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冷戰期間美軍可以輕鬆打敗朝鮮,卻在越戰中陷入泥淖?
是否北越的軍力要遠遠高於朝鮮人民軍?
本人父親是原廣西邊三師的,本人從小在憑祥軍屬大院長大,所以對越軍的事受父輩影響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但不敢班門弄斧,只是說說我個人粗淺理解。
首先政治上,越南北面放話出來「東亞的38線是我們的底線」 「南亞的17線也是我們的底線」「請你們尊重各方利益正視雙方關係」。 於是乎美國自始自終都是在清剿而不是進攻。
軍事上, 北越胡志明小道的各種滲透讓美軍頭疼。 我膚淺的認為,美軍「蛙跳」戰術我個人感覺著實不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當時美軍在戰術部署上感覺是被動的挨打,完全沒有戰略主動權,無非是 轟炸,固守,短促突擊。 這一點中國的援越顧問看的極為透徹。所以,指導思想基本上是打完了回去修整,然後接著來打。美軍偵查上也是摸不透越軍化整為零,迅速集結的這套玩法。美軍在政治上的顧及導致軍事上這種畏首畏尾的打法在軍事上很是被動,用力無處使。 而北越也是腦子有病的節奏,發動群眾路線基本不上心,完全的依靠兩個大哥的各種援助花別人家錢不心疼的節奏,各種耍流氓。穿插深入不計後果的「師團級拼刺刀戰法」。用坦克攻城。用優勢兵力盲目出擊不考慮自身給養。說實話這玩法有點太不把自己兵當人。若美軍在政治上孤注一擲加大兵力投入,撤出 雨林接觸區,固守南部平原地區,以點帶面分割防禦,再以靈活機動性牽引越軍在平原地區作戰,不追只打的節奏,越軍會很難。畢竟南越地區群眾基礎說實話並不是很好。
最後談談我們自己是怎麼對付越南的, 西線我不了解,東線上基本上打的都是正規兵團作戰。穿插,突入,合圍,拔點。基本上以瞬時強大的優勢火力使對方被迫在成建制時被大量殺傷,且不與其膠著,79突入一下後即回撤。 但是由於我們的通訊和指戰員經驗素質上的欠缺導致一些損失但是不是太嚴重。 到81年法卡山,扣林山的邊境戰和後面的輪戰越軍就更吃虧了,邊境戰完全拼火力拚國力,這種消耗戰越軍幾乎所有的戰爭經驗都毫無用處,山頭作戰怕左翼被切,拔點作戰又無炮火持續支援。(據說是窮,炮彈貴。可是我們要麼不開火,開火就是排山倒海地動山搖)
最後私下的乾貨就不黑了 小時候見過最可笑的是,平時父輩都能把我們帶上前線營部玩,而營部後面才是炮兵陣地。 新來輪訓炮兵居然在憑祥那哭哭啼啼搞誓師大會,喝壯行酒,只能說炮兵想太多了,它們打一炮然後就算參戰了。再後來就聽說有個371炮偵被摸了。炮兵確實不如步兵可愛呀。(這是私貨,勿噴。)
越南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有熊貓,同樣,美軍打敗金大胖很容易,跟志願軍杠上之後日子一點也不好過。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大國搞不定蕞爾小邦,往往是因為背後有另一個大國的黑手。比如大英帝國VS布爾人,前期有德國人下黑手給了布爾人不少槍炮和顧問,連後來的首相丘吉爾都被俘了,之後歐洲各黑手懾於大英帝國的淫威,沒繼續援助,布爾人就悲劇了。再比如蘇聯VS阿富汗,美國出錢,中國出無縫鋼管,巴基斯坦出運輸,戰鬥民族磕了一臉血也沒搞定阿富汗。
越南軍隊的戰鬥力其實不算弱,主要還是中國人教的好,打法國人的時候,越南那戰術簡直要把中國派去的陳賡大將活活氣死,多次要撂挑子不幹。比如東溪之戰,越南軍隊為8個步兵營,3個炮兵營,法軍僅2個連,越軍人數20倍於法軍,結果法軍居然撐了3天,因為越南指揮官竟然採用添油戰術,面對據點的火力點一批批死再一批批上,最後中國顧問團怒了,強令越軍停止攻擊,改用土工作業結合抵近爆破炸毀敵人的火力點,終於攻克法軍據點,消滅法軍260餘人,自己傷亡500多人,法軍還有12人突圍成功。陳賡後來早早離開越南估計也是怕自己晚節不保,不過經過一系列的學習,越南軍隊戰鬥力還是有了極大的提高,獲得了游擊戰的終極奧義,但是他們的軍事建設完全畸形,表現為不重視後勤,因為中國給了越南極大的幫助,武器糧食要多少給多少,活生生把越南人給慣壞了,這也為之後的中越衝突埋下了伏筆,越南多年之後才體會到沒有後勤是多麼痛苦。在有中國全力幫助越南回血的背景下,越戰中美軍的困境是無解的,除非把北越的男人全部殺完,不然北越軍隊回到後方休整個把月就能捲土重來,但是如果佔領越南全境,勢必會打破中國的底線進而激怒中國,如果中國像抗美援朝一樣干涉越南戰爭,那麼美國又將陷入更大的困境,從美國捲入越南戰爭開始,它的悲劇就已經上演,這場戰爭從政治上而言就是不可能勝利的,不管美軍努力與否,都無法徹底消滅北越軍隊。而這場戰爭的勝利標準,對於北越而言,異乎尋常的低,只要不死就算贏了。
越南背後有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支持,美國既不能給予北越毀滅性的打擊,也無法肅清南方的越南共產黨力量(西方語境中的越共指的不是越南共產黨,而是以越南共產黨(當時叫勞動黨)為核心和主導的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其武裝力量,),完全沒有取勝的希望,並且承受不了在越南長期打下去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不得不從越南脫身。
武元甲大將可以表達這樣的決心:「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美國能么?
但美國在越南的失敗,是政治上的失敗,不是軍事上的失敗;是戰略上的失敗,不是戰術上的失敗。如果說越南是在軍事上打敗了美國,這是錯誤的,因為連黎筍同志都不敢這麼說。他1979年1月19日在《關於軍隊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是這樣表述的: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在國土上粉碎北京侵略軍(這不同於對美國,我們打敗了其侵略意志)。
黎筍同志自持有蘇聯的支持,對於同中國作戰,信心是十足的, 「中國武器比我們差,軍隊人數多,但是在我國領土上作戰,數量不會很多(我們有蘇越條約。)」
越軍總政治局主任朱輝珉1978年10月在《談保衛祖國戰爭開始階段的戰略決心問題》時也講:「粉碎敵人在主要方向上使用150萬人的第一梯隊的戰略決心……從一開始就粉碎敵人的侵略企圖……第一線取勝,誘敵深入是錯誤的。」
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朝鮮戰爭中國介入晚。越戰可是一早就進去了,還有17度線底線加持。
您不會真以為耗死美國人全是靠越南人吧?朝越都是大國的較力場。
上面有個匿名用戶打了 @西風獨自涼 的臉,我再補個刀:
美國對李承晚的態度:
「李承晚總統是一個自信心很強的人,而對於具有不同意見的人則不能容忍。自從1945年他回到朝鮮的那天起,他就吸收了一批具有極端右傾觀點的人,而對那些不怎麼太走極端的政治領袖的意見則堅決拒絕。(美國)軍政府的撤銷,使他可以肆無忌憚地以專斷手段對付他的反對者。我倒不在乎李承晚的警察採用怎樣一種方法來搗亂政治集會和壓制政敵,我深切關心的是李承晚政府竟然不顧席捲全國的嚴重通貨膨脹。然後我們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沒有選擇的餘地。」
——《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考驗和希望的年代1946-1953」,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版,385頁
美國對紅色高棉的態度:
「(1979年初)美國和泰國當時都是越南的敵國,他們從「我的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這一信念出發,全都承認、支持並繼續提供武器給紅色高棉和波爾布特,波爾布特的殘忍政府繼續在聯合國代表柬埔寨。」
——[美]羅茲.墨菲:《亞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8章第7節「血跡斑斑的柬埔寨」「1979年1月,越南——對幾年來紅色高棉打擊在柬埔寨的越南人以及襲擊越南邊界做出反應——侵入了這裡所稱的柬埔寨,推翻了波爾布特政權……華盛頓並不是因柬埔寨噩夢結束而表現出任何形式的興高采烈,而是不加掩飾地表露出不悅,因為可恨的越南人控制了柬埔寨,並且因驅逐了恐怖的紅色高棉而獲得了聲望。」
——[美]威廉.布魯姆:《誰是無賴國家》,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72頁「就在紅色高棉被驅逐後不久,美國開始為他們提供食品、財政援助和軍事幫助。」
——[美]威廉.布魯姆:《誰是無賴國家》,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73頁「美國也成功地維護了紅色高棉在聯合國中的柬埔寨席位,雖然他們的政府早在1979年1月就不復存在。直到1983年他們還佔據這一席位。」
——[美]威廉.布魯姆:《誰是無賴國家》,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74頁
美國人確實有著理想主義的情懷,但是做起事來可是踏踏實實的現實主義。
朝鮮、越南、甚至是阿富汗,為什麼久拖不決,好像打不死的小強?因為他們的背後統統站著一個沉默不語的中國,利用國境接壤,中國給這些國家從武器彈藥到人員戰術指導,做到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支持!最可怕的是,全民皆兵的戰略輸出。我想除非把這些國家的人民都殺光,否則作為明面上的入侵者,美國永遠不可能達到所謂的戰勝,只會不斷在這失血最終斷送既得利益。這也是中國當年為什麼差一點就解決越南,戰勝印度,卻到最後放了手,原因無他,前車之鑒,佔領成本太高了!!有其他敵對勢力在背後給予同樣的支援,這些都心知肚明。除非對這個國家人民抵抗信心實行摧毀性打擊,不然那就是有一場人民戰爭的海洋。多少強國因此斷送了自己的國祚,誰都耗不起。
美軍打正規戰,目前來看是天下無敵的。裝備水平和金錢水平基本碾壓其他國軍組成的聯軍。
美軍當佔領軍打治安戰,和世界上所有打過治安戰的軍隊一樣,就是兩個字,悲劇。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正規軍,突然幹上了警察部隊的活兒,不彆扭就怪了。
朝鮮戰爭上半段,仁川登陸救南朝鮮於千鈞一髮,這是正規戰,碾壓,沒啥說的。
下半段,被志願軍連打了三悶棍之後穩住陣腳,四五次的反撲讓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兩者都打出了水平打出了風格(南朝鮮部隊和其他聯合國軍還是算人的)。這也是正規戰。當然是有限制條件的正規戰,雙方有都默契地不讓戰爭規模擴大。
美軍在越戰中因為世界局勢的原因,只能把正規戰打成治安戰,於是就陷入泥潭。同樣,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的正規戰之後,治安戰作為主要的戰爭形式,也是拖得美軍精疲力竭,士氣低落。同樣,相較正規戰,牛轟轟的蘇軍也是在治安戰中損失慘重。
