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幼教現狀如何?

首先我不是直接了解了具體情況,只是通過新聞等間接感覺似乎是這樣,所以知情者可以先介紹下真實情況。大城市新一代的父母們整體應該也是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為什麼感覺是在很盲目地,不科學地去單純為了競爭優勢而去讓孩子上一大堆的特長班,輔導班。另外大城市中的兒童到底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童年?最後一個問題比較大,可以推薦點這方面的書。


知乎首答~答案稍長~圖片和文字都是原創,轉載請先聯繫!

快速瀏覽了一下其他答案之後發現沒多少答案說的是國外的情況,所以覺得自己可以補充一下。

我國內心理學本科畢業,現在在德國讀幼兒教育,曾經在兩所幼兒園進行過專業實習,對德國自己所在地區的幼教系統有點了解,但因為從國內到德國我屬於跨專業且沒在國內的幼兒教育機構實習工作過,加上出國已經兩年了,所以對國內的幼教情況不了解。下面所述只能基於我在德國的所見所聞,且不存在兩國之間的對比;另外答案中提到的幼教機構,僅限於德國公立或私人幼兒園和託兒所(即根據德國相關法律法規履行教育職責的公共教育機構),而不涉及諸如各種「幼兒興趣班」或所謂「天才早教」等帶有商業目的的機構。

首先關於幼兒教育,不知道題主所理解的「幼教」是什麼,在德語中可以表達的詞主要有兩個:Erziehung (教育,教養);Bildung(教育,受教育;學識,文化;構成,組成,所以這個詞可以綜合引申理解為接受文化知識的培養)。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這兩個片語成了人們對「教育」的理解,另外再加上Betreuung (照管),這三個就是現今德國幼教機構的基本任務。

因為題目問的是國外現今的幼教狀況如何,另外在答案中也有看到說國外的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主要就是玩,加上之前有幾篇說德國幼兒園的文章,裡面的內容也大概是這個意思,所以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德國的小朋友在幼兒園的主要活動確實就是玩,一般0到6歲的小孩子,其實除了玩,沒有別的什麼特別可以做。但是這個「玩」,與我們大人所理解的「玩」是不一樣的。在成年人眼中,因為有工作的任務,所以「玩」指代非工作性質的活動,是娛樂性的,非任務產出的,但是兒童不一樣,他們的任務就是玩,或者說是以他們的方式和活動探索世界,獲得認知,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用成年人所理解的「玩」代入到兒童的活動中。他們一方面是在做遊戲,可是同時也是在感知這個世界,這是一種學習的狀態。

那麼他們玩什麼和怎麼玩呢?首先一般全日制幼兒園的時間表是:到達幼兒園之後,一般到早上10點之前,是自由活動時間,他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包括自己去餐桌吃早餐);10點左右每個班的老師會把自己班的小朋友聚集到一起,他們稱作「晨會」(Morgenkreis),這時是由老師組織的玩,他們會一起做一個遊戲,這種遊戲是老師特意選出的帶有某種教學或練習功能的遊戲,比如學唱一首新的歌(從中可以學習新的單詞和旋律),或者做一些數數類遊戲(促進數學認知),或者在某些假期或節日之後的晨會,老師會讓小朋友逐一發言,說說他們在假期、節日裡面做了什麼(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等等有組織的活動,上面的這段時間是室內活動。晨會之後,老師會把他們帶到幼兒園的操場讓他們自己玩(即室外的自由活動),有時候會組織他們到附近的花園散步,散步的時候有條件的話老師也會組織一些活動,例如春天的時候,讓小朋友們一邊走一邊注意腳邊有什麼花兒草兒探出頭來啦,每個小朋友可以為他們發現的自己覺得最漂亮的花草拍一張照(用幼兒園的相機),然後再教他們說這些花草的名字(德語的這些詞超難,個個都很長,而且有些是直接從拉丁語拿過來的,不過也就是讓小朋友們大概有個印象罷了),戶外活動回來就是午飯,只有0-2歲的小朋友會午睡,其他小朋友在午飯後休息一下就是整個下午的自由活動。整個幼兒園的日常就是這樣。

然後他們的玩具是我最想介紹的。首先,他們都不允許把自己家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裡面來,除非某些活動例如老師說明天把你們在假期收集到的小玩意帶一個過來給其他小朋友們講講吧之類。要玩只能玩園裡面的玩具,比如各種拼圖,積木(Lego是很普遍的),圖畫書,紙牌(他們有兒童版的UNO),喜歡做手工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取用各種紙張,畫筆,剪刀,橡皮泥,他們甚至會有兒童尺寸的鋸子,釘子,鎚子,供他們拿在森林裡面採集到的木頭樹枝開刀用,嘿嘿。不過這些稍帶有點危險性的工具,他們要首先跟老師說一聲才可以玩(只是說一聲,一般都會批准),然後對年齡比較大的小朋友(一般是4到6歲,學齡前小朋友),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教學性玩具,其中比較多人知道的是蒙台梭利教具。反正只要是幼兒園裡面,不是他們從別的小朋友手中搶過來的玩具他們都是可以自由玩耍的~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幼兒園的布置,我找到幾張實習時候拍的照片

這是角色扮演房間的其中一個角落,小廚房,都是按照小朋友的尺寸做成,是一個大玩具,當然爐子和烤箱是假的,但是架子上面的杯盤碗碟刀叉勺子都是可以用的哦,不過尺寸很小(最右邊的那個茶壺,差不多是一個成年人拳頭大小,其他可以對照著看),材料和我們日常使用的餐具是一樣的。

這裡是角色扮演房間的衣物角(我們習慣把它們叫做戲服 Kostüme),從左到右分別是長頸鹿,醫生,獅子,公主晚禮服,某條褲子,消防員。

這是角色扮演工具以及各種娃娃,注意最上面那層的那幾個以及那本書,書名叫 Mein K?rper 我的身體,是用作給小朋友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用的,隔壁那幾個娃娃,衣服是可以脫下來的,裡面皮膚,關節,性器官等都做出來了,所以可以看到有女生男生以及膚色發色之分,把這種玩具和角色扮演中的醫生用品放在一起,我覺得很有意思~

