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日軍的口號之一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這是真的嗎?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出處源自朱元璋的討元檄文《諭中原檄》,在甲午戰爭結束10年後(1905年),孫中山提出十六字政治綱領的前兩句重拾了這八個字。日本人沒用過這句話,但日本人確實在甲午戰爭的討伐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里 大篇幅表述了類似的主旨思想,目的當然是策反分化對手,並且師出有名。
自古以來,討伐檄文即用來震懾敵人,也是給自己壯膽的,同時達到師出有名、令天下信服的目的。
但是。。。日本人的討伐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中的內容並不是給自己人看的,是給清朝的漢族老百姓看的,也就是說日本明治政府 對內 和 對敵的宣傳是分開的。
下面是 日本「軍神」乃木希典 在甲午戰爭 出征前寫下的漢詩:
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
(這類詩詞才是給日本對內宣傳用的,「支那」一詞在當時日本的媒體用語、文學作品中已經廣泛使用。)
關於日本近代傳奇人物 乃木希典,詳見下文:
在貴州吃臘肉:如何評價日本「軍神」乃木希典?
19世紀末,大多數日軍將士的意識觀念中已經沒什麼華夷概念了,日本軍人眼裡只有「支那」,明治時代的日本人 和 鄭成功向日本德川幕府借兵抗清的那個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筆者作為一個漢族人,從來無法理解為什麼還有人一廂情願地認為日本人發動甲午戰爭是為漢人著想,也不想想後來 大東亞共榮的政績工程就是「滿洲國」,日本人佔據滿洲對中國各民族來說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就算幾年後革命黨中最反滿的人也堅稱遼東是中國固有領土。不過日本人規劃的「滿洲國」是也不是為滿族著想,無論 漢、滿、蒙、回、鮮,都是日本人要奴役的對象。
滿洲經濟的奠基人是張作霖,雖然後來日本人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但 果實都歸日本人拿,確切的說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日本版的東印度公司)。滿鐵株式會社利用了東北的資源優勢 搭上了那個鋼鐵-煤炭 時代人類工業階段的順風車而已。
當日本學者在遼東高句麗遺址、墓葬 的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後(比如「高句麗好太王碑」的發現,簡直就是東北亞版的《死海文書》),日本人對偽滿洲國的經濟投入和移民進一步擴大,甚至有把「大日本帝國」變成雙都架構的趨勢,也就是網上常說的「日本人想把日本搬到滿洲」。
(早在人類分子學DNA研究興起之前的60年代,日本學者就已經提出了大和民族 是東北亞騎馬民族起源的判斷,其判斷依據就是日本經營滿洲、朝鮮半島期間對高句麗、百濟、東濊、沃沮、東濊等扶余文明遺址、墓葬的考古發現。只是礙於皇國史觀的政治正確,很少在非學術場合談及而已)
甲午戰爭中,日軍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將中國勢力趕出朝鮮,日本在甲午戰爭第一階段的豐島海戰、平壤戰役的勝利後,一切進展快得超過多數日本人預期,日本大本營才開始啟動遼東爭奪戰略,討伐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在這個時候才發布的。討伐檄文中的下面這句話專門介紹了清軍在朝鮮戰場的慘敗:
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
日本人在討伐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中把矛頭指向滿族的目的之一,也蘊含了日本人對於遼東的覬覦,明治政府知道最在乎遼東的是清廷的旗人(清廷對龍興之地一直實行潘籬隔絕政策,1890年代的東北居民多為滿蒙旗人,沒多少漢人),孤立旗人有助於日本長期佔據遼東, 當然沙俄也看出了日本的算盤伎倆,《馬關條約》簽署後,清廷極力通過外交斡旋,在沙俄、法國、德國的 高價斡旋下,迫使日本讓步,清廷用3000萬兩銀子從日本人手中贖回佔據的遼東,代價就是清廷再沒錢贖回台灣了。
以前,筆者上初中歷史課學習甲午戰爭的時候,也懷疑日本人會利用大清的民族社會結構矛盾,提出某些口號,比如「反清復明」這個在中原有相當號召力的口號,即便拉攏不了中原漢人,也可以使自己顯得師出有名。
沒想到,日本人還真的提到了這個主旨,只是日本人在書面檄文中沒用到通俗易懂的口號「反清復明」,而是用了當時清朝底層老百姓都已經看不懂的文言文,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文字獄的大清洗後,清朝的舉人 都未必看得懂的「皇明」是什麼意思,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下面是截取《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中與明朝有關的語句:
