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的單品有時貴於組合定價,這是為什麼?

例如最近15元套餐是漢堡+可樂,但單個漢堡的價格為18元?


剛好課講到定價策略章節,順手把這個問題答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混合捆綁定價策略,在低介入場合下有奇效。我們可以在這裡分解下具體場景……
這一天你結束一上午的辛苦工作,一邊罵罵咧咧地抱怨啰嗦的上司和弱智的客戶,一邊走出電梯來到了公司樓下的肯德基。你覺得你必須吃個飽滿的漢堡包才能夠治癒疲憊的身心,因此一邊走向櫃檯,一邊掃視價目表上有什麼能夠引起你興趣的東西。然後,你看見了:

新出的什麼鬼漢堡,售價¥18。

小份薯條,售價¥10。

百事可樂,中杯¥8大杯¥10。

…………

這都是什麼鬼玩意!在外面一瓶裝可樂也才3塊錢!現在你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因為面對明顯不合理的定價,你正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在肯德基吃午餐

直到你看到了這個:

新品漢堡+中杯可樂,售價¥15。

…………

哈哈哈哈這群傻叉!兩個加在一起比一個還便宜,有便宜不佔王八蛋!你的心裡突然清晰起來,因為在這個時候,你正在思考是應該購買套餐還是應該分別購買單品,並且由於顯而易見的價格,你很快就得出了結論。

然後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下,你享用了一頓美好的午餐,充滿鬥志地回到公司里,內心還有一些殘留的做出購買決策後的成就感(雖然你自己可能沒有發現),感覺心情萌萌噠。

這個時候,之前看到的那些價格明顯不合理的單品,早已經被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現在能看出什麼了嗎?實際上,那些高定價的單品並不是為了讓你真的掏錢去買而擺在那裡的,它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給你一種暗示:購買套餐是非常划算的行為。在這種暗示之下,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實價值認知被擾亂,而在一種佔了便宜的心態下提高了對套餐的購買慾望,從而把問題從「我是不是應該購買?」轉變成了「我更應該購買哪一種?」。實際上,肯德基推廣新套餐的目標就在於此。

這種定價策略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水果公司在發布iphone 5s的時候同時推出了iphone 5c,由於5c缺乏亮點的設計和比較坑爹的價格,很多消費者從直覺上就認為買5c不如買5s,從而提高了對5s的購買慾望,使用的是一個原理。

在產品組合當中,不是所有的產品項目都一定必須要盈利,策略性地為某些產品設計戰略作用,從而提高產品組合的整體利潤,是定價策略中非常實用的技巧。

(圖侵刪,轉載請註明作者)


我也忍不了了
0,這個題目我很感興趣,在題目描述里補充了一些圖片,然後被這個人說成騙答案,我在他的題目評論里回復,被他屢次刪評論,只好開個回答,下面只是對此人說的,並不是答案。

1,我貼了實拍圖,你的麥當勞加盟條款在哪?拿出來亮亮吧,如果沒有,就是狗屁邏輯。
2,即使某一家麥當勞加盟店有這個條款,請證明中國大陸地區所有麥當勞加盟店都有這個條款,否則你仍然無法撇清你邏輯的狗屁性質。
3,即使中國大陸地區所有麥當勞加盟店都有這個條款,請證明這個條款的執行力度強於「行人闖紅燈罰款」,否則你亦無法撇清你邏輯的狗屁性質。
4,我不僅僅是claim你的邏輯狗屁,而是能夠相當程度地prove你的邏輯狗屁,在此基礎上我才conclude你的邏輯狗屁。
5,說你邏輯狗屁不是人身攻擊,攻擊對象是邏輯,不是你,承認吧,你的邏輯就是差。
6,你狂妄無知,胡亂說別人P圖,我有理有據,證明你邏輯狗屁,怎麼叫五十步笑百步?
7,你也提不出什麼乾貨,只會胡攪蠻纏罷了。
8,不要再刪評論了,顯得我前言不搭後語,被你陷害成邏輯不通算誰的?
9,我有沒有胡亂罵人,知友看到了自有公論,你沒必要刪,刪了是心虛,懂?
10,想舉報你也可以舉報,不攔著。


我來補充一個很有意思的價格組合

上圖可以看到,單買5號魚柳堡(或10號)是10港元,套餐是34元。如果買1號六塊麥樂雞套餐或者3號套餐是23元。也就是說如果想買5號或10號套餐,應該單買再加1號或3號套餐,然後將麥樂雞或辣脆雞腿堡扔掉。@周星桔


意外被邀,我來試試。
周星桔的理論是沒錯的。捆綁定價還有一種說法叫搭售。搭售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銷售價值。簡單直接講就是,也許買可樂的朋友,看到這個廣告,就會衝動購買可樂+漢堡套餐呢!但感覺重點不在這裡,因為一般搭售的價格是高於任何單品的價格的。

