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互聯網平台頭部用戶收入調查?


知乎作者,寫的是奢華,過的是村味,
快手演員,演的是村味,過的是奢華。


在每個平台上要做好都不容易。快手、抖音,大多數知乎用戶去了也沒存在感。常常有種錯誤的認識,xx 平台的人就是格調高,xx 平台就是 Low。其實,只是大家愛好不同。

這個列表並不準確,這是顯然的,因為凡是調研都得有個方法,不是拍一下腦袋。數據怎麼調研出來呢?

但是另一方面,列表中有幾個平台頭部用戶收穫高,又是理所當然的。大文娛,現在就是現金流向的領域。所以主播們、表演者能賺錢,並不奇怪。

不過無論這個列表準確度有多高,知乎是一定要找到讓大家都能賺點錢的方式的,這是一個生態,而且這和好內容並不矛盾。歷史以來,好內容和商業化都不矛盾,不然哪裡能出那麼多書,曾經發行那麼多報紙和雜誌。

之前張佳瑋接廣告,整體的評論都是以正面為主。這就是大家的心聲(當然總會有人反對的,有人說你們看知乎里本來就寫著「分享」呀,為什麼要賺錢)。

希望未來知乎能夠探索到更好的幫助大家產生商業價值的途徑。


我覺得這個圖太片面,知乎的收入兌現在影響力,而不單單是金錢的收入

很多人第一印象是:知識越多越反動

乍一看圖,用戶層次最低的快手大V 賺最多,全民性的微博微信中間,用戶層次最高的知乎,反而最寒摻

但我覺得,其實不能這麼簡單算

快手的模型,就設計好了是主播和打賞用戶的這麼一個平台,他的頂部用戶,本身必然就是能賺大錢的,否則整個產品的邏輯無法成立

而微博和微信呢,首先是全民性的社交平台,其次才是不少大V的商業化變現平台,但用戶基數大,支撐起了龐大的收入

知乎也是一樣的,本身設計就不是為大V服務的平台,而是注重觀點分享的內容社區,大V的變現,自然就困難。

如果說簡單的變現收入,知乎確實比不過其他平台,但頭部用戶的變現,不僅僅只能算什麼打賞分成廣告分成。

比如,影響力

想一想,快手的頂部用戶能賺700W,但他們的影響力能走出社區嗎?

魏則西事件,阿里大盜事件,對行業的影響力難以估計,如果你是百度,你願意支付多少來讓當時的平台熄聲呢?

或者說,有人通過知乎的內容完成粉絲積累和口碑積累,拿到了初創風投,這又怎麼算呢?我知道的,就有君臨,還有類似的出書的采銅

我自己也一直在平台上接到約稿,上個月還接了書。

儘管平台沒有分給我們一分錢分成,但實際上,這肯定算一種回饋,並且更為巨大和長遠。

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知乎對大V的回饋是不小的,只是門檻較高,他不是通過簡單的流量分成打賞分成每天分你一點小錢,而是給予你錢以外的東西,但要怎麼用起來,得看你自己。

有真本事的,轉型內容公司拿融資都行,不夠紮實的,只能往微信號導導流量,最次那些爆照漲粉的,拿了粉絲有什麼用嗎?並沒有,其實你們是「偽頭部」。

知乎評價大V的標準從來不是粉絲數,而應該是平台影響力

從這個話題引申開講,我覺得如今知乎尋找變現的途徑,其實有點走了歪路。

用戶價值高,社區影響力強,怎麼說,也應該是往高凈值產品,高深度上面靠,比如獵頭,比如金融,比如培訓,而且肯定不應該是簡單的流量廣告,一定是往深度介入的方向走。

知乎本身肯定要往深度和專業度走,並且平衡好大眾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大眾化

否則,只是一個縮小版的微博

這麼來看,控制社區的氛圍就非常重要了,不能被太多的心靈雞湯和段子充斥,還有最重要的騙子。

這次知乎限流,很多人不滿,我也是其中之一。好的內容無人點贊,積極性自然會大受影響。

但我怨氣不多,因為確實,我也經常抖機靈。。。

但今天我留意到的一個邏輯是,知乎似乎在加強專業回答者的權重

這是目前的 發現 頁面,看出什麼沒有

1 發現頁面以往是段子和雞湯等高贊回答,現在專業內容的佔比更多了。

2 3個專業回答,都是百贊,卻和2K的回答並列,足以說明確實有權重加成

如果說知乎的運營思路和我想的一樣,那我雙手贊成,我認為這確實是對大家都有好處的改進。

我最近的答題也都提高了專業度,看看我的猜測是否屬實

最後,總結一下本回答核心思想:

