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標普將中國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標普:
確認中國評級AA-,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確認香港評級AAA,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確認中國國家主權信用短期評級為A-1+,展望調整為負面


沒想到第一次回答問題竟然是關於信用評級的……
先說結論:基本無所謂。
再說理由:主權信用評級評價的是主權機構的償付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國家在國際上賴賬的可能性,直接影響的是國債利率,尤其是國際債務。評級越低,風險越高,利率越高。所以作為中國這種主要是借給別人錢的國家,直接影響並不大。相較而言,當初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時候,美國財政部是直接出來批評他計算錯誤的。
當然,其他間接影響還是有的,國家償付能力畢竟是建立在國家經濟能力之上,潛在含義不言而喻。不過國際投資者也不光看這個,該分析到的人家都會分析,不差標普這一下,前景好不好大家都看在眼裡,這裡不再廢話。
所以簡言之,大家看看就行了,評級這東西,僅供參考,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一票金融機構全是3A,咱們主權評級才一個A,比現在還低呢。


曾經它們被奉若神明,十年前的安然事件(請自行百度)將它們趕下神壇,到了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它們的威信徹底喪失,那麼多的垃圾債毒資產它們熟視無睹,給予高評級。後來的歐債危機,孕育的時候它們缺乏警示,真正發酵起來以後又不斷下調評級,火上澆油。國際評級公司是個典型的「錦上添花、雪上加霜」的短視者。

為什麼會這樣呢?網上有很多陰謀論的段子,我認為這些看法缺乏嚴密的證據支撐。我們認為,評級公司之所以會這麼做,真正原因在於與它們的保守傾向。

什麼意思呢?就是它們的評級更多地是在總結過去,而不是在預測未來。

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全球經濟不振,股市動蕩,人民幣匯率在一月份左右遭遇了貶值,標普下調主權評級,雖然不一定對,但是也說不上錯。

有的朋友問,萬一將來經濟轉好了呢?它不是就被打臉了嗎? 呵呵!如果將來經濟轉好了,它就會上調評級,一切都OK了。

因此,這種保守傾向固然能夠保證它們不犯錯,但長此以往,它們也會淪為雞肋。其實這也是成名大公司的通病,寧可不好,也不可犯錯。它們都是在吃老本。

但是,如果它們盲目預測總是失誤的話,說不定死得更快。這真是一個兩難命題。

創建於 2016-04-01作者保留權利


參照我的另一個問題的回復:

清朝末期,甲午海戰之後,清朝又進入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之後,相當於承認戊戌變法的措施是正確的,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周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這是史學家基本的共識,也就是所謂的「繁榮十年」。

在這個時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園子等類的事情不必贅述,軍備上最為典型。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慘敗後,首隻近代海軍艦隊便不復存在,大清帝國似乎沒有近代海軍這個大軍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大清於戰敗後的次年,即1896年又開始了重建帝國海軍之路。1896年5月,總理衙門指定許景澄向德國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海琛」號軍艦北上駛抵大沽,另外兩艘「海容」、「海籌」已分別先期駛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到達大沽,按期到達的還有德國實碩廠製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使海軍的實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屬於二等巡洋艦,是大噸位軍艦。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小型艦艇全數到達。

除此之外,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新軍的編練從1895年開始,到1904年,新軍的規模就已經達到18萬餘人,估計太平天國這樣的不安分之人,面對洋槍洋炮,徹底歇菜了。由於是新軍,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從國外採購的新式裝備,支出浩大。

此時的大清,不僅經濟騰飛,而且武備強大,用「盛世」來形容似乎並不為過。

清朝武備增強,民族資本主義也得到了發展,看起來又一個「強盛」的大清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但是,這種「繁榮」從財政上得不到證實。

對外戰爭中不斷地戰敗,大量的白銀外流,僅僅馬關條約,賠償金額就是2億兩白銀,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賠償三億兩以上。清朝此時是赤字財政,按史料記載:從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餘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後年均結餘也在1000萬兩左右。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餘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後的1847年,財政結餘約380萬兩。甲午戰爭前的1893年,國家財政結餘約760萬兩。清朝財政赤字的真正起點是甲午戰爭之後,1896年赤字高達1292萬銀兩,1899年為1300萬兩,1903年的赤字高達3000萬兩,此後的清朝廷債務纏身,一直到1911年滅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後期,財政是債務纏身,根本沒錢。

可是,清朝又確實很有「錢」,沒有錢如何進行大規模軍備?如何修園子?

清朝實行的是銀本位,白銀無法印刷,這是一定的,清朝這戲法是怎麼變的?清朝後期的表面繁榮,就支撐在這個戲法之上!

