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什麼異同?
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什麼異同?
毛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什麼異同?
列寧異於馬克思的核心三點:
1.列寧主義組織原則
列寧主義組織原則要求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擁有嚴密的紀律,在思想和行動上從上至下高度統一,嚴格禁止一切公開的或秘密的派系活動,黨的最高領導人在服從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擁有對黨的指導思想和和組織工作的最高指導權。而至少就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革命實踐來看,無論是共產主義者同盟和第一國際,都並非具有嚴格紀律的組織,儘管馬恩二人在組織中有著如同思想教父一般的地位,但二人從不干涉具體的人事任命等工作。共產主義者同盟允許派系存在,但禁止秘密派系活動,一切爭論必須公開進行,唯一一次將派系活動者開除就是因為他們搞密室陰謀。
2.秘密革命組織
承接第一點,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不僅組織嚴密,而且採取的是地下鬥爭與公開鬥爭結合的方式,與馬克思的基本以公開的工人運動、起義為主的鬥爭方式有明顯不同。
3.帝國主義論與一國建設社會主義論
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將在世界革命之後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共產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而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資本主義不會自動走向共產主義。他指出:帝國主義依靠擴張金融壟斷資本剝削全世界,對內則分享剝削紅利、豢養工人貴族,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不但不會站出來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反而將機會主義地成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面臨著本國統治階級和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在那裡,矛盾最集中也最尖銳,而那裡的進步力量也更具革命性。據此,列寧創造性地提出了「落後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的論斷,將輸出革命的目光轉向了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俄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薄弱一環將率先建設(注意不是建成)社會主義,並將革命輸出至全世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將打擊帝國主義的超經濟剝削,激起帝國主義內部的革命運動。
P.S.斯大林上位後,由於大國沙文主義思想,逐漸減少了輸出革命的力度,將「一國建設社會主義論」改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
—————————————————————————————————————
毛主義承接列寧主義,其與馬克思的區別參考上面,同時由於毛澤東的農民出身,他對於農民的態度要比視農民為自私的小生產者的列寧要溫和的多。
—————————————————————————————————————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核心原因在於列寧、毛澤東面對的經濟大環境與馬克思面對的殊為不同。
兩個高票回答都對,但還沒完全到點子上。列寧的代表作就三本,《怎麼辦》、《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怎麼辦》論述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建黨理論。後兩者是帝國主義論,且應運而生的成分更大一些。
《怎麼辦》里無產階級政黨鐵的組織等等都是派生出來的表象,根本問題是誰是革命的領導力量。經典的馬克思主義並沒有專門強調組織和先鋒隊的作用,無產階級與共產黨基本上是同義的,無產階級自己就能夠完成革命的任務。馬克思並不太關心如何發動革命的技術問題,因此沒有秘密組織和先鋒隊的必要。因此才會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自由人的聯合體」之類的論斷。
