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閱讀時,如何做筆記?

具體點:哪些方面的內容需要記下來?以什麼樣的方式記下來利於以後查找利用?


對於最初接觸英文文獻的人來說,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邊讀邊想」。理論寫作使用的英文通常大詞長句連篇,生手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於讀懂字面意思上,而無法像讀中文理論那樣隨時連貫思考,導致讀過和沒讀的感覺差不多。
解決方法:
1、讀完每一段後用中文完整翻譯出最重要的一句話,如果實在把握不了,重點往往是首句或者末句。寫在這一段旁邊空白處。
2、每讀完一節,將所有翻譯出的句子整理一下,尋找其中的思路和脈絡,結合自己的想法寫一段筆記。
3、讀完全文,將所有筆記複習一遍,找出其中不懂或者不連貫的地方,回去重讀出問題的段落,修改筆記。
這樣的英文文獻讀書筆記才是非常有用的,既梳理了自己的思考,也方便隨時查閱每一段的主要內容。@Sah Lee 提到的post-it的確是利器,讀書必備。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正在讀Reading的我偶爾看到這個自己在很久以前關注了的題目有了新的回答,突然感慨良多。想想如果從一開始自己能有一個較為系統的筆記整理,那可能所讀之物能更有成效吧。現在想好好寫個長答案,把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些經驗總結一下,也算是對自己方法的反省。
在英語文獻閱讀上,自己嘗試了很多方法。作為一個Master of HR新生(第一學期),最折磨自己的事情莫過於根本停不下來的Reading,一開始,超級多的Required Reading擠滿了我正常的休息時間,搞得我幾近崩潰,而且重點是經常看得一頭霧水!作為一個「強迫症」患者,有一種讀了就一定要搞懂的儀式感(當然來不及的時候強迫症會緩和很多),而且把每次學術閱讀都當作提升英語水平的機會去認真理解。如果你和我一樣是這樣喜歡把Reading理解透徹,不惜消耗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來達成最後完全理解的成就感,以及獲得知識的滿足感,那我的方法可能會適用於你:D。(當然,時間較為緊迫的時候完全可以精簡——去掉大部分查字典的步驟)

首先,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來了解幾個能對學術閱讀有用的工具/方法:

1、The Academic Word List
(簡稱AWL,即英語學術辭彙表)包含了學術英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570個詞目。雖然這對學術寫作的幫助更多,但是對學術閱讀的幫助也是巨大的,建議熟悉這些單詞,不用完全背誦,因為你會在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術閱讀中,越來越熟悉這些學術辭彙。

2、好的電子詞典
讀完奶爸的那本書,立馬下載了歐陸詞典,然後安裝了外置的朗文現代以及牛津高階。越來越喜歡用朗文,因為發現用英語解釋英語往往才能更好地表達英文單詞的意思,而且很多時候朗文的長度和分類比牛津短,但是表達的內容卻不必牛津少,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還有一個使用電子詞典取詞的好處是,因為現在很多文獻都可以找到電子文檔,直接可以使用屏幕取詞,比起看到一個輸入一個,效率會更高。
By the way, 我覺得歐路更新以後沒有之前那個版本好用了,有這樣感覺只有我嗎QAQ

3、雲筆記

現在有很多雲筆記的軟體,可以將你的筆記隨時隨地儲存在雲端,不用擔心丟失。印象筆記和有道雲筆記我都有用,都挺好的,可惜印象用多了也沒捨得買會員,居然這個月到達了每月上限,這讓我挺鬱悶的……我也不知道我做了什麼就上限了啊QAQ
言歸正傳,這些雲筆記不僅可以使用文件夾/筆記本來分類,也可以用標籤來索引,更可以用Ctrl+F來搜索關鍵詞,我感覺比起手抄筆記,尋找信息的效率更高。雲筆記出了記錄最後的學習筆記,還可以分門別類地記錄英語辭彙、英語片語、好詞好句等,以便複習以及不時之需。只是輸入的時候,可能不太能像手寫那般隨心所欲……不過這個問題不存在在我身上,因為……我有數位板,哈哈哈哈哈……

咳咳,好的,言歸正傳,刀既然磨好了,那我們就來看看做筆記的過程。其實總的來說很簡單,無非就是:閱讀與總結。另一種說法,就是:輸入與輸出。對於讀書來說,萬變不離其宗。學以致用——將所學之物化為滿腹經綸才是最高的境界。