相比之下,79年中越打得就很聰明,一擊得手之後撤回,此後的戰爭就控制在邊境,保持正規戰的形式,中國軍隊有絕對優勢。當然,期間有所謂特工戰,相互之間殺人一千自損九百,都占不了便宜。
那麼,治安戰怎麼打贏呢? @Jack Cash 說得好,搞種族滅絕。像蒙古人一樣一路屠過去。美國在越南沒有輸過一次戰鬥。泥沼那不過是媒體故意引導。有越戰紀錄片為證。
從越南撤退完全是國內反越戰運動起到了作用。
1968年1月31日凌晨,即越南的春節第一天,在南越百姓互相慶賀新年的歡樂時候,40萬北越軍隊和30萬南方越共,發動了「春節攻勢」,突然攻擊南越各地的城市和軍事基地。從當時的軍事圖上看,北越以8路正規「人民軍」分別從北越、寮國和柬埔寨入侵南越。同時越共武裝也在南越內地展開襲擊。順化(Hue)、峴港(Da Nang)、西貢、芽庄(Nha Trang)、堤岸(Cholon)等22個城市和地區遭到攻擊。
此前十天,已有5個營的越共突擊隊裝扮成難民、農民、工人,滲透到西貢城裡。他們的武器軍火分別藏在花車、棺材、表面蓋有蔬菜和大米的車輛里運到了城內。
1968年1月31日凌晨700名越共突擊隊襲擊了新山一(Tan Son Nhut)的美國空軍基地。而潛入西貢的越共突擊隊分別襲擊了西貢的總統府、電台、參謀總部等地。一個19人的越共突擊隊以平民打扮,乘一輛舊卡車來到駐西貢的美國使館,把外牆炸開一個豁口衝進使館。當他們試圖用火箭筒炸毀使館大門時,被擔任警戒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所壓制,雙方激烈交火,19名越共突擊隊員全部勇敢戰死。
北越的「春節攻勢」,使美軍終於有了與北越「人民軍」正面交戰的機會,於是很快投入全面反攻。
越南歷史上的「三朝舊都」順化市一直被北南雙方承認為非軍事區,南越並沒有在順化部署軍隊,因此北越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順化。他們在這個人口僅為14萬的城市裡,殺害了3,000多名南越公務員、知識分子、教會人士和西方遊客,包括婦女和兒童。
美國海軍陸戰一師在2月初奪回順化。陸戰一師是美軍的頭等精銳,該部曾在1943年太平洋戰爭中的瓜達卡那爾島戰場與日軍血戰,殲滅日軍5萬人;在1950年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中抗擊中共主力軍隊(第九兵團)12個師的圍攻,臨危不懼,傷亡第九兵團6萬人《可能更多??》,展示了正宗的美軍陸戰隊風格。
此時,在被稱為「越戰最殘酷的近距離交戰」的順化巷戰中,美軍陣亡142名士兵,擊斃4,000餘名「人民軍」,北越軍人的屍體鋪滿了順化的街道。
戰鬥中,美軍士兵艾爾弗雷多?岡薩雷斯(Alfredo Gonzalez)身負重傷,仍然用機槍掃滅北越軍隊的火力點,直至血盡而亡。
他本是墨西哥人,13歲時獨自流浪到美國,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他長大後參加了美軍陸戰一師。在順化之戰中,岡薩雷斯作出個人所能作出的對美國的最高回報。順化之役,北越不斷增援兵力,以7個師對陣美軍陸戰一師,但最終敗走。
溪山(Khe Sanh)戰役是北越「人民軍」對美軍的另一場嚴酷挑戰。溪山駐有美軍的一個炮兵團,座落於南越境內的西北角,臨近寮國邊境,靠近「胡志明小道」而遠離後方。此地並非戰略要塞,但是北越另有所圖,認為全殲美軍炮兵團可以造成奠邊府戰役式的震撼,必然影響全局。北越派遣曾參加過奠邊府之役、有作戰經驗和頑強戰鬥力的精銳部隊第325師和第304師約4萬人,包圍了溪山。另外有北越3個師排開陣勢準備阻擊美軍增援部隊。
1968年1月21日北越軍隊猛烈炮轟溪山並發起地面進攻,炸毀了溪山的飛機跑道和主要的彈藥庫,並擊毀數架美軍飛機。防衛溪山的6,000名美軍進行了頑強抵抗,發射了大量炮彈。美軍使用空中優勢,出動直升機和運輸機每隔十幾分鐘就飛來補充彈藥。溪山之役歷時77天,美軍的地面抵抗和空中攻擊,使北越「人民軍」陣亡2萬餘人,傷數倍。北越一再增兵,始終無法攻克溪山。4月7日北越自動退兵。
1968年北越的「春節攻勢」顯示了北越人的勇敢戰鬥意志,但沒有實現河內的作戰意圖,而在事實上「把人民軍變成了撲火的飛蛾」。
河內預計的南越百姓呼應越共的起義情況並沒有發生。美軍重創了北越「人民軍」,也沉重打擊了南方越共游擊隊,形成了一個殲滅越共的最佳機會。但美軍的傷亡也在成倍增加。南越方面則要拖住美軍的保護,乘機要求美軍增派20萬部隊,以徹底剷除越共游擊隊。
但這時美國的「左派」勢力在狂熱支持北越。「春節攻勢」的戰事引起了美國媒體的普遍關注,全程報道了戰爭場面的空前激烈殘酷,也展示了南越防衛力量的脆弱無能,美國人對南越政府的信心開始被扭轉。在整個越戰中,美國沒有輸過任何戰役(Battle),卻最終輸掉整個戰爭(War),這除了美軍行動受限於美國政府的戰爭政策之外,輸掉戰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國軍人過分顧忌平民傷亡和不忍於雙方的生命損失。這種觀念和心態經過西方「左派」的挑撥煽動,逐漸擴展成了「反戰」運動──美國人的反戰觀念很不明確:他們認為並不是越共不欠揍,而是不該犧牲美軍士兵的寶貴生命,去那遙遠的地方管別國閑事。而西方「左派」的政治動機是無法用短視來解釋的——「左派」製造的輿論對河內的支持力度居然超出了北越人的期望。本來,共產黨發動戰爭將交戰雙方一個個年輕活潑的生命,推向死斗的險惡境地,不該受到讚揚。
美軍士兵是在繁榮舒適環境中和在人道價值觀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善良男女,他們為保護一個素不相識民族的自由,離開美國的太平樂園來到猙獰的殺戮戰場,在越南叢林里做捨生忘死的戰鬥,堅守在難以忍受的雨季而不知戰爭何時結束。他們的人道情懷是一種深入他們內心的自然反應,當別人遇到危難時他們會自然產生援助願望。
在南越,他們見到了真正的兇殘,這令他們萬分驚愕。美軍在戰場上的艱苦卓絕的苦鬥既是保護人類自由也是保護自身性命,卻被西方「左派」們指控為心狠手辣的「屠殺」;越共的恐怖活動則被「左派」譽為「聖戰」。
一個著名「左派」、好萊塢影星「河內珍」(Hanoi Jane,亦稱「無恥珍」shameless Jane),在訪問北越「俘虜營」時,當面咒罵那些被俘受折磨的美軍英雄是「戰爭罪犯」。
事實上,美軍最大的弱點是堅持生命至上的人道底線和道德自律,這種善良顯得十分蒼白,而被越共充分利用,常使美軍蒙受暗算襲擊,因為越共專門隱藏於平民之中。美軍盡量避免平民的傷亡,這使越共並不害怕美軍。
越共最畏懼的是韓國派往南越的4萬韓軍。原因是韓軍每對越共作戰必勇悍肉搏,且不屑區分混雜在平民中的越共分子或者庇護者,一概就地殺斃而毫不遲疑,對於凡有越共挖洞藏身的整個村莊也必定摧毀,這就極大地增加了越共活動的實際成本,令越共膽寒。
如此一來,越南平民轉而視越共為禍源,往往是越共游擊隊進村,百姓就集體逃離村莊,把越共晾在空蕩蕩的村中。韓軍取勝的訣竅很簡單:手段堅決,做到與越共同樣地敢於否定人命價值,越共就沒有招數了。韓軍在反擊越共方面可以放手對應,反而沒有受到西方「左派」或反戰團體的抨擊。
在美國國內的財政緊張、兵源不足等情況下,美國的反戰運動加速蔓延,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在越南進行的是一場沒有價值的「骯髒戰爭」,數以萬計的美國士兵喪生在那遙遠的熱帶森林裡,還毫無意義地投入了大量的美元和物資。
懷有各種不同目的群體集合在「反戰」旗幟下,包括喜歡鬧事的「左派」、害怕上戰場而逃避兵役的年輕人、發泄精力的大學生、支持民權運動的團體、持有某些宗教理念的人、天真愛好和平的群體、政治短視者等等,他們在美國掀起了更大的反戰浪潮,極大地影響了美國國會的視野。
在這種社會情緒下,約翰遜總統的增派軍隊、增加越戰開支等計劃都被美國國會否定,迫使約翰遜不得不「逐步降級」對北越的轟炸。越共游擊隊也得以在南越戰場上繼續生存。在美國國內的種種壓力下,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總統宣布放棄參選下屆總統。
此時河內因為軍事失敗而表示願意回到談判桌。1968年5月10日美國代表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北越代表黎德壽在巴黎開始了預備性會談。
早在1964年夏季,河內為了阻止美國向南越派兵,曾表示願意與美國和談,中國當時贊成北越採取和談。
但是到了1965年,中國突然強烈反對北越與美國談判,一再堅持北越只能戰鬥不能和談。中國立場的轉變與越戰升級無關,而與蘇聯從1965年開始的大規模「援越」有著明確關係。
1967年4月11日周恩來告訴范文同、武元甲,「我們認為,你們的鬥爭越接近勝利,我們與蘇聯的鬥爭就越激烈。我們要動員全世界人民來支持你們取得勝利,而蘇聯一定要你們半途而廢。
你們越接近勝利,蘇聯修正主義就越會設置障礙,背信棄義。我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說的,提醒你們保持警惕。」黎筍也證明:「(1968年)美國人想和我們談判的時候,(中國領導人)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說:『你們不能坐下來和美國談判。你們必須把美國部隊牽到北越來和他們作戰。』(中國)這樣出爾反爾,向我們施加壓力,讓我們極為困惑。」
前已述及,美軍由於受限制不能攻入柬埔寨以獲得決定性的戰果,無法剷除南方越共在柬埔寨的庇護所,也無法切斷越共的物資供應和兵員補充,致使越共游擊隊在每一次損失後都能夠捲土重來,美軍的消耗也越來越大。但美軍對北越的轟炸和對南方越共的打擊也使河內遭受嚴重損失。而南越方面在努力拖延(暗中阻撓)美國與北越的和談。
於是,越戰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1968年,北京方面和莫斯科方面加劇了在河內爭奪影響力。蘇聯支持北越以和談方式促使美國撤軍,美國也認為蘇聯可以作為斡旋者而發揮重要作用。在蘇聯的調停下,北越於1968年4月3日開始與美國談判。
中國對越美和談戒心倍增,對北越與蘇聯日趨密切的關係和越蘇走到一起的前景極為不安,遂一面竭力阻撓越美和談,一面給北越增加援助想攏住河內。
但中國還是不能與蘇聯抗衡:蘇聯援助至1968年時已超過了中國既往多年援助的總和。中國對蘇聯恨之入骨而又無可奈何,只好一再對北越施加壓力,不讓北越與美國和談,並停止了蘇聯援越物資的過境運輸。但蘇聯開闢了經印度、緬甸、寮國的運輸線,繞道援助北越。這些做法讓河內認為中國正在背棄北越,也讓中國在蘇聯的「蘇中越三角」圈套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968年4月13日周恩來指責范文同:「你們4月3日的(和談)聲明不僅讓全世界人民感到吃驚,甚至連敵人都大吃一驚。對世界人民來說,這是你們的妥協,幫助美國解決困難。連戴高樂都承認這點。只有一件事我們沒料到,就是馬丁?路德金在4月4日被刺殺,就在你們發表聲明的第二天。如果你們的聲明晚兩天發表,這個刺殺事件也許不會發生。」