好話也給你說了,也答應了好好答題了,你能不能別給我限流了 0.0


好現象啊。

如果這個數額是真的,說明知乎沒有職業「大V」,因為當職業大V養不活自己。

你們現在就覺得知乎營銷編段子爆照死逼受不了了,說真的這只是毛毛雨,要是哪天知乎真的出現了一群職業靠這個吃飯的,烏煙瘴氣的程度你都想像不到。

然而這個數額應該不是真的。不討論頭部是誰,咱們就算算 live 吧,現在一場 live 好幾萬的知乎賬號不少啊,你找找看他們一年做多少場?

不過這點差距也沒有改變事情的本質,畢竟年薪 10 萬和年薪 30 萬,在職業自媒體人看來,真的都不夠看。

當然了,這說的是直接收入,那些靠引流和 social 的間接收入不算在內。要是算那個就沒準兒了,指不定誰在知乎上認識了投資人呢。


有些人懷疑自己沒有達到平均水平,搞搞清楚,別的平台單位是元,我們的是8K贊。


我給大家拖後腿了。以後我多認識妹紙,爭取一個月被請夠1萬塊錢的飯。

依稀記得第一次知乎上認識的妹紙請我吃東西,還是 @Lydia 的幾根香蕉。


Fake news. 製作時間十分鐘。


在群里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跟@何靜 的第一反應是一致的:這難道不是快手的廣告?
這張槽點滿滿的圖片,群里很多知乎大佬紛紛表示質疑,@夏吉吉 發了一段子,其他平台的單位是元,知乎平台的單位是贊。
然後很多謙虛的大佬則紛紛曬出自己玩知乎多年的收入。幾十到幾百不等,以互聯網蹭飯著稱的@孫志超 的超哥表示自己通過蹭飯減少了開支,曲線實現收入達到0.08W。
再一個槽點在於頭部用戶。大佬們也紛紛謙虛起來,漲工資是天際星用戶,還有髮際線用戶,眉部用戶@路人甲 ,還有喉結用戶,還有性格唇部用戶,還有腹部用戶,臀部用戶,大腿根部用戶。還有指甲蓋用戶等等。
以上都是一些玩笑,圍繞這張截圖展開的。這張圖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公關案例了。
簡單分析下:
1、根據各自用戶體量及平台屬性,列出接近真實的數據套用模稜兩可無法求證的定義:【微博50~80W,頭部用戶】很多微博大V紛紛表示沒有那麼多。那得到的解釋就是:你沒得到那麼多是因為你還不是頭部用戶。這麼說,似乎也就解釋過去了。以此類推,每一個產品的頭部用戶收入也就搪塞過去。
2、撒網式列舉了幾大主流平台作為背景,打擊面非常廣。涵蓋了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知乎。快手等主流平台。熟悉微博的看到截圖中的微博部分,會被吸引,參與討論。熟悉微信的會參與,屬性知乎的會參與,熟悉頭條的會參與。這些主流平台的kol一旦參與傳播與討論,這張截圖的傳播目的就達到了。
3、按照嫌疑程度大致排序,快手&>映客&>抖音。因為上面列出的抖音頭部用戶收入太高了,高出其他平台一大截,所以嫌疑最大。映客按照知名度,映客跟這些平台同台出現,不太科學,畢竟用戶量級上還有領域排名還有蠻大距離(微信,快手,今日頭條,知乎都可以說是各自領域絕對王者,領域大家幾乎找不到第二名。映客是否能排第一還有待商榷,所以她的出現也是有嫌疑的。)。抖音,相對其他平台來說是最年輕的平台,也是用戶量最少的平台,很多人甚至在看到這張照片之前不知道抖音是幹嘛的。看了這張照片才知道,哦,原來抖音可以對嘴型擺pose,還能每月賺5~7W。不錯哦。

以上是我的判斷,實際情況如何,需要製圖者本人才知道了。希望有朝一日解開謎底。

大晚上的,手機打字不容易。各位老闆:點讚美一生,轉發富三代。哈哈哈!

【推薦閱讀】

左勇江:想導出微信的朋友圈怎麼辦?

左勇江:你堅持過哪些細小的好習慣?

左勇江:天使投資一般佔多少股份,怎麼算?