這裡是Kaufland,是小朋友們做買賣的地方(Kauf,買賣,Land 土地,地方,實際上德國有個超市商標就叫Kaufland,嘿嘿),玻璃面代替櫥窗,裡面有各種玩具貨物,靠前面的、上面有幾個圓圓的按鈕的是收款機(木製的),收款機的小抽屜裡面放著各種歐元玩具紙幣和硬幣,隔壁的天平大家肯定看得清,所以這裡一般也是用來做數學遊戲的,就是基本的數數,一個小朋友來了,說我要三個蘋果,負責做店員的小朋友就逐個逐個數給對方,然後說多少錢,來買的就又逐個硬幣或逐張紙幣地數給對方(我曾經仔細觀察了一下,其實沒多少次是真正數對了的,不過只要他們願意數,就沒啥,具體的數字什麼的小學才會學),然後貨款兩清,皆大歡喜~

總之這些布置給我的感覺就是,就算是在玩,也是在盡量靠近實際生活而且帶有知識性地在玩,而不是像我們大人在玩樂時間恨不得把所有責任都拋掉的那種玩。

最後說說德國幼教的現狀和過去的比較。這也是前面我先介紹了德國幼教機構的三大任務Betreuung, Erziehung, Bildung 的原因。因為在德國幼教機構普及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的職責其實只是前兩個,即照管和教養,實際上這是在為因為城市化和工業化等社會事件的發生而帶來的必須就業的父母履行監護人職責,所以以前的德國幼兒園,只要給予小朋友出於人身安全考慮的監管,以及教會他們一般生活技能如獨立穿衣吃飯上廁所等,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要學什麼知識性的東西,也就是Bildung,並不是必須的任務。那為什麼後來又加上了呢?那是由於2000還是2001年發生的一件讓德國教育界「震驚」的事,他們稱作PISA Schock。

PISA 全稱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中文稱作「國際學生評估計劃」, 聽說國內維基已經上不鳥了,找到百度百科的鏈接,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PISA_百度百科 。總之就是一種能力測試,在2000年首次進行,出來的結果對於德國人來說就是一盆冷水,因為德國並不在前列,排在了13還是14名,屬於中游(排名最靠前的是北歐的芬蘭等國),這讓一向工業發達,出了許多優秀哲學家,數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著名人物的德國人受不了而且無法理解。思來想去最後決定在教育體系上下功夫,其中包括了幼教體系。在2006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德國聯邦州 巴登符騰堡州出台了第一個針對幼教的 Orientierungsplan,簡單來說就是指導幼教工作的文件,其中與以前有很大不同的是要求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逐步加入有助於促進兒童在以下六個領域(K?rper- 身體,Sinne-感覺官能, Sprache-語言, Denken - 思維, Gefühl und Mitgefühl 感覺與共情, Sinn, Werte und Religion 思想方法,價值觀與宗教,這六個東東所指的內容用中文直接翻譯起來太難了,以上的都不是一 一對應關係,除了語言,大家大概知道就好)的發展的措施,所以就有了上面我說的晨會裡面老師特意組織的一些內容,其實都是在為這個Orientierungsplan服務的。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Bildung(文化知識的培養與教育)已經成為德國幼教工作裡面最重要,也是最受關注的任務,但是它與我們一般理解的學習還是不一樣的,沒有專門教授知識的班,也不會特意向小朋友們向在學校上課那樣介紹知識,不過對於一些早慧兒童,老師是會特別提供一些活動或者向家長推薦一些相關活動讓小朋友去參與,比如幼兒英語之類的,但是這是建立在小朋友的能力和身心發展以及他們的興趣之上。

另外德國也是有各種興趣班的,真的是興趣班,我的有些學生也跟我講他們在那裡玩得可高興了,說得我都想去報名,比如有騎術,芭蕾舞,鋼琴,拉丁舞等等,有個小朋友很好玩,他跟我說他去上烹飪課,其實那是教會給奶奶級人士準備的活動,只不過他每次都被帶去而且跟奶奶們一起做蛋糕什麼的,這是後來他奶奶來接他跟我聊天說起我才知道的,哈哈。

總的來說,德國的小朋友在童年還是能過得挺輕鬆的,他們的個人能力和身心發展得到國家的足夠重視(德國老齡化嚴重,每個小朋友對他們來說都很珍貴),他們確實每天都在玩,但是說他們只在玩,那也是不準確的。而這種教育方式好不好,則是見仁見智,因為德國人也在不斷地反思和批評自己國家的教育制度;站在中國人的角度,我只能說兩國對於教育的理解很不一樣,所以也不能說哪邊的制度一定更優秀。不過我最贊同的是德國人對於小朋友的人權與尊嚴的尊重,他們認為小朋友是首先是獨立完整的人,而不是父母或者國家的私有財產,他們的發展需要成年人的指導幫助,但是小至決定穿哪一件衣服或者玩遊戲的時候怎麼玩(哪怕與原來既有的玩法不同),大至人生的規劃(這就不一定是小朋友了,比較多發生在中學生身上),他們都應該有自主決定的權力與自由,而作為指導者的成年人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與理解,這種人權精神我覺得倒是挺值得我們學習的。

以上~


大家都見仁見智了。我的想法很簡單:
①對早教缺乏正確理解。早教不是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成為什麼樣子的高手,或者所謂「贏在起跑線」上。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研究,起源於對智力有缺陷的兒童的教育方法的研究。早教僅僅是個查漏補缺,協助成長的手段,幫助孩子為以後的學習做好全面準備,甚至提前發現一些問題,並加以干預、矯正。
②誤導性宣傳造成的跟風。很多教育機構為了招徠客戶,不惜虛假宣傳,神化早教的功能。讓很多對早教不甚了解,但是又望子成龍的家長趨之若鶩!而中國現在的價值觀大趨勢又是以有錢人的方向為準。於是就造成了現在已經偏向於兩極化的表現:早教被完全神化和早教被完全妖魔化。

