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從蜀地北伐,為什麼劉邦成功而諸葛亮師出無功?

當然,曹丕司馬懿和項羽的水平是不同的。除了這點,還有什麼原因呢?


謝謝邀請,這問題很簡單,@郝壞說得很對。想和題主分享一句話: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

作為軍事指揮官,能做的很少。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做的只是不露出破綻,讓敵人不能戰勝你。至於你能不能戰勝別人,還有等待對方犯錯誤。當然這種等待不是消極的。你可以採取種種措施迫使對方自亂陣腳。但如果敵人就是不亂,那你只能等。德川家康的等待。劉邦和諸葛亮面對著全然不同的世界——即使他們都做到了「為不可勝」,世界給他們的機會也是不同的。

劉邦的幸運在於,在他席捲中原包舉宇內之前,沒有人覺得他會是一個要鯨吞天下的皇帝。甚至,在他消滅項羽之後,這個世界裡的王們依然認為,劉邦,只是諸王中的一個,他的頭銜是帝。當時的人都覺得,秦帝國的統治終究是要失敗的。新的世界裡,周代的爵本位會被恢復,而在新的秩序被建立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楚漢相爭的時代不是一個叫劉邦的草莽對抗一個叫項羽的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諸王爭霸的時代,是一個各色人等希望在新的世界裡,有用一個可以萬世傳承的爵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沒有在意劉邦那個在中原西陲的小王;在這樣的世界裡,劉邦成功了。事實上,即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沒有成功,一個破敗的關中無法抵抗休養生息的巴蜀。要記得:關中所有能打的男人都被項羽挖個坑埋了,劉邦所要做的,差不多就是走過去佔領而已。我們不能說劉邦註定成功,就像我們不能說擁有了東三省的強大軍工的共軍註定能消滅國軍一樣;但我們確實可以說,韓信的奇襲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被構造的神話。

無論是中原的孺子,還是江東的好事者,都知道劉備是梟雄——儘管那裡的人未必認同他是英雄。只要劉備有一縣城,他就會去攻一座郡城,他有一個州,他就要逐鹿天下。劉備是遊俠的領袖,是武裝的流氓,是各種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催化劑。儘管他的文臣武將兵馬錢糧遠不如孫權,不如他時代的各種軍閥,但他依然是最大的危險。因為他有夢想而沒有畏懼。對於曹魏而言,孫權最多是投機倒把小心翼翼地在邊境試探著能不能多佔領一座城,但劉備,隨時可能帶著一隊人馬突入中原。世界看著劉備——從那一刻其,劉備的悲劇大幕已經拉開,沒有人可以和天下對抗。劉備死了的時候,諸葛亮或許有一次小小的奇襲的機會。他也確實驚艷到了他的世界。但這一次他先犯錯誤了。不用責怪馬謖。戰場上充滿了可能。川蜀能打的男人被陸遜折騰了大半,諸葛亮手裡只有班級里成績第二、第三流的選手——但他的對手是隔壁班最強的孩子們。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之後,諸葛亮取代了劉備,成為整個世界關注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被放在放大鏡下。我們會知道,諸葛亮死去半個世紀後,長安太守還會饒有興緻地討論關中防禦的大計。世界留給諸葛亮的機會太少了。諸葛亮知道這一切。從一開始,他的北伐就是有前提的:中原有變,才是他大展宏圖的時機。但他沒有等到這一天。要之,難。諸葛亮的悲劇在於:即使做到了先為不可勝的境界,就他媽沒有等到敵之可勝——生命是短暫,人是有限的……


謝邀。


劉邦出蜀時,守關中的是已經喪盡秦地民心的三王——章邯、司馬欣、董翳。然後,他一路向中原進發時,攔路的對手主要是項羽分封的十八家王——實際上,當時天下還亂著。劉邦東征時,項羽正忙著在山東,平三齊田榮。
到天下大勢差不多定下來,項羽真正和劉邦對上時,雙方就在滎陽一線對峙了。那時的資源對比差不多對等。

諸葛亮北伐時,蜀漢據一州之地,他的對手曹魏是個統一的大國,人口至少四倍於蜀國,據九州之地,關中軍團可以第一時間在渭南附近布防。

己方與對手資源的對比,決定了劉邦和諸葛亮北伐結果不同。


我說下地理形勢的變遷。
在漢高後二年武都道大地震之前,今嘉陵江上游與漢江之間的水路是暢通的。
蜀地與漢中關中隴西是有水路相通的。劉邦走故道北襲關中就利用這條水道。戰國時秦楚之戰也是因為有這一條水道。如果沒有這條水道物資補給是非常困難的。

