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了粵語歌后覺得普通話的歌都覺得很失色了?

從陳奕迅開始聽粵語歌,現在覺得真的是非粵語歌不聽了,這是粵語本身的語音特色原因還是港樂的水平就更高一層呢?


說發音,說辨識度,說風格,說了這麼多,都有可以說的理由。
但題主說從陳奕迅開始聽起,可能在試聽量確實不是太多。

正如樓上有些朋友所言,你聽得太少。
可能題主聽得不少,卻還是對粵語歌深愛不已情有獨鍾。如果不是階段性的三分鐘熱度現象,那應該是粵語里的部分特質打中了你的心房。

我最早是聽國語歌的,小時候在家裡都是聽早期台灣的校園民謠,類似於蔡琴抱著木吉他,和潘安邦,邰肇政和施碧梧那些人唱著一首首金韻獎的名曲,再不就是羅大佑侯德健李宗盛陳升的稍微深刻的內涵作品。 當時覺得簡直是天籟:天真爛漫的童年,脈脈含情的你的眼神,淡淡哀傷的光陰的故事,深刻精闢的愛人同志, 清新到無以復加的如果。。。。。

再後來,讀初中了,開始慢慢進入叛逆期了,血液里的躁動因子作祟,每天想著怎麼不老實。那時,我記得很清楚是初二上學期,由於成績優異,但弔兒郎當,每天喜歡翹課和翻牆院。然後跑去縣裡為數不多的錄像廳去看電影。。。。。。大部分都是港片。 幾乎是那段時間,我那早早輟學去深圳打工的堂哥灰頭土臉地回來了,也帶回來一堆磁帶。
好傢夥,全部是盜版的二手磁帶。基本上都是beyond的,也有少部分郭富城的國語磁帶。
應該說beyond里要宣洩的憤怒,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時我的需求。 而我當時僅僅簡單地以為這種怒吼,這種反叛,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真正的rock"n roll。
這種思想直到復讀考上大學後開始系統全面地接受粵語文化和廣東歌的洗禮才得以轉變。

本來是湖北人,在廣東打工學習包括生活直至現在超過十年,從對粵語一無所知到現在頗有研究去香港給內地遊客作翻譯,我對粵語歌的認識算是進了一大步。
而且基本上從鄧寄塵,鄭君綿的粵曲時代,到許冠傑,仙杜拉的粵語流行曲開山時代,再到後來的黃金時代,直至式微的新千年之後,基本上他們大多數的代表作和所出的專輯,我都按圖索驥一一聽過,近幾年的新歌一出我都有聽。
不過現在的我,可能依然片面,依然膚淺,但我發現,自己了解的還是太少,不懂的依然是太多。
我到現在仍然不清楚單立文黃良升蘇德華的chyna(藍戰士前身)樂隊與後來台灣的國際組合chyna(以唐龍為主)的代表作《within you「ll remain》有何聯繫,我依然不大清楚有些生僻字在粵語里發音的多音問題(如譚詠麟的《霧之戀》的爍),我依然不清楚很多飽含廣東本土文化的俚語構成的粵語辭彙的字面含義。。。。
但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依然深愛著粵語歌。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以前我是這麼以為,其實根本不是。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你未知的領域,不一定比你已知世界要更加精彩,但一定比你的已知世界要充滿生命力。因為你沒有觸及,沒有探索。

————————————————
————————————————
這個分界線用來說明粵語歌雖然是我的深愛,但依然有個回潮,從粵語歌再到國語,再到後來留學日本,接受大量日本流行樂文化,特別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五輪真弓,玉置浩二,中島美雪,德永英明,谷村新司為代表的他們。再一次讓我心悅誠服地領略到音樂的魅力。
之後我又從日文歌轉向英倫風,以前的復古潮,甲殼蟲,約翰埃爾頓,唐麥克林,威猛等等。最終又從英倫風轉向國語,華語正統。重新審視李宗盛羅大佑陳升的作品,同時也學習早期的大陸搖滾和民謠類,直到近來的宋冬野,李志,堯十三和被噴出翔的好妹妹。。。。