以上僅為本人一己之見。若有偏差,請多包涵。


簡單的說,父母已經把自己身上的焦慮轉化到了孩子身上。早教是好東西,但是要正確的適合發展水平的才能起到正面作用。


客觀的講,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和變化。用我們曾經的經歷去斷定現在的乃至未來的孩子的童年是無意義的。只能是個人的唏噓。
在如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價值觀下,我們作為成人擺脫不了已經形成的對社會判斷的定式,故而,這也逐漸成為了我們判斷事情的基本觀點。在這個觀點下,讓自己孩子超越他人的想法,對於大多數的家長而言,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不相信有多少人會選擇不作為。或者,找關係;或者找方法。那些真正什麼都不做的,是廣大農村的孩童或者打工子弟。而當我們真正面對那些的時候,我也不認為有多少人會滿懷喜悅的讚歎他們的幸福快樂童年,而多數會為他們的處境而表示惋惜。
對於有消費能力的市場,形成所謂過度幼教的感覺,是因為幾乎所有有條件消費幼教產品的人都在選擇不同的產品;但事實上甚者其實寥寥。我不太認可孩子因為教育失去童年的說法。他們並沒有失去他們的童年,他們只是失去了自然的環境,失去了隨處可見,隨處可加入的玩伴。
幼教的現狀是多樣化,原因是少標準。不像基礎教育,反正就是那點兒事兒,奧數,作文,中高考,圍繞教材的補習。幼兒教育沒有太多的界定,所以會在以興趣,以起跑線,以智力,以語言,以藝術,以體能,以情商等多種說法下,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產品。而恰恰是因為少標準,大家很難去評判本質上的對與錯,也或許根本就無法評判。這種情況,結合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家長對孩子長期形成一種特質失去了耐心,從而很快暴露出不滿,導致對整體行業的評價不高。
此外,確實,相當多數的機構,以利益為導向,即使關注品質,也擺脫不了低水平的市場運作和低水平的服務體系,甚至確實有赤裸裸的欺騙。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沒有辦法。
所以,對於大多數的家長而言,要不要選擇已經不是可以選擇的問題,是基本上必須的,只是選擇什麼。如果家長不能自我作出自認為科學的理性判斷,那隻好靠感性和自身的經濟能力了。不過也有一點,孩子基於自己的興趣而學一些東西不會有明顯的壞處。這個就不用多考慮了,現實擺在那裡。


現在好像一說到興趣班,大家就聲討聲一片,好像給孩子報興趣班就是在荼毒孩子。

我自己在有孩子之前,對於各種興趣班也是持反對態度的。我當初認為自己將來一定不要給孩子上很多興趣班,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現在我的孩子五歲半了,我和自己周圍很多家長一樣,給他參加好幾個興趣班。我也經常反思,是不是我違背了自己的初衷,隨波逐流地,報各種興趣班給他太多壓力呢?

我仔細觀察過,並不是這樣。他的這些興趣班都是在我跟他討論過的基礎上給他報的,都是他很喜歡參加的。我也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好的心態,他參加這些興趣班,不為了成為什麼「家」,只是為了多一些體驗。比如他參加的足球班,他很喜歡,能參與到集體體育活動,他體會到團體的榮譽感,比如鋼琴課,他自己彈會一首曲子後,自己會很有成就感。

後來我想,這些也都是快樂童年的一部分。不是說只有無所事事的童年才是快樂的;豐富多彩的童年一樣可以精彩快樂。我周末有空仍然帶他去公園,去遊樂場,去博物館,但同時他也要完成他的興趣班。這些興趣班,他並沒有當作任務來看,想反,他把它們看作是周末的各種活動,每次上課都很開心。

我覺得如果說興趣班有錯,錯的不是這些早教班或興趣班,而是家長對孩子上這些班的態度。

不要逼孩子參加,在家裡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初期以培養興趣為主,不要急於求成。孩子一旦對畫畫,或彈琴,或運動感興趣了,技巧和進步慢慢會來的。


坐標土澳 目前也去過幾個澳洲幼兒園實習了 國外幼兒教育核心教育方法就是玩 (play-based learning)在之前工作的幼兒園看到 各種壞掉的烤箱微波爐 都放在操場讓小孩可以玩過家家的遊戲(pretend play)玩分獨立的玩 一群人一起玩 還有不同種類的玩 都是小孩子探索周圍世界的過程 澳洲教育還有一點就是以小孩為中心 以各種實際中的活動為契機 來進行潛在的教育 (intentional teaching) 比如幼兒園要舉行一次燒烤party 老師會和小孩一起思考(brainstorm)要準備什麼東西然後寫一個購物清單 老師還會建議我們應該寫邀請卡邀請家人來參加 順便教邀請卡的作用與形式 最後還會和小孩一起決定當天燒烤party的流程與節目 因此一次燒烤party小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並且都不是刻意的教學 因此 有意義的教育(authentic learning)也是澳洲教學一大特點 並且很多幼兒園沒有特定教學內容 都是從小孩的興趣與現有能力出發 來即興發展學習的機會 (emergent curriculum)所以觀察也是澳洲幼教一大重點 (observation)另外孩子對情緒的認知與控制能力 社交能力 對環境的愛護能力也都是澳洲幼教的重點


對幾個目前大家普遍有疑惑的問題做解答,以學齡前孩子為主,觀點僅代表自己。
總結先上:教育是一門極深奧的學問,以新聞、主觀臆測、和個例說明來對教育進行總結的,都是在耍流氓。目前還沒有絕對化的教學理論。

1、參加培訓班是否就是過度教育?
答:不是。目前來看,培訓機構的過度宣傳加上媒體的跟風炒作是這個問題產生的誘因。而事實上,大家對培訓的普遍理解還是在中國式的應試教育概念上。目前來看,6歲以下學齡前孩子的培訓班還是多以玩為主,所謂知識性灌輸是輔助。那麼反正都是讓孩子在玩,那麼去培訓班或是去公園玩並沒有太大差別。
2、孩子上培訓班是否會感覺到累?
答:這個問題跟孩子出去玩會不會累基本是一個道理,玩久了當然會累,但是孩子大部分也會回答你很開心。對於學齡前兒童,目前的培訓方式是較為易於接受的且輕鬆的,還沒有我們大人感受的那種疲憊和壓力感。所以適當去培訓班並無不妥。事實上,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培訓的選擇還是會以孩子的興趣為主要出發點,新聞上的虎媽總是在極少數。

