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重工業和機械工業現在分別處於怎樣的水平?


央視搜索_大國重器
說說我了解的吧。
我們學校有很深厚的機械背景,圖書館裡還有大批當年蘇聯援建時從蘇聯送來書和技術資料。不過到頭來竟然沒落了倒也算是奇葩。

學校旁邊就是太原重工,在中國的重工里算牛逼的了吧?我想能一定程度代表中國的重工業水平。
上學期我們去太重實習,參觀了廠房、裡面的加工設備及加工過程。

先歪一下,裡面有很多令人很吃驚的東西。在我們要進入一個挖機車間時,領隊師父就告訴我們這個挖機很大,我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隊伍前面的不斷傳來:我操!這句「我操」從隊頭一直傳過來,我還想著有這麼誇張么,但是等我走進車間,第一個反應就是:我操!真的太他媽大了!!!

(圖上沒有那種震撼效果,你看這種挖機都不能用液壓了,統統機械傳動)

到輪對車間的時候,地上碼著剛生產出來的一批火車輪對,幾百對吧,剛車出來的那種金屬質感太漂亮了!師父告訴我們,全國只有這個車間能生產火車的輪對,全國的火車軸承輪對都是這生產的!我問他那這批輪對是往哪兒送啊,他說這批輪對是美國定的,數量太多,還得趕工才能完成。另外,什麼捷克之類的國家也經常來定。

除此之外,太重還有世界起重重量最大的起重機(是為了安放三峽水電站的發電機轉子的,生產出來就用一次!)神馬橋樑鋪設啊之類的,總之N多個世界第一,接受N多國家的訂單(好像阿聯酋也有)。

言歸正傳

但是!他們的生產設備80%都是進口的!國產的很少很少,一般是用於非精細加工車間中。一個車間里最引以為豪的事就是:我們的機床是從哪哪哪進口的!

最貴的一台機床上千萬,最便宜的也要300多萬,但是,值得他們驕傲的機床還只是從捷克、義大利之類的國家進口的,我問師父為什麼不進口德國日本的,他說,太貴,買不起。全廠也就一兩台從德國進口的機床。

看明白了吧?

的確太重有一些比較高科技的生產工藝,比如油膜軸承啊之類的(這些車間就不讓我們參觀了),但是大部分還是以生產加工為主,也能提供解決方案和成品,但是那些世界第一真的是只有中國能製造嗎?不,只要買到那些機床就能製造,看見沒有,什麼最重要?機床!
美國讓中國生產輪對並不是他生產不了,既然中國能提供這麼便宜的價格,幹嘛還要自己生產,就像自從摩托羅拉不再生產電視機後,美國的電視機統統靠進口——並不是他生產不了,而是在經濟上不划算。不過,咱們高鐵的輪對軸承不是就是那未能國產化的2%嗎?
所以,那些中國的世界第一一般都是靠廉價勞動力打出的低價格,人家不願和你搶的,真正值錢的技術還是很少。
————————————————————————
下面貼幾個老視頻,看看世界頂尖的機床製造商德國德瑪吉公司的機床是個什麼水平
德瑪吉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全鋁頭盔一次成型
視頻封面嘆為觀止的德國機器 全鋁頭盔一次成型誕生視頻 再看看中國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立體金屬頭像
視頻封面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立體金屬頭像視頻視頻

有沒有一種玩具的趕腳?

相關視頻優酷上很多,感興趣的同學請自行搜索
一段德國的工業視頻,讓你知道什麼叫全自動化
最後,貼一個德國工業機器人kuka公司的視頻,調試階段可以看出機械手在機械加工中的精確度無可替代德國Kuka機器人製造


從機床銷售的角度說說,我們的機床造出來用幾年再賣就比鐵貴了那麼一些。。。這差距好大,跟國際先進水平根本無法估算,人家還在不斷進步,機械行業能全面跟上是不現實的。最根本的材料科學就有30年的差距。
製造技術都能想辦法學會,就像前面說的頂尖的設備我們都能買得到。國內搞空間推進的設備,買起來是不講多少錢的。明面上軍工或者機床製造業,有些設備會限制出口給我們,實際上世界上還真沒有中國人搞不到的設備,情報部門要弄台設備還不容易。最關鍵是我們的材料科學不行,鋼材、熱處理、鍍層都沒自己的技術,也沒有人在研究這些。最聰明的人都去快速來錢的行業了,有心搞研究的國內的氛圍也不適合。
世界上最好的鋼材還是歐洲出產的。同樣一塊鋼板,物理性能都已經差了幾個檔次,剩下來製造成機床的過程就不用比較了。國內的機床製造商,如果採購國外的材料,甚至是國內用於出口的材料,配件都用進口的,結構採用最先進的,也能製造出接近高端的設備。但是這樣製造出來的機床跟國內機床的品牌就完全對不上號了。國內品牌還是靠低端設備市場佔有,靠銷量活著的。沒有國內廠家會去製造高端設備,除了展示用的。
刀具,國內製造技術是可以了,形狀都能測繪複製出來,關鍵的塗層還是得用德國美國的。這些都要靠研究基礎科學的人推動的。
只有等到哪天搞基礎研究的人都能豐衣足食,哪天國內所有的行業都能沒有貧富差距,哪天國內的產業發展不是利益驅動一窩蜂上的時候,再來談這些了。

