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的長安城處於何種狀況?

漢末三國時期,長安,洛陽,許昌這幾個城市是什麼樣的?它們之間的關係?長安城是否已荒廢?許昌是作為名義上的國都嗎?曹操是否真的誅殺了百官。


更新了一點,全文還很需要修改,錯處很多。
-------------
那個時期的長安也沒怎麼樣,也不過就是在人吃人,關中地區數十萬戶,因為人禍、戰爭、旱災、蝗宰、饑荒、地震,上百萬的人口幾乎從這地方消失了。

我很奇怪,關注三國多年,從來沒見有人寫過三輔之亂的文章。如果我這也能算文章的話,題目就叫《三輔之亂考》吧。

一、三輔之亂

這件事從董卓西遷說起,董卓的軍隊在進入洛陽時就已經四處殺人放火,劫掠女人,作風極度殘暴,在董卓統治下的長安不可能會好到哪去。董卓西遷之後,建造郿塢,要在那裡囤積三十年的糧草,以他這樣的統治手法,不難想像他用強硬的手段從百姓手中奪走多少糧食和資源。董卓還以嚴刑統治,對誘降後的叛民施以割舌頭、斬手足、挖眼睛、活煮,如果還沒弄死的,就放血混著酒一起喝。

誅殺官員的是董卓、李傕、郭汜,甚至王允在誅殺董卓後也清算一堆董卓的黨羽,其中不乏被錯殺的官員,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史學家、儒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就是被王允所殺。蔡邕的《東觀漢記》與《漢書》、《史記》原稱為三史,蔡邕就史學的影響力本該能與司馬遷、班固相提並論,可惜《東觀漢記》失散太多,已不成書。另外王允殺的還有一個丁彥思,他跟蔡邕齊名,不知道是何許人。

王允、呂布殺了董卓之後,共掌政權,實際還是王允說了算。有人勸說王允安撫董卓的舊部,然而王允表示要解散西涼軍隊,謠言越傳越多,變成了王允絕不饒恕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其實如徐榮、胡軫也屬於董卓舊部,也被王允收接納了。可能正是王允那種搖擺不定的態度,才逼得李傕、郭汜等人做背水一擊。

不久呂布被李傕、郭汜的十萬餘眾所擊敗,那曾經打敗過曹操、孫堅的名將徐榮亦兵敗陣亡,胡軫向李傕、郭汜投降,一同進擊長安。攻城十日而城陷,呂布與他們在城中打巷戰,李傕、郭汜則任由士兵們在城中任意殺人縱火,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王允不與呂布同逃,被李、郭所害。

自此董卓舊部再掌朝政,李傕任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兵弘農。

李傕等人自初平三年(192年)到興平元年(194年)二年之間,仍常常放縱自己的士兵四處劫掠。馬騰和韓遂原受他們邀請一同進擊長安,李傕掌權之後,馬騰屯兵於郿,接近於長安,韓遂屯於涼州的金城,算是為了和山東聯盟對抗組成的一個西涼部落。

對於李傕、郭汜的十萬之眾,我也思考了一下,董卓的西涼軍是部曲制度,這一種私兵制度是由宗族、賓客、佃客、門生、故吏等所組成,作戰時是部曲,平時是佃客,即且耕且戰的武裝耕作者。因為常常奔走作戰,李傕等人的軍隊不可能供應這麼多糧食,所以他們的一大經濟來源是打家劫舍。像這樣的軍閥來執政中央,不儘早進行改革,肯定很快崩潰。

馬騰有求於李傕,卻沒得到什麼好處。劉焉長子左中郎將劉范和侍中馬宇以及諫議大夫種邵等人密謀,拉攏馬騰這股勢力來對付李傕、郭汜。馬騰、韓遂起兵與郭汜、樊稠大戰於長平觀下,馬騰遭受慘敗,劉范等人均被殺死。