但河內並不買賬。范文同也是精通此技,他冷靜反擊道:「你們的意見是建設性的,我們會認真考慮。但畢竟是我們,而不是你們,正在與美國戰鬥。我們自己對我們的軍事和外交行動負責。」范文同還告訴周恩來:「蘇聯同志們懷著巨大熱情聽了我們的情況介紹。
阮文通(Nguyen Van Thong)同志還向葛羅米柯(Andrey Gromyko,蘇聯外長)通報了有關情況。蘇聯同志全力以赴地援助我們,他們表示支持我們獲得最完整的勝利。」——每次范文同想讓中國吃醋,中國總是堅決上當。
1968年6月##組織了群眾反越示威,在廣州、昆明和南寧的北越領事館,抗議河內在蘇聯調停下準備和談,北越駐昆明領事館還遭到了嚴重破壞。《有幾個知道》
1968年10月31日美國政府暫停對北越的轟炸,促成了即將在巴黎舉行的北越、越共南方陣線、南越政府和美國的「四方談判」。中國對和談的種種阻撓失敗了。
11月5日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以體面結束越戰為諾言,當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
11月17日東率、、、,一起會見范文同,說道:「我贊成你們又打又談。我們有那麼一些同志,就是怕你們(和談)上美國人的當。我告訴他們不會(上當)。」
越共領導人懷有更大的期望。北越的目標是不惜代價地打贏戰爭,這就需要出奇制勝,派兵繞道從柬埔寨領土向南越腹地發動游擊戰。按照北越的三個戰略階段,當前時期是用游擊戰來消耗南越,向均勢期過渡;日後則把游擊戰改進為戰役進攻,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有著可靠的戰力支援系統,而支援系統須依賴於一條大「運輸線」的建立。北越買通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西哈努克精細的「中立」平衡開始彎曲。
北越價格是每年500萬美元「租用」柬埔寨東部地區用於戰爭。西哈努克瞞著國會和政府,私自簽署了為期15年的「租用協定」,派遣他的大舅子每年去河內秘密領取這筆錢,再回金邊轉交存在西哈努克個人賬戶。西哈努克偷偷出賣國土的行為是日後(1971年)導致柬埔寨國會以全票廢黜他的主要原因。
這條「運輸線」就是「胡志明小道」,起點是北越穆嘉關,向南穿越寮國東南部的狹長地帶,進入柬埔寨東部地區,全長一千多公里。「胡志明小道」在寮國和柬埔寨境內的路段,原本是叢林中長年形成的多條的山間路徑,其走向概略與南越邊界平行10-20公里,在南越國境線以西發出很多叢林分支進入南越境內。
它在柬埔寨路段約300公里,依次穿過柬埔寨東北部的拉塔基里省(Ratanakiri)、蒙多基里省(Mondulkiri)、東部的磅占省和柴楨省,止於柬埔寨東南部的楔進南越的「鸚鵡喙」(Parrot』s Beak)地區,此處距南越腹地西貢僅百多公里。北越人員與武器裝備沿著「胡志明小道」從北越進入寮國,繞過十七度線的北南對峙軍事防區後,即可在任何中途進入南越境內。最初,沿「胡志明小道」南下的北越部隊,徒步翻過重重山林,憑臆測在不定的地點轉向東方,分散為許多游擊組潛入南越,其行程緩慢而且成功率低下,大多數游擊組都是有去無回被殲滅。
1961年北越決定大力開發「胡志明小道」,北越部隊首先擴建了叢林路徑,在沿途建起許多轉運站,站距恰為一天的徒步行程,每站都配備嚮導。其後又在各轉運站附近建立小型的營地、醫療站和補給站,形成基地。通常一名嚮導,帶領約五十名北越人員,走到下一個轉運站,嚮導再返回原地點待命,而下一站的嚮導也照此運轉。這個方式使嚮導對其引導的固定路段極為熟悉。
「胡志明小道」在叢林中曲折迂迴,不見陽光,極易隱蔽,但後來終被美軍偵察到。初,美國人弄不懂北越人在寮國和柬埔寨的森林裡,修築那種多條並行的土路有何意義。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分析,美國人得出結論:那土路的唯一用處是繞道向南越腹地發動侵略進攻。
「胡志明小道」在越南戰爭中的重大作用,正如當時的寮國政府首相富馬所言:「胡志明小道正是越共游擊隊的生命線,越共若喪失這條小道,不但無法再對南越進行侵略戰爭,而且越共部署在南越和柬埔寨的武裝力量也將面臨被擊滅的危險。」
在游擊戰擴大後,越共指揮部和大量基地都設在柬埔寨境內的「胡志明小道」附近,越共依賴那些基地對南越發動入侵襲擊。從戰爭角度看,是美國充分尊重了柬埔寨的中立,才使「胡志明小道」能夠建立並成為越共最主要的庇護所和整補區。「胡志明小道」是北越的一個偉大而卑鄙的創舉,也是戰爭道德上的不對等戰法。
實際上「南方越共」本土游擊隊在1957年幾乎都被南越政府剿滅了。1960年12月河內派遣越共政治局委員阮友壽(Nguyen Huu Tho)、北越「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阮文通(Nguyen Van Thong)和黎德英(Le DucAnh)等人在柬埔寨東部叢林里設立游擊戰總指揮部。源源不斷而來的北越士兵冒充「南方人民」,發動了「越南戰爭」(簡稱「越戰」)。
1961年2月越共打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南方陣線」)的招牌,但世人還是習慣地稱之為「南方越共」(Vietcong)。
現在,「南方越共」有兵30萬,分布於柬埔寨境內的各基地。阮友壽是「南方陣線」主席,黎德英是「南方陣線」總參謀長,阮文靈繼續擔任「越共南方局」首領。實際上,阮友壽只是「南方陣線」的表面人物,而「南方陣線」的政治領導權和軍事指揮權分別掌握在阮文靈和黎德英的手裡,這兩人都是黎筍團隊中的堅定人物。
在整個越戰期間,北越輪番投入了170萬軍人「游擊隊」入侵南越。南越以50萬政府軍與之對抗。雙方在狹小的南越領土上廝殺,形成一個巨大的戰爭旋渦。
1964年8月2日發生了「東京灣事件」。從北越角度來說,為避免美軍介入戰爭,並不願挑起這種事件。8月13日黎筍、范文同去北京,黎筍告知毛澤東,8月2日的「東京灣事件」是由越方指揮員現場決定的結果,而不是河內的預謀。
「東京灣事件」引發美國國內的憤怒,制止北越侵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政府慎重討論了介入越南戰爭的必要性,最終認為:北越的行為構成了共產主義向東南亞擴張的重要部分,如果南越失守,東南亞諸國將會象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為阻止共產主義向東南亞的侵略,美國出兵南越的正當性已經形成,美國的國會和民眾也一致支持美國進行干預。1965年2月越共偷襲了南越波萊古(Pleiku)的美軍基地,約翰遜總統終於批准了美軍出兵。1965年3月8日第一批美國戰鬥部隊登陸南越,到年底陸續有10萬美軍來到南越。
越戰由此從區域戰爭轉化為世界兩大陣營的又一次熱戰,美國直接面對龐大的共產陣營。美國的亞洲盟友韓國、澳洲、泰國和紐西蘭也少量出兵參戰。
美國介入越戰,儘管在道義上佔據了制高點,但軍事進展卻蹣跚不前。這是因為從肯尼迪到約翰遜都沒有謀求在越戰中取得軍事勝利,而採取了「有限戰爭」的政策:華盛頓不允許美軍以優勢戰力贏得戰爭。美國政府知道北越是「越南戰爭」發源地,但企圖在不擴大戰爭規模的原則下,迫使北越停止侵略南越。
美國國務卿臘斯克(David Dean Rusk,1909-1994)詮釋美國的越戰政策是:「如果河內和北京肯於放過南越,我們就打道回府。反之,我們便處於一種嚴重的局勢之中,就有一場真正的戰爭要打了。」所以,在多年的越戰中,美軍的地面部隊始終沒有進攻北越,海空軍沒有封鎖北越海防,空軍也沒有轟炸河內市區(生怕炸死市民)。北越對這種威脅不大的「逼和」當然不會恐懼。
而華盛頓一方面向南越增兵;一方面又執迷搖擺,阻止戰爭的擴大,禁止美軍將地面戰事擴展到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區域,甚至對越共的滲透路線和基地的轟炸目標也予以慎重選擇。美軍的行動原則是:沿南越漫長的邊境線,協助南越政府堵住越共游擊隊的滲透。
這是一個目標與手段相矛盾的戰爭政策,它使美軍在南越作戰時受到困難。一份研究報告說困難在於:
其一,美軍找不到敵人。北越軍人順「胡志明小道」南下,進入南越境內就變成老百姓式的「越共游擊隊」,消失在黃皮膚黑頭髮的人海中而無法分辨。越共分散在暗處利用百姓做掩蔽。而美軍不忍傷及百姓,強大的兵力與火力均不能發揮,找不到打擊越共主力部隊的機會。
其二,美軍不能有效封鎖南越邊界。由於美軍行動受限而不能越界圍剿越共,只好沿邊境線部署兵力,試圖堵住越共的滲透。南越邊境線漫長,地形複雜,堵塞行動全無效果。但越共隨時可以由柬埔寨出擊並逃回柬埔寨得到庇護,美軍只能停止在邊境,無法追擊越共。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以戰迫和」,而具體政策卻是禁止擴大戰爭規模。若要迫使北越停止侵略則必須擴大戰爭規模,如此則違背政策;若不擴大戰爭規模,又無法達到迫和的目標。由於柬埔寨在事實上已經主動捲入戰爭,此時越戰的關鍵定位於柬埔寨。美國政府和軍方多次討論越共使用柬埔寨領土進攻南越的問題,他們認識到這個問題關係到能否徹底擊敗北越。美國知道西哈努克只是個被利用的小角色,無論中共還是蘇俄都不會為西哈努克出兵,但是出於對柬埔寨的尊重,美國容忍了西哈努克,沒有進軍柬埔寨,甚至沒有打算在柬埔寨東部製造一個緩衝區以隔離越共對南越的滲透。這就註定了美國在南越的軍事行動一定會受到挫折,也註定了柬埔寨人民和南越人民在未來會遭受一場奇災大禍。
北越。黎筍與黎德壽一起把北越建成了一個穩固的共產黨軍國。儘管胡志明擁有建國威信與廣泛的人際關係,使他在越共中央的政治層面上的領袖地位屹立不倒,但是胡志明在河內的角色日益被減弱為「一位久經考驗的外交政策顧問,同時被視為民族與革命的精神領袖」。河內推進戰爭的主要人物是黎筍、黎德壽、范文同等人。在1963-1964年,當年邁的胡志明反對將越戰升級,並提出在美國軍隊介入之前追求勝利時,他受到了黎筍的反對和要挾,轉而沉默以對。
在河內,升級戰爭的決定飽受爭議。武元甲撰文認為「(統一南越的)這場戰爭是漫長的﹐需要許多年的軍事鬥爭才可能獲取勝利。」阮志清大將也認為「沒有大規模正規部隊的參與,人民戰爭不會取得勝利。」但黎筍專註不惑。自1965年直到越戰結束的1975年,北越派遣了百萬「人民軍」繞經寮國、柬埔寨進入南越領土內進行游擊戰爭。
北越始終堅持了獨立自主的方針。資料證明,在越戰的各個階段,北京、莫斯科與河內三者之間各自對某一方表示過不滿或者憤慨,以及互相懷疑。北越與中國、蘇聯兩個大國合作,成功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標,卻頑強地拒絕成為中蘇的衛星國。
因此,黎筍作為北越的最高領袖,在國內和國外,也處處隱藏有他的仇敵。其隱性仇敵之一便是中國的。
依照黎筍設計的戰爭三步驟來看,1964-1965年越戰似乎進入了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的均勢階段。北越大量擴軍已達200萬人,而人口是北越三倍的南越僅有50萬兵力。北越在正面沿著北緯十七度線國界、在側面沿著寮國柬埔寨邊境線,對南越形成了軍事包圍。另一方面,滲入南越內地的越共逐漸形成積極的進攻態勢,並總結出有關叢林作戰、特工作戰和後勤補給等方面的經驗。
越共為脅迫百姓,「殺雞嚇猴」,使用匪類手段綁架殺害了二千餘名南越的村長和數萬村民。
