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氏,名,字,號,謚等用於稱呼人的稱號地起源,以及一部分(如氏,字,謚)為什麼消失的原因?
謝邀。是個大問題呢…
遠古的姓一般是用來區分部落,族群,可以看出姓產生在氏族社會。姓被推測在上古時期數量不多,可以從古籍中看出,那時的姓多女字旁,姓也有可能是在母系社會就出現了。也有很多姓被推測起源於本部落氏族的圖騰。進入父系社會的姓起源很多,一般是以地名作為姓或者官名作為姓比如我的「李」姓相傳起源於「大理」這一官名。也有相當多的姓出現或者姓某個姓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是歷史原因,比如秦統一六國後就有大量六國貴族改姓為原國國號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大量鮮卑貴族改漢姓,李唐時期也有很多少數民族改李姓,多為皇帝賜姓。古裝劇里的國姓爺歷朝歷代都有,而許多少數民族被征服後,不是徹底融入漢民族,就是姓名漢化。這個現象,除了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殊點的民族都會有。注意,姓、氏、在周以前都是貴族專有,平民是沒有的。這在西方和日本也是如此,西方奴隸無姓,平民有姓但是相當簡單也沒有中間名。日本甚至在明治維新後平民才有姓,之前只有名,相當於阿貓阿狗的那種諢名,只能用來區分人的。至於「百姓」這個說法是在秦國滅六國之後大量六國舊貴族流落民間淪為平民後才有的。姓在古代用來做通婚標準,同姓是禁止互相通婚的,氏相同姓不同反倒可以。這個一直到近現代才被打破,不過農村依舊有很多地區不支持同姓通婚。
至於氏,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商鞅,他本姓姬氏公孫,又來自衛國,於是大家叫他衛鞅,在秦國被封商君於是有商鞅的說法。在先秦時期,姓和氏都是一個人的重要標籤。氏在父系社會則起到區分的作用,氏來源於母系社會時的母姓卻不一定是母姓,周朝時貴族多用封地名為氏,後來氏的來源則多種多樣比如國名官名地名做氏的,有用職業或居住地地名做氏的,有直接拿貴族的氏做自己氏的,還有以與周王血緣遠近親疏關係做氏的。氏的出現原因很簡單,貴族由於一夫多妻,子孫繁衍分支,為了區分各同姓分支就用氏來區別。前文的商鞅姓姬,公孫這個氏,則是他原來在衛國的氏,到了秦國被封地後,氏又變成了商。這個原理近似於後來的字、號只不過氏是帶有傳承性的,字、號就比較個性化。氏在宗法制的地位相當重要,多用於區分血統貴賤,只有貴族有氏。隨著宗法制消亡,秦漢以後氏和姓合二為一了。合稱「姓氏」.
名,比較簡單的一個,就是用來區分個人的,與區分家族、部落、氏族的姓氏相對。在古代直呼名極其不禮貌,有禮貌的叫法是稱呼其字或者號。除非自稱或者關係親近比如親屬間可以稱名,否則朋友之間直呼名也是不禮貌的。隨著家族繁衍,還出現了「字輩」用做姓名的第二個字以區分輩分。這在今天的農村也相當普遍。
字、號則相當個人化,字多與其名呼應,相近或相反的情況都有。比如韓愈字退之,取與「愈」字相反的「退」字作字。李商隱字義山,古代重義輕利,故「商」人也要講「義」,歸「隱」之處,當然是要在山溝溝裡頭啦。號則是比較隨意的,和綽號差不多,但是又比綽號正式一點,沒那麼戲謔甚至輕浮,多半是自己取的,且有自嘲之意。字則多是成年弱冠禮時,父母取的。進入近現代之後,傳統文化被衝擊,字、號就不多見了,還出現了自己給自己起字的情況。
謚就是比較正式的了,在古代,都是大臣或者皇帝去世之後給的一個蓋棺定論的稱號,有專門的《謚經》來決定謚號,一般都是官方授予的。但是民間也有「私謚」的說法,比如陶潛陶淵明先生,私謚就是靖節先生。隨著封建社會分崩離析,謚號也不復存在。
姓氏名字這東西,古代的東西方都有以姓名為區分血統貴賤的傳統,希臘羅馬和現代的西方也有與氏起到相似功能的中間名。不過呢,他們對於姓氏和名字比較隨意,日本也是如此。改名換姓的情況相當普遍,有可能今天還姓一個姓,明天被過繼到某一家就改姓了,在中國,改姓可是件大事。東西方女性在古代都是有姓無名的,中國的古籍里都是以什麼什麼氏來稱呼婦人,外國的乾脆以姓稱名,比如羅馬女性就是以家族姓氏作為名字的,托字母文字的福,拼寫變化後就變成了自己的名字,今天一些相當常見的名字如艾米莉亞Emilia,在古羅馬則是個家族姓的拼寫做了一點改動。西方女子嫁人後還要隨夫姓,這個在日本也有,中國我不太清楚,好像也是這樣但沒有那麼普遍,請各位在評論區指教。題主提出的姓、氏、名、字、號、謚,它們的發展和消亡,也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啊~手機純手打真是累死了,求贊,求評論,求分享,求關注。謝謝觀看~也請多指教~
泄腰,我非專業人士,只能瞎說。
姓,名,其實就是現在的姓名。
氏是自己家族的標籤,現在講陌生人社會,已經沒有卵用了。
字、號,我理解是姓名的延伸。應該是一類東西,所以黑道上講,敢不敢報個字型大小聽聽?古時姓名卡得嚴,比如要體現排行、輩分,顯然不能滿足眾多二逼青年的表達自我的要求,所以字型大小應運而生。所不同者,字一般是別人贈的,號一般是自己取的,當然也有不一般的情況。一般弱冠而字,號就更自由了,直抒胸臆即可。至於現在,網名滿天飛,你覺得這不就是字型大小的延續嗎?
