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著作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對比同時期的中國,焚書坑儒,六朝兵燹之後,流傳至今的著作百之一二而已;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是什麼人在保護、傳播這些書籍?期間,它們又經歷了怎麼的災禍?最終,又有多少保存到了現在?


木木老師一言不合上乾貨:

首先聲明,本回答暫時不涉及碑銘等其他文字載體,只涉及莎草紙羊皮卷兩類常見手抄本材料。

我們知道,文獻按性質可以分為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

先講出土文獻,

目前最早的古希臘語出土文獻是1962年在馬其頓Derveni地區出土的,公元前340年抄寫的莎草紙作品(Derveni Papyrus),內容是對俄爾甫斯(Orpheus)六音步長短短格(hexameter)詩歌的評註。

比較出名的還有1752年在義大利南部出土的,公元79年之前抄寫的莎草紙作品(Herculaneum papyri),其中包括了一系列古希臘哲學作品和詩歌。

以及1890左右在埃及出土的(Oxyrhynuchus Papyri),公元1-6世紀之間抄寫的古希臘作品。

而就傳世文獻而言,古希臘、羅馬著作流傳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拉丁語抄本或譯本的形式在地中海西部地區流傳,二是以希臘語抄本的形式在地中海東部流傳,三是以阿拉伯語譯本的形式在伊斯蘭世界流傳。

以柏拉圖《理想國》為例,

目前傳世的最早抄本是公元9世紀的拜占庭抄本(被稱作Codex A)

而出土的抄本則散見於諸多羅馬帝國時期的莎草紙中,譬如前面提到的Oxyrhynuchus Papyri中,就有3世紀左右抄寫的《理想國》殘片。

而在1945年埃及Nag Hammdi地區發掘的,公元2-4世紀左右抄寫的莎草紙作品中,也有柏拉圖《理想國》的科普特語譯本(暫時木有找到對應的圖片)。

而從接受史的角度來說,

無論是在地中海西部,還是在地中海東部,柏拉圖都是及其出名的。

就西部而言,

7世紀西哥特塞維利亞主教伊西多爾(Isidore of Seville),在《詞源》一書中八次提到柏拉圖,並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並舉,放在《詞源》一書的開篇。

在1185年阿爾薩斯地區繪製的百科全書插圖中,柏拉圖和蘇格拉底赫然在圖像的中心。

在1260/1265年左右《理想國》一書被譯為拉丁文。

而就東部而言,拜占庭抄寫員不斷傳抄柏拉圖的作品,上面9世紀的作品就是例證。

(先寫這麼多,更多材料以後在更新)


只是一個補充: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留下來的也非常非常少。例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各自悲催地丟了一部分內容,前者丟失了講稿,後者丟失了對話集。
至於保存和傳播,一部分內容是通過中世紀的阿拉伯人把希臘羅馬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然後文藝復興時期轉譯回來。但是中世紀的拉丁世界也有靠譜的古典學者。在這方面,基督教會做了很多的事情。
時間不多,簡短地就說這些。


怎麼很少提阿拉伯人的貢獻 文藝復興時 西方學者除了學習希臘語 拉丁語 還學習阿拉伯語 很多古希臘典籍只有阿拉伯文本 他們對文明不單是傳承 還有創造 這些都被後來的歐洲人繼承了


古希臘羅馬著作是用埃及紙草做成的書卷保存的,紙草這種東西在羅馬帝國西部和東部都很常見,一直到日耳曼君主統治帝國西部以後很久修道院還向這些日耳曼君主申請免稅購買紙草的特權,說明日耳曼人的到來並沒有使西歐的修道院和教會停止抄寫和製作書卷,真正阻斷西歐繼續購買紙草的是阿拉伯人的興起,地中海貿易因為羅馬近東和埃及的喪失而斷絕,從那以後西歐的修道院就不再申請免稅特許了,說明他們買不到了。

這一時期就發生了一個把古代著作從紙草書卷變成羊皮紙書冊轉變的過程,因為西歐的氣候潮濕寒冷,所以紙草不能長期保存,而羊皮紙雖然價格比紙草貴的多,但是一旦做成書就可以長期保存,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紙張的成本陡然上升,所以書的內容被壓縮到了極限,除了聖經一個字都不能刪以外的其他著作篇幅都被大大壓縮,從整本的教父著作變成《教父格言錄》,修道士們把過去的大篇幅的著作里的「金句」抄在羊皮紙上保存下來,古代著作也經歷了這個變化,你看很多著作只留下了少數幾卷,有的卷只剩下了隻言片語,是因為它們被保存在某些節錄和文選里了,而大部分的著作因為沒有被選進去所以就沒有保存下來。

同時因為當時的羅馬文化完全在教士中間傳播,日耳曼貴族當中很多第一代老爺都是文盲,他們對羅馬人的文化科學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耐心,而教士的首要任務是宗教,科學和文化乃至醫術都是作為這個任務的陪襯的,所以古代世俗著作就損失最大,羊皮紙的第一目標是聖經,其次是教父著作,然後是神學著作和日常儀軌的討論文章,還有教會法和教皇通諭,最後作為點綴保留了一些歷史、哲學、文學、醫學、天文學的著作,大部分也是隻言片語的節選。

而且中世紀旅行非常艱難,因為很多地方荒無人煙,旅行者一旦走錯路就可能陷入絕境,餓死病死被劫殺被野獸填了肚子都是常事,而殘存的著作則散在遍布歐洲的修道院,希爾維斯特二世教皇作修道士的時候幾乎走遍了法國的修道院就為了抄寫和閱讀那些別處看不到的手稿。他能活著完成這一切而被認為是同時代最偉大的學者,同時也被認為是把靈魂出賣給魔鬼才換到了這些知識。

但是中世紀的修道士對古代文化的熱情是不含糊的,他們對這些隻言片語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為了一句格言都肯付出如此之大的艱苦冒這麼大的風險,當西班牙地區的修道士把阿拉伯文的古代著作翻譯成拉丁語,讓他們看到整本的亞里士多德、托勒密、蓋倫的時候他們的欣喜之情是可以想像的。

西班牙譯書運動直接帶動了中世紀的古典學術運動,剛剛興起的大學裡的學者和學生們一起被大批引入的古代著作震撼了,然後把全部的熱情都投入進去,同時因為他們是教士,而且是教士里最有學問掌握話語權的那一幫人,他們把自己的這種愛好賦予了一種神聖和權威的色彩,亞里士多德的地位被越拔越高,成了上帝之外第一大聖人,「聖經里說過的聽聖經的,上帝沒說過的聽亞里士多德的」,是這個時代狂熱的標誌。亞里士多德以及亞里士多德體系里的托勒密和蓋倫都被這些掌握著大學、異端裁判所得修道士推倒了神壇上,在培養了前所未有的大批熟悉古代著作的學者和教士的同時,也在西歐創造了一批掌握權力和盲目崇拜古代學者的腦殘粉,為未來迫害哥白尼學說創造了土壤。