最後,還是安靜地躺在了粵語歌的搖籃里。

音樂是很美妙的事,不用糾結水平高低,不用懷疑自己的直覺。
相信現在,你就打開那些歌,慢慢聽。
那是極好的事。


粵語歌手裡只有王菲的國語歌可以讓我改變這個看法。
王菲的一曲雙詞,國粵語兩版都不相上下,甚至有的歌詞和唱法也讓我感覺國語完爆粵語。
百年孤寂—守望麥田;
有時愛情徒有虛名—心路;
紅豆—償還;
乘客—花事了;

王菲的國語歌讓我覺得可以和粵語歌媲美,當然最大原因是因為林夕的填詞不落俗套,加上王菲的聲線空靈婉轉。
「臉」「新房客」「英雄」「四月雪」「感情生活」「矜持」「棋子」「人間」「彼岸花」「美錯」等等等,讓人慾罷不能。
林夕敢在王菲身上試驗一切詞作,因為王菲有資本有條件,王菲敢唱。

粵語本身具有音調優勢,而且目前大多數國語歌的詞作水平參差不齊,也沒有粵語填詞要求多質量高,但是也不能看低國語歌,至少在有質量的填詞人和作曲人的配合下還是有很好的國語作品。
一首好的國語歌,我認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歌詞符合歌手的氣質;
2.曲風符合歌手的氣質;
3.歌手能完美詮釋這首歌的感情。
比如還有李榮浩的「喜劇之王」「模特」


沒錯,我就是歌詞控!


就以陳奕迅為例,很多歌都是國粵雙版。我覺得白玫瑰和紅玫瑰缺一不可,new order和last order同樣精彩,甚至覺得愛情轉移比富士山下更打動我心。

可是當聽的更多,就發現粵語的歌詞更加深刻。因為Eason畢竟是香港人,為他寫歌的詞人也多是港人,尤其他最為大家稱道的歌詞,基本出自兩個偉文(Wyman林夕)之手。

他們比大陸詞人優秀在:一、寫愛情的角度更刁鑽與血淋淋,而愛情就是這樣極端的東西。試想《無人之境》這種宣揚出軌的,《裙下之臣》《低等動物》這種宣揚肉體大於責任的,《尼古丁》這種會教壞青少年吸煙(偽)的歌,怎麼可能出現在大陸的大眾流行市場上?火起來的話人民日報之流也必然會寫文章批判這種頹廢不健康的態度。
二、在愛情之外關注於人生的歌非常多。從主題比較直白的《沙龍》《苦瓜》《陀飛輪》到最近謝安琪專輯裡出現的《獨家村》與《家明》這種表面談愛情其實在說政治的。反觀國語歌我現在能想到的只有比較主旋律的《春天裡》,然後?真的想不起來什麼是深刻談人生的。談政治更是想也別想了。哦,對,是有的,我們有紅歌,嗯!

所以撇除粵語地區對粵語歌的認同感更強之外,我覺得國語歌輸在了詞的深度上。所以很多國粵雙版的歌兩版都棒,但畢竟香港詞人寫國語沒粵語那麼拿手吧。

其實有某幾首歌不要帶入粵語發音的先入為主,比如盧巧音的《落地開花》,你試著用普通話唱出歌詞來,會發現也很好聽。


非也非也。

反對以上主觀猜測題主聽不懂粵語的回答。我想題主已經到非粵語歌不聽的地步了,那麼題主應該也像我一樣,對於粵語是有些濃厚興趣的,應該已經遠遠不止只是聽旋律的地步了。

我本身也是粵語歌愛好者,接下來就以我之意,度題主之勢了(??ω??)

粵語有有九個音調,語音收的比較多,音律婉轉悠揚又比較含蓄。我剛開始接觸粵語的時候,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好聽。一門語言,如果一開口就能讓人覺得好聽,那還能有什麼其他要求么!