興平元年,這一年不止有兵災,關中地區大旱,還連續發生了兩場地震。細思極恐,大家仔細想想在一個基本失去生產力的地方,仍要受到旱災影響,即便各地還有農作,也不會有什麼產量,更別說還要承受地震帶來的災害。關中地區已經難以供養李傕、郭汜之部眾。

為了恢復生產力,漢獻帝曾親自下田耕地,希望能帶動百姓恢復農作生產,這一年漢獻帝劉協才十三歲。接著而來的確實大蝗災,耕作也沒有用了。話說獻帝還是運氣好,還能看到日食,不過當時的人認為是不祥之兆,皇帝也不上殿,士兵不能使用兵器,如此五天不理朝政。

當時關中的問題諸多,朝廷就算不關門五天,事情也處理不過來。那時的物價高得可怕,一斛谷糧要五十萬錢,一斛豆麥要二十萬錢,所以說能吃個茶葉蛋可真是奢侈啊!人吃人的現象越來越多,百姓不可能有錢去買天價的糧食。

漢獻帝命令御史侯汶從太倉拿出朝廷的存糧,煮成糜粥分給饑民吃。但是餓死的人百姓根本沒有減少,獻帝懷疑有人貪污,親自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後可以煮出兩盆去煮糜粥,知道了侯汶煮粥的量,那也叫粥?明明就是米水吧。

於是下令徹查,可也只是尚書以下的官員認錯,到最後錯的應該是臨時工,侯汶也只是被杖打五十了事。這時大部分百姓終於勉強得救了,不久羌族叛亂,郭汜、樊凋到也不是不干事的人,他們率兵討平了叛賊。到了九月份,桑樹長出了果子,人們又能采些桑果來吃。

好景不長,後來李傕、郭汜二人先殺了樊稠,兩人又反目成仇互相攻擊,而戰鬥的地點就在長安城內,宮殿更是主要戰場。雖然李傕兵力佔據優勢,有數萬人之眾,還拉攏了羌、胡數千人,答應打贏後給他們宮女啦、漂亮衣服啦等等。可是郭汜以李傕麾下的中郎將張苞、張寵等人為內應,就在宮殿發難,郭汜的弓兵發動齊射,後有叛兵,李傕的大軍被郭汜數百人打得落花流水。

這一場戰鬥不用說,宮殿城門均被燒毀,寺廟也無所倖免,長安城內再也沒有了一絲文明的氣息。連月下來的戰鬥,雙方死亡一萬多人,董卓另一員大將張濟終於來打了圓場,原本李傕勢力最強,但是被郭汜擊敗之後,他的部將連連叛變,雙方處於持平狀態,這個張濟跑進來玩三國志,他說:「不要打架,不要打架,金坷垃你們誰都別想啦!」好像史書沒有那句話,我記錯了吧?總之,他支持誰,誰就會贏,雙方都不能不給他面子。

百官趁這時帶著漢獻帝往東逃跑,李傕、郭汜急追,在東澗之戰中,光祿勛鄧泉、衛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鯭均都被殺。這樣屠殺百官,怕事山東諸侯袁紹、曹操、公孫瓚、袁術等人都還做不出來。

後來楊奉拉攏白波賊,啊,不對,這時的白波賊起兵救駕,應該稱為白波帥。他們一同擊敗了郭汜,畢竟楊奉麾下有一員名叫徐晃的部將。不久李傕的追兵打來,再度大敗漢獻帝的軍隊,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人被殺。

一直到漢獻帝逃走洛陽的時候已經是196年,這一年的年號為眾人所熟知,建安元年,本以為終於可以在洛陽再建立起漢帝的權威。然而,白波賊韓暹與將軍董承發生衝突,引兵交戰。董承兵敗投靠,張楊,他出來再度做和事老調和。

這時,宮室燒盡,百官斬除荊棘,靠牆壁間生活。當時的長安那邊雖然成了廢墟,在弘農郡到洛陽一帶其實還沒慘到那種程度,偏偏這時候蝗蟲和旱災又一起到來,我國的糧食大省河南也是顆粒無收。