我想,很難說有多少比例保存到了現在,不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著作能夠保存下來也和中國一樣,歷經種種磨難,艱難傳承的。這個問題相當大,我簡單梳理一下古希臘羅馬典籍的保存歷程:

1、古希臘的文化典籍是隨著「希臘化時期」的散播而得到保存的。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了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展,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流,歷史進入了「希臘化時期」,燦爛的希臘文明被廣泛傳播,影響波及包括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以及亞平寧半島的羅馬,托勒密王朝創建了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這個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曾存在了近800年,其藏書之多,對人類文明貢獻之大,是古代其他圖書館都無法比擬的,那裡成為了傳播希臘文明的一個中心。羅馬人在公元前二世紀崛起,逐漸取代了希臘文明的地位,羅馬人擅長於治國,對軍事,行政,立法方面都很厲害,但是他們在學術方面沒有什麼創造力,對自然也沒什麼好奇心,他們的藝術、科學、醫學等等都是繼承希臘的,羅馬人對希臘文明是很重視的,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2、古羅馬的文化典籍被基督教眾所傳承。在強大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基督教的崛起對歐洲的結構造成了深刻影響,羅馬帝國在公元元年時期瘋狂鎮壓基督徒,代表就是耶穌基督的被殺,但到公元三世紀,羅馬出現了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在很長的時間演變中,基督教已經從草根逐漸掌握了政治經濟大權,並在羅馬後期,事實上成為了國家的主要支撐力量,公元四世紀西羅馬滅國之後歐洲的基督徒,認為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最能相容,因此把保存和推廣希臘羅馬文化視為己任,逐漸形成了羅馬一基督教文化。

3、公元四世紀,西羅馬帝國在被包括匈奴在內的蠻族以及眾多日耳曼部落不斷侵擾之後,終於崩潰覆國,之後的西歐進入的是野蠻時代和俗稱的中世紀,日耳曼各族互相征戰,建立了歐洲各國的雛形,但這是一個黑暗的時期(我們所知道的「初夜權」和「神明裁判」等等落後的概念都是在這個時期),經濟上是自然經濟,城鎮敗落,日耳曼國王對西歐根本不加治理,也不會治理.他們把王國看作私有莊園,憑一時好惡,隨意把土地和權力賞賜給貴族和教士。逐漸,日耳曼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羅馬貴族與日耳曼貴族聯姻,日耳曼的騎士取代了羅馬的禮俗。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識丁,當時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國王控制著西歐國家的政權,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領導權卻屬於基督教會。 但正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西歐新文明的形成時期,使得基督教會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家政權,獨立發展,如此造成西歐獨特的、政教分立的二元化結構.與東方傳統的一元化結構不同。這樣,日耳曼蠻族的傳統,與教會修道院代表的羅馬一基督教文化,處於一種又鬥爭又結合的長期過程中。這種相互作用,推動了西歐中世紀文明的發展,從而為西歐近代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這是個僧侶和騎士的時代,在一千年里建立了一個新的文明結構,而真實的羅馬燦爛文明在西歐的傳承幾乎完全被湮滅了,只保存在修道院里和一些圖書館裡,懂得羅馬語言的人也越來越少,幾乎在歷史長河中被忘記了,能夠被想起的也是一些孤立的片段。

4、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四世紀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傳奇的東羅馬帝國仍然繼續在巴爾幹半島周邊的廣袤土地上堅強地挺立了一千年,直到公元十五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長期說希臘語,傳承希臘文化,但是不認為自己是希臘人,而是以羅馬的正統繼承人自居,他們的貴族和僧侶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典籍,這些貴族在被奧斯曼帝國侵略滅國的時候集體向西歐遷移,傳播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帶去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典籍,這讓西歐極為震動,更加深入地開始發掘古希臘羅馬文化,於是這些在客觀上成為了西歐文藝復興的催化劑,之後很多典籍被重新發現。

古希臘羅馬的典籍遭到破壞是很多方面的:

1、硬性的物理毀滅。丟失,殘損,戰火波及都會造成破壞,最讓人心痛的莫過於各個圖書館的毀滅,比如在公元三世紀毀於戰火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這個圖書館興建於公元前三世紀,當時的中國大約是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思想開始流傳的年代。在對托勒密二世國王烏基曼迪亞斯墳墓的發堀中發現他留下一句話:「我看到這個工程這麼龐大時都要絕望了。」表達了對圖書館工程浩大的驚訝。據說當初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世界知識總匯」的夢想,所以歷代國王甚至為此都採取過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進入亞歷山大港口的船隻,只要發現圖書,不論國籍,馬上歸入亞歷山大圖書館。通過各種正當不正當的手段,亞歷山大圖書館迅速成為人類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極盛時據說館藏各類手稿逾50萬卷(紙草卷),並且四方學者也紛紛雲集此地。但是這樣一個人類文明的匯總之地,卻在經歷了戰火之後被徹底毀滅了。

2、人為對典籍的修改。基督教在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也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的部分進行了篡改,造成了後來真偽無法分辨的情況,並斷章取義,將典籍中對自身有利的片段摘錄出來,將其他棄之不用,這造成了典籍的殘缺碎片化;同時,很多希臘羅馬典籍已經散佚,能找到的是用阿拉伯語留存下來的,經歷了從原本的語言翻譯成阿拉伯語又從阿拉伯語翻譯回來的過程,很多語意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這些都影響了典籍的傳承。

PS:
1、上次看到書店有本暢銷書,《極簡歐洲史》,這本書挺有意思,可以快速了解歐洲文明的傳承。
2、對亞歷山大圖書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個史詩電影——《城市廣場(Agora)》,就是對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破壞的描繪。


也許文字不能被那麼精確地、一絲不變地傳下來,但是文化的基因卻經歷了很多代人傳播了下來。我覺得它們傳播下來最重要的一點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來,那些新學院派和博物學家的重新歸納、翻譯和整理。或者說實際上傳下來的都是整理過的。

至於具體方法,就屬於考古學問題了,不太了解。


被阿拉伯人撿走了,當寶貝一樣保存研習,發揚光大~後來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西方人才重新和祖宗的東西見面~


丟的應該也是非常多的,一樣是百不存一……
希臘人或者說雅典人本來就有備案的傳統(連戲劇手稿也進檔案館)。部分流入繼業者王國的圖書館(比如被燒若干次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東羅馬帝國的圖書館等等,最終被阿拉伯人得到。另一部分被羅馬征服者帶到歐洲,最後落在基督教教士的手裡,但是應該不敢公開的看吧,都是禁書了。
應該說如果不是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希臘書籍早被基督教毀滅殆盡了,畢竟羊皮紙比雕塑建築什麼的好毀滅多了,畢竟連大競技場都被拆得七零八落。
每一部能流傳到現在的希臘書籍,也都是中了彩票一般的幸運。