做個小廣告:現有EMCO 大旋徑 9軸車銑複合一台,等活干。有需要的朋友聯繫我啊。


重工業不太懂了,但是就機械工業講一下自己的觀點吧。
我們學校的實驗室算是比較高端的吧,直接給航天院所提供設備支持的,也就是我們做完之後他們直接就拿過去用了。就轉檯這部分設備來講,要真正做到高精度,所有的測量和執行元件必須是德國原產的,這在合同初期是直接談好的,國產的精度太低,不管多少錢的都不能用,更不用說有的東西國內都還沒有實現量產。
而真正我們自己加工的東西是什麼呢?轉檯的主體框架。這部分的精度要求還是比較低的,但是就是這麼個東西還是得送到瀋陽去給特定的單位加工,因為別的精度也不夠,在結構上做不到均衡。然後瀋陽那個單位之所以這麼牛逼也是因為他們有一台捷克進口的機床。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們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的工業,其實就是做了比較低級的工作,學會怎麼使用工具,但是怎麼製造工具是一點也沒有掌握,最起碼從製造的質量上講是這樣的。一旦因為政治或者別的什麼原因這些設備不能再進口,那麼國內的工業製造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了。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工業看上去還可以,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的價格低,所以還有點競爭力,當然這也是針對那些別的國家可以製造但是為了成本而選擇中國的產品。真正高精尖,能夠在國際上獨當一面的東西還很少很少,又或者是沒有披露出來吧。