官員也可憐到要吃棗子和蔬菜充饑,尚書郎以下的官員要親自外出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或者根本餓得連力氣都沒有,活活死在家中。軍隊也再也不成軍隊,士兵已經不聽將軍的號令,為了食物,殺掠百姓為食可想而知。有的人沒有衣服穿,則挖墳墓中屍體的衣服來穿。

張濟本人也餓得發慌,不在管李傕和郭汜的鬥爭,跑到劉表的領地去玩玩,然後就被射死了。當時漢獻帝傳書各州郡,說你們就算不派兵來迎接我,也送點糧食過來啊。結果只有就近的張揚送來了糧食,漢獻帝對其甚為感動,封張楊為大司馬。官位?也就只值幾袋米的錢吧?

後來曹操天子進許昌,但李傕、郭汜等人仍然留在河洛一帶,郭汜被其部將伍習所殺。建安三年,曹操以裴茂為使者,派中郎將段煨對李傕討伐,李傕兵敗後移保黃白城,被西涼武將梁興、張橫襲擊而殺死,於是朝廷滅李傕三族。這段煨值得一提,他和李傕、郭汜、張濟、楊定一樣,原來都是董卓的重要將領。

在董卓西遷長安之時,他也是負責留防孫堅追擊的將領之一。段煨屯兵華陰之時,勸百姓勤修農業,保持經濟生產。與李傕、郭汜最大不同的是他絕不會劫掠百姓。賈詡曾經是段煨麾下的謀士,因為段煨多疑,賈詡就離開了他轉頭張濟麾下。漢獻帝或者說是曹操,讓段煨以鎮遠將軍領北地太守,一直駐守在西線。最後入朝任為大鴻臚,兵權自也被奪。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大家熟悉的208年,段煨去世。

將軍王忠就是扶風人,因為吃過人肉,一直被曹丕所蔑笑。我就不說著名美食家程昱曾經發明可口的美食,救活了曹家的軍隊,曹丕這樣恥笑他人,真的對嗎?話說回來,兗州地區和河洛地區都飽受蝗宰侵擾,為什麼沒聽說過他們發明蝗蟲相關的菜肴呢?

鮑出也是興平年間帶著母親逃到了南陽,當時為了尋找食物鮑出與兄弟們全都外出,留著母親在家裡,等鮑出回到家時得知母親被吃人賊抓走,兄長鮑初等人在家,都不敢去追趕。我思考了一下,當時的吃人賊不抓壯丁,只抓走老人,其實也顯出了他們十分無奈的一面。我第一次讀關於饑荒的資料,是關於某躍進時的事件。一位父親因為太餓,殺了自己女兒來吃,鄰居們知道後都再也沒和他說過話。當時也有很多人就這麼在家裡等死,什麼也不做。有人始終堅信我黨會來給自己發糧。

有人常說人性經不起考驗,認為那種慘絕人寰的事情無可避免,人在面臨選擇時,無奈的走向陰暗,我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話。

鮑出捲起袖子,獨自仗劍疾追數里路,吃人賊們圍著鮑出,被鮑出接連砍翻四五人,賊人被打走後,氣他不過,又聚集了一幫人圍著鮑出打,鮑出衝出重圍,連續斬殺十多人。如此,吃人賊數次被鮑出打散,數次聚眾圍攻都沒有成功。終於有人問:「你到底想幹嘛?」

鮑出怒責:「妖怪,還我師父來!」不對,應該是說:「你抓了我娘,還問我想幹嘛?」吃人賊連忙給鮑出的母親鬆綁,放還於鮑出。在鮑出母親旁邊還綁住一個寡婦,她遙望鮑出,希望鮑出能夠救自己。在那種世道來說,吃人賊肯返還鮑出的母親已經算是講理了,這婦人自己鮑出無親無故。但是鮑出仍舊仗劍向前去砍賊人,說這是我嫂子,將這婦人一併救出。話又說回來,反正鮑出已經砍死了這多人,吃人賊們吃同伴的屍體不就得了。

