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朝時「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最近在看史記,原來以為在秦以前的最高統治者除了五帝都是稱大王的(受一些影視作品影響),但是看的時候發現王是周朝才開始稱的,之前一直是帝。
周人覺得「王」比「帝」的地位更高嗎?
還是覺得自己配不上「五帝」所以改稱王?
我查的資料裡面更有說,是因為祭祀時把人和神分開。
求歷史大牛解答
夏朝、商朝應該是稱帝又稱後,比如甲骨文里那些帝還有夏後氏、後母戊鼎,因為仰韶時代的炎王是女性,她們的男性王后則稱為帝,後世的解釋都是覺得太羞恥胡亂編的。至於周朝,因為他們是神農之後,又是炎族之後(尚紅尚鳥),炎族的神農頭銜和王頭銜很可能就是通過聯姻從周人祖先那裡得來的,所以稱王。你可以看看瑞顓頊這三個字的金文,瑞是一個頭戴山字冠的女性拿著王鉞,頊是一個頭戴彝族獨角頭巾的男性跪著拿著王鉞,顓是男性對著女性跪著,顓頊就是顓族的女婿王。
引《百度百科》
帝,di,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義:花蒂。
(2)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話中稱主宰萬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萬物的主宰 [the supreme Being]
是對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個境界之後的稱謂。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而這樣的人必然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導教化大家,於是所有人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由於後來人們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於是「帝」的意義發生變化,由原來代表道德修養境界變為後來的地位象徵。這是華夏文化的悲哀。才有了後來的所謂「帝制」說法。
戰國以前專指道德修養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秦以後為「皇帝」簡稱。《莊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商、周天子稱王不稱帝。公元前288年,齊湣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列國均已稱王,欲尋一更尊於王之稱號,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為後世人君之號。《史記》以《五帝本紀》為首篇,所載帝號,實系後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為君主稱號,帝遂為皇帝簡稱。
所以根本沒有貶,之前的稱為「帝」的都是神的存在。
後來的人當然不敢直接以神自居,只能為天子。
再後來的事情我就不說了,想必都知道的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族到東北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到清朝才發生,之前的明朝、元朝時候很少呢?
※為什麼元代這麼沒有存在感?
※為什麼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阻礙陸路上東西方的貿易?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
※新清史運動為什麼會在美國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