擇科研這條路就是選擇了不斷挑戰,發表SCI論文就佔據了這挑戰中不小的篇幅,我們別無選擇。當然,我們也絕對不能唯論文定英雄,盡人事,聽天命嘛~祝願各位小哥哥小姐姐們都能順利畢業,順利升職哦~

回答完畢~撒花~~O(∩_∩)O~~


你們都是學什麼專業的?生物?材料?化學?

讓我們這些學工程學科的人情何以堪,很多人博士了也不見得發過SCI。。。


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就能發SCI的文章。這沒什麼難的,跟吃飯睡覺一樣。


大四學生 非211 985高校
我是自大三暑假開始接觸論文的,並且發表了一篇物理學報(SCI影響因子1.0左右吧),各位看官不要笑,說這些是為證明我有發表論文的經驗,不是滿嘴跑火車。

我做的是關於SiC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是老師給我打電話,讓我問問班上有沒有對理論計算感興趣的同學(註:我是學委,所以聯繫我,一般需要你主動聯繫老師),加上我成績不錯,所以我就進了實驗室。一開始由我學長帶我,教我怎麼使用軟體,後來他研究生開學了 ,就走了,剩下的就完全靠自己,當然老師在的話就抓緊問。
一開始我是看文獻,當初老師給定的目標是物理學報,所以就重點看物理學報關於第一性計算的文章,碩士 博士學位論文也看了很多,學位論文一般寫的都比較細,多看有益,可增加理解深度。
我是一邊看文獻,一邊做計算,然後開始著手寫,寫了大概有2周吧,期間也是遇到各種問題不懂,我就上論壇,查文獻,問學長,有時候一段話刪了寫,寫了刪,矛盾得很,然後找老師,請他給潤色一下,他說我摘要寫的不好,提了若干建議,我針對性的做了修改,反正來來回回的修了大概4 、5 次吧 ,就投出去了,幸運的是一星期之內編輯部就給了意見,綜合退修,只需要刪幾句話,格式上做些改動就成了,修改完後就主編終審了,大概3、4天的時間 收到了正式錄用的通知。

不要說「這麼容易中啊」之類的話,跟我一起進實驗室的一同學也發的物理學報,一開始專家初審,拒審(運氣不佳);專家複審沒通過,改;主編終審又沒通過,改;目前改完交上了,結果未知。小木蟲論壇上很多投該雜誌退稿的。

總結來說的話:一是努力吸收前人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二是要有文字功底,語言表達要好 ;要表達同一個意思,老師嘴裡說出的話明顯比我的高一水平,很是佩服啊!

最關鍵的還是要有積累,針對性的多看文獻;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有出奇之處,哪怕不是很亮,但你一定要有

提到保研可以加分,我可以證實,確實可以。至於為什麼,只能說你能發SCI,證明你有科研能力,有培養的潛質,其他人發不出來,這是你突出的地方


談一下我對論文結構化寫作的一些看法。

從小大到無數次的英語考試,作文模版始終是我們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大家是對它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問題;恨它是因為好的、個性化的模版太難找,而且模版也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終有一天,我們要離開模版給我們構建的安全區域,進階為更個性化的寫手。


本科畢業後,當第一次需要寫sci文章時,我又面臨了當初第一次面臨英語作文時無從下手的感覺,相信多數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那麼,曾經幫過我們大忙的英語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們於水火,幫我們邁出sci文章寫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會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sci文章結構化寫作的一點體會。


首先,我們來談談結構化sci文章寫作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的幾點原因。


1. Sci文章不是滿漢全席,而是快餐


首先,我們要明確sci文章的定位,我們不能把sci文章當作滿漢全席。相比偉大的文學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藝術品,而更多的像是應用文。讀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從而判斷這些信息的價值。因此,他們期望的是能填飽肚子而又不太讓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當你看看雜誌的instructions時就會明白,學術圈還是喜歡簡單粗暴直接的東西,所以才會給你的文章上那麼多枷鎖。當然,如果你拿了諾貝爾獎,在給CNS寫評論的時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速食麵,科學界也會把它當滿漢全席來對待。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老老實實的往讀者的期望上靠吧。