謚是什麼東西?怎麼混到這裡來了?謚是死人的嘉獎啊,與辨別人身份的標籤沒有關係啊。謚總共沒幾個字,大家用來用去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岳飛武穆,劉錡也武穆,這倆還是戰友呢。分得清嗎?
謝邀~ 哇!第一次有人邀我答題,拼了老命也要答出來啦!以下純屬個人愚見,有不對之處各位大佬請不吝指正~ 手機碼字,不足之處請擔待?
這個問題著實有些大了,我也只能用最通俗的說法,來簡單談談:姓 氏 名 字 號 謚 的前世今生。
姓:
姓最早出現在夏朝。注意:出現並不代表廣泛運用,只是從啟開始,才有夏啟這一說。顯然,啟以國為姓,中國姓文化誕生。
舉個例子,姓就是長江的源頭,沱沱河這樣的存在。姓到底是什麼呢,在母系社會的時候,你的母親的母親的母親……的母親姓什麼你就得姓什麼,父系社會亦然。也就是說,姓沒有道理,只是一個固定的符號,用於區分你是誰的後代。
姓可能是國名,可能是天子(皇帝)賜予,也可能是你自己隨便起的一個(不會有人這麼不羈……吧?)。其實就算自己隨便起的,嚴格意義上也只能算作氏。
氏:
相比姓,氏就好理解的多。如果姓是沱沱河,那麼氏就是以漢水為代表的一系列支流。為什麼會有氏呢?同一個祖先會有無數個後代,慢慢的,有的後代就想自己起一個姓了,但是得換個說法,那就叫氏。也就是說,同一個姓下可能有很多個氏族。
氏的由來基本上也是國號、賜封、官名。
總的來說,姓氏關係直接反映了宗法制特點。大宗必然得繼承姓,小宗就可以自己另起氏,但是本質上,他和大宗還是同一個父親。
姓和氏全是區分你身份的根本符號,通俗的講,姓氏告訴了別人你爹是誰,名字才是告訴別人你是誰。
秦朝之前貴族有姓氏,普通布衣只有名。
到秦朝時,姓氏就合二為一了,也廣泛的深入了普通布衣的生活中。所以平民階層也開始叫百姓。
名:
名一般都是父母起的,用於區分誰是誰的一個符號。假設父母有十個孩子,那這十個孩子的不同名,就能確定不同的人。
一般起名都是按輩或是父母良好的願望。這個是不能改的。正因如此,直呼其名不太好,所以有了字的存在。
字:
字又叫表字,字是自己給自己起的符號。名是父母給的,又不能改變,那字就是自己個性的一種代表。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直呼其名顯得不尊重,朋友之間一般互相稱字。
字也不是隨便起的,一般和自己的名相近(李白字太白)或相反(韓愈字退之)。或者與自己有什麼聯繫的地方(舒慶春字舍予)。就代表了自己的身份,便於與他人區分。
總的來說,姓氏是宗法的體現,那麼名字就是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號:
號一般都是自己所起,與名、字也沒有必然聯繫。號的實用性強,可自稱,可互稱,可署名。
號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鬼谷子就是號。號的起法也沒有什麼要求,可以是自己喜歡的事、物;可以是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以加入當時的時代特徵。簡而言之,號就是自由抒發自己的志向和情趣的稱呼。
當然,號還有諢號綽號。這一般都是別人所起、得到大家公認的、飽含自身特點和形象的稱呼(見水滸傳)。諢號綽號一般互相開玩笑時用的最多。
謚:
一般都是古代有傑出地位的人死後、被人(一般是皇帝)所賦予的、有他自身特點的一個稱呼。
這麼看,謚的要求就比較嚴格,要有地位,必須逝世後,自身有明顯功績或特徵的人,才會有謚。例如:魏武帝曹操,謚號武帝。地位他肯定有了,死後被魏文帝賦予,自身特點:武(征戰一生)。
總的來說,如果姓氏是宗法的體現,名字對個人的追求,那麼謚、號就是自己對自己或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體現。
至於現在已經消失的
姓和氏在秦朝就合二為一。
字在新文化運動後也和名合二為一,因為現代來說,名可以改了,沒有那麼多禮教限制,所以也淡化了。
大清早就亡了,皇帝也早就沒了,自然的,也沒人給你封謚了。至於號,綽號諢號一直存在;雅號在現代已經被筆名所取代了。
媽的,累死了!大概就是這麼些了
既然看到這裡了,那就點個贊順便加個關注吧。
筆芯!
