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財務報告中資產/負債要按流動性劃分為流動資產/負債和非流動資產/負債?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學一點財務分析,更多「財務分析」討論歡迎關注。
會計是高度邏輯性的商業語言,那它每一步細緻的列項,都應該有相應的商業原因或者理由去支撐,但一直不太清楚為什麼財務報表中要細緻區分非流動資產/負債和流動資產/負債?


從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一下。一來因為投資者算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二來因為這樣子的分類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意義比較大。

整個資產負債表反應的即是公司持有人的資產、負債、所有權的關係,而負債一般又是另一方所控制的資產。所以本質上來說,資產負債表上面的數字都是資產,即你控制的資產、屬於他人的資產和兩者的差值——凈資產。而持有這些資產的人即是投資者。

在金融市場中,按照融資期限的長短,是分為貨幣市場(短期市場,通常短於一年)和資本市場(長期市場,通常大於一年)。比如半年內到期的AAA債券,就屬於貨幣市場工具;而常見的無期限的股票、還有三年才到期的國債,則統統屬於資本市場工具。

監管者對於兩種類型的市場有著不同的制度和規定。比如餘額寶一類的貨幣基金就只能購買持有貨幣市場工具。一般來說貨幣市場工具的流動性也會因此明顯高於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分清楚自己手上哪些資產屬於貨幣市場,那些東西屬於資本市場十分重要。

現在假設我是一個債券投資者,持有A公司全部的公司債券。通過觀察A公司短期負債裡面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中應付債券的比例,我就能大致計算出自己投資組合中貨幣市場工具和資本市場工具的權重。

之前學習ROIC,WACC的時候,自己也犯過疑惑,反正實際分析中我還要把長期負債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相加,為什麼還要把他們分開單獨羅列出來看?後來我也是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區別來解釋自己的這一疑惑,反正自己是把自己說服了……

當然,例如@HentaiYaroSama 等說的評估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的意圖也是這樣子分類的可能的原因。因為沒太多接觸過信用分析,建議留給那些信用固收大神來回答。

啊,打字好累啊。


謝邀!

樓上回答的都很到位,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補充一個視角: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代表了企業的營運資本。

什麼是營運資本,簡單一點,就是企業日常經營其核心業務的必須資源:貨幣資金,存貨,應收應付賬款等。這裡把握兩點:日常經營、核心業務。

營運資本管理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也就是企業的血液循環。

所以報表單獨列流動資產與負債,便於我們更好的做財務分析,判研企業的價值,以便投資者決策。

更詳細的營運資本介紹,可以參見我寫的文章 : 徹底理解「營運資本」

我的公眾號:勤勤的財經教室 里有更多財務相關的精彩乾貨。


風險。
持有資產,也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又會通過運營的成本來體現。
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數資產負債表,資產都是按流動性大到小從上往下列的,這是因為資產的流動性為企業提供了解決問題,尤其是風險問題的辦法。用資來抵債,需要一個對方認可的資,流動性越大,債主越認可,還債越便宜。比如我是石油鑽探企業,我在中心城市建辦公樓借了銀行的債,很明顯我用現金還債比我用辦公樓還債要便宜,更比我用我賴以生存的鑽探設備來還便宜。而對於銀行,拿錢可以直接用,拿樓得拍賣,拿設備?還是免了吧。我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多,我還債的成本越小,我當然喜歡我自己持有它,並把它放在第一位,一旦有需要,立刻拿出來。

剛才提到「多數」,是因為也有公司的報表是以「土地」作為資產第一項的,這個很有意思。
仔細觀察,這類公司大多在歐洲,這是個歷史原因。
最早需要財務報表的歐洲人往往都是王公貴族,「土地」對於他們是產出糧食,馬匹,勞動力,武裝等等的必不可少的資源,其它的資產再掙還有,土地就不一樣了。可是歐洲黑暗時期常年的戰亂,使得土地非常容易易主,這個風險最使人擔心,所以貴族往往會先查問土地是否有減少,列在第一就可以理解了。


提供一點思路,資產負債按照長短期劃分是對企業償債能力和資本結構合理性分析的考慮。


報表本體的長短期的分類已經很粗放了,應收賬款、存貨、貸款等科目都需要報表附註進一步拆開說明的,否則報表使用者將無從判斷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態和資本結構。


流動與非流動是以一年為劃分基礎,也就是一年內可以變現的資產或需要償還的負債,而一年正好是一個完整的會計報告期,在持續經營的假設前提下。那麼持續經營的前提就是負債可以被償還,這樣劃分的好處是流動資產對應流動負債,將未來一年的經營風險很好的予以披露,方便報表使用人的理解