列寧則現實得多,他區分了自發性與自覺性。儘管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與當前的政治與社會制度是不可調和的,但無產階級自發只能產生工聯主義。如僅僅依靠自發因素,他們認識不到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只能提出漲工資、八小時工作制等膚淺的要求,無法上升到改變整個政治制度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高度。需要有外部的先進分子(往往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因為只有他們有接受充分教育的條件)對工人進行煽動和灌輸,使他們認識到革命是唯一的出路,從自發的階級意識升華到自覺的階級意識。為了發揮這一部分先進分子的作用,需要有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把他們的生活全包下來,為他們創造秘密工作的條件,成為全職的職業革命家,能夠把他們調動到任何需要的崗位,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激勵。無產階級政黨通過黨員煽動和領導無產階級開展革命。因此列寧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與無產階級的本體作了明確的區分。而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把黨中央的意志貫徹到每一層級,禁止任何派系活動。
對經濟學和政治學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列寧主義的核心同曼瑟·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不謀而合。對於一個(潛在的)利益集團而言,平均分配利益是無法實現集體行動的。因為對於每一個成員而言,獲得某項公共產品的預期效用(奧爾森定義的公共產品是可以均分的,每個人只有一小塊,還要乘以一個成功的概率)太低,但自己親身參與爭取的代價太高,凈效用不足以使他們實現集體行動。以無產階級為例,革命成功的前景可能很美好,但並不一定能夠實現。如果自己去參加革命,卻很有可能把性命給丟了。只有選擇性地激勵這一團體中的一小部分先進分子,使他們不惜犧牲一切去爭取,才能夠實現集體行動。因此說列寧是個社會科學家並不為過。20世紀凡是成功奪取政權的黨,幾乎都不同程度貫徹了列寧主義的組織理論。當然列寧主義埋下了產生「新階級」的種子,在此就不贅述了。
順便多說幾句,列寧主義的影響不局限於國際共運。列寧寫作《怎麼辦》的思路不少來自於考茨基的經驗(在這本書里列寧對考茨基評價很高)。可以說他是把西歐社民黨在爭取普選權中的成功經驗歸納成了理論。現代民主政治中的政黨,凡是要在普選中通過長期的政策吸引選民的,多少都應用了列寧主義的政黨理論。方亮說的都是對的。再補充幾點。
要明白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區別,必須首先知道西歐社會和俄國社會的區別。
馬克思從小生在普魯士的萊茵省,這是受法國影響強烈,而與普魯士本土(主要是在現在的德國東部和波蘭北部)相隔絕的一塊飛地。後來又流亡過比利時、法國,長期定居在英國,他接觸到的是西歐式的社會和西歐式的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的特點是:分散居住在城市,作為個體加入工業生產,平時參與城市生活,上班時間進工廠,下了班就去酒吧喝杜松子酒聊聊天等等。同時,由於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能夠讀書看報,能夠同左翼知識分子產生接觸,能夠聽懂革命的大道理。因此,馬克思更傾向於對共產黨實行自下而上的民主組織。
但是,俄國的形勢和馬克思認識到的歐洲社會完全不同。首先,俄國處於工業化初期,工人階級的人數本來就很少。其次,俄國工廠集中化程度很高,招募的工人多數又是農村的進城務工人員,生活方式更接近於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富士康形式。最後,多數俄國人其實還是生活在農村,而農村的組織形式是「村社制」,即使是經過農奴制改革,村社主導農村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農民生活在封閉、守舊的村社之中。
這就帶來了問題。很顯然,無論是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由於生活的封閉性和文化程度的落後性,在這種人中間本身是產生不了什麼革命思想的,反而對沙皇有著異乎尋常的崇拜。相反,俄國革命的主力軍向來是貴族階級:西方哪個國家都去過,非常熟悉西方那一套,回來後就覺得俄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早期的布爾什維克多數也是這些人,列寧就是貴族子弟(父親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這批人讀完馬克思主義,覺得很有道理,結果回來發動群眾,發現不行:群眾特么比我一個貴族還反動,被賣了還在那裡數錢啊!你想苦口婆心繼續勸說吧,沙皇警察就過來教做人了。好在革命家多數出身顯貴,警察也不想得罪這些官二代,只是送去西伯利亞接受狗熊的再教育。
列寧主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農民都是反動派,工人都是農民工,而且都被封閉起來了,那麼要改造俄國,自然只能靠少數知識分子先去組成一個職業革命家組織,再依靠這個組織,向工農灌輸革命道理。又由於職業革命家人數稀少,要以小博大,只能靠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和忘我的犧牲精神。
這樣一來,組織原則就由馬克思提出的「民主制」轉變為「民主集中制」,其核心在於集中而不在民主,強調共產黨的先鋒隊作用,而不再強調工人階級的作用(當然形式上不會說那麼直白)。國情類似的中國後來接受的也是這一套列寧主義,而不是帶有小清新色彩的馬克思主義。
當然,列寧主義最初仍然是帶有理想成分的,強調世界革命,強調俄國西歐輸出革命。不過這一套後來被斯大林拋棄了。轉折點就是1920年的蘇波戰爭。當時列寧認為,只要紅軍西征,當地被壓迫的波蘭工農就會起來協助紅軍去同本國的地主政府作戰。列寧很顯然是想當然了,前面說了,俄國的農民壓根就是歷史反革命,波蘭雖然相比於俄國更加西化,但仍然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國家,在這種地方怎麼會有「武裝保衛蘇俄」的先進分子?
