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古樓、師顧堂這類民間自發的古籍出版者?


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定位不太一樣。傳古樓出現比較早,商業運作的色彩更濃厚一些,偏重賞玩多一些;師顧堂是從自印起家,剛開始通過自籌的方式印書,慢慢擴大影響,現在謀求與正規出版社合作,幾種書都表現出師顧堂主人自己的興趣所在。
如果這兩家能夠長期維持下去的話,我想對讀者來說,意義極為重大。
2009年的最後一天,我跟橋本在御徒町吃飽喝足以後,晃晃悠悠地往本鄉走去時,經過湯島一段的小山坡,橋本突然問我,我在北大出版社準備出的《儀禮經傳通解》和《禮記正義》等等,他們讓我想個叢書的名字,你覺得叫什麼好?接著他又補了一句,我不想叫什麼海外漢籍之類的。
當時我已經是馬勒綜合征早期了,馬勒第二交響曲的「復活」和「永恆」動機始終在耳邊纏繞不去,於是脫口而出:「應該叫作文獻復活叢書」。
我對橋本解釋說,在倉石文庫裡面看書的這段時間裡,我真實地感到,在某一個時刻,倉石的靈魂是在場的,這就是一次「復活」。我建議橋本應該為「文獻復活叢書」寫一個東西,說明這個「復活」有三層含義:首先是版本的復活,其次是書的復活,最後我們要追求的是「人的復活」,即讀者的復活,讀書人心靈的復活。了解橋本的人會知道他的「喬氏語言」,我覺得這種中二加雞血的表達會跟他的文風很搭。
然而這段對話過去了三年,《儀禮經傳通解》等等才陸續上市。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這套書被命名為「重歸文獻」,最終並沒有採用「文獻復活」的說法。在製作和裝幀上,還是有很多讓人覺得不滿意的地方。總而言之,距離「復活」的理想很遠。
然而,「復活」終將來到,即使不以「復活」為名。傳古樓與師顧堂秉持著同樣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在完成這個任務。
或許很多朋友會不理解,影印個古籍怎麼就扯到「復活」了?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選目層面,一個是操作層面。選目層面上的問題很複雜,我不多說太多。有很多重要的書是被現代學術所忽視掉的書,它們好的印本不多,學者關注不夠,大出版社想不到要去作這些書,製作起來又比較麻煩,看看師顧堂出版的張惠言《儀禮圖》就能明白。操作層面,大家可以看一下師顧堂所作的幾種書,與80、90年代的大多數古籍影印本相比,就會明白差別有多麼大。很多老老師,提起影印本的第一印象,就是粗劣、看不清、版面亂七八糟。很多重要的書籍由於劣質影印本和整理本的出版,被埋沒在公立圖書館的善本部中,形同死亡。做一個好的影印本,難度至少不必作一個整理本要小,必須要有一顆讀書愛書之心,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然而現代大出版社從編輯、製版到印刷、裝訂,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與古籍無關的技術人員來完成,還要受制於市場、定價等等問題,最後我們得到的這部印刷品只能是各種折中之後的產物。現在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流程,使得很多環節變得可控,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傳達出一部古籍的可愛之處。這樣會讓讀者有閱讀影印本的渴望,尋找對於古籍的親近感。
傅斯年在《史語所工作之旨趣》中說過「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可是再看看當今的學術界,我多麼希望傅斯年這句話說的是「我們不是讀書人,我們還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讀書人難得,培養讀書人沒辦法完全靠老師,同樣也要靠書,靠出版人,靠社會大環境。
所以要感謝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努力。


如華兄所言,意義極為重大。我以讀者的角度,從自身經歷談談。簡而言之,從內容上講,學術性善本成為圖書市場的流通書籍,從形式上講,古籍影印,從九拼一到四品一,再到單面影印的時代終於來臨。我曾經的鎮宅之寶藝文十三經,也隨之變得有些雞肋。

2009年左右我開始關注十三經註疏,這樣有價值而且需要細讀(至少經文本身需要細讀)的書自然需要購買一套。

可是當時市面上最常見的註疏是中華和上古的兩冊本縮印本,除了封面和用紙不同,兩書沒有差別。價格不算太貴,但是字型大小極其小,正文尚可辨認,註疏的雙行小字閱讀起來極其費力。因為這是把線裝書原書九頁的內容,縮印在十六開的一頁上。印象中兩書都是影印民國二十三年上海世界書局本。當時我還好奇為何這麼重要的書不出新版。

另有上海古籍的整理本,陸續出版中。至今未出齊,價格較高,最重要的是無法展現底本原貌,也無法滿足點讀的需求。

總之,按道理說當下的古籍出版局面是很繁榮的,可是作為古籍核心的十三經註疏,居然沒有合適的讀本。

到了2009年年底,我終於在書店見到了中華書局新出版的五冊本註疏,從九拼一改成四拼一,字大可讀,頗利老眼,成為流通本中最佳。

後來偶然知道台灣藝文印書館也出版了註疏,四拼一(其實中華版是盜印藝文版,此即由師顧堂主人指出)。中華那幾年的書,紙質不佳,雖然有些看質地像是銅版紙,按理說是提高了檔次,奈何一股濃重的化工味道。得知藝文用淡黃色紙,遂在醞釀幾年之後,於2013年花費近千元購入。其裝幀極為精美,奈何雙行註疏仍覺得字有些小。

此間,傳古樓開始單面影印的形式推出《四部要籍選刊》,從四書到毛詩,並且會逐步鋪開。師顧堂起步略晚,出版速度則非常快。簡單的說,傳古樓、師顧堂出版的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目前最有利於閱讀的,對當代讀書人而言,十三經註疏的最佳讀本終於漸次出版。未來還可以期待史書,集部,子部的更多出版品。

另外,推測國圖近來良心發現推出的《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也是受到兩者的啟ci發ji而來的。

最後,感謝傳古樓和師顧堂,並期待出版更多的書。雖然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但是好歹得有了好書才好開始抽。

還有,現在發現九拼一純屬雞肋,沒辦法閱讀,可嘆我已購入通鑒續通鑒全唐文全唐詩四庫提要的九拼一,現在只想送人!四拼一尚可閱讀,如上古段注、中華文選,但是,有單面影印的,也不要買四拼一。


哪兒可以買?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介紹漢唐清歷史(類似於明朝那些事)的書?
古代文人有哪些罵領導不帶髒字的精彩橋段?
中國明朝在世界上影響如何?
請問九品中正制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有什麼發展,為什麼?
如何看待「漢服」運動把清朝漢人的服飾也排除在外的現象?

TAG:中國哲學 | 中國古代歷史 | 出版 | 古籍 | 古典文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