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適合讀哲學系?
大學的專業。本人文科女。平時對各種事物有一定思考。請各位大神指點下吧。如果可以的話再分析下哲學系就業前景可以嗎?謝謝!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冷門的文科適合家境富裕且真正感興趣的人。
我想從一個大陸哲學系學生的角度出發補充三條,個人覺得題主需要實際考慮的。
1、能夠接受哲學作為一門正經學科的『敘說方式』。
不少人在接觸哲學之前,總會幻想哲學是關於『人生智慧』、『宇宙真理』的大學問。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錯。但是,這種預設會給人一種,自己將要干出一番大事業的錯覺。而真正接觸之後,又被哲學著述中的那些繁冗而晦澀的語言帶來的落差所擊敗。所以,如果要學哲學,可以抱有理想,但一定要先隨便翻翻自己感興趣的相關書籍。絕對不是說要看了就喜歡——很少人如此。而是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靜下心來,是不是能忍受哲學這種不同於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敘說方式』。鑽不進去,靜不下心來,對哲學系的學生來說,會是尤為痛苦的一件事。而且,不少人都因為這種理想和現實落差而對哲學失去興趣,以至於後悔來到了哲學系。而如果之前稍微做點功課,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一種是不少人會討厭哲學裡面名詞、概念的繁多,認為這些不過是人裝逼而已。另一種是真的成為了滿口名詞出來詐世的裝逼販子······)
看見題主是女生,根據我個人觀察,女生應該比男生少些中二。但我還是要在這裡說一下,權當是說給其他那些『雄才大略』的男生看。
哲學發展到現在,尤其是哲學界,更在乎於『問題』,而不是『體系』。不是不讓你將來自己發明體系從而成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哲學家,而是讓你在初期,稍微放低一點預期,謙虛一點。先讀書,多和老師溝通交流,不要在大一本科就拳打康德腳踢黑格爾,著急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人的一生還長,讀十年書再建立體系也不遲啊對吧,誰知道你十年後怎麼想呢。
2、對外語不要畏懼。
我的用詞都很克制。這裡並不要求題主的外語一定要有多好,而是題主對待外語的態度一定要好。
我國大學生的平均外語水平,基本經不起實用。也因此,這些大學生也總是想避開外語。其實,外語水平不理想不太要緊,但是你得知道自己外語不好,抓緊補。英語是基本的,一些方向有德語或法語就夠了,如果根據自己的方向,還能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或者希伯來語,那就更好了。我的導師掌握四門外語,都不是天生的。所以不要怕,先從英語撿起。不要畏懼,不要躲。這之後,你就會發現,在某些時候,用英語閱讀會相對漢語更加輕鬆明確。
即使是中哲,掌握日語也是很大的優勢。
3、家庭條件上:最起碼,在博士畢業,找到教職之前,不需要反哺家庭。
家庭條件這個事,在讀哲學的人面前總是會被拿來討論。要麼說家底非要如何雄厚,要麼說背景其實一點所謂沒有。我覺得都不太負責任。畢竟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不能這麼簡單的下定論,我要做的是模擬一個基本的情況,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照一下,再看看能不能接受。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的家庭,或者父母,不需要你在二十八歲之前就開始給他們養老,不需要你作為家庭的頂樑柱的話,學習哲學,並且以哲學研究為職業,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則不建議。
我猜,題主應該是能接受的,但我還是要把我假設的基本場景擺在這裡。
假設的情景:一個本科到博士都在大陸讀書的哲學系學生。以謀取哲學系教職為目的,不考慮其他就業方向。
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一般來說按時畢業是二十八歲,當然碩博連讀會少一年。
