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馬雲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上提出的「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這將對電商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對於個人小額創業來說,有哪些可發展的機會?


一、電子商務將死?

10月13日,杭州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馬雲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會後不久,阿里巴巴宣布入股三江購物,打造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業態,引起了華聯股份、三聯商社、快樂購、百大集團、天虹商場等新零售概念股的集體起飛,三江購物股價更是短短一個月股價上漲165%!

5年前,馬總還信誓旦旦地說「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現在卻高調宣稱電子商務將死,並表示阿里巴巴明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一說!改口來的太突然,輿論口呼「馬爸爸自己打自己的臉」。

浮華背後,我們仍然忍不住要問:新零售到底是「新瓶裝舊酒」,還是引領未來潮流的新趨勢?天貓淘寶「雙11」總交易額(GMV)達到1207億元的壯舉還歷歷在目,電子商務是否真的瀕臨死亡?

二、為何是現在?

馬雲在這樣一個時刻提出新零售顯然不是一個巧合,實際上,2014年3月阿里巴巴入股香港上市的銀泰商業,並成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8月阿里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雲商,成蘇寧雲商第二大股東;今年3月阿里巴巴向生鮮連鎖「盒馬鮮生」投資1.5億美元。去年阿里便實現了18萬門店線上線下打通,今年年這一數字翻了5番多,變成了100萬家,涉及蘇寧、銀泰、TCL、優衣庫、索非亞、GAP、Bestseller、BQ等國內外數千商家。此外,今年年初大張旗鼓推行的「阿里零售通」,高調招募「城市拍檔」,也體現了阿里巴巴布局線下零售商業生態,全面打通線上線下的決心。

無獨有偶,就在馬雲宣布新零售不到2個月,12月5日,亞馬遜官方在Youtube上放了一個1分49秒的宣傳片,對Amazon
Go概念店進行了一番展示。視頻中,顧客刷手機APP進入超市後拿了商品無需結賬即可離開,無需排隊,無需結賬,「Just
Walk Out」,這讓很多人驚呼這就是未來超市。事實上,這是亞馬遜這家電商公司在拓展「新零售」,而且還計劃在全球開2000家大型線下新型超市。Amazon
Go似乎用實際行動來為「新零售」業態做了一個範本。雖然新技術、新商業模式還需要接受時間的考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所呈現的不同以往的體驗為眾多正探索「新零售」的商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不知道馬總看到這個視頻是如何感受,是嗤之以鼻,還是與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惺惺相惜?

我們不禁會問,為何新零售成為了大家追逐的「風口」?消費趨勢決定了零售模式,新零售應運而生也是伴隨消費的變革,而「新消費」存在兩大特點。

首先,消費結構升級,追求體驗式消費。據阿里巴巴商學院和波士頓諮詢的研究數據顯示,富裕人群跟上層中產在2010年的時候只佔了7%的數量,2015年佔了17%,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將是30%,城鎮化的結果將導致這部分群體逐年增加。這類群體的消費額在2010年的時候只佔了20%,到了2015年佔40%,到2020年將佔到55%。他們注重消費體驗和品質,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他們不僅要求商品「能用」,還希望商品「好用」甚至能帶來「享受」,重視服務的效率和透明的價格等商品信息。然而,12315中心發布的電商數據顯示,2015年涉及網路零售消費投訴案件為88534件,占投訴總量的71.92%,同比增長13.89%。線上粗糙和無法保障品質的銷售顯然會逐漸被這類群體所摒棄。傳統線下分銷渠道,由於信息不透明或傳輸慢,不同地點的銷售高賣、低賣都相安無事,服務效率低下不說,服務品質也無法監督。傳統零售顯然也無法滿足這類群體的需求。由此可見,單純的電子商務和傳統的零售將無法同時滿足體驗和品質兩方面的訴求。

其次,消費習慣改變,追求私人訂製和高性價比。80後、90後、00後所謂的「新世代」消費群體將成為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數據顯示2015年新世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是40%,2020年將達到45%,消費比重2015年是46%,2020年將達到53%。這類群體有四大特點:年輕化、個性化、去品牌化、理性化。在消費上體現為喜歡私人定製和注重高性價比,喜歡貨比三家,也願意分享購物體驗。這類群體更喜歡有「溫度」的產品,更加註重與產品之間的情感「連接」,高性價比意味著追求產品的物美價廉。2015年7月30日上線的必要商城,主打C2M(Customer-to-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的訂製化和高質低價的產品,受到了年輕人的廣泛好評,180多萬用戶中多數是80和90後。但是,因為沒有線下店的體驗支撐,發展速度遠不如主打高性價比的線下品牌「名創優品」,其主打的產品眼鏡品牌badge也經常因為尺寸不合適遭到退貨。

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習慣改變,對新消費提出兩大需求,一是要有線下的「消費場景」(Consumer Scene),提供體驗式消費和訂製化服務,二是產品高性價比,品質卓越、價格合理、服務高效。那麼,問題來了,新消費背景下如何重新定義零售?