準確的說,只是很多古希臘和羅馬的書籍流傳下來並且不斷被提起,而非是大部分古希臘羅馬書籍被流傳下來了,個人認為流傳下來的書籍比較同時期中國的不會多多少

例如對廊下派的了解來自於駁斥廊下派哲學的人的批評,對於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了解來自與另外一個人的批評,他們真的寫了什麼只能靠猜
還有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提到的二十多部最好的戲劇沒有流傳下來,而流傳下來的索夫勒克斯和歐里畢德斯的作品沒被亞里斯多德提到

《別想擺脫書》中提到了這些相關


在這裡要給阿拉伯文明和猶太文明點個贊,因為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之後,代表希臘文明的許多原有著作都流落民間已經失傳幾個世紀,幾經周折最後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收藏並被保存起來。

最早記載希臘哲學歷史的是希臘哲人第歐根尼寫的《哲賢言行錄》,該書記載了幾乎所有希臘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帕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所有言論和歷史。此書殘本其實早已失傳,後來在12世紀的中亞地區開始零星流傳,並且是以阿拉伯譯本形式的羊皮手抄本,16世紀被威尼斯出版商人、猶太銀行家阿曼努修發現並整理完整後開始印刷出版。

可以這麼說,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發現和保護乃至傳播希臘文化遺產方面居功至偉!其中集先賢哲學之大成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原著更是如此,原著在亞氏其身後已經散佚。公園1世紀之後,隨著基督教取代其它宗教稱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希臘哲學讀本逐漸被人為的銷毀,基督教是一個以信仰為基礎的、排他性很強的宗教,它和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臘哲學針鋒相對,特別在公元4世紀基督教被宣布為羅馬帝國國教,對世俗的希臘哲學加強限制,終於在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封閉了全部非基督教的學校,希臘哲學在西方失去了最後的存身之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幾乎不再為人所知。現在人們所見到的亞里士多德全集版本是12世紀的阿拉伯譯本翻譯過來,12世紀之後,隨著東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士通過阿拉伯哲學家阿維洛依(Averroes)重新見到了亞里士多德著作,並從希伯來語轉譯為拉丁語。大約在1255到1278年,絕大部分的亞里士多德著作已有拉丁文本。不過,在這一時期由佛蘭德翻譯家莫依貝克(Moerbecke)所編的亞里士多德全集拉丁文本中,還有一半是從阿拉伯文轉譯過來的。

可見沒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希臘哲學估計被中世紀西方帝國和基督教給銷毀殆盡,沒有了希臘哲學,現代科學將失去根基,所有的科學大發現和人文思想估計還要等多幾千年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諷刺的是,讓希臘哲學重見天日的阿拉伯人現在被西方文明欺負得暗無天日,昔日的猶太民族在二戰期間也幾乎被基督徒給趕盡殺絕,這就是西方現代文明國家乾的「好事」!


1.後人不斷謄寫,並按照當時的流行語翻譯保存,雖然有變更,但精華得以保留,如聖經。
2.西方一直都有大型圖書館,從皇家到平民的,從國家到私人的,部分書籍得以妥善保存,如亞歷山大圖書館。
3.考古發現,破解包括石碑方尖碑和泥板陶板木板等等,中東等希臘語流行區氣候乾燥。。。人家愛把東西藏荒漠,如死海文卷和漢謨拉比法典,包括楔形文字等等。。
4.後人對古迹,傳統技藝學說和傳說學習後,系統整理和再著作。如柏拉圖和帕拉弟奧等等。。


亞歷山大時期阿拉伯人翻譯了一些古希臘書籍。後來十字軍東征把這些書籍帶回了歐洲。從而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


補充一下常識,可能有點偏題:

大家知道紙莎草這種東西,在埃及、西西里這些地方,紙莎草這種東西多容易長嗎?


埃及當地的紙莎草是多到可以用來扎船的,怎麼可能不夠寫?


很多都是殘章而已,古希臘著作里除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很多都只剩下殘篇,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能保留下來還得感謝阿拉伯的大翻譯運動。古羅馬的那些著名人物,像西塞羅之類,也有很多是殘章而已。還有著名的如希臘神話,最早的本子已經是希臘滅亡後的了(阿波羅尼奧斯,中國有周作人譯本),現在能看到的大多只是借了後世人零零碎碎的記錄拼起來的而已。
中國有大一統的傳統,可能對保存古籍有利。不過向尚書這種古書好多來源也不確定的。


印象里,自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焚之後希臘世界的書籍存量基本就廢了。同期的保存與後來的迴流都靠的是阿拉伯人,1400左右君士坦丁堡淪陷後的東羅馬知識分子作為這些知識的載體到了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撒丁島、科西嘉島?)點燃了文藝復興。
古典時期的著述可信度非常低,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否存在都是存疑的。具體的機制和事實還是等大拿的回答吧。


原因就在於歐洲的宗教
宗教有很多不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重要作用

上次去青海,發現藏醫里有很多類似醫學院的機構,來研究和發展藏醫,這種醫學院就存在於寺廟中,學員就是僧侶。


很多人人說阿拉伯人保存了大部分典籍,其實事實是伊教,毀掉了世界上近90%的書籍,兩萬多座教堂,無數的教派和幾億條的人命,延續了1400年的吉哈德;當在所謂的「巴格達黃金時期」的時候,宮廷中的宮女基本上都是基督徒(掠來的),苟延殘喘;相反,同時代的日爾曼皇帝查理曼則在開始保護和傳承羅馬文化。東羅馬帝國則在夾縫中生存。還有誰敢支持阿拉巴斯人的?


唉,要是亞歷山大圖書館沒被燒的話就好了。


一方面,東羅馬保存了很多。另一方面,記得在哪兒看到的(別問我出處,完全記不得),原西羅馬的境內的修道院也保留了很多古羅馬的作品,像Satyrica就是這類的。據說甚至還有因為紙(是羊皮紙?)不夠,而直接把聖經抄在原來的作品之上。然後中世紀之後人們回國頭來看發現紙裡面還有一層:喲,這不是Aeneas嘛?
還有像幾何原本啊,原來是希臘文,然後傳播到中東地區翻譯成阿拉伯文,再然後翻譯成拉丁文版本。


第二部分董並生原文: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為歐洲人虛構

董並生:西方虛構的阿拉伯

——「阿拉伯哲學」概念屬於歐洲中心論的「東方主義」之範疇

由「阿拉伯哲學」刺激而產生「經院哲學」的故事

「古代和近代歐洲文化中間穿插了一段黑暗時期。回教徒和拜占庭人雖缺乏用以革新的智力,卻維護了文明的工具——教育、書籍和治學的閑暇。當西歐擺脫野蠻狀態的時候,回教徒和拜占庭人都曾給西歐以刺激:回教人主要於公元十三世紀,拜占庭人主要於公元十五世紀。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此刺激都產生了勝過傳導者自身所創造的新思想:一是經院哲學,一是文藝復興。」 [1]

