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接受的知識是將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將人類社會發展分階段的意義在哪裡?國際上還存在其它劃分方法嗎?
這時劃分是斯大林的劃分,當時順迎了當時針對資本主義危機而對資本主義進行攻擊的世界輿論戰的需要。
而馬克思的劃分是:自然經濟、商品經濟(買賣人行為時間的經濟的權力,因為支配他人的勞動或者說行為代表的就是權力,典型的就是金錢遊戲)、時間經濟(個人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的經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b2010100x70z.html)
社會學家鼻祖奧古斯特·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 在神學階段,人們自由幻想,企圖探索萬物內在本性;尋找現象的根源,追究事物最後的原因,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但這是辦不到的事,於是他們便求助於最後原 因,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但這也是辦不到的。於是他們便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神,來解釋,因此這時宗教在各種思想體系中佔主導地位。
形而上學階段是神學階段的變相,這時人們以形而上學(超經驗)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來解釋一切,要求獲得關於事物的本質的絕對知識,並獨斷地把這些抽象的概念當作絕對知識。例如各川獨斷的哲學體系和被認為絕對的真理的理論就是由這類概念構成的。
在實證階段,人們承認不能獲絕對的概念,於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川現象的內在原因,而只是藉助於推理和觀察,以便發現現象之間不變的先 後關係和相似關係,它把對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釋都局限於現象世界的範圍。對事物和世界的這種態度正是實證科學的態度,實證階段也就是科學階段,實證的哲學 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
產緣民主史觀之歷史四階段論
產緣民主,是獨立的全新進步立場,自然有其全新進步史觀。有史觀必定需要斷代。
產緣民主史觀,是將歷史視為社會關係的「主維」更迭,血緣,地緣,產緣,趣緣,四種社會關係維度,依次佔據歷史的主導地位,隨後衰退,被新社會關係維度超越的過程。產業民主,也就是產緣時代的應然意識形態。站在產緣社會關係的歷史高度上去回顧歷史,思考未來。
產緣民主史觀,是力求將人類歷史完整地描述為從分散到統一的歷史進程,指出每個時代主導這個融合進程的維度都不一樣。因為新的社會關係維度隨生產發展而壯大,才有了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的動力。人類是在不斷進化,不斷革新,融合手段的變化是考察其社會進化程度的主要標誌。
產緣民主史觀可以劃分為血緣融合史,地緣融合史,產緣融合史,趣緣融合史四個維度單獨分開論述,也可綜合論述其主導地位的變化過程。
血緣融合史,至今仍舊在起作用,但作用緩慢。其主導時代是現代智人形成到近代民主國家建立階段。其中可以分為原始自由遷徙時代與氏族部落時代以及世襲國家時代。原始血緣自由時代是純粹的血緣時代,氏族部落時代是血緣自由分裂結束,母系父系氏族血緣民主時代。而後的國家建立,世襲制完全確立,是血緣專制時代。在此過程中,地緣力量逐步壯大,封建世襲逐步走向官僚功能國家。至近代民主革命,血緣主導時代完全終結,遺留下的家族,家庭勢力也在不斷削弱,家庭走向解體。