越共總是化裝成百姓進行恐怖襲擊後就逃走,但美軍並不報復那些包庇越共的百姓,致使美軍對越共游擊戰束手無策,南越政府也是防不勝防,艱難應戰,交戰雙方沒有固定的陣線、也沒有前方與後方的區別。
曾於1966年在南越駐紮過的韓國中尉崔悟錫說:「一些越南『老百姓』白天的時候都挺友好,但到了晚上,他們就變成越共,襲擊我們。每個村莊都有秘密坑道,我們經常遭到隱蔽在坑道里的人的襲擊或者偷偷朝我們丟手榴彈。我們親眼看到戰友就那樣倒下死去,我們那時候的憤怒情緒是可想而知的。」
1963-1965年南越政局動蕩,北越認為發動全面進攻,南越政權就會垮台,但由於美國的及時介入破滅了北越的夢想。河內知道吞併南越的關鍵在於能否迫使美軍撤出越戰。
若要迫使美軍撤兵則須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國的弱點。從戰爭角度來看,美國民性特點即是美國的兩條弱點,第一是最在乎本國公民的傷亡;第二是深厚的人道主義傳統。
美國人很難理解共產黨對人命的極度輕賤,反過來共產黨卻能利用美國人的不理解。因此,北越的策略既簡單又狡猾:其一是以人海戰和消耗戰拖長戰期,造成美軍人員的傷亡,喚起美國人對美軍傷亡的痛惜而反對參戰。
其二是國際統戰:它是以「反戰」的招牌來搗亂西方。范文同對周恩來解釋:「我想告訴你們我們抗美鬥爭的總戰略。我們的戰略分為兩個方面,著眼於一步一步打敗美國。我們派部隊到(越南)南方,表現了我們與美國戰鬥到底的決心,我們的決心象鋼鐵一樣不可動搖;其次,我們將發動更大攻勢,運用外交策略,把美國逼到牆角,發動世界輿論來反對美國(參戰)。」
於是,越共裝出受害者的可憐形象,充分利用影象資料和利用西方傳媒,指責美軍在戰爭中傷及越南婦女兒童的行為,挑唆「反戰」運動。西方「左派」也在攻擊美國政策,例如1966年美國「左派」竭力渲染一些表現美國傷兵在越南叢林中苦鬥後慘狀的戰地攝影,從心理上呼喚美國人民對自己子弟兵的巨大痛惜,並恐嚇許多本來就害怕上戰場的年輕人。
北越的軍事行動主要是由武元甲和總參謀長文進勇(Van Tien Dung)策劃。在美軍不能擴大戰場的禁令下,越共可以依賴「胡志明小道」而盡情擴大攻勢。
1965年北越為增加滲透量,拓寬「胡志明小道」為大卡車雙向通行道。北越沒有多餘的人力施工,於是中共派遣5萬名中國工程兵,換裝進入北越和寮國東南部的寮共控制區,為北越拓寬「胡志明小道」的寮國段。北越不允中國工程兵進入柬埔寨東部,而是派出自己部隊去拓寬「胡志明小道」的柬埔寨段,並把「胡志明小道」終端設置在柬埔寨柴楨省的「鸚鵡喙」地區,越共的指揮部和物資基地也大都設在那裡。
從1965-1973年,在取得了寮國政府的公開支持和金邊政府的秘密允許下,美軍對「胡志明小道」的寮國段和柬埔寨段進行了選擇性的空中轟炸。後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Nixon)證實,1972年毛澤東在北京向尼克松請求道:「我們只在寮國修路(『胡志明小道』),請(美軍)不要轟炸那裡,因為我們不是北越人。」
「胡志明小道」拓寬工程完畢後,北越派出一支5,000人的特別部隊來控制調節「胡志明小道」的運輸。「胡志明小道」全線通行卡車,沿途的兵站、武器庫、醫療所的數量與設備也大為改善,兵員和軍火日夜不停地被輸送到越共在南越的戰鬥區域。中國和蘇聯的援助物資也通過這條運輸線給越共輸送。據北越在越戰後的公布,「胡志明小道」拓寬後,僅1966-1971年的五年期間的運輸量是:兵員63萬人,糧食10萬噸,槍支10萬支,彈藥5萬噸。南越不過是一個17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區域,卻至少有63萬北越武裝人員侵入南越搞襲擊,世人可以體會這是個怎樣恐怖的概念。
除了「胡志明小道」,在柬埔寨境內還有另一條為越共運輸槍支彈藥的「西哈努克小路」,而糧食則由金邊政府在柬埔寨就地徵集而賣給越共。金邊的一份報告指出:柬埔寨湄公河畔幾個省出產的大米,大部分被西哈努克賣給了越共,由河內和北京共同付錢。
「西哈努克小路」是西哈努克與共產黨做的又一個秘密交易。他讓共產黨國家(中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使用磅遜港(這時被改名為「西哈努克港」)和柬埔寨東部的公路網,作為向越共輸送軍火武器的補給線。柬埔寨政府收取買路費2,000萬美元/每年,買路費由中共和蘇聯共同支付。
中共承認「中國花了大量的寶貴外匯,開闢了一條經磅遜港到『鸚鵡喙』地區的運輸線」。截至1970年朗諾政府切斷這條補給線為止,「西哈努克小路」在5年多期間的軍火運送量是60萬噸,並不比「胡志明小道」少。至此,柬埔寨的中立地位,被西哈努克徹底毀壞,他把戰禍引入柬埔寨。
在河內,黎筍團隊精確評估了美國蘇聯中國在越戰中的各自利益、目的和政策,並自信能夠在美蘇中三個大國角斗中「漁翁得利」。胡志明也在黨內把法國殖民當局與中國進行了比較,告誡全黨要對中國援助保持清醒。
日後,黎筍回顧道:「當年到了要與美國作戰的時候,我們在政治局討論這個問題,考慮敢不敢於和美國人打仗。我們都贊成作戰。
我們必須不怕美國,同樣我們也必須不怕蘇聯,也必須不怕中國。大家都贊成。如果我們不怕這三個傢伙,我們就能和美國人打仗。」
1955年1月起,美國將「美駐印支軍事顧問團」改為「美駐南越軍事援助顧問團」,1954年至1959年平均派遣軍事顧問650人。1960年上升到900人。1963年底,美國在南越的軍事顧問和支援部隊達16,300人。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廷琰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西貢的吳廷琰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
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廷琰政府,美國副總統約翰遜訪問西貢,與吳廷琰簽署「聯合公報」,派遣1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人員進入南越,開始特種作戰試驗,開啟了美軍戰鬥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誌。
美國又提出了在「18個月內綏靖南越並在北越建立基地的『斯特利計劃』」。 這場特種戰爭即由美國提供財力與作戰物資、由美國顧問指揮南越軍隊進行不宣而戰(針對美國國內與美國國會)的戰爭。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複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衝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
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衝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1961年10月,「反叛亂活動委員會」領導人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赴南越實地研究派遣美軍後續部隊問題,提出一套「政治改革」方案,從而形成了「斯特利—泰勒計劃」:在南越內部,要在18個月內建立1.6萬個「戰略村」,控制農民,枯竭越共武裝力量的人力物力來源;在南越外部,封鎖南越與外界的聯繫,切斷越南北方的支援。
1962年末,美國開始增派軍事顧問,深入西貢軍隊各級訓練和指揮其作戰。
1962年2月8日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美國駐南越軍事援助司令部」,負責特種戰爭指揮,大量向南越運入美軍人員和作戰物資。至1962年底,在越美軍人數1.2萬人,飛機約240架。
1963年1月10日,保羅?哈金斯總結1962年特種戰爭戰果,稱「共殺死敵人3萬人,美軍與南越軍損失兵員1萬人。 」
1963年,由於特種戰爭不順利,美國決定支持南越軍方於該年11月1日發動軍事政變,軍方推翻並槍殺了吳廷琰,由楊文明組成軍政府控制南越政權。
毛澤東接見在北京訪問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時發表聲明,指「吳庭艷是美帝國主義的一條忠實的走狗。但是,如果一條走狗已經喪失了它的作用,甚至成為美帝國主義推行侵略政策的累贅,美帝國主義是不惜換用另一條走狗的。
南朝鮮李承晚的下場,就是一個先例。死心塌地讓美帝國主義牽著鼻子走的奴才,到頭來只能為美帝國主義殉葬。」
1963年11月22日,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約翰遜宣誓就任美國總統,這標誌著美國對越政策進入全面戰爭的新階段。
1964年1月,南越陸軍第一軍軍長阮慶發動軍事政變,自任越南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兼總理。南越政權內部的軍、警、政矛盾與內耗嚴重。阮慶宣稱為解決南越問題,必須軍事進攻北越。
1964年2月,美國成立南越問題特別委員會,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訪問南越,與阮慶擬訂了「重點清剿」的麥克納馬拉—阮慶計劃(「十二點計劃」)。3月,林登?約翰遜批准了美國國防部轟炸北越與寮國、柬埔寨境內的越共庇護所的作戰計劃。
南越越南共和國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即靠近北越軍事基地,挑起沿岸設施使用雷達從而暴露位置,由南越艦艇炮火予與摧毀。
1964年7月31日,南越海軍從峴港派出幾艘炮艇,炮轟了北越北部灣的兩座小島,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在附近游曳。8月2日,馬多克斯號稱在離海岸30海里的國際水域內遭到3艘北越魚雷艇襲擊,並在附近的航母提康德羅加號支援下擊沉其中一艘北越魚雷艇。
8月4日,馬多克斯號與特納?喬伊號驅逐艦往北航行時,稱後者被雷達訊號追蹤並宣稱受到攻擊,兩艘船隨即採取應對措施。美國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是為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又稱「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北越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誌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政府宣稱北越攻擊了位於公海上的美國軍艦,但並未提及他們的任務。
8月5日,美國出動大批飛機轟炸北越。北越防空部隊當天擊落美機8架,擊傷3架,俘虜一名美國飛行員。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當夜宣布增兵越南的六點計劃。