而在蜀漢時期,嘉陵江上游與漢江已經斷絕了。補給困難、兵員不多,自然不易取勝。

參見: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


還記得多年前大家玩得很high的光榮《三國志》遊戲么?劉邦出漢中的時候基本就相當於197年群雄割據的地圖,而諸葛亮北伐已經是227年三分天下的最後一張地圖了。難度當然不一樣。


1、打兩把三國群英傳就知道了
一種情況選擇在諸侯割據時挑個勢力統一天下,劉備的,孫權,孔融的都無所謂了,一種情況在赤壁之戰或三國鼎立時選個勢力統一天下,難度系統你自然就明白了。
2、地理弱勢
劉邦出漢中後迅速佔領了三秦,據有關中,相當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地盤,退可以憑著潼關防守,割據一方,進可以東窺關東,六合天下。
劉備出道太晚錯過了大好形勢。除了蜀地劉備必須佔領關中才能窺伺天下。諸葛的隆中對設想的也是一邊出潼關,一邊出襄樊,兩路合擊直取宛洛。關中是必須,荊州不完全是必須的。
遺憾的是劉備得水太晚,當劉備攻打西川的時候,曹操已經拿下了關中,即便劉備拿下了東川,曹操在關中已經穩固,于禁都在那屯了七年兵了,想再打下非常不容易。後來爭奪東川劉曄建議曹操親自帶兵出戰,也是考慮到關中的重要性,如果那會曹操沒去,劉備就可能拿下東川順勢把關中拿下了,但曹操去晚了雖然丟了東川,但關中是不會再丟了。
關於荊州的分析,魯肅的見解比較有道理,這是四攻之地,劉備想長期佔據是很難的。但我想諸葛並沒想全部佔據荊州,而是要佔據關鍵的南郡。所以呂蒙攻佔湘江之西三郡,劉備反應並不很大,可以接受,但佔據南郡就直接威脅到了統一天下的計劃。南郡往東可以沿江直下,往北可以沿漢水以向宛洛,同時是扼制其它勢力從這裡入蜀的關鍵所在,所以這塊地方一定不能丟。赤壁之戰後雖然沒有佔據南郡,但劉備立馬屯兵油江口(公安),其戰略意義也是在這裡。後來猇亭之戰劉備連這裡都丟了,諸葛失其一臂,已經不可能出蜀爭霸天下了,之所以北伐不過是小國不示弱,才能更好地生存。
3、劉備已死,劉禪無能
劉邦在外攻伐可以專斷,內部留給蕭何打理,做好後勤就可以。諸葛是典型的蕭何的料,適合搞內勤,不適合在外打仗。
況且諸葛既要搞內勤,還要在外打仗,上面還有個皇帝。在外而不能專斷,重大事情還得請示皇帝,容易怡誤戰機,不可能走得很遠,不然皇帝不放心。內部本來留給李嚴處理,但明顯劉備放李嚴是為了掣肘用諸葛的,不可能同心同力的,新皇帝老皇帝對諸葛都是不放心的。
假設劉備再多活十年,劉備御駕親征在外,諸葛在內搞好內勤,魏延論能力是可以當韓信使的,再出關中爭霸天下還是可以期待的。如果劉備統軍,魏延奇襲長安的子午谷奇謀就可能實施,就算魏延佔了關中劉備不怕他反,但諸葛就怕。這條計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生不逢時。
因此,君主的能力和存在對於局勢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


項羽把天下分封了,劉邦出不出蜀天下都會亂成一鍋粥。渾水摸魚,劉邦成了那個笑到最後的人。而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魏帝國,沒什麼機會。


其實我看了其他幾位朋友的回答,都是從軍事因素上分析的,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要談戰爭就要從政治說起。
劉備的蜀國是個外來政權,與本地的士族階級有極大的矛盾,本地士族根本就不支持蜀漢。諸葛亮一生中其實都在面對兩個敵人。
而最後成功的司馬家族便是代表著士族利益的人,便順理成章的建立了新的王朝
劉邦的成功在於後方的穩定,再合理利用了項羽與其他國家的矛盾,最終自己大獲全勝。
所以,我們在討論戰爭時,一定要深究其政治因素,這才是根本。