滿清氏元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皇明(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
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後來檄文中的「皇明」改成了「朱明」,不然中國大多老百姓看不懂。
(日本人以為清朝老百姓都懂文言文,殊不知清末大多老百姓只懂白話文了,日本當時還是高估了清國,寫這麼多還不如一句「反清復明」有效。總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間諜特工在中國境內除了刺探到不少情報,策反漢族起義的效果也不理想,任務只達成了一半)
日軍檄文 中有一段話超級不要臉的話,為了策反中原老百姓揭竿而起、邀請各路義軍配合,硬要說自己和漢族同文同種同倫理,簡直是扯淡: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 革命軍,以遂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最後日軍還不忘提醒 中原老百姓給日軍提供糧食、兵器,真當自己是「王師將至,民以簞食壺漿。」
現代人類分子學研究中,日本人的血統和漢族沒多少關係,大和民族的主體是由O2b1系單倍體的扶餘人和D2系單倍體的繩文人混合而成,還有少量的阿爾泰C3系。關於日本人的民族形成和起源,以及日本社會文化中的扶余根基,詳見下面兩篇文:
在貴州吃臘肉:「日本人覺得中國人不如黑人」,這是真的嗎?這是全民的觀點還是局部人的意見?
在貴州吃臘肉:如何評價日本是一個「現代封建社會」的說法?
可嘆的是,那個時候清廷對於漢族及其他南方民族的民眾也是非常防範的,唯恐戰亂導致漢族豪強軍閥崛起,進一步架空清廷,寧可屈辱議和,花錢割地消災,反過來,還真的有中國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日軍,給日軍做帶路黨的人更多,很多人覺得誰來當皇上都一樣,給日本太君帶路,到時候日本人當了皇上說不定還可以封個一官半職。
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並且迅速選擇議和賠償的根本原因就是 大清 落後的國家意識形態,由於清朝特殊的社會民族結構,不具備形成現代民族國家的族群基礎,在意識形態上只是個前現代國家,而日本在尊王攘夷運動時就已經在武士階層的影響下,形成現代民族國家了,關於清朝的國家意識形態缺陷,參考下文:
在貴州吃臘肉:為什麼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沒有持續抗戰,而是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償?
最後附上日軍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全文: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皇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干預。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面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 革命軍,以遂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出自朱元璋,其餘都是引用,各位改改答案吧
日本人:我絕對不知道,我一個邪馬台民族,怎麼就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了?要是豐國大明神有在天之靈,棺材板也會按不住吧?
1、日本在甲午戰爭的宣傳中的確有類似的宣傳口號,但是並沒有正面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一說法。
2、在甲午戰爭及之前,包括一些政治人物在內的少數日本人,還未完全擺脫華夏文明圈的身份認同,朝堂中存在一定的「亞洲人聯合起來抵抗歐洲人」的輿論,也有個別政治人物認為日本才是真正繼承了中國文明的國家,日本的責任是作為東亞領袖聯合整個東亞抵抗西方的威脅,但這種人的數量極少,思想也根本未曾流傳。而在目睹了清朝的衰落本質後,日本的脫亞入歐論很快佔據了主流。
3、明治維新時能夠在日本真正樹立現代國家體制的仍然是少數人,導致日本改革不倫不類,留下大量封建殘餘,其對外軍事行為也保存著只存在於古代社會的極其野蠻的方式。
4、在這種濃重的土壤下,日本軍國主義迅速抬頭並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那種曾經存在的樸素的東亞一體的思想早已湮滅無聞,卻成為了日本用來掩飾對外侵略的無恥借口。
最後,口號顯然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行為。日本自甲午戰爭以後的一切行為,明顯是以自身利益為絕對中心,對於鄰居極盡巧取豪奪之能事,它為周圍的民族帶來的沒有一絲一毫的建設,只有無盡的戰火與破壞,所以它宣傳和承諾的一切東西,也就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價值。那是清末的事了,日本的檄文裡面有類似的話
所以日本人在旅順屠殺就是合理的咯?