粵語與國語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畢竟不是母語,了解粵語之後對歌詞中的表達會有新奇感,這也是增加興趣的一個原因。

作詞的因素上面各位已經提到了,林夕,黃偉文等都是粵語詞人,所做粵語歌詞有諸多經典之作,許多國語歌都只是為了滿足大陸市場的需求,應市之做,意境自然差了一品。但也有例外,比如Eason的〈不如不見〉與〈好久不見〉,〈明年今日〉與〈十年〉,〈紅玫瑰〉與〈白玫瑰〉都各有各的美。但有些如〈完〉與〈夢鄉天空分外藍〉,請恕臣妾做不到,實在欣賞不來後者→_→

還有一個原因是粵語歌壇的發展沒遇到什麼明顯的阻礙,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對沒有錯,就是大陸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那啥大革命念小紅本的時候,粵語歌發展非常快,開山鼻祖如許冠傑,徐小鳳,他們的歌今日去聽,還是悠揚動聽。也難怪我的廣東話老師說粵語歌壇已死,這些年再沒好歌了_(_^_)_ 所以粵語歌底蘊深厚,可能也是吸引人的一個原因。哎~好像有點扯遠了→_→

但是我覺得題主還是不要放棄國語歌啊,盜用王導的意思,拳有南北,歌有南北么?音樂乃是沒有界限的,國語歌中也有很多熠熠閃光的佳作,如果只是聽粵語歌,未免有些狹隘了。

希望題主盡享音樂之美╰(*′︶`*)╯


1. 人才。從許冠傑黃沾鄭國江盧國占林振強劉卓輝潘源良潘偉源周耀輝林夕黃偉文李俊一等一大批流行曲詞人大家一路走來,為粵語歌詞提供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對粵語填詞的大力開發,使粵語填詞成為一種成熟的語言,同時也為粵語歌詞作出較高的標定,對後來者提出較高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劣質口水歌出現的概率。而台灣方面能上相同等次的大概只有羅大佑李宗盛李焯雄,大陸方面好像還沒有耳熟能詳的填詞人。
2. 粵語有9聲,而國語只有4聲。如果用歌詞對旋律來採樣,4聲的失真率比9聲大很多。所以填得好的粵語詞聽起來比國語詞更朗朗上口。我作為一個成長在粵語區但自小在學校接受普通話教育甚至大多數時候都是用普通話思考的人,在不看歌詞的情況下聽一首新歌,粵語歌我大概能辨析95%,而國語歌只能辨析80%。不過粵語有9聲會使填詞變得難很多,因為可以用的字就少了很多,所以我說填得好的粵語詞才朗朗上口。填不好就很容易出現李榮浩《李白》中的「模仿」,聽起來就是「魔方」;《爸爸去哪兒》的「大樹」填成「大叔」,活生生的亂倫感。
國語作為一種更簡單的填詞語言卻少有優秀作品,是講不通的。相信隨著大陸的發展,肯定會有大量優秀國語詞出現的。但目前來說,粵語詞始終如一地代表著華語流行歌詞的最高水平。


我現在也是這個狀態。

高中時,偶然在小夥伴的手機里聽到了Beyond的《海闊天空》,當時的感覺是"這啥歌啊這麼好聽"然後知道了歌曲名字,一直單曲循環的聽,還拿個小本記下歌詞,天天模仿發音,再後來全面開聽Beyond歌曲,四子時代的歌曲百分之八十基本都聽過上百遍了得,去KTV基本點的都是他們的歌,現在一到冬天下雪時大腦自動播放《長城》^O^,當時我對陳奕迅的了解還停留在《十年》上呢。高中的我應該是伴隨Beyond歌曲成長的,在失意的時候總會響起「前路是哪方,誰伴我闖蕩」。

大學期間,我姐推薦給我聽《浮誇》,當時聽完大呼過癮,然後就重新認識了一下陳奕迅,《富士山下》《K歌之王》《明年今日》《打回原形》《人來人往》等等開始大量聽陳奕迅的歌曲,由陳奕迅又知道了林夕,黃偉文,再然後楊千嬅,古巨基,容祖兒,鄭秀文,薛凱琪等等歌手。因為喜歡粵語還加入了學校的粵語社團,雖然還是說的不標準…

在寢室基本上天天拿電腦放粵語歌,搞得我室友無意間也能哼哼出歌曲調來,問他你咋會呢,答 都TM你天天放那些歌能不會嗎?!!!

