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公司文化是怎樣的?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商業研究所,更多「商業」、「公司」、「行業研究」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和其他的頂尖投行有何不同嗎?

還望有過親身工作經歷的人前來說說。


投行界的人員流動極其頻繁,今天我挖你一個MD,明天我偷你一個VP,這也導致各頂尖投行(高盛,大小摩等)之間的區別比大多數人想像得要小很多很多。

關於公司文化
高盛會向所有新員工(以及客戶)宣傳其所謂「經營準則」(高盛十四條,見Goldman Sachs: Our Principles),其實無非是諸如「誠實守信」「客戶至上」「追求卓越」之類的泛泛之談,是某個大partner某天看電視的時候一拍腦袋覺得應該搞這麼一套東西讓大家學習,類似我國的X榮X恥(誤),相信這樣的東西每個投行都會有,儘管高盛總是標榜自己的Business Principles多麼的Outstanding。假如非要說高盛的文化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我覺得那源於其新世紀以來坐穩的投行龍頭老大的地位,導致高盛員工更容易自命不凡一些。

關於工作環境

  1. 高盛的總部大樓建築優美,地理環境優越,從物理環境上來說是無可挑剔的,夜晚下班來到十一層的食堂遠眺西邊的晚霞和自由女神像也是在高盛工作很獨特的體驗。
  2. 但同時,在四十多層的樓裡面擠下了一萬多高盛員工(而且佔了將近一半人數的前台部門集中在8層以下),讓人覺得這個地方永遠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假如你不是被工作佔據了全部思緒,還有一點閑心來觀察周圍的一切(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會有這種狀況),你會覺得自己其實只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機器中可有可無的一個齒輪,被千千萬萬其他的齒輪推著運轉,即使自己離開了也馬上有新的齒輪頂上來。
  3. 而且,由於投行業務的複雜性,一個人在高盛隨機遇到另一個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能他們不能隨便聊工作(比如一個屬於投行部,一個屬於交易部,他們之間談工作是要申請的),還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可能這兩個人根本無法聽懂(也根本不感興趣)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高盛工作是很孤獨的,一萬多人,你能說上話的很可能只有你的十幾個同事和幾個上司。不過我想這點在大多數投行也是一樣的。

關於辦公室政治
不管高盛多麼喜歡標榜自己的結構多麼「扁平」,多麼有「創業氛圍」,它仍然是一家以利潤為導向,由最最最典型的商人和金融家領導的投資銀行。記住這點就夠了。

關於待遇和福利

  1. 各級別員工的底薪和其他大投行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一家漲了其他家基本上肯定會跟上。平均獎金肯定會比別的投行高一些,但這只是因為高盛在更多的業務上做得更好一點而已。假如有一天大摩成了第一投行,平均獎金也會比高盛更高。
  2. 「高盛合伙人」的頭銜之所以被稱為「華爾街之冠」(據說是通向上流社會的鑰匙哈哈哈),也是由公司業績決定的,並不是說高盛的制度有多麼特別。
  3. 除了底薪和年終獎,高盛的其他福利基本上聊勝於無,比如加班到八點可以報銷晚餐,加班到十點可以坐公司門口排隊的林肯回家,周五可以穿休閑裝(其實還得穿襯衫)相信不比其他投行差,也不會好很多,比起矽谷來肯定差出十萬八千里。
  4.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的食堂比我們學校的食堂強(這句話信息量很小。。。)。

關於員工質量和難進程度

  1. 像其他大投行一樣,高盛是一家數萬員工的大公司,所以員工水平難以避免的也是參差不齊。
  2. 但高盛的大多數員工都還算比較優秀的,低級員工至少也是名校中的普通生以上,或是普通學校中的佼佼者;而老員工的水平範圍更大,有當一輩子VP混吃等退休的幹活人,有從別的地方挖來的年輕有為前途無量的領導者。
  3. 關於進高盛的難度,因你想要競聘的崗位而異。好組與壞組之間的差距遠大於高盛和街上任何一家大投行之間的平均差距。
  4. 總體來說,高盛(前台部門)的初級職位是頂級學校中上學生的不錯選擇,但基本上肯定不會是頂級學校頂尖學生最好的選擇。