做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點是除了少數專業辭彙外,辭彙和語法都不難。這意味著門檻低,一個本科畢業生在積累了一些專業辭彙後,應該足以應付。難點在於,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讀者的「共性」,而無從下手。


有的人可能會說,閱讀(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義上的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每個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存在讀者的「共性」這回事呢?更遑論找到這種「共性」?


事實上存在這這種「共性」,並且我們都受過如何找到它的訓練,只是大多數人忘記了,或者把自己受過的這種訓練當成了笑話。


先說多多年前讀到的一個事情,真假無從考證,但故事背後的意義值得大家思考。據說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點名了,80後應該都知道這個人,後面的孩子可能對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為語文考試的閱讀材料,以示語文教育緊跟潮流,關心學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請該作家做了這道題,對照參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聲稱,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實含義?!當年有些人便拿這件事來說明語文考試的題目的不合理,進一步否定現有的語文教育體制,甚至否定整個教育方法。

其實,這些人大錯而特錯。一道菜的價值,取決於食客,而不取決於廚師。一篇文章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讀者,而非作者本人。一個好的作家,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讀者;一個好的讀者,天然就可以成為一個一般水平的作者,當然,有時候可能要經過一點簡單的訓練。其實,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問題的話,那麼問題便在於對於文學性過於強調,而對應用性過於輕視,這樣的體制才生產出了那位善寫不能讀、忽視了閱讀「共性」的少年作家。


所以,你們大約明白了,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們在語文課上受過的那點教育,比如「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這個字不能刪去?」、「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結構」這樣的訓練,都是我們寫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麼人類的語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們從小在語文課上學到的東西,多數能夠遷移到英語甚至其他語言的學習中。結構化的sci文章寫作就是要利用我們從小學習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從而倒推出寫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讀者期望我們給出哪些「共性」的東西呢?


2. 讀者的一些思維共性


讀者的思維有一些共性,這裡只講一些和論文寫作相關的,如果有遺漏的話,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人類的短時記憶能力有限,一般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平均值為7±2。這意味著什麼?第一,句子長度不能太長,否則讀者記不住,考慮到上下文要銜接和轉換,實際上單個句子的長度可能得更短。單個句子的長度究竟應該多少合適,我沒有具體數字,但建議是盡量簡短。第二,由於短時記憶容量小,所以對於複雜的內容(此處指對象比較多的句子),一般讀者難以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這對作者的要求是,在句子長度和內容對象無法精簡時要盡量按照讀者易於接收的結構展示邏輯。


那麼,讀者易於接收什麼樣結構所展示的邏輯呢?


3. 論文的結構如何反映了讀者的共性?


在你讀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生之後,你對這樣的一種說法肯定會很熟悉:研究或文章就像是一個故事,你應該把這個故事講清楚。仔細想想,這樣的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故事要有邏輯的展開情節,最終達到高潮,其中某個人物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最後結束。科學研究和科學論文,也是這樣的,通過有邏輯的描述,最終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據說當代作家描述故事的結構大概有20多種,其中有4種是可以完整地遷移到科學研究和科技論文中的。


第一種是OCAR結構,即Opening (O)、Challenge (C)、Action (A)和Resolution (R)。這種結構可以完美的對應到一般科學論文中的格式,也是絕大多數期刊文章常見的結構。


後面三種結構則比較少見。


第二種是ABDCE結構,即Action (A)、 Background (B)、Development (D)、Climax (C)和Ending (E)。這種結構屬於進階的結構,如果你功力夠深,名氣夠大,在約稿時可以嘗試這種結構(其他情況下可能被不知道你大名的審稿人直接斃掉),直接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第三種和第四種結構分別是LD結構和LDR結構,即Lead/Development/Resolution。如果你看的專業期刊比較多的話,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結構並不是很常見。因為這種結構更多地應用於綜合性期刊中,比如CNS這個級別。不相信?給你舉個例子吧。沃森和克里克發表他們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是這樣開頭的:


We wish to suggest a structure for the salt of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D.N.A.)。


想看這篇文章的話,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因為精力有限,在後面關於論文結構化寫作的內容中,我會主要關注第一種結構,即常見期刊論文的寫作。


OCAR結構為期刊文章的主流是一種偶然嗎?不是的,是因為它很好地滿足了一般讀者的期待,符合一般讀者的共性。


需要指出的是,OCAR是一種結構,和大家熟悉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 and Discussion)是不同的。OCAR結構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敘述模式,寫出的文章便於讀者理解。而IMRD僅是一種格式,在這種格式下,作者可能寫出好的文章,也可能寫出非常垃圾的文章。


金字塔原理又是何方神聖呢?


金字塔原理是一個系統的理論,最核心的觀念包括SCQA架構和MCME原則。SCQA架構即情境(Situation)、衝突(Complication)、問題(Question)、答案(Answer)架構,用於組織文章中的觀點,對前言的展開和文章的整體架構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把這個架構對應到OCAR結構結構就是用讀者熟悉的內容引入主題、提出目前知識的gap、提出研究假說、證明研究假說這樣一個過程。MCME原則是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論證的各個部分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對討論和結論部分有指導作用。


看不懂的話,是我的水平有限,講得不夠清楚。不過不要緊,後面講到具體的寫作方法時,會進一步展開,而且我保證,到時候會以模版的形式直接給出能用的東西,不搞這麼多理論性的東西。


簡單談一下金字塔原理的SCQA架構為什麼會有用吧。我的理解,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人類先天的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第二個是可得性啟發。


俗話講,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任何所謂新的事物,都能同舊的事物尋找到聯繫。這就是人類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不斷地把新的信息和舊的知識連接,從而得出新的知識。金字塔原理從背景過渡到衝突的過程,就是再現了這個學習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新的聯繫建立了起來,仍然要接受第二系統的審查,才能被人們真正地接受為新的知識。第二系統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理論,可以簡單地認為第一系統是直覺,第二系統是理智。


由於新的聯繫是最近建立的,可得性比較高,因此人們在認知審查的過程中,就更容易認為它是真的。更何況,由人們已知的信息開始,能給人帶來熟悉感,從而引發認知放鬆,進一步削弱了第二系統的判斷力。


這大概就是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用的原因吧!


我用人話再重新說一遍吧。就是新的信息和舊的知識建立了聯繫,利用你對舊的知識的熟悉,讓你放鬆,並且由於新的信息是你剛剛得到的,印象深刻,結合這兩個因素,讓你更加容易相信新的信息。當然你也不敢把你的讀者當成傻子,利用金字塔原理展開論述的過程中,你的邏輯一定是經過整理的,甚至是精心偽裝過的。


所以你把握了OCAR結構的內核,就更容易寫出符合讀者共性和期待的文章。


4. 思維的轉變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穆從軍教授曾提出,在東方文化的傳統里,寫作是讀者責任型的,即作者傾向於更多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讓讀者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作者責任型的,即作者負責把事情講清楚明白,並提出自己的結論,供讀者進行審查。想看穆教授文章的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只看第三部分就可以了。


一些人寫文章之所以自己寫的痛苦,別人讀著也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思維仍然是讀者責任型的。他們沒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數據和邏輯,只是覺得把數據擺在上去就能夠顯而易見理所應當的得出結論。他們常常還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我寫的夠清楚了,你們怎麼會說讀不明白呢?


