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匯資本在業內口碑如何?

大陸地區有沒有類似基匯的公司?


水貨一枚,從來沒回答過知乎的問題。為了體驗一把,試答一題,大家看看就好。

個人認為,內資地產私募基金並沒有能做到像基匯資本這個模式的。目前內資的房地產私募基金基本上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產基金,而基匯資本則更貼近國際主流基金的運作模式。


我就簡單的從基金運作模式的「投融管退」來分析一下「中國特色」與「國際主流」的差別:

1.
融資階段

我國地產基金管理機構GP的「中國特色」體現在,大多基金存在開發商背景(如信保股權投資),也有金融機構關聯GP(如信業基金)。然而,兩類機構在基金管理和項目開發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優勢,因此在融資階段很難吸引到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使得大部分內資地產基金資金來源停留在本土家族企業,高凈值人士,民營企業以及資產管理平台的渠道資金。

而基匯資本的投資者大部分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


2.
投資階段

表面上看,內資基金和外資基金在投資方式的差別並不大,然而實際操作中,內資地產基金的投資策略和方式相對單一。


私募房地產基金根據投資策略分,主要可以分為四類:Core, Core Plus, Value added和Opportunistic。INREV對四類基金的投資標的特性、收益來源和槓桿率的界定如下:

大部分內資基金採取機會型投資策略,主要是開發商為了單一項目或幾個特定項目的融資手段,資金主要用於開發項目啟動階段、拿地後開發貸款發放前、以及預售後按揭貸款發放前三個階段。


基匯資本目前投資亞洲(主要投資大中華區)的四隻基金的策略為Value added,它倡導的投資理念是:買入有加值潛力的資產,進行翻新改造增加價值後再賣出。基匯資本在中國大陸投資的項目包括住宅、辦公樓、酒店、服務式公寓、商場和綜合體等多種業態。

3.
管理階段

地產基金與普通股權PE的財務投資人不同的是,他要求GP有實際的操盤能力,開發商背景的GP對於開發項目自然是沒有話說,但是對於Value Add的部分,例如酒店運營、服務式公寓管理、商場寫字樓招商等環節,大部分內資地產基金是沒有運營經驗和能力的。

不得不說,想把項目做成不難,但想把項目做好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舉個例子,基匯曾經在三里屯附近改造過一家Boutique Hotel——極棧酒店Hotel G。酒店是從一個醜陋的乙級寫字樓改造而成的,整體設計靈感為六十年代懷舊的好萊塢風格,從外面看有點像魔幻城堡。入口及外立面的設計均別具匠心,採用別出心裁的茄紫色調,到了夜晚就可以通過客房窗口看到色彩斑斕的燈光,超級夢幻,每個房間的燈光可以由房客自行調節。

在投資階段提到了,基匯投資的物業業態類型非常多樣,且能在管理過程中把每種業態都做好,確實是很難得的。

4.
退出階段

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尚不成熟,缺乏機構投資者,基金退出變成了地產基金的一大難題,部分內資基金存在著一定的「自買自賣」現象,衍生出利益衝突問題。


PS:盈科翻新中


口碑很好。
大陸幾乎沒有中資能做這種併購改造運營管理升值退出的。外資的話有一些,比如凱龍瑞。
星浩更偏開發建設,我覺得不能和基匯相提並論。
幫你找一個做這一塊的專家來回答。 @毛拉


老闆帥。


來說說類似的吧.

類似的凱龍瑞算一個, 香港的管理團隊, 在大陸投資商業物業. 不過凱龍瑞應該是沒有住宅開發業務的.

新加坡的凱德通過各種形式(私募基金、REITs、住宅開發)介入中國的地產投資, 業務範圍都有重疊, 但是凱集團畢竟太大了, 不是很有代表性.

淡馬錫旗下的Mapletree現在有兩個China fund, 知道的投資上海的豐樹商業城, 是直接開發並運營的, 直接收購的目前沒有, 未來還不確定, fund比較大, 小的收購機會看不上.


GAW確實蠻有實力,廣州接手的項目經過2時間的培育,經營情況和租金大幅上漲,確實令一般的商場管理者吃驚。他們能做的不僅僅是實現資本的投資回報,而且對於中國龐大的商業存量來說,也是極佳的「資產盤活者」,潛力很大。


我的看法,國內地產只能做散售型的。所謂酒店、服務式公寓、寫字樓基本是沒法退出,或者經營收益極低導致的退出價格很低。地產基金做股權投資就沒有一個能做好的,基金的錢是傻錢,什麼狗屁運營增值,都是騙鬼的,不可能的事情。還是做做債算了。


推薦閱讀:

天使投資人要求占多數股份,並且要團隊承諾增長目標,這樣的條款常見嗎?
為什麼周鴻禕會說「對賭往往帶來雙輸的局面」?對賭失敗的幾率很高嗎?
怎麼給國家估值?
大家考CFA是報培訓班還是自學?
大家一般都用什麼方法給股票估值?

TAG:投資 | 酒店 | 房地產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