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最先提 Retina 概念,但顯示屏 PPI 卻愈落後於競爭對手?


把這個問題拆分一下,其實很簡單:

(1) 同樣屏幕,PPI 越高,代表顯示效果越好嗎?

可以這麼說。但 PPI 的提升跟顯示效果的提升並不是成正比的曲線,即 326 PPI 對比 163 PPI 提升巨大,但 441 PPI 對比 326 PPI 的體驗效果提升,換算成單位 PPI 的體驗提升,就小很多。粗略地說,在正常使用距離,用戶並不能夠感受到顯示效果的提升。而且誇張來看,或許有一種非常糟糕的情況是,同樣一張相片(假設解析度足夠大),在 PPI 更高的設備上顯示,可能需要藉助放大鏡(或者把眼睛貼到屏幕上)才能看到更多細節,這顯然不是我們想在屏幕上做的事情

(2) PPI 的提升有哪些代價?

PPI 越高,液晶的像素密度越大,需要的背光功耗就越高,維持不變的續航時間,就需要更大的電池;總像素越多,需要 GPU 和 CPU 的運算更多,維持不變的性能和續航時間,同樣需要更好的運算硬體和更大的電池(也意味著更大的機身);PPI 越高,遊戲和應用的 UI 素材越大,需要更大的存儲空間,下載需要更多的帶寬和時間;如果再考慮向下兼容的多套素材,那麼上面提及的帶寬和儲存問題會更嚴重。

(3) 當時 Retina Display 的提出為什麼意義重大,同時引起轟動?

高 PPI 顯示屏,在 iPhone 4 面世之前,也有廠商在做,但真正讓系統適配高 PPI,讓屏幕發揮其潛力的設備就少之又少。譬如說當年買 Thinkpad 流行選購 「高分屏」 卻要以小很多的屏幕控制項元素來使用,很多圖標和字都看不清。Retina 不僅僅是描述屏幕 PPI 的屏幕細膩,更是軟硬體合一的 HiDPI 模式下顯示精度的升級,需要軟體方面也有大動作配合。

(4) PPI 的提升需要軟體做哪些配合?

上面提及 HiDPI 模式,即 PPI 提升之後,原有的非矢量界面元素也需要做相應提升才能夠使 PPI 的提升真正受益。所以才會有 ~ipad @2x @2x~ipad這樣格式的素材(我個人很不願意看到 @3x @4x 這樣格式素材的出現)。

(5) 那為什麼 iOS 或者 Mac 不使用矢量圖片,而使用像素圖?

可以看這個問題 ── 矢量化操作系統界面,為什麼很難實現? ── 答案是不值得,諸如線條複雜導致數據量大增,加大圖形系統的解析難度,拖慢系統表現,不適合描述色彩,圖形縮放的效果無法保證等,詳細可以看 @陳甫鵃 的回答。Android 願意承受的代價,不代表 Apple 願意承受,畢竟 Apple 的消費群體並不認同 Android 手機界面放大就變平板這樣的做法。

(6) 跟競爭對手相比,iPhone 顯示效果差的是什麼?

是尺寸。而不是顯示精度。我們現在急需的是讓 iPhone 屏幕更大,顯示更多的內容,可以離眼睛更遠,不用過分彎曲手臂,玩起來更舒服,而不必要更近。

(7) PPI 高的屏幕比 PPI 低的屏幕顯示效果更好嗎?

其它回答已經提及,屏幕的表現效果受很多因素影響。簡單粗暴地說,三星 441 PPI 的 Galaxy S4 屏幕,同樣拍馬比不上 iPhone 5s 的屏幕。

&>&>

設計的過程非常複雜,越嚴謹越複雜,最終的產品如何,需要做很多考慮和權衡。如果大家可以成熟地想這個問題。可能並不需要我上面說的這些。


昨天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個人覺得這問題其實挺沒意思的,單討論 PPI 和你買台式機的時候只看硬碟容量一樣,非常的幼稚。現在還鼓吹 PPI 的 Android 手機和那些 PC 廠商就拿一些消費者知道的數據指標來忽悠一樣,簡直是可笑。

單討論屏幕的質量,本題也已經有很多優秀的答案了。討論 PPI (Pixel Per Ince) 其實還不如討論 PPD (Pixel Per Degree)。

但是我要吐槽的是,怎麼就很多安卓粉跳出來秀優越感說這是 Apple 和 iOS 的缺陷了?Android 的屏幕兼容性?Fragment 解決一切問題,兼容手機和平板?您真不是在逗我笑?