而當時西征大軍分為兩路,一路是圖哈切夫斯基領導的西方面軍,另一路是葉戈羅夫領導的西南方面軍。而西南方面軍的政委正是斯大林。西方面軍進攻的是華沙,而西南方面軍進攻的是利沃夫。好吧,其實熟悉烏克蘭的都知道,利沃夫地區及周邊的東加利西亞時至今日都是最反俄最反共的地區,斯大林帶兵進了這地方受到什麼待遇可想而知:尼瑪說好的一起去打土豪呢?說好的工人階級先進性呢?說好的農民階級同盟軍呢?老子帶兵來救你們,你們幫著土豪打老子?群眾裡面有壞人啊!!!
經過利沃夫幾日游之後,斯大林徹底覺悟,此後再也不相信不說俄語的人了,轉為強調「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相信社會主義就在紅軍的射程之內。就像他後來說的:無論誰佔領了土地,也就在那裡強加它自己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別的情況。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俄國實踐相結合,最後形成了列寧主義。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走一條具有俄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俄國現實的有機結合,成功建立了紅色政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為後來的共產黨人提供了一個樣本。
並且極大的推動了國際共運的發展,改變了過去共產黨人一盤散沙的面貌,使得各國的共產黨迅速完成了的從發傳單的小資到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轉變。
但,這些都並不是完美的。
列寧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發展就在於「民主集中制」原則,而民主集中制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共產黨與社民黨之間的最大區別。
而民主集中制的最大特點,主要包括三點,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其中,少數服從多數屬於民主的內容。而集中則主要體現為個人服從組織和下級服從上級。而依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所建立起來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組織紀律,是列寧主義政黨的主要特徵和活動基礎。也是列寧主義政黨與其他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之間的最重要區別。
概而言之,在列寧主義的組織原則下,黨的內部的所有關係,都可以簡單歸結為強制性的服從和領導的單一關係。除此之外,黨內的其他的關係存在都可以視為是對這一純潔的組織關係的「玷污」。
而列寧之所以採取民主集中制,是因為民主集中制是一種革命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公開鎮壓共產黨的國家,共產主義政黨為了自身存續,必須要通過嚴格而秘密的組織程序,來保護自身。而任何試圖通過武力手段秘密推翻政府的革命政黨,也都必須依賴民主集中制來確保組織運作的安全和高效的執行效力。而權力的集中,也都是為了武力推翻執政當局這一目標而服務的。
而為了實現暴力革命這一激進目標,任何組織都不可能不建立一套等級森嚴的組織制度,擁有集中權力的核心委員會,和強制性服從的領導關係。因為他本質上是一個地下的軍事領導組織。而在這種嚴苛的政治環境中,其組織內部必然奉行嚴格的政治審查制度和少數精英主義的政治信條。
但是對於社民黨而言,他們面對的情況與列寧的情況不同。他們面對的是比沙俄要寬鬆得多的政治環境。而且西歐國家有著良好的議會選舉的政治氛圍。所以社民黨的主要策略,是參加議會選舉,而並非是暴力革命。
因此,為了爭取更多的群眾選票,社民黨就必須要奉行一種公開的同時也是靈活的競選策略——他要根據民眾關注的熱點議題,把握民眾的喜好與口味,不斷適時地修正自己的競選綱領。而相對於精英主義式的列寧政黨,社民黨的主要成員則是群眾性黨員。其政治觀點也更有利於拉攏中間選民,以及迎合跨階級合作的溫和國內政策。
因此,盧克馬奇曾經如此評價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列寧主義的民主集中制)是為秘密的軍事佔領而設計的。這也是「二戰期間」共產黨反法斯西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但是當民主集中制被用來作為黨的發展原則時(這並非其本初的設計目的),卻促進了極有凝聚力但極端內向型組織的發展,這種組織往往會形成僵化、極權主義的黨內權力平衡——「危急時刻依然怠惰」以及官僚主義。由於它們秘密地作出決定,然後自上而下強加給黨,決策反覆無常,同時也不能靈活地回應一直存在的社會和選舉機遇,不能為普通黨員提供充分的渠道進行政策輸入或提出意見,從而導致出現周期性的分裂和大清洗。
……
自60年代來,北歐新左翼採用了一種非教條、非列寧主義、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方法,這種方法必然要去拋棄民主集中制,而這對於提供更大的戰略和策略靈活性具有關鍵意義,從而使得北歐黨比其他許多共產黨更加平穩地渡過了蘇聯解體。
……
當然,那些最堅持民主集中制模式的共產黨,也是最不能對其外部環境做出回應的黨。法共傳統上被視為最教條、最意識形態的保守型共產黨——一個「極權主義官僚機構」。它與希臘和葡萄牙共產黨共同分享這一令人尷尬的榮譽。後者長期的非法處境令其意識形態發展完全固定化。托派政黨的一再分裂,既源於其對「正確學說」的列寧主義沉迷,也與其對民主集中的嚴格運用尤其相關。