PS:上 出書啦,把朋友圈變成書,珍藏美好回憶。出書啦-微信書詳情


每年CJ期間還流行一張圖SG的聯繫方式呢,如果有心人(比如我)真的一個個搜過去的話,會發現好幾個微信號是互相串聯的…從簡介可以看出,明顯就是皮條號。那張紙就是拉皮條的編的。

開局一張圖,故事全靠編。知乎er要想知道現在直播平台收入幾何,去搜搜鬥魚每月禮物排行榜都比這個靠譜。


出處在哪?網址總要給個吧


當年考GMAT時做邏輯題有一句總結印象深刻:

All surveys are biased.

所有的調查都是有偏見(也可以理解為所有調查都是為其想到達到的目的服務的)

怎樣判斷一個調查是否盡量的嚴謹了?

我隨便說幾條:

1.發布機構:調查機構的公信力是一大背書,不知名機構和知名機構發布的公信力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意味著自身聲譽背書

2.調研方法:定義,如何選擇樣本,樣本獲取的渠道,信息採集的方法,置信區間等等

3.樣本數量與質量:選擇的樣本有多少,是否有代表性,證據是簡單勾選還是資金流水等等

知乎上已經到了隨便一個不知名信息源就能沸沸揚揚的地步

昨天的張彭八卦和這個不知哪裡來的小紙條都是

sad for u


我跟你們說,其實還是知乎好。
你們沒發現這裡面除了知乎和今日頭條,其他都需要顏值和才藝做支撐嗎?
像我這種丑逼根本沒有出頭之日好伐!
你叫我去吃屎喝尿,荒野求生,我也干不來啊!
今日頭條還會K號,知乎你摁著小管家的左臉扇小管家還會把右臉伸過來啊!(當然也有可能是小管家扇你,風水輪流轉嘛)
綜上所述,轉平台是不可能轉的了,這輩子都不可能轉。才藝表演又不會,讓我賣節操又沒人看,就是靠在知乎撕逼才維持的了生活的。
進了知乎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大年三十我都在刷知乎,這裡大佬各個都是人才,人好看說話又好聽,還可以舔小姐姐的照片,超喜歡在裡面的。

最後,放一下我值乎截圖,讓大佬們看看我在知乎混了四年究竟賺了多少錢

我tm根本不是什麼頭部用戶,我是臀部用戶啊!


蹭飯收入最多0.08w,拖後腿了。


別看知乎答主月均收入不到一萬

你且看微博有多少大V段子手都指著知乎的內容活著呢?


看完這個想到兩句著名的話:
1、知識越多越反動。
2、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頭條號和微信號都寫軟文,怎麼收入差距那麼大?是頭條號比微信公眾號更有格調?

如果知乎是最有格調的所以收入最低,那頭條號呢?

我覺得這個圖就是惡搞,不要當真。


這張紙上的數字有點扯,且沒什麼可信度。不過知乎用戶收入低的問題確實存在,沒法否認。當然,這裡說的收入比較低,指的是通過平台變現困難,不代表用戶就沒有其它收入來源了。

上個月底做了一個有關知乎的稿子,前前後後採訪了共十四位大中小V。採訪得到的一個共識就是,知乎作為一個平台,在激勵用戶進行持續創作的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無論是讚賞、live,還是電子書,那點錢都只是杯水車薪。玩票可以,當主要收入來源的話填飽肚子都不夠。

被挖走的300知乎大V:精英們的錢途和角力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匿名大V的意見。此君也是我本人在知乎上最喜歡的答主之一,擅長持續輸出人文社科類乾貨,知識儲備極大。

「現在有這樣一種趨勢:因為缺少激勵,原本的知乎優質用戶離開,轉戰公眾號去寫東西,完了內容再通過機構號轉載回知乎。這種鏈條的形成原因是知乎管理層需要重視的。」

在他看來,如今的知乎已經不再是一個意見領袖交鋒的平台,更加像是一個人才市場。「草根新人在這裡還是有出頭的機會的,只是出頭以後就被別的地方收割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形成對作者的良好正反饋。」他說。

但知乎的發展會因此受到影響嗎?私以為不會。恰恰相反,知乎正是考慮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才會主動用強監管的方式來掐斷大V利用流量效應獲利的可能性。