不同解析度的屏幕,就是需要不同的設計的好嗎 ?

Android 就是太多開發者覺得界面拉伸拉伸就 ok 了,結果就是 Android 的平板應用太爛。(或者 Android 的真正平板應用究竟有多少?)

蘋果公布201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時,當時App Store應用數量為90萬款,iPad專有應用也達到37.5萬款以上。請問 Android 平台,針對平板的專有應用有多少?拉伸版的那種應用和專門針對平板尺寸設計的應用質量能比嗎?

所以,確實,Apple 不會輕易改變屏幕解析度的。但是絕不是因為 iOS 缺乏相對的處理機制,你們了解過 AutoLayout 的 API 嗎?只是因為針對不同解析度來設計應用實在太重要了。

我就問一個問題,像 iPhoto 在 iPad 上的這種交互,怎麼個讓手機和平板兼容法?


依我看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技術限制。事實上,當初 iPhone 5 推出的時候,就有人討論蘋果為什麼不把解析度提升到 720P,但問題在於,當時 4-inch 的手機,沒有一家能達到 720P,蘋果 326 ppi 的屏幕已經是最好的了。
  2. 整體平衡。那後來有了更高 ppi 的 4-inch 屏幕,蘋果為什麼不用在 iPhone 5s 上?因為更高的 ppi 意味著更高的耗電,蘋果就必須使用更大的電池;用上更大的電池,就勢必會增加手機厚度;同時,高 ppi 帶來的成本提升……你看,一個 ppi 的改變,將牽涉如此多問題。
  3. 保持節奏。既然 326 ppi 已經足夠(不夠的話當初又怎敢吹牛?),考慮到邊際效應,蘋果對 ppi 的選擇,更多時候會是一種堅持。iPhone 原先都是 163 ppi,iPhone 4 之後都是 326 ppi,即使屏幕尺寸發生了改變。為什麼 iPad mini 尺寸要定在 7.85-inch 而不是 7 英寸或 8 英寸?因為把一塊 163 ppi 的屏幕面板切割出 1024*768 解析度,就是 7.85 英寸,而 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 正是 326 ppi。

至於什麼「當蘋果 ppi 參數比別人高的時候就會強調 ppi 參數,比別人低的時候就會說 ppi 不重要。」之類的說法,顯然不屬實。不信就去看蘋果歷代產品的介紹頁面,對 ppi 的描述是否有明顯變化。


這個問題一句話就可以回答。因為「Retina 概念」跟「PPI 落後於對手」這兩件事完全不矛盾,Retina 的概念是「肉眼看不到像素點」,不是「我的 PPI 比你更高」。


強堆ppi是非常沒有意義的行為。
當年出720P的時候,我記得是索尼的lt26i,我覺得很好。
後來出了1080P的時候,我就覺得完全沒什麼必要。
現在2K屏又出來了。我也不想說什麼。你們愛怎麼堆怎麼堆。
我就不說你那GPU能不能hold住那麼高的解析度了,我也不說你那麼高的解析度有多耗電了。
當年1080出來的時候,就有人說你根本不能想像在手機上看點對點的1080P視頻有多麼爽。
那你現在給我弄部2K的電影放你手機里?不要拿那種壓得一塌糊塗的片源,還不如看720P呢。
現在有人一看到新機解析度低一點就刷大果粒。
你屬顯微鏡么?
有人說解析度高又不一定ppi高。
那好,反正都開始了,順便說說手機大小。
尼瑪手機做那麼大你想幹嘛!手機越來越大,現在6寸的手機已經有了,是不是過一段時間手機的尺寸就是7寸了?
那幾年後是不是手機都不能塞口袋裡了?
那還叫手機?
拚命堆屏幕大小,堆解析度,堆配置。手機續航得益於手機越來越大,倒是沒多少下降。但是你們這麼多年了,體驗還是不如iOS,活該你們賺不到錢。


看完題目大吃一驚:原來 iPhone 的顯示的技術已經落後小米、魅族好幾光年了!

iPhone 在 326 ppi 的水準下,在視覺體驗基本比過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手機。

手機的顯示效果取決於飽和度、對比度等一大票因素,不得不說,iPhone 的顯示屏目前是最討喜的。

2010 年,喬布斯率先放出了 Retina 顯示屏的概念:人的肉眼在 300 ppi 的情況下就無法分辨單個的像素點,圖像、文字看起來清晰銳利,可媲美印刷品。這項技術也成為 iPhone 4 的重要特性之一