血緣的融合史,可以認為是一部戰爭史,通婚史。它是這樣擴充自己的組織能力的——不斷地戰爭,兼并,屠殺,以及相互通婚,促進融合。迫使分散的不同部落不斷消失,走向民族。最終形成帝國。為地緣國家主導時代奠立了基礎。它第一步就是取消血緣的自由分裂,擴張自身部落組織,兼并其他部落組織。為維繫其組織性乃採用專制手段。
地緣融合史,地緣影響超越血緣影響。地緣因素主導歷史進程,開始於農業革命,最早由閃米特定居農業開始,全球各地進程不一。它由定居部落時代開始,封建國家加以發展,中央集權的官僚國家強化,而在地緣民主時代步入頂峰。而後被產緣勢力取代主導位置。
地緣時代,土地乃第一資源。戰爭以爭奪土地為要。其前後也可以劃分為地緣專制時代與地緣民主時代。地緣專制時代與血緣專制時代重合。兩者的分水嶺在於近代民主革命。血緣勢力讓位於地緣勢力,在於官僚國家形成階段,最典型的就是科舉制度的創立,西方則是公務員系統的確立。
這個地緣時代為時長久,直到現在,它依舊在現實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如國家主義,就是地緣觀念強化的體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一個時代,尤其是蘇聯納粹的崛起,恰恰就是地緣社會關係發展到極致的表現。它的失敗,也就是因為新的產緣勢力崛起了,以地緣控制產緣,力不從心,最終蘇東劇變終結了地緣主導的時代。
地緣時代與國家-民族-家庭相對應,基本屬於農業時代的特徵。此時血緣的兼并已經不能保證人類社會組織程度提高了,何況血緣聯姻不可能促進社會大規模的融合。那麼地緣相同就可以列為同一事物。如民族概念,並非是一個血緣種族的大集合。而是基於地緣聯繫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徵。血緣主導與地緣主導的矛盾,前後貫穿文明史。從定居與否的鬥爭,到部落貴族與中央貴族的鬥爭,代表地緣的皇權與地方軍閥的鬥爭,權貴公卿與科舉世子的鬥爭,近代民族主義與血族家族的鬥爭,民主與專制的鬥爭等等。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鬥爭史。
產緣融合史,發軔於原始時代手工業的出現,此後一直是地緣土地關係的附屬。崛起於工業革命時代,資本主義大擴張,也就是產緣關係的大擴張。它的基本單位是公司,系統為金融。與血液時代的部落-氏族-個人,地緣時代的國家-民族-家庭相比進步了一個層次,為金融-公司-個人。它為工業革命而生,為資本擴張而生。資本取代土地成為頭號社會資源。
產緣時代的基幹組織確立於近代銀行的出現與荷蘭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工業化大大推進了產緣關係的發展。地緣關係與產緣關係的矛盾與鬥爭,則是工業革命後進步與否的主要矛盾。地緣關係主導的殖民時代與產緣要求的「門戶開放」的矛盾,近代民族國家為應對產緣衝擊的關稅壁壘與貿易自由化的矛盾。一戰二戰冷戰為突破殖民地緣體系的鬥爭,即納粹,蘇聯與美國的鬥爭是地緣民族,民主與產緣勢力的鬥爭。以二戰為標誌,殖民時代開始瓦解,新的公司主導的產業關係加速發展,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金融力量迅猛發展。九十年代蘇東劇變,產緣關係成功超越地緣關係。戰場徹底為市場取代。
蘇聯的存續,即地緣理想主義的體系,毛時代中國亦然,他們皆因地緣與全球化的產緣矛盾而走向失敗。產緣時代,國家力量削弱,為金融勢力控制。地緣民主走向產緣專制,即代議制議會民主開始名存實亡,兩黨競爭的國家政治模式衰落。
產緣融合,就是地緣融合不能再以戰爭進行了的時代,以跨國公司為骨幹,以產緣的社會大生產取代。二戰後的歷史表明了核武器的出現阻止了國家的相互兼并,客觀上推動了國家內部產緣關係相互聯結,以各行各業的公司跨國發展尋求人類融合的紐帶。即跨國資本,金融,公司勢力後來居上,反客為主。控制乃至解體大一統國家,終結地緣文明。將中央集權的官僚國家機器瓦解。形成金融寡頭的產緣專制勢力。金融與資本,不關心地緣的國家與民族。公司里沒有這樣的概念。
產緣民主立場與歷史史觀,就是表明這樣一套道理——人類是要走向融合的,而專制以擴張,民主以鞏固。血緣自由——血緣民主——地緣專制——地緣民主——產緣專制——產緣民主——趣緣自由。血緣體系為社會關係的最初母體,以專制進化出了地緣國家民族,而地緣國家最終民主化,隨後產緣勢力發展,以產業專制勢力進化出了公司金融,讓地緣民主名存實亡。而產緣專制的金融寡頭統治走向頂峰,終究也要以產緣的民主鞏固其成果。即金融寡頭的全球統治終將終結,我們不是要回到地緣國家民主時代,而是進一步進入產緣直接民主的時代。