中世紀所知「亞里士多德」來自「阿拉伯譯本」之說

「阿拉伯人之獲知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這件事具有這樣的歷史意義:最初乃是通過這條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亞里士多德。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評註和亞里士多德的章句的彙編,對於西方各國,成了哲學的源泉。西方人曾在一個長時期裡面,除了這些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重譯本和阿拉伯人的評註的翻譯之外,半點也不認識亞里士多德。由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特別是由西班牙南部、葡萄牙和非洲的猶太人,這些譯本現在從阿拉伯文被翻成拉丁文;因此中間常常還經過一次希伯來文的翻譯。」 [2]

在「西方哲學史」中加入「阿拉伯哲學」,因其為「傳導者」

「阿拉伯哲學作為獨創思想是不重要的。像阿維森納和阿威羅伊等人主要都是注釋家。總地說來,比較有體系的阿拉伯哲學家們的見解,在邏輯和形而上學方面大部分來自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主義者,在醫學方面來自蓋倫,在數學和化學方面表現某些獨創性——後者也還是在研究鍊金術時偶然遇到的結果。鼎盛時期的回教文明在美術和許多技術方面是值得稱讚的,但在理論問題上沒有顯示出獨立思辨的才能。作為一個傳導者,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給予過低評價的。」 [3] 黑格爾說:「阿拉伯人的哲學必須在哲學史中提到。上面已說過,他們很快就專心致志於藝術、科學和哲學。但是我們將談到的,多半還是關於哲學的外表的保存和傳播方面的。」 [4]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810世紀)神話

「倭馬亞王朝時期,穆斯林開始翻譯希臘古籍,但那是個別人的工作……。正規地大量從事翻譯工作,發生在從阿拔斯王朝初期開始的「百年翻譯運動」時期。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的譯書,多為波斯文和印度文的古籍。

第二個時期,從馬蒙到第19代哈里發嘎希爾(公元813-934年)。馬蒙設翻譯館,分為希臘文、敘利亞文和迦爾底文3個部門。聘請各方學者集中在巴格達,從事有計劃的、正規的翻譯工作。當時主持翻譯館者,為基督教徒胡奈因等。在這期間,希臘和波斯的古籍,包括哲學、醫學、文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幾乎完全被譯成阿拉伯文或敘利亞文了。這個時期使翻譯工作達到了頂峰,是百年翻譯的鼎盛時期。

第三個時期,自10世紀初到11世紀初。

200年的翻譯工作,希臘、波斯的古籍大半譯出,如:

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對話集、書信集等8種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倫理學、辯論學、形而上學、詩學、修辭學等19種。

……

《舊約》的希臘譯本

波斯文著作17種

印度梵文著作25種

希伯來文、拉丁文、科普特文、奈柏特文的著作,200年內的譯著近千種。」 [5]

著名的阿拉伯語翻譯家

伊拉克學者穆薩?穆薩威在其所著《阿拉伯哲學---從鏗迭到伊本?魯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列舉了4名阿拉伯著名翻譯家。

第一位名叫侯奈尼·本·易司哈格(公元809—877年)

他翻譯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他是在「智慧館」(智慧之家)工作過的傑出人物,是聶斯托里派教徒。早年師從約翰·本·馬賽維學醫。據說,因為他向這位老師提出許多問題而使他氣惱,遂被逐走。老師訓斥他說:『你只配在街頭賣烏勒瓦』。

於是侯奈尼憤然去羅馬,在那裡學習醫學並精通了希臘語(註:按照西方歷史,公元9世紀的羅馬是「帝國廢墟」。侯奈尼去那兒能學到什麼?如果他能在羅馬學到希臘文,歐洲豈不直接就變為「希臘世界」,哪來「黑暗千年」?)。侯奈尼然後回到巴士拉,跟隨當時著名的語言學家哈利勒·本·艾哈邁德,向他學會了阿拉伯語,這樣他就精通了四門語言,即波斯語、阿拉伯語、希臘語和古敘利亞語。定居巴格達以後,他開始從事醫學實踐,並被馬蒙任命為「智慧館」總管,從此他開始從事從希臘語到古敘利亞語和阿拉伯語的翻譯工作。當時哈里發按他翻譯的書稿的重量,如數賞給他黃金。侯奈尼將柏拉圖的《政治篇》、《法律篇》和《對話錄》譯成阿拉伯語;又將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論生滅》由希臘文譯成古敘利亞文。另外他還把希臘醫生伽倫的許多著作譯成了古敘利亞文。」 [6]

第二位名叫易司哈格·本·侯奈尼,是侯奈尼·本·易司哈格的兒子

易司哈格·本·侯奈尼「像他父親一樣,他是聶斯托里派教徒,在「智慧館」內充當他父親的助手。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不少醫書譯成了阿拉伯文。」

第三位名叫侯拜西?本?哈桑?艾阿姆,是侯奈尼的外甥「他是侯奈尼的外甥

也是他的一名學生。侯奈尼一直十分器重他,以至人們說:侯奈尼的幸福之一是侯拜西與他作伴。」

第四位名叫沙比特?本?古賴,翻譯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

「他是薩比教徒,由哈蘭移居到巴格達,以精通星相學、醫學和哲學聞名於世,是哈里發穆塔迪德朝廷里的一位占星家。這一切有助於他提高薩比教在巴格達的地位,並幫助他成為該教派的第一位領袖。他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譯成阿拉伯文,在邏輯、天文學、星相學和醫學上他都有造詣。十九世紀末,他的《論科學的分類》一書的拉丁文譯本在德國問世。」 [7]

這4位翻譯家中的第1位侯奈尼,將古希臘著作由「希臘文」翻譯為「阿拉伯文」。那麼,請問他的「古希臘文」從哪裡學來的呢?按照上文所述,他是在羅馬學回了「古希臘文」,我們知道,實際上當時連羅馬也沒人會「古希臘文」,不知道這位侯奈尼是如何學來的;然後說他回到巴士拉又學會了「阿拉伯文」,對於這位侯奈尼先生來說,「阿拉伯文」也是一門外語。這樣他就精通了波斯語、阿拉伯語、希臘語和古敘利亞語。

