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極品論文?

比如馬拉松審稿,數千作者之類。


重新發明微積分並且還被不斷引用的一篇文章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rea Under Glucose Tolerance and Other Metabolic Curves

這篇1994年發表在Diabetes Care(IF 11.857)的文章,講述了作者發現的一個計算曲線與X軸之間所圍面積(AUC)的模型,並取名為Tai Model。這個模型的主要思路是將x軸劃分,從而將所計算的圖形分為許多個長方形和三角形(直接說梯形不好嗎!)計算面積。作者在最後高興的宣布,她所發明的Tai Model是誤差最小的模型。

另外有人稱,這種方法又叫梯形法,屬於微積分的數值計算方法,最早在公元前50年古巴比倫人已有應用。

目前這篇論文已經獲得超過300篇引用,即使2017年以來,也有13篇論文利用了她的模型進行計算,主要集中在生物醫學領域。

(天哪這也能蹭這麼多引用TAT)


看到最右邊的那個「教授」的簽名了么?
沒錯,是只貓的腳印。

這是1975年,出版在世界級物理期刊《物理學評論》上的文章——《氦3同位素的2、3、4原子交換效應》。

原因是當原本的教授發表文章時,由於文中使用了大量「我們」,而不是「我」,但作者一欄只有他一個人,於是由於不準確而被退稿。

教授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加上一個共同作者,二是把我們改成我,但在當時打字全憑打字機的條件下,選擇二號方案就是推倒重來。

於是教授選擇了一,又不想讓別人分享自己成果,於是把自己的貓作為了共同作者……

原來,當喵星人發表文章的時候,
我還特么的沒成個細胞……

PS:這個教授,真的是「叫獸」了


PS:
其實一開始發表論文是不帶貓爪簽名的,
是因為被人家發現以後,
教授才敢明目張胆的這樣搞,
至於怎麼被發現的……
給大家看看吧:

至於咱們喵教授的尊容:

其實論文是老子想出來的,
他只不過是被我控制了罷了~


看到問題後的第一反應是這一篇:


看來我來晚了,我來發幾篇很歡樂的~

  • 蝙蝠俠的下落軌跡研究(Trajectory of a falling Batman)

  University of Leiceister的一個物理系的學生寫了一篇論文來論證韋恩同學的滑翔翼及其不科學,指出他如果從150m的高樓往下跳,落地的結果和被一輛時速為50mph的車撞上是一樣樣的= =

傳送門: https://physics.le.ac.uk/journals/index.php/pst/article/view/484/289

  • 魔法的起源:遺傳效果與表觀遺傳效果的評論。(Origins of magic: review of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ffects)

  該論文主要探討了遺傳學對於魔法師能力傳宗接代的效果。主要研究的對象,就是哈利波特。而主要參與的實驗自願者有各種麻瓜、男女巫師。結果發現,魔法效果具有強烈的遺傳性、家族性以及在雙胞中魔法效果也會得到加強。有證據表明魔法師的能力會遺傳給下一代,特別是一些獨有特殊的魔法,例如預測未來、改變毛髮顏色等等。(牛津的論文哦)

傳送門: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156238

  • 企鵝大便時的壓力計算(Pressures Produced When Penguins Poo)

   作者試圖用物理原理計算企鵝大便時體內聚集的壓力。據介紹,這項研究從1993年便開始了。當Victor第一次跟隨科考隊員來到南極時,他介紹到「我看見企鵝們懶懶的站起來,走到巢穴邊緣,轉身,屈膝 and Shoot!」從那時起Victor腦子裡便冒出了這樣一個念頭,企鵝大便時體內聚集壓力是多少呢?

傳送門: http://www.iposeogsekk.com/penguano.pdf

  • 內褲濕度與人體溫以及熱舒適度的關係(Impact of wet underwear on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and thermal comfort in the cold)

  作者是丹麥理工大學和 Sintef Unimed 醫療公司的 M. K. Bakkevig 和 R. Nielson,結論是,厚內褲對人體體溫調節有較大的影響。

傳送門: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140139408964916

  • 鄉村音樂與自殺的關係(The Effect of Country Music on Suicide)

  Steven和Jim通過歸納整理了49個美國城市廣播電台的節目單和當地自殺人口分析比較,最終發現愛聽鄉村音樂的人自殺幾率比其他人高,甚至高到51%。同時他們也強調,當今的鄉村流行樂也已經不適合他們調查,因為這些歌曲過於流行化而讓鄉村音樂原本醉人悲傷的旋律變得不再蠱惑。= =