閱讀理解部分,我推薦使用Staging
這個方法是我在上正課之前讀語言課程學到的,即,在一邊(建議右側)標註出所指的一段內容在整個推導的過程中,處於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如,論點arguement、原因reason、例證example、結果outcome、定義definition、主題topic等。
你不僅要理解內容,更要理解結構,因為結構能幫助你更好地理清思路,理解外國人的邏輯,從而真正地理解文獻的內容,要知道外國人的思路很多時候與國人的思路有很大差別,而這些差別往往是導致理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理清邏輯關係的同時,也能幫助你加深記憶,因為這不僅僅是翻譯,而是將前後的關係搞清楚,那麼推導也就不是什麼令人困惑的過程了。

Staging的具體方法,我使用一下課本內容(Centre For English Teaching,2015)(應該不會侵權吧= =)

這裡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例子。實際上,我們看的文獻會比這個複雜很多。而且,也不是文獻的所有段落都需要這樣詳細地去理解(因為很多都是廢話= =),一些重要的點,或者是比較困難去理解的地方,可以這樣拆開來做筆記。這個方法是我覺得對有些枯燥晦澀的學術論文來說,很實用的一個方法。

總結部分,除了正常羅列的那種總結,我推薦腦圖多使用模型/圖形

使用腦圖
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某一天上課突然看到前排學霸在上課之前自己預習了,然後做好腦圖直接列印了帶過來,我坐在後排看到他的筆記簡直震驚了,完全被驚艷到。因為在我初中的時候,我曾學過速讀速記,當時的任務是需要每周讀課上課後各兩本名著,每次在課上做完速讀後,回顧一本書,就需要像那樣做一次腦圖。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但是大部分都忘記了,唯獨初中讀的那些都還記得非常清楚,特別是直接在課堂上畫完腦圖的書,雖然讀得非常快,但是印象還是很深刻。只是後來,因為自己懶=。=,並且使用速讀看各種垃圾網路小說,所以就漸漸擱置了這個方法,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懶啊QAQ
人的思考很多時候是發散性的,使用腦圖可以把握邏輯關係,利用記憶規律,平衡邏輯與想像。我做腦圖的方法是,在理解透之後,合上書本/不要看文獻,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記憶畫一遍,然後再根據文章內容進行補充與修改。單純的看完抄書效果會比較差。

使用模型/圖形
很多時候,圖形能比文字更清晰地表達邏輯關係。許多文獻里,作者都會建立一個什麼模型,我想這應該不是因為看起來好看,而是因為理解起來好理解,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SWOT分析等。所以,理解作者的模型,然後在你的筆記中拷貝下來,可以省掉很多很多作者關於這個模型的解釋——只要你真的理解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現在)所能想到的一些建議了。針對題主的補充問題再做一下解答:
哪些方面的內容需要記下來?

  • 腦圖——包涵結構,因果關係,邏輯關係。
  • 作者花費大量篇幅闡述的模型,與一些重要的解釋和闡述
  • 用自己的話再做一次總結,方便搜索關鍵詞

以什麼樣的方式記下來利於以後查找利用?

  • 使用雲筆記,善用分類和標籤
  • 拷貝文獻的關鍵詞以方便查找

以後還有想到的話再做補充吧~

2015年5月9日
以上


哪些方面的內容需要記下來?


這個我認為每個人的情況和關注點不一樣,自己認為有用的就highlight/注釋就可以了。

以什麼樣的方式記下來利於以後查找利用?


這個是難點,管理文獻一難在文獻的結構管理,比較常用的方法是按生物學分類從大類到小類,但是一篇文獻內容同時可以歸納在不同的大類中,造成查閱時候的混亂;二難在某個信息的索取,往往我們遇到的情況是想到看過某一個信息,卻忘了在哪裡看到的。

我個人建議的解決方法是用文獻管理軟體,我用的是Mendeley,個人感覺還可以,它有幾個我認為不錯的功能:

  • tag:根據自己設立的tag進行分類,形成自己的結構
  • 掃描本地硬碟上文件,並抽取出文獻信息:快速查找以前閱讀過的信息
  • PDF文件瀏覽、筆記和文字選擇:相當於內置的PDF閱覽器
  • 同步功能:在不同的終端上都上可以閱讀相同文獻