2012 年 3 月 7 日,Apple 修改了 Retina 顯示屏的解釋:在普通的使用距離下,人的肉眼無法分辨單個的像素點。The New iPad 的 264 ppi 在上市後依然讓人驚嘆不已

2012 年 WWDC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發布,只有 220 ppi 的屏幕依然讓所有人讚不絕口,並且再一次提及了「在普通的使用距離下」

但是在 2013 年 10 月發布的 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326 ppi),卻讓人對其屏幕吐槽一片:飽和度、對比度相對較差。

Retina 顯示屏不是單純追求 ppi ,iPhone 的顯示效果依然是標準,Apple 是追求體驗的公司,不是參數黨。

沒有人會天天吧手機貼到眼睛上看屏幕會不會有顆粒感,要的是綜合效果。

至於 Apple 落後的問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炒茶葉的大師向世人宣布,自己炒出的茶葉是世界上最香的,因為自己用了足夠長的時間,於是某公司老闆讓旗下所有的員工都去炒茶葉,時長是這位大師的 4 倍以上,結果茶葉炒糊了...

大師笑而不語......

利益相關:魅族員工


第一版沒表述清楚,第二版。
蘋果還是傳統商業公司。
推出視網膜概念,是為了說這個體驗多麼極致,讓你有慾望買他的產品。
打個比方,現在買iphone4會覺得略卡,但是有iphone體驗水準,買4s更持久(雙核),買5為了是四寸。未來5s為了持久(64位在以後會體現出來)
對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達到用戶體驗質的飛躍,讓你有買它的慾望。
ppi提升對於蘋果有什麼好處?已經達到326ppi視網膜級別,為什麼要提升?

解析度提升,適配問題,你說4s到5,就有一段時間的黑邊。
成本問題,換一個高解析度,成本,良品率,質量都要算在內 還有續航。
來換來一個體驗提升度不高的玩意,這不符合蘋果的風格。

他要的就是質的飛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玩意,蘋果懶的做。
蘋果還是在均衡很多東西,說專註體驗,那cell變成ogs是什麼情況?盒子變小是什麼情況?屏幕質量倒退是什麼情況?
體驗,是為了賣高價。而成本控制,是為了更好的賺錢。
至於安卓陣營要堆ppi什麼的,體驗是其次,你不堆硬體靠什麼來弄出差距?
在補充一下。
蘋果iphone的確可以提升ppi,反正每年一台iphone,只要開發者適配節奏更上,4s 720p 51080p 5s2k,續航大幅度減少,開發者和蘋果有點勞累。成本提高 。
為了10%的提升 追求極致~蘋果會這麼做嗎。?= 我倒覺得這麼做很傻


繼續提高PPI給用戶體驗帶來的邊際效應衰減,但是對軟體兼容性(一款iPhone的軟體更新窗口是三年)、屏幕產能(每年給一億部手機提供相同的屏幕,船大難掉頭)、還有續航能力(iPhone的電池容量只有對手的一半)帶來的負面效應卻會非常明顯,所以就停留在326這個水平上。
但是在PPI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屏幕的其他參數還是有很長足的進步,iPhone4和5s的屏幕放在一起,一目了然。
白天正常使用的情況iPhone屏幕的顆粒感還是不易察覺到的,但是我正在使用的HTC One,4.7寸1080P,確實make difference。在晚上關燈打開多看,iPhone屏幕上可以找到字體邊緣的顆粒,還有遊戲裡面多邊形的鋸齒。「視網膜屏幕」概念本身就是忽悠,人眼對PPI的分辨極限超過800,因為你眼睛的焦距大約8cm,再近就無法對焦了,根據相似三角形定理,300PPI大約是25cm(正是喬布斯所說的10英寸)左右處人眼分辨的極限。iPad之所以也被稱為視網膜屏幕,就是假定iPad用戶使用距離更遠,35cm左右。


原因很簡單:iOS不支持,做不出來。

蘋果當初設計iOS的時候,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把解析度和PPI定死了,無法更改。
幾乎沒有任何操作系統會這麼設計,我所知道只有早期的Symbian是定死解析度的。
當時Symbian要考慮到極端稀缺的計算資源,放棄靈活性可以理解。
而iOS誕生的年代,硬體已經不是那麼弱了,不清楚為什麼要放棄靈活性。

這導致蘋果在提升解析度的時候,只能按2的整次冪提升PPI,Retina是原始PPI的2倍,再上到4倍顯然沒什麼意義。而中間的PPI,對不起,做不出來。
同樣的原因,導致蘋果在面臨安卓大屏機的時候毫無對策,因為屏幕尺寸是寫死的,沒法改。