這也是我提倡盡量直接用英文寫作的原因之一,在用中文寫作時,你會不自覺地被讀者責任型的習慣所左右,寫出的文章的邏輯會更加的複雜,並包含有過多無關緊要的細節。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直接用英文寫作的話,豈不是更不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思維嗎?這個疑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你應該明白,表達不清楚更多的是思維的問題,而不是語言的問題。歡迎再讀一下公眾號學術寫作中的《盡量不要寫長句子》。如果你的思維夠清楚的話,直接用英語寫作也能寫出表達清晰又富有邏輯感的文章。況且後面我會逐步介紹論文結構化寫作的模板,而模板是有幫助思考的功能的。


不相信模板會有這樣的功能?有空的話去買一本《金字塔原理》看看吧,《金字塔原理》在全球暢銷這麼多年,足以證明它的有效性。作為一種模版,金字塔原理幫助很多人實現了結構化的思考和富有邏輯的表達。還是不相信?過一段時間我會分享考研作文寫作的準備策略,裡面也是用了模板的方法,我想大家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研究生英語考試的人,這種把寫作模板化的思路到底行不行你一看就知道了。


5. 結構化論文寫作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


結構化論文寫作能夠解決什麼問題:1.不確定寫什麼 2. 找不到足夠的東西來寫 3. 覺得自己的觀點不言自明,不需要論述(實際上類似第一種情況,不知道怎麼展開論述)。


結構化論文寫作不能解決什麼問題?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和不動手練習的話, 結構化論文寫作不能幫你憑空變出一篇文章出來。畢竟我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又不是幫人代寫論文的。


下面做個廣告,根據這些思考,我自己做了一個結構化SCI論文寫作教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我的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看一下,下面是一些課程的ppt,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必看投稿SCI的常見問題與過程

編輯整理:早檢測網

摘 要: 如何投稿SCI,投稿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常見的問題呢?


1、選擇合適的SCI期刊。
2、下載Introduction for submission。只要到每個雜誌的首頁,打開submit paper一欄,點擊Introduction查看或下載即可。
3、稿件及其相關材料準備-Preparation:Manuscript.doc、Tables.doc、Figures.tiff(jpg等)、Cover letter,有時還有Title page、Copyright agreement、Conflicts of interest等。
4、網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先到每個雜誌的首頁,打開submit paper一欄,先以通訊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個賬號,然後以author login身份登錄,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 Article Type、Enter Title、Add/Edit/Remove Authors、Submit Abstract、Enter Keywords、Select Classifications、Enter Comments、Request Editor、Attach Files,最後下載pdf,查看無誤後,即可到投稿主頁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當然,不少雜誌採用email投稿,這時候,你需要註冊一個hotmail或yahoo,或gmail信箱,然後將cover letter的內容略修改作為信的內容,將文章各部分作為附件發送過去。一般不建議用國內的信箱,因為不少國外的雜誌對國內的信箱是屏蔽的。
5、定期關注稿件狀態-Status:Submit New Manuscript、Submissions Sent Back to Author、Icomplete Submissions、Sbmis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Submissions Needing Revision、Rvisions Sent Back to Author、Icomplete Submissions Being Revised、Ri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Revisions Being Processed、Declined Revisions。一般來說,投稿後,一周以內便可以進入審稿狀態,1-3個月會有初審結果。如何關注呢,如果是你自行投稿,建議三天,一周,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均check一次。
6、修回稿的投遞-Submitted the revised manuscript:主要修改revised manuscript、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cover letter,關鍵是response letter,這非常關鍵,要逐條回復reviewers的意見,這裡面技巧相當多。程序是進入投稿主頁main menu,點擊revise,仍然按照原先程序投遞(近似於4),切記把修改的標題、摘要和回複信等內容要修改。最後上傳附件時,先把留下來且未修改的材料前打鉤(表示留下不變),然後點擊next,再上傳已經修改的材料(主要包括revised manuscript、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cover letter等),最後下載pdf,查看無誤後,即可到投稿主頁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7、校樣-Correct the proof:一般編輯部先寄出三個電子文檔,包括Query、Proofs、p-annotate,有時也可能伴有紙質文檔校樣。校樣後通過E-mail寄出即可,或通過email確認。一般校樣作者自行核對,我們有專門的校樣工作人員,可以檢查出在校樣過程中,發現的一些細微錯誤。對文章進行最後的完善。
8、版權協議-Copyright agreement和利益衝突-Conflicts of interest:一般首次投稿時就需要提供,但也有少數雜誌是Accepted之後才需要提供。
付款。一般文章確認接收後,有付款的過程。