三、何為新零售?

1. 新零售不是O2O

零售業線上線下同時面臨增速壓力,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創造新增長的動力。這樣的趨勢在今年以來就已出現,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始向線下布局,科技領域如小米,不久前雷軍表示會開兩三百家線下小米之家零售店,未來爭取開1000家線下店;電商領域如噹噹網、亞馬遜開設實體書店,及亞馬遜推出便利店。與此同時,一些線下傳統零售企業,也在往線上延伸,如永輝超市聯合京東布局O2O電商,宜家家居在上海試水電商。

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零售模式成為了似乎大勢所趨,但是也有唱衰的,許小年就曾痛斥這種模式說「我認為很多O2O不創造價值,什麼叫O2O?就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貨,這就是
O2O!」。筆者認為O2O若不能解決體驗消費、訂製服務、高性價比的消費訴求,只是線上和線下都有「店」,就不是新零售,這只是新零售必要條件。同樣地,伴隨著消費趨勢帶來的C2M、C2B等模式也不是新零售,僅僅是新零售的部分構成條件。於是,有人說「新零售=O2O+C2M+C2B」,如果只是數學書或者物理上的疊加,而不是樂視公司經常強調的「生態化反」,這也僅僅就是一個公式,那麼新零售會有什麼特徵呢?

2. 新零售的新特徵。

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就整個零售業來說,競爭不再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模式,而要回歸零售的本質:誰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消費者。互聯網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最終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好不好,繞不開兩個標準:一個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同時滿足用戶體驗和企業效率就是一個好模式。新零售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藉助互聯網技術最大化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具體來看它將有四大特徵。

首先,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消費者最開始選擇電商消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零售店的體驗不好,且價格昂貴。現在很多商業中心餐飲業異常火爆,門口排隊的絡繹不絕,而服裝等零售店卻是門口羅雀,主要是因為跟其他零售相比,餐飲客單價低,人均40-50左右,味道也不錯。而其他線下零售因為租金、物流、人工都成本壓力,價格都會比線上高出一大截,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在線下逛街試一下衣服是否合身,然後在線上尋找同款購買。我有一個女性同事曾分享一次購物體驗:在線下同品牌同款比線上賣的多了200元,貴了整整一倍,線下零售在電商衝擊下節節敗退可見一斑!隨著線上線下及物流的融合,未來零售體或將統一價格、質量、體驗等方面,提供專業的服務、同質同價產品給消費者。

其次,終端提供疊加式體驗,促生新業態。很多電商平台把中國的實體消費者集體「閹掉了」,實際上消費是非常開心的,去體驗,摸一摸,試一試,結果因為線下價格太貴,服務太差,所以大家必須貓在家裡面摸鍵盤,沒感覺也沒有體驗了。未來流量入口將沒有線上與線下之分,而終端則是重要的體驗場景,消費者不管你是線上還是線下,他只想能夠高效愉悅地買到所需要的優質產品。消費體驗和訂製化服務將成為終端最主要的兩大功能,甚至,終端也是粉絲們聚會交流的「社區」。技術的進步也能夠確保支持環節能夠像Amazon
Go一樣無需排隊無需結賬,通過技術與硬體還能重構零售賣場空間,可實現門店數字化與智能化改造終端,智能終端將取代舊式的貨架、貨櫃,延展店鋪時空,構建豐富多樣的全新消費場景,以新型門店與賣場全面升級顧體驗,這樣的終端將成為一種新業態。

第三,消費場景碎片化。消費者的消費渠道日漸碎片化,消費習慣走向個性化,零售從原來的規模驅動走向標準化驅動,走向以個性化,靈活和定製為驅動,消費場景不僅限於某些大型商場或者商業中心,大型零售體或將面臨整合重組。隨著社區消費趨勢鋪展開來,社區化將成為零售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像沃爾瑪、塔吉特,已經在國外開始做小型實體零售門店服務了,人口密集處的鄰里社區型門店是它們瞄準的方向,相信很快,這樣精細化運營的門店也會在國內出現,新零售是精細化運營的零售。