當初幫助日偽政府收回上海租界的時候,那可真是「普天同慶,黎民涕零」啊。
如高票答案所說,皇軍的確是提出(引用?)過這類口號。
可他們推翻清政府也不是為了讓中國人當家做主的啊。
而且就算當今精日搬出這種口號,皇漢們也是不會和他們站在一條戰線上的。
精日們的宣傳水平還有待提高啊。
這都信,智商丟了嗎?
喊著驅除韃虜,然後在中國境內燒殺搶掠。
合著旅順大屠殺死難者都是滿族人?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為了救我民族於胍敗腐朽之中,還是一種地緣政治考量?
從思想觀念和文化方面來說,幾乎所有的日本文化都可以從中國找到本源,即使是那些少的可憐的」原創「,也受到過中國文明濃烈的影響。因此可以這麼說,日本文化的本質就是中國文化的二手貨,山寨版,甚至有些是中華民族早已丟棄在歷史樂色桶里的垃圾貨,日本文明相對中華文明,是低一等的。
倭畜在強勢的中華文明的壓力下,內心的自卑感使它們一直無法接受」日本文明本質只是個空殼「這個現實,二戰之前歷代倭畜當局都有變相的「反攻大陸」的思想,而在近代其以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大東亞共榮」為借口對中國,朝鮮半島發動一系列的侵略戰爭,目的就是要極力同化中國人,中華文明,以實現自己的所謂」正統「。這樣的戰爭本性,不僅不會有所收斂,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強烈。
豐臣秀吉也指染過漢族的大明啊。
就算是真的又能怎樣,他說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你信?
據說清兵當年入關也是打著替大明驅除闖孽的口號(沒考證過,不知是否真的)
這口號最早是孫中山提出來的吧
日本自稱中華 侵華口號竟是: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一個來自敵國的民營間諜機構,卻高調地將自己標榜為中國的解放者:吾輩同志之目的是,為了全人類首先必須改造中國」,「中國清政府已經腐敗,敵視我們,不理解協同防禦之大義。故我同志要協助漢民族之革命運動。使之成功,最遲於10年內改造中國,以期實現中日提攜。」
漢口樂善堂的這一決議,在今人看來似乎相當匪夷所思。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所謂的「興亞主義」正是日本的主流,朝野都相信,進攻中國並非只是為了日本自身,而是為了拯救整個亞洲免遭歐洲的欺凌,為了黃種人能在與白種人的種族競爭中不至滅亡。
其實,日本人從來就不認為清朝代表中華,而更多地將其當做一個佔據了中華的「胡虜」,而自已以中華自居。
不是這個口號,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寫的很熱血。 不知道是否對應
這是某次中國政治活動的口號吧,貌似是五四運動,準確答案你搜一下就知道了。
日本侵略中國的一貫口號是類似於建設東亞共榮圈這樣的。
推薦閱讀:
※中國崛起是否要避免走大國武力擴張之路?
※沙俄/蘇聯/俄羅斯 干過哪些缺德的事兒?
※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為什麼還是會義無返顧地衝殺?
※一戰時,帝俄保持中立、隔岸觀火會不會好點,學美日賣東西?
※為什麼蒙古統治時期屠殺了好多人,現在的資料卻很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