3、是否可以不上培訓班自己帶?
答:可以。但是要看家庭及受教環境。首先,家長能夠認真學習並願意花較多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其次,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能夠按照較為既定的方向執行而不被外力干擾。比如部分過度寵溺的長輩。熊孩子的出現90%和家庭教育的失敗是分不開的?
4、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培訓班是否能代替家庭教育發揮作用。
答:不能。已經被各種新聞答爛了,所以不多回答,懶得打字。事實上,很多對培訓的誤解正是新聞對家庭教育的過度強化上而得來。然後這結論並沒有考慮到家庭環境的差異化。我贊同大部分觀點,同時我還是認為媒體們只是在騙點擊。
5、所以上培訓班意義不大?
答:有意義。只要家長不要把早教什麼的當萬能靈藥。本身來講,大部分早教是在給孩子開拓視野,提供家庭教育和普通幼兒園所無法給予的豐富互動內容,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而且目前看來,國內家長在這方面的選擇還是比較少的,一來好的幼兒教具淘汰快價格高,大部分家庭無法負荷,教具的二手置換市場還不成型,尤其在二三線城市。二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概念還是比較模糊,天天看喜羊羊或者去室內遊樂場?那我還是建議去上培訓班。三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長根本不愛多讀讀書專研專研,都是憑臆測和既有教育思路的來對待孩子。
6、很多國內外幼兒園理念對比?
答:國內外幼兒園在理念上有先天差別。至於好壞,目前無法完整評估,不要一提到中國就是落後。國外教育者對孩子個性發展是比較尊重的,國內的幼兒園教研還是在課程技能教學的優化上。國外側重生活技能、情商教育上,有些幼兒園是以孩子的選擇去選取工作內容來培養的。國內會側重技能培養上,教研還是有既定套路,規定死了每周每日的教學大綱。這應該算是兩者的最大不同。但是差距是否那麼大,國外教育是否非常成功,這個是有待後來人考證的。國內外其實在教育的最後結果上,都沒有哪個國家有完美的案例。
7、上培訓班是不是比不上培訓班要贏在起跑線?
答:胡扯。決定起跑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家庭財富地位啦、長相啦……好吧我扯偏了。
所以你看到了,決定你是不是贏在起跑線是要有對比的關注點的。那麼幼兒園學過英語的自然是比沒學的孩子要輕鬆一些,主要表現在發音和對學習的興趣上,因為在入門的時候,前者是在一個有趣的環境中開始的,後者一上來面對的就是考試和極難糾正的鄉土發音。如果小時候學器樂,那麼長大後是比別人多一個舞台展示的機會,這個被證明無論是在學習或工作,有一技之長總是有好處的。就像寫字寫的漂亮,也是要更受人青睞一些。
8、培訓班怎麼選?是不是亂報?
答:大品牌對於分店的品質把控會更嚴格一些,這是選擇的第一要素。合適的教學理念是你要繼續考察的第二要素。合格的理念執行人是第三要素。不需要刻意崇拜外教啊或什麼證書啊之類的,一來很多證書水分多,二來教育還是關鍵要看教的能力。你我出國,不一定都會系合格的中文老師。


先講到這裡,匿了。


在國際學校幼兒園工作,英式教育體系,由於之前沒有修過任何教育相關專業課,現在的工作顛覆了一直以來對教育的理解。

英國幼兒園教育體系統稱EYFS,分為pre nursery,nursery和reception。這裡具體說說reception吧。孩子年齡在4歲到5歲,一個班最多20個孩子,教室分塊兒,有art area,dress up area,drawing area,mess up area等等,非常多的display,所有的東西都會label,讓孩子自主去拿需要的東西。教室布置的關鍵是flexible,讓孩子be able to move freely。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在free play,孩子自己選擇free play的地方。就像之前樓上提到過的,他們的free play都是帶有產出性質的,而且所有玩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老師的重要職責是對孩子在free play時候的observation,eg:在玩的時候反映出了他現在所具有的skill和ability,是否達到了其現有年齡該達到的ability,然後再根據observation確定他的next step,為了達到這樣的next step,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具體observation分為好幾個方面,以後有機會再細說。

總之,reception是在玩的過程中探索世界,教育主要關注點在behaviour上。「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這個概念是貫穿所有教育過程的,老師存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最好的人.」


我在美國,小娃兒馬上就四個月了。要說美國幼教與中國幼教的最大區別,就是美國的幼兒園(daycare/child care)接受六周以上的孩子。6周至18個月的daycare里,嬰兒和教師的比例一般為3:1以下,每一個孩子都會得到個性化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喂母乳的母親還可以親自去給孩子餵奶,有些daycare還有私人的餵奶室。對於低收入家庭(比如學生),政府還有資金補助。
這種機制從根本上讓女性可以兼顧養育孩子和發展事業。既不用請婆婆來照顧孩子聽婆婆嘮叨生二胎,也不用辭職在家經濟上依賴老公。我一直都堅信,只有快樂獨立的媽媽才能養育健康快樂的寶寶。


坐標加州,一樣也是到處早教各種班。
唯一不同可能是比較重視體育。


到美國幾個月後,我慢慢關注了一些這裡小朋友上學的情況。

幼兒園一般從5歲開始,有公立有私立。3-5歲的小朋友一般去學前班(preschool),基本都是私立的,收費不菲。

3歲以內的小朋友,一部分在家由媽媽或者保姆帶,一部分送去託兒所(daycare)。託兒所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叫做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 另一種叫做家庭式託兒所(family daycare)。

daycare center類似於國內的小型幼兒園,設施齊備,有多間教室,同等年齡的小朋友分在一個班,室外和室內活動都很豐富。一般是兩個老師照顧12-14個小朋友。老師的資質較高,教學理念更先進,相對老師要求會嚴格些,比如如果小朋友咬人,就要被送回家教育好。家長送過去也是希望小孩能夠得到先進的教育,開發大腦,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等。

我們參觀了幾家,在爾灣,日托中心以le port montesorri規模最大,有五六家分校,收費也是最貴,1歲半的小朋友每月托五天,收費約1500-1800美金。
還有一些事教堂性質的,在教堂邊上的幼兒園,歷史悠久,口碑好,也很受歡迎。有些排隊要排到一年以後。但我們不想去跟宗教相關的地方,主要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被植入宗教概念。比如我看到一個兒童繪本,上面說一個獅子要吃角鬥士,上帝出現了,獅子就放下武器立地成佛了,給小孩子講這樣的故事真的匪夷所思。
還有的有政府贊助性質,每月約600-800美金,但是需要父母每周抽出時間去做義工幫忙,參與時間的長短與學費的減免掛鉤。
除此之外,爾灣市大小社區公園遍布各處,每個社區公園裡都有活動中心,提供一些短期托兒或者baby class,我帶著寶貝去上了一些,有的是跟著老師唱唱跳跳,有的是給小孩子分一些瓶瓶罐罐,油漆顏料,讓他們瞎玩,還有的是在室外,帶小朋友一起踢球玩。以我的感覺,老外對於小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有些我覺得小孩子無傷大雅的小毛病,他們都會跟小朋友嚴肅認真地反覆解釋。有一次寶寶在公園玩滑滑梯,一個兩歲多的小孩過來搶他的道兒,他媽媽就把他拉到一邊教育了好一會兒。像我們去的baby class,有許多次看到父母兩人一起帶著不滿一歲的小孩去,很有耐心地不停跟寶寶說老師的指令。