這位翻譯實際上是一名醫生,不好好搞自己的醫學,治病救人,花那麼多閑工夫翻譯自己也不懂的「古希臘哲學」?當時羅馬地區——乃至整個歐洲——沒人懂「古希臘文」,這位醫生如何可能在羅馬學了「古希臘文」,再將「古希臘文獻」翻譯為另外一種外語「阿拉伯語」呢?當時的羅馬並沒有這些「古希臘文獻」,這位波斯醫生從哪裡搞到這些「古希臘文獻」的呢?說是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從「古希臘文」翻譯為「阿拉伯文」還好理解,是為了給阿拉伯人看的;而將希臘醫生的著作譯成「古敘利亞文」則更加令人不可理解了,因為當時沒有人使用「古敘利亞文」,那麼翻譯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這裡第2位、第3位翻譯家,一個是他兒子、一個是他外甥,「古希臘文」一定是侯奈尼教給他們的,因為波斯並沒有「古希臘文」的學校。侯奈尼父子為聶斯托里派教徒,「聶斯托里派」為古代基督教派別,7世紀傳入中國,稱為景教。 第4位翻譯家是薩比教徒,是一位占星家和醫生。「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醫」,「占星術」屬於「巫」的範圍,這位阿拉伯翻譯家,本來只是一個「巫醫」。不知他是怎樣得到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希臘語文本,又如何可以讀懂「古希臘文」的呢?

所謂的「百年翻譯運動」完全脫離了歷史條件。第一,翻譯所據的「原本」沒有交代。第二,伊斯蘭可以引進中國紙,一定不愁中文書,為何單單不見中文著作的翻譯呢?第三,以一種原始的語言,翻譯諸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拼音,其所面對的人文、自然、歷史環境各不相同,在既無傳授者、也無工具書的情況下,如何可能憑藉一時的興趣就可以完成在今天的條件下都不可能完成的翻譯作業呢?

為什麼要編造「百年翻譯運動」這樣的神話呢?原來是為了安排另一場「翻譯運動」:將所謂「古希臘文獻」通過「阿拉伯譯本」輾轉翻譯成「拉丁文譯本」。

以西班牙為中心的「阿拉伯翻譯運動」(1113世紀)

「公元8—10世紀以巴格達為中心的百年翻譯運動,將古希臘哲學和科學典籍,以及波斯和印度重要學術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另一次是公元11—13世紀以西班牙托萊多的翻譯學校為中心的翻譯運動,歷時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阿拉伯文版的古希臘哲學、科學典籍和阿拉伯學者對這些典籍所作的注釋、評論、增補和創造,以及阿拉伯學者的重要學術著作,翻譯成拉丁文或希伯來文、西班牙文。」 [8]

這批翻譯家及譯作大致有以下內容:

非洲人康斯坦丁(公元1087年卒):將阿拉伯《皇家醫書》等翻譯為拉丁文

克利摩拿人熱拉爾(公元1114-1187年):將71部(一說87部)阿拉伯文著作譯成拉丁文。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歐幾里得《幾何原理》 法拉比注釋「亞里士多德著作」等

巴斯人阿德拉德(活躍於12世紀初):英國經院哲學家,譯有歐幾里得《幾何原理》等

吉底薩里菲(1180年卒)和約翰·本·達烏德:共同翻譯伊本·西那的《心理學》、《物理學》、《形而上學》等

邁克爾·斯科特(約1236年卒):翻譯了幾部阿拉伯文本亞里士多德著作。如:《動物學》、《生物學》(提要)

伊本·蒂彭·摩西(創作時期1240-1283年):翻譯伊本·魯世德「亞里士多德著作評論」、歐幾里得《幾何原理》、《塔木德》等

伊本·蒂彭·雅各布(約1236-約1312年):法國醫生。翻譯歐幾里得《幾何原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 [9]

據說由西班牙為中心將所謂「古希臘典籍」翻譯為拉丁文的這批著作,造成了歐洲「經院哲學」的文獻基礎。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8—10世紀)所接受的所謂「古希臘文獻」,就這樣原封不動地通過西班牙的「阿拉伯翻譯運動」(11—13世紀)就還給了西方(拉丁世界)。

阿拉伯語的來歷

「7世紀以前,不存在統一的阿拉伯。由於社會經濟落後,阿拉伯人多由分散的游牧部落組成。各個部落有自己的語言,雖同屬阿拉伯語種,但懸殊很大,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各部落有自己的語彙,同義詞多得出奇。例如:年代一詞有24個同義詞,光明有21詞,黑暗有53詞,太陽有29詞,酒有100詞,駱駝有255詞,抽象名詞災難有400詞……

7世紀初,麥加已取代過去葉門的地位,既是南北商道的孔道,又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麥加城古萊氏人的語言(屬阿德南語),逐步成為阿拉伯人的通用語。《古蘭經》便是用古萊氏族的語言寫下的。於是《古蘭經》和古萊氏語相得益彰。《古蘭經》籍古萊氏語傳播到半島各方;古萊氏語又籍《古蘭經》而成為全阿拉伯民族的、無可爭辯的通用語,這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標準語(Alfoushah)。當然這種「標準語」曾將各部落的大量語彙,收容進去,這是阿拉伯語成為一種統一的、豐富多彩的語種的主要原因之一。」 [10]

阿拉伯語起源甚為晚近,主要是一種宗教語言及行政語言。

阿拉伯造紙業始於8世紀中葉

「根據阿拉伯文獻的記載,阿拉伯造紙業始於8世紀中葉的撒馬爾罕;在751年的塔拉斯河戰役之後,一些中國戰俘被帶到撒馬爾罕。卡茲維尼(al-Qazwini)引述一份文件指出:戰俘來自中國。其中一人通曉造紙術,故此人開始造紙。之後,造紙術流傳甚廣,成為撒馬爾罕人的一宗主要產品,並以此出口四方。」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紙業是阿拉伯文化發展的一項基本條件。

阿拉伯人的史學概念始於公元9世紀

「阿拉伯人是在經歷了十分悠長的歲月之後,才在頭腦里有了歷史概念的。對伊斯蘭教徒說來,歷史寫作是後來才學到的東西。……伊本·赫沙謨約於公元828年寫了最早的一部默罕默德傳。」 [12]

所謂「古希臘史學」沒有對阿拉伯史學產生任何影響

「沒有任何希臘史學家的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的證據。穆斯林史學沒有受過古典文學影響的任何痕迹,它彷彿是白手起家的。」 [13]

史學層級較低,都沒有見到所謂「古希臘」的影響,豈有受到抽象程度較高的「哲學」之影響的可能?