所以共產主義政黨的周期性分裂,跟民主集中制和列寧主義也有很深的關係。而對於蘇聯-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盧森堡認為,蘇聯的共產主義試圖把在俄國具體環境中取得成功的策略固化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換而言之,作為俄國革命的現實策略而言,列寧主義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對於如何指導未來革命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而言,列寧主義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也並不能直接為我們提供一個符合我們當下具體歷史現實的有效的策略。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其學說中忽視了農民,並將其作為小業主,歸入資產階級的陣營。然而,列寧得出結論,如果接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正確領導,貧苦農民可以成為一支革命的力量。後來他的確宣稱,即使是中農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一定價值。列寧的《四月提綱》敦促將資產階級革命轉變成社會主義革命。該書同樣宣稱,貧農將成為新的革命浪潮的一部分。
列寧以另外一種甚至是更為激烈的方式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列寧寫於1916年發表於1917年春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他試讓馬克思主義切合最新的情況,以解釋諸如激烈的殖民對抗、國際危機,最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一些最新的發展。他總結說,作為其最終的形式,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並以壟斷和金融資本統治世界。卡特爾(同業聯盟)取代自由競爭,資本出口比商品出口更為重要。對世界進行的經濟和政治瓜分,是按照不斷的經濟擴張鬥爭、爭奪勢力範圍和殖民地等方式進行的。出現了國際聯盟和反聯盟。參與者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其所佔的世界份額之間的差距在資本主義會國家之間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因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最初所認為的那樣,社會主義的勝利就是簡單的剝奪少數超級資本家的財產。列寧把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描述成是一個充滿巨大衝突的時代,事實上是將其與20世紀聯繫起系起來。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說資本主義危機的外在化從總體上使得殖民地和欠發達地區的地位更為突出。資本家不僅遭到本國無產階級的反對,也或多或少地遭到他們所剝削的他國人民的反對,不論這些國家的人民所處的社會狀況和發展階段如何。因此,無產階級和殖民地人民是天然的盟友。值得指出的是,列寧遠比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更加關注亞洲。最後,憑藉辯證法的絕妙演繹,社會主義革命出現在俄國,而不是像英國、德國和美國這樣的工業大國。甚至這一點也可以通過「最薄弱的鏈條」這一理論加以解釋,即在羅曼諾夫帝國,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剝削,包括本國的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剝削結合在一起使得資本主義充滿矛盾和不穩定性,以致資本主義鏈條中的俄羅斯環節首先出現斷裂的觀點。
——梁贊諾夫斯基馬列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主要是政治經濟學理論)+俄國民粹派(Narodnik)的思想(政治體制和黨的組織模式)
前者不擇手段的暴力革命
-
馬克思逝世後,其門人發生分裂,到第二國際時期分為三大派,即左、中、右三派。後來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又分裂為許多派別,其中之一就是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1912年形成為獨立的政黨。
由於沙皇政府的迫害,該黨一部分人流亡國外,如列寧、季諾維也夫、布哈林等,另一部分人仍在國內堅持地下鬥爭,如斯維爾德洛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等。因此,布爾什維克黨分為國外局和國內局,二者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其精神領袖是列寧。
在十月革命後,俄國共產黨打出列寧主義的旗幟。當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對立面是卡爾?考茨基,他是第二國際中派主義的領袖,亦稱考茨基主義
考茨基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入室門人,而列寧則是室外子弟,非正宗門徒。
在我的研究中,將考茨基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而把列寧稱為東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二者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上存在著嚴重地分歧,主要集中在帝國主義理論、暴力與非暴力、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理論等問題上。本文的目的在於揭示列寧主義的五大誤區,揭開蘇聯大帝國解體的政治思想內幕。
1. 在哲學上,列寧把馬克思的多元哲學改為一元哲學,從而走向絕對主義和激進主義。