Family daycare一般是私人的,在自己家的客廳和院子開闢出活動區,當然是別墅性質的房子,有兩個阿姨幫忙,相當於一個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和照顧孩子經驗的阿姨帶大大小小約十個小朋友。這些阿姨都是有正規執照的,以中年女性居多。要求不嚴格,主要負責哄小孩子開開心心,唱唱跳跳做遊戲之類。一般小孩子雖然年齡不同,但是也放在一個空間里玩,這樣小小孩會跟大小孩學著玩兒,但也有可能被「欺負」到。好處是她們照顧小孩都比較用心,不用擔心換了老師小孩子不適應。寶貝15個月的時候,我們把他送到了附近的一家,打算嘗試一下。第一天,第二天,我度日如年,如坐針氈,愁腸千結。傳來的消息也並不樂觀,寶寶在那裡尖叫,哭喊,阿姨名叫mana,養了一隻狗叫做nichole,據她說寶寶到了十一點左右開始猛哭,一邊哭一邊喊nicole, nicole。。。如此這般,過了三天,回來後發現他感冒了,鼻涕橫飛,夜裡睡不好。堅持到第五天,阿姨跟我們說,這種情況說明寶寶還沒準備好,如果他不能enjoy這裡的生活,不能強迫他,否則會影響到以後到學校去。如果寶寶在這裡一直哭鬧,他玩不了,也學不了,放這裡就沒有意義了。她說的有道理,我們於是就把寶寶接了回來。
對於要不要送我們親愛的寶貝去日托中心,我是比較糾結的。我想任何一個媽媽都會理解我的糾結吧。
不送呢,符合人類發展規律,參觀動物園的時候,解說員說:大猩猩的寶寶前三年與母親寸步不離,主要靠母乳餵養。一個小小人,在生命的最初能夠天天和母親在一起,應該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愛心。由我親自照顧,吃飯,睡眠,戶外活動都不用擔心。安全感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人只有追求到了安全感,才會追求卓越。但現實是,我們很多成年人,仍然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安全感。
送呢,自然也有好處。加州不同於國內,地廣人稀,如果不是去超市,遊樂場,圖書館等公共場合,小區里能見到的小朋友都寥寥無幾。一歲後寶寶明顯更加喜歡熱鬧的環境,喜歡跟在小孩後面看看他們在幹嘛,有時甚至貼貼臉,摸摸鼻子,像小狗之間的打招呼一樣。也許這就是人類關於社交本能的需求吧。家裡一個媽媽能夠陪伴他做的事情畢竟有限,幼兒園會有更多的遊戲選擇。在此基礎上,語言發育,團隊合作,思維方式也會得到塑造。
更重要的是,送去daycare後,我就重新有了自己的時間,工作可以緩解做母親的辛苦和枯燥。而短暫的離開,才能更好地存在。
我並不認為自己有多麼迫切望子成龍,也不希望他過早「社會化」,只希望他的幼年快樂健康,有很多熱熱鬧鬧的愛和樂趣。 查過一些網頁,關於daycare的利弊眾說紛紜。但有一種說法深得我心,如果你認為daycare對於母親和孩子好,那麼你就應該送去。反之,你就可以選擇在家裡帶。因為真正決定小孩快樂與否的並不是幼兒園,而是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


四個字概括之,就是面子問題。中國的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出人頭地,鶴立雞群,為的是什麼。在親戚朋友面前能夠說得出去,炫耀一番。聽到「這個人的兒子很不錯,在班上成績第一」、「他的女兒舞蹈一等獎,鋼琴八級,超厲害的」這些話,難道不是每個父母所盼望的嗎?中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屬品,訓練孩子不全是為了孩子,還有為自己,為本家爭光的考慮,所以中國的孩子們幾乎成了木偶,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別人;所以家長們才費盡心思,不管孩子們本身的承受力,把他們送往各種補習班去接受填鴨教育,為了只是讓自己的臉上長長光。

更惡劣的是,中國社會目前的包容性和階層流動性正在逐漸變弱,朝著你死我活的方向發展,一旦輸在起跑線上,那今後將永無翻身之日。


題主描述里主要疑惑在大城市父母讓孩子盲目上興趣班的問題上。那我就這個問題寫點乾貨吧。
大城市「興趣班」熱潮應該是三五年前達到峰值,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家長被一些教育理念洗腦,普遍過於重視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就跟風帶著小朋友去參加各種班,除去比較常見的聲樂舞蹈樂器美術英語等,三字經、國學、象棋、圍棋、拼音、奧數等很多小朋友從來沒有接觸聽說過的東西也都被家長莫名其妙地早早拉去學了。
但感覺這兩年「盲目跟風」情況日漸式微,家長都在有目的地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參考孩子的意見給小朋友報課外興趣班了。我統計過我們班級(上海市某市示範性園所中班)里29個孩子上課外興趣班的情況。英語7個,美術8個,舞蹈7個(其中男生3個),樂器3個,游泳6個。(奧數、拼音、國學等對認知關注度極高的興趣班課程沒有一個小朋友參加)。
班裡還有7個小朋友是課外什麼都沒報名的。我問過參加課外興趣班的孩子,你們喜歡上興趣課么?所有的孩子都說喜歡。而且很大一部分是自己要求家長給自己報名的。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現在家長都偏向於杜威「做中學」以及皮亞傑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更加西式的教育理念使家長將對於認知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對於幼兒個性、社會性的培養上。我也有詢問我的同學(都是上海幼兒園的一線教師)關於報名課外興趣班的情況,發現大城市有這種教育理念家長的比例正在不斷擴大。
關於國內外的幼教情況,在本科學習包括現在讀研的過程中,也都有了解到國外幼教的一些情況。來對比說一下吧。
1.教玩具
看到最靠前答案中一些照片教玩具的描述,我想說現在上海基本所有的公辦幼兒園(不論級別)都有配備可以供幼兒開展貼近生活的角色扮演類遊戲的模擬教玩具。像蒙氏教具等就根據園所自己的特色自己配備了。
2.教育理念
由於專家(貌似都是母校和北師大)的大方向指引,基本上所有公辦幼兒園都在往「給孩子一個自主快樂童年」的方向走,都在研究如何提供一個豐富科學地環境讓幼兒更自主地在玩中學。所以不要再有一提到國內學前教育就是灌輸式地教知識技能了好嘛!!!
3.實踐類教育
在實踐教育方面,就算是上海這樣學前教育在國內最發達的城市,我感覺下來也是落後很多的。很多社會類的課程比如去戶外徒步探索啦,參觀各種工廠農場啦之類的由於班級師資的配備、安全、場地等等的局限性都無法實現開展的。
但園所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可實現程度請話劇團隊啦,各種不同技能性職業的工作人員啦到園所里與孩子互動,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至於戶外的一些社會實踐類活動,也都有在積極研討進過程中,比如現在是個從業者都要知道的「安吉遊戲」。
所以,對國內學前教育!要有信心呢!