阿拉伯人最初從敘利亞獲得「希臘哲學」知識的傳說

「回教世界獨特的文化,雖起源於敘利亞,卻隨即盛行於東西兩端,波斯與西班牙。敘利亞人,在征服期間是亞里士多德的讚美者,奈斯脫流斯教派重視亞里士多德過於柏拉圖,柏拉圖是為天主教徒所喜愛的哲學家。阿拉伯人最初從敘利亞人獲得希臘哲學的知識,因而,從一開始,他們便認為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為重要。雖系如此,他們所理解的亞里士多德,卻披上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外衣。」 [14]

兩位外籍「阿拉伯」哲學家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有兩位回教哲學家:一是波斯人阿維森納,一是西班牙人阿威羅伊。前者聞名於回教徒,後者則聞名於基督教中間。

波斯人阿維森納

「阿維森納(伊本·西納)(公元980-1037年)的一生是在人們通常認為只能在詩里才有的那類地方中度過的。他生於波卡拉,二十四歲時去到基瓦,『荒漠中寂寞的基瓦』——以後去到克拉桑——『寂寞的克拉斯姆海岸』。他在伊斯巴汗教了一個時期的醫學和哲學,以後便定居在德黑蘭。他在醫學方面甚至比在哲學方面更為知名,不過他對蓋蘭醫學並沒有什麼增益。從公元十二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他一直被歐洲人視為醫學的導師。他並不是一個聖潔的人物,事實上,他非常嗜酒與好色。他受到正統教派的猜忌,但由於他的醫術關係卻結交了一些君王。他曾因土耳其僱傭兵的敵意,不時遇到麻煩;有時他躲避起來,但有時又被投在監獄裡。他著了一部百科全書,由於神學家們的敵意在東方几乎被淹沒,但在西方,由於這本書的拉丁文譯本卻頗具影響。他的心理學具有一種經驗主義的傾向。他的哲學比他的回教哲學家前輩更多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和更少接近於新柏拉圖主義。」 [15]

從經歷來看,阿維森納主要是個醫生。他的哲學活動及編撰「百科全書」的經歷不可信;東方不亮西方亮,以個人之力編撰的「百科全書」對東方沒有影響、卻通過拉丁文譯本對西方產生了影響,不啻為天方夜譚。在歐洲要在18世紀之後才有「百科全書」的概念。

西班牙人阿威羅伊

「阿威羅伊(伊本·拉釋德)(公元1126-1198)與阿維森納不同,生活在回教世界的另一端。……

有人認為他能分析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推薦他到「哈里發」阿部·雅庫布·優蘇夫那裡供職(然而他卻似乎不懂希臘文)。這位統治者很寵信他;公元1184年任命他做他的御醫,不幸這位患者卻於二年後去世了。……上帝已命令為那些妄想單憑理性就能導致真理的人備好地獄的烈火。於是把所有涉及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書盡都付諸一炬。

不久以後,西班牙境內摩爾人的領域由於基督徒的攻略大為縮減。西班牙境內的回教哲學與阿威羅伊同時告終;回教世界中其他地區的嚴格的正統教義扼殺了哲學的思辨。

……

阿威羅伊曾致力於改進阿拉伯人對亞里士多德的解釋。這種解釋在過去曾過分地受到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他給亞里士多德以一種對待一個宗教創始者般的崇敬——甚而遠遠超過阿維森納給予亞里士多德的崇敬。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著獨立於啟示的理性加以證明,這種見解也曾為托馬斯·阿奎那所主張。論及靈魂不死時,他似曾緊緊地依附於亞里士多德,主張靈魂不是不死的,而智性(努斯)是不死的。然而這並不足保證個人的靈魂不死,因為知性雖表現於不同的個人之中,但它卻是同一的。這種觀點自然受到了基督教哲學家的駁斥。

……

阿威羅伊在基督教哲學中比在回教哲學中更為重要。在回教哲學裡他是個終結;但在基督教哲學裡他卻是個開端。公元十三世紀他的著作已被米凱爾·司各脫譯成拉丁文,由於他的作品屬於公元十二世紀後半期,這是令人驚奇的。在歐洲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影響不僅體現於經院哲學家當中,同時也體現於許多否認靈魂不死被稱為阿威羅伊主義者的非專業性自由思想家當中。在職業哲學家當中,特別仰慕他的人起初多為弗蘭西斯教團僧侶和巴黎大學中的一些人。」 [16]

阿威羅伊實際上也是一名醫生,在哲學上,相對新柏拉圖派而言他更接近亞里士多德,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著「理性」加以證明。我們知道,在12世紀理性的時代尚未到來,而阿拉伯傳承「古希臘哲學」本身也是杜撰的故事。

這兩位「阿拉伯哲學家」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兩個人都是醫生;第二,兩個人在哲學及科學方面的業績在阿拉伯沒有影響,其影響反而在歐洲。歐洲人所編波斯人的祖先、波斯人自己卻不知道,應該是一路貨色。

阿拉伯出身者唯一「哲學家」

「金第(約死於873年),這個首次用阿拉伯文寫哲學的人,同時也是阿拉伯人出身的唯一著名哲學家,翻譯了普羅提諾所著《九章集》的一部分,並以《亞里士多德神學》的名義刊行了他的翻譯,這給阿拉伯人關於亞里士多德的觀念帶來了很大混亂。阿拉伯哲學界自此歷時達數世紀之久才得以克服這種混亂。」 [17]

《亞里士多德神學》為另一批造假者杜撰,與所期待的有所不同,就說是造成了混亂。

「阿拉伯哲學」的概念為德國人提出

「對阿拉伯哲學史的系統研究開始於西方,主要是德國、法國的一些東方哲學家。據埃及著名阿拉伯哲學史家穆斯台法?阿布杜?拉齊格(Mustafa 『Abd Raziq)所著《伊斯蘭哲學史通論》(Tamhid Li Tarikh al-falsafah alislam,1944年開羅阿拉伯版)引證貼尼曼(Guillaume ThéophileTenne-mann,死於1819年)的《哲學史撮要》(《Al-Mukhtasar fi Tarikh al-falsafah》說,伊斯蘭(阿拉伯)哲學史的研究,開始於德國哲學家,被稱為哲學史之父的布魯克爾(Jean Jacques Brücker,死於1770年)。後來,貼尼曼、庫森(V?Cousin,法國哲學家,死於1847年,曾在巴黎大學講授哲學史,有著作:Cours de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par V?Cousin,paris,1841)、杜魯特(Gustave Dugat,有著作《穆斯林哲學家和穆台凱利蒙傳記》---Tarikh al-falāsifahWal-mutakllamina min al-muslimiin,Paris,1889---?)……」 [18]

在阿拉伯尋找「古希臘文獻」的始作俑者為德國人

「在研究阿拉伯伊斯蘭哲學方面,阿馬貝爾?儒爾丹於1819年問世的《對翻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時期和源泉的批評研究,以及阿拉伯人通過經院哲學大師所利用的希臘文獻》被認為是第1部重要的近代研究成果,此書強調了阿拉伯哲學對西方的,尤其是拉丁的經院思想的影響。接著,歐內斯特?勒南1852年獻出了不朽論著《阿威羅伊和阿威羅伊主義》。」 [19]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在阿馬貝爾?儒爾丹於1819年問世的《對翻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時期和源泉的批評研究,以及阿拉伯人通過經院哲學大師所利用的希臘文獻》的之後。

