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料方面發一區論文是什麼水平?有多難發?

有感於最近查看幾位大牛的課題組,發現他們的學生也很難做到人手一篇一區,所以想問金屬或者加工方向的一區論文有多難發?發過一區的同學大都是什麼水平?
4.20日補充:
看到好多回復都很詳細,特別謝謝大家,但如果把一區的範圍擴大不只局限於acta呢?或者把金屬的範圍擴大,把金屬功能材料也算進來,這時候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金屬材料的期刊等級真的是蠻尷尬的。單從影響因子看,工作量夠的話,水一水MST一類的應該都不成問題;稍有特色的可以去投Scripta,算是很好的文章了;再好的也就是Acta了,Acta再往上可能就只剩Nature了,中間一個巨大的gap幾乎什麼都沒有。我的研究方向這兩年有兩篇非常不錯的文章發在Nature,一篇是去年德國亞琛一個研究所發的高熵合金(Metastable high-entropy dual-phase alloys overcome the strength-ductility trade-off);再就是今年北科發的這篇高強度馬氏體鋼(Ultrastrong steel via minimal lattice misfit and high-density nanoprecipitation)。兩篇文章我都細細品讀了,十分欣賞這兩個研究成果,我打算以後有時間在專欄里把這兩年金屬材料發在Nature上的文章認真解讀一下。


去年聖誕節前我把PhD三年的一些科研邊角料整理了一下投到Acta,結果出奇順利,上個月文章就已經發出來了(Modelling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stress-induced carbide precipitation in bearing steels under rolling contact fatigue),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決定把我的主要成果也投到Acta,估計問題也不大。今年博士畢業後要和老闆開始一個為期一到兩年的新項目,順利的話應該可以再發一篇Acta加上幾篇水文章,但我還是想利用一些業餘時間再做一個好一點的課題,爭取在項目結束前衝擊一次Nature。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吧,我總是覺得既然做科研,不論在哪個方向,總要發至少一篇文章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期刊才不遺憾,況且近幾年Nature在有意增加傳統材料研究的比重。等我真的發了Nature就可以了無牽掛地轉行做別的工作了。


既然題目問到金屬材料方向發頂刊的難度,我雖然經驗不多,但讀得不少,這裡簡單總結一下我的個人心得。私以為,不論是Acta這類full length article還是Scripta和Nature這種letter形式的文章,其中都有兩個核心元素。

首先,最重要也最直觀的就是表徵。光學顯微鏡的圖片基本只存在於introduction和exprimental這兩個部分,真正的成果至少要到SEM級別,除了簡單的imaging,EDS和EBSD能產出非常漂亮的照片,並且能夠直觀地說明問題,是不可或缺的。一篇好的金屬材料文章怎麼能沒有TEM?我知道TEM的制樣和電鏡操作的難度都比SEM高出了一個數量級,但是想發好文章,TEM都是絕對沒辦法逃避的,而且還不是簡單的imaging,你照片旁邊還能不放一張diffraction pattern?有了diffraction pattern你還能不順手再來個dark field?照片都有了,就再做一下EDS和EELS吧……就這樣,無數個日日夜夜……如果有條件,原子探針是發頂刊的利器,且不說APT的研究尺度多麼性感,就是那一張張精美絕倫的3D重建照片也足以讓無數理工宅男對著擼一發。金屬材料的頂刊是十分看重表徵的,比如你設計出一種析出物,用XRD測content,用SEM看distribution,用TEM定structure,最後用APT量composition,才算你研究透徹了,那發頂刊也就不難了。其實金屬材料的科研還是非常程序化的,把材料扔到各種儀器下面測,而研究人員對儀器功能的開發深度,決定了所發期刊的等級


然後就是概念。前一陣高熵合金火得一塌糊塗,其實就是概念上的創新,你認為合金一定要有一個matrix,但有人就是要等量添加各種合金元素,開創一種全新的概念材料。在概念方面,我們這些不但做實驗還做modelling的人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老問題往往可以用新概念來解決。就拿我自己的PhD課題來說,剛接手的時候我面對的是一個從上世紀40年代就觀察到的一種現象,當年第一篇論文出來的時候新中國還沒建立呢。然後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對於這個現象的表徵從微米級,到納米級,再到原子級,滿世界都在做表徵,但沒人知道發生的機理是怎麼樣的。在PhD最開始的階段,我也可以和所有人一樣,做表徵,拍好看的照片發文章,但絲毫沒有創新性。於是我抱著老子跟你拼了態度立志要做第一個解開這種現象的發生機理的人,在潛心閱讀文獻並嘗試各種概念的前兩年,我沒有任何成果問世,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從一篇已經讀過幾十遍的paper中獲得靈感,一舉解決了這個困擾世人70年的問題。但由於研究領域太過冷門,沒能被Nature接收轉而發到Acta。概念的創新最能體現一個研究的重要性,它不僅需要閱讀量的積累,更考驗一個科研人員的想像力


