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更需要物質,還是更需要精神?
我的想法從兩年之前開始有所改變。排除物質和精神都是「必需」,世人究竟更傾向於哪一面?使我們快樂的究竟是什麼?
謝邀。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我們叫做性命雙修,身心不離。
缺了身體物質,那是和尚唯識,萬法唯心之道。缺了精神,就是現代主義的機械論。
我們認為身心皆由氣生,物質精神統一於一個根源,氣也,道也。在氣論的視角下,必然身心物質精神都要抓。都要硬。^_^
有很多思想流派都認為精神在物質之上,或者二元對立的。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就來源於從精神降到物質層面之後產生的。但我們認為精神和物質本質是一種東西的兩種表達。從來不是單純對立的,而是相輔助的。
這種形而上也算不上的討論,其實沒多大意義啦。不用多想啦。
答完,我才覺出來,題主問的和我說的不是一回事。那也無所謂了。
嗜欲者天機淺。簡易少欲,自然物質和精神達到平衡。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吧。、
-----
噗,萬劫陰靈難入聖,清靈之鬼的論斷從來不是我的說法。你們狹隘到交朋友都要靠這個斷之,足見多自我了。足見信佛信到佛執。可能你們永遠理解不了別而和,和而不同是咋回事吧。
世間之事分陰陽,所以大部分人都會以為陰陽是平衡的狀態。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陽主陰從,陽所佔有的比例要比陰高很多,這一點照樣可以在人體上體現出來。
誠然,修道需要先明理,明理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緒問題調節好,知道自己所作為何。但是這並不是說明情緒問題可以重大到和身體素質相提並論。
身體從來都是最重要的,人的身體是特別智能的一種東西,有何樣的身體素質,就會有類似的情緒,對待事情的反應方式,志向,思維方式(大部分人會覺得這些東西和教育等東西有關,但是真的深入之後,會發現身體的影響力要比教育大得多)等。
情緒這種東西,是根植於身體的。而且「精神」二字,本來就是身體素質的一種體現,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說過,腎藏精和心藏神,你的「精神」有多強大,取決於你本身的心和腎有多強大(不過五臟皆可藏精,等精積攢的足夠多了,就可以飛升咯)。
一個很瘦弱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房子,他有多少錢,他整天都會是陰沉沉的,高興不起來。身患抑鬱症的人就是如此,物質上他們或許什麼都不缺,但是身體太弱,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快樂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困難,只要一個人身體素質足夠好,他就足夠快樂。小孩子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接觸知識,什麼都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身體素質好,並沒有被破壞(有些小孩子三四歲就開始「不開心」了,因為天生身體差,有些到了七八歲,有些到了十五六歲,而很多聰明的人,一直過了青春期才有所感受)。老子在道德經中也不止一次的申明過這個觀點。
題主錯在把「精神」理解成了「懂得很多道理,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等,但是那並不是精神的實質,一個人無論懂得再多的道理,只要他身體弱(其實身體弱只能懂得「我不能這麼不開心,我要想辦法開心起來」這種很低級的道理),那麼精神情緒就會差。相反,如果他一心去調理身體,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健康,那麼他就會明白,身體越好,懂得的道理就越高深越在乎邏輯。就像是道德經或者是黃帝內經中的內容一樣,你沒有到達那種身體狀態,無論怎麼去讀都都不明白,但是當你到達了那種身體狀態,就會一眼明白那句話說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精力值充沛,會天然的擁有大志向,想要做一番大事業。而一個人精力不充沛,他就天然的想要在一個小地方待著不出去。類似的心理狀態還有特別多,如果你有心,可以多去觀察生活中的類似情況。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說法有很多,西方的看法比如唯物論(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唯心論(黑格爾:客觀的唯心論,康得: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直覺的唯心論,羅素:存疑的唯心論)等等,東方的看法比如佛家的唯識論(和唯心論只有一點相似之處,和心物一元論相似之處倒更多一些)。但只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易學對此說得最透徹,萬物分為陰陽,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陽蘊含於陰之中,陰蘊含於陽之中,陰陽一分為二,而又合二為一,既對立又統一,而人便是心物一元的存在,所以物質和精神都同等重要。
有些人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物質更重要。殊不知沒有精神上的積累,你就算再勢力眼再做人做事沒底線,也不會積累起多大的物質基礎。
《教父》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兩者相輔相成,精神需求依賴物質需求,物質需求服務精神需求。
類似討論宇宙為什麼存在,是沒有答案的。
宇宙已經存在了,我們能討論的是已經存在的事物。
沒有物質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精神,我們就不是人。
如果你能放下思考,用身體感受是最好的。你身體的進化得到的感受是億萬年的沉澱,而你的思想遠不比進化的身體所積累的多。
不能讓馬哲當 清流 我要上雞湯
說要追求快樂這種感覺?還是自然而然的快樂 這是個問題!
不受外物影響 在什麼情況下都覺得「快樂」比較重要吧!
如果「快樂」那麼是因為物質還是精神讓你「快樂」還重要?
隨意一點 刻意這樣去想不是鑽牛角尖?
我們都不需要更好
沒有痛苦 沒有快樂
初中政治課就說過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這世界上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玩弄亻,,,
你能確認物質不是精神幻想出來的?
據我個人感覺而言,要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兩把抓,注意精神享受時也不要脫離物質實際,也不能一味追求物質生活而喪失更為重要的道德品質。當然至於雞湯還是少喝為好,永遠不要當一個裝睡的人,要認清現實、腳踏實地而非一味活在聊以慰藉的幻想之中
意識本質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區別在於反映的是否正確。
既然意識是物質的的映像,你說誰重要,當然是物質排在第一性,意識排在第二性。
意識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1.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3.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我竊以為快樂是屬於後兩種的意識形式。那麼順序是物質=&>意識=快樂。
快樂就是物質刺激你了,意識讓你知道那是快樂。
剛背的馬哲過來強答。
鄧公早就有論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隻手抓改革開放,一隻手嚴厲對待那些壞東西。現在的領導人也是這麼做得。
因為我們要活著,所以要吃飯,必須要物質。因為我們是高級動物,會胡思亂想好多東西,所以要精神。 這個問題好無聊就好像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解決因為不甘平庸而導致的不合群?
※一帆风顺的人觉得只要活着就很美好是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才能韜光養晦?
※為啥打遊戲都喜歡玩變態模式,但是人生都希望easy模式?
※有人參透了這兩段話嗎: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TAG:人生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