看一點管理用財務報表的東西。


原因大概就是為了計算企業可及時變現與可變現的現金量。我們知道,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會計第一等式。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權益定義為剩餘資產或凈資產,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因此負債較權益有優先償債權,事實上,權益也是不能歸還的,所以也可以理解。若從償還債務角度說,那麼就出現了諸如長期償債指標,如資產負債率,短期償債指標如營運資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等。而這些指標的計算就和資產負債的變現能力有關,即需要區分流動性與非流動性。其次,財務管理上講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根據會計第一等式變形可知,只有計算出可以償債指標後,才能談股東利益最大化。再次,公司經營中,現金流的重要性貫穿始終,有一部分企業破產倒閉不是因為企業效益不好,而是因為企業現金管理混亂,從而導致現金入不敷出,當債主討債時,基本上就是大限將至了(當然有可能會有展期的)。因此分析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有著對照意義和制定企業或集團籌資計劃的作用。
因此,我認為有三方面意義,償債角度,這是基礎,償債後剩餘的才能說營運,營運能力不夠就需要去進行資金籌劃。營運能力不足,那麼股東權益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流動資產是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變現/可以變現短於一年的資產,通俗的講,流動資產差不多是菜,而固定資產是做菜的灶具,儘管一般灶具能做好幾頓飯,但是保不準就有一道菜要做很長時間,能耗死一兩套灶具中的某些東西。流動資產中存貨可能需要建造好幾年,比如造船,期間某些固定資產可能會走完使用壽命。


相關性,資產負債的長短期區分能夠反映業務的周轉,同時給予不同信息使用者公司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的有關情況。


資產的流動性是某種資產以較小的代價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的便利性。流動性大小反映了企業變現能力的強弱,顯示了企業支付能力的信息。財務報表使用者一般首先關心流動性高的項目。

負債的流動性按照償付期限的長短區分,一項負債償還的越早,它的流動性就越強。因而負債項目其實也可以說是按照償還的時間順序排列的。流動性高的負債同樣也是財務報告使用者首先關注的項目。流動性強的負債越多,企業償還資金的壓力就越大,也就越危險。

按照流動性排列便於財務報表使用者對報表的理解、分析(如嘗債能力分析)和應用。你會發現許多財務比率分析都是根據流動性的,比如:凈營運資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現金流動負債率。

資產除了按照流動性分類,還可以按照其他劃分標準劃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現金資產與非現金資產、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貨幣性資產與非貨幣性資產、外幣資產與記賬本位幣資產等等。

負債除了按照流動性劃分,還可以按照其他劃分標準劃分為貨幣性負債與非貨幣性負債、金融負債與非金融負債、外幣負債與記賬本位幣負債等等。

不同的劃分可以滿足會計核算與控制的不同需要。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你能編製出不同排序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結果是一樣的,只是按照現在常用的財務分析方法,你不覺得把一個個會計科目挑出來再計算很麻煩么。

1997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新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列報》中規定:

每個企業均應依據其經營的性質,確定是否在資產負債表內將流動和非流動資產、流動和非流動負債作為單獨的類別列報。當企業選擇不作這種區分時,則資產和負債應概括地按其流動性列報。

當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都採納或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國的會計準則便是依據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要求資產負債表按照流動性列報。

所以財務報告中的項目,理論上按照其他劃分標準編製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實中準則要求你怎麼劃分就怎麼劃分咯~


①從債權人的角度來講,他們在借給你錢之前,要評估你的償債能力。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現金、存貨等)和非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等)比上負債可以清楚的區分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如果你的短期償債能力很差,而債權人又需要在短期收回本金和利息,那麼這時候借給你錢的風險就很大,債權人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項目投資。因此作為兩個比較的指標,它們可以幫助債權人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②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投資者在入股之前,要評估企業的償債、營運、盈利等等各個方面。流動資產/負債對比非流動資產/負債可以作為衡量企業現金流管理能力大小及企業的資本結構合理性與否的指標


資產負債按流動性劃分主要還是考慮反應可變現既企業償還能力和資源結構總體能方便清晰讓使用者更快提出決策而已


風險。流動性越強風險越低。


人為什麼分大人和小孩?和會計上分流動和非流動是一個意思!


因為有一些宅你要在未來一年內還,但是有一部分資產沒法在一年之內變成錢拿去還債

無責任口胡,說的不太准


推薦閱讀:

我應該考cma還是acca還是cia?
在工商局可以查到股東在公司中的股份比例嗎?
官員聲稱對所收賄賂不知情又無證據表明他經手了這些財務怎麼辦?
干財務幹得好痛苦,感覺要抑鬱了,怎麼辦?
出納的一天是怎麼樣的?

TAG:財務 | 註冊會計師CPA | 會計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