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來講,我們對一張面孔的相貌評價會隨著看到這張臉的次數增加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我們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歷:
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覺得他奇醜無比,但是認識的時間長了以後,即使對方沒做出什麼讓自己特別有好感的事情,也覺得他耐看了許多。
類似地,我們看自己班的同學,往往會覺得比其他班的同學要更帥一些。也許也有些人會有相反的經歷:
剛看到一個人的時候,覺得他帥呆了,但是看得次數的多了,覺得他也就一般。
…………那麼,平均來講,看到同一張臉的次數的增長,會讓我們對其相貌的評價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根據相貌初始值的不同,會有哪些不同的結果)?這些變化的作用機理又是什麼?
希望能從科學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不考慮性格,只說相貌本身的話。
情況一:看一張臉次數越多,覺得越好看。
這個現象叫做Mere exposure effect(單純曝光效應),社會心理學上有過很完整的研究。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一件事物,如果反覆在你面前出現,即使並不去主觀地去注意它,你的潛意識裡卻也會增加對它的好感。Goetzinger (1968) 的實驗中,他讓一個學生每天套著一個黑色的大袋子去上課(除了腳以外什麼都看不見),然後觀察班上其他學生的反應。果然,其他學生對黑色大袋子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從敵意轉為好奇最終變為友善。
在類似的許多實驗中,心理學家們也發現,不管是人臉、畫作、聲音、漢字(對於不會中文的人而言),只要見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好感。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Perceptual fluency/Processing fluency(感知流暢性)。我們在感知一件事物的時候,會根據它的複雜程度,整合記憶中已有的信息來對它做出判斷。因此,一件事物出現的頻率越高,我們對它進行感知的次數越多,這個過程就越流暢、越容易。這種感知時的流暢性讓我們覺得輕鬆不累,從而潛意識裡轉換為對所感知事物的好感。
情況二:看一張臉次數越多,覺得其實也不過爾爾。
關於這個現象,心理學界並沒有統一的公論和解釋,那麼在這裡,我想做一些自己的推斷和揣測。
社會學家Elaine Hatfield提出過一個Matching hypothesis(匹配假說),大意是說人們傾向於尋找相貌上與自己相匹配的人作為長期關係的伴侶。心理學實驗中也用數據驗證了這個觀點:當一對伴侶顏值相當時,他們往往會更多地表現出對彼此的愛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顏值一般的人,頻頻見到顏值高的對象時,要用什麼方式說服自己「其實我和TA也有發展的可能」呢?對,就是下調自己對其相貌的評價。
結論:心理學界較為公認的理論是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產生好感,因此,如果只是平均來講,看到同一張臉的次數越多,我們對其相貌的評價就會越高。
至於看一張臉次數越多,相貌評價越低這件事,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種假說,歡迎共同補充探討:)個人經驗來說,看一張臉越多,越來越分不清美醜了。美醜在這麼熟悉的人身上已經沒有意義了。
漂亮的看多了就習慣了,丑的看多了也習慣了
人腦有多懶,人心有多愛嘗鮮,念舊也要好久不見最近剛好要考試了,順手答一下,可能並不嚴謹。人際吸引規則裡面有一條:熟悉效應和臨近效應。對原來不認為好看的人看時間長了會覺得也挺順眼這是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
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們照鏡子的時候覺得自己很順眼,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照出的照片就感覺有些彆扭(評論區有人告訴我手機前置攝像頭自拍也可以成鏡像,這裡只討論正像的那部分手機)因為我們平時都是習慣從鏡子中看到反像的自己,熟悉程度對外貌評價有最直接的影響。