總的來說,金屬材料發頂刊說簡單也簡單,簡單在按部就班,用著幾十年來所有人都用的方法不需要在表徵方面太動腦子;但說難也難,難就難在概念的創新,要在已經快建成竣工的金屬材料學大廈頂樓再造個亭子。


以上。


只答金屬結構材料,不談金屬功能材料。

要談發表難度,尺度概念先要掰扯清楚。納米銅等也能算是金屬結構材料,在Acta Mater.等很常見,有院士都能時不時發進Science。發同一個期刊,納米尺度比納米以上尺度的難度要小很多,因為新、炫…特別需要澄清一下這裡「納米尺度研究」是指樣品、實驗本身就是納米級,傳統尺度樣品但借電鏡等在納米尺寸下做組織結構表徵如@Vincent Fu ,不在「納米尺度研究」之列。

下面正式聊傳統金屬結構材料(非納米尺度的金屬結構材料),先講下一區期刊到底有哪些,然後再將發表難度做個大概排名。

(據個人了解,可能不全)按2016年中科院的SCI分區,傳統金屬結構能發的期刊里,大區小區均為一區只有Acta和IJP,N/S系列和PRL就不算了,極罕見。有人可能說Corrosion Science也是,但它是腐蝕類的,咱們談「結構材料」即關注力學性能。僅小區為一區的有JMPS、Scripta、J. Alloy. Comp. (JAC)和Mater. Charect. (MC)。所以傳統金屬結構材料能發的一區期刊就這麼幾個。

終於聊到難度了,順帶也聊一些期刊未來的走勢。會將長文(regular article or full length article)和短文(letter or communication)分開,因為長文偏重系統、深度等,短文偏重新穎、獵奇等,還是先不放一起吧。在對難度排名的時候,我會加入一些不在一區但很好的期刊包括PRB、MMTA等。至於不同等級間的差距,其實見仁見智,我個人的標準是這樣的:5篇二等&<=1篇一等、2篇三等=1篇二等。在一等處用了「&<=」是因為發二等(含)以下更像體力活而發一等更似技術活,君可見有一大批手握&>10篇二等以下,卻無一篇一等的人。

長文一等難度:Acta、IJP、JMPS、PRB,發任何一篇絕對讓同行先高看一眼。Acta是最純的傳統金屬老大,涵蓋工藝、表徵、計算模擬等各方面。IJP和JMPS雖如其名偏重力學,但其實也有不少關於微觀組織-力學性能關係的文章,而且「結構材料」的核心性能不就是力學性能嗎。在IJP和JMPS發一篇還可以治癒公式恐懼症。PRB是凝聚態物理的老大,由於發文量大,所以傳統金屬相關的文章倒也顯得常見,但其中偏實驗類的少而偏計算模擬的多。

長文二等難度:Phylos. Mag.(PM)、MMTA、MaterialsDesign(MD)。首先吧,感慨一下 @六加一是在國外吧?很難相信國內有這麼「明白」的學院把PM和MMTA放進高檔。兩者依舊受很多歐美大牛的喜愛,尤其是上了些歲數的。MMTA有點像Acta送審被拒回收站。PM就更有意思,在新材料/化學/能源大潮下,傳統金屬已像冷門,而PM像冷門中的高質冷門文章集中營。但是話分兩頭,在影響因子漲潮中不進則退啊,不受年輕人喜愛,不受廣闊亞洲引用市場青睞,等那批老人家都退休了怎麼辦?而且MMTA和PM的質量其實一直在緩降,明顯不如十年前了,但還能留在二等。然而MSEA已經從二等跌落,被MD取代,這一點的爭議可能略大。我的觀點是這兩年原本屬於MSEA的那部分優質稿源流向了MD,而且有持續之勢。