如今去KTV基本我都陳奕迅的歌曲,例如《與我常在》《人來人往》《時光倒流二十年》等等,反正唱到過癮拉倒!

我只是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國語歌的歌詞太浮躁了,都情情愛愛的,我愛你你不愛我這樣的,只是打個比方,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注重質量,何時能達到兩個偉文的境界啊!
先寫到這…


不請自來,說一下我聽粵語歌的過程。

第一首粵語歌是陳奕迅的《苦瓜》
「珍惜淡定的心境 苦過後更加清
萬般過去亦無味但有領會留下」
聽到這裡我頓了一下,感覺說到了心坎,從此,歐美和國語我都放棄了(不是嫌棄而是想深入挖掘粵語歌)

從此我的iTunes里,所有粵語歌必須全部加上歌詞。

我一開始像樓主一樣,只聽陳奕迅,後來慢慢地,不滿足於此,楊千嬅,謝安琪,張敬軒,古巨基,鄭融,梁漢文等等,再到最後洪卓立,周柏豪,麥浚龍,側田等等(張國榮不是不喜歡,只是準備日後深入挖掘)從一開始只看歌詞,後來會看作詞人是誰,林夕,黃偉文,林若寧,小克,開始品詞,也不算品,就是想想意思,感受意境,不得不說,以前聽歌真的是旋律,而粵語歌帶給了我全新的樂趣,讓我知道聽歌真的是可以如此全神貫注的事。

客觀來說,我理論講比較小白,跟大神肯定無法比較,粵語的詞句可能在普通話的角度看來,可能看起來會比較不同,反映出來的就是可能說是,高大上?因為好多粵語歌的用詞和順序跟我們略微有差,而這就會讓我們覺得有一種不一樣的韻味,比如:

陳奕迅《遠在咫尺》
「一起這種藝術 若果只是漫長忍讓
應感激忠心的伴侶」

謝安琪《年度之歌》
「良夜美景沒原因出了軌
來讓我知一切皆可放低」

張敬軒《春秋》
「我沒有被你改寫一生怎配有心事
我沒有被你害過恨過寫成情史 變廢紙
春秋只轉載要事 如果愛你欠意義
這眼淚 無從安置」

第二點,粵語歌詞確實有他自己的獨特魅力,不得不說幾位填詞大師的筆下工夫真是嘆為觀止,有時候看歌詞就像看一篇小說,發人深省,而林夕的手法更是上佳,我聽了許多,反而找不出最好的作品,因為頂尖的作品真的有不少,或者說是很好的作品,而黃偉文也是如此,風格與林夕不同但是同樣震撼,林若寧新生力量,詞柔卻也別有韻味。
比如:

梁漢文《新聞女郎》:
短短几百字概括的如此精鍊堪稱年鑒,更是兩條支線串起整篇作品,我認為這可能是我覺得不論是曲還是詞都是上佳的作品(不喜勿噴)
「一點鐘我獨坐客廳 等新聞報導
這晚正是我的生日 但求天天天氣好 你已變先成主播做得好
可欣賞到你風度 但你切勿麻木 想看到你的笑容 我是你的觀眾」

楊千嬅《再見二丁目》
只能說感同身受
「原來過得很快樂 只我一人未發覺
如能忘掉渴望 歲月長 衣裳薄
無論於什麼角落 不假設你或會在旁
我也可暢遊異國 放心吃喝」