1.熟悉引起喜歡。扎瓊克(Zajonc)的純粹接觸研究證實了熟悉引起喜歡。他向被試展示不同人的面部照片,同一張照片最多的呈現25次,有些照片僅呈現一兩次,調查被試喜歡程度的變化。因為網速問題暫時上不了圖表,以後有空再補=_=總之,呈現次數和喜歡程度的關係是正相關,出現次數越多的伴隨喜歡程度增加。這裡的喜歡是指正向積極的評價,因為被試與照片中的人不涉及直接交往,所以這種喜歡是直接從外貌上引申的。
對這樣現象我傾向於熟悉可以增加辨認度,人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對未知事物存在一種恐懼和不喜歡的心理特徵。而對周圍環境不斷熟悉和明確,則更容易產生積極心理體驗。另一點也是因為在不斷熟悉的過程中,顏值的重要程度下降了,你可能發現這個平凡的人身上還有勤奮、踏實、可靠等優點,彌補了臉的不足,越看越順眼,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至於對班級和同學的喜歡我覺得還牽扯到集體認同感。
2.熟悉不是影響喜歡的唯一變數。波爾曼(Perlman)1971年用另一組照片研究證實熟悉只能增加正面對象的喜歡水平,反面對象則不適用這一規律。通俗來講,我們會越來越喜歡合眼緣、三觀一致臭味相投的人ˊ_&>ˋ總唱反調、三觀不和的人經常在眼前晃還是會忍不住想糊他熊臉……
3.延伸一下鄰近效應。我們會對生活環境相似的群體增加好感,直接體現在距離上,比如鄰居和同桌的你。
哦對了,想靠熟悉效應泡妹的人還需仔細通讀第二條。另外我沒說的是:長得好看的人不需要熟悉加成,他們都自帶好感度=v=
參考資料:金盛華.社會心理學(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2
最開始看起來感覺這人長得好抽象啊,慢慢就感覺具體了。
不會啊,我看了自己二十多年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帥
古話說:美女三天不美,醜女三天不醜
一開始覺得馬雲長得是怪異的丑,現在覺得他是抽象的美。
但是很奇怪,劉強東我在新聞見到他很多次依然覺得他太丑。。。果然人不能胖,且人不能和一個太好看的老站一塊對比。。
借這個問題,我想說明以下幾點:
1 對一個人的『初始期望值』越高,『心理落差』就可能越大。
2 眼睛看到的加上耳朵聽到的,都不能夠幫你準確的判斷,大多數情況下,常人作出的判斷依據的無非是感覺和經驗。
感覺這玩意,不一定可靠,而且感覺是可以變化的。至於經驗,那需要時間去積澱。
3 我們覺得一個人『更加耐看了』或者『不如從前順眼了』,主要是因為,我們把『對一個人從內到外的整體評價』集中投放在了長相這個靶子上。
4 美感的建立和熟悉程度有關,而且是和『向著美好方向發展的熟悉程度』呈正相關,和『向著惡劣方向發展的熟悉程度』呈負相關。
首先,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完全全的『獨立』的個體,這裡說的『獨立』是對於所處的社會大環境而言。因此,總要或多或少地與周遭人或事有所牽連。
而人類是一種需要以安全感作為生存基本維繫的情感動物。這就促使我們對所接觸的可能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人本能地有所防禦。 這種防禦心理因人而異。
有的人可能小時候從父母,從家庭里獲得的愛讓他們對世界充滿信任,這種無條件的愛,源源不斷,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從而,這些人就會將這份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防禦心理沒有那麼明顯。 這樣一來,在他們眼中,大多數人給他們的第一印象都是比較容易接近的。『似乎每個人都挺可愛,挺有趣。』
而有的孩子從小的經歷比較悲涼,並沒有讓他們對周圍的人產生應有的信任,久而久之,他在日後與人相處時,在一開始便會表現出不安全感,過多地注意他人不好的一面。這使得別人表現出來的善意難以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積極的正面的反饋。
這兩種不同的心理決定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初次見面的人的大體印象呈現的趨勢。
或好感,或不安,亦或一些牽強的體驗,留待後續觀察。
內心表現出不安的人與他人相處時『初始期望值』較高,『心理落差』往往較大。
相反的,從小被愛浸染的人與他人相處時沒有過多的顧慮,『初始期望值』較低,『心理落差』通常較小。
而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情下,第一次見面,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這個陌生的人,你覺得以後與之有交集的可能性很低,比如你走在大街上、校園裡,隨便的一個人。即使你留意了,你也不會覺得身旁的這些人有什麼讓你感覺不爽的地方,而是很平淡無奇的感覺。