我從歷史角度來補充說一下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國從蘇聯援助的156個大項目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工業。在這之前,我國是個徹底的農業國,啥都要蘇聯人教,每個行業,全國可能也就十幾個人,幾十個人懂,或者乾脆沒人懂。就連種地也要蘇聯教怎麼科學施肥。最大的問題出來了,缺人才,真是太缺了。於是GCD改革高校制度,全盤學習蘇聯,大部分高校以培養工科生為目的,訓練緊缺的工業人才,只保留少數綜合大學。現在很多人說這是GCD對中華民族進行思想閹割,說你看民國那麼多國學大師,新中國有幾個?要我說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教育資源就那麼多,底子就那麼薄,要想全民富裕,必須發展工業,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道理古人都明白。民國期間全國人民年年饑荒死人,出來幾個國學大師有一毛錢用處嗎?所以看問題要辨證的看,看歷史問題更是,不能用現在的環境和思路去套任何歷史時期的事情。
當然,教育制度改革導致最大的問題就是文科不發達,GCD那些高層,基本全是工科出身。。說遠了,扯回來,由於沒有工業原始積累,又不能像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一樣對外掠奪,用一百年的時間慢慢積累也不現實,「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口號深入人心。所以最開始工業化的二十多年,農民吃盡了苦頭。前三十年,中國走過了英國工業革命一百多年的旅程,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70年代末我們開始改開,因為當時笑貧同志到美國一看,非常受打擊,尼瑪這生活水平差距太大了。於是全國開始笑貧不笑娼,全民開始做買辦,一切以經濟發展為導向,能買就買,能租就租,一路賺錢到1996年。
1996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台海危機。這次事件讓江core非常震驚,因為突然發現解放軍不能打了。經過近20年的經濟建設為綱,軍費長久欠缺,機械製造業自主化長期得不到重視,軍隊經商問題也非常影響軍隊的戰鬥力。GCD高層開始意識到自主化的重要性,從96年開始各種砸錢
這一砸就砸了10年,到2005年,終於量變引起了質變,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開始進入井噴時期。2005年到現在也就8年時間,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第二產業產值、機電加工行業進出口數據等等。最典型的標誌,就是這幾年我們的航母首航,第四代超音速巡航戰機首飛,預警機參加閱兵,各種型號的無人機出現等等。雖然軍事工業離一般人很遠,但這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最高成就,歷史上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的例子數不勝數,你能夠在網上看到我在這裡寫知乎答案,也要感謝美國國防部,因為互聯網最初也是軍用的東西。。另外很多城市市郊,2001年到2004年大片大片的荒地,兩三年後再去看,全部是現代化的製造業。誠然,這些工廠許多生產資料都是進口的,這在其他人的答案裡面也多有提到,這沒辦法,誰讓我們底子薄呢。
舉個最簡單的栗子,我上本科的時候,學機械設計這門課,教授提到設計用的鋼號特性表,很簡單的一張表,說這是50年代蘇聯援助的材料,現在我們還在用。而蘇聯是從哪兒來的呢?是二戰勝利的時候從德國搶的。德國是怎麼來的呢?是100多年前就開始慢慢做實驗,一根鋼一根鋼的做測試,砸了無數的錢和時間測出來的數據。
高端的機械製造業就是生產資料的製造,也就是機床這類東西,高端就高端在兩個方面,一個精度,一個強度。而想達到高水平說到底就靠兩個字,積累。西方哪個發達工業國沒有200年以上的積累時間?中國從49年建國開始,有二十幾年打基礎,再從96年到現在,17年時間狂砸錢,滿打滿算,認真發展機械製造業就40年的時間,想跟那些老牌工業國比,確實不現實。說的簡單一點,你從上高三才開始好好學習,想高考的時候跟高一就開始努力打基礎的同學考的一樣,四個字,「你憑什麼?」而那些把中國製造業落後簡單歸結於所謂體制問題的,不是裝傻,就是真傻。上帝是公平的,如果你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老祖宗辛苦拚命了三百年才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憑什麼讓東方那個才努力了四十年的國家輕易趕上?然而我們的進步也不能忽視,至少在許多單項上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說的煽情一點,中華民族也是命不該絕,趕上了工業化浪潮的最後一班車,而某「全球最大民主國」,估計是沒有機會了。
扯的有些遠。回歸說一下中國機械工業現階段的水平。我八年前剛開始讀本科,那時候機械系的教授告訴我們,我國的機械行業與國外的差距在20年到30年的時間,說中國製造業振興的重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當時覺得很震驚,二三十年,差距真是大啊!直到現在才發現,那已經是非常樂觀的想法了。簡單對比一下,20多年前美國打了海灣戰爭,中國現在有能力打一場海灣戰爭那種水平的仗嗎?從我開始接觸這個行業到現在又過了8年,以我目前對行業的非常淺顯的認識,現階段個人覺得與國外頂尖水平的差距在30年應該是比較客觀的。某些個別行業的差距已經到了5年以內,甚至開始引領潮流。
個人認為中國人還是非常適合做重工業的,相信製造業的未來絕對在中國。


我所在的單位屬於電站設備製造行業,屬於基礎裝備工業,就目前我的直觀感受,我們現在的水平很低,設計很多都是買來進口的東西,然後測繪,自己描出圖紙,然後拿到我們這加工製造。雖說號稱行業第一,但是自主設計幾乎沒有,我們製造部門拿到的圖紙很多都是翻譯過來的,圖紙上經常有德語日語什麼的亂的很。事實上我們單位已經有了幾十年的製造經驗,但是我們製造出的新產品的性能還不如用了好幾年的德國產品的好,核心部件還是進口。與國外的差距感覺還是很大的。


還好,在我們空氣壓縮機領域,開山的兩級壓縮機能耗已經領先世界空壓機發明者阿特拉斯.柯普。產品譜系以及生產成本上超越英格索蘭,甚感欣慰啊


我倒是想說幾句跟題目稍有些無關的話。

我們都熱衷於討論中國的XX能力怎麼樣,XX水平離世界先進還有多少年,但說到能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的,除了曾經的美國和蘇聯,只有中國。

注意是只有。

美國人是吃定了全球化加上缺錢,砍掉了很多他們有能力做但不願意做的事情;蘇聯大家都明白;其他的國家,要麼專精材料(比如英法),要麼專精工業母機(比如德國),要麼專精一兩樣工業產品(比如義大利的冶金機械),但絕對沒有完整生產所有人類能想到的工業產品的能力。我們推崇的英、德、意、日等等「老牌發達國家」都在此列。