總之,我有許多粵語金曲想給大家推薦,粵語歌曲非常有魅力,而對於我來說,我覺得粵語歌最大的魅力在於,你可以品,它擁有這種高度來讓我產生共鳴,讓我有了新的樂趣,比如當我經歷了一件事,再聽,會有更加不一樣的見解,這就是一種新鮮感,粵語歌魅力就在於詞,它讓聽歌變成了欣賞。

以上。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

粵語的歌詞在粵語有這樣好的聲調基礎上,可以進行創作發揮的方向更多,可以更好的讓詞曲契合。

另外一方面,你可能是因為聽不懂,就像英語一樣。由於你聽不懂,所以你潛意識裡會把曲不自覺的放大化,而因為你聽不懂粵語,那麼也就成了曲,自然會覺得粵語歌更好聽。

但我個人還是覺得是因為粵語豐富柔和的發音才讓你有這種感覺。推薦聽一下林夕作詞的曲,像楊千嬅的《少女的祈禱》和王菲的很多歌都非常好聽。粵語歌壇因為早前是很活躍的,那個時候優秀的曲和詞人也有很多,所以有很多經典的作品,張國榮,李克勤,Beyond之類的由於粵語很早前就有了,所以我國的很多詩詞的讀音和粵語很接近,也會讓你覺得粵語歌猶如讀詩一般。

推薦感受一下樑逸峰同學的粵語詩朗誦!那叫一個飽滿!那叫一個有感情!鬼畜了都完全可以hold住ヽ(*′з`*)?


對樓上很多回答認為愛聽粵語歌是裝逼表示不贊同。粵語確實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用語習慣,非粵語區的人如果有一定文化功底,領悟到漢語簡潔凝練的傳統,在猛然看到粵語歌詞時確實會有很親切的感覺。要具體完整地說起來可能會很長,包括有人提到的精品率、發展水平、文化習慣及人群等等,有空再分析。


我宿舍來了個講普通話的騷年,不會聽粵語,但經常聽BEYOND的音樂,我個人是很喜歡BEYOND的音樂,那騷年,邊聽還邊唱,他不會唱粵語,就看著字幕唱普通話,不知道怎麼的,我聽慣了BEYOND的粵語歌,聽他這樣唱,聽得有點彆扭,有點揪心。。。。


前面的答主所說的,粵語的九聲六調和粵語填詞界兩個偉文的深厚功力,其實已經很全面了。那我就從歷史及文化教育的角度講講粵語樂壇為何發展的這麼好吧。

從歷史角度,就不得不提「逃港」。中國建國後曾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及1979年爆發了4次大逃港。其中的原因結合當時的中國歷史我們就知道了。而逃港的人中,不乏各界的精英及知青,這樣就導致了香港各界的文化水平的提升。而像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及羅文都是眾多逃港者中的一員。詳細的關於逃港歷史可以翻翻某一期vista和維基百科上的資料。

而從文化教育的角度我們可以看看兩個偉文,一個畢業自港大中文系,一個香港中大社會系,雖然後者並非畢業自與填詞更為相關的中文系,但也算是受過極其良好的教育的。而從他們的詞中也能看出他們語言功力深厚。


鍾情粵語歌的人骨子裡一定是帶些文藝(非貶),且對文字的要求較高的人。


我就是要答這種問題

我是十分忠實的粵語歌迷,在初中的時候接觸,高中三年每天都離不開,深夜要聽粵語歌才能睡著(我就是文藝(*^__^*) 嘻嘻……)。
我看來,粵語歌比國語歌更勝一籌,在於粵語歌詞的強大的敘事能力,還有其多個韻腳的押韻方式。
人嘛,最喜歡的就是聽故事,粵語歌的故事性極強,現在的人容易多愁善感,而現在的歌壇更是以情歌為主,想想,一個飽受失戀之苦的妹子在深夜聽到「何不把悲哀感覺假設是來自你虛構」(出自陳奕迅」富士山下「)這種句子,心裡肯定會有所觸動,說不定哭的稀里嘩啦,但是一個回想,咬咬牙就痊癒了呢。再試想,一個純情的備胎在深夜女神說」洗澡去了「就沒有音信後,突然聽到這一句」沒有得你的允許,我都會愛下去」(出自謝安琪「鍾無艷」),會不會把自己感動得不能自已呢?(最後還是單身狗)
粵語歌唱起來很棒,在KTV中唱粵語歌有種較為高端的逼格,實在是裝逼必備。
推薦一首粵語歌吧