知乎是一個半開放式的內容平台。所謂半開放式,就是用戶在事實上無法選擇自己在時間線上看到的內容。換言之,用戶期待看到的內容往往和實際看到的並不相同。雖然知乎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關注者和話題,但自己關注的用戶會為什麼樣的內容點贊,是無法預見的。舉個例子,一個本意只是想學編程的用戶倘若關注了輪子哥,估計會有些頭疼。

而在紙媒時代,雖然雜誌讀者在沒有付費之前,也不知道這一期雜誌里的內容具體會是什麼樣,但付費之後,看到的內容基本上都會滿足自己的期待。比如說,《知音》、《故事會》和《財經天下》的讀者一般不會重合,但都不妨礙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內容付費。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只要翻開雜誌,就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邏輯就很像紙媒時代的雜誌,封閉式,一類公眾號滿足一類讀者的口味,低俗與高雅並行不悖。只要不違法,即使某個公眾號為了吸引流量,把內容做得low穿地心,微信官方也不會去管。因為它的訂閱者再怎麼多,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無法拉低整個平台的水準。

但在開放式的平台,不管就不行了。好內容和壞內容都放在一起,而壞內容在數量和產出效率方面天然具有優勢,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把好內容擠出。可以想見,倘若知乎完全放開對內容的監管與篩選,緋聞、撕逼、謠言、下三路和低質量軟文廣告必將充斥整個時間線。作為個體的用戶是無法與成體系的資本相抗衡的。當用戶的創作慾望被傷害後,他們最終必將紛紛用腳投票,將平台拋棄——我們早不缺內容垃圾站了,想看那種東西,多的是大地方,犯不著特意來這裡。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帝吧、人人、天涯,殷鑒不遠。

管,平台變成了「人才市場」;不管,平台就死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能管,沒得選。再說,人才市場就人才市場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影響他人的一腔熱血的新人。即使他們在平台上燃盡自己的熱血,最終一無所獲地離開,也責備不了任何具體的對象——因為這是開放式平台天生的缺陷,而不是知乎特有的。


前幾條沒啥問題

知乎頭部用戶幾十萬粉,傳播性還差
微博頭部用戶千萬粉。傳播性好

快手的用戶量太大了,快手的頭部用戶的視頻有上千萬的點擊量,總播放量的單位是億,單個視頻吊打中國百分之九十的網劇。

看到映客的一瞬間,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表是映客做的廣告,因為分類如果是直播類,映客是不可能上榜的,鬥魚,熊貓先不提,半死不活的戰旗人氣可能都比它高。

抖音我不熟,本來覺得這廣告太假了,下了一個看了一眼,頭部用戶粉絲幾百萬,視頻點贊十來萬,基本上是知乎的十倍左右,這個收入雖然還是高了,但是還算合理。

公眾號主要佔據了傳播優勢,而且變現模式成熟。

這是一個知乎腿部用戶的分析。


要什麼萬兒八千

我乎

靠愛發電

(?_??)


師兄做了個地產行業方面的公號,微信號里排前三吧,每年凈收入三百萬。


昨晚看到輪子哥 @vczh 和超哥 @孫志超 都回答這個問題,我知道他們就是想調侃一下,但是我剛好最近有點閑想了想知乎最近的問題,就想答一下了。

先不說這調查的來源。。。。。

知乎和其它平台定位有點不一樣,普遍對營銷號的接受程度低,導致營銷號的滲透率比較低。

而知乎大V無非分幾種:

1.在知乎分享知識、想法、故事等,順便消遣一下(對金錢的敏感度低)如輪子哥

2.在知乎分享知識、想法、故事等,順勢知識變現一下(對金錢敏感度中)如李松蔚老師

3.在知乎分享知識、想法、故事等,主要想知識變現或其它目的(金錢敏感度高)如一些營銷號

我相信很大部分優秀回答者都是屬於1.2類人(包括大V、小v 。。。。)

所以導致感覺上知乎是幾乎沒什麼「好處」似的

為什麼我說「感覺」這個詞呢?其實除了隱形收益外,知乎也一直在思考各種的辦法來幫助優秀答主來獲取收益如《知乎live》《書架》等,雖然暫時還是不太完善,起碼知乎是為大家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的。

看圖說話:

這是動機在杭州老師的一套課程時間跨度為6個月,那麼當它6個月吧,平均每個月收益也可以有

199*1563/6=51839.5

李松蔚老師也是時間跨度為6個月

則可以有199*3786/6=125569

這只是其中的一套課程不包括之前開的live,大家可能會說,這只是做得比較的好人而已,確實這樣

但是上面問題描述里的圖片所列出的其它平台應該是也比較好的營銷號的平均水平而已,且不說部分還有水分的。。。

還有我在對比兩位老師的課程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就是李松蔚老師的live為什麼會比動機在杭州老師的live多這麼多人?剛開始我還以為是粉絲數量的原因,但是後來我發現動機在杭州老師比李松蔚老師還多十幾萬粉絲,這真相中其中一個原因值得說一下,這個我等下舉栗子的時候說(哈哈)

看到這個圖片,知乎奇低的數據,我突然想起最近一直熱議的「破乎吃棗藥丸

主要是最近高質量回答減少和一大群質素參差不齊的人流進入,其實現在高質量回答減少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為知乎已經過了「青年期」,畢竟知乎不是學術論壇,不會一直有學者發paper,知乎現存了很多優秀的回答和問題,想繼續爆發性增長是很難的,而且新大V的發掘速度有點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的答題熱情略有下降(畢竟最近知乎也有點不是很太平)

可惜我不會數據挖掘,嘛。。。隨便畫畫。。。。大概應該也是這樣的。。。

而知乎現在面臨的問題不單是平均用戶質素下降這個問題,還有就是如何處理平台利益與優秀答主利益的問題(畢竟要符合資本市場規律才能好好發展。。。。。),知識可以無價分享也可以有償傳授,這個很合乎情理。(註:這裡的利益包括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等)

而知乎live變現的持續性明顯有問題(很多人不喜歡去買一個已經過去的live,可能是沒有時效性了),而且對於用戶來說live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所以我估計知乎下一步應該會更進一步優化在線教育的這個問題,相比於開live,在線培訓應該更加好,特別是在知乎的各種優秀回答中提到的各種有效提升自我的方法,進行在線集訓。知識和方法知道沒什麼用,主要是熟練地運用。

現在讓我們先回到上面提到的兩位心理學大佬的問題。。。

李松蔚老師的課程參加人數比動機在杭州老師多這麼多,我認為形象占很大的因素,李松蔚老師配圖明顯是精修過的,表露出精英權威的形象,而動機在杭州老師則是比較輕鬆自然的形象,對於教授課程來說可能李松蔚老師的形象可能更加適合做推廣(心理更讓人信服?),動機在杭州老師應該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處理上做得不夠好

感覺掛兩位老師不太好,對不起了。。。所以各位想看全圖的可以上知乎的課程與專題看順便參加個課程(老師請給我打廣告費)

現在回到在線培訓這個問題,那麼我先假設動機在杭州老師並不是因為沒找到人幫p圖或者懶得弄這些「花俏」的東西,而是沒有熟練掌握並運用形象心理學的那一部分。(為了達到節目效果,我瞎說的。。。。逃。。。)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說進行集訓對參加者來說也是比較有好處,因為很多人只是知道一些知識,並不是掌握一些知識,而掌握需要一定的訓練,所以在線培訓或許可以做一下。

其實知乎可以向國內外的優秀在線教育平台學習一下,開個什麼知乎學院之類的,再請幾個大v做院長(因為大V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很多助教)

把知識精分一下。。。。什麼外語培訓 什麼思維培訓 什麼考試培訓等,就連如何高效做筆記都可以集訓,假如我讀高中的時候就掌握了多種筆記技巧,或許對我會有很大的幫助。。。。

課程精分後可以反覆培訓,有些技能大部分人都能用的上,例如說思維訓練、邏輯訓練、一套優秀的思維體系真的太重要了。。。

針對當代年輕人的特點和在線教育的前景,假如知乎能做好在線教育的話也算是個不錯的發展了。。。

好了,上面明顯是我的yy。。。。

實際上,知乎要做好線上教育實在太多挑戰了。。。

看《知乎書架》到《知乎live》然後到《課程與專題》就是知乎一步步的嘗試了。。。。

作為一個分享型平台,如何做到分享與技能培訓的平衡、平台模塊的搭建、在線課程的設計也有一定難度

先寫這麼多了。。。。。不知道有沒人看。。。。

補一條(其實知乎有一個優勢,就是不用擔心流量問題,因為用戶大多都是學生群體和職場新人,而且教育質量好的話也算個互惠互利)


推薦閱讀:

網紅的產業鏈是怎樣的?
中美網紅有什麼區別?
怎麼評價全民TV帝師?
如何對比「野食小哥」和「李子柒」?

TAG:知乎 | 微博 | 微信公眾號運營 | 網紅經濟 | 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