傳送門:http://sf.oxfordjournals.org/content/71/1/211.short

  • 放屁是對抗莫名恐懼的防衛機制(Farting as a Defence Against Unspeakable Dread)

   作者在這篇論文中主要研究了一個名叫Petar的男孩各種古怪行為。Peter兩個月大的時候被母親拋棄成為了孤兒,當他感到危險的時候,他會像某些動物一樣使用放屁來保護自己,讓自己在一些莫名的恐懼中保持鎮靜。

傳送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5-5922.1996.00165.x/abstract

  • 溫度影響超聲波在乳酪中的傳播速率(Ultrasonic Velocity in Cheddar Cheese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作者是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 A. Mulet, J. Benedito 和 J. Bon,他們發現在Cheddar乳酪中,最適合進行超聲波測量的溫度是在17攝氏度。在0-35攝氏度之間超聲波傳播速度為1590-1696Ms。

傳送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621.1999.tb12277.x/abstract

  • 我為什麼沒有女朋友(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

  該論文根據德雷克公式(這是一個天文學家搞出來用於推測可能與我們接觸的銀河系內外星球高智商文明的數量的)的模型,針對自己的情況重新定義了這個公式,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在3000萬英國婦女中,僅僅只有26名潛在女友符合Backus的要求;換一句他的話說就是,每晚在倫敦遇見自己理想對象的概率是0.0000034%

(這是作者照片,其實還蠻帥的不是嗎)
傳送門: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economics/staff/phd_students/backus/why_i_dont_have_a_girlfriend.pdf最後一個。。可以說是最最蛋疼的,名副其實的蛋疼。。

  • 一種安全無痛解決"拉鏈夾JJ困境『的方法(Safe and Painless Manipulation of Penile Zipper Entrapment)

  標題說明了一切,作者Satish試圖找到一種快速、方便、安全的方式讓男人快速的擺脫這種尷尬的情景。不過看到作者這麼大一篇論文都寫得出來,可見安全到是非常安全,但快速估計就提不上了。在作者的圖例中出現了鋼絲鉗這種玩意,在這種意外場合,去哪裡找鋼絲鉗啊摔!

傳送門: http://indianpediatrics.net/mar2006/mar-252-254.htm


要論奇葩論文,哲學領域的這篇絕對算是排得上號的。

這篇標題為"A Demonstration of the Causal Power of Absences" 。作者是Wake Forest大學的哲學教授Tyron Goldschmidt。發表於Dialectica 16年刊。 而最騷的地方在於,這篇論文沒有正文,除了標題和作者信息,一個字都沒有。。。。PS: Dialectica 絕對不是什麼野雞期刊,1947年於瑞士創刊,現屬於歐洲分析哲學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Analytic Philosophy)。在分析哲學界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至於為什麼這麼一篇文章會被審稿委員會一致通過,你問我我問誰。。。。。


添加一篇Nature Chemistry的文章!

《不含化學成分的產品綜述》


因為各種含有化學成分會的消費品會嚴重損害人們的生理健康,所以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份不含任何化學成分的消費品列表:



















完。

論文地址:
http://blogs.nature.com/thescepticalchymist/files/2014/06/nchem_-Chemical-Free.pdf

截圖:


猴賽雷——


論文一:大段大段的原文複製,要不是因為親眼見到,我還不相信這種大庭廣眾下丟人的事情還真有人干。《安徽農業科學》上的這篇黑體字的後發表,顯然是抄襲者。

論文二:口語化,這篇《定量遙感的發展與創新》2005年發表於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作者是已故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就是去年曾經在網上很火的布鞋院士,大師的文筆很有個性。

論文三:小學生也能發表 SCI。這篇名為 Blackawton bees 的2011年發表在影響因子為3.348的 Biology Letters 上,作者大部分是 Blackawton 這個鎮的小學生。

他們自己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發現了大黃蜂在尋找花朵的時候的確具有觀察和學習顏色組合模式的能力。圖片是手繪的:

整篇論文沒有任何參考文獻,可以在這裡http://rsb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7/2/168免費看到全文。


第一次看到物理教授研究殭屍還發PRE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捂臉)

https://journals.aps.org/pre/pdf/10.1103/PhysRevE.92.052801

James Sethna,我校著名熱愛瞎jb搞的教授之一,無論是教課還是科研都非常特立獨行……
但不得不說,真的是非常厲害而且非常有意思的大佬,除了這個研究殭屍模型的還研究過重金屬音樂會現場的人群行為之類的……

https://arxiv.org/abs/1302.1886


終於可以貢獻一個答案了,而且還是SCI收錄的影響因子3.2的期刊的文章
A visual comparison of normal and paranormal distributions -- Freeman 60 (1): 6 --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Community Health