他在《哲學筆記》中,把馬克思的哲學辯證法歸結為一條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該規律認為,在一切事物的發展中,鬥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暫時的、易逝的。這就是所謂共產黨的鬥爭哲學。列寧由此規律並根據東方社會的特點,引申出一系列的政治結論(理論):如關於建黨和黨的領導作用、一黨制及黨的一元化領導、民主集中制,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黨天下的發明者正是列寧。
他的階級鬥爭理論成為後來斯大林等整肅黨內外持不同政見者的理論源頭。
應當指出,從馬克思的多元哲學到列寧的一元哲學,中間還有兩個人,即恩格斯在《反杜論》中提出的辯證法四分法:即對立統一、互相聯繫、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應當指出,恩格斯是善於將馬克思的思想公式化、規範化和教條化的大師。
俄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在恩格斯的基礎上撰寫了《論一元唯物史觀》一書;列寧早期曾作為普氏哲學的追隨者,到1905年才有自己獨立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思想成為列寧建黨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即中央集權和獨裁政權的理論基礎;也成為斯大林模式的理論基礎。
2. 在經濟理論上,列寧把馬克思的社會經濟成長階段論改為超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及他在1882年致俄國革命家查蘇里奇的封書信(一至四稿和複信)
(1)中全面、精闢地闡述了經濟成長理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指出革命是有條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無條件的、不是無政府主義,也不是暴力萬能論。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固然暴力在歷史上起過進步的作用,但是暴力只會改變財富的分配狀況,而絲毫不會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量。
所以,不能無條件地濫用暴力和鼓吹暴力萬能論。例如,在中國的歷史上農民起義總是推翻了一個舊皇帝又換上了另一個新皇帝,改朝換代,屢見不鮮。中國歷史上共有83個王朝、559個帝王,但是,生產方式仍然是封建主義的。
所以,馬克思提出,人類只能爬台階,而不能超越歷史階段,不能跨過卡伏丁峽谷。
而列寧的社會主義模式設計偏偏犯了大忌,是一個超階段的歷史產物。所以,理論設計的先天缺陷和後天的亂施暴政,是導致蘇聯大帝國崩潰和解體的主要因素。
3. 帝國主義理論的錯誤。列寧的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個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首先,帝國主義並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而是一種政策,一種軍國主義的擴張政策。
發展階段屬於經濟基礎範疇,而政策,如帝國主義政策則屬於上層建築範疇。列寧把資本集中、經濟壟斷和政策混同了。考茨基在與列寧辯論帝國主義到底是一種政策還是經濟基礎時,考茨基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可以實行帝國主義政策,也可以實行和平政策,這取決於對剩餘價值和利潤的剝削率,取決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
列寧還根據他的帝國主義論,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一國勝利論,社會主義有可能突破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純粹是超階段的產物,與馬克思主義是背道而馳的。
4. 列寧將馬克思的人道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改造成為類似伊斯蘭教一樣的教義,一手拿可蘭經一手拿寶劍,對外擴張、輸出教義。
列寧主義也如同伊斯蘭教義一樣,一手高舉馬列主義大旗,一手拿槍,對外搞軍事擴張主義。列寧在世時,已將中亞地區和高加索地區吞併,納入蘇聯大帝國的版圖。
二戰期間和戰後斯大林又將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納入自己的版圖。東歐地區、蒙古、中國、越南、北朝鮮、古巴等組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成為橫跨歐、亞、拉美的空前的超級大帝國。
5. 國家萬能論。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僅僅限制在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時期,列寧則把國家變成萬能論,變成一種異化物,即「利維坦」(怪獸)。
但是,大帝國也難逃歷史的周期律。根據歷史經驗,大帝國的生存期一般為70年至100年左右。蘇聯大帝國生存了74年,就一朝復亡、頃刻瓦解、崩潰了
看來,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只不過是東方社會從封建、半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和發展中一個插曲而已。
當然,這也不是說列寧主義就一無是處,列寧的革命精神、革命勇氣、革命氣概,尤其是他策略的靈活性和戰略的堅定性,都是大革命家的風範。