只有中國,人類能想像到的,能設計出來的,任何一種工業產品,不是已經在中國製造,就是未來將在中國製造,就是中國人已經在討論要不要造。

甚至於「完整工業體系」的概念和思維,除了中國有,現在也沒有哪個國家有了。西方國家都在討論XX可以從哪買(現在一般都是可以從中國買),而有志於建立工業體系的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世界都看得到他們的阻力有多大。只有我們還在憂慮「XX實力還不行要補一補,XX技術還沒有要攻克一下……」

其實人類辦事,不在於能不能,而在於想不想。從猿人拿起棍棒到今人操作機床,從古人仰望星空到今人探索洪荒,不過千萬年,滄海一瞬間而已。

我們在想,我們在做,所以我們不畏懼差距多少年。

繼續向前吧同袍們,時間屬於中國人。


國外能進到國內來的東西,高精尖的一般都是德國為主,因為德國人為了賺錢相對而言還是願意把東西賣給中國人的,同樣的東西我們公司在中國賣價是歐洲的兩倍,而且隨便你買或者不買,美國和日本限售不賣。真正的頂尖的東西,還是美國的居多,國內基本看不到,像民航飛機維修需要備件賣的時侯,老美那邊都是記著的,就怕拿去民轉軍研究去了。
個人感覺中國差距最大的還是基礎工業和個人心態,見到過蠻多老外,人家真的是把工作當作樂趣 在那裡做,一做二三十年,可能就是如何改進閥里一根彈簧的性能。國外企業捨得投資研發部門,每年銷售額一般都是5%-10%投入,因為政府也鼓勵可以減稅。
記得以前一起調試時,老外哪怕地上水坑啥的照樣人往那裡一躺鑽機器下面調試,但禮拜六禮拜天讓他們上班基本不可能。他們拿的薪資是按時薪計算,一個調試工程師一般在100-200美金/時,最貴的碰到過換算成人民幣2W一天。
中國啥時侯生產的鋼材這些基礎件,不在是按照國家公差的下限完成,而是像國外一樣按照上限去做,覺得工業崛起還是有希望的。不然,做個東西還是找鋼廠幫忙精鍊一爐鋼,那就永遠看不到頭啊。


說個自己的例子,現在在某大型國企混飯吃。我們單位有30台單台價格3000萬+的設備,10年單位領導想對機組進行狀態檢測和故障預判,讓我拿方案,領導信心滿滿的讓我做調研、技術交流,最後定了2年的計劃。
後來實施的時候只過了6個月就要拿成果出來,自然是只開了個頭。我因為拿不出來成果受了處分。後來才知道,領導需要成果評職稱!所以才想搞個成果。早說我就坐辦公室出成果了。
現階段企業需要的不是趴在現場搞技術積累的技術人員,需要的只是能坐在辦公室搞出成果的官員。企業能買的絕對不自己研究,官員們還在各種場合說關於核心技術的話

呵呵

花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只能買來貪腐
花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只能買來貪腐
花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只能買來貪腐


非專業,不過感興趣,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
@李躍竟 說的不錯,我來補充一下。
他給出的DMG的做頭盔一次性成型的視頻其實是10年前展覽宣傳用的,但視頻中的機床產品可能更加久遠。還有更先進的更精密的,大陸想採購出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其實德馬吉,在歐州也就是個不怎麼入流的品牌,因為禁售,德馬吉最先在大陸打開市場,所以在中國佔有率高,就算是這樣,德馬吉依然有些機床是禁售的,尤其是軍工單位。
象EMCO, MAZAKE,寶美,WILLEMIN,MORI SEIKI,MIYANO,FARREL等等,不是你有錢就能買到的,至少你有錢買不到所有型號。
我在補充一個DMG的視頻,之前有人在知乎上也發過。
視頻封面精湛的德國製造業--數控機床視頻據說這個工藝就算業內人士看了也只能用恐怖來形容
業內人士用恐怖來形容
看點:
1)不用冷卻液
2)連續用刀,車、磨、刨、銑一體
3)如何編程
4)曲面加工
5)十多年前的產品(還有更加先進的,大陸想買,人家也不,賣給你)
兩次裝卡完成所有車,銑,刨,磨,插,滾齒,鑽,攻絲加工,同心度,垂直度無可比擬
所以說差距肯定是很大的,至少有3-40年。德國人20年前的圖紙拿過來給我們,我們照樣會用個10多年沒問題。原因往深層次剖析,你懂得。