正文沒有文字,就是這張圖。


有機化學裡頭人形分子的合成算不算?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o0349227
而且她發表的JOC是非常不錯的學術期刊,也可以看出JOC的包容性還是挺強的。哈哈

看大家反應這麼熱烈,我又找了下這位James M. Tour的另外一些工作,比如:

nanocar: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051915k?prevSearch=%255BContrib%253A%2BJames%2BM.%2BTour%255DsearchHistoryKey=

Nanodragster: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ol902312m?prevSearch=%255BContrib%253A%2BJames%2BM.%2BTour%255DsearchHistoryKey=

Nanoworm: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ol703027h?prevSearch=%255BContrib%253A%2BJames%2BM.%2BTour%255DsearchHistoryKey=
O.L.是和JOC檔次差不都的非常不錯的期刊。人形分子可能是做著玩的,但後面的這些納米機械應該是能動的「controlled molecular motion on surfaces」(我對這個領域不是很了解,只是讀了這些文章的摘要),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謝謝大家對畢導男神的厚愛,作為搬運工的我受寵若驚 另外謝謝@破帽浙顏同學的提議,現將搶紅包那篇發給大家,題文相符了。
畢導還有幾篇經典研究論文值得研讀,例如黃瓜,九宮格火鍋和xx壓水花。年尾太忙,有空再更新分享給大家。

————一條不確定的分割線————

過130贊了,驚喜,感動,感恩,謝謝大家。此處應@畢導
原答案如下

————這是一條分割線————

腦中揮之不去清華博士大神畢嘯天的論文 原文如下

————假裝是條分割線————

清華博士反覆試驗後發現的規律:如何在微信群里搶到最大的紅包
2017-11-23

畢嘯天,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

經常有人在看完我這些文章之後會問我,你整天研究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什麼用?其實生活中我特別害怕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我也同樣害怕我在生活中會變成一個要求別人去做有用的事情的人。我覺得本來一個單純好玩的事在你要求它變得有用的時候,那一個瞬間它就變得不好玩了。

————又是一條分割線————

一本正經 胡說八道
畢嘯天

非常榮幸今天能站在一席的演講台上。我叫畢嘯天,現在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一名直博四年級的學生。因為我之前做過本科的輔導員,所以大家都叫我畢導。

大家可能之前有所耳聞,讀博士、做科研的生活本身是比較單調的。但有時候我發現,當你把我放在這麼一個相對單調的環境裡面,我就特別喜歡用做科研的思維方式,去琢磨一些生活裡面雞毛蒜皮無聊的小事。

去年年底有一段時間,北京的霧霾特別嚴重。大家也都知道,人類目前應對霧霾問題主要有兩種手段:一種叫作颳風,一種叫作下雨。所以那段時間每天出門,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戴著一個厚厚的大口罩。

我不戴口罩,我戴一個會颳風的帽子,非常地有效。

有的時候為了讓這個颳風加上一點下雨的效果,我還會背一個噴壺。

這兩個加在一塊,我們把它叫作風雨型防霧霾可穿戴設備,算是我的一個小發明。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周圍的一些朋友不知道為什麼特別迷戀刷微信運動的步數。今天你兩萬步,明天我三萬步,非常地煩人。因為我每天宅在家裡面,我的步數差不多只有八步。

後來我就開始研究微信運動它監測的是什麼。其實是人在走路的過程中手機裝兜里,走路的時候會有一個擺動和停頓,它監測的是一個加速度。所以你在生活中會經常發現,有些人他就是把手機拿在手裡拚命地甩,一樣可以把微信步數甩上去。

既然知道了這個原理,我們作弊的方法就非常簡單了。

這個東西我把它叫作招財貓微信運動作弊器。這個東西非常優秀,因為當你開心的時候你可以拿它來作弊,你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拿它擼貓。

後來有段時間他們覺得你這太賴皮了,不玩了。他們開始玩一些新的運動APP。那個APP不僅可以監測手機的擺動,還可以監測手機有沒有發生位移。這樣你就沒法用這個東西作弊,畢竟招財貓不會動。

但這個當然也難不倒我,我到街上的小攤上買了一些小玩具,小爬兵。讓它們這麼爬著帶我的招財貓往前進,很快就把這個問題克服了。

當然這個東西有的時候會失敗,有的時候我發現它們會自己把自己扭住、纏住。

以上這些無非是理工男的小惡趣味。理工男嘛,就是有問題要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問題。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有一個話題特別火,叫作 #香蕉和棗一起吃會看到人生的走馬燈#