如在1921年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和他晚年所撰寫的《政治遺囑》、關於擴大黨內民主、加強法治建設以及給代表大會的信:主張撤銷斯大林總書記的職務等等,都是寶貴的歷史遺產。
馬克思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列寧則提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聯合起來的口號,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
1. 見馬克思「給維?查蘇利奇的複信」(1-4稿和複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857、4-1883、5,第455-483頁。
商德文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後者其實已經不算是馬克思主義了。
列寧主義既有本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又有許多非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它在這兩個方面(特別是後一個方面)均已「超越」了馬克思主義。
斯大林主義則已基本上只是剩下了馬克思主義的詞句,骨子裡只是―種現代形式的東方專制主義,這當然也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超越」,但卻是―種反向的「超越」。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則是在新社會主義(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方向上對於古典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超越,這種方向是基本正確的。
毛澤東後來照搬斯大林模式,然後又搞出了一套的東西,那就更是把馬克思主義「超越」得沒邊了,連一點馬克思主義的魂都沒有了。
現在世界上還有堅持列寧-斯大林主義的國家嗎?沒有了!北朝鮮已經批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了,所以它在意識形態上也已不是「馬列主義」的國家了,儘管它又繼承了列-斯主義的某些錯誤內容。
至於中國,你說中國是什麼主義?我們掛著馬克思主義的牌子,實際上彈性極大。
從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僅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而且也已遠遠地超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理論,但在政治價值觀方面,在民主自由理論方面,我國卻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未能達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認識水平。
至於在西方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古典馬克思主義早已被超越,更已是眾所周知的基本事實。
毋庸贅言,既然這種本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早已被超越,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大講「超越馬克思主義」,是不是有點誇張了?誠然,繼續超越古典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仍然是必要的,但這與「超越馬克思主義」這個大命題,顯然是不可等量齊觀的
毛澤東認為「唯物史觀問題,即主要是階級鬥爭問題」。
這種認識其來有自,且有代表性。革命的經驗又告訴他:「國家愈落後,它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更困難」的說法,看來不對。其實經濟越落後,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愈容易,而不是越困難。人越窮越要革命,「革命能改變一切」。
只要革命,就能夠大大解放生產力,使落後國家迅速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基於此,他急於推進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而發動「大躍進」。
他的「燦爛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結成豐滿的經濟之果」;「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的說法,也出於此種認識邏輯。
毛澤東很欣賞「窮是動力」這句話。「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國現在不富,將來富了,也一定會發生問題。」以及所謂「富變修」,便是這種思想的發展。
其解決的辦法,只有不斷革命,「過七八年又來一次」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這樣,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就呼之欲出了。列寧主義是民族主義披著共產主義的皮。共產主義的一大標誌是人與自然達到一種和諧關係。而非由資金聯繫人和自然。
共產黨,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的重點是共產。
列寧主義的重點是黨。
最大的區別在於世界革命論發展為一國革命論。
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將會最先發生在資本主義最高端的國家,而且是全球性的無產階級一起行動起來連鎖反應,社會主義革命一定是世界性的。