溫馨提示:投稿SCI需要使用Turnitin反剽竊論文檢測系統來檢查抄襲率,只有通過了才能順利投稿。

早檢測論文檢測平台

文章來源:必看投稿SCI的常見問題與過程 | www.zaojiance.com


儘管上面已經有很精彩的回答,但我還是想簡單說一下我的見解,大家不喜勿噴。

SCI寫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論文寫作是把你的研究成果重述出來,只要你的實驗是正確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可以組織成一個合理的 story,完全可以去 SCI 論文投稿。並不像文學作品,要求寫作上有多高的造詣。所以從思想上放開,毫無雜念地去寫。發表一篇SCI,一般都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一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對於初寫者來說,「抄寫」是必不可少的,你可別想歪了,這裡說的「抄寫」並不是說的「抄襲」,說的是套用格式、常用句型,這些都是有規律的,從同類性質的文獻中,突破現象看本質,找到其中的規律,拿來為自己所用,這樣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你學畫畫、練書法一樣,都是從臨摹開始是一樣的道理。千萬不可照抄未讀懂的原句,有些描述性、結論性的句子,要在讀懂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和總結。


剛開始寫英文論文,盡量使用自己熟悉的辭彙,用短句,不要為了華麗而去使用一些少用、罕見的辭彙,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寫作過程制定詳細的計劃,把寫作任務分割細化,儘可能嚴格按照計划去完成,以保證寫作進度。文章寫作過程中出現障礙,要尋求同事、同行的幫助,與他們多交流,尋找靈感和突破口。文章寫好,也一定要請老師、同事共同審閱,吸取他們的建議,以提高成功率。

二期刊選擇:不妨往高處看一看

稿件定位後,就開始選擇期刊了。選期刊怎麼選? 在 Google 上搜索? 那真是海底撈針了! 我推薦大家每人擁有近 3-5 年的影響因子表格。一般期刊的影響因子的變動不大,在 Excel 表格內將採用 IF 升序或降序的方法排列。如果你覺得你的文章可以投稿到 1 分的期刊,那麼你就在 IF 為 1 的期刊列內搜索,找到生物學、醫學、藥學領域的期刊,一次多找幾個。然後到期刊的官方網站去看該期刊的徵稿範圍 (Scope),確保範圍準確。

論文投向哪份雜誌其實還是有學問的。如果你時間夠充分的話(1年以上),不急於發表,那麼最好還是先投比你目標雜誌更高一點雜誌碰碰運氣,最壞的雜誌要麼直接拒稿,一般一周左右就會完成,要麼送審後退稿,那也就1-2 個月。所以即使被拒,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反而有可能收到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如果能中,那自然是意外的收穫了。如果你時間比較緊張,經不起折騰,那就要謹慎,所以投稿前,一定要掌握該領域的研究趨勢,明確自己的結果在投稿時的定位。


要正確判斷你文章的內容及水平相適宜的雜誌,先從資料庫查找相關專業的雜誌。

三選擇審稿人:四種備選

大家都造,近兩年審稿人作弊的現象深受關注,所以選擇審稿人這一塊也要格外地慎重了。許多雜誌編輯希望你推薦 3-4 名審稿人,並很可能向你推薦的審稿人發審稿邀請。所以推薦審稿人還是有學問的。建議推薦三種人:一是,國外發過與你結果、結論相似文章的作者;二是你論文中曾引用論文的作者;三是自己熟悉的同專業的教授、副教授;四是國際有些影響的國內學者。