勒南何許人也?原來就是那位西方著名的「東方主義」者。伊本?魯西德即西方人所稱的阿威羅伊。

勒南對伊本?魯西德的評述

「勒南在其《西方的阿拉伯文明》中說:『把大多數希臘哲學家介紹給我們的是阿拉伯人,這是他們對我們的功績。他們對基督教的哲學復興也有恩德。而伊本?魯西德是亞里士多德思想觀點最偉大的翻譯家和注釋者,因此,不管在基督徒中還是在穆斯林中,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通過他的注釋,讀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我們還不能忘記,是他創造了「自由思想」的觀念。』」 [20]

對阿拉伯哲學最有影響的「希臘著作」是一部偽書

「對阿拉伯哲學思想最有決定性影響的希臘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神學》這部其希臘作者不知何人,但被說成是亞里士多德的彙編。它是為第一位真正的阿拉伯哲學著述家鏗迪而譯成阿拉伯語的,……這部著作的歷史價值是相當大的,……它一直被認為是希臘哲學的縮影。 [21] 阿拉伯人……一定把《神學》這部偽作看成是一部真正有用的書。伊本·納伊曼的阿拉伯文版本雖然號稱是波菲利對據說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譯作,但我們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這位敘利亞新柏拉圖主義者寫了這麼一部注釋本。然而有人認為《神學》是另一位新柏拉圖主義的大倡導者、代表希臘思想的最後一位大異教徒狄亞多赫·普洛克魯斯(485年卒)所著 [22] ,真是荒謬。這部著作幾乎一定是被稱為普洛克魯斯的《神學要素》的那部書的同一部書,此書在阿拉伯語里進入偽亞里士多德的文集之中。十三世紀的經院哲學家,諸如聖·托馬斯和聖·大阿爾伯特,在《原因書》的標題下研究或注釋這一著作。……

在《神學》和《原因書》兩書中,作為幾乎整個阿拉伯哲學思想奠基石的流出論的學說,被闡述和討論得十分徹底……」 [23]

阿拉伯也有「逍遙派」

「受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影響,產生了阿拉伯理性主義者學派。這個哲學流派的主要代表,在伊斯蘭運動內部,是伊斯蘭經院哲學中的「唯理派」---穆爾太齊賴派。於伊斯蘭運動之外,代表這個哲學流派的著名哲學家,在阿拉伯東方有鏗迭、法拉比和伊本?西拿,在阿拉伯西方的安達魯西亞(即西班牙)有伊本?巴哲、伊本?圖斐利和伊本?魯西德。這些亞里士多德派哲學家,也被稱為「阿拉伯的逍遙派」。」 [24]

「阿拉伯哲學」沒有進步

第?博爾說:「伊斯蘭哲學始終是折衷派的哲學(Eclecticism),是以譯成阿拉伯文的希臘著作作為基礎的;其歷史的經過可以稱為同化的程序,而不可以稱為生殖的程序。伊斯蘭哲學既未能以新的研究自別於古代哲學,又未能自出心裁,以謀舊問題的解決,故伊斯蘭哲學在思想方面沒有重要的、值得記載的進步。」 [25]

「古希臘哲學」通過阿拉伯傳回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聯繫古代哲學和中世紀哲學、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橋樑」的阿拉伯哲學,在世界哲學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潮流在西方几乎中斷;而阿拉伯人在由中國傳入的造紙術所提供的物質條件下,通過系統翻譯和注釋,不僅了解了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臘的科學,而且掌握了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派的主要著作,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阿拉伯文化,使當時版圖包括歐洲的西班牙和西西里的阿拉伯帝國,成為一座文明的燈塔而大放異彩。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就是從這裡通過由阿拉伯文譯出的版本,傳回歐洲,給西方的中世紀哲學輸入了新鮮血液,打破了當時思想界的僵化局面。」 [26]

「外國學者」在西班牙尋找「阿拉伯語著作」

「彼得僱用的譯者是在西班牙工作的兩個外國學者,凱頓的英格蘭人羅伯特和卡林西亞的德意志人赫爾曼。他們來西班牙工作的初衷是尋找阿拉伯語著作中有關天文學、幾何學和數學的著作,並把它們翻譯成拉丁語。」 [27]

古代西班牙是一種「馬賽克式文化」,並不統一

「理查德·福特說過,西班牙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幾個國家。……伊比利亞半島的地形就像現在的希臘一樣,把這個地區分割成截然不同的、分離的地區。因此,古代西班牙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馬賽克式的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了。語言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這種多樣性,西班牙地區曾使用過的語言不少於五種。不幸的是,這些語言始終在挑戰翻譯的努力,因而我們對古代西班牙的了解只局限於古典時代。」 [28]

「泛西班牙」概念是「羅馬帝國」概念的派生物

「羅馬對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強加的統治,創造了泛西班牙的概念,把西班牙作為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哥特人國王至少在理論上,是羅馬人的繼承人,因此他們統治著的是一個單一的王國。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天主教對阿里烏斯派異端的勝利,主教們給予了西班牙單一的宗教。對於西班牙民族主義者來說,羅馬天主教與國家本身是同質的。」 [29]

波斯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偉人?

希羅多德所講述的關於古代波斯的偉大人物,後來的波斯人一點都不知道。「中世紀的波斯根本不知道有居魯士、岡比西、大流士和澤爾士這些偉大人物(只有從希臘史料中才能得到)。他們卻編造了一部古代神明和魔鬼的神話王朝。」 [30]

20世紀前,阿拉伯人自己並不知道有所謂「阿拉伯哲學」

歷來研究阿拉伯哲學的,大多是歐洲人,或者說是歐洲的東方主義者。由於受歐風美雨的影響,在進入20世紀之後,在西方留學的阿拉伯人第一次開始了解,原來還有「阿拉伯哲學」這回事。

「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批註重研究阿拉伯哲學史的年輕學者。如塔哈·海珊(Tah Husayn)、傑米耶·索里巴(Jamil Salibā)、穆斯台法·阿布杜·拉齊格(Mustafa『Abd-al-Rāziq)……等人,先後以中世紀的阿拉伯哲學為對象,或者撰寫博士論文,或者出版學術專著,或者整理古代典籍,或者翻譯介紹西方阿拉伯哲學史研究名著,阿拉伯本土的阿拉伯哲學史研究證實邁開了系統研究的第一步。」 [31]