本科的生活和其他本科沒什麼區別,可能還是要父母供著。但是碩士會不一樣,獎學金,補助會多一點,相對時間也多一些,自己可以兼職實習,稍微開點源。博士可能有機會代課,掙得可能更多一點,但是一個文科中的冷門專業,是無論如何不可能錢多到讓你去孝敬父母的。這個要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對哲學真的有興趣,並且不至於太笨,一路走下來應該不成問題。找到工作問題應該也不是太大,畢竟供需都小,要有信心。
但你要考慮的是,中間你可能要結婚,生子,這些不可能不折騰一下父母(無論經濟上還是生活上)。當然,大學都會提供教師公寓,能吃學校食堂,而且學校食堂真的便宜,這也是優勢。
經濟問題對不少男生來說可能是個問題。我就見過一些男性的青年教師,因為這種問題而壓力比較大,一看就知道,壓力都寫在臉上,哪怕拿了很好的課題,也有看得出的焦慮。相反,哲學系的女教師幸福感明顯更高。
(題外話:暑假曾去某名校哲學夏令營,被中年男教授們髮型的『地中海』比例震驚,幾乎全都是)
所以,其實並沒那麼恐怖。沒人說一定家產萬貫才能讀哲學。普通的家庭,只要家裡支持,一般也是能讀下來,並且最後能夠從事哲學的專業工作的。
(況且大學教師的社會地位比較高,一般都還是支持的。)
答完了,如果有什麼說得不對,希望各位能及時指出,好改正。王昱洲 的答案有種請勻悲的感覺……
哲學系唯一的對口職業就是留在高校做哲學研究,同時也要擔任教學任務。
但是,你學一個專業,將來不一定要完全對口嘛。心理學其實對口的也就是科研、臨床、HR等,但心理學提供了嚴苛的實驗思維訓練,也有相當程度的批判性思維訓練。這相當於提升了自己的一般能力,具體的特殊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學習。(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區分,類似於一個好的身體和具體的體育技能的區分,比如你身體健康、強壯、敏捷、柔韌,這些就是一般能力,你會打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就是特殊能力)
哲學也是如此,學了哲學,你至少能有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在就可以回答,什麼樣的人適合學哲學了。
- 有足夠的學習能力。
- 對哲學感興趣。
- 對哲學比對其他學科感興趣。
1是學任何學科的前提。學霸無論學啥都很優秀,學渣無論學啥都毫無建樹。
要確認你自己是否滿足2,可以先去買幾本哲學教材看看。(唐逍在知乎上推薦了幾本,蠻不錯的。)
要確認你自己是否滿足3,就比較困難了。你可以多了解一下其他學科,與自己對哲學的興趣比較一下。我個人對心理學和哲學都很喜歡,難分高下。
提一下哲學的就業前景:不太好。前面提到了,對口專業也就是「做哲學、教哲學」,不過不對口專業挺多的。你只要足夠優秀,經歷了足夠好的本科教育(不論專業),那就能給別人創造價值,就能找份工作了。
再提一下其他人的答案:
說學哲學需要有錢的,這點完全錯了。我估計只有學哪種學費高昂的EMBA才需要有錢,其餘任何專業,都不需要你自己有錢。科研有經費可以撥,你在學術圈內也有工資發。
當然,你如果家裡實在沒錢,需要你趕緊讀完大學然後找份工作養家,那我建議你學美容、美髮、汽修、廚師等技能,做得好的話真的挺掙錢。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哲學系,只能講講我經歷的哲學系。
我是第一志願報考並錄取了四川大學的哲學系,對我的家人來說,這是一個無比奇怪的專業——學法律將來去當律師,學金融將來進銀行,學醫將來治病救人,這是他們,其實也是我自己當年報考前的對大學專業的理解。我之所以選這個專業是因為:
1、我高三的數學老師說有一個很奇怪的無法解釋的現象他每屆學生總會有至少一個人報考哲學系,我腦袋一進水覺得天將降大任於鄙人也那這屆就讓我來續寫這個神秘現象吧;
2、哲學系不學數學。
43個同學,22男21女,而那個多出來的男生最後索性沒來報到,估計是怒而復讀,2個人第一志願,其中一個是我。其餘所有人都是調劑,他們中的百分之百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大學會在哲學系度過。
4年本科後,1人保研人大哲學,1人保研本校哲學,1人,也就是我,保研去了同院的心理學系。其餘同學找的工作,沒有一個和哲學有關係。倒是有一個本校考研本專業的同學,後來去了德國繼續讀西方哲學的博士。
我的系主任,一個把海德格爾奉為神明的男人,在我們大學第一次課上說,大學的意義就在於毀掉曾經的自我,讓新的自我在自由中誕生。我四年就記住了這一句話。