想起細雪終於要化烏雲
才能漸漸挽回體溫
想起你這施捨過我的人
大概在札晃 跟她抖震
在小樽的臂彎中抱緊
恨你習慣 習慣將美夢循環
你每次 面對北海道夜欄
可否錯返我們時間
你在何地 若然在札晃可想起我
假使記起 但求念到當天怎過
舊布景 侶伴其實差不多
何以同途換不到好結果
我是寒命 熱情就似雪花般飛過
那斷腸地 舊愛新歡也都走過
幻想你內疚到知錯 心裡沒法好過
難陪著我至少也 珍惜我
願你愉快 願我張不開雙眼
我怕冷 讓我冰雕的心瓣
跟堆砌的雪人流散
你在何地 若然在札晃可想起我
假使記起 但求念到當天怎過
舊布景 侶伴其實差不多
何以同途換不到好結果
我是寒命 熱情就似雪花般飛過
那斷腸地 舊愛新歡也都走過
幻想你內疚到知錯 心裡沒法好過
纏綿盡了 你竟加倍 挂念我
愛莫能助 熱能未夠大家一起過
新歡砌磋 舊人未理解怎出錯
舊布景 侶伴其實差不多
何以你下決心冰封我
我是寒命 熱情就似雪花般飛過
那斷腸地 舊愛新歡也都走過
幻想你內疚到知錯 心裡沒法好過
完全被你 那些足印 踩死我
想起細雪始終葬身江河
難怪未凍醒我

——衛蘭
作詞人:林夕


不少知友說題主聽歌太少,我覺得題主是多慮了。
兩地樂壇的產值可以比,規模可以比,影響力可以比,但說到音樂水平層次,
左小祖咒跟陳奕迅怎樣比?
韓紅跟陳冠希怎樣比?
五月天跟LMF怎樣比?
人生苦短,覺得粵語歌好聽,多聽一點,掏錢買碟就是了,不需要找一個貌似客觀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或其他人。

在這樣的事情上分高低,真的沒有太大意義。
謝邀。


我覺得是因為粵語歌的歌詞更加凝練意味更深吧,有時候一句粵語歌詞能表達出國語十句都表達不出來的意思。


普通話音調和韻都不適合填詞。。。很多國粵雙詞的歌國語版都會迷之拗口


覺得提主也說得有理啊
wymen和夕爺是港樂填詞界的大咖 水平不需廢話 正是因為母語是粵語所以寫出來的粵語歌詞更深刻 更有味道 寫作時對文字的運用更自如吧 怎麼說也是母語思維下的歌詞
另外 港樂的發展比國內音樂界早 填詞界也一直並驅發展 以前黃霑的歌詞也很出名 現在的林若寧也很不錯
總覺得港樂的歌詞也有些香港小情小景的特色 一詞一句很生活化 但慢慢咀嚼非常有味道


已經沉湎粵語歌太久,有wyman和夕爺的詞,粵語抑揚頓挫的發音,中意的歌手嗓音,怎麼能不迷戀


粵語界的填詞真是普通話歌比不了的


樓主認為台灣音樂產業比香港差嗎?


推薦閱讀:

說出你最中意的冷門粵語歌?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講述親情的粵語歌?
張敬軒的《青春常駐》怎麼樣?
如何評價陳奕迅的《明年今日》?
來幾首最有記憶的最愛的粵語歌?

TAG:歌詞 | 流行音樂 | 粵語流行音樂 | 粵語歌曲 | 粵語歌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