很多人可能都自己親身測試過這東西。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覺得特別有意思,因為香蕉和棗這兩個東西本身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食材,我以前怎麼沒聽人說過這一茬,兩個一起吃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我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值得研究。

我就回頭看他們都是怎麼描述的。最開始發現的那個人,他說是能在嘴裡看到人生的走馬燈。後來還有人描述說能看到孔子和蘇格拉底打架。我覺得這個描述已經非常地不容易了,在這個年代知道蘇格拉底長什麼樣就不容易。

吃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描述也越來越豐富。後來人們做了非常多的描述,比如說什麼死蝦腐爛、滿天神佛、洗潔精、死蒼蠅、翔,等等等等。
當時我看完這些描述之後,覺得這好像不科學。因為洗潔精、死蒼蠅和翔,它們不是同一個味道。你們別管我是怎麼知道它們不是同一個味道的。
我是理工男嘛,理工男遇到這麼無聊的問題就要研究嘛,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是我可以吃翔,但這個翔我要吃得很科學。

我們回過頭去看他描述的香蕉和棗,他既沒有說這個棗是紅棗還是冬棗,也沒有說一起吃是什麼概念——是先吃這個再吃這個呢,還是兩個拿起全部都放在嘴裡呢?這種描述就使我買回來也沒法吃。所以我就買了大概三斤香蕉、兩斤紅棗、兩斤冬棗,開始做這個實驗。

實驗的步驟也非常地簡單。第一步:先刷牙,清潔口腔;第二步:先吃一口香蕉再吃一口棗,充分地咀嚼混合,讓這個味道散出來;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你要找到身邊離你最近的一個人,突然朝他哈一口氣,看他有什麼樣的反應。

當時我正在自己嚼啊嚼啊嚼,開始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後來突然覺得不對,好像有一種噁心的味道上來,那大概是一種類似於84消毒水的腥味。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那種感覺,理工男內心裏面本能地有一種優化的思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是很願意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思考,怎麼把一個原來要十分鐘就能做完的事情優化到只要五分鐘就能做完。

所以後來我覺得既然這個噁心的味道已經出來了,那我就要思考怎麼樣能把這個噁心的味道優化得再噁心一點。所以我就設計了這麼一些實驗——

首先你用不同的水果組合,香蕉究竟是熟透的香蕉還是半熟的香蕉,棗究竟應該是紅棗還是冬棗。

其次你也可以研究不同的棗蕉比,在吃的時候究竟會給你的口腔帶來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這個一塊兒吃的描述,一塊兒吃是很不科學很不嚴謹的一個描述。那他究竟是先吃香蕉再吃棗

還是先吃棗再吃香蕉呢

還是兩個東西都放在嘴裡面一起咬進去呢?

做完了這麼多實驗,最後在我吃得差不多快要吐的時候,我終於研究出了這個結論:這個東西大概是在先吃熟香蕉後吃冬棗,在兩者體積比為2:1的時候可以達到一種極致的噁心。

當我在嘴巴裡面感受那種噁心的時候,我覺得太棒了,這就是我要的感覺,這就是科學的勝利。

作為一個理工男去研究像這樣子的客觀存在的問題,有時候也需要去提出一些全新的理論和模型。我這個人就很喜歡建立一些新的小模型去解釋生活中的事情。

最近天也越來越冷了,又到了大家瑟瑟發抖等暖氣的時候,當然南京的朋友們沒有這個煩惱,你們本來就沒有暖氣。

去年有一天我去一個飯館吃飯,當時等位的人特別多,老闆就安排說你到那個大門口去等位吧。那個大門口門開著,我就只穿了兩件衣服,風呼呼往裡刮,特別特別冷。在瑟瑟發抖中我就想,不對呀,我是一個學化工的人,我一個學過熱學的人怎麼能怕冷呢?

我決定窮盡畢生所學思考一個問題:怎麼樣科學地保暖。

大家平時穿衣服都有自己固定的順序,一般來說都是先穿秋衣秋褲,再穿毛衣毛褲,再在外邊套一件風衣、大衣等等。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順序究竟科學嗎?

不一定。

我們用一個傳熱學的模型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數學裡面,在科學裡面,你建立一個模型的第一步,一般都是要先從實際的問題當中抽象出來一個理論的假設。我們的第一個假設也是因為來自於生活當中,所以顯得特別地科學。

第一個假設是說假設人是一個桶,人可以等效成一個恆溫37度,裡面半徑大概20厘米,高一米七五的一個圓柱。在座各位好像有的人在低頭看自己的身材,完全無法反駁。

這個時候我給你一件秋衣和一件外衣,你就可以把它穿在外面。這個秋衣和外衣可以等效為包在這個桶外面的兩層桶。

現在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如果我給你一件秋衣和一件外衣,哪一件的保暖效果更好?