人類的融合,最終也不是融合成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政府,不同民族的觀念不斷淡化,進入了公司,大家都成了公司人,都成了老闆與員工。這樣文化的統一了。不會有那種全球性的大帝國,這種大帝國只不過是在消除人類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而且是在地緣意識形態體系下才想到的,已經過時了。
關於趣緣自由階段——這是人類社會大生產發展的終極階段。分工律的盡頭,就是人類重新人人全面而自由發展,消除了奴役的機械生產分工。以各自的興趣愛好自由組織,以實現社會創造力的爆發。它的實現,差不多是追尋射線的終點。永無止境。
趣緣自由,貫穿人類文明始終。從肖維洞穴里的原始畫作,到地緣時代的各種藝術創造,再到產緣時代的「科技創業」,都是趣緣自由的體現。只不過它的能量在不斷擴大,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實現個人興趣和追求,日漸成為強大的社會要求。自由人的聯合體,人人夢寐以求,而它的雛形在當下已經出現了,就是金融平台上接受風險投資的創業者團隊。而產業民主的立場上,只有實現了產業民主的一步,才可能讓趣緣的自由惠及全體勞動者。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看過一本書《大師講史》,裡面有談到這個問題,網上找不到電子版,憑記憶做答。
這個分法是斯大林論斷出來的,被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接受,至於是否在國際上被普遍認可,存疑。
原始社會是按生產力劃分的,奴隸社會是按生產關係劃分的,封建社會是按階級關係劃分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劃分方式又和前幾個不同,是按生產方式劃分的,由此可見,這幾個把歷史劃分的分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同一個事物劃分階段,卻不用同一個標準,這不科學啊,親。
各國國情不同,所經歷的階段也不同。中國是否經歷過奴隸社會還存在爭論。奴隸社會的標誌是整個社會的生產主要由奴隸來供給的,但考古並沒發現商周有大量奴隸出現的痕迹,推斷出的奴隸數量遠不足以供給整個社會生產所需,所以當時中國可能仍主要是自產自足的小農經濟,所以中國存在奴隸制存疑。
封建社會是斯大林根據歐洲國家的領主自製得出的結論。所謂封建,乃封土建國之義,但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整個國家便走向了中央集權的形式,並不存在封土建國(周朝是封土建國的代表),與歐洲的領主自製極大地不同,所以用封建社會形容中國自秦以後的歷史就已經不合適了,用帝制更準確點。
至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替換,不吐槽了,如果中國現在還算是社會主義的話,那我們就沒經歷過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這個論斷的真理性在於適用一切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務員等政治類試題以及新聞聯播,除此之外,親,請存疑。。。
以上內容僅憑參考,不要相信一個IT男的歷史知識。
五段論是沒錯的,是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對應,基本就是生產關係對畝產的對應。只是把佃農時代翻譯成封建時代,有些不太準確,特別不適合中國
中國的封建制度起源於原始時代末期,因為中國是農業的發明國,中國的農業歷史已經有萬年以上,在五千年前的原始時代末期,中國依然實行著刀耕火種的農業方式,直到建國初,西南彝族依然保持刀耕火種的農業方式,而這種方式對土地面積有極大的需求,所以誕生了封建制度,來平衡矛盾。西方的奴隸制時代與中國商周交際之時,農業已經較為發達,對土地面積的需求極大的降低到城邦附近的土地就夠了,反而對勞動力的需求成為主要矛盾。