好在這個古怪限制終於要被解決了,蘋果在新版iOS和Xcode中對自適應布局界面做了大幅增強,所以iPhone 6才能做出大屏。


反對以上全部幫蘋果找借口的答案。

因為 iOS 缺乏安卓自適應屏幕尺寸的機制和傳統,所以不能靈活地修改屏幕尺寸。如果如傳聞所說 iPhone 6 會採用更大的屏幕,AppStore 里已有 App 的修改工作將是巨大的。

如果不修改屏幕尺寸,蘋果只能對 ppi 進行整數倍提升,下一步提升到 @3x,這意味著 iPhone 將一步跨越達到 470ppi。在工藝上會帶來不小的成本。而不能像其它手機廠商一樣通過不同屏幕尺寸和解析度的組合緩慢提升 ppi。

當蘋果 ppi 參數比別人高的時候就會強調 ppi 參數,比別人低的時候就會說 ppi 不重要。別迷信了,蘋果的 ppi、屏幕顏色、攝像頭、音質都不是最好的。不管找什麼借口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
糾正評論里的一個問題,iOS 雖然沒有 DP 的概念,但 iOS 設備上像素的概念等效於 DP。無論是 UIKit,還是 Quartz 繪圖的時候,1px 在非 retina 設備上是 1px,在 retina 設備上是 2px。等蘋果出了 @3x 的設備 1px 繪出來就是 3px 了。

iOS 不能適應不同屏幕尺寸僅僅是因為 iOS 自動布局機制不夠完善,加上沒有不同尺寸屏幕的傳統。比如對於適配 iPhone 和 iPad 屏幕,蘋果給出的建議是設計不同的 UI,用兩套 xib。而 Android 從 3.0 起引入 fragment 機制,可以很方便的一套代碼自動適配平板和手機屏幕。


我認為這是一個綜合的考慮。

PPI是一個由屏幕尺寸以及屏幕像素顆粒共同組成的一個數值。在一定大小的屏幕內,容納越多的像素顯示顆粒,那麼,顯示出來的圖像就越逼真以及銳利。

但是,這個數值就一定是越大越好嗎?

我的回答是,不。

1. PPI越大,像素顆粒也就越多,這些可愛的像素顆粒啊,得用電啊! 總所周知,先如今,在日常使用中手機上最耗電的,不是驍龍800,也不是三星Exynos 5422,而是屏幕。那麼PPI越高,屏幕就越耗電,在iphone本就不大的電池情況下,這勢必會影響的續航,降低用戶體驗。

2. 還是這些可愛的像素顆粒,它們在顯示各種顏色的時候,是需要別人告訴它需要顯示什麼顏色的,這個別人呢,就是可愛的GPU兄了。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GPU兄的戰鬥力不是沒有邊際的,他的戰鬥力是一個定值,現在這個屏幕的PPI只有326,不多不少的,對於這個GPU來說,真是輕鬆加愉快啊~活做好了還不累(達到較高的顯示效果還不怎麼費電),但是這個PPI上了500的話,這個GPU就累得吐血了,活當然做得就不怎麼樣(顯示效果不咋地還費電得很),你想想,一卡一卡的iphone,拿在手裡你樂意嗎?

說實話這個ppi也同CPU君一樣也已經步入了意義不大的安卓軍備競賽。我現在自己用得是魅族MX2,4.4的屏幕1280x800的解析度,ppi我記得應該是300多吧。仔細看當然看得出來可愛的像素顆粒的,但是,關鍵的是,我拿在手裡玩的時候,更關注的是這塊屏幕顯示的知乎、微博、以及聊天的內容,所有的一切硬體設備以及參數,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使用者。