長文三等:JAC、MC,這個就不多講了,想到前段時間有人在小木蟲問JAC是什麼樣的期刊,我是這樣答的(戳鏈接 小木蟲論壇)。

短文一等∶Scripta、APL。Acta和Scripta的官網上其實都提到類似「Scripta is the letters of Acta」,追求一定要新,不管方法還是現象等,可以不做深入分析討論。APL的情況跟PRB類似。

有朋友可能會想「那短文一等和長文一等怎麼比?」,我個人認為:短文一等約為長文一點五等。

發頂級期刊的難度跟是否掛大牛名字其實也有不可忽視的相關性,在大牛組比在非大牛組更容易發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可能是兩個。一是大牛之所以成大牛,本身肯定在行業前列,高瞻遠矚,idea會比較好,對研究工作和寫出來的文章要求也高;二是,編輯和審稿人可能都是老熟人啦,人情世故沒國內那麼重,但也不是沒有。其實我個人最嚮往的情況是在大牛組起步,成小牛後獨立。但我最佩服的人是一窮二白就靠自己玩出頂級期刊,玩進頂級圈。

最後附一個在小木蟲寫的《傳統金屬結構材料的科研套路》:

小木蟲論壇


除了Science或Nature極其子刊,傳統金屬材料領域最頂級的就是Acta Materialia了吧。有些做功能材料偏物理的,可能會追求物理界影響力大的PRL。
我以前所在的課題組在25年前有個碩士發過6篇Acta Mater,而近十年來,我所在的課題組才發了3篇Acta Mater,學院里每年平均就發1~2篇。我有次開會時碰到一西部高校的哥們做模擬的,博士期間一作9篇Acta Mater,他們實驗室博士人均三四篇Acta Mater畢業。看來旱得旱死澇得澇死啊。
我們學院里在給論文定考核等級時,考慮到金屬top論文很難發,除了Acta Mater作為A檔外,還把Scripta Mater、MMTA和Philosophical Magazine都作為A檔。我曾經有篇文章投Acta Mater,碰到一審稿人直接否定我的觀點,來回訴訟三次還是被拒。我一火大,將該審稿人的觀點寫進introduction並指出「該觀點有缺陷」,轉投philo mag一個月接收,philo mag的兩個審稿人都完全支持我的觀點,沒啥修改意見。唯一的修改意見是其中一個審稿人讓我把批判Acta Mater審稿人的觀點「tune down」。我導師還安慰我:「25年前Philo mag地位不比acta mater差的。」忽悠我,當我三歲小孩是不是?
離開科研的時候還遺憾沒有發過Acta Mater。轉行三年後發現這只是一種「處女情結」,沒啥好遺憾的哈哈。


這麼說,上得了名次的材料院,除開中科院金屬所,其他學校的博士生畢業前絕少能發到acta,我試著搜過我們專業方向,知網上傳統金屬材料,博士畢業的論文中還沒有一篇Acta。這個博士畢業甚至包括了在日本做博士,回來青年千人的人。

另一個標準,我們一個做輕金屬的群,成員270,包括已經拿到副教授的幾個人,我知道的,博士畢業前,甚至到現在,沒有一個在金屬主流研究為主體的研究領域發到Acta。已經發了Acta或更高的也有,但是是做金屬基礎理論方面的、儀器依賴型做表徵的。

以上,就是發一區的難度。


傳統 bulk 金屬確實比較尷尬。能研究的都被研究的差不多了。要麼就是性能已經很夠用了,要麼就是有了優秀的替代品了,而研究機理又不是材料科學的人擅長的。一般來說這幾年發的頂級文章要麼就是弄出一個及其好的性能,要麼硬度特別高(比如 NC 晶界強化),要麼強韌兼備(gradient structure),要麼炒作一個 fancy 的概念,比如 High entropy alloy (我覺得這玩意就是扯幾把蛋)。踏踏實實做工作解決一個 community 內的小問題已經很難得到關注了,大家都想著搞個大新聞。

所以很多人選擇的都是 interdisciplinary,之前的 nano,近幾年的生物材料。像我們組(具體做什麼就不說了,圈子太小)有一個體系,換不同材料,一套流程來一遍,只要工作量夠,人手 2 篇 acta 不要腦子的就發出來了,邊角料湊吧湊吧,scripta,JAP 隨便再發發和玩一樣,但凡有點尊嚴的都是小 NC 或者 advanced 起步。但實際上這些文章的含金量和傳統金屬領域裡比起來也就那樣了。

高校科研就是扯蛋,關鍵是怎樣把蛋扯的惟妙惟肖。


樓上很多好答案都提到了Acta Materialia. 客觀地講在傳統金屬材料領域,想要發表full length的好文章,Acta Materialia是頂刊。能發表在這上面的文章都做了系統而新穎的工作,實驗表徵與數值模擬的結合往往很受歡迎。

正因為文章長,大多數剛開始做科研的同學想要讀懂一篇Acta要花很長的時間,甚至很多時候不能靜下心來看完~

正在通往Acta Materialia的路上,諸君共勉!