保暖效果是什麼意思?一個衣服保暖就是說熱量很難從衣服的這一側傳到衣服的那一側。為了這個東西,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

我們用一件秋衣和一件風衣分別包裹住一個初始溫度為54度的熱水袋。5分鐘之後,觀察這件衣服的外表溫度上升到了多少。

最後我們實驗的結果發現,在5分鐘之內,秋衣的溫度從室溫上升到了44度,而風衣的溫度只從室溫上升到了23度。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什麼結論呢?就是風衣的保暖效果是遠好於秋衣的。

你覺得這是廢話,這個結論還要你來下?

下面我們要思考一個更關鍵的問題:保暖效果好的衣服應該貼近人穿還是遠離人穿呢?

大家肯定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就用遊標卡尺先測量了風衣和秋衣的厚度,然後我們根據化工裡面的一個柱坐標下的圓筒壁徑向熱流量方程,就可以算出你在不同的穿法下面的散熱功率是多少。

經過我的計算髮現,當你把秋衣穿在裡面,把風衣穿在外面的時候,你的散熱功率是330W。當你把秋衣穿在外面,把風衣穿在裡面的時候,你的散熱功率就只有328W。差了整整2W。

2W是什麼概念?如果你秋衣外穿在寒風裡面站上整整兩天兩夜,你就可以節省出整整一個雞蛋的能量。

從這張圖我們就可以更加直接地看出這個結果。

左邊是正常的秋衣在里風衣在外,右邊是秋衣在外風衣在里。你可以看到,這個紅色的代表的是一個溫度的場分布,藍色代表的是寒冷,紅色代表熱。你看看當秋衣外穿的時候,這個溫度可以牢牢地集聚在你身體的周圍,這個就非常地有效了,所以這才是一個科學的穿法。

因此在這個暖氣即將來的時候,當然你們也沒有暖氣。在這個天氣越來越冷的時候,如果你感覺冷的話,不妨像我一樣——科學保暖,秋衣外穿,從我做起。

我這個人是一個特別不喜歡洗襪子的人,因為我覺得洗襪子這件事情又無聊又麻煩還痛苦。每一次洗襪子之前我都要先攢一大堆,然後鼓足了心理勇氣再去洗它們。但是我的室友非常地討厭,他從來不讓我用洗衣機洗襪子,他說你的一隻襪子就可以污染一整個洗衣機。

當時我就在思考,市場上面有這麼大的需求,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個自動洗襪機出現呢?所以我在思考,我怎麼自己造一個自動洗襪機呢?

洗衣機大家都用過,它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無非是這有一個筒,你把衣服丟進去,這個筒它自己轉起來,帶動裡面的水,就可以把衣服洗乾淨了。

既然這個原理這麼簡單,那我們造自動洗襪機也就更簡單了。我取了我們家平時洗水果的那個盆,用來做這個裝襪子的盆。然後拆了我們電腦主機上的一個風扇作為帶動它旋轉的東西,然後再用兩個磁子就可以做一個磁力攪拌器。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畢導一號洗襪機的原型機

它的試運行結果是非常良好的,這個磁子可以在下面那個風機的帶動下轉得非常好。然後我就找了一雙我珍藏了十天的襪子,扔到了這個盆裡面去。

我們看一下洗的效果結果很奇怪,竟然失敗了。就是這個磁子它一碰到那個襪子啪一下自己就躲開了。這個磁子為什麼要躲開呢?是因為這個襪子太臭了嗎?也不太會。

後來我又想,這應該是磁力攪拌,它的這個力量還不太夠。所以我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在生活中有什麼東西能提供一個強力的攪拌。很多人可能現在已經想到了,我從廚房裡面找到了一個打蛋器。把打蛋器伸到這個洗襪子的盆裡面。

但其實整體還不是很成功,因為你會發現這個襪子就像一條魚一樣,它在那個打蛋器的兩根柱之間游來游去。

不行,這兩種方法都失敗了,看來攪拌是不行的。往往這種時候,你就要從中國老祖先那種傳承下來的智慧裡面去尋找答案。怎麼做呢?打衣服。打衣服是我們中國最傳統的一種洗衣服的方法。

我當時也想到自己,我小時候就得過秧歌專業八級。所以我就找到了一個大鼓,然後在鼓面上鋪了一個襪子,再在鼓面上澆一些肥皂水,之後你就可以很輕鬆用這個襪子來一段Freestyle,非常地嘻哈。