前段時間看了關於德國森林幼兒園介紹,分享一下:森林幼稚園裡的孩子一年之中無論颳風下雨所有的活動都是在這片森林裡,老師會帶孩子們在零下一度的早晨在森林裡吃早餐;在零下二十幾度時和孩子一起製作冰屋。森林幼稚園裡不教數學書寫、識字。而是利用真實的環境、工具讓孩子自由的工作,通過各種工作來發展孩子的基本動作、大到走爬跳滾翻、甚至還有一些難度較大的繩索遊戲。老師們不僅要有專業的森林幼兒園的證書,還需要專業課程的特殊牌照,而單單一項繩索遊戲的培訓就是18個月。雖然孩子們看起來都是在玩,但是國家對於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內容有著明確規定。5歲孩子不學計算,只需要知道,十的數值大於二類似這樣的概念。在德國,森林幼兒園裡的孩子從小開始大量的使用刀鋸鎚子...等真實的工具工作,使得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比同齡孩子發展要好。家長採訪中,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裡需要孩子學會有主見和自己的想法,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森林幼兒園在德國有1500家。 國內近些年蒙氏、華德福甚至瑞吉歐等外來幼兒教育本土化現象層出不窮,由於這些機構大多數沒有實質認可,也沒有規範化的評判標準,真正做到專業化的也是寥寥,而且收費極高! 而國內傳統教育在這些華麗的外來者面前常常屬於負面教材,但近些年一些大城市的幼教也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解剖再進化。另外必需提的是「芭學園」,他們拍攝了國內第一部與幼兒相關的紀錄片「小人國」,以及孩子入小學的一些後續追蹤。推薦去看看。 教育理念沒有好壞,也無對錯,關鍵在於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那麼就為他創造怎樣的教育環境。


1、先說國外的情況。幾種國外比較流行的幼教思想,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可參考國外的幼兒教育,比如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它們優秀在哪裡? - 心理學
2、國內的情況比較複雜。有一些對幼教了解不多的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培訓班,更多是跟隨心理;另外有一部分,雖然了解國外的一些優秀的育兒思想,但出於國內的現狀考慮,也不得不幹拔苗助長的事,這個跟國內的教育體制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有關;
3、上面提到的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方法,推薦幾本書。蒙台梭利女士自己寫的一套書籍,可以閱讀。另外國內有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寫的《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比較通俗易懂一點,也是較好的蒙氏教育的書籍。


我在北京英語教育行業兩年,接觸到近百位家長。初衷是「為了競爭優勢而去」 的真的不多,不過花錢學了後就又想學好,所以漸漸忘記初衷更關注效果和結果了。
我接觸到的80%是下面兩種情況。
或者說大環境的問題,不這樣能怎樣呢?!!!!
一、家長
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隔代教育不放心是一方面沒條件又是一方面,又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在家裡呆著,去各特色特長輔導班孩子既有了去處也能結識玩伴,順帶著學著也沒落下;
二、孩子
小夥伴們都在學,都有去處,游泳、輪滑、畫畫、音樂、舞蹈……等等,不去那些機構找不到自己的玩伴,聊不一起,玩不一起,沒有圈子就落單啊。。。。


這裡可為題主提供一部分參考,請看我局專欄文章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么?地球知識局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眾號我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么?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350-歐洲幼兒教育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幼兒教育在歐洲教育系統中的優先度極高。歐洲政治界和教育界對幼教領域的重視,主要建立在一個認知共識上:

孩童早年的教育經歷,將會對他們此後人生中的教育質量、身心健康、工作能力、社會參與度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維護少兒權益,歐洲國家在近代化以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進立法和規範,從提高幼師待遇和要求開始,不斷提高幼教水平。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歐洲的幼師生存狀態。

歐盟:幼師受尊重

為了統合歐盟內各國不同的教育政策,歐洲議會進行過長時間的調查和聽證,希望能給出一個指導性的綱領。不過這個綱領很難真正達到規範性的作用。儘管如此,在2016年歐洲議會出台的《教育與培訓2020(ET2010)》計劃中,幼兒教育仍然是第一個被提及的話題。

根據這份計劃書,歐盟預期在2020年完成95%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覆蓋。4歲及以上的兒童,必須以某種形式參加幼兒教育。各國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的教育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的監控,並由各成員國匯總到歐盟。

有一位好像已經出去了...

參與這些政策制定的,既有各國的官員和教育專家,也有資本家和家長代表,可以說兼顧了各方的利益。

以教師學生的配比為例,歐盟要求各成員國都至少要使用某種方法控制教師的供給,保證所有孩子都有足夠的老師帶。除了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這兩個慢一拍的前南國家以外,各國都已經完成了控制系統的建立。

領導人要不要親自上陣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大環境下,很多國家還是採取了政府預先計劃管制的模式。歐盟的兩龍頭德國和法國皆是如此。其他如西班牙、瑞典等國也在勞動力市場自由調配的同時啟動了政府管控,以確保公平。

很神奇的是,在各國政府出面調控教師流動之後,各國幼教對工作的滿意度仍然很高。根據歐盟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有90.2%的幼兒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條件感到滿意,甚至有20%的教師覺得這項工作非常受尊敬。下到20出頭的年輕教師,上到接近60的老教師,都對這項工作表現出了自豪和喜愛的態度。

在廣泛受到尊重的情況下,教師們當然願意出力,選擇參加幼教工作的年輕人也很多。

年輕貌美的小姐姐

年輕貌美的小姐姐+1

還有,小哥哥

不僅如此,歐盟還鼓勵各國繼續提高幼教地位,在社會上宣傳幼教的重要性和良好待遇。

在此呼籲之下,2010年之後歐洲各國都進行了一些宣傳活動。波羅的海三國的參與度極高,愛沙尼亞的「為成為教師而上學」和拉脫維亞的「誰是明日之師?」活動得到了社會廣泛響應,進一步加強了當地的少兒教育人才儲備。