說哲學/哲學系多麼牛逼,和說多麼傻逼的,基本保持生態上的動態平衡。事實上,如果是為了學習一種思維的方法,那麼自己找些結構化思考的書照著實踐即可;如果是為了考公務員,那你在哲學系學到的和申論里要說的完全是兩個南轅北轍的方向;如果是心有大志覺得真理就在萬卷中,那,如果你真能坐上10年冷板凳,那可能才是問題里說的「適合學哲學」的人——還得有不為官方意識形態折腰的氣節才行。
大學的樂趣,在和來自天南海北的同學分享各自的思考,在嘗試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你本以為你無比熟悉的一切,在背著父母去泡妞打工窮游,在和幾個死黨開黑玩遊戲,你在數學系是這樣,在化學系是這樣,在計算機系是這樣,在哲學系是這樣。
君子不器。重要的是當你經歷之後,你是否感恩那段時光,因為那是你人生中獨一無二的選擇。所有人都適合學哲學。
不問就業前景的人適合讀哲學系。
哲學系學生怒答
首先所有人都可以學,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
我覺得適合學哲學的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是不是太功利
第二是喜歡琢磨討論
第三是肯認頭學習研究的
第四是生活作息有規律的
第五是有點強迫症的。。
「當你對哲學的強烈慾望達到足以去承受因選擇哲學而帶來的其他現實痛苦的時候」
你就去學吧!
不要去考慮太多細節,要著重看重你腦袋一瞬間蹦出的選擇,細節反而讓你做出錯誤選擇。【不請自來】
報一下背景:美本大三哲學汪,家裡要是再能開支的起一些會考慮哲學phd,大陸系。
先答題主第二個疑問。
— 大方向上純哲學在就業上的確是個坑。我們自己系內部都調侃以後在要飯的路上碰上了互相接濟一點…
— 國內具體的不清楚,美帝國主義里讀完哲學基本三條路:教授,政府,高管。國內的話大概只有第一條比較靠譜?教職的話基本phd讀完需要輾轉於不同學校,職位一步一步往上走直到拿到終身教職(tenure)。好一點的教授轉2-3個學校就終身了,不大好的教授轉更多學校。
— 感覺題主在國內,個人覺得題主可以審慎的考慮下。經濟因素不是決定性的,而是題主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
回到第一題,綜合自己和一些同學的看法。
一、興趣:不多說。永遠是第一位。
二、一定的智商/一定的理解能力:首先有幾位答主提到過了,英文是學哲學繞不過去的,學術上的哲學不是四六八級或者雅思托福GRE就能過去的,需要由淺入深的加強閱讀,好的英文底子看起哲學來不會鬧心(很多哲學概念中文直觀上沒發理解),當然如果有其他語言(德法意古希臘拉丁)加成更好。其次是高的理解能力,我們學校一般入門級的哲學課一周讀書不過15-20頁,但是需要領會吃透作者的觀點是不容易的,舉個栗子:薩特在《存在與虛無》里說I am what I am not; I am not what I am.十多個單詞沒有一個不認識,我們花了一節課多去理解這句話…【本人至今讀完這句話仍會犯暈】,當然絕大部分知識比這個要好吸收的。
三、思考欲,這是哲學的精髓,非專業的同學經常看到學哲學的一個人會神神叨叨地一個人走來走去自言自語,其實是在思考【本人也會偶爾犯病,所以一直給人形象不大正常】。思考之於哲學就像實驗之於化學物理生物,是學哲學不可缺少。對於一些問題要有往深處思考的慾望,不滿足於已有的答案,有著探索的慾望。
——————換電腦再寫——————
如果以上三點沒有嚇跑題主的話,再補充幾點附加項。
四、表達能力:相對於普通人而言要有較好的寫作能力,能夠把複雜的問題清晰明確的梳理開來。熱愛寫作有極強的創作慾望這個是一個加成,不強求。
五:獨立的思想,
六、一些基本的認識:比如哲學不是雞湯,是一門正經的學科;
七、仰望星空的追求:有答主提到說不要一進去就抱著自己要開宗立派的念頭,我同意這一點,但是我覺得有種仰望星空的追求是學哲學的人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儘管我們中的大多數一輩子都是在研究別人的思想,但是每一個哲學人都需要有那麼一些追求,希望自己的學說能夠為知識界帶來一點的不同和亮色,這是病,也是情懷。
八、腳踏實地的付出:付出包括很多,讀書寫作思考都是付出,哲學最難的付出在於理解和包容。題主有興趣可以細聊這方面。
替哲學澄清一些事情:
1. 哲學不是只有文科生能讀的,本人理科生。
2. 哲學與雞湯無關,哲學與雞湯無關,哲學與雞湯無關。
3. 「哲學讀起來很苦很累,讀博士很漫長」: 和你愛的人在一起十年都是很短,和你討厭的人在一起一分鐘都嫌長。
4. 「哲學都是蹲在象牙塔里的學者,對現實社會的發展沒有幫助」:前半句基本同意,後半句嘛,往近了說,沒有馬爺爺能有新中國嗎,馬爺爺的爺爺是誰,黑格爾?