希望對提問者有幫助


首先我承認一直以來我都很功利的在看文獻,及查閱文獻只是為了以下目的:1、獲得最新的動態;2、為正在進行的工作尋找依據。(我想這個坦白會收到不少共鳴,尤其是在類似我的學習階層的人,呵呵)
以此為前提,如果是基於目的1,我會只大略的瀏覽摘要,獲取主要信息即可,確實感興趣的會記錄題目和作者,並根據大致內容做一個小的總結(有時候這個總結只有我自己能明白);
如果是基於目的2,在閱讀前我會已經有大致的閱讀目的,因而會直奔我需要的那部分,然後詳加推敲,並根據目的詳細記錄,比如建立模型的方法。
最後,討論部分是閱讀科技文獻一定不能疏漏的地方,個人認為這部分的東西才是發現作者真正想法的地方,對獲取思路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比結果和結論要重要的多。


有段時間,我也為如何做筆記很痛苦地糾結了一段時間。那時候的自己也是在想要怎麼做筆記才能達到做好的閱讀效果……於是乎,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如何做筆記,而不是吸收書里的知識了。

所以,個人認為,讀書做筆記不必一定要遵循什麼規則。讀書的時候隨心而行,當你讀到真正能讓你心靈為之一震的地方的時候,我想這就是你應該做筆記的地方了。


詳見豆瓣NN的日記 一位美國教授給研究生的怎樣記讀書筆記的建議(中文總結)
以及芝大的Constantin Fasolt教授的原文http://home.uchicago.edu/~icon/teach/BasicAdvice%282008%29.pdf

以下是我對以上兩篇文章中介紹的閱讀文獻和做筆記方法的整理:

兩條鐵律:
1. 建立自己的文獻庫
2. 每讀一篇都要做筆記 [ 如此精讀、做筆記必然極耗時間,但是這樣一來你才會在閱讀之前仔細篩選到底是否要讀下去。正如CF教授所說,做筆記和建文獻庫上耗費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投入,粗粗的讀一遍反而更浪費時間 ]

對於自有的書:
1. 在書的邊緣上做小評論
2. 在書末做總結性的陳述評論
3. 做索引 [以關鍵詞、題目等為元素做索引皆可吧,以後查找怎麼便利怎麼來]
4. 在重要頁面和章節作標註,並寫明為什麼重要

對於不自有的書:
1. 首先慎重衡量這本書對自己到底有多重要,如果要用到,則不惜花費時間抄寫下來 [存在Word或各種筆記軟體里也可]
2. 其他步驟大致同上

做筆記的符號格式:
1. 直接引用的:人名. 頁數:「XXXXXX」
2. 自己的想法的:[XXXXXX]
3. 非引用也非自己的想法的:XXXXXX
(具體參見CF教授的文章後半部分給出的詳細的例子)

做筆記的結構可以是:
1. 以需要討論的問題為標題
2. 列出作者的觀點及論證邏輯,其中可時不時插入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想法很重要,進行主動性閱讀]
3. 總結作者的觀點,並提出自己的想法


幾年前我看《Linux Driver Development》的時候做過一些筆記——這輩子好像就那一本書認真做過筆記。

我當時的方法是:如果某一頁上有多於一條重要的內容,就整理在一張大號的post-it上,用一個個bullet和最簡單的語言列出來,然後貼在這一頁的一角。如果只有一條,就用小號的post-it貼在那幾行的旁邊,或者乾脆只貼一個箭頭貼紙。

至於如何判斷某條內容是否重要,現在回憶起來,我記錄的似乎都是一些作者用了較大篇幅闡述和論證而得出的結論。這些結論可能會分散在幾句話里,所以我覺得需要整理成自己的語言。

我知道,這個方法不怎麼算是「做筆記」,更像是「標註釋」而已。我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從來沒有翻看(獨立成本的)筆記的習慣。因為我認為邊看邊做的筆記必然很隨意而沒有條理,我看不下去。另一方面是因為O"Reilly的書一般內容的條理性都很強,目錄也很清晰,想找某一特定的內容可以很快找到對應的章節。我需要的只是在那一章節里更快地定位我要的內容。


論文秘籍 | 如何提高英文論文寫作水平和用詞準確度
2015-05-28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寫英文論文其實很簡單的,中心思想只有六個字母:CAD PEC,學會了,萬變不離其宗。
所謂CAD,是用在introduction裡面的

C: Context

把論文題目的大背景介紹一下。比如二戰的題目,就介紹一下二戰的背景,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
A: Argument