五千年前的原始時代末期開始,中國就一直實行封建制度來緩和部落之間的矛盾,並一直保留到夏商周。周朝初期,與羅馬共和制中期類似,實行的是有利於中產階級小奴隸主的一家幾個奴隸的小奴隸主制度,這種制度有利於中產階級民兵發揮戰鬥和侵略的興趣。
羅馬共和制早期,出身拉丁族和薩賓族的五大家族(手下占人口的一半,但是手下除了打手基本都是佃農,分不到戰利品,戰鬥慾望不大)推翻了伊特拉斯坎族入侵者的統治,開始實行寡頭共和制。因為平衡不了貴族與自耕農民兵的矛盾,利於平民的法令無數次朝令夕廢,總票數由王政末期的193票減少到102票,基本為貴族把持,最終在征討維愛城時爆發,導致高盧人火燒羅馬城。此後貴族開始向民兵妥協,很多新的利於平民的法令得以長久保留生效,羅馬進入全盛期,很快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中產階級增多,總票數提高到373票。分析這一時期羅馬民兵的構成,第二第三等級在此時期極大的增加了,分析羅馬公民份地的耕地面積(30猶格=61500平米,據蒙森《羅馬史》,第1卷,羅馬王政時期的和後來的共和國的農民,都以平均小麥五羅馬斗,即可播種一猶格田地,種一收五,25羅馬斗。30猶格就能收750羅馬斗,20猶格收500羅馬斗。據卡托《論農業》第56章估計,一個勤勞的成年奴隸每年吃小麥五十一斗。20猶格基本能養活自己一家加上奴隸一家,成為中產階級。在公元前3世紀,約有4至5萬公民至少獲得一百萬猶格的土地,每人20猶格),就知道他們自己是負責不了這麼大片土地的,進攻西西里和迦太基時對船隻的徵用數據也表明,羅馬擁有奴隸的公民至少超過萬戶。
周朝初期,戰勝商朝後,也是實行類似的政策,確保勝利果實不至於激化內部矛盾。根據周禮和禮記的記載,結合衛星地圖,西周初期實行的是對下級人員平分土地的政策。禮記記載(《禮記·王制》「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擁有差事的士人階層,可以得到肥沃的上地,然後由奴隸代替他耕種,以讓士人有時間脫產辦差。沒有差事的人,分到的是貧瘠的下地。面積雖然一樣,產量卻可以相差一倍多(《周禮》「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采]五十畮(50當100),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100當100),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菜[采]二百畮(200當100),余夫亦如之。」羅馬一猶格相當於一摩爾干(德意志單位),是按照產量來算土地的,豐腴的土地,一猶格大概是20公畝,貧瘠的土地,一猶格大概是40公畝),以此法來養活閑人。一家一戶只有一、兩個奴隸代替下士本人的勞動,下士可以成為職業武人,非戰時可以脫產辦差,大貴族則全家不用勞動,還能養奴婢服侍。
基因研究證明陝西的周人數量是極少的,周人只是王室,周民兵的主力是交人和遂人。交人和遂人類似羅馬的公民和客民(proletarius非公民自由人)。羅馬王政時代,習慣上把鄰近簽訂盟約的或被征服的拉丁城市居民遷居到羅馬,強制其在羅馬城內及周邊居住,以達到控制的目的。這些被遷徙(也有主動遷徙的氏族,比如克勞迪族)的拉丁人(也有其他民族的人),羅馬只會挑那些特別有勢力的給予公民權,剩下的絕大多數,是沒有公民權的。沒有公民權,那麼就不受羅馬法的保護,客民受羅馬公民侵犯、掠奪是無法上訴的,羅馬長官也不受理這類案件。不過羅馬自古就有庇護制度(國內譯作保護人制度),客民只要尋求一個人身依附就可以,羅馬允許羅馬公民利用其權利提供法律上的保護(通常是保護客民的個人財產,理論上客民財產是非法的,人人都可以侵佔),客民作為回報,就要為公民效力,充當佃農,或者給點錢。客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羅馬資產只有使用權,沒有占有權。所以從這一點上說他們是無產者,也有點道理。不過客民並不是不能有資產,通過其庇護人,他們大可以其名義購買一些財產。