07年在台資半導體設備製造廠,廠里生產用的圖紙是美國人97年畫的
12年在德資塑料行業設備製造廠,廠里生產德國總部淘汰產能的產品
兩家都號稱國內同業第一


我是做IT的,表面上小米啊,阿里巴巴的牛逼不行,但是我這種行內人知道中國晶元是垃圾(小米手機大部分都交專利費和晶元錢,自己賺個辛苦錢),而晶元不行系統就不行,系統不行軟體就不行,IT最大的一頭利潤就被美國控制了。而晶元不行的原因根本不是設計問題,而是工藝,離開工藝談設計就是狗屁。而工藝的本質問題就是精度,尤其是鏡頭的精度和機床的精度,其他都是好辦的。

只要解決工藝問題,一切設計晶元都不是問題。龍芯那種離開工藝談設計的人,他能搞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怪。

中國好像說準備投1200億做晶元,我覺得應該用同樣的錢投資機床和材料才對。這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來。

說道這裡我又反感什麼改革啊,搞活啊,改革之前中國的工人和機床設備,雖然水平差,但是安心做事,不搞爛事,隊伍很穩定。改革之後基本都要錢,搞亂了人心,整個工人隊伍都被搞散了。北京北一機幾乎是全部解散下崗了,一代人的工程隊伍解散了。現在很多人另可去當餐廳服務員,去當接線員都不願意做工人,你說還搞個毛。

一個行業的人失去了尊嚴,你扯其他都是沒用的。以前的八級工地位是很高的,現在工人是個什麼辭彙?

既然一線城市已經金錢泛濫,一線城市就徹底取消工人,到二三線城市去安心的把機床做好,或者遠離城市的郊區。


我們最近剛接了某國內頂級船廠的1600T龍門吊的單子,用來幹嘛么大家自己猜~上次給英國造了個600T的哦~


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說50年前倫敦是世界出名的霧都。時間已經過去快三十年了,看看現在的帝都,是不是和80年前的倫敦很像,有名的霧都。
所以我覺得至少落後60年,不僅因為小學那篇文章。我從事金切領域工作,從我的工作體驗來看,落後都不止60年。
從數控機床說起(我曾經的職業),數控機床從業者一般分為機械和電氣兩大塊,其實還有比較高深的工藝,本人未曾涉獵過。先說機械,所有關鍵零部件,如軸承,導軌,絲杠這些運動傳動的部分,國內根本沒有企業能生產,類似瓦軸洛軸之類從業十幾年沒有接觸過,無論客戶還是項目經理都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電氣部分更不用說了,數控系統兩大品牌西門子和發那科。不誇張的說全球80%的機床企業都在給這兩家公司打工。
我師傅曾經和我說過,精度每提高0.01MM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中國那?連特么機械工業部都取消了!你還指著幾代人能把整個機床行業振興嗎?所以我離開 了


現在的國內大環境如此浮躁,急功近利,我們這個國家病了,病得不輕,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反人類的醬缸文化,迂腐落後,從而把單純善良的人變成虛偽狡詐的人,有這種傳統毒瘤的阻擾,如何能沉下心來做事?


德國工程師來檢查機器,說我們說明書指定用99.99%的蓄冷劑,中方表示我們支持這個規定,我們用的可是99.999%的高級貨,德國工程師看來總跑中國市場,機智的檢測後告訴說,什麼鬼,純度太低。
我們實驗室買的確實是註明99999的高級貨,只是,是國產的
雖然用的是德國機器,但是數據肯定沒有德國人同樣的機器做的精確。
你看,這就是實驗室的日常


前幾天一台國產設備壞了,國內供貨商說臨時辦法是他們給維修一下。我們問長久之計是什麼。答曰長久之計是換進口的。在工業企業干,類似事情經常碰到,也常常提醒我們這些從業人員,工業現代化之路任重道遠。


拿挖掘機舉例,國產的品牌如三一徐工中聯無不是用的國外的發動機和液壓件等核心部件,所以咱們現在還是一個組裝車間。


哎,手賤來搜索這個問題的討論,看得我失望至極,對未來充滿悲觀,傷心不已!


重工業對基礎要求很高 出成果又慢 見效益更慢 國內沒人搞了 還不如炒炒房 炒炒股 玩玩金融 搞搞it呢 有錢就出國買買買 拿來主意 註定要坑死人的


推薦閱讀:

機械方面中國與日本德國比較的差距?
鎖和鑰匙是如何批量生產的?如何避免一個鑰匙開多個鎖呢?
我國的機械製造業如此落後,為什麼造出來的火箭卻那麼靠譜?
如何看待我國攻克9米直徑火箭整體環?
3D 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戰鬥機能飛嗎?

TAG:工業 | 機械 | 機械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