列寧則在最不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帝俄首先進行了革命,且只在一個國家範圍內進行革命。
馬克思的世界革命論只是一種設想,並不是100%歷史就會照他的預言發展。
俄國革命的成功,就是列寧並沒有生硬照搬馬克思的理論,而是依照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與俄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對共產主義事業做出的貢獻,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順便說一下,托派就覺得俄國底子太薄,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是不能擔起社會主義革命重任的,還是要去英美最發達的國家去鬧革命,當斯大林把蘇聯弄成和美國相抗衡的世界一極時,托派的理論也就破產了,慢慢被淘汰了)
同理,毛主席也不是生硬照搬蘇聯依靠工人依靠大城市的革命路線,而是走出了依靠農民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這也是對馬克思理論的發展。
用農民為主體,去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想都沒想過,更不可能寫進自己的書里。但是在中國確確實實成功了。
形象比喻的話,馬克思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並仔細研究後預言石油終將取代煤炭地位的人。列寧是第一個人工開採出石油的人。毛澤東則是第一個從海洋里開採石油的人。
這也就告訴我們,空談理論和著作教條,不與具體國情和實踐相結合,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其實方亮說的基本上不錯,但是解釋上有點問題。
第一民主集中制。其實民主集中制的提出是俄國民意黨的傑作,根本 就是用來搞秘密組織和造反用的。基本作用和產生原因前面幾個都講了。
但是,民主集中制是任何一個想造反,想革命的組織,任何一個想搞社會進步和躍進的組織,都必須採取的制度。或者民主集中制或者個人專制獨裁,沒有其它。孫大炮一直思想上堅持美國式民主,但是最後搞的組織,從興中會-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就從散亂的民主制轉為個人獨裁製了,甚至要求所有革命者向他個人宣誓效忠,人人打手印寫效忠書。
而民主集中制相對於個人獨裁,要民主太多了。
而一般意義上的民主制,其實根本沒有快速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第二,帝國主義論和一國革命論。這點上沒什麼問題
第三,先鋒隊理論。其實從實踐來說,先鋒隊理論是完全正確的,而馬克思的工人階級自發革命是有問題的。
一般無產階級群眾雖然可能有革命要求,但確實很難自發的革命,反而參與反革命活動謀取好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另一方形勢更好一些。無產階級也是經濟理性人,也會算成本和效益的。這個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無數證明。往往出現富家子弟搞工農革命,工農子弟參與反革命軍隊和組織謀個光宗耀祖。
第四,其實列寧主義提出了國家資本主義和新經濟政策,這點和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和 政治的設想完全不同。
這一點,其實從理論上講兩人都是對的。不同的根源在於,列寧所處的俄國社會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個落後的有初步工業水平的國家。而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先進發達文明的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國家產生。
第五,就是馬克思太理想化,而列寧比較實際。
馬克思提的共產主義的具體形式和實現條件也太理想化,因而基本上很難達到馬克思設想的革命條件。
而列寧開闢了共產主義實際化的道路。
列寧式政黨的產生導致了左右派顛倒的現象。
在列寧式政黨執政的共產主義國家,左右標籤系統呈現出混亂局面。一方面,列寧式政黨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實踐常常高度分裂,書面一套而實踐另一套,成為司空見慣的政治現象,這導致書面理論上的「左」,經常變成政治實踐中的「右」。
例如,正統的馬克思共產主義,贊成全民普選權,這應該是左派主張;但列寧式政黨卻奉行精英主義的「先鋒隊」理論以及集權專制的「民主集中制」,無條件延長「無產階級專政」,這顯然是右派行徑。同時,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要創建平等社會,這應該是「左」;但在列寧式共產主義國家,伴隨政權建立而崛起的「新階級」,卻比任何歷史時期的特權階級都更為強大,這實際上是「右」。
另一方面,列寧式政黨以革命黨自居。既然革命是「左」,反革命就是「右」,那麼當權者及其相關利益者為「左」,而只要與當權者意見相背,就是「右」。在中國,1957年「反右」運動,使得「右派」一詞成為打擊異見分子的經典政治標籤,用來標識當時執政黨及其領袖的批評者與反對者。中國的所謂「右派」,一般具有一定自由主義傾向。列寧式政黨激烈反對自由主義,因此凡自由主義者,在歷史上皆為該黨敵人,自然為「右」。
列寧主義的最大特色是反對了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其次是反對了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革命建設的論斷。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為什麼總是有人以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老哥倆總能面面俱到?