最後,實現全渠道融通。傳統零售面臨著渠道分散、客戶體驗不一、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壓縮等多個困局。新零售將從單向銷售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上或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因此新零售要建立「全渠道」的聯合方式,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數據云平台、移動互聯網為核心,通過融合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營銷等數據的共融互通,向顧客提供跨渠道、無縫化體驗。阿里巴巴則將其總結為「三通」即「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四、新零售的新未來

幸運的是,國內不少企業已經開始了「新零售」的嘗試。匯美集團的「茵曼+」體驗店全線採取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的策略,在「雙十一」期間,線上掀起購物狂歡的同時,線下店也參戰,茵曼店鋪省去中間商差價,讓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得到更加優質的產品。這是茵曼線上線下融合同步引爆「雙十一」的首個開端,也是茵曼探索「新零售」商業生態的新嘗試。

「又一城」嘗試提供的「新零售」服務即是「全渠道零售」服務,為零售企業整合實體渠道、電子商務渠道和移動電子商務渠道,通過全場景數據打通、數字化運營改造、超體驗賣場升級,在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獲得所需商品及服務,享受跨渠道、無差別購買體驗的同時,也助力零售企業構建全渠道、全業態、全客群、全品類、全時段的新商業體系。

新零售帶來的不是電子商務的滅亡,也不是傳統零售的終結,它是兩者媾和在新消費刺激下的進化的新物種,就像羅振宇所說的「何須轉型,只需生長」。只是,誰將成為引領新零售的新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suzy醬
鏈接:如何看待馬雲談未來三十年電子商務將消失,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五大變革顛覆各行各業;? - suzy醬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對於新零售,簡單的說就是是線上線下優勢的融合。新零售O2O模式充分利用了移動互聯時代「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特點,在品牌商、合作夥伴、線下門店、導購、顧客的鏈條間,形成了有效、可持續的商業生態。

其次,新零售需提升服裝零售商運營的效率。目前我國包括服裝行業在內的傳統零售業的運營效率仍處在高速發展初期,這才是中國電商行業發達的主因。 業界普遍預測到2020年,純網路零售占社零總額的比重大約在18%-20%左右,線下交易仍佔80%左右,這表示實體零售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線下零售商需要通過優化內部布局與結構,調整反應周期長的生產模式等來提高運營效率,隨著電商線上的引流成本不斷攀升,未來線上和線下零售店同質同價將成為一種常態。

另外,大數據的收集與運用是新零售的根基。消費變革的起點一定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新零售發展方向,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核心是通過商品經營人。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提升自身的數據能力,真正實現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通過數據的掌控,實體門店也能輕鬆獲得跟線上交易一樣詳實有效的數據,隨時隨地洞察經營狀況,實現更加科學的管控。

以休閑零食品牌「良品鋪子」為例,2006年誕生在武漢,全國門店已超過2000家。2015年線下門店銷售33億人民幣,線上銷售12億人民幣,線上線下同步開花的業績是如何創造的?

它們的玩法是:在線下門店廣設二維碼,將門店的龐大流量沉澱到線上,再通過完善的會員中心和各種好玩的線上活動將消費者留下來,進而引導到線下二次消費。過程中還會採集並記錄消費者信息,建立線上SCRM系統,以標籤的形式將用戶數據牢牢掌握在企業的手中。整個流程集合了商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渠道數字化、客戶數字化為一體,通過挖掘現有用戶不斷創造價值。


在充滿大量聰明的消費者的世界裡,如何通過大數據互聯網+,讓商家變的更有智慧,應該是所有零售行業者共同探討和研究的話題。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想想天貓超市和京東到家,是不是有個大概想法了?
個人看法是這樣的:
未來的傳統零售不再是社區化,而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小區集聚為導向的商業綜合體(一個商業綜體覆蓋周邊多個小區,超市、餐飲、農貿多方面) 。
新零售顧名思義是 上線+線下+物流
首先物流的存在的意義是去庫存,線上則是入口、線下則是實體店。
未來是這樣,每個人在許多電商平台上都有自己的店鋪引流或者說統一入口(例如京東到家APP), 上線負責宣傳引流,得到訂單轉給顧客所在地(離你收貨地最近的商場實體店),集中物流配送,這樣原則上比你通過淘寶、京東配送更快。此時物流個人感覺是一種整合式的,畢竟實習點的倉儲量是有限的,需要完美的ERP式的信息管控。PS:也許物流行業即將進入寡頭壟斷也說不準呢。
那麼實體店存在必要性在哪裡,體驗式營銷(各種體驗店), 保證線上和線下同款同價。也許當你走進一家店,每個商品都有一個二維碼呢,掃一掃就下單了。