結語:
說了這麼多,基本上想表達的就是,高盛的公司特點和文化,基本上就是華爾街上頂尖大投行的特點和文化,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差別遠比公司內部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要小。還有就是高盛對很多不了解高盛的人而言是個如雷貫耳的地方,在那裡工作聽上去非常牛逼;對於在大多數業內的人來說,也只不過是一個眾多不錯的選項之一而已,職位組別在挑選工作的時候都比「高盛」這個名字重要得多。

------------------------
更新:
補充一下高盛的部門劃分:
高盛總共有15個部門,其中有五個前台部門(Front Office),負責為客戶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

關於前台部門的職能和業務劃分,這張圖說得很清楚:

  1. 投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簡稱IBD):也就是上圖中的Investment Banking業務。很多非金融界的人士會把投行和投行部混淆,其實投行部現在只是投行繁雜業務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賺錢的部分。投行部主要負責企業股權融資(Equity Underwriting)、債務融資(Debt Underwriting)、併購收購重組諮詢(Financial Advisory)等業務。一般來說,在所有初級員工中,投行部員工是最辛苦Hours最長的。(見MI這篇文章A Day in the Life of an Investment Banking Analyst)投行部是純正的賣方部門。
  2. 證券部(Securities Division,簡稱Sec Div):也就是上圖的Institutional Client Services。主要負責做投資機構的交易中介者和做市商。金融危機前,證券部還有自己的自營交易業務,所以是買方賣方混合的部門。但是新法案出台後投行被禁止參與自營交易,因此自營業務要麼被單獨剝離出高盛,要麼變成了做市業務,所以現在證券部也是純賣方。證券部按交易產品分為兩大塊,固定收益、貨幣和商品(Fixed Income, Currency, and Commodities,簡稱FICCS),以及股權(Equities,簡稱EQS)。證券部目前是高盛最賺錢的部門,目前的高盛總裁Lloyd Blankfein和主席Gary Cohn都是證券部出身,分別曾經是銷售(sales)和交易員(trader)。
  3. 商業銀行部(Merchant Banking):也就是上圖中的Investing and Lending。這塊業務我不熟悉,不多說了。
  4. 投資管理部(Investment Management Division,簡稱IMD):也就是上圖中的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管理部是一個買方部門,主要職能是為客戶管理資產,進行投資,旗下管理著幾千億美元資產,擁有自己的PE(私募)和VC(風投)組。
  5. 全球投資研究部(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簡稱GIR):上圖沒有,鏈接見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負責為客戶研究投資市場並給出研究報告。GIR在五大前台裡面比較特殊,它不產生利潤,但是仍然是直接面對客戶的。我認識的在GIR工作的人看上去普遍要比其他前台部門的人快樂一些。

此外,高盛有十個中後台部門(Mid/Back Office),負責為前台部門提供支持和輔助:

  1. 行政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是高管們的文秘部門。
  2. 金融部(Finance),管理公司本身資產狀況。
  3. 合規部(Compliance),負責保證一切經營活動和員工行為合法合規。假如你收到了Compliance的郵件,那估計是你幹壞事了。
  4. 人力資源部(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員工績效,招聘以及其他瑣碎事宜。
  5. 內部審計部(Internal Audit),負責高盛內部的財務審計。
  6. 法務部(Legal),負責公司內外一切有關法律的事宜。比如被美國證監會起訴這種事,就由法務部處理。對內經常和守規部合作。
  7. 運營部(Operations),輔助前台部門落實交易,轉賬,推出新產品,進入新市場。
  8. 實業管理部(Realty Management),主要負責管理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地皮。
  9. 服務部(Services),負責提供衣食住行之類的服務(食堂、旅行、醫療、文檔管理)。
  10. 技術部(Technology),負責開發公司使用的技術平台,提供技術支持和維護。是一個苦逼部門。

作為高盛客戶描述一下旁觀者感受。

我接觸過的前台人員:清一色名校背景,除了合伙人年紀幾乎沒有超過40的,全身包裹知名品牌,儀錶堂堂,熱情友善...某日中午一起出去午飯,在中環的十字路口我低頭看下路抬頭在一群群黑西裝里找不到他們兩個,因為,所有人的背影都一樣...

後台人員:一人對著兩個電腦,脖子夾著電話,還要抽空來握手,嗯,也是儀錶堂堂,熱情友善...