5. 「哲學畢業完之後成家立業很困難」:國內的話什麼博士畢業了都很困難,畢竟讀了那麼久的書,哲學不過是因為找不到正統意義上的好工作會增加一點難度。一般來說學哲學的,女生不愁找不到對象,男生可能問題會稍微大一點(直觀感受)
6. 「學哲學的精神都有一點問題」:勿噴我真的遇到過這種評論,客觀來講,每個領域學得好的人腦迴路都跟正常人不大一樣,你要硬說我精神有問題我也沒辦法
7.「學哲學的都是搞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這個我最喜歡回答了,任何學科的理論部分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需要一幫應用學科的人把理論應用到具體學科上。舉個栗子,儒家的流行需要孔孟,也需要秦皇漢武。恰好,因為哲學的理論被太多的學科抓去應用了所以大部分平時感覺不出來,所以誤認為哲學沒有應用。有哲學色彩的學科包括但不僅限於:計算機,物理,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
最後祝題主能夠順利找到自己喜歡學的東西,學業上一帆風順。
-----------------------------------------------6.18更新-------------------------------------------------------不多的評論里有人希望講講理解和包容這兩個事兒。
並不複雜,一共4點。
1.絕大部分的哲學問題追根溯源都是有關於理解力的問題,A君說了XXX,B君說了YYY,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各說各話甚至是不知所云,懂得理解別人的人才能體會到兩個人之間可能有的複雜關係。當然「懂得理解別人」個人覺得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在別人發表觀點的時候不帶主觀情緒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很難
2.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包容,雖然很多哲學家以「不包容」著稱,但是實際上個人以為學習哲學,首先是一個學習,包容萬象的過程,最可悲的莫過於只讀一個人的書,只懂一個學派的理論就自以為掌握了全世界的真理。
3. 理解是包容的前提,包容是理解的終極目標,包容不是不帶批判的接納,這些我覺得知乎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
4.為什麼說這兩者都很難,首先是這涉及到一個人的基本教養,很多東西是環境的很難改正,其次這涉及到一個人的胸懷和眼界,最後是涉及到一個人有沒有自己的堅持(不然包容理解毫無意義。)
你好,我是哲學系的學生。我的導師給我的理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學哲學,這是一個可以通過嚴格的訓練學會的專業,至少我經歷的訓練讓我可以看到自己在專業領域慢慢進步。我的建議是放棄文藝的心態,踏實的看書思考論證。就業前景的話,我們開玩笑說說的好聽是什麼都能做,說的難聽就是什麼都做不了。如果你想走學術之路的話,那麼先讀到博士再說;如果不是,那麼建議你選擇轉專業或者學些你想從事的工作需要的技能。
王思聰這樣的!