美國國會於8月6日召開秘密聽證會,8月7日眾議院以400票對零票、參議院以81票對2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裝部隊——去援助東南亞集團防禦條約中的任何一個為保衛其自由而請示支援的成員國或條約簽字國。」
1964年11月,約翰遜在美國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當選總統,體現了國內同仇敵愾的戰爭決心意志。
為贏得戰爭,約翰遜採納了美國著名智庫人物、戰略大師赫爾曼?康恩的「逐步升級」戰略,康恩設計了44種逐步升級的戰爭階梯:「戰爭逐步升級是一個『賭決心的競爭』,而衡量決心的,常常是為了追求某些目標願意付出代價的程度。一方或另一方可能僅僅因為它覺得已經吃夠了苦頭而決定降級。」
1965年2月7日凌晨,美軍在波來古空軍基地遭到越共游擊隊攻擊,傷亡上百人。約翰遜立即命令對北越實施報復性轟炸。2月7日13時50分,美國航母艦載機猛烈轟炸北越廣平省洞海市。 2月1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了對北越實施戰略空襲的「滾雷」作戰計劃。
2月13日,約翰遜批准該作戰計劃,對北越的90個目標摧毀性轟炸。2月26日,約翰遜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國地面作戰部隊。3月2日,「滾雷行動」開始。
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鬥人員。1965年3月底,美陸軍在西貢成立作戰指揮機構。實施「墨漬」戰略戰術,即在南越沿海設立基地據點,構成環形防禦圈,逐步向解放區滲透,尋找北越地面部隊主力決戰。
1965年7月,約翰遜決定動用戰略空軍的B-52轟炸機,對北越地毯式空襲,代號「弧光作戰」。同時,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李梅上將宣稱,要把北越炸回石器時代。
7月24日,一架F-4C被擊落後,約翰遜總統將在越美軍提升至12.5萬人;翌日第101空降師的4000名人員進入越南。11月27日,五角大樓要求提升美軍數目至40萬人以便執行計劃中的大規模掃蕩行動;到了年底,美軍在越數目已高達18.4萬人。到了1966年八月,已有多達42.9萬名美軍士兵駐守在越南。
正當美軍數目不斷增加的同時,在1965年8月1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5500名士兵發動了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陸戰;在空中支援並一場大規模炮擊下,美軍成功摧毀越共在Van Tuong的基地。
1965年11月,美軍發動了對越共的第一次旱季攻勢。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時48分,美國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的一個營和北越第66團在德浪河谷遭遇,北越正規軍有2000人駐守,是奠邊府戰役的精銳之師,於是爆發美軍及北越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鬥。3天激戰後,北越陣亡1037人,美軍陣亡234人,以平手收場,但北越將南越分為兩段的計劃也因此失敗。
這兩場戰役使北越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面衝突,改而採取游擊戰的戰術。
空中作戰也同樣的大規模提升;約翰遜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衝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例如,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鬥機在準備起飛也不行。
因此,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幾乎無法發揮功效。農業社會的北越的工業大多已地下化,剩下來的目標因有中蘇兩國的人員在附近而安全無恙;同時,因為不能攻擊蘇聯與中國的船隻或運輸部隊,使北越能順利的接收他們提供的軍資而武裝起軍隊。就這樣,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6年2月,在地面上,成功獲得大規模增兵的駐越美軍最高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發動了一系列「搜剿與摧毀」戰略戰術取代了「墨漬」方案。核心是以南越軍守點保線,美軍深入越柬、越老邊境,對南越共長時間的反覆「掃蕩」,切斷越共從寮國柬埔寨獲得補給的交通線。威斯特摩蘭相信如以「德浪河谷戰役」時那樣,以大規模火力消耗敵軍人力,北越最終將被迫認輸。同時,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準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撤離戰場。北越已做好準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
此時不論是威斯特摩蘭將軍或華盛頓的政治人物都不斷表示美軍正在取得勝利。但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
因此,美國開始透過南越政府軍一些美軍來進行和平化政策,希望加強對已控制住的鄉下地帶的統治及治安,避免再度被越共滲透。然而,南越軍的腐敗及對平民的殘暴使該政策基本上毫無進展。
1966年至1967年美軍發動第二次「旱季攻勢」。採取了固守與清剿相結合的戰略戰術。美軍地面部隊主力集中到內線,固守西貢、順化、峴港、溪山等主要城市和基地,構築堡壘障礙,製造無人區,隔絕北越南下通道;以小股兵力在不遠離設防駐地,實施小規模的搜索圍剿攻勢作戰。而在南越廣大農村,以美國空軍支援南越陸軍作戰。此時,美軍駐南越境內的總兵力已近47萬人。南越境內的美軍地面部隊幾乎全部投入到「掃蕩」行動之中,美軍每月陣亡約800人。
這時,為了吸引北越軍隊進行正面戰鬥並阻止物資不斷透過胡志明小道進入南越,美軍決定投入大量部隊進入溪山基地。依照計劃,這將迫使北越部隊發動一場類似十年前,越南部隊擊敗法國軍隊的奠邊府戰役的攻擊。從1968年1月底到4月初,歷時77天,4萬北越軍圍攻6000名美軍。
當雙方都大舉加強自己的陣地後,不斷的炮擊使戰場變得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壕溝戰爭;於是美國開始動用龐大的空中火力,北越軍隊在攻勢被擊退三次後,決定開始撤離戰區。此戰役中,美國強大的後勤力、直升機、空中力量等,以數百的傷亡消滅了數倍的敵軍。
然而事實上,這似乎是北越為了使美國分心的結果;因為美軍高層注意力幾乎都在溪生,以致於對接下來的春節攻勢幾乎完全沒有準備。
1968年1月30日,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兵力超過32.3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200多個市鎮和農村地區發動了「總攻擊——總暴動」,包括南越36個省會、5個大城市、64個縣城和50個戰略村,西貢機場、總統府和南越總參謀部。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也遭到越共敢死隊夜襲,引發美國輿論嘩然。
然而南越百姓卻沒有如預期的發動大規模動亂,使北越人民軍在遭受美軍和南越政府軍壓倒性傳統武力的打擊下,大部分的攻勢都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被擊潰,但在西貢中維持長達三天。
在南越第三大城及王朝舊首都順化市激戰甚至持續一個月。美軍溪生基地因溪生戰役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春節攻勢,北越部隊遭受約4.5萬餘陣亡、4萬負傷的沉重打擊;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的慘烈狀況在美國公眾中造成了震驚,國內反戰浪潮日益高漲。
儘管約翰遜總統和威斯特摩蘭將軍一直宣稱北越軍事力量在節節削弱,並承諾戰爭會在短期內結束,但春節攻勢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力量,戰爭的結束依然遙遙無期。
北越軍事上的失敗,卻同時是精神上以及宣傳上的大捷,使春節攻勢成為越戰中的轉折點。美國政府高層內部因為春節攻勢而失去戰意。當威斯特摩蘭將軍計划動用20萬6千的增兵以完全消滅敵軍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時,大眾更是普遍認為這表示駐越美軍無法挽回局勢,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約翰遜總統放棄增援。
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部分暫時停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克雷頓艾布拉姆斯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另外美國的西太平洋友邦,包括日本、「中華民國」、韓國、菲律賓、澳洲等國家或多或少皆有間接介入戰爭。其中大韓民國國軍成為南越陣營中人數僅次於美軍的第二大外國軍隊。
1968年10月31日,約翰遜宣布暫時全面停止轟炸北越。
1968年,美軍在越南陣亡16,508人,傷92,817人。南越軍隊陣亡30,375人,重傷70,969人。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宣稱:「我們陷入了戰爭,需要和平。」「我們陷入了分裂,需要團結。」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於1964年在美國的大學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1967年10月21日,10萬學生和其他民眾發起「向五角大樓進軍」運動,示威者衝到五角大樓前的草坪上,扯下了旗杆上的星條旗,升起了越共的旗幟。示威者與警方發生大規模衝突,包括作家諾爾曼?梅勒和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在內的多人被捕。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衝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俄亥俄州國民兵在肯特州立大學開槍殺死四名參與抗議越戰與美國入侵柬埔寨的學生(即肯特州立大學槍擊事件),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十幾萬名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鬆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