從他們專業的笑容里我分明看到他們腦子裡同時有幾個CPU在轉動,看到他們努力藏起來的疲勞和情緒。

香港總部在長江中心68樓,電梯飛快,樓里掛著各種名畫擺各種古董,坐在典雅的會議室里,看著窗外維多利亞灣來來往往的船隻,我感受到的不是愉悅是壓力。

慢慢熟悉之後,他們告訴我,平日接觸的客戶大多是企業主或互聯網界的,溝通非常有代溝,心裡也總是很起伏。他們開玩笑說自己是金融藍領,感嘆自己入錯行。確實,我的朋友們都不是名校畢業,和高盛見面都穿成個閏土樣喝著西瓜汁,從外表看真的跟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但是投資過程中我發現,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真的不如我們果斷和勇敢。

這一切總是令人迷茫,究竟讀書是有用還是無用?

所以,在這一行能長久的,除了專業水平,內心也是強大理性的。

看了評論我來補充一下。

我和我的朋友們,也都是有正經學歷的,只是大部分就讀的不是頂尖的名校。

借用一位年過七十的前輩的話,有的人讀名校是為了今後進入某個圈子,有的人是為了今後打破一個圈子。我們接觸到的投行的人們,比較多是前者。

----


擁有華爾街最好最認真的後勤部門,可以抵抗颶風 :)

2012年的颶風桑迪過後的曼哈頓下城西岸,唯一還能亮燈的就是高盛總部。

The Hideous Inequality Exposed by Hurricane Sandy (鏈接只是圖片來源,跟本文無關)


高盛跟其他投行最大的不同,就是永遠在辦公樓外面找不到高盛的logo,而且除了極少數公益活動之外(10,000 Women和10,000 Small Businesses),全球範圍內也看不到一則帶有高盛logo的戶外廣告。


一個比喻,其他投行是有稜角的多面體了,高盛是表面上是圓的,其實是不規則多面體無限趨近於圓,你們體會一下


依個人經驗,講講對高盛的整體感覺:
一、論職業地位、尊嚴,掃地以上的,基本上都叫總裁、董事。
二、「高盛」,講到底還是一個品牌效應,一個合伙人帶著幾個小年輕,可以收你幾千萬上億,而你還願意給。很簡單,「高盛」說一句,市場反應是相當強烈的。如果是一間上市公司,做了一單併購重組什麼的,高盛美言幾句,人民群眾都會說這是高盛說的,我們趕緊買買買。
而大陸很多中介機構,機構眾多、競爭惡性,加上諸如Goldman、UBS等外資機構在大陸活躍強勢多年,所以只能在夾縫求生。久而久之,越來越沒有職業底線,淪為很多企業渾水摸魚的好幫手。是的,能賺些快錢,但你想挑戰那些老品牌,登天無異。
三、諸如高盛這類大投行,確實集聚了太多金字塔尖的人物,辛苦歸辛苦,但在裡面待上一些年,世界觀、大局觀還是蠻不一樣的。
高盛的文化是怎樣的,前面有幾位兄弟姐妹都介紹過了,但是高盛這種文化及氛圍帶給我們的,尤為關鍵的,是一種包容。
一個小孩,如果從小開始,他/她的身邊,就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有信伊斯蘭教、印度教、回教、天主教等等。這個小孩,他/她在聽別人說什麼阿三開掛、黑人區好可怕、波斯地區不要去啊什麼的,或者聽到別人評論你們南方人怎麼怎麼地、你們北方人怎麼怎麼地,應該都會嗤之一笑。
因為他/她從小,身邊就有各種文化氛圍熏陶下,一起成長的好朋友。


一個員工對於一個公司的文化的感覺,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所在的組以及帶你的人。個人經歷來說,當時所在的PWM(私人財富管理組)內部就有十幾個團隊,由不同的MD領導,每個人的領導風格不一,作為分析師的體會就大不相同了。我屬於的團隊里有每天穿著精緻、踏著12厘米高跟鞋進來的女MD,合作起來看大方向,細節把控很少;有思維非常敏捷以及細節控的猶太人MD,每次彙報就需要triple check,而且還要準備非常細緻的supporting doc,因為他會抓住一些數字刨根問底。


之前說的那本叫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 網上有大家自己搜吧,就不一一發送郵件了。

簡單答一下吧:

我在美國office,主要在salt lake, New York, New Jersey 也呆過。
1)分部門,前台很難進,後台稍微容易點,但整體來說很selective。
2)員工都很拼,高效。我們經常說,一個request其他投行拖拉幾天,我們就會立馬research去做。下班後主動加班做project大有人在。
3)每天很緊張,很忙。精神要高度緊張。
4)的確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螺絲釘,高盛像個大機器,少了你也不會怎麼樣,多的是人想進來。
5)儘管標榜自己體制多扁平,我覺得氛圍有點官僚吧。
6)待遇,高盛出了名的摳,誰用誰知道!