因為這些人與你無關,或者說是很難與你有什麼牽連。
人們往往對熟人以外的社會充耳不聞,與己無關的,無論多沉重,多重要的事都可以說是一些輕描淡寫。而一旦關係到自身了,再小的事,也可能成為心目中的大事。
人們也大都喜歡給人貼標籤,甚至分門別類。
你穿衣風格和我差不多,我就對你多點好感。
你和我身高差不多,俺倆一起玩耍吧。
你像我一樣長得丑,我覺得咱們是同類。
你說話挺合我胃口的,我們做朋友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認識的時間久了,見面的次數多了,後來發現,彼此還真的挺有緣分的,真的是臭味相投啊。
偶爾你幫我個小忙,我請你吃頓飯。
時不時地我向你倒倒苦水,你給我講講生活。
再或者,我們因一句話,一件小事,揭竿而起,怒目而視,半個月不再跟對方有任何瓜葛。但最後還是忍不住握手言和,發現那個死貨還挺有面緣的。值得請進生命里。
…… ……
這些人,越看越耐看,到最後,你會感覺這些朋友就像家人一樣熟悉,你根本不用在他們面前表現出絲毫的做作,你是那麼地自然,那麼地隨心所欲。
以至於,你欠他們錢的時候,不用怕會忘掉,因為你們就像家人一樣,談錢不傷感情。
你們之間不會小心翼翼地說話,行事,害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就像和自己的親哥哥,親姐姐一樣。一切都是應該的,沒啥不明白的,更沒啥可較真的。
隨著見面次數的增多,你們這種熟悉程度,這種就像親人般的關係,這種如同親人般的親切感難道不會給他(她)的面容加分嗎,或者說,自動忽略他(她)的缺陷。
試問,如若不是理性地去看待,誰會覺得自己朝夕相處的親人很醜呢。
(有點扯遠了,下面拽回來)
同樣,人們對和自己差別比較明顯的人,大多會持『能避則避』的態度。
所以眼前的這個人,既然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不論時間長短,首先最好要合我的眼緣。如若不是一類人,那麼,君子,和而不同。
再者,你個人覺得一個人面目可憎也好,英俊帥氣也罷,都是主觀上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由你們之間有無交情,是否生僻以及你一貫的標準等種種因素綜合而成的。那是融合了他或她各個方面的資質與短板而呈現出來的一個朦朧而又確切的形象。
比如說,你是某大學社團的部長。你和其他的部長正在進行招新。毫無疑問,你知道,招進來的小鮮肉,都是以後要跟你打交道的。
這時走上來個女孩,你發現她的樣子挺好看的,但你期望她留的是秀麗的披肩長發而不是齊齊的短髮。你的審美標準告訴你,她留長發會更加動人,討人喜歡。不過,面試的過程中,你覺得她談吐大方,聲音細膩,這就使得你給她的整體形象加分了。這時,你感覺她俏麗的臉龐配上短髮,還挺有氣質的。
長相在社交中,就像一場演講的開場白。它就是一個人的門面。我們對人的整體印象集中投射在臉面上。
換句話說,整體形象好(從性格到身材到學識等綜合素質)會給人一種長相耐看的錯覺。
於是就會出現『有些人越看越耐看』,而『有些人越看越不順眼』的狀況。
比如,你班上的一個男同學。你總是覺得他太過瘦弱,一幅弱不禁風的寒摻樣。一個暑假不見,他通過合理的鍛煉和飲食,不僅長得壯實了,竟然還練出了可觀的胸肌。舉手投足間,盡顯男人風采。
旁邊的姑娘也看到了,輕聲地說,哎呀,突然發現他挺帥的呢。
比如,一開始,你感覺你的同桌小王挺注重細節的,性格也挺開朗。至少你那時不覺得他討人厭。但後來,你發現他十分地小氣,屁大點事,總是喜歡斤斤計較,顯得小肚雞腸的。因而你越看越覺得他俗氣,還帶點市井小民的氣息。
再比如,你第一次看到她,她正與人惡狠狠地吵架,你覺著她是那麼地潑辣毒蛇,面相是那麼地凶神惡煞。你說我才不要跟這樣的人結識呢。
偶然機會,你看到她認真寫作業的樣子,筆記本上的字工工正正,放學的路上,她真誠地與你擺手打招呼,還把你的名字叫的那麼好聽。你一下子就覺得她渾身上下充滿了魅力,你完全被吸引了。你對自己說,哇塞,她真的美極了,我會不會喜歡上她啊。
最後,感謝題主的提問,結尾有點突兀,就這樣吧。
好看或、顏值高、有特點的面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給人的感受、所給情感傳遞是怎樣的更重要。安東尼·達瑪西奧(美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在他的書《感受發生的一切》里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被試者為一個認知能力不高的小夥子;對照組有兩個女性,一位年輕貌美、身材窈窕、性感十足;一位女性已到中年,相貌平平。兩組是要開始前將被試者帶到一個長長的走廊一端,第一組實驗,對照組那位漂亮美眉在另一端,需要兩人向走廊另一端走,一路上這位被試者出現所有男性都有的,看到漂亮美眉的目光、肢體興奮、激動,而這位漂亮美眉卻始終用冷冰冰的表情和傲慢、不屑一顧的目光看著被試者,當兩人走到面對面時,那位漂亮美眉用更加傲慢、不屑的目光看著被試者,於是被試者自慚形穢地低下了頭,兩人擦肩而過,這兩人的這一實驗又重複了兩次,與第一次基本一致。