所以,一句話,蘋果目前的PPI是非常合理的一個參數,它同800萬像素的相機一樣,不用各種營銷上的噱頭,從而實實在在的服務於使用者。

Mx2用戶。
體驗黨而非參數黨。


簡單說一下是,視網膜屏幕這個概念只是一個營銷口號,說難聽點是噱頭。為了忽悠你買的。在蘋果提出視網膜屏幕多年前。夏普的翻蓋手機ppi就高於iphone4。

蘋果不產屏幕,他的屏幕是買三星,lg等上游廠商的。

對比同時屏幕,一代算好的,因為當時屏幕普遍爛。

到了4,除了ppi高,其他都不行,色域只有ntsc的50%,遠不如當時的oppo find3。

到了現在終於達到ntsc的72%了,達到業界平均水平,這就是蘋果吹的色彩提升云云。

屏幕指標有ppi,亮度,對比度,發色數,可視角度,色域等等,蘋果做的比較好的色准。其他沒有過人之處。自己沒有屏幕技術,買人家的東西自己也就是調調。

國產手機廠商屏幕比iphone好很正常,不是國產手機廠商牛,是日系供應商比lg牛。

iphone6傳說會用離子點屏幕,這個技術比較牛,但還是lg的,效果會不錯。但這是lg最近牛。不是蘋果牛的會造屏幕了。


Apple產品的PPI一直沒有優勢。在提出Retina概念之前,不少Android機ppi已經超過300,蘋果並不是第一個達到這一標準廠商。只是在精於宣傳和營銷的蘋果推出這一概念之後,人們才注意到這點。蘋果的卓越營銷能力可見一斑。
過高的ppi對觀感的提升微乎其微(反正你也看不出來),卻會成倍增加ios設備的解析度種類,加大應用開發難度。更高解析度也意味著更多像素參與運算,加大了cpu負擔也會降低設備的續航時間,得不償失。
至於PPI和屏幕最終表現效果的關係,其他知友已經講得很完整,不再贅述。


這就是蘋果的精明之處,每次提出一個概念,就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萬眾矚目!然後接下來幾年裡安卓瘋狂堆砌硬體才可能在某個單項上超越半個身位。這時候,啪!蘋果積累了幾年又來了一個重頭戲,安卓又是拚命追趕。樂此不疲!


安卓炒數字,蘋果玩體驗!


為了吹一個所謂的retina的營銷概念都不惜強行降自己視力了 真以為自己的眼睛只能看到300ppi?
G2 MX3 one butterfly等等一票手機屏幕觀感明顯強於iphone 如果你說看不出來 要麼你張信哲太足 要麼你該換眼鏡了 要麼請不要用隔屏幕一米遠的姿勢用手機!
蘋果不堆解析度的原因是ios不是一個解析度自適應的系統!看看iphone軟體運行在ipad上的效果就知道了 那果粒 簡直酸爽得不敢相信
正因如此 蘋果每次都是四倍提升解析度 四個像素點對應原來一個 方便舊軟體兼容
而iphone短期內又不會做大屏 (畢竟3.5人類最適合尺寸桀傑)4寸屏上2272乘1280 那ppi都652了 LG還沒這黑科技呢


得票最高的那位魅族員工真是感人,《iphone 顯示效果強於市面上幾乎所有手機》 這話能說出來得有多大信仰 蘋果公司的人都不敢這麼說 您就敢

ppi這個問題早就是老生長談的問題了,ppi超過300對顯示效果到底有沒有提升?

當然有而且是明顯提升

單獨看看不出來,你把iphone和g2或者mx3 note3這些屏幕放在一起看精細度是有很明顯差別的,說沒區別的要不就是無機吹要不就是遠視眼

ppi其實只是邊際效應遞減而已

ppi400和300的區別遠不如300到200的大,但是功耗提升卻差不多,300多的ppi 已經是夠用行列了,不算落伍,但是說屏幕頂尖真是笑掉大牙

至於色域對比度飽和度,蘋果確實是調教比較準的,但是這個東西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有的人就認為三星的amoled色彩鮮艷好看,還有的人就認為kindle的墨水屏舒服,我個人喜歡魅族的冷屏,其實只要是色域沒有太不靠譜,其他都是主觀因素了

在主觀因素方面,拿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的,都是耍流氓

所以說,屏幕最客觀的參數就是ppi,你可以說一個ppi不足的屏幕夠用或者你喜歡,但是你絕對不能說它是最好的

其實關於iphone的屏幕我最討厭的地方是,近兩年年完全沒有提升

5s的5的屏幕完全就是一個屏幕,5和4s屏幕差距也不大,這完全是一個吃老本不上進公司的行為,完全沒提升我為什麼要買新品呢,居然還有那麼多找借口洗地的,真是不能理解


攝像頭像素也落後了耶,小白


ppi只是屏幕參數的一部分,色域,流明數,色准,都很重要


感覺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更重要的


推薦閱讀:

4k視頻轉換為1080視頻之後,成像質量是否比原始1080更好?
為什麼同樣的視頻上傳到優酷不如在土豆那麼清晰?
Photoshop 中有時要提高或降低圖像解析度,會遇到兩次立方,這種演算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1080P不屬於2K?
NHK是怎樣把原來不那麼清晰的視頻轉成高清的?

TAG:RetinaDisplay | 解析度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