像鮑出這種人當然只是少數,也因為有這樣的人,才不會令人對人性絕望。鮑出自與母親逃難南陽,於建安五年返回關中。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戰,當時的鐘繇坐鎮長安數年,已經讓長安恢復了生產力,他還給官渡前線供養馬匹。

三輔流亡的人口除了往劉璋和劉表的領地跑以外,還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張魯的領地生活了下來。當時的張魯以寬容的政策治理漢中,還創立了義舍,再房子里擺放米肉,免費供行路人取食一定的量,上面寫著如果多拿的人一定會被鬼神降病之類的詛咒語言。

張魯的義舍也很值得探討,在那種時代能讓百姓吃上米肉真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相關的回答戳鏈接 三國時期,漢中張魯的實力究竟有多強?為何會讓劉璋如此害怕?

談到三國,人們最喜歡關注的就是權謀鬥爭和猛將沖陣殺敵。談歷史,大多數也是沉迷於時代的輝煌,動則就說如果我穿越到那時,能怎麼樣怎麼樣。那個時代的慘狀,恐怕也真只有切身體驗,才能夠明白是多麼的可怕。

二、曹魏治下的三輔

《三國志.魏書.杜畿》:「是進天下郡縣皆殘破,河東最先定,少耗減。畿治之,崇寬惠,與民無為。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締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鄉邑父老自相責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自是少有辭訟。班下屬縣,舉孝子、貞婦、順孫,復其徭役,隨時慰免之。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腸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於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宮,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從這段記載來看,當時國都四周是優先恢復經濟生產的地方,因為百姓流離失所,四處竄走,根本不可能對生產有任何幫助。治理的官員首先要連勸帶求的讓百姓回來工作,要不斷做思想工作,然後發放工具,分配任務,重新建立好社會制度。那麼像關中這麼一個地方,沒有兩三年時間不可能安定,沒有超過十年時間不可能恢復經濟水平。

三輔之亂造成了這地區許多人才流落益州、荊州、中原,對三國後來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例如法正、孟達、射援都是因為這次事件跑去了益州。數萬家三輔的流民進入益州後,被劉璋收編管理,其選出來的士兵號為東州兵,這也是後來蜀漢的一大兵源。

關中人士還有鮑出、蘇則、杜畿、王忠亦都往東邊逃難,以及很多官員隨著漢獻帝東走,長安幾乎成了無人區。一直到建安四年,鍾繇被任命為司隸校尉,持節去安撫關中,長安才從新有了生機。但即便如此,匈奴和袁紹也沒放過河洛地區,一直率兵企圖攻佔鍾繇所轄的地方,郭援暗中拉攏關中的將領,後郭援被馬超軍的龐德所殺,衛固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人又再度作亂。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期間不但恢復了關中的人口,還將一部分關中的人強遷到了洛陽,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幾年之內將關洛的人口充實。後來曹操因他的功勞,拜鍾繇為前軍師。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和劉備相持於漢中,曹操久攻難下,將漢中的百姓全部徒走於關中。張魯口中自言有十萬戶,未免有誇張之嫌,然而加上各種少數民族以及黑戶,張郃從巴西擄走的人口,曹操移走漢中的人口大約在三十萬到五十萬之間。

建安十六年時,曹操擊破關中十一路聯軍,把原來韓遂、馬超麾下的五千人交給平難將軍殷署等將統領,任趙儼為關中護軍,統領各軍。早在赤壁之戰時,這趙儼就以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曹操的屯田制在關中推行並非如此順利,當時關中多遭受到羌族侵擾,被招募來的屯田客呂並起兵造反,佔據了陳倉,趙儼督殷署等將先後討平。