瀉藥,很抱歉我不是這個專業的,所以我只能用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姓這個字,拆開來是女及生,一個家族通常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所以最早出現姓,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區分血緣關係,劃分集體和部落集體行動動用的。
氏的話,一般我們說姓氏,古代女子,嫁入夫家則無姓,改為某某(夫家姓)氏,那我的理解,就應該是相當于姓的分支這樣了,就是姓不會改變,氏的話有需求就能改變。。。這麼說好像也不太合適,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名的話,通常是長輩幫忙取的,寄託了長輩對你的希望這樣子吧。
字和號這東西,現在的人很少有了吧,字的話,個人感覺就是以前古代見人直呼姓名應該是一件很無禮的事,畢竟名是長輩取的,所以就自己給自己弄了個字,用於平輩間的交流,號的話,個人感覺就是他們裝X用的,相當於現在的筆名,感覺什麼好聽就用什麼,哪怕自己什麼文章都不寫,也得弄個筆名出來表示自己很有文化。。。哇對不起我不是有意冒犯的!
謚啊。。。你活著肯定用不到了,死的話如果沒有什麼特殊貢獻,這東西也應該是沒有的。
至於為什麼他們其中一部分會消失,這個很好理解吧,有些不是消失,而是換成別的了,比如嬴和秦這樣的,至於為什麼換,應該就不用多說了吧。
至於字、號、謚、什麼的為什麼會消失,其實並沒有消失啊,你可以換個角度想想,你網名什麼的是不是可以當成字或者號,謚的話,追加XXX同志為GCD員。。。。對不起!
就,真的,因為沒有很深入的研究過這方面的東西,所以應該是挺多錯誤的。。。你們指出錯誤歸指出錯誤,千萬別罵人啊!
姓,名,字,號,這些好理解。現在沒那麼文綽綽了,有姓有名就夠了,字,號都很少有人去起了。
氏,這個現在看來比較生僻。其實它就是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口流動少的情況下產生的:一大家族人長久聚居於一地、由此產生的一個族群特有的稱謂。有種說法是氏是姓的分支,比如說東村張家,與南山張家,這就是雖同一個姓但屬於兩個不同的大家族,就是兩個氏。早期的氏與地理位置有緊密聯繫,原因之一就是上文說的人口流動性少,還有一種原因是歷史原因,N年前領導給你的封地就在這,你這一大家子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不能離開這。現在這種情況幾乎沒有了,交通一發達,西北內地的一夜間就跑到東南沿海地區去了,通婚很容易,人們不在局限於一地,而且更沒有了領導給你封地一說,也沒有了遠古時期的部落圖騰,所以「氏」在現代只作為一個曾經的文化印記存在於歷史中,現實中已經找不到了。
謝邀,個人只知道一點點,關於字,字是古代人讀書以後先生給起的,你看古代一般不直呼對方其名,顯得不禮貌,一般都叫字的,而現代人沒有這種觀念所以就沒了,號在古代就和我們現在起個綽號一樣,但現代人起的綽號沒古代人雅,所以也算沒了,至於謚號,是死後起的,都是什麼什麼公,以表尊敬,一般都要有點身份吧,現代人也不興這套。氏好像據我所知是姓的分支,奴隸制社會裡你的姓和祖父輩可能不是一個姓,你的姓是封地的名字,一直到後來好像規範了,有些姓可能就沒有了氏變成了姓,在封建社會以前也有女子嫁人後夫家姓娘家氏的稱呼,比如九品芝麻官里張敏演的那個寡婦就叫戚秦氏,現在來說這也是不平等的,所以感覺也比較少見,當然好像有一個時代姓和氏是身份的貴賤的象徵,反正我就不清楚了。
阿萌兄問了一個好萌的問題……我竟然看不懂您想問什麼?_?您是不是先把問題的語句再組織一下?
謝邀,然而不並了解這個。不過「字」沒有完全消失吧,還是有部分人延續了這個傳統,我身邊認識兩個人有字
姓在上古只有貴族才有,平民只有名,氏是區分你是這個姓的那個分支,秦朝滅亡後,氏就沒有了,因為那些貴族基本沒有了,全是平民了
有一部分是自己改的,比如清末,很多八旗子弟都改成漢人姓了,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出入,考究這些,迷霧太多,意義不大。
先秦。才有的姓與名,姓很多來源於古代的國號,地名。
推薦閱讀:
※名字經常被人讀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何有些人物會以字行?
※都是直呼其名(全名),是不是兩個字的名字比三個字的叫起來更親切一些?
※有哪些像曹雪芹、林語堂、錢鍾書、梁實秋這樣儒雅優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