至於要不要轉行,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做傳統金屬能發Acta的孩子,做別的行業學新知識,做新業務都不會差的。謝謝~


我接觸做金屬材料能發到Nature, PRL這級別的,都是偏第一性原理居多的課題組。認識的其中一個組發Acta,Scripta基本算起步期刊,人均2到3篇至少。

偏點實驗方向的,先說固體金屬,比如說做硬質合金燒結,高溫合金這些,做的不錯的基本也能到1-2篇Acta。這兩大方向,Acta的經典打法就是EBSD+TEM,再好點的來個原子探針,拼設備多一些。設備稍差點的,可以加一部分第一性原理理論分析下。我以前室友一篇高溫合金的Acta才不到7頁,主要亮點是去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做的3D EBSD,理論分析幾乎沒有,純拼設備搞出來的。

液態金屬里,我以前做的方向之一釺焊,最好也能發到 Acta, Scripta這個級別。但這個方向,對實驗量,以及實驗的系統設計要求比較高,做起來很消耗時間。可能發一篇長文Acta的工作量,可以發2篇歐陶,美陶這種(因為釺焊是基於液態金屬和陶瓷的作用,所以陶瓷期刊也可以投)。

我了解的再往下,就是我主打方向--鋼鐵冶金。鋼鐵冶金最好的期刊也就是MMTA,MMTB, ISIJ 這種2區水平。純鋼鐵體系能發到1區的,全世界我知道的只有德國馬普所一個組,專門做超級楊氏模量鋼。但他們做的Fe+TiB2這個體系,其實也是偏高溫合金這種風格,已經脫離傳統冶金的套路了。

總之金屬材料能發幾區期刊,跟研究方向有很大關係。像我上面說的,有的方向發1區很容易,有的發1區特別困難。很難說發幾篇1區就是多高的層次,需要同方向橫向比較才有說服力。


「高校科研就是扯蛋,關鍵是怎樣把蛋扯的惟妙惟肖。」贊同! 以前教育部要求高校成果轉化,施一公說教授們不是不想轉化,而是無成果可轉; 現在教育部方向轉了,改為拼論文數量和級別了, 這是中國高校中國教育、類似金屬所盧柯們的悲哀。 捫心自問,你拿吃奶的力氣親手拼湊的Natue,Science,Acta有丁點價值? 如果沒有碩博們拼湊的那些東西中國會退化? 美國、日本的某些東西牛是人家公司研發的, 而我們國家的研發資金給了高校、中科院,換來的是論文而不是技術, 看看中國早期的留洋博士師昌緒院士在金屬所做單晶葉片花了國家N多的銀子, 看看大半個世紀過去了, 金屬所做出了什麼? 是放棄了吧? 為什麼放棄? 原因是金屬所在歐美的基礎上只能解決有無的問題, 如果產品有銷路, 國家投幾千萬幾個億給企業研發比高校中科院要強得多。 只擅長寫論文的教授專家們哪能解決工藝問題?! 雖然國家也強調科研院所企業聯合, 但973/863的資金在前者的手裡, 而一旦有點成果,也是前者報了,好像企業不存在。 有了解你的院士導師、長江學者導師的博士生摸著良心, 你們的導師做了多少虧心事?!


會吃醋


難度我不解釋了,因為大家都是業內人士。我遇見個奇葩,前幾年東北大學一個材料本科生髮表一篇逆天論文,結果直接留校做老師。


其他方向不清楚,做數值模擬的能發acta都是神一樣的人物。


都評上傑青了,還沒有發過任何一區文章呢。不是本人。


很難吧,acta就是傳說級別的期刊,只有青年教師有


推薦閱讀:

第一篇論文多次被拒稿是什麼體驗?
為何中國學者搞科研,卻要寫成英文的論文發表?
學生的paper導師掛一作兼通訊是什麼心態?
隨著審核難度提高,數學論文的正確性會不會越來越靠自覺?
如何選擇合適的paper?

TAG:科研 | 博士 | 論文 | 材料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