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以生命冒險,但卻無選舉權,亦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範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1年,美國軍事情報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將7000頁的美國國防部絕密文件《美國-越南關係,1945-1967:一份國防部預先研究》泄露給紐約時報,後者將其全文發表,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
1969年3月18日,經尼克松批准,美軍開始出動B-52轟炸機對柬埔寨境內的越共庇護所實施地毯式轟炸;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
1969年6月8日,尼克松宣布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單方面撤出美軍25,000人。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關島發表聲明,提出撤出50萬美軍、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加速南越安撫運動和鄉村發展計劃,1970年5月迫使南越政府進行土改。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與南越軍隊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
南越部隊在寮國發動『藍山行動』,通過佔領九號公路全線以切斷來自北越的補給通道。美國國會在國內輿論壓迫下,通過了禁止對柬埔寨提供軍事援助的決議。尼克松被迫6月底從柬埔寨撤出美軍地面部隊。
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大城河內、海防及重要軍事相關設施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
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係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
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美國、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協約)。隨後兩個月內,駐越美軍全部撤出南越,僅留下如海軍陸戰隊使館衛兵等小規模的部隊。而駐越美軍司令部裁撤後的機能和職責移交給同年成立的美國駐西貢武官室(DAO)。
戰爭末期
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越境內的多個鄉村。而南越隨著美國金援減少、政治動蕩而使局勢紊亂,西貢政府和南越軍高層的腐敗導致軍事預算被挪用而下降,1973年起持續加劇至該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所造成的燃料短缺又令南越軍被迫削減了70%的直升機行動,儲備燃料的減少也使更多南越軍用飛機和車輛難以投入作戰。
1974年最後一場戰役的福隆戰役中,北越軍擊退了南越軍,替西貢南越政權的淪亡展開了序幕。
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几個月內,南越地區的軍心土崩瓦解。
南越總統阮文紹於3月17日宣布南越放棄中央高地,各地部隊無秩序地撤退,通往綏和等地區的公路幹線也因為擠進40多萬名的難民而一片混亂,各大城市相繼失守。在順化-峴港戰役中,南越第三大城順化於3月25日遭到攻陷,第二大城峴港也因為數百萬名的難民和逃兵湧入而陷入恐慌的騷亂之中,北越炮彈也射入塞滿了人潮和大小船隻的峴港港區,最後地面部隊於3月31日拿下了該市。
北越原計劃在1975年佔領南越大部分地區,在雨季整裝待發,在1976至77年再發動決定性攻勢,但由於戰事進展順利,至3月以後南越已有12個省和超過800萬的人口被納入共軍的控制之下,而南越軍已經失去了其精英部隊、超過3分之一的兵員和一半以上的武器。4月,北越發動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5月以後的雨季阻礙總攻擊。西貢周邊的北越部隊有4個軍級單位,而南越陸軍則有第5、18、22及25師、一個空降師、一支裝甲旅和數個別動軍的部隊。北越鎖定了首都圈周邊的春祿市、邊和空軍基地及西貢新山一空軍基地等重要地點為攻擊目標,再由東進入西貢。
北越部隊在春祿戰役中遭遇南越第18師的頑強抵抗,兩軍在此僵持了2周後,春祿依然失守,北越軍通往邊和和西貢的道路變得更加暢通。阮文紹因此辭職下台,在逃往台灣之前將總統大位交給了陳文香。
儘管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於4月7日時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國會重新考慮援助越南,包括撥出緊急軍事援助,卻未成功,於4月23日宣布越戰正式結束,美軍從此只協助美國軍民及其他與越南共和國有關係的南越人離開越南。
4月27日,新山一空軍基地開始被北越炮擊,死者當中有最後兩名在越南殉職的美軍士兵。
4月最後數天,北越海軍發動攻打南沙的戰役,佔領所有南越控制的島嶼。而楊文明接替陳文香,短暫地代理總統職務。
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僑行動「常風行動」,而4月30日早上7時53分,最後一班美軍直升機從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屋頂上撤離了末批海軍陸戰隊員,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誌。
同日西貢陷落,北越在中午之前攻陷了美國大使館館舍和南越獨立宮總統府,北越一名部隊指揮官裴信上校進入宮內接受楊文明總統的投降,南越滅亡。
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北越的全面勝利告終,越共屬下的南方解放陣線於南方成立南越南共和國。
5月2日,北越軍隊佔領包括德浪河谷之內的南越全境(除富國島被柬埔寨攻佔外)。
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組織了16個小國,動用了強大的海陸空軍,對朝鮮進行了突然襲擊,朝鮮寡不敵眾,自然美軍可以輕鬆打敗朝鮮。
美國卻在越戰中陷入泥淖這是為什麼。
有中國的支持。
越南只是表象,大國博弈而已。
越南人說,他們從中國那收到了300億美元的物資,從蘇聯那收到了300億美元的物資,最後他們倒向蘇聯。二戰時,戰勝德國,蘇聯收到了一百多億美元的物資。
越南是一個有著大國政治野心的小國。
從突厥中興一直講到了二戰。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
開講二戰。
波蘭在二戰時的政治策略是怎樣的?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方的入侵? - 戰爭
沒有前面的那些材料,你根本不能對現在的大國關係,也就是中美關係進行預判。
從越南戰爭結果看,朝鮮戰爭我們應該是打輸了,對嗎? - 歷史
中美關係
中國與美國,哪一方給對方的影響更大? - 國際關係
如何評價朝鮮戰爭在世界戰爭史的地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015 年 9 月,資本寒冬真的來了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一直想,為什麼沒人給我的中美關係點贊呢?今天去看了一下,原來我沒好好寫過中美關係。
美國經濟越戰後崩潰了,英國、德國、法國都想取而代之,美國慌了。這一幫狼崽子,美國需要堅定、有實力的盟友,重新構建金融體系。一個是沙特,一個是中國,沙特有石油,中國有人(中國製造),於是美元可以買到石油和工業製成品,於是新的金融體系構建完成!!!事後美國幹了兩件事情,一件就是收拾英國,這就是索羅斯狙擊英鎊。另外一個是廣場協議,因為有能力挑戰美國的還有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對於美國而言,他最大的敵人和盟友都是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他最大的敵人和盟友都是美國。一個乒乓球搞定美國,拉開了後冷戰階段的序幕。事實就是中國在南亞、東南亞衝鋒,蘇聯學ISIS在後面跟著摘果子。這個時候掀起另外一場戰略角逐的時機已經成熟,那就是越南入侵了中國人支持的柬埔寨,拱衛中國南方,打擊越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戰略決戰的先兆。對於中國而言,越南已經蛻變成敵人,中國當時沒有能力消滅越南,而今天中國忙著發展經濟,也不願意付出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收拾越南。
越戰當然是符合中國、美國國家利益的,最主要的還是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戰爭徹底的改變了世界的戰略平衡,為蘇聯解體鋪平了道路。語重心長的說: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不是美國、俄羅斯,而是越南。
中印關係。
印度和中國之間真的有發生過戰爭嗎?中印戰爭?詳細是怎樣的。? - 中印關係
中朝關係。
中國吞併朝鮮的可行性?? - 經濟
中國和法國關係比較複雜。
1、中法戰爭
其實清朝從來都不是小國,從某種意義上是近現代的大國!但是清朝有一套上國天朝的價值體系,導致清朝和日本選擇了不同的外交價值選擇,日本的外交價值就是脫亞論!而清朝的原則而就是我不和你們掉價一起玩,所以引來西方一片仇視,這也就是所謂的黃禍論。就是今天的中國,很多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還在脫不脫亞這個問題上糾結。
當時的清朝在越南、台灣挫敗了法國的進攻,但清朝考慮的是不要引起其他列強的覬覦,所以早早的就做出讓步和法國媾和。
現在知乎假設歷史成風,有一個前提就是兩國交戰,其他國家不干涉,我就暈,那有這種好事?