接下來是第二組,那位中年女性在走廊的另一端,對面是被試者,這位女性始終是用微笑、溫和的目光、平和的面容看著被試者,兩人面對面時那位女性用微笑面容、慈愛的目光對視著被試者,被試者非常放鬆地看著這位女性,兩人隨後擦肩而過,這一組實驗又事重複兩次,都與與第一次類似。兩組實驗完成後,將被試者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有那兩位女性以及其他人,那兩位女性分別主動接近被試者,被試者卻有意躲避漂亮美眉,而親近那位溫和女性。這就是人對另一個人感受下,發生的奇妙結果,看來顏值或其他多麼讓人過目不忘的、多麼有特點的臉都不重要,重要是在兩人相遇、相處時帶給對方的是接納、寬容、溫暖感受,還是冷冰冰、傲慢、強勢的感受,其給人的印象應該是大相徑庭的。
補充一下mere exposure effect的條件,要求是刺激在初始狀態是中性或者積極的。所以如果一開始你覺得一張臉很難看,那麼不斷看看到抽筋的結果也只是你覺得越來越難看而已。
個人覺得是關注點改變了。
人不是只看外表的動物。會綜合各種數據。
只不過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可以考慮的數據不多,長得丑就是丑了帥就是帥了。很容易理解,一個數據就是全部。
後來了解的深了,數據種類多了(比如性格愛好技能還有各種事件)就被各種數據拉平均了。
有個關係很好的閨蜜,性格大條、待人誠懇,以前一直沒覺得她漂亮,不過氣質超群而已,後來她被一個哥們瘋狂追求,某天早上,我格外仔細觀察一下她的臉,的確很漂亮啊,不染纖塵、膚如凝脂。
我的另一個閨蜜,性格矯情、嫌貧愛富,一直覺得她很漂亮,至少比我強,她談了五次戀愛,在最後一次被人甩後失魂落魄,而後與我之間發生一件耿耿於懷的事,我仔細觀察她扭扭捏捏唯唯諾諾的臉,醜陋無比。
有些人的美是由內而外的,平日看慣了會稀鬆平常,可是當你細緻入微觀察一次,會發現的確很美。
還有些人外表很美,相處久了就會省略外表看到本質,那是再不願看到的噁心。
「任何為人稱道的美麗,不及他第一次遇見你」
照鏡子,
第一次:媽蛋這張臉怎麼這麼丑!
第二次:誒其實也不算奇醜無比頂多大眾臉吧……
第三次:其實眼睛有點像高圓圓呢……
第四次:鼻子也挺挺的不難看……
第五次:趙薇的嘴唇好像也和我差不多嘛……
最後……其實整體來看也不算太丑嘛……
洗澡的時候越看自己越帥
平時越看自己越丑
好神奇我覺得頭裡面那個腦子影響也很大啊,如果一個人聰明懂得凸顯自己的優點,舉手投足又有氣場腔調,即便五官並不是特別好看,也會在相處過程中覺得他越來越漂亮的,大家都覺得張曼玉全智賢特別有氣質很耐看,但講真,她們長相是清秀掛的,第一眼並不令人十分驚艷,然而她們演繹角色時的那種風韻,表情形體說話方式都深深吸引別人,越來越令人著迷,聰明的人就是能放大自己的優點來吸引到別人
反之,如果一個人外表長得很好,然而腦子不行,不懂得控制表情,走路含胸駝背說話沒有內涵行為粗鄙也會大大降低他的顏值的,人本來就是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啊,所以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越看越好看,有的人越看越丑啦,他自身的行為氣質都影響了你對他外表的判斷。
反正人的臉基本都是同構的,看得久了,大概就自然而然向著一個正則的方向自動腦補了。
心理學老師講過5分效應
就是不管這個人是九分還是兩分
看久了都往5分考慮
當然是靠攏,不是等於5分,所以還是有美醜之分
只是看久了,9分的美已經沒有第一次看那麼震撼和驚艷了;2分的丑也沒有第一次看的時候那麼震驚了。
有一天 我路過我家以前住的地方 走到我家那個小區門口的時候 有一種感覺 就是覺得這個房子好像不太像我記憶中的樣子了 仔細看當然是沒什麼太大變化的因為我家搬走也才2、3年的時間 自己心裡也知道其實這房子就是這樣 但總覺得和自己住在這裡的時候不太一樣
後來我就聯想到 自己住在一個地方 會對一個地方有感情 所以就算每天都看這個地方 其實眼裡看到的也並不是它本來的樣子 如果是人應該也同理 分手幾年都沒見過的前男友 再偶遇的時候往往會心裡想 我當年是瞎了嗎
喜歡的,越看越好看
討厭的,越看越難看
不喜歡也不討厭的,看著看著就知道喜歡還是討厭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顏值迷死人的帥T?
※古詩詞形容如何形容一個人丑?
※有哪些女性在外貌上和徐若瑄有相似之處?甚至美過她?
※女生腿粗是怎樣一種體驗?
※誰來分析一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巔峰期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