這時朝廷下令,命趙儼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漢中駐守。自建安十六年到十九年,夏侯淵一直在跟馬超交戰,關中作為前線,需要不斷的供養糧草、物資、兵源。建安二十年,曹操親征張魯。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之間又是劉備攻打漢中之時,那時的關中根本已經成了一個軍事地區,而非經濟開發區,百姓沒有過休息的機會。

趙儼命殷署率領被選中的士兵前往漢中,士兵們不忍與妻兒老小分離,皆有憂色。殷署才走一天,趙儼不放心,快馬追到斜谷口,慰勞每一個士兵,再三告誡殷署。趙儼返回時借宿於雍州刺史張既家,他們晚上聊些什麼,我就不清楚了。

途中,殷署的士兵,就連殷署本人也失去行蹤,未知吉凶。趙儼聽說後連忙帶人前往,當時與他隨行的一百五十騎都是跟那一千二百名叛亂者有關係的,不是血親就是姻親。張既當時就說了:「現在連我這裡的人馬都不安穩,你去了又有什麼用?我們還是看看再說。」趙儼回答:「這就是你不懂心理學了,我也知道現在這裡的士兵有可能跟著叛變,但正因為士兵人心渙散,趁他們猶豫未決的時候將其安撫。再說了,我身為統帥,若不能平亂,那不如去死算了。」

趙儼前往叛亂處的途中,命士兵們休息,然後一個個招來對他們陳說其中利害,隨行者們皆願誓死效忠。後來去到叛亂現場,那些叛兵散布原野,不過只是在發牢騷吧?趙儼只治罪帶頭的人,其餘並不問罪,在逃的士兵也紛紛歸營。殷署這貨身為將領,居然沒死,後來還隨徐晃參加樊城之戰。

趙儼一面說好好好,不去漢中了,不去漢中了。一面偷偷寫信給曹操,讓曹操派援軍來。曹操派將軍劉柱前往,不了走漏風聲,士兵們膽顫心驚,怎麼也安撫不下去。趙儼又說重新選出有經驗的老兵放到前線,性格溫厚的新兵留下。部分士兵們又安定了下來,在十天之後劉柱趕來,趙儼又把那些留下的新兵也都一併送上了前線。如此前前後後,趙儼往前線送上的士兵有兩萬餘人,想必當時關中的新兵占很大的比例。

鍾繇進入關中後,重新選用官員治理三輔,當時舉茂才的張既成了新豐縣令,別看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他是當時三輔地區政績第一名。後來他二度說服馬騰為朝廷效力,令馬騰率兵擊敗了高幹、郭援、張晟等人。

後來曹操南征荊州,命張既招馬騰入朝,當時的馬騰還優越不絕,張既當機立斷,命郡縣準備好糧食物資,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全部去迎接馬騰,馬騰無奈之下入朝擔任衛尉,馬休那些人移到鄴城為人質,馬超代統領其軍隊。我怎麼感覺這馬騰一輩子就是被張既耍著玩啊。

後來馬超造反,張既隨曹操征戰有功,被任為京兆尹,也就是長安的市長,與郡守不同的是他有資格參與朝政。張既一上任就招懷流民,興復那些荒廢的縣鎮,百姓們對他十分感懷。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張既負責供應糧草,當時張既就勸說曹操馬上把漢中的百姓全部移到長安,可曹操仍然猶豫未決。

要細說的是以三國當時的人口,那時的領土根本不在重要,人口代表生產力,才是國力的根本。現在就西安的人口就有八百多萬,而當時才從三輔之亂恢復十餘年的關中人口是否有五十萬都不一定,就算把漢中的人口移入關中,也不會代表充實。一直到曹操實在跟劉備耗不下去了,才將漢中人口移走。同時命張既到武都,將氐族五萬餘部落移居於扶風、天水境內。