只當原教旨主義者,還不如當基督徒,儒生。好歹吃什麼穿什麼都寫明了。有麵餅魚。穿魯人鞋。
各位答主多是回答了馬主義與列主義。我試著答一下題主的後半部。毛在國內不稱為主義,而稱為思想。毛在主義方面繼承了列主義。毛思想核心就是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在國外有毛主義一說,其實是將列主義加毛思想加毛的革命理論混在一起的東西,不是什麼純的主義。
另,大家講的列主義其實也不是純的主義。
其實,無論馬主義,列主義還是毛主義,其相同的部分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思想闡述部分,此部分可稱為主義。而其它部分應該從主義中剔除。
列主義繼承於馬主義,但對馬主義有修正。
毛主義繼承於列主義。
列的政黨組織理論,應該單獨列於列主義之外,或應稱為列理論。否則比較這些主義的時候就會混亂。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提法還是比較合適正確的。大概就是
馬克思太「資產階級」了,沒有集中的領導,過於調和,不能適應嚴峻的革命形式(笑)
贊同方亮的答案。
唯一想補充的是,列和毛的首要身份是革命家和實踐者,其次才是理論家。他們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思考,或者為了實踐需要而構建的理論。
而馬恩不同,尤其是馬,是純粹的理論家,思想家,他的理論是基於無數前人的理論和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相較而言,馬的理論漏洞更少,體系也更全面。
雖然我們現在回過頭看馬主義,覺得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大的方向上,馬主義還是可以的。列主義跟馬主義比起來還是要遜色不少。至於毛思想,很精彩,很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革命的一把好手,他對革命的樂觀精神和對政治形勢的判斷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但是建設理論尚有不足。
列寧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提別是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還是講民主和選票的
……列寧並不是馬克思的門徒,馬克思只不過是列寧的先驅而已。列寧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政治理論,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使馬克思倒立起來。對馬克思來說,關鍵是社會階級,而對列寧來說,關鍵卻是政黨。馬克思是一個政治上的原始人,他不可能發展出一門政治科學或政治理論,因為他不承認政治是一個自主的活動領域,也不認為政治秩序是超越社會階級秩序之上的。然而列寧卻把政治制度即黨提高到社會階級和社會勢力之上的地位。
……共產黨員的特徵就是它的無階級性。他們獻身於黨,而不是任何社會集團。
……作為一種社會演變理論,馬克思的理論已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作為一種政治行動理論,列寧的理論則被事實證明是正確的。馬克思的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共產黨人在那些工業落後的國家裡,如俄國和中國,奪取了權力,但列寧的理論卻能解釋這一點。決定性的因素是政治組織的性質而不是社會發展的階段。為奪取政權所需要的列寧主義的黨並不一定依賴任何特定的社會勢力的聯合。列寧主要考慮的是知識分子和工人,毛澤東則表明,列寧的政治發展理論同樣適用於知識分子與農民的聯合。就象施瓦茨所說:「中國共產黨是一支由具有政治表達能力的領袖們按列寧主義路線組織起來的精銳部隊,並且從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吸收其高層領導成員。」當托洛茨基說「階級決定而不是黨決定」時,他是錯誤的。列寧和毛澤東都正確地強調過,具備一個獨立於各社會勢力並操縱這些勢力去達到自己目標的政治組織才是最重要的。黨確實必須去吸引民眾當中的所有集團。
…… 列寧用一個有意識地創立、構建和組織起來的政治制度代替了一個無定形的社會階級。通過強調政治的優先地位和作為政治制度的政黨,強調需要在一個「廣泛的革命聯合」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革命組織」,列寧就為政治秩序奠定了先決條件。在這方面,列寧和麥迪遜之間,《聯邦黨人文集》和《怎麼辦》之間的共同之處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兩者都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學家的大手筆,分析了社會現實,提出了足以構建政治秩序的理論基礎。列寧處理的是階級,而麥迪遜處理的則是派別。麥迪進找尋到的政治秩序的基礎是代議制政府制度和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共和國里對多數派權力的限制,列寧則在黨對所有社會勢力具有的至上地位中找到了他的政治秩序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
俄國連資本主義都沒有發展好,不配搞共產主義。
我是導師,我不當權。
我們俄國可以。雖然俄國的資本主義還沒搞好,俄國完全也可以實現共產主義。
我是導師,我是偉大領袖,我執政,我當權。
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不能在全球實現
列寧主義:共產主義可以在全球實現
--引自禪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