諸君認為,項羽和曹操及其後人、項羽身邊謀臣與司馬懿之類有可比之處么……


主要是戰略方法不同和時代環境不同

一、諸葛亮面對的是統一的魏國,整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統一的政權,一點一點去打,很難
劉邦面對的是十八路諸侯,其中機會點就在三秦,項羽分封有誤,這三秦王都是秦朝降將,不受當地百姓擁戴,而劉邦當初入關秋毫無犯,而且有懷王之約在身,所以百姓支持劉邦

二、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沒有什麼牽制力量
劉邦機會難得,項羽如果出兵鎮壓劉邦的話,劉邦也沒什麼機會做大,問題在於項羽當時在處理陳餘叛亂,無暇西顧,這一點很重要,張良的一封信起到了很大作用,導致項羽把矛頭對準了齊、趙

三、劉邦拿下三秦作為根據地後為他的壯大提供了很大保障,地理優勢很重要,兵源,糧草等問題都有蕭何解決
蜀國就不同了,諸葛亮沒有後期啊,而且很多關鍵戰役的失利導致整個局面的被動,比如失街亭、上方谷等

四、楚漢之爭時,劉邦拜韓信為將北伐,滅掉很多小國,南面策反黥布,採取戰略包圍。
諸葛亮面對比自己還強大的魏國,不可能取得韓信那樣的成績,東南吳國也不可能策反,根本沒有戰略包圍的能力,蜀國勉強自保而已,為達成先帝遺願才不得已北伐

五、劉邦時期,蜀地環境惡劣,劉邦大部分將領都是沛縣起兵的,有意願東歸
諸葛亮時期,蜀地比較安逸,本地人沒有那麼多外出的意向

六、秦末時期,反對秦朝暴政的起義比比皆是,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只要換個人看著還不錯都比秦朝要強,劉邦的總體評價很高,有天子之氣啊,長者之風啊什麼的,項羽過於剛愎自用,很多六國名士的後代復國無望的情況下,反覆比對之後感覺還是劉邦好一點,人才的吸附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時期,蜀國的評價並不是很高,漢朝衰微,大漢皇叔的名頭影響力有限,劉備時期確實有很多優秀人才,但是劉禪時期就完全不同了,自立為帝以後,對於天下名士更加沒有吸引力,三個國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魏國明顯更有發展前途


三國志中說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出眾,不能和韓信相比,但是他是管理之才,把蜀中管理的井井有條,不亞於蕭何和管仲。


最主要一個原因:劉邦迅速佔據了關中,這之後項羽再未能進入關中一步;因此劉項之爭,基本在關東展開;而諸葛亮自首次北伐錯失良機,就被牢牢封死在陳倉、棧道,戰略上已陷入苦局。


1、軍事形勢
諸葛亮:蜀國面對三分天下,曹魏獨大的局面,魏對蜀重點防禦,蜀偷不到好果子吃。
劉邦:西楚霸王咸陽分封十八王,漢王劉邦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且項羽沒有建立集權統治。
2、實力對比
諸葛亮:亮不擅培養人才,六出祁山已經無大將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劉邦:帳下大將眾多,樊噲、盧綰、周勃、蕭何等都是小夥伴們一起玩大的,忠心耿耿!
3、後方大本營
諸葛亮:有扶不起的阿斗掣肘,不僅不會幹事,還會瞎猜忌,亮戎馬倥傯之際還得先寫「出師表」。
劉邦: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劉備死了,諸葛亮在三國的角色只能算是司馬懿之屬,最多能力上卻是超過了司馬懿,但是,想要贏得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真正勝利還是得需要一個有才能的領導者。


武侯隆中對里說過,北伐克複中原要三個先決條件:

益州

荊州

天下有變

到了武侯北伐時這三個條件只剩第一個了,且西漢初年武都大地震,漢水改道,武侯不能像韓信那樣兵出陳倉,靠水路運糧,只能走艱難的蜀道,所以他在隆中對里說要荊州,因為只要據有荊州,便既可以多出一路,也可以水路運糧。武侯雖做木牛流馬,但畢竟變數太多,事實上,武侯的多次北伐都是被糧草限制而返。

劉邦那會大不一樣,關中三秦,天下分封,遍地為國,項羽不過自視西楚霸王,而魏國可是牢牢控制這天下九州之地。難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劉邦是順勢而為,諸葛亮是劣勢下的抗爭


當時的國際環境不同。
劉邦當時三秦之地的人恨死項羽,其它的各王也各種反叛不消停(漢初期也一樣,手下人創業意識太強)劉邦出川時聯繫了不少異性王,項羽都城又在彭城,無法在早期遏制劉邦。
劉備時期,曹魏對北方的控制力較強,孫權又是個出工不出力的主,只是騷擾長江沿岸。司馬懿能力也的確強,實在沒有機會。