總結一下,高盛非常高效,大多都很聰明,幾乎沒人混水摸魚工作吧,不管哪個部門都很拼。

但是大投行,其實都差不多。忙碌,門檻高,想進來基本都是名校高材生。


大家把高盛過度神化了,高盛其實就是個大坑!!!

先看看幾個血淋淋的教訓:

1999年3月,高盛首席投資策略師Abby Joseph Cohen向CNN表示:「2000年會同1999年一樣,經濟和利潤會擴張,股市會持續上漲」。然後2000年爆發了史上最大科技股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全年下跌30%,大量科技類企業一年之間股價下跌90%,並在幾年內破產倒閉。[1]

2001年,高盛通過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使希臘在賬面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2009年,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凸顯,隨後逐步發酵,整個歐洲經濟動蕩,青年人失業率超過20%,希臘更是高達50%以上。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子公司因同高盛進行石油期權交易,導致出現5.5億美元巨額虧損,公司破產,明星總裁鋃鐺入獄。中航油新加坡子公司於1993年設立,從2名員工34萬新幣起步,凈資產在2003年達到1.28億美元,貿易收入在2004年達到19億美元,為國企海外發展的典範明星。然而,10年努力與榮耀,短短几個月,一切清零。

2007年12月4日,高盛首席投資策略師Abby Joseph Cohen向CNBC表示:「2008年將類似於2007年,市場良好,2008年年底標準普爾指數將達到1675點,相比今天的1463點上漲14.5%」。[2]實際上,2008發生影響全球的金融海嘯,年底標普指數為903點,下跌了38%。由於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為前高盛總裁,在危機期間給予高盛極大地支持,使高盛免受致命衝擊。

2015年4月20日,A股大牛市正酣,股災臨近,高盛不但沒有提出警告,反而還發文「證監會收緊槓桿:對市場的有益控制,短期影響有限」,同時「強力買入海通證券H 股。」15年4月22日,海通H股收盤價達到歷史高點25港元,隨後一路下跌最低至9.4港元,至今股價仍腰斬為12.5港元(截至2017年7月30日)。

這裡免不了說一下一個知名受害者。近期新聞熱點Mr. G曾在2015年跟UBS借錢重倉12.5億美元豪賭海通H,結果在2015年7月不幸被強制平倉,巨虧5億美元。不知道他是否是因為獲得了高盛的點撥。

2017年3月,由高盛保薦上市的輝山乳業,渾水稱公司嚴重造假,股價一天之內暴跌85%,多少人多年的心血,一夜清零。(作者本人,公眾號投資感恩,被小坑了把)下面是輝山乳業的招股書。一定要放大看,仔細看裡面的牛,大家來找茬,會有驚喜。

高盛的這些行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企業對個人產生巨大衝擊,國家動蕩(歐債危機)、公司破產(中航油)、企業家鋃鐺入獄(中航油總裁)、企業巨虧(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積蓄一夜清零(網路泡沫、08危機、2015 A股股災、輝山乳業)。

人生那麼長,難免會遇到這種陷阱,一旦陷入,將對生活產生巨大衝擊。如何識別並躲避?

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教一個普通人、投資小白,用最簡單的方法如何識別高盛的陷阱。

高盛分析師 vs 投資小白

不得不說,相對於投資小白,高盛分析師具有碾壓性的優勢,表現如下:

強大的行業及財務背景。高盛作為華爾街頂級投行,高薪、招聘嚴格。高盛的分析師通常是頂級名校畢業,擁有較強的財務分析能力,還有不少人是該領域的博士。即使沒有相關行業從業經驗,由於長期研究行業,對行業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擁有種類繁多的分析工具和資料庫,比如彭博、Capital IQ、路透、Factset、Dealogic等等。看任何一個數據只要敲敲鍵盤2秒鐘搞定,可以進行非常複雜的數據分析。

他們可以進行現場調研。高盛分析師可以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去上市公司進行現場調研,同上市公司高管面對面溝通,了解最新動向,去上市公司全國各地的銷售渠道進行盡調檢查。

高盛的優勢如此強大,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財務不熟、行業了解不深、沒有資料庫、也沒有辦法現場盡調,怎麼辦?