雖然,白銀無法印刷,但「錢」還是可以印出來的。

前面說過新興國家如何印美元,清朝也有自己獨到的招數。既然白銀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銅來代替白銀,「錢」就出來了。

前些年,安徽鳳陽一位農民挖地基時,挖出約十來斤的銅圓,發行的時代是宣統三年,直徑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約9克,合古代約兩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當清政府宣布銅元成為法定貨幣的時候,意味著很多「新錢」也就出來了,這種銅錢的機制錢大約從1901年前後開始大規模出現,也就意味著市場中,開始出現大量的新錢(相當於假白銀),與白銀共同流通。也就意味著從1900年之後的清朝繁榮,和印「錢」直接相關。

可是,我們知道一件事,古代實行貴金屬貨幣制度,銅礦需要開採和冶煉,鑄錢是需要成本的,銅錢的面值也需要與白銀的價值相對稱。

比如: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後的時候,一兩白銀可以換制錢一千五六百文,到咸豐時期,可以換到兩千兩三百文。但不管白銀與銅錢的比例如何變,都有兌換關係,老老實實鑄造銅錢,或許可以盈利,但不能實現厚利,還是解決不了清政府的財政問題。

但清政府有創造性,上述9克重的銅圓,實際價值為兩文多,面值標註為十文,清政府就實現了7文多的利潤,錢財滾滾而來,雖然大量的白銀賠償給外國人,用白銀來衡量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但自身也不缺錢,財源滾滾之下就可以支撐大規模軍備等財政支出。

雖然用白銀表示的財政窮的叮噹響,但實際不缺錢,這就是戲法。

但這必須有一條支撐,那就是管制兌換,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這個戲法的。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都一樣,不能實際兌換白銀,這相當於「外匯」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從19世紀後期就規定,無論你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麼的,進入大清的地盤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大清銀票銅錢,這樣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氣,所有等於白銀的硬通貨歸我,用於對外支付,假錢?對不起,只能歸你。

僅有這一條還不夠。任何時候都有出口生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不斷印銅「錢」,出口成本不斷上升,摺合成白銀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的(金本位),產品出不去了,最終清朝對外的償付能力就會枯竭。加上,清朝不斷爛「印錢」,通脹不斷發展,出口商的成本會不斷上升,企業都死翹翹之後,就會出現大麻煩。

清政府有辦法,那就是「強制結匯」,可強制結匯還是不行,如果出口企業都死了,強制也沒用,還得讓出口企業有動力才行。此時,清政府的機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英國非常「腐朽」,徵稅還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進」,銅圓表示的「錢」隨便印,也就是隨便徵稅,只需約摸估計著不會逼人造反就行。有了這點優勢,解決上述問題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錢」都是印出來的,多印一點也沒關係,直接用於鼓勵出口。

以茶葉為例:英國商人只肯出100英鎊一箱,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摺合800兩白銀,可是,清朝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白銀(這個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錢」折算出來的),他得賣1100兩才行。此時,清朝出馬,100英鎊歸我,我給你相當於1100兩白銀的銀票(就是銅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國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歡喜,只是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這個術語應該屬於印錢(財政)補貼出口吧。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外債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軍備支出,而且還可以展示國際形象,甚至可補貼亞非拉。

可是,有一個不歡喜的,既然用印假錢解決問題,就帶來通貨膨脹,窮人過不下去,但是,這沒所謂,有北洋新軍的洋槍洋炮,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是問題。

經濟蒸蒸日上,擁有用用雄厚財力武裝起來的、先進的陸軍和海軍,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連外國人都吃驚,這天地變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機開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緊急上奏朝廷救市。財政有的只是假錢(印出來的票據),沒有真錢(白銀),如果繼續印假錢,這是不行的,因為股市的交割需要貨真價實的白銀。

此時,清朝抓瞎了,戲法變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個好辦法:將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籌集的大量真金白銀也就歸了清朝,真錢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怎麼收歸國有呢?當然不是拿真錢出來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一下就將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巨額資金弄到手了,聰明吧?

但投資人不傻,您拿紙換我的真金白銀還不算,還將路權也拿走,和搶劫有什麼不同?於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厲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調湖北新軍入川維穩,武漢空虛,武昌陰差陽錯爆發起義,一個全球最有錢、軍力空前強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了。
發佈於 12:1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中國背景的債務利息會被要求提高,類似於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影響,但也正因為下調了評級,美聯儲更不可能加息,所以實質上是利好。


中國國債很好賣嗎?你欠我錢,評價我信用不好?

OK,我信用可能是不好,但是我沒有到處借錢打仗對吧?

相比之下,某債務大國的信用評級下降,是不是應該更加嚴重一些?