三體里一句經典到不行的話,在中國多麼偉大的理想都會被現實擊落!這句話的故事是愛因斯坦來中國訪問時,看到一個10歲樣子的孩子在給人家擦皮鞋,在一個寒冷冬天的早上。一個孩子正在給一個大人擦皮鞋,愛因斯坦看了好半天那個孩子連煙斗熄滅都沒有注意到,然後老愛問身旁的翻譯說:這個孩子擦一隻皮鞋可以有多少收入?就幾分錢!老愛沒有說話只是看著那個在寒風裡擦皮鞋的孩子,那裡沒有夢想 ,沒有偉大,沒有溫暖,只有刺痛的寒風。我記得前不久看過兩條新聞一個是清華畢業生當了保安。一個是北大畢業生離家出走整天在網吧打遊戲後來被老爸找了半年多才找到。前者曾經搞生物搞的風起雲湧!後者是北大物理系畢業兒時立志要成為愛因斯坦那樣的人物!可是結局那?就是大家看到的那樣!
你是文科生,你看看那些哲學家,不是數學好,就是物理好
家裡有錢,比如王思聰
哲學3要素:自由,閑暇,敏感。
沒有自殺傾向的。
不太喜歡把哲學說的神乎其神,個人認為喜歡思考,想要學會獨立思考,不接受人云亦云的觀點,不滿足大家所普遍認同的表現現象,想要改變卻難以觸及根源並且想要明白癥結所在的人,都可以很適合學哲學並從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愛真理的人。
不把專業作為工作方向而是生活情趣的人請過來。
我讀過半年哲學,蠻痛苦的,後來轉專業了。
讀哲學是什麼感覺?我是想很認真的學習來著,可是我真的不信那些觀點。
我在一個哲學專業全國top3的學校學習哲學,那時候課程包括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形式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痛苦的是,有些觀點,我明白它的邏輯,可是我本來就不信。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有人說水,有人說火,有人說氣,有人說一,有人說原子……而我在想,物理學不是都研究了嗎,為什麼要研究那些古希臘什麼都不知道的人的觀點,這不是反智主義么,WTF?而且,我們某西哲老師,一個大V,我們學校內的大牛,上一節課可以講半節段子,居然我的同學還蠻被他的段子吸引。我承認是蠻幽默的,可是我是來求知的。後來的老師蘇某某,蠻有名的,網上流傳了很多他出的神考題,他是個搞學問的人。可是我不信,比如說他告訴我柏拉圖有洞喻,線喻,可我看來不就是通過故事講一個道理嗎?
我們的中哲,就更不想說了。基本就是古文翻譯和文學常識。擴展知識是不錯。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說了。我到覺得馬克思的著作比較有意思,當時我讀了很多他的著作。讀進去就很有意思。
哲學就是讀進去就很有意思,如果你不信,還是不要讀這個專業了。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學的知識,那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王思聰
聰明、愛思考、不差錢 、不需要考慮就業問題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除了弄明白去哲學系學習究竟意味著什麼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適合」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怎樣的規定了。
你自己的多方條件,各種需求的具體內容及其程度決定了什麼才是你自己的「適合」。
有的人單純喜歡哲學,對現實要求低或本就富裕,也許他天賦並不高,但他只是熱愛那種思考或認知的驚奇,或者只是要尋求其中某個具體部分的解答和理清,他的目的單純,他的條件也能支撐它的目的及其和其它目的之間的關係,這當然是適合的。
可有的人對哲學本身或某個具體的內容並不是有特別的熱愛和困惑,對現實有很高的要求,希求通過提出一種偉大的哲學思想和理論而揚名立萬,獲得存在感,但他又沒有很高的天賦,哲學當然對他是不適合的,他的條件並不足以支撐他的目的,但是對於只是熱愛智慧本身且能協調現實需要的人而言,即使天資不足也是適合的,因為揚名立萬,獲得崇拜或為集體人類的認識水準做出某種貢獻並不是他的潛在動機,至少沒那麼重要。
這裡對「適合」的規定只是牽涉於個我固死限度內的自我認識,即自己的條件能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稱之為「適合」,不涉及對主體的價值觀改造,如果在我看來你學哲學更多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牛逼,成為大師什麼的,即便你家境富裕並且天資過人,我一樣覺得你不適合,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浩浩湯湯的話題了。推薦閱讀:
※復旦大學的宿舍條件如何?
※屠呦呦應該歸為北大校友還是北醫校友,抑或是兩校都是?
※大學一定要做競賽嗎?
※北方姑娘想去廣東上大學但是極其懼怕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