不怕。

***********

樂視網案例

由於大家對樂視網或多或少有點關注,本次就取樂視網的案例進行分析。

高盛從2011年開始給樂視寫分析師報告,直到樂視於2017年4月停牌,高盛在2017年5月停止給樂視寫報告,期間寫了近60篇報告,內容翔實豐富,不乏各種插圖,大家感受一下。


有數據有來源,言之鑿鑿,有理有據。如何識別陷阱?

高盛的樂視網陷阱

讓我們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高盛對樂視的評級如何。

根據彭博的數據,高盛自2015年來的評級基本都是買買買的節奏。不但沒有警示股災的風險,反而還在2015年4月給了樂視網90元的目標價。


而樂視網歷史的最高收盤價是多少?80.35元。


要是信了高盛的話,90元以下一直加倉,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發現這是個陷阱,如何在當時能否發現呢?

***********

高盛陷阱的早期識別

閱讀了高盛對樂視發表的近60篇報告,有以下發現

1. 錯得離譜的預測

巴菲特在1999年致股東的信中,針對投資銀行的分析報告做了如下評論:

「而在這其中最有趣的是,這些報告對未來幾年的盈利預測都相當明確,不過要是你問問編造這些報表的投行分析師,他們自己投行下個月的盈利預估,他馬上會露出警戒的神色告訴你,產業與市場的狀況是如何變化多端,以致於他無法妄下定論。」

分析師們對上市公司的預測言之鑿鑿,卻無法對自己日夜工作的公司進行明確的預測。

讓我們來看看高盛的分析師預測是否靠譜吧。

我根據手頭的報告,儘可能選擇年初所發表的報告,並樂視實際情況進行比對

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規律,2011年開始,高盛並不看好樂視,預測數據一直低於實際數據,但是慢慢地,這個態度逐漸有改觀。2012年開始利潤同管理層的接近,接著越來越樂觀,2016年3月底預測數字比實際數字高出了87%。

2016年連本年的數字都無法預估,如何預估更長的時間?

結論:這是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看看分析師過往預測準不準,就可以有個判斷。

2. 不停調整的估值方法

「當成績惡化時,自然就會有另一套標準跑出來解釋原因,就像是射箭手先將箭射在空白的標靶上,然後再小心的將紅心畫在箭的周圍一樣」

——巴菲特1982年致股東的信

高盛在2011-2014年的估值採用PEG方法(投資小白先不用關心什麼是PEG)

然而,到了2015年10月,高盛採用了另一套比較奇怪的估值方法。大概意思如下:

計算出2020年(也就是5年後)的每股收益A

用A乘以2020年的預期市盈率(高盛選擇39倍),算出2020年的股價B

將B按8%的資金成本折現到現在,算出現在的價值C。

那麼問題來了

連本年度的利潤都無法準確預測,怎麼預測5年後的利潤?

為什麼是39倍市盈率?

為什麼是8%的折現率?


2016年11月,樂視資金鏈緊張,高盛一看苗頭不對,從買入評級降為中性評級,估值方法也跟著改變。這一次,估值方法就簡單多了

預測2018年的每股凈利潤A

用A乘以30倍市盈率,算出2018年的股價B

用B對比現在的股價,看看有沒有上升空間


結論:巴菲特已經說了,哈哈。

3. 忽略市場上質疑的聲音

樂視自上市以來,質疑聲就從未斷過。但我查看了高盛近60篇報告,均沒有對這些質疑進行過明確的分析。

盈利問題:為何土豆優酷等大型視頻網站都是虧損,而樂視能夠盈利並上市?