回答問題前諸位看下問題時間。
耽誤不了幾秒鐘。
而且再說了,標普這兩年逮著機會就將評級,別說中國了,日本,美國照樣遭殃,所以藥丸黨們別嘰嘰歪歪的喊著藥丸,我們現在的信用評級和日本一樣,比美國少一個大級,償還能力評級最高級,而且最新展望是穩定,再加上中國工業強悍,市場強悍,藥丸也輪不到中國。
一天到晚喊實業藥丸,中國經濟藥丸,你家實業藥丸的國家世界鋼產量第一的同時,每年還繼續猛漲,更何況,最近鋼價近乎創造了歷史新高的同時,鋼產量還在增長。
我不是說了的,現在這群藥丸黨,沒一個看數據的,都是腦袋一拍後大喊藥丸,然後周圍圍觀群眾一看,湊熱鬧也開始喊著藥丸了。
不可笑么?
不可笑,因為藥丸黨可是「清醒派」,雖然他們胡扯,但是只要說不好,那就是「清醒」,而如果有人說好,那就是歌功頌德,那就是「瞎胡扯」,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畢竟藥丸是總有一天藥丸的,增長是是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的,喊他個一二百年,說不定哪天真完了,這群人就會跳出來說:你看,我說了吧,他藥丸吧。
呵呵


評級機構是有自己的綜合測算評價系統的,肯定有調低的道理和邏輯。

但不夠綜合和整體,橫向對比其它國家來看,不科學(還不如卡達、科威特呢)

這個點位上,3月中和3月下旬,兩大評級機構不約而同的給出了這個結論,容易讓人生疑。因為一月份,中國經濟主要指數明顯復甦,美國已經不敢公然加息,國際資本正有重新迴流中國趨勢,這個點位上,下調評級,有明顯的引導逼迫作用。想不惡意揣測都不行~

評級機構有時候和對沖基金一樣,你積極向上的時候不太管你。等問題稍微暴露一點,就是組合的經濟戰,下調評級,放大效應,資本作空,匯率戰,應對不好,會嚴重衝擊實體經濟,整個大趨勢就反轉了。(希臘、歐債==)

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回應已經很全面了。

樓繼偉表示:


我們理解評級機構的一些擔憂。

  一是對於中國地方債務情況的擔憂。樓繼偉回應說,「我們已經採取了措施去解決這個問題。」二是對於中國能否順利去產能、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擔心。對此,樓繼偉重申,中國中央財政已經撥出1000億元支持去產能、去庫存、降桿杠。


但,我們不care它的評級。

  當前已注意到了穆迪對中國評級的調整,但是,市場上並沒有因此使得和中國主權債有關的指標發生變化,比如離岸人民幣匯率不跌反升,國際上也沒有資金做空中國。樓繼偉補充說,「希臘出那麼大問題的時候,(穆迪)對它的評級還高於中國。」


也不打算拜他們的碼頭。

  「穆迪調整評級時,中國的相關政策還沒有出來。不必一個一個拜他們的碼頭。中國供給側改革進程日益推進,市場的反應和中國政府的承諾及下一步的工作將說明我們的信心和我們實現信心的能力。」


不管你care不care,這就是外面的看法了。你今天繼續吹泡沫,明天泡沫破滅就越厲害,且殺傷力極大,持續時間越久。


// 看了下評論,發現《貨幣戰爭》的思想真是禍害不淺……

謝邀。

意料之中,因為今年5月的時候穆迪已經下調了,標普跟進是遲早的,而且之前我記得標普也預告過了。

個人認為:

1,這裡面沒什麼陰謀。評級機構都是中立的,裡面的人也都是搞技術的人,並沒有什麼配合政治上陰謀陽謀什麼的必要,此前的穆迪也是,鐵道部債券違約了是事實,不管具體什麼原因,從評級機構看,這就影響了某些因子,從而導致最終計算出來的某些值下降,因而下調評級,就事論事就可以了,用不著延伸。

2,評級機構是由人構成的,做出評級的背後是大量複雜專業的公式以及各種統計數據。這會導致兩個事實:首先,人是主觀的,可能會存在偏見。其次,公式、統計數據存在錯誤的可能。這兩個事實共同導致了這些評級機構無一對08年金融危機做出正確的預言。

總之,就事論事,客觀看待就好。


唉,本自干五也想不明白,明明幾年前經濟那麼好的。

可能是這屆人民不行吧。

不過凡事要看到好的一面,比如華爾街見聞的這篇文章:四張圖看清中國債務問題,裡面就說了,中國債務與GDP比例堪比部分發達經濟體。本愛國兔不太懂,這個應該是好事吧?說明我們的經濟欣欣向榮,類似發達國家。我讀著是這麼個意思。不知道知乎經濟學專家們怎麼看。