各國:幼師高要求

歐盟提綱挈領的教育方針對各國只是一個監督,具體實施起來,各國都還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法國的幼兒園分為兩種,面向不同年齡段的幼童群體。對於那些大聲呼喊著「我們把孩子放在幼兒園只是因為自己沒空帶」的家長來說,法蘭西的幼教系統似乎是個好選擇。

第一類幼兒班類似中國的託兒所,接收2個月到3歲大的娃娃,被稱為crèches。根據家長的需求不同,各個園區的管理方式、班級大小、照看時間都不一樣,相同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儘快適應集體生活,為進入第二個級別的幼兒園做準備。

第二類幼兒園稱作「Ecole Maternelle」,照看2歲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孩子們在這裡就不是單純地被照看,而是有一定的教育活動了,需要學習基礎的讀寫算術和外語。不過學業並非這一時期的主流,孩子們還會參加美術訓練和創造性訓練。國內很多所謂國際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和這裡很類似。

複雜的教育內容需要足夠專業的人才去進行,法國幼兒園在挑選幼師時可謂高標準嚴要求。一家代理巴黎幼師招聘的公司SeekTeachers在網上發布的招聘信息顯示,對幼師的學歷要求必須在本科以上,而且需要法語口音標準、流利使用一門外語。有時他們也會招募一些英美教師去法國教習英語。

相對應地,他們提供的薪水也很不錯,平均在每月3000歐元左右。這個收入在消費高昂的巴黎當然算不上高收入,但是也和相同學歷水平的年輕人收入差不多,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還是現實的。這讓這些幼師獲得了足夠的尊嚴和工作動力。

到了隔壁的德國,對幼師的學歷要求就更高了。在作為模範的圖林根市,幼師隊伍中擁有教育學或者社工本科學歷以上的人員佔到94%,可以說是一支相當高素質的團隊。

不過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移民眾多、貧富差距大的地方,這個要求也只能適當降低。比如在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亞州,只有54%的幼師擁有本科學歷。那些低學歷、認證水平低的幼師,則基本集中在移民社區。

為了維持這樣一支高水平隊伍的運轉,國家撥款和社區捐款必不可少。首都柏林市為每一個幼童每年撥款近8000歐元,作為支付教師工資和幼兒園設備維護的資金。一些在社區內開辦多年的老幼兒園,也會得到社區居民和當地教會的資助,但是具體數字難以統計。

而在連續16年幼教水平排名歐洲第一的芬蘭,情況就更加讓人驚奇了。

芬蘭極為重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以前的少兒教育。政府的教育預算佔總預算的8%,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真要說孩子們在這裡學到了什麼,去參觀的中國家長恐怕會有點失望。

在接受英國記者採訪時,一家名為Franzenia的育兒機構的負責人說:

「小於七歲的孩子還不能接收系統教育,我們讓他們鍛煉身體、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為學習做準備。」

完成這樣的教學任務並不簡單,所有芬蘭幼師都必須考取一個五年制的教育學學位才能上崗。能吸引年輕人花費這麼多年接受培訓的原因,是芬蘭幼師的高工資和高社會地位。芬蘭幼師的工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高能達到5000歐(將近4萬人民幣),比很多家長都富裕。

高水平的教育制度設計和教師團隊,讓芬蘭少兒教育獨步全球。即使孩子們在幼兒園裡不學任何學術有關的內容,他們在進入學齡之後接受學歷測試時還是能在歐洲名列前茅。

幼教在這樣的國家,是真正規範而受重視的領域。

批評:這些問題真的是問題么?

儘管從歐盟立法到國家立法對整個幼教行業做出了足夠的規範,問題仍然是存在的。家長的心思總是這樣:對孩子越好越不嫌好。更多的批評、要求和呼籲,在歐洲少子化和移民化的大背景下依然出現了。家長和愛心人士把矛頭直指各國幼教領域的不良現象。

德國一份知名的育兒雜誌《父母(Eltern)》就發文批評該國的幼教制度不合理,對幼童的關心在地區間並不公平。文章指出的不公平現象有8條,涉及德國幼教行業的方方面面,下面簡單列舉一些:

在幼教資源豐富的州,比如梅前州,幼兒園能提供的註冊名額比幼童數量多出來8%,而在最北方貧困的石荷州,註冊名額則比幼童數量少了22%。

幼師/幼童比例分布嚴重不均。在薩爾蘭州一個老師平均帶3.5個孩子,到了梅前州則變成了1:13——可似乎即使是這個數字,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對國內小班的定義

義大利政府也面臨類似的指控,民眾指責政府對幼教行業監管不力。指責的火力主要集中在義大利至今都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幼兒看護和教育監管體系,這兩個部分分別由兩個行政部門負責。信息交流不暢。

這導致了義大利的幼教力量難以保障,教師資質參差不齊,幼童的受教育水平也無從管理。

但實際上,在政府監管的空白領域,私立幼兒教育機構各顯神通,自己進化出了一套完善的評教體系。家長可以通過附近地區內幼兒園的系統性自評和家長評價,選出最滿意的幼兒園。沒有這個評教功能或者被曝光作假的幼兒園,很快就會生源枯竭而死。

還不時有這樣的報導

《早教系統未得到足夠關注》

2015年,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薩麗·佩克(Sally Peck)發文炮轟英國幼教系統,指出相比於歐洲大陸的鄰居們,英國的幼教師資力量極差。大量沒有獲得早教資格的教師正在英國的幼兒園裡禍害孩子們。這份評論背後的依據,則是一份英國上議院的報告,說明貴族老爺們也在關注這個領域,卻沒有人能改變現狀。

文章一出,引發了劇烈的討論,甚至影響到了英國的政黨格局。

哭哭

但只要考察英國幼教領域的真相,會發現這位記者揭露的真相不假,卻太過嚴苛。英國的3-4歲兒童入學率是96.3%,高於歐洲大陸上的大部分國家,比之美國的53.7%更是幾乎翻倍。要滿足這麼多兒童的教育需求,教師隊伍里難免摻雜些水分。英國幼教行業的表現也並不差,有66.3%的英國兒童在幼兒園畢業進入小學的第一年能獲得「優秀」的評價。

而且政府和業界都在持續關注和投資這一領域。牛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愛德華·梅爾維徐(Edward Melhuish)認為,再過10年英國的幼教行業就將完成升級,達到北歐國家的水平。考慮到英國的體量遠大於這些國家,更面臨經濟衰退和民族結構變化的挑戰,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並不容易。