收入提前確認:樂視網一次性計提多年期的樂視會員費,而不是按年計提。樂視網不少會員為2-5年期,理論上應該將會員費收入平攤到各年,但樂視卻將多年的會員費收入一次性計入當年的報表。巴菲特最喜歡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有這麼一句話:「急於確認收入經常是存在重大危險的跡象,而且這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費用拖後確認:樂視網購買的影視版權採用直線攤銷,而非加速攤銷。而實際上,人們通常喜歡看新的影視作品,一旦播出,該作品的變現能力將加速下滑。

少數股東權益為負數。通常情況下,打個比方,A和B合夥開企業,A佔80%,而B佔20%。經營1年凈利潤100萬,A分到80萬,B分到20萬。而在樂視的報表裡,樂視作為A,居然可以分到120萬的利潤,B作為少數股東虧損20萬。這種不合商業邏輯的現象,樂視沒有給予解釋,高盛也沒有懷疑。

樂視的歷年利潤如下(百萬元人民幣)


小結:搜索投資標的負面信息,對比投行分析師是否針對這些問題給予回復,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4. 歷史上的股災或重大事件是否給予警示

「老話:『其他人正在這麼干所以我們必須也干』,這在任何行業都會出問題。」

——巴菲特2011年致股東的信

雖然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嫌疑,但這不妨為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在採納一個分析師的建議前,看看他在過去股災、重大事件等,是否人云亦云,是否給予獨立正確的判斷。

***********

上述4條簡單的篩選標準,不僅適用於高盛,也可以作為考評其它投行分析師靠譜度的基本標準。

實際上,不只是高盛,絕大部分投行分析師在2015年股災前都盲目樂觀。可以參考我上一篇原創文章:中金中信高盛華泰麥格里集體看好,A股千億級美金的互聯網公司將橫空出世!!!

願我們不再踏入高盛的陷阱。

歡迎大家轉發,讓更多人免受高盛的之苦。

[1] http://money.cnn.com/1999/03/18/markets/moneyline_intv/

[2] https://www.cnbc.com/id/22101808

作者:感恩投資

鏈接:https://xueqiu.com/7626638088/89702927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一名前外匯局官員,接觸過一些投行,高盛感覺就是「絕對的精緻的自私自利者」聚集的地方,業務能力最好,個人素質最強,內里最不易琢磨。換我,會把最傳統的業務給他們,有些含糊的只給值得信任的partner。官二代好多,在fix income團隊里遇到過一個拉丁美女,是阿根廷財政部長的女兒。


七大姑八大姨:在哪裡上班呀?
答:高盛。
七大姑八大姨:高盛?噢蠻好蠻好。民企現在也發展的很好的,就是一直要跳槽哦,還是像我們家XX在國企上班穩定點哦
答:嗯。。。


前銀行ibd工作,現長期和高盛ibd合作,在自己接觸範圍內說說自己的理解。

1.ibd和securities division業務區別很大,人員特徵區別明顯。ibd前台部門人員普遍很好很nice,很熱情很有活力,起碼看上去是的。securities的人感覺明顯差一截。
2.業務水平高,效率非常高。任何request都會基本在第二天得到答覆。這是其他幾家無法時刻保持的。也因此,和gs建立了穩定的關係。
3.善於說故事並穿插軟營銷。很多時候,是gs推著你去開展project,而非自己的意願。
4.我也覺得有關係的頂級人才不會去投行,就算去了ibd,也不會像普通前台人員一樣累。很多時候他們的工作場合是酒場飯桌。不像我以前把拿命換錢當作是成功的捷徑。
5.投行是服務業,提供建議和架構,僅為真正賺錢的人提供特定範圍的服務,所以,這樣一說,誰是大佬也就自然而知了。


2016.8.17更:
剛和高盛的合作夥伴吃過晚飯,其實高盛也不過是有名的金融機構而已,香港的房子也是買不起,Par也去租房子,來到大陸也會因為飯菜便宜多吃點,也會覺得累和疲憊,也不知道未來去哪裡、幹什麼。


建議你直接看《高盛帝國》,GS的企業文化太交錯複雜了,有大才子也有原來當黃牛的,這個公司給我的感覺就是,打不死的蟑螂越漲越大,最後成了精了


高盛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器,運作高效,人才濟濟。跟其他投行最大的區別是對員工福利特別重視,例如晚上加班過10點會有包車接送,人情味十足。


先碼。考慮到自己曾經面試高盛的時候經常來知乎搜一搜這樣的問題,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那些對加入高盛有興趣的人。利益相關:Securities Division Prime Service @ NYHK