如此張既在西邊二十年,一生討平叛亂無數,政績卓越,謀略百出,啟用的人才如扶風龐延、天水楊阜、安定胡遵、酒泉龐淯、敦煌張恭、周生烈等,最終都有名位。

杜畿是京兆人,其祖宗都是漢朝重臣,其子是杜恕是曹魏名臣,其孫杜預是西晉名將。杜畿年少就擔任京兆功曹,充當鄭縣令,鄭位於今陝西同州府華州北。因其前任縣令擠壓了數多未判決的案子,關在監獄中的犯人有數百人,這麼多人監獄也養不起啊,杜畿親下監獄審判案情,罪行輕的都讓他們滾蛋。

三輔之亂時,杜畿棄官逃往荊州,待關中安定後返回,當時的京兆尹河東人張時是杜畿舊友,因此找杜畿繼續當京兆功曹。話說混了好幾年還是一個職位,心酸啊。張時對杜畿闊達的作風很不滿意,杜畿也常暗暗說:「我不要當功曹,我要當河東太守。」這河東人來我家鄉當官還這麼囂張,我也要去你家鄉當官。

不久,杜畿來到了國都許昌,住在侍中耿紀家中,兩人談得興起,天天晚上不睡覺,就是在聊天。正好荀彧就住在耿紀隔壁,天天被杜畿吵得沒法睡覺,荀彧實在受不了就去找耿紀,說有:「國士還不給我引見。」於是荀彧和杜畿也像十幾年舊友一樣聊了起來。

杜畿被舉薦為曹操的重要謀士。後來袁紹與曹操相爭,河東郡處於一個重要的位置,曹操讓荀彧舉薦一個如同蕭何、寇恂這樣碉堡的人物擔任河東太守,於是杜畿終於大仇得報,當了張時家鄉的太守。

當時兵荒馬亂,鍾繇建議讓英明神武的夏侯惇給杜畿開路,杜畿說百姓其實都希望安居樂業,不是都想跟著衛固作亂,如果大軍壓近會適得其反,如果夏侯將軍打不贏豈非更糟糕?我覺得最後一句才是重點,畢竟夏侯將軍一生中只打過一個次勝仗。

杜畿忽悠衛固和張范,等鍾繇和夏侯惇大軍來討伐他們的經過就不細說了。如上面的記載所述,杜畿一直致力於恢復經濟發展。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建安十六年馬超叛亂之時,一度佔據潼關,近弘農、馮翊各郡縣都紛紛投靠馬超,唯獨河東郡不為所動。後曹操率兵反攻,一路將馬超打回去,這時的軍糧全都由河東郡支持,一直到戰役結束,東河郡還剩餘糧食二十多萬斛。

杜畿所任雖然不在關中,但他是由京兆出來人物,後來曹丕再度把杜畿比作蕭何、寇恂,認為河東郡是充實之所,說明其糧食生產和一切生產都非常發達,還說河東一郡足以制天下。就好想櫻木花道說的控制籃板球就能控制全世界一個道理。評論天下太守的政績,杜畿常被評為第一。

同樣是飽受戰亂之苦,杜畿在十六年之間將河東恢復成曹魏最發達的郡國之一,而長安作為邊境重鎮,常常要供應前線前方糧草、資源、人力,一直到了西晉,禿髮樹機能叛亂,長安幾乎沒有過安穩發展的機會。後劉曜打到長安,晉愍帝司馬業在糧食斷絕後才投降,不用想也知道不止是戰亂被殺,遭到餓死的人肯定也不會少。

三、三輔流民與蜀漢政權關係

東州兵要細談的話,需要專門開一個話題。這裡只談談三輔流民對蜀漢的影響。

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當時劉焉通過殘酷的手段鎮壓當地豪強,與益州本土勢力結怨極大。這些流入的東州兵到成了劉焉父子的主要戰鬥力,後來這些流民越來越多成為大患,引得益州本土連連發生叛亂,比如甘寧、沈彌、婁發就代表當地勢力,劉焉的大將趙韙也發動了叛變。但被劉璋的東州兵所擊敗,趙韙兵敗身死。