漢堡單品價格高於搭售套餐價,推斷可能原因如下:
1.18元漢堡的上市定價,可能會讓顧客聯想到與競爭對手的更高端產品比較(抱歉我很少吃這兩家,對價格也不太關注)。同時是為了促銷降價留好餘地做好鋪墊。
2.15元充電寶套餐活動促銷,每個套餐補貼了3元以上的營銷費用。
3.這個促銷方案不知道是否經過市場測試。但個人感覺顧客比較後,會對18元的定價產生質疑。不過也有可能更多人會感覺是個漏洞,如周星桔論述沾便宜心裡產生衝動購買。


這是思考過消費者決策的高手定價,我來說一個類似的經歷。

大概上周,我媽讓我去買糖果,這麼低投資回報率的活動我當然是用最快的速度解決,於是我去了家附近的百佳買,既然來了,就一併買一堆東西囤著吧,隨手拿了一包5件裝的"出前一丁"(香港的速食麵),18.5元,我下意識的認為多包裝的定價一定比單包裝分開買便宜,所以就拿起閃人沒多看一眼。


沒過幾天,我發現我上次順便買的魚肉燒賣很好吃,想再買來吃,於是我又去了百佳,然後路過發現出前一丁的單件售價是3.3,8件24.8,心想:媽的之前買虧了,反正我也得吃,又買了8包。

OK,這裡注意了,我說它是高手定價,並不是因為它比我之前買的便宜而再買,而是真的囤貨而已,試想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場景和我不同,這種的小眾消費場景怎麼可能成為高手定價呢?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想到了,一個正常消費者假如他要買幾包出前一丁囤貨,在他準備決策時看到3.3一包和18.5五包,一眼就能看出買五件獨立包裝更划算啊。可是,反正都買5件了,再多3件又更優惠,錢也不多,就再拿3件吧。

此定價利用了消費者自以為聰明,以及《影響力》的拒絕-退讓原理。而且無知的消費者還感到佔了便宜(速食麵的單位成本和貢獻利潤,你懂的),覺得自己聰明沒有買五包裝的,什至他們會發到社交網路炫耀或吐嘈定價(麥當勞就經常被吐嘈定價),事實上他們又免費幫百佳和出前一丁做了廣告。比如我


至於價格歧視,爛大街就不談了


定價策略1:單品漢堡18元,組合漢堡加可樂15元。
單品價格其實是個幌子,不會有人買單品,如果我想只吃漢堡不喝可樂的話,買組合然後把可樂扔掉就是。給出單品價格的作用是,讓買組合的人覺得這個價格很合算。對比一下定價策略2;

定價策略2:單品漢堡12元,單品可樂3元。

品牌策略,「漢堡+可樂」是麥當勞的品牌標籤,所以在定價的另一個目標是刻意讓顧客鎖定「漢堡+可樂」,形成顧客在味覺和口感上對麥當勞的品牌識別,單品漢堡或是單品可樂無法使顧客提高對麥當勞的識別度。
類似「85度C」,應該刻意經營的品牌標籤是「85咖啡+凱撒」。


謝邀~我感覺應該主要還是為了新品的推廣吧,首先當你只想要購買一杯飲料時,你會發現不需要加多少錢就可以獲得一個18元的漢堡,這種便宜應該大部分人都會去占。然後這種奇怪的定價可能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對比原理讓人感覺到這個東西似乎比其他東西更加實惠,進而偏向於買這個套餐。目前還是經濟學小白,只能以我的理解來說下,不知道該用什麼專業辭彙~


就是利用我們佔便宜的心理。但是這種組合併不是隨便用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產品的成本結構,其實可樂的利潤要遠比漢堡多得多,因此用這種組合的方式,引誘你購買套餐(基本是除了傻子,沒人會單點)。
它可能漢堡不賺錢,或者賺的很少,但是可樂的利潤就大了。

那為什麼單點的漢堡卻那麼貴呢?
其實這個單點的價格虛高,有兩個目的:
一是引誘你買套餐
二是顯示出自己的身價。因為我們的心理認知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你確定廣告上面的18元是單個漢堡賣價而不是組合前總計原價?


組合定價是促銷價格。單品定價是常規價格。
這樣定價有利於吸引客流,規模化降低成本。你本來不想吃麥當勞的,結果看到15塊的重重滿足餐組合忍不住去買了。重重滿足餐組合的銷售量超過其它單品很多,既帶動了總銷售額,又將銷量集中在幾個重點產品上,促銷的目的就達到了。


飲料定價的毛利率高,低價一點有利於銷售數量


組合價(主食+飲料)+薯條=單買價+薯條配飲料價


這個很簡單,也很好理解!
自己不經常去麥當勞,具體價格不是很清楚,舉個例子:(價格不準)
可樂一杯盈利1元,雞腿盈利2.5,漢堡盈利2元……如果單賣雞腿只盈利2.5元,如果漢堡和可樂一起賣,可以盈利3.5元,不單賣少盈利一元,但總體還是盈利;或者還是盈利2.5元,價格低了,銷量就上去了,照樣是盈利增加!
謹記:巧買哄不了拙賣的!