整個洗襪子的過程就變得很快樂。就這樣洗啊洗,洗了一段時間,我突然覺得不對。你這個東西,你敲鼓,快樂是快樂,但好像這麼洗一隻襪子,比正常洗一隻襪子還要累。

我一想,我何必親自敲鼓呢?我可以找幫手。很快我就召集了這麼一支打鼓的大隊。

大家可能剛才已經見過它們了,就是那幾個小爬兵朋友,它們都可以這麼敲鑼打鼓。我們先測試一下,讓它們來這樣打鼓洗襪子是一個什麼樣的效果。

這是一些上發條的小玩具,上了發條之後它可以聚在襪子的周圍,打得很開心。

實驗成功了。它們打得非常快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我們可以給它一個特寫,打得非常熱鬧,眼神很專註。

我開始以為自己就這麼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發現也沒有。因為它們是一些上發條的小玩具,每當最後一個小玩具上好發條的時候,第一個玩具已經停了。所以如果你想這麼打襪子,可能就是你比它們還累,你就一直在那裡上發條。

搞完了這一切,我就覺得我應該有一個更加穩定,更加持久,更加耐磨的這麼一個機械裝置去洗襪子。

我們再回到老祖宗的靈感裡面去找。假如說我們能有這麼一隻腳,它穿上襪子,然後在一個搓衣板上這麼前後摩擦,不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嗎?腳和搓衣板都不難找,怎麼解決這個前後往複的問題?

在機械裡面有一個東西叫作曲柄連桿裝置,這個滑塊可以把一個圓周運動轉化為一個直線往複運動。

所以從這個靈感我就製作了這樣一個機械式半自動洗襪機,可以說非常地酷炫。

給大家講另外一個故事,是一個關於搶紅包的故事,也是我自己做的一個小探究。春節搶紅包大家都玩過,現在搶紅包已經是我們每年過年的一個全民競技體育了,每個人搶到那幾分錢都特別地開心。

但有段時間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管別人發多大的紅包,搶到我手裡的每次都只有幾分錢。而往往是搶紅包比較晚的那些人,他們可以搶到一個比較大的紅包。

這不科學吧?我說騰訊這麼大的一個公司,它沒有必要在演算法上針對我呀。難道微信紅包先搶和後搶的規律是不一樣的?想到這個想法我非常地興奮,我覺得如果我最後能找到這個規律的話,我就能搶到我所有的同學都破產為止。

馬上又開始實驗了。我在周圍借來了四部手機,連上我自己的一部,總共是五部手機,建了個五人群開始發紅包。發紅包之前我先做了這麼一個先導實驗:N個人搶N+1分錢。

大家都學過抽屜原理,N個人搶N+1分錢就應該有一個人搶到2分錢,剩下的人都搶到1分錢。但實際做出來實驗結果不是這樣的,永遠只有最後那個人才能搶到那個2分錢。

我做了非常多次實驗,結果肯定是對的。這個東西我把它命名為末位紅包抽屜原理。也就是N個人搶N+1分錢,則必有最後一個人搶到2分錢。這個收益率很可怕,他的收益率達到了前面一個人的兩倍。

這個結果雖然很簡單,但是它反映出來一個現象,就是微信紅包的內部演算法肯定不是均勻的,先搶後搶一定是有區別的,而且貌似後搶會佔一點點優勢。

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我做了一個進一步的實驗。

我用5個人搶50塊錢的紅包,發了150次,然後統計了每一次這5個人的數據,得到這樣750個數據。我把750個數據做在一張表上面。

大家可以看出來,很驚訝的一個結果:5個人搶50塊錢的紅包,第一個人從來沒有超過20塊錢。做了150次,所以統計規律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第二個人從來沒有超過過25塊錢,等到第三第四第五的人他們能搶到的錢數慢慢才上去。

如果我們做一個統計學的分析,從平均值上來看,其實5個人搶到的錢差不多,都是在10塊錢左右,5個人搶50塊錢嘛。但如果從它的標準差,就是一個波動的情況,你會發現標準差越來越大。也就說第一個人可能只能搶到0到20,第四第五的人才能搶到0到50中間的任一個數字。

後來經過我仔細地研究,我終於發現了微信紅包內部的演算法規則是什麼,每個人當前能搶到的金額服從一個0.01到當前剩餘均值兩倍的左開右閉區間的均勻分布。

什麼意思呢?大概是說,5個人搶50塊錢,那平均每個人能搶到10塊錢。這個時候,第一個人搶的時候,他就只能搶到0—10×2也就是20塊錢。你想第一個人多不巧,他只搶到了2塊錢。那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4個人搶48塊錢,這個時候平均每個人能搶到12塊錢。12的兩倍是24,第二個人最大能搶到就變成24塊錢。所以這個區間是一個不斷放大的過程。