東州兵的結構實際上是指所有非益州本土的流民,不過以三輔和南陽的流民為主。因此蜀漢的重要成員中李嚴、鄧芝、黃權、呂乂都出身南陽。影響蜀漢政權建立的法正和孟達是扶風人,孟達的父親孟佗是東漢涼州刺史,他的官位是是用當時中原少有的葡萄酒去賄賂宦官張讓所得來。我的老朋友蘇軾讀到此處也感嘆:「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斛得涼州。」

法正的父親法真也是當世清節高名的人士,可見這兩人還是挺有地位的人物,他們入益州之後沒有得到劉璋的重用,抓住了機會投靠入川的劉備。後來孟達獨立進攻房陵,轉而攻佔上庸,佔據重要戰略位置。法正外掌蜀郡行政大權,與諸葛亮、李嚴等人制定了《蜀科》。

射援出身北地名門,是皇甫嵩的女婿。三輔之亂時,他的兄長射堅去官與他難逃入蜀,後來成為了劉備和諸葛亮的重要官員,劉備託孤之時提到過,將他稱為射君。

這個東州兵或是說東州人因為其複雜的結構,與劉備嫡系勢力很神奇的融合了。因為劉備自幽州聚少年起兵,轉戰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多年下來其班底成員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

註:漢景帝二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三輔是漢代負責京畿長安附近地方行政事務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合稱,後來三輔一詞便用來指稱長安一帶的地區,例如《三輔黃圖》便是長安地區的地圖。

注::獻帝初入關時,「三輔戶口尚數十萬,自傕、汜相攻,天子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

註: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三國志》卷十三《華歆傳》注引華嶠:《譜敘》

補充:東漢末和三國有一個特點,就是貨幣無用,禽畜、布料、麥豆等實貨交流更為流行。

補充2:興平元年到建安元年期間的蝗災和旱災規模很大,關洛地區的災難跟曹操與呂布相持百餘日時的災難是同一場。

順便一提:長安亂是我唯一看過韓寒的小說,我覺得實在不怎麼樣,不過對於饑荒的描述還是挺有諷刺性的。他小說那個傳奇人物楊正剛是在諷刺楊臣剛吧?

附三國時雍州地圖

史料參考:《三國志》裴注、《後漢書》、《後漢紀》、《三國食貨志》、《劍橋中國秦漢史》、《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


案《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略》: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

《水經·濁漳水注》: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遺迹,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

《十七史商榷》:其實長安久不為都,譙特因太祖故鄉聊目為都,皆非都也,真為都者,許、洛、鄴三處耳。
當時的長安、許昌、洛陽是從曹操統一北方以後的重鎮,其中譙是曹操老家,鄴是曹操稱魏公以及魏王的國都。鄴城一直是北方的中心。許昌是曹操迎漢獻帝以後的都城,長安、洛陽經過戰亂都遭受損壞。
《吳志·孫堅傳》注引《江表傳》: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堅前入城,惆悵流涕。
《魏志·董卓傳》: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魏志·鍾繇傳》:自天子西遷,洛陽人民單盡,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年間民戶稍實。
董卓西遷毀壞了洛陽,而長安也不比昔日。而後曹丕代漢建魏,重新建都洛陽,洛陽是為首都,建設程度漸漸恢復。
曹操殺百官不知是那件事情的說法,印象中沒有這樣的具體事件。


一代人渣王司徒,自涼兵窺京去後,三輔丘墟,白骨蔽野。
賈詡和王允,該死得很呢


裡面寫了種東西不出收穫,明顯是氣候不適合農業生產了,人力根本無法解決這類問題


推薦閱讀:

40級地震強度有多大?
塞爾維亞、黑山、波黑和南斯拉夫,這幾個國家在地理上是什麼關係?他們的歷史淵源又是什麼?
說到山東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加加林之前,人類是否已經確定地知道地球是藍色的?

TAG:地理 | 三國 | 西安 | 漢朝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