不過不要忘了,這些人雖然沒有羅馬公民權,卻是有拉丁公民權的——實際上這些人在泰伯河以內無法購買財產,在拉丁姆卻是有土地的(別忘了他們在來之前也是地主)。客民擁有地產(拉丁地區產業),卻可以在羅馬城裡享有公共服務,並接受羅馬軍隊和城牆的保護,卻又免服兵役,這讓羅馬人非常不爽。公元前534年,第六代王塞維烏斯改革,新成立的立法機關森圖裡亞大會(就是軍隊大會咯)大聲疾呼,要求這部分寄生蟲參軍,客民同意參加,但是附加條件是給予公民權。後來羅馬人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馬委任大法官(法官一職起初就是因為這事來的,但並非主管法律)前往拉丁地區清查客民財產,然後讓客民依比例繳納戰爭稅。再一段時間,客民作了讓步,放棄了公民權要求,但是要求羅馬人給予政治上的保護。這先是導致了《客民法》(對某些感情特別深厚的拉丁城市,則是另外簽署了條約),之後這些權利也有部分被銅表法接受。因為有錢,所以客民必須要參軍,但是因為客民參軍不能分配土地,所以他們不參加開始的戰鬥,而是在軍隊遭到損失後領取武器補充缺額。第六級的公民,只要出2個百人隊(總共只要200人),而出百人隊的目的,不是打仗,而是參加森圖裡亞大會的投票,實際上基本最後輪不到他們投票,就是個擺設。而客民,卻要按照100:28的比例出兵,這種兵,被稱為補充兵。
西方研究認為,公民兵一般占成年人總數的5%~10%,與「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相符,羅馬公民兵時期,1萬野戰重裝軍1萬預備役重裝軍,對應8萬可戰之人,20萬成年人,40萬人口,總人口也與渭河谷地人口相符,只是武王舉全國之力達到了6萬軍隊。
夏朝商朝是奴隸制第二階段,世襲大酋長大奴隸主制度。第三階段是民兵中產階級小奴隸主制度。第四階段是不論出身大奴隸主制度,比如羅馬的格拉蘇和春秋的楚國(楚國雖然是黃帝熊姓,但是那是發家後追溯的,考古發現本姓是類似黔的字,是熊姓的小分支,基本就一個小酋長)。
石器
銅器
鐵器
熱兵器
核武器時代
這個劃分對是對的,但是是非常粗獷的劃分。
這個劃分是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這麼提出來的,他這麼劃分的最大意義當然是為了支持他最後提出共產主義是人類最高等的社會形式,這一個論據而已,結合當時福利極差,貧富差距巨大,內部矛盾繁多的社會背景是非常有誘惑力的,馬克思塑造了一個人類的終極理想,按照他的理想到共產主義的時候,地球上所有人類就屬於一個國家,物質豐富到極點,黃金就像地上的狗屎一樣普遍,到那個時候人還會吝嗇錢財嗎?
但這是非常粗獷的劃分,就好比形容一個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嬰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五個時期,這話是不錯,誰也沒法否認,但是沒有意義了,因為人想知道是更加細緻的東西。
比如
為什麼同樣接受這五個時期,有的人就是成功者,有的人就是失敗者?
為什麼同樣接受這五個時期,有的男女不能最終成為情侶?
為什麼國民同樣都要接受這五個時期,有的國家就是強大,有的國家就弱小?
等等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從一個小民的角度來說,無非就是從物質到精神的的發展
民主社會vs轉制社會
黑貓,白貓和捉到老鼠的好貓
推薦閱讀: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何在當代中國生活得更好?
※《爐石傳說》中哪一個職業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精神?為什麼?
※什麼是托洛茨基主義?怎麼評價托洛茨基主義?
※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有沒有有趣的細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主流哲學觀有什麼不同?哪一種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