使用捆綁銷售和價格歧視可以增大福利,特別是在公司具有一定壟斷力的條件下可以增加消費者剩餘和公司收益。


也許是因為,組合套餐更容易把顧客留在店內,而在吃的過程中,看到桌面和牆上的廣告,更加容易再點其他的東西來吃。而單品,顧客可能拿著就直接出門了,二次消費的可能性比較低、、、、、、


全社會歧視單身狗的具體案例?


這種情況也很好理解,有時候是為了促銷!
而且大多數時候,同樣的一個漢堡裡面的雞肉塊,有可能是切兩半,做兩次使用!


大概是讓人覺得撿到便宜了吧…有個朋友以前在一家小快餐店打工,據她和我說,她家無限續杯的奶茶如果我想喝回成本,估計可以喝吐兩輪…到什麼時候我們都是干不過奸商的(開玩笑~


蟹腰 @Zampeli Diana 雖然我也不知道你怎麼會邀請我。

首先,組合價格比單品低是一種很常見的營銷手段。
不太清楚內地的麥當勞最新活動,所以手動谷歌了一下。發現這是與小米跨界推出的一個營銷活動,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叫做充電飽,目前在北上廣深等地的麥當勞購買此套餐還可以免費借小米充電寶充電 (嗯,我不是廣告),享受優惠是貌似要出示一個電子券?如果是的話,那麼很好的解釋了價格歧視。

1、價格歧視很好的區分了消費者的不同種類,對於打折信息敏感的,有時間可以花在搜優惠券的人群自然會選擇電子券

2、價格歧視幫企業增加了利潤空間,不知道這個優惠,或者嫌麻煩且不在乎那點錢的人群並不會特意選擇電子優惠券

其次,接著簡單來說一下為什麼要捆綁銷售。

1、組合價格低於單價,可以增強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支付意願
很有意思的是麥當勞每次推出的便宜套餐都喜歡用新品來做組合,一方面是提高了顧客購買新品的意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顧客對於新品的接納度。

下圖表示在單獨和捆綁銷售的兩種情況下,消費者需求的改變

2、組合降低了交易的搜尋成本
消費者不用費心費力的站在菜單牌前思考怎麼組合,麥當勞作為一個快餐巨頭,很主要的一點就是給顧客提供標準化又快速便捷的產品。對於時間有限並且選擇困難的消費者,組合讓生活更美好。

最後,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並不知道這個產品的真實成本與利潤,所以麥當勞可以選擇高利潤的產品出來做促銷,並同時讓消費者覺得賺到了。除此之外,因為與小米的合作,看上去更像一個話題製造,搭配上提供小米充電寶免費充電,還有微信搖一搖的一系列營銷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增加目標消費者(年輕群體)的用戶粘性,比方說,作為大學生來說,對於價格敏感度要稍微高一些,有時間搜尋電子優惠券,並且喜歡網路新鮮事物。

貌似說的有點遠,那麼就這些吧。


咦,為什麼邀請我回答這麼難的問題?默默地看了眼自己的金融專業,在腦海中搜索了半天,額,臣妾真的不知道啊!卧槽,四年學習付諸東流……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最近在準備心理學的考試,然後我就試著用心理學的來解釋下。
買東西呢,可以算一個決策,而我們的決策往往有三種啟發策略,
1,可得性啟發。就是比如飛機失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於是我們會覺得坐飛機比坐汽車危險多了。
2,代表性啟發,比如我們一說警察,馬上想到警察叔叔,而不會考慮警察阿姨。
3,錨定啟發。就比如在這裡,我們去麥當勞或者肯德基買東西去啦。我們的錨定點就是他們家的價格。
一杯可樂8元,實際上已經比外面貴很多了,但是當我們看套餐價格的時候,不知不覺把可樂的價格錨定在8元。比如一個套餐15元,包括一杯可樂,一個漢堡,我們就自覺地一算,認為漢堡的價格是7元。再與他們家漢堡的價格15元比較,頓時覺得,好便宜啊……

因為我們比較的對象是他們家的價格,而不是實際價格,所以套餐價格好像是便宜,其實本來就是因為單品的價格並不便宜。
進店買東西的人,稍微那麼一算,立刻覺得,買套餐合算。本來你只有一分餓,兩分餓的人,本來只想買漢堡或者買飲料的人就乾脆買套餐了。然後,你懂的。

所以我覺得問題不是套餐價格便宜,而是看起來便宜了。
我是業餘的啊喂……如果後期我能想到經濟方面的回答,我一定補充。


推薦閱讀:

薯條 番茄醬為什麼是標配呢?
為什麼肯德基在中國做的比麥當勞牛,在全球又比麥當勞落後?
麥當勞對於麥咖啡續杯的規定是怎樣的?
你們對於麥當勞改名金拱門如何想法?
麥當勞真的是靠做地產賺錢的嗎?

TAG:麥當勞 | 產品定價 | 定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