2、越共
越共是中共一手培養起來的狼崽子,主要的作用就是當中國的ISIS,給中國干臟活,比如說向東南亞擴張。但越南人不是這樣想的,越南人其實也迅速的完成了蘇共、中共一樣的民族化,越南人想的是利用中蘇矛盾,遠交進攻,打造自己的印度支那共和國,(他們自己說是印度支那聯邦)而他的印度支那共和國不是你們以為的柬、老、越,而是整個東南亞!
在越南表現出越發不受中共控制以後,蘇共和越共出現了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中共!
3、奠邊府戰役
越南的武元甲認為,自己三倍於法軍,現在已經包圍了法軍,勝利之日可待,可法軍的德拉特·德塔西尼將軍無愧于軍事家的名號,越南由進攻轉為開始防禦。
胡志明不得已去北京要人、要槍、要炮,他要的人就是粟裕,粟裕運籌帷幄,大破法軍。
越共有一批人腦子熱,認為自己有能力趁熱打鐵,拿下南越,甚至印度支那,甚至。。。。。。
而中國想的不是這些。詳見故事1、5、6。
4、日內瓦協議
1954年5月8日,日內瓦會議開始討論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1954年7月21日,與會各國就恢複印度支那各國和平達成了《關於在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寮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並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
5、戰爭資源
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不一樣的地方,朝鮮戰爭美國是打著玩,中國還捎帶手的幫著美國滅掉了一個凱撒。而越南戰爭法國希望能打成一個中興的戰役,而且投入的人力、資源也非常、非常的多。法國雖然小,但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假如法國(工業國)下定決心要和越南背後中國(農業國)死磕,那整個遠東的局面就不可收拾!!!
我們假設小米加步槍打贏了法軍的航母、戰列艦,最後中法兩敗俱傷,誰獲益最大?無非就是蘇、美兩國。
SO虧本的買賣我們不幹。而自學成才的泥腿子越共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他們連法軍都能打敗,造幾千艘帆船就能進攻紐約、倫敦。
6、國際政治
二戰後國際政局比較微妙,中國、美國、法國、蘇聯同時處於第二集團,英國還是第一集團!英國雖然開始衰落,但被美國取代這個過程還用了很長的時間,法國也開始衰落,中美蘇開始強勢崛起,美國崛起的總量相對最強,蘇聯崛起的速度相對最快,中國崛起的時間相對最長。法國總統戴高樂、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條戰線,他們不敢和美國翻臉,但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是面對蘇聯、美國兩方面的強大壓力,所以需要英聯邦和法蘭西這種第四、第五勢力的存在,短時間內打造一個多極世界,制衡、掣肘美國的霸權。
7、十七線
日內瓦協議規定:以北緯17度為越南臨時軍事分界線,法軍撤出北緯17度以北地區;越軍從北緯17度以南撤走。
8、接盤俠
法國自二戰以後開始衰落,奠邊府戰役加速了這種衰落,而法國也明白撤出印度支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晚撤不如早撤。但美國不是這樣想的,美國要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要遏制越南的發展!最、最、最重要的是美國要遏制蘇聯的發展!
於是越戰開始,越南其實是狐假虎威,不戰而屈人之兵。自學成才的泥腿子自信心爆棚,居然開始不認乾爹,開始排華。
9、核武器
戴高樂的地緣政治。戴高樂想自從拿破崙大帝以來,法國也是世界大國啊!現在怎麼混成英國的跟班,陸軍打不過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美國,照此以往下去,可怎麼辦啊!
於是法國地緣政治學家(雷蒙)建議戴高樂:為了鞏固自己的海權和陸權,法國要造核武器!為此法國不惜和英國、美國翻臉,最後退出北約。由於法國有了核武器,德國發現法國有實力、有資格和自己成為盟友了,於是親美的(西)德國總理施密特了調整德國的國家戰略,開始全面親法,刻意拉開德國與美國之間的距離。為法德經濟、政治、金融,甚至是軍事同盟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於是法國又誕生了新的地緣政治學派,以拉克斯特為代表的區域地緣政治學浮出水面,意思就是美國可以主導世界,但不能主導歐盟,你們看的是不是個病句,其實不是。
最終法國還是開始構建自己一元的地中海湖,結果連卡扎菲都跳出來反對。
法國真的是無奈了。真的是醉了。真的是怒了。
真是給臉不要啊!
法國出兵威懾卡扎菲 利比亞局勢生變---鳳凰視頻---鳳凰網
薩科齊為何要打卡扎菲?
要知道法國的本質還是帝國!!!請你們不要不把豆包不當乾糧!!!法國要造核武,英美蘇反對,誰支持法國?!?!?!廁所那頭說了一句:雷鋒。奧,錯了答案是:中國。核煙花的美,是你們這群愛好和平的傢伙永遠不懂的。
自行腦補勢力範圍劃分。一戰後,中國割讓青島。二戰後,中國割讓外蒙古。所以說中國才是一戰、二戰最大的戰敗國,與此對應的是五四運動和四九年建國。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
雅爾塔協定的時候,中共還沒有崛起,所以最後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居然被當成殖民地,沿長城劃分蘇美勢力範圍。當時的蘇美英法德意都出現了誤判,泥腿子怎麼可能上台,好吧事實就是他們都被掌摑了。毛澤東訪問蘇聯,我們是兄弟家同志,你怎麼能佔領我的荊州呢?斯大林當然知道他是來幹什麼的,他是來挖蘇聯牆角的,掘蘇聯墳墓的,斯大林看見老毛,那個火大(荊州對蘇聯也很重要啊),總不能關起來吧,所以那個時候英國報紙說斯大林軟禁毛澤東也不是空穴來風。
最後斯大林想了一個辦法,外蒙古我已經吃下去了,是不會吐出來的,你可以北失南得,那就是和中國重新單邊劃分世界範圍。也就是所謂的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可惜毛澤東沒有叫斯大林簽字確認。口惠而實不至,也就是所謂的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毛澤東甚至試探性的進攻了印度,美國對於那種單邊會談紀要的態度,就是全力軍援,極力遏制。蘇聯對於那種非文字性的政治綱領,完全無視,公開批評中國,毛澤東的目的也很簡單啊,我就試試看。
中國為啥支持巴基斯坦?因為可以把亞洲一刀兩段,有了巴基斯坦,蘇聯就休想再染指東南半島,這個世界誰會無利盡起早。於是就有了中國的革命輸出和朝鮮戰爭,因為中國要拓展生存空間。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原始資本積累或是生存空間,或是對內剝削,而對內剝削必然帶來社會動蕩,國家統治力就會下降,所以生存空間還是最好的選擇。對於78年前後的中國,唯一的區別就是發展道路的不同。
蘇聯除了胸毛髮達以外,腦袋基本都是短路的狀態,他們無視斯大林所謂的什麼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把手直接伸到了金蘭灣,明顯的槍業務啊,還是那句話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毛澤東一看外蒙古沒要回來,中法戰爭也白打了,白龍島也餵了狗了,蘇聯是你先不要臉的,那就不要怪毛澤東翻書了,於是拿出一本厚黑學現學現用。
反觀美國。越戰後,美國預判到了中國的勢力範圍主張,於是退出了亞太,給中國留下了生存空間,而中國也適時的和美國建交,並迅速結盟,完成包圍蘇聯。於是冷戰結束了。
中國乘機出兵越南,奈何自己的陸海軍協同太差,空軍不給力。外交上,歐洲國家反對,美國保持沉默,蘇聯在北國陳兵百萬,伺機而動,所以中國最後練了一下手就撤了。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卻已經暴露無遺,只不過時機不成熟而已。你們就不會先查查過往問題再來問?