開篇把你這篇論文的中心思想先提一提,讓讀者心中有數。這是初階,進階可以提出對現有的認知反駁,進而突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熟練了後跳過這一步,但剛開始不推薦。
D: Definition

對論文題目里一些特定名詞進行定義。比如題目問到法國大革命里的Jacobin分子,就解釋什麼是Jacobinism。有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名詞也必須要解釋,比如什麼封建主義「feudalism」。進階是,如果你不同意題目里自帶的定義,也要解釋,這個在知乎上答題的大家應該深有體會。

說是CAD好記,其實一般寫起來的順序是CDA,先背景,再定義,再給出自己的觀點。

然後PEC,是用在正文中,每一段里的——
P: Point

點出這個自然段你想說明白的觀點。初階時候直白點就好了,進階可以婉轉點加上修辭和承上啟下的作用。初階的時候,要做到讀者放眼望去,只是讀每一個自然段第一句話,就知道你的論文里說的哪些主要觀點。
E: Evidence/Example

舉例說明你之前的觀點。初階一般需要三個例子,或者三個不同他人的觀點,或者理論,之類的,進階可以靠你自己組合發揮。但一定要和前面的觀點緊密連接。
C: Comment/Conclusion

在這一段的結尾重申一下你的觀點。尤其是寫到這裡,一定要回去看看題目,有沒有跑題。初階就重複一下Point里寫的觀點就好了,前後呼應,進階可以再延伸思考一下,牽扯出更多的想法。

最後Conclusion,就是總結一下你上面所說的一切,把你想要argue的觀點突出一下,和前面CAD裡面的A相呼應。不要和introduction不符啊親!開篇說好了這篇論文要突出XX,寫到結尾卻變成了突出YY了,這是逗我呢?一般這裡可以用的套路是:儘管(插入前文提到的不怎麼重要的/你不認同的觀點),但還是(你認為重要的觀點)比較可靠/有說服性,因為(再提一下最重要的原因和舉例)。所以(用你自己的觀點一句話回答一下題目)。進階後可以再展開,比如說需要更多研究,由於篇幅原因有哪些方面沒考慮到,之類的。

如果是國外大學讀文科的話,以我個人的經驗,論文的結構(structure)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這裡說的CAD和PEC。其次是語感,最後才是語法和辭彙量。後面這幾樣東西只能靠長期累積,多看多寫,但結構這個事情,會了就是會了,被動技能,基礎加分妥妥的呀!

哦還有一點,論文里千萬不要用第一人稱,I 和 we 是不能出現的,除非是到了博士研究有自己數據的階段。統一第三人稱,some might say... one might suggest... it ispossible to see... 之類的,記住,要高冷!


文章來源:淮海工學院學生社團聯合會社聯網路部 淮海工學院學生社團聯合會


不邀自來。

個人的理解,文獻閱讀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就是你拿到一個新課題,首先要解決一些基本概念的問題,這個階段建議以讀中文博士論文為主,具體的方法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主要是分類和細節記錄。

分類的條目包括:要不要引用、可以引用到文章的哪部分、有沒有讀過和簡單的幾句話評價等。所以你需要一個分類完善的文獻管理軟體,我推薦Noteexpress。除了逼格略低於Endnote之外,NE有幾大優點:

1. 中文,操作容易上手;
2. 大部分學校購買有正版(請自己到NE官網查詢);
3. 分類項目多於endnote,如下圖紅色部分均可以用於分類:

另外,可以加標籤,也可以設置多級目錄,也都是分類辦法。

而且你看到了,有影響因子,也可以加簡單評論。

當然,你要是說Endnote才是國際主流,我無話可說。

細節記錄方面,建議用docear,可以提取pdf中的注釋,具體用法請自行百度。

第三個階段是輔助論文撰寫。其實主要就是插參考文獻。當然,有些人會說Endnote對英文雜誌的引文格式支持更好。解決方案是學會自己調整參考文獻輸出格式,如果你有能力讀到研究生,這個應該不難。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ci_coffee_break)或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和我做進一步的交流。這裡不僅有更多關於科研的書籍的評論,還有關於科技論文寫作的內容。


基本上遇到看不懂的論文我都是抄書的,抄會兒就有感覺了,然後把紙撕了防止未來看到自己曾經做過如此low逼的事。

然後用這種方法讀的論文的或者直接讀不用抄的有邏輯地寫進Latex里保留下來。

每次看到相關的,都找相應的Latex文件錄入,這時候順便看看之前寫的東西。 在另外一個問題上,寫了比較詳細的方法與為什麼這麼做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不過我比較懶,最近幾個月沒怎麼這麼做,所以看書效率就下降不少。