歐洲的幼教系統和隊伍素質,是保障孩子權益的基石。比較之下,方能顯出把「一切為了孩子」這句口號當真落實的可貴之處。

當一次次醜聞爆出,失望、驚恐和憤怒充斥我們心間的時候,是不是也正是我們借他山之石做出改變的良機呢?歐洲人對幼師的高標準高待遇,也許才是解決我們自己恐慌的靈丹妙藥。

但無論是幼師還是幼教產業,都只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END

更多信息,關注我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回復「歐洲」兩字就能看到


利益相關 - 蒙氏幼兒園管理者,坐標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部門對各方面管的都很細,加上新加坡人都比較守規矩,這讓政府可以有精力管理的更深入,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幼教行業也是這樣,政府主導框架,從業者在框架下突出自己的特點。舉個例子,所有幼兒園都要有執照,以前幼兒園和日托的執照歸教育部和社會發展部分開管,現在合併了。頒發執照涉及方方面面的要求,從師資到軟硬體設施。國內的幼兒園太雜,很多沒有教育部的執照,只有工商執照,因為有些園教育部執照根本拿不到,北京我見過超過了六百個學生的園也沒執照。政府和家長大多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辦法,都關了很多地方沒幼兒園上了。
新加坡幼師的學歷有專門的認證機構,分幾個級別,有的只能教四歲以下的孩子,有的可以教全部年齡段。每個班老師學生比有最低要求,沒認證的老師不算人頭。執照每24個月檢查更新一次,如果有瑕疵就是12個月或者更短時間。屢教不改直接關門。
課程必須符合相應規定,雖然課程設計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給純AMI/AMS蒙氏的學校很大挑戰。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可以申請SPARK認證,就是要滿足更多的要求,主要在課程上。雖然沒有要求教中文,但是99%的學校都會配備華文老師。
除此之外,新加坡全國一千多家幼兒園中有六百多家大概是由兩家政府背景的基金PCF和NTUC開的,可以看成是新加坡的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學費更高,為了和公立學校競爭,必須想盡辦法突出特色和效果。可以說正是因為有政府拖底,新加坡的幼教平均水平還是很高的。
說不足的地方,第一就是地方小租金高設施貴,所以硬體普遍不算好,如果你剛來新加坡期待這裡的幼兒園都像這裡的寫字樓一樣高檔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我們的幼兒園按國內北上廣深標準算是中高端蒙氏園,來幫忙做環創的老師順便參觀了周邊十來家幼兒園,結論是 - 至少硬體上是「碾壓」。

學校天台花園

第二點不足就是老師難找,新加坡老師還必須認證,薪水不算高還累做的人更少,很多人學完了都不做。所以有一個對這份事業熱心的水平又高的老師學校都當寶。我們的蒙氏老師都是AMI或AMS的,各個國家的都有,就是沒新加坡的,因為根本找不到啊。好在能去學AMI或AMS蒙特梭利的老師都是對幼教有真愛的,我至少不用太擔心老師的熱情。
最後說學費,最低的就是公立學校了,學費每個月最低700新幣相當於3500人民幣(簡單算匯率乘五),公立也可能到1200新幣,主要看位置和設施。新加坡的孩子每個人至少300新幣補貼,如果家庭收入不夠高,最多補貼到700多,可以一分錢不花。新加坡政府給每個新生兒一個賬戶裡面有幾萬新幣,這些錢是可以用來交學費的。由於經濟上壓力小,家長也不像國內把孩子看的比較嬌貴,新加坡這邊的小孩普遍入學比較早,最早可以6個月進infant care,普通園入學最低一歲半,大部分孩子三歲之前已經入學了。
私立幼兒園學費800-2000不等,平均學費估計1000-1200新幣,這水平和北上廣深差不多。高端就不一樣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更高,為什麼?因為有錢人更多啊,有這個需求。所以和國內一線城市比,學費的跨度比國內。
就說這麼多吧,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私信問我。

新加坡的幼兒園也有很多富裕家庭的娃娃從中國拿學生簽證來的,多是媽媽拿陪讀簽證一起來。如果有興趣來新加坡留學讀蒙校的可以聯繫我。


說說我的體驗吧,我在西班牙,大兒子三歲入學開始義務教育,明年小一。我們選擇的是離家最近的公立雙語小學,所謂雙語也就是跟British Council的合作教育計劃,我覺得之所以要跟人家合作,主要西班牙的英語教育太爛了,真的是Spanglish啊,我兒子的班主任還好,助教就差多了。他們每周8小時英語課,主要是唱歌做遊戲看電視做手工什麼的,其他課也差不多這樣寓教於樂,目前數學課還是停留在10以內,西語和英語開始學習小寫字母了。每學年度有三個學期,每個學期有一兩個學習主題,所有教學活動圍繞這個展開,上個學年最後一學期他們學的古代文明,什麼金字塔木乃伊羅馬角斗場秘魯神廟都有涉及,而且學期初就會通知家長,讓協助孩子根據主題準備課堂展示材料,本學期是野生動物,我們家合作弄了個恐龍頭套。每學年至少兩次校外活動如參觀農場,看話劇什麼的,偶爾也會邀請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到校讓他們參觀學習。他們每個禮拜還有兩天活動課,主要做運動或遊戲,還有瑜伽冥想課。他們比較重視體育音樂,興趣班也都是這些,外加語言班吧。


兒子兩歲,從6個月起在法國上公立託兒所(半天)。
教室里老師會每天布置不太一樣的各種玩具,小朋友自己選擇玩兒。還有圖書角,小朋友想看書可以自己去看,也可以拿了書請老師去講。一般早上先自由玩耍,之後等大家都到了就所有小朋友會合,和老師一起唱歌之類的。歌謠里會教一些耳朵鼻子眼睛之類的辭彙。之後繼續自由玩耍。教室里有一個工作室,可以畫畫捏橡皮泥之類的,由小朋友自行選擇是否進去「工作」。老師會不定期向小朋友提供玩水,玩麵粉,小米等活動。老師大部分時間在教室里觀察兒童,不會主動介入各種遊戲和糾紛。
這樣的幼教感覺就是自由,順應孩子天性,尊重。


推薦閱讀:

怎樣辨別一般問題幼兒和特殊幼兒?
如何慢慢矯正左撇子?
我家仔仔現三歲半了,現在特別看寫寫畫畫。但是呢,比較喜歡按自己的意願來寫畫,不願您按規律教它,其它的媽媽們是怎樣培養小朋友的興趣的呢?
父母面對2歲寶寶發脾氣該如何做?
如何給4歲小孩美術家教,沒經驗?

TAG: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