僅代表個人看法,如有不對,歡迎指正。新零售概念具體怎樣的模式還是在探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這是一個未來趨勢,對於一件商品,不僅僅包括賣的過程,同樣還包括售後的過程。線上銷售的優勢是價格低,可供選擇性高,物流,僅僅是線上銷售的一個環節。而線下銷售的優勢在於親臨的體驗感,更容易獲得商品的直觀體驗,同時存在售後服務的易獲取性。未來便是優勢的互補,資源的互相整合! 今天時間太緊,有時間再詳細講解


隨著新零售的出現,未來幾年這將是對電商行業一次重大的改革,這是一個電子商務淘汰,傳統零售行業出現機會的時代。


在美國只有亞馬遜是純互聯網企業,其他九家均為零售背景。而在中國只有蘇寧有傳統零售背景,而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一號店等迄今都是純電子商務。在最近幾年有一些電子商務的新模式,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端,從他們身上都看到了零售行業的影子。照這個趨勢往下看,未來的電子商務必須要面臨轉型。值得中小企業家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零售業,這次電商改革,都將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新零售的本質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支付方式與商品交付方式的變革,「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這句話是高度概括和總結。
當前零售特彆強調消費體驗,傳統零售解決消費者體驗通過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也就是佛教講的眼耳鼻舌身),線上購物只能解決視、聽,解決不了觸、嗅、味覺,但上線提供了便利化和快捷化,同時對於購買決策信息更容易獲取。
從消費體驗的角度來說,線上線下只有相互結合,才能取長補短,給消費最佳的體驗,我認為這是新零售的必然方向。
至於物流,解決的是線上購物中商品交付問題,交付的效率是最核心關鍵,物流可以起到縮短供應鏈的效果,但物流不可能消滅庫存,現在大的物流公司都有自建物流中心,幫助企業更快的優化配送效率,實際上進行的是商品物理位置的轉移,對企業來說物流成本、庫存成本都不可能消失。
對於不同行業,新零售面臨的機會點也是不同的,簡單一句線上+線下+物流的背後還有很多需要研討的實踐的東西。


馬雲剛說就進行這樣的視頻展示,亞馬遜看來是有十足底氣的。中國公司包括阿里在人工智慧技術方面是沒有積累的,估計被美國看得很清楚了。


新零售大概就是電商發展之後的實體店鋪回潮。網店發展導致部分落後實體店倒閉,租金下降。賺了錢的電商(比如另一個電商零食巨頭百草味,已經被a股上市的好想你收購了)開設實體店,作為在無網路紅利時代必然的銷售渠道拓展。體驗式產品,也需要更多的實體店來支撐用戶體驗(比如可穿戴設備,vr)。
另一面,消費升級正在深入,外來品牌本土化,三四線城市化也是可以理解一種結果。我之前一直覺得新零售是一種沒有太多機會的概念。能夠做線上線下的,基本是線上已經頗具規模的公司,如此線下只是一種銷售渠道的補充。零起步公司很難這麼做,資金壓力比較大。不過新零售作為一種概念倒是可以解消不少淘寶殺死實體店的「罪」。
結論,新零售可能並不是一種全民機會,並不是一種零起步玩家可以玩的遊戲。
這是一些我不成熟的小看法。


新零售 =線上+線下+物流(管貨)+大數據,使用互聯網技術把人 貨 場 供應鏈 連接在一起


更加突出區域化


看來馬雲太害怕投進菜鳥的錢收不回了


各有各的優勢。

線上減少更多環節,節約資金。

線下更容易親身體驗,只要最適合的商品,可能會昂貴一些。


線下負責看實物,售後,線上負責銷售


推薦閱讀:

優衣庫是否偏離了現代營銷理論?背離了營銷學常識?
為什麼很多商品在國外容易退換,但在中國會受到各種限制?
為什麼7、8月份會成為零售行業(除冷飲類)的淡季?
北京的 24 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嗎?為什麼?
7-11 的店鋪管理系統有何先進之處?

TAG:互聯網 | 電子商務 | 互聯網創業 | 零售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