回答題主的補充 本人英國碩士在讀 這是第五年 唔 我愛英國

1 作者的觀點要記下來 「開頭結尾找」
2 作者論證的邏輯思維要記下來

為什麼?- literature review要用 多看就有感覺 1句話高度概括

話說導師教我 看文章 abstract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沒意思看不懂請棄了

我電腦看批註 或者列印紅筆畫線 熒光筆貴 討厭加鎖的PDF 「第一遍」
核心觀點 或 範圍 「看key words」分類存入word 不要複製粘貼 截圖 會忘記 「第二遍」
如果這篇文章非常重要 核心閱讀材料 列印出來自己的筆記 看能否看懂 不會的 查資料 補充 「第三遍」

多讀吧!當我用聖誕讀完4門課的所有材料時 我對碳從一無所知 到配合政府完成了一份報告 順帶蹭到國內工作一枚


嗯,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閱讀英文文獻,最基本的前提是英文閱讀速度要儘可能的快,而且同時思考歸納。因為畢竟不是母語漢語,所以這點非常重要,否則讀完了一段,前面基本都忘記了。


Endnote,學校買了版權,現在用到X6;
X6加星標的功能很喜歡,標記已讀和未讀的功能特別像郵件,
可以建自己的圖書館並打包分享
引文格式齊全與MSword直接聯繫用起來很棒(師兄師姐真傳,
可以與Google scholar以及大部分的DB直接導出鏈接;

而且文章條目順序可以按興趣更改,
我喜歡把Research note擺在最前面,

我支持樓上前輩說的,每一篇看過的ref都努力留一些筆記
當然有時我的確是太懶了。

越大越覺得知識管理和Listtodo都很重要

以上


對我來說,不分什麼英文文獻或者中文文獻,都是文獻,但不知道你要讀文獻做什麼用,是為寫論文,還是為了豐富知識。
先說寫論文。
1.儘可能找全所有網路和圖書館的與論文相關的論文。
2.分類:按個人喜好及習慣分類。
3.分類略讀,總結。
4.把總結出的有細讀必要的,再細讀。
最後做個MINDMAP,整理思路。其實整個過程就是個人做事的邏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反覆印證自己的邏輯。
豐富知識
就無所謂怎麼做筆記了。
看到好的句子,你可以記住,或者用一次。看到好的內容,記住或者理解就行。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包含3個問題:
1.讀書(可以參考系統學習法)
2.學英文(看興趣了)
3.記筆記(可參考思維導圖)
這三件事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邏輯,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另,我學習不好,以上僅供參考。


用notepress時,下面有一個筆記的一欄,可以綁定你在讀的那篇文獻,缺陷是無法搜索你做過的筆記,當你想返回查找某個關鍵詞或概念時,你得去你的文件庫翻找


我覺得摘要很重要,一般摘要的話,他都會給出這篇文獻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意義等,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對於有實驗性的文獻來說還不夠,還需要仔細閱讀實驗的開展。


題主你讀中文文獻是怎麼記筆記的?讀英文同理……
一定要說的話,先弄清楚自己要寫啥吧


推薦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內容尤其適合英文文獻的閱讀。


且讀且筆記著,抽空吸收筆記方法論的營養


標識符號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1999-01-12印發《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 ——CAJ-CD B/T 1-1998》
  文獻標識碼(WM) Document code 置分類號之後。
  A——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包括綜述報告)
  B——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科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社科)
  C——業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包括領導講話、特約評論等)
  D——一般動態性信息(通訊、報道、會議活動、專訪等)
  E——文件、資料(包括歷史資料、統計資料、機構、人物、書刊、知識介紹等)


文獻一般都有概述,每章簡介,每小節的標題和總結。這些一般是概括性的論點,而文章內容也是具體的論據和細節。記錄論點的時候去前面找,記錄論據和實現細節的去內容找。最後筆記要有目錄層次。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經常會出現導師和學生搶論文第一作者署名的情況?
你見過哪些極品論文?
在校本科生該怎麼發表論文?
有史以來論文被引用數最多的學者都是誰?
有什麼美國人研究中國國情的期刊嗎?

TAG:英語 | 文獻 | 科研 | 學術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