從大勢方面講一個人或者團隊乃至國家,他能夠成就的高度往往取決於對手(當然不是說和能力毫無關係)。君不見一曹公之雄才輔以眾多文臣武將硬是沒能一匡天下,而以司馬炎之弱卻能成開國之君,無他,對手不同而已。


1.項羽有吃裡扒外的叔叔項伯;曹魏幾乎沒有吃裡扒外的人物。
2.項羽對政敵半點都不毒辣(參見鴻門宴);但曹操對獻帝部下一件不留地剷除。
3.項羽定都彭城,在地裡和時間角度上難以對關中變化迅速擺平。曹魏定都許都,後來魏國定都洛陽,位置較近陳倉一帶,較容易迅速平亂。
4.項羽重操分封制,且利益分配不公,讓各諸侯互相攻伐,致使無暇西顧;魏國卻是統一北方的國家,各地幾乎沒啥大叛亂。
5.項羽任人唯親,不善重用人才,令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紛紛投靠劉邦,范增被氣走;曹魏卻重用人才,令五謀士,五子良將等英傑死心塌地跟隨。


首先資源方面諸葛接管的蜀國在劉備打孫權的揮霍下可以說兵糧匱乏,而劉邦的蜀地之前遠離主戰場加上劉邦本身是個仁君入蜀後管理得當,有了一定的資本。接著曹魏與項羽不同,曹魏在赤壁戰敗後一直處於守勢,河南以北遠離戰亂,兵糧富足。項羽分封過後,遷都,殺懷王,各諸侯得到領地後各自為政,與當時曹魏的集中管理,上下齊心不能相比。所以在資源一方劉邦比諸葛面臨的壓力要輕。
戰略上,項羽是武將出身,可以說是在武力統帥上加強版的關羽。關羽在三國後期何等傲嬌,項羽更是目中無人。對劉邦掉以輕心,讓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偷掉了咸陽。如此劉邦實力得到了相當大加強。而諸葛的對手司司馬懿在智謀統帥方面實力與諸葛相當,司馬懿對諸葛亮各種提防小心,雖說諸葛小勝司馬懿的次數很多,但沒有給諸葛那種大勝扭轉局面的機會,從而拖死了諸葛。
人才方面,項羽可以說只用江東的親信武將跟范增,陳平與英布的倒戈可以看到項羽不會用人。曹操求賢弱渴,從舉兵以來一直都在招攬人才,培養人才給曹丕登位後留下了大量的人才資源。曹操死後曹丕重用司馬懿奠定了司馬懿日後在朝中地位,與之跟諸葛抗衡。在劉邦這裡張良出謀劃策,韓信統兵打仗,蕭何管理後方內政,上下分工明確萬眾一心。而劉備死後,一流的將領們的離逝,原蜀地武將厭煩戰亂,人才資源十分匱乏,雖然諸葛位高權重,但劉禪無法繼承皇叔志向貪圖享樂,所以不能團結整個蜀漢集團,所以諸葛亮各事都親力親為,操勞過度,死後還帶走魏延,可以說蜀漢除了姜維無大才可用。
總結一下,人才可以說是人和,戰略可以說是天時,資源可以說地利。劉邦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怎能不統一天下?諸葛逆行而為,在三者無一佔有的條件下想打贏曹魏應該是不可能的。


歷史事件,三個要素,時、勢、人。
諸葛亮不是統治者,終其一生也是輔佐王的臣子,他的很多決定要考慮到主上的思想,人受限。時間是三國時期,對手曹魏、孫吳,三個國家之間都是利用關係。當時的形勢是曹魏一家獨大,只能聯手,並且在聯手中也要互相試探背叛的可能性。三個要素不佔優勢。
劉邦,統治者,一人說了算。時間是滅秦與項羽爭霸時期,兩個人不用說,你死我活的關係,對手集中,不用分心。形勢是項羽自斷其路,不得人心,劉邦籠絡人心,爭取了一大幫謀士。
最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推薦閱讀:

三國時陸遜是喜歡孫尚香的嗎?
如何評價漢末三將皇甫嵩、盧植、朱儁的歷史影響和社會地位?
賈詡當初勸西涼軍回來是站在什麼角度上的?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場錯誤交易?
你是如何成為一名吳國粉的?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四川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