當代阿拉伯學者的「阿拉伯哲學」研究,基本上出不了西方的「東方主義」窠臼。

「阿拉伯哲學」對歐洲的影響

「阿拉伯哲學對西歐哲學的影響集中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使中世紀的歐洲人較全面地獲得古希臘哲學的知識。中世紀,歐洲的文化處於『原始的粗野狀態中』 [32] ,僧侶是唯一受過教育有文化知識的人,他們為了維護基督教的統治,無情地摧毀許多珍貴的古代哲學和科學文獻,其中包括許多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致使中世紀的歐洲人很多不知道亞里士多德的名字。由於阿拉伯譯註的傳入西歐,使歐洲人第一次獲得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邏輯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主張。……所以黑格爾說,西方是通過阿拉伯人,『才知悉了亞里士多德』,『西方人曾在一個長時期裡面,除了這些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重譯本和阿拉伯人的評註的翻譯之外,半點也不認識亞里士多德。』

其二,阿拉伯哲學中的進步思想最終導致了西歐經院哲學的崩潰和文藝復興的到來。」 [33] 從這裡的解釋來看,阿拉伯哲學對於歐洲經院哲學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第一,沒有阿拉伯哲學就沒有歐洲經院哲學,因為經院哲學的基礎是從阿拉伯傳來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第二,歐洲經院哲學又是被阿拉伯哲學的思想打破的,從而開啟了歐洲的人文主義時代。

「阿拉伯哲學」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學者就阿拉伯哲學對中國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是:阿拉伯哲學何時傳入中國?受阿拉伯哲學影響的中國學者和著作;受阿拉伯哲學影響形成的主要哲學思想等內容,結論是中國受阿拉伯哲學的表現是:

以真宰說為核心的本體論;

以認主學為核心的認識論;

三綱五常與五功相結合的倫理觀三個方面。 [34]

問題是,同樣一個阿拉伯哲學,為何對歐洲中世紀的哲學產生巨大影響時是一種面貌,對中國產生影響時卻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呢?換句話說,對歐洲影響如此之大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為何對中國發生影響時卻一點影子看不到呢?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這個對歐洲影響巨大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完全是後世捏造並添加到歐洲哲學史中去的,實際的歷史根本沒有這回事。

綜上考述,阿拉伯為所謂「古希臘哲學」進入拉丁世界的「通道」純屬虛構。

第一,公元7世紀前阿拉伯語不存在,因而不可能有阿拉伯哲學的存在。語言是哲學的載體,沒有語言就談不上哲學。

第二,阿拉伯語公元7世紀開始形成,並隨著伊斯蘭教的擴張而流布。在伊斯蘭教形成的過程中,如果說從伊斯蘭教中脫胎出與伊斯蘭教教義近似的伊斯蘭哲學,也許還說得過去,在一個年輕的語言體系中,出現一種完全異己的所謂哲學的可能性不存在。

第三,阿拉伯人本來並不認為有什麼阿拉伯哲學的存在;所謂阿拉伯哲學的概念,最早由德國人提出,阿拉伯哲學的概念由東方主義教父勒南最初表述。

第四,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中述及阿拉伯哲學,完全是從歐洲經院哲學源頭的角度來展開的,結論是:阿拉伯哲學沒有自己的東西,只是保存古希臘文獻的一個通道。

第五,羅素在其題為西方哲學史的著作中,也述及阿拉伯哲學,也是將阿拉伯哲學作為保存古希臘哲學的一個通道而言。

第六,阿拉伯哲學早期並不存在,而在其將古希臘哲學移交給歐洲之後,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好像阿拉伯哲學只是為了給歐洲經院哲學做一個鋪墊而存在。

第七,阿拉伯哲學從希臘文翻譯而來,其希臘文本來歷不明。這個傳說依託於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的神話,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之說既不成立,阿拉伯哲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八,所謂「阿拉伯哲學」的著名哲學家實際上都是醫生。

第九,阿拉伯人自己不知道有所謂阿拉伯哲學,直到20世紀20年代,阿拉伯學生到歐洲留學之後,受西化教育的阿拉伯才第一次知道歐洲人所說的阿拉伯哲學。

第十,阿拉伯學術同時期也傳到了中國,完全是不同的內容,所謂「亞里士多德」的那些內容,根本就沒有影子。

阿拉伯哲學的源頭與其說在希臘,毋寧說在中國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鼓勵人們求學時說:哲理是穆民失去了的駱駝,必須尋求,哪怕到中國去。」 [35]


詳見:董並生專著《虛構的古希臘文明---歐洲古典歷史辨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1]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21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2]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中譯本第3卷第261頁,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第1版


[3]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21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4]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中譯本第3卷第252頁,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第1版


[5] 喬治·才丹《伊斯蘭文明史》卷三,第171-175頁;轉引自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67-568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6] [伊拉克]穆薩?穆薩威《阿拉伯哲學---從鏗迭到伊本?魯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譯本第26-2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第1版


[7] [伊拉克]穆薩?穆薩威《阿拉伯哲學---從鏗迭到伊本?魯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譯本第2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第1版


[8] 納忠《阿拉伯通史》下卷第221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9] 詳見納忠《阿拉伯通史》下卷第221-224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10] 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80-581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11] [敘利亞]艾哈邁德·優素福·哈桑、[英]唐納德·R·希爾《伊斯蘭技術史》中譯本第160頁,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2] [美]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中譯本上卷第1分冊第561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13] [美]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中譯本上卷第1分冊第567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14]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16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15]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17-518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16]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18-521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17]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516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18] 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第35-36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19] [美]馬吉德?法赫里《伊斯蘭哲學史》中譯本陳中耀「譯者的話」第2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0] 轉引自蔡德貴「伊本?魯西德的認識論和阿威羅伊主義」,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第63頁


[21] (參見迪昂《宇宙體系》卷四,325頁)


[22] (伊本·奈迪姆《書目大全》367頁)


[23] [美]馬吉德?法赫里《伊斯蘭哲學史》中譯本第32-33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4] [伊拉克]穆薩?穆薩威《阿拉伯哲學---從鏗迭到伊本?魯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譯本譯者序第4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第1版


[25] 第·博爾著,馬堅譯《伊斯蘭哲學史》,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5頁;轉引自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第9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6] [美]馬吉德?法赫里《伊斯蘭哲學史》中譯本陳中耀「譯者的話」第1-2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7] 雷蒙德·卡爾等《西班牙史》中譯本上冊第79頁,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28] 雷蒙德·卡爾等《西班牙史》中譯本上冊第1頁,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29] 雷蒙德·卡爾等《西班牙史》中譯本上冊序言第6頁,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30] [美]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中譯本上卷第1分冊第564-565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31] 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第38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頁


[33] 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第392-393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4] 詳見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第394-402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5] 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76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人之中很流行拉夫領?
薩爾瓦多·達利的作品中拐杖是什麼的象徵?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歐洲歷史上,有哪些文藝名流與貴婦、小姐、王室之間有哪些佳話的?
歐洲各個人種之間是什麼關係?

TAG:文獻 | 歐洲宗教 | 歐洲文化 | 歐洲歷史 | 古希臘 | 西方歷史 | 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