四論文投出:耐性等待,勿急勿躁

網上投稿完成後,作者會即時收到稿件通知。如果論文題材(Content)不適合所投刊物,編輯會比較快地回信退稿。如果格式 (Format) 有問題,編輯部也會及時要求重投(Re-submission)。否則,作者就進入等待期。收到稿件後,編輯會挑選 2-3 名審稿人(很可能是由您自己推薦的)對論文進行評審。


論文評審大多對作者採用匿名形式。國外審稿人不是專職人員,也無評審費。但他們是已經在本領域建立了地位的「牛人」或者對本領域有相當研究但還不太知名的學者。前者比較忙碌,後者因考慮評審也可給自己帶來聲譽,所以會小心謹慎地進行評審。因此,兩者完成評審可能都需要花較長時間。等待 2-3 個月是很普遍的。投稿者應對此予以理解,並耐心等待。


審稿結束,作者會收到稿件評審意見和編輯的仲裁結果。一般本質上有四種結果:拒絕(Rejection),修改後再投(Re-submission), 修改(大修(Major revision)或小修(Minor revision),及接受 (直接接受 (Acceptance) 或有條件接受 (Conditional acceptance upon satisfactory revision))。

五編輯來信:兵來將擋,水來土擋

編輯來信,無非四種:拒絕(Rejection)國外刊物的拒稿率高低不等,5 分以上的雜誌拒稿率可高達 80%,一般雜誌拒稿率在 30% 以上;修改後再投(Re-submission)十幾年前似乎沒有修改後再投的情況。現在也不是所有雜誌有這個類別。修改(大修(Major revision)或小修(Minor revision))與修改後再投不同的是,修改後的文章不會重新編號,只在原編號後加 R1。


接收(Accepted with or without minor revision),這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但可能性很小,除少數雜誌外,絕大多數雜誌,尤其高質量的雜誌,不會「直接接受 (Accept as it is)」的。這時候,你只需根據對方的要求,進行修改即可。如果是被直接拒稿了,可以改投同類雜誌乃至影響因子更高的雜誌試一試。

六論文被接受後的事項

論文被接受後,你大概有點「得意忘形」了,以為萬事大吉了。你錯了,還有校稿呢,你會收到印刷編輯寄回的校樣。校樣不容許大幅改動,除非有原則錯誤。校稿時主要查看基金號是否寫錯,作者名字是否寫錯,圖表中的數據是否有誤。注意!有的雜誌清樣校正後的稿子是不允許再改動的,改動是要收費,而且有可能會延誤出版,所以校對仔細點,校樣一般需要儘快寄還給印刷編輯,同時還會要求填寫版權轉讓書(Transfer of Copy Right),並告知支付版面費的辦法和訂購單行本的方法。


以往絕大多數雜誌不收版面費,現在,隨著 Open access 流行,收版面費的雜誌多了,但至少半數以上的雜誌仍然不收版面費,如果為了節約點版面費,可以把文章的彩圖換成黑白的。有的期刊會有稿酬,一般 100-200 美金。這筆費用你拿不到。因為期刊建議你不要拿這筆費用,因為他們在來信說編輯與審稿人很辛苦,這筆費可以給他們買點兒禮物。導師一般會做個順水人情,告訴你這個錢咱不要了。


乾貨先上,坑慢慢填。

nature集團系列文章SCI影響因子

2015年sci影響因子前一百

(圖侵刪)



推薦閱讀:

第一次寫哲學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哪些閱讀論文的好習慣讓你受益無窮?
有什麼好的哲學期刊?
為什麼學術雜誌論文很貴,而作者又沒有從論文下載中受益?
心理學界的學術造假一般是如何被發現的?

TAG:化學 | 理科 | 學術論文 | 科學引文索引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