3大評級機構不可能完全客觀,但是確實反映了美國的全球經濟話語權,中國政府和企業發債,都要看這幾家的評級,要想成為全球的標準,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三大評級機構也會犯錯誤,但是相對來說還算客觀,美國也經常被下調。我們國家也想培養自己的評級機構,但是看看他們的評級,真是慘不忍睹,10萬塊評一個,那些違約的債券都是2A以上,自己打自己臉的案例天天發生。


說明標普懂經濟,但不懂中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姑且妄言
鏈接:不Care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是自欺欺人 - 姑且妄談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請不要以政治正確忽視客觀事實,多謝。
======================================================分割線
先來看看穆迪和標普之所以下調中國評級的原因:

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降至負面。同時,該機構還將中國38家國有企業及授予評級的子公司、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

穆迪當時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的理由是:中國政府債務上升、外儲下降和推進改革的不確定性。此外,穆迪確認中國主權債券信用評級為Aa3。

標普稱,中國經濟再平衡的推進可能慢於之前的預期;預計中國政府和企業槓桿率將惡化,「投資比例可能遠不如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穩定在GDP的30%-35%之間。」

標普還指出,中國國務院和各部委之間存在協調問題,政府和市場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並且還沒有從政府機關彼此之間的制衡當中受益。這些特性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導致資源配置不當。

標普還表示,預計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為6%或更高。標普預計,香港2016年的人均GDP大約為4.45萬美元,相信香港未來三年的經濟增長很可能快於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值。


兩大評級機構給出的理由都有其充分性,並非空穴來風。

======================================================分割線

有人說此次評級是政治性大於客觀事實性,那麼這種陰謀論可以歇了,看看三大機構以前對於中國的評級:

http://weixin.qq.com/r/LExGXnLE2S_mrTY99xk_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分割線

有人說,三大評級機構沒有公信力可言,某某某次它們就預測錯了,請問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學到哪裡去了?普遍與特殊的關係不明白?質疑它們的公正性的,請問又有哪一家能有它們如此的公信力?大公國際?呵呵……

穆迪公司:創始人是約翰·穆迪,他在1909年首創對鐵路債券進行信用評級。1913年開始對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目前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標準普爾:1860年創立,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諮詢等服務。如今擁有員工總數超過5000人,分布在19個國家。


FitchRatings 惠譽國際:1913年由約翰·惠譽(John K.Fitch)創辦。1997年惠譽國際併購了另一家評級機構IBCA,2000年併購了DUFF PHELPS,隨後又買下了Thomson Bank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權由法國FIMALAC公司控制。

===================================================分割線


講事實,網易這次分析的非常不錯,列出如下:


惡意散布負面消息,危害國家金融穩定。

多簡單,抓啊。

約談標普負責人,不準離京,限期整改。

吊銷他的金融牌照,取消他的評級資質。

啥?標普是國外的?


只要有錢都是3a,08年時就知道了。
所以不要覺的負面很低,因為還有3a墊給底呢。
正確的判讀方式是,這類玩意兒由兩個主要指標合成:
1.他們的牌坊指數,他們不可能過度砸牌坊,所以其說法還有參考價值。
2.金主們的接盤俠需求緊迫度,所以3a往往表示急需接盤俠。


1.評級沒下調,下調的是展望。

2.對於老百姓理解成為,我覺得你要跪,但是我也不敢保證我說得對。我還想告訴別人我覺得你要跪。

3.誰都知道得著陸,是崩還是平穩著陸,目前來看我覺得是小崩。

4.這只是對兩會經濟政策的一個回應,大概意思就是:我覺得你的改革沒啥卵用。 或者作用有限


評級這事兒主要還是債務國
中國是債權國!別忘了,最近都是別人欠咱錢,咱們放貸出去
所以,關鍵還是債務國的信譽良好,政局穩定!


不能怪他們,世道就這樣。

好了,這下你們明白了!


3A:急需接盤俠。
AA-:嗯,畢竟發展中國家。
A-1+(中國):給個C又怎樣?/手動滑稽


請看 《大空頭》 看完你就懂了。樓上說的好 事實都知道 分析靠數據說話 光一個評級說明不了什麼


推薦閱讀:

1998 年俄羅斯金融危機是如何解決的?
為什麼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亞洲的食品價格都在猛烈增長?
為什麼發改委這次上網電價的平均調整幅度比銷售電價平均調整幅度小?是不是該反過來?
都說現在產能過剩,為什麼物價還在穩步提升?
鋼鐵行業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之間聯繫有多緊密?

TAG:投資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信用評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