最後等我發現了這個規律之後,你就可以做一些很無聊的腦洞。比如說你可以編程給自己發紅包,然後有一天我就給自己發了五千萬個紅包,得出來這樣一個規律。

在五千萬個紅包下面這個規律就非常地明顯了。你可以看到第1個人永遠不會超過20,後面的這個規律分布在慢慢平緩下來。

此外,通過編程你還可以統計一個現象,就是最佳手氣,這是很多人關注的一個點。最佳手氣在各個人各個位置的概率是均等的嗎?其實也不是。最後我發現最佳手氣的概率在5個人搶的時候是依次遞減的。

然後我的腦洞又發散了一下,我說難道5個人是這樣,那幾個人搶都是這樣嗎?於是我又做了一個編程,很無聊,就給自己發了兩億個紅包。最後做出來這樣一張圖。

這張圖可以說是微信搶紅包裡面包羅萬象,它把所有的情況都概括了。它統計出了從3個人搶到27個人搶,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統計到任何多個人搶。從3個人到27個人,不同的人在搶紅包的時候,每一個位置搶到手氣最佳的概率這個變化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從這張圖的最後我大概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通常搶紅包的人比較多的時候,應該是越往後往往搶到手氣最佳的概率越大。所以以後我看到紅包都先憋一會兒,我等你們先把前面的小紅包都搶走了,憋到後面我再去把那個大的撈回來。

後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再也沒有搶到過紅包。

所以你看完這些故事,覺得理工男的生活好像也蠻豐富多彩的。
後來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面不小心碰到了這個教授。當時他見到我說,你就是那個寫秋衣外穿的人?我說教授,是我寫的。他說你有沒有考慮到這些嚴謹方面的問題?我說考慮到了,就是故意那麼寫的。

當時那個教授也是半開玩笑地跟我說,你博士哪年畢業啊?我說理論上是兩年之後畢業。他說等到你畢業那一年,我一定會來你的答辯刁難你的。聽得我一陣後怕。

所以現在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如果你以後再看到我胡說八道的時候,你可千萬別太一本正經了。

謝謝大家。

原文出處

http://mp.weixin.qq.com/s/GREFbTuGcTCE7qCqIm2bDA

侵刪



這個應該也算吧。萬方收錄了滴。可以看看去


《一個新 PKI 演算法》


提供兩個問題說明中提到的情況,拋磚引玉。

馬拉松審稿:
http://dx.doi.org/10.1016/j.laa.2006.05.022
95 年提交,06 年接收,08 年上網
所以以後別和數學家提發文章的事!

數千作者:
http://dx.doi.org/10.1016/j.physletb.2010.03.064
3222 個作者。不過相信這不是最多的。
@cici,這篇是按姓名首字母排序的哦,第一位姓 Aad

不勞而獲:
http://dx.doi.org/10.1103%2FPhysRev.73.803
這是一篇重要文獻,作者是 Alpha 和他的導師,大牛 Gamow。
署名時他們就加上了一個叫 Bethe 的人,那人自然也不反對。
這樣就湊成了這篇 alpha-beta-gamma pap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pher%E2%80%93Bethe%E2%80%93Gamow_paper


用論文求婚

As soon as David found out the article had been published he asked Carolina to download it on the computer, to make sure nobody read it before her.

Wanting her to go straight to the acknowledgements section he pretended to be worried that he"d made an error in the text and asked her to check it.

Mutli-talented David speaks five languages: Basque, English, French, Spanish and Castilian.

Scientist proposes in the footnote of a research paper about mussels


見過的最極品的論文都來自果殼網 Geek 笑點低小組的幾個帖子。

  • 那些神一樣的論文 (1) 《一例「寫作障礙」病的失敗自療報告》

http://www.guokr.com/post/64689/ 發帖人 @Ent

  • 那些神一樣的論文 (2) 《寫作障礙病失敗自療的一項多位點跨文化重複實驗》

http://www.guokr.com/post/64881/ 發帖人@Ent

  • 那些神一樣的論文(5)-史上最牛摘要 http://www.guokr.com/post/67538/ 發帖人@小耿

《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可以用量子弱測量解釋嗎? 》

  • 那些神一樣的論文(6) 另一個神摘要

http://www.guokr.com/post/68691/ 發帖人@Ent

  • 那些神一樣的論文(8)-如何決定作者次序

http://www.guokr.com/post/69294/ 發帖人@Ent

請看最後一行字。作者順序由拋硬幣決定。


1、最牛逼論文,就是在還沒答辯之前,就已經發表在最權威的期刊上,且鑒於論文很長,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