各樓回答的內容大多都是針對trading, strats等中國人比較多的組。然而如果僅僅通過這些組了解高盛的文化,難免存在一定的倖存者偏差。這些組代表著一部分高盛的文化,但是並不代表全部。畢竟做trading和strats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

其實高盛各個部門的風格和文化是很不同的,甚至天壤之別。Prime Service的文化相比於Securities Division下的其他組很另類。可能是因為Prime Service很client facing,大家都很友善,而且也很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工作的心得。比如說,很多人都會準備一張小紙片,上面寫著自己崗位的key business model,這樣如果有年輕的同事(Like me)來請教,他們就會拿出這張紙來講。很多人的紙都爛了。這樣的team culture,在高盛securities division很少見。不知有沒有熟悉Interest Rate Product,equity derivatives組的同事來談一談culture的另一個極端。高盛的每個組在招intern和full time的時候,會考慮你的業務能力如何,但更會考察你和這個組的文化是否相符合。

然而高盛作為一個整體,各個組織之間也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就我的經驗來看,高盛的文化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部分:

  1. 責任意識。高盛希望每一個員工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有足夠多的自信,並且能獨當一面。在高盛工作,你可以有缺點甚至短板,但是一定要有別人無可替代的強項,這樣別人可以來以來依賴你。和走獸比飛行,和飛禽比奔跑的競爭方式是行不通的。優勢可以有很多:對某一國家的了解、公眾演講、某種經歷等都算是強項。我認為是一個人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他能不能在高盛留下。
  2. 社交文化。在高盛實習的時候,我可能會每天花費3個小時以上和其他人社交。社交的方式包括:請同事喝咖啡從而在組裡混熟、坐在交易員旁邊觀看交易等等。我曾經在實習生開會的時候看到旁邊的一個實習生用一個excel表格整理自己和每個人聊天的筆記。表格上清楚地記錄了他上次和每個人聊天是什麼時候。當較長時間沒有聯繫了,他就會再發一封emai來follow up。

就這樣。歡迎私信!by Matilda


公司真正的核心部門不是MBD、不是Securities、不是IBD,更不是IMD,而是合規和法務。

而入職第一天的合規培訓就告訴你,沒有媒體關係處的許可,不可以在社交網路上談論公司。

這就是為什麼只能看到連業務原則和MBD都不清楚的高票答案。


一家很可怕的公司,上通政府,下達普通企業,人才濟濟,歷史悠久,規則嚴明,傲世同行。
擁有嚴明選拔晉陞機制獎勵機制和歷史悠久的合伙人制,由於薪水豐厚,人才大多來自名校。員工要經歷多次面試方可入職,歷任領導出自殘酷競爭得來。
人才,高盛幫,培養過美國兩任財長,州長,離職員工遍布政商界,乃至其他大公司老闆,華爾街大佬的典型代表。
僅中國,柳青(滴滴總裁),劉熾平(騰訊總裁),張欣(SOHO中國創始人),王冉(易凱資本創始人)等一大批人才出自高盛。
高盛為了照顧員工,出資建學校方便員工孩子上學,待遇可見一斑。
高盛既是美國發達金融業的縮影,也是美國金融霸權的縮影。
最後,高盛目前最大自然人股東是——沃倫巴菲特。


高盛員工三萬多,大摩員工五萬多,收入水平相近,利潤高盛更高。


聽微觀經濟老師講,09年豬肉價格暴漲,CPI啊股市啊出現了一系列變化,就是高盛策劃的……頓時有一種敬?畏感。


頂尖投行們其實都差不太多。高盛總愛宣揚自己的partnership的獨特性,其實和其他公司宣傳自己的teamwork團隊合作沒有任何兩樣么。
福利,小夥伴們無一不表示公司真是太摳了啊啊啊啊,錢都是省出來的吧!美國還能十點包車,讓不在美國的真是覺得好嫉妒!
員工,和其他頂尖投行差不大啦,沒覺得高盛有比別的公司更優秀,人都是跳來跳去么。


推薦閱讀:

投行里的員工來源分幾種?都是做出什麼成績才能進入投行的?
想去外資的投資銀行工作,需要做什麼準備?
畢業之後,是拼去大投行的機會好,還是直接去小投行好?

TAG:高盛GoldmanSachs | 投資銀行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