舉報了。
美軍要是過了17度線,越南人一樣被打成狗。
為什麼沒人提新聞報道在越南戰爭中的作用?
大眾傳媒的第一堂課老師分析過「美國的越戰是敗給媒體」這種觀點。
以下全部內容轉載於「著名作家,評論家劉仰」的博客。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噩夢。美國士兵在越南叢林里殺人放火扔炸彈,美國嬉皮士在美國國內吸毒搖滾性解放,最終讓美國內焦外糊,不得不送掉5萬多條美國士兵的生命,一無所得,灰溜溜地撤出越南。但是,美國人也不是白痴,他們也在反思越戰失敗的原因。美國人從內部和外部總結越戰失敗的原因,其中得出一條內部原因是:越戰敗於媒體。
越戰期間,美國媒體還比較自由,前往越南戰場報道的記者和他們背後的媒體機構,還能保留一定的良知和客觀公正的職業操守。因此,美國士兵在越南打仗的時候,媒體傳回美國的消息和畫面,有很多越南百姓受戰火蹂躪的報道。這些報道大大刺激了美國國內民眾對於這場戰爭合理性的懷疑,連當今美國總統小布希也被曝料,故意逃避前往越南服兵役。來自越南戰場的相對客觀報道,使得當年美國人反戰情緒高漲,成為美軍不得不黯然收場的重要原因。
越南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丟臉的一場戰爭。也正因為這種恥辱,一些美國人開始對於搗亂的媒體心存不滿,美國政府、政客對於媒體的態度悄悄地改變。到了第一次海灣戰爭時候,媒體已經不能像越戰期間那樣為所欲為地同美國軍隊唱反調了。最近被中國人民廣泛關注的CNN就是在這場戰爭中迅速獲得了國際知名度,它之所以能夠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脫穎而出,原因也不複雜:與美國政府緊密合作。這種合作顯然就是「越戰敗於媒體」這一反思的結果。
因此,從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起,美國政府對於媒體的控制變得非常嚴格,戰場報道權只授予那些被美國政府或軍方認可的機構,否則,很難獲得消息和新聞素材。這種做法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獲得了令美國軍方滿意的結果,媒體報道的主流都被政府、軍方控制。可能會影響戰爭進程,尤其是可能會引起民眾反戰情緒的新聞被縮減到最小的程度。
並且,媒體也成為戰場心理戰的一個重要角色,在瓦解對方軍隊、百姓士氣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媒體已經成為參戰方,客觀公正已經不是第一位,為美國戰爭的勝利服務才至關重要。此後,在科索沃、波黑等地區,這種傾向性極為明顯的報道方式,幾乎成為美國媒體的必然。
911之後,美國先後發動了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媒體在戰場上的角色徹底淪為美國政府、軍隊的附庸。一位美國名記帶著手槍作戰場報道,他毫不猶豫地宣布說:記者首先是美國人,然後才是記者。如果我遇到本拉登,我會先打死他,為911死難者報仇。他的言論雖然受到一些媒體從業者的質疑,但是,愛國勝於一切的原則,為這種傾向性報道獲得了放棄客觀公正的豁免權。於是,我們看到,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記者總是站在美國士兵的身後。為了提升美國士兵的形象,獲得國內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美國媒體還炮製了女兵林登被救的假新聞。當然,伊拉克戰爭期間為戰爭吶喊的假新聞並不止這一條,美國國務院也被揭露參與假新聞的製作,一家著名報社還為此爆發了醜聞。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媒體站在美國政府一邊,大肆渲染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終被證明是一個謊言,有哪個美國媒體事後承認自己報道失實?
越戰失敗之後,美國對於媒體的控制越來越嚴,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事實。美國伊利諾里州立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羅伯特-邁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教授在《富媒體,窮民主》(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一書中介紹了CNN的一件事情。1998年6月,CNN幾位記者花了約1年的時間,做了一份調查性報道。該報道指出,越戰期間,美軍可能對越南難民使用了神經毒氣——沙林(sarin),也就是日本邪教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使用的毒氣。但是,節目沒有播出。CNN高層迫於壓力,沒有向製作人做任何解釋,便「槍斃」了這個節目,最終導致幾名記者辭職。就在這段時間前後,因同樣原因導致記者解僱、降職、辭職的事件在美國連續發生,作者說:「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幾個記者再敢拿自己的飯碗開玩笑」。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總的來說,對於媒體的控制還是非常成功有效的,最糟糕的例外來自美國軍方事先根本沒有預料到的地方——美國自己的士兵。伊拉克戰爭期間,對於美國不利的新聞,例如虐囚、屠殺平民等,大都來自美軍自帶的手機、DV,而非記者。美國士兵在戰場上像旅遊一樣輕鬆地邊幹活、邊拍攝,造成了美軍在伊拉克最大的新聞災難。現在這種情況少了,因為,既然媒體記者都能控制,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大兵還能控制不了嗎?
我們退一步說,戰場上的報道,站在自己一方,報道容易有偏向,多少還可以理解、原諒。但是,在戰場之外,當今美國媒體,也已經失去了公正。《富媒體,窮民主》一書的作者指出,當今美國的媒體和民主已經成為一個悖論,在媒體被商業大肆佔領的情況下,他說:「美國媒體和通訊世界的發展軌跡最終將導致更加集中、更加唯利是圖。公共服務觀念——除了利潤之外,媒體還應當將其作為自己的部分動機——即使沒有完全崩潰,也是在迅速倒退。公眾不再被看作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而只是被當做一大群消費者。關於媒介與通訊未來的公共討論也被不可一世的聯合媒體公司取消了,它們委婉地用政治的內衣當做剔牙的工具。總而言之,媒體兼并之後形成媒介系統,就是為了滿足少數富有的投資者、公司管理者和廣告商的需求。媒介系統最重要的消費者是那些上層和中上層人士。」「毋庸多言,集中的、唯利是圖的媒體對於民主的意義是消極的。」
簡單來說,現代媒體最初產生的時候,主要靠零售謀生。那時候,零售所面臨的五花八門的讀者,還能夠迫使媒體保持中立的立場。但是,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媒體根本沒有抵抗廣告商的意志力。當資本收購、媒體兼并、廣告為王的狀況出現後,媒體只能變成金錢和權力的奴僕。這也就是我以前說過的金錢對於民主必然的傷害,這也就是CNN等賺大錢的媒體不可能客觀公正的必然原因。
完(我只是個搬運工,賤笑了╮(╯▽╰)╭)
越戰的僵局只是美國政治的顧慮罷了…當然,政治上的顧慮來源於在朝鮮軍事上的僵局…
軍事意義上,美軍從未輸過一場戰爭.
美軍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施行三光政策,與兵民不分的非正規軍隊交戰非常頭痛.但是,越戰的每一場重大戰役,美軍都取得了勝利.對於美國政府來說,越戰是政治失敗,是國內強大反戰力量的勝利.
朝鮮戰爭後,美國一個熱門研究話題就是「中國為什麼會參加朝鮮戰爭?」
美國通過這些研究來搞清楚中國的戰略目標、決策手段等等
越南戰爭開始後,研究更加熱門,高層需要得出:「中國會不會參加越南戰爭?什麼是中國人的底線?」
從戰爭進程來看,大家可以猜出美國人得出的結論
為什麼冷戰期間美軍可以輕鬆打敗朝鮮,卻在越戰中陷入泥淖?
----什麼叫做陷入泥淖?
國內飯照吃,酒照喝,該打炮打炮該泡吧泡吧.. .. ..
看看當年北猴子慘到什麼樣子.. .. ..
是什麼讓你產生了他陷入泥淖的錯覺?
想當初我大明也木真正拿下那些猴子。
美國鑒於朝鮮戰爭的慘痛教訓,不準陸軍越過北緯17度線入侵北越,只能採取轟炸手段。
中國除各種物資軍械援助外,還派了幾十萬防空及工兵部隊援助北越(90年代國內公開出版物)。
美國人關於越戰的一本書《出類拔萃之輩》中提到,美國國防部曾做了一次大規模圖上推演,研究如何耗盡北越的戰爭資源。有四個角色:美,越,蘇,中。書中說,當北越角色快被打敗時,扮演中國的決策者乾脆派了100萬軍隊直接同美軍對戰,這場推演只好就此收場。因為接下來就變成又一場朝鮮戰爭了。在朝鮮時,美軍對中方提出的「不把戰事擴大到北緯38線以北」置若罔聞,結果兵敗鎩羽而歸;在越南,中方同樣發出「美軍地面部隊不允許進入北緯17度以北地區」的警告,這回美軍老實了……
說一個聽來的故事,家鄉在南方 離越南有點距離,不過因為是交通樞紐,常年能看到軍列路過,那時候我們是如何援助越南的呢?全新的解放牌卡車,越南只需要派人過來學習怎麼開車 維修,然後再裝上武器 糧食等物資,沿路全部給免費加油,一路開回北越,而當時我媽家七八個孩子,吃不飽 常年吃不到大米飯,而北越一車一車的把白花花的大米運回去
推薦閱讀:
※假如當年是美國解體了而不是蘇聯解體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的?
※從冷戰開始,蘇聯是不是就註定失敗?
※沒有美國,也不使用核生化武器的話,全世界能戰勝冷戰時的蘇聯陣營嗎?
※蘇聯在冷戰期間為何沒能解決糧食問題?
※紅色警戒2系列的兵種現實里都有些什麼原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