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JLE上連載四期。

2、最牛逼論文答辯,就是答辯人一直在挑戰答辯委員會成員,直到問的那些個教授們緊張恍惚到以為自己才是答辯人。

實例:薩繆爾森(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被譽為「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的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轉過頭去問另一位委員會成員里昂剔夫(諾獎得主): 「瓦西里,我們通過了么?」

3、最牛逼論文投稿,就是讓編輯滿世界都找不到一個能看懂這論文的審稿人,最後只能原樣發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實例:Christopher 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1971年發表在《數理統計年鑒》上的論文《無窮維參數空間中的分布滯後估計》。Sims寫完這篇論文後沒投經濟學雜誌,因為他顯然知道沒人看的懂。於是投給了最牛逼的數理統計雜誌,結果編輯死活找不到審稿人,最後好不 容易湊合拉來一個,審稿報告是這麼寫的:「我真的不明白這篇論文在說什麼,但是我檢驗了其中的幾個定理,好像是對的。所以我猜應該發表。」

其實以上三個例子,雖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為最牛的博士論文與博士論文答辯及博士論文發表都應該是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甚至還沒有取得任何學位前,已經是劍橋大學學術思想界公認的領袖人物。維特根斯坦的學士論文是他的老師——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大人物劍橋教授摩爾先生與他一起散步時,隨手記錄下來的他的一些喃喃自語!因此,在向劍橋申請學士學位時,由於行文不夠規範,而被學校學位委員會拒絕。摩爾先生利用自己 的學術權威地位,再三為學生的這個「學士學位」去跑腿,終於成功!

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是在一次大戰時,在戰營里寫就的,僅數萬字,就是那本《邏輯哲學論》, 但出版時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因為當時沒人能夠讀懂他的這部天書。為此,出版商特地找到他的老師羅素,羅素自告奮勇,成為這部書的出版策劃人,並且「自以為是」地為這部書寫了篇洋洋洒洒的序言。等到書終於出版了,羅素卻遭到了學生維特根斯坦的一頓痛罵,說他根本就沒有讀懂他的論文,只是在那裡瞎寫一氣!羅素聽了沒有脾氣,也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天才人物就有這樣的個性。

維特根斯坦的劍橋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是由三個國際學術大師組成的:羅素、摩爾、魏斯曼。三個人在答辯前,一直漫無邊際地討論著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 里的問題。時間很長了,還沒有哪個開口問「博士生」維特根斯坦一個問題。終於,羅素開口了,他卻是轉向摩爾的:「摩爾,你必須問他幾個問題,你是教授。」 摩爾表示,還沒有弄懂維特根斯坦的問題。這時,維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爾與羅素麵前,拍拍他們的肩膀,笑著說:不要擔心,你們永遠都弄不懂這些問題的。

論文答辯就以這樣的方式通過了。

不謝邀,請點贊,勿感謝。


  • 2005年,《Rooter: A Methodology for the Typical Unification of Access Points and Redundancy》被WMSCI錄用。
  • 2005年,《A Case for Lamport Clocks》被IPSI錄用。
  • 2005年,Genco Gülan教授在第3屆互動式媒體設計國際討論會(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Interactive Media Design)論文集上發表了《I/O Automata No Longer Considered Harmful》。
  • 2007年,《Cooperative, Compact Algorithms for Randomized Algorithms》被由Elsevier出版的《應用數學與計算》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錄用。
  • 2008年,《Towards the Simulation of E-Commerce》被2008年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縮寫CSSE)錄用 。

這幾篇文章的極品之處在於它們都是由一個叫SCIgen的論文生成器自動生成的。

最搞笑的是最後一篇文章在第一頁的頁腳上都寫著: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automatic CS Paper Generator.
可以看這裡:
http://tektalk.org/tektalk.org/wp-content/uploads/2008/12/c__docume1_jeffliu_locals1_temp_plugtmp-79_plugin-herbert_schlangemann_towards_the_simulation_of_e_commerce.pdf

http://pdos.csail.mit.edu/scigen/ 這是SCIgen的地址。

其事迹可以參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SCIgen


推薦閱讀:

在校本科生該怎麼發表論文?
有史以來論文被引用數最多的學者都是誰?
有什麼美國人研究中國國情的期刊嗎?
寫綜述前應如何快速、高效地閱讀相關文獻?
導師不同意畢業論文使用LaTeX編輯怎麼辦?

TAG:調查類問題 | 科研 | 學術 |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