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到底是什麼?
今天看到@孫尉翔 的一個回答中,提到:
reference中文叫「參考文獻」有不妥,以致很多本科生作業真的顧名思義只給了些「參考文獻」,根本是不合格的reference。所以我特意不用中文,但要明白我這麼做不是裝逼,必須知道到底reference跟參考文獻有什麼不同,要怎麼去做reference,這也似乎差不多讀了一半的研究生了。
那麼 Reference 對應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件事情爭論無益,語境不同時根本就雞同鴨講。下文謹嘗試澄清幾個名詞。
中文「參考文獻」一詞,因為被用得很濫,所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指向不同的概念。通常對應到英文,無非這麼幾個:reference、citation、bibliography、documentation。
以上排名有「先後次序」。通常,「參考文獻」指代 reference 或 citation 的意義比較自然;用來指 documentation 應該算小眾了。
---
Reference 是什麼?摘錄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3rd edition) 該詞條的第 1 義項(名詞詞性,示例省略):the action of mentioning or alluding to something […].
- a mention or citation of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a book or article.
- a book or passage cited with a reference.
很好理解,可以指「引用」這個行為本身,也可以指被引用的對象。
Bibliography 是什麼?同上摘錄:a list of the books referred to in a scholarly work, usually printed as an appendix.
同樣很好理解,是一份清單,列明了相關聯的書籍,通常作為附錄(appendix)。中文文獻中,將 bibliography 譯成「參考書目」的應該不少。
---
Reference 要怎麼做?簡而言之,你在正文里引用(cite/refer)了什麼,就標註(note)出來。最常見的形式有兩種:腳註(footnote),章節附註(endnote)。有時還會搭配更簡短的內文引注(in-text citation)一起使用。
腳註、章節附註以及內文引注的格式規範是什麼?各家有各家的體例、或叫風格(house style)。作者應結合自己的寫作領域或發表媒介,去找對應的、權威的指南(manual of style)。
注意:在術語概念清晰的語境中,reference 跟 bibliography 是不會混淆的。在正規的英文文獻中,這兩個詞所統領的內容通常是不同的,也不應該相同。- 內容上,reference 通常只列述作者明確「引用」到的外部文獻。而 bibliography 寬鬆得多,無論是否明確引用到,只要作者認為自己曾經查閱過(consult)並對自己的作品有用或相關,就可以記錄在案。
- 格式上,在注重學術及體例規範的文獻里,reference 和 bibliography 也有明確區分。所以對於讀者來說不難分辨。關於具體格式,這裡不再展開。
---
參考文獻是寫給誰看的?我覺得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的一句話很清晰:Ethics, copyright laws, and courtesy to readers require author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direct quotations or paraphrases and of any facts or opinions not generally known or easily checked.
— CMOS 16th, 14.1
學術上可以服務於後來的讀者,便於檢索或查證;但實際上,道德和版權的約束也很重要。作為一個快畢業的老博,來提供一些個人看法,非文科,文筆爛勿怪。寫文章其實就是向學術圈兜售你的發現,你的觀點,寫的過程其實就是你向你的潛在讀者展示你的idea的過程,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我是怎麼做的,以及我做這個有什麼新意,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取得了什麼新的有趣的東西,這個idea的展示不是靠你空口白說的,是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以及佐證的,而所謂的參考文獻,我認為其實就是你用來兜售你的觀點時候所需要的輔料,是反映你的思考和推理過程以及你的研究意義的素材。引用經典文獻和權威雜誌上的文章表示自己的論據靠譜,引用近幾年的文章是為了說明自己的立意有新意,這些都可以增加說服力。通常情況下,除了一些行業普遍接受的知識(比如牛頓定律等)以及你自己的獨特發現,文章中的其他論據和觀點都應該做到有據可考,但是受篇幅限制,只有一些重要且必要的,用於增強你的說服力的內容會成為參考文獻。針對題主提到的那句話,我覺得那是因為那只是一份作業而已,即使是國內高校研究生的課程論文,也普遍是應付,是達不到發表要求的,裡面的內容都不合格,更何況參考文獻。國外雜誌上的reference,對應國內就是參考文獻,看的文章也不少了,確實沒見過其他提法,至少我想主流雜誌都是這個提法,如果是我一直以來理解錯了那請好心人告訴我一聲,謝!
最近剛剛寫完兩篇論文,簡單談一下我的觀點。
所謂「參考」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在@錢爭予的答案中已經區分了不同的 「參考文獻」了。
對於教材、專著、學術論文來說由於所參考的資料所起的作用不一樣,所以「參考文獻」所指代的就不是一樣的東西。
對於國內的一般基礎課程的教材來說, 「參考文獻」一般指的是這本教材是在哪些教材的基礎上編chao纂xi而來,有良心點的會列出本門課程的經典教材。
對於英文教材來說,這方面規範的多。通常經典著作、關於同樣問題的類似著作都會被當做「參考文獻」。這類書一般不會在正文中直接引用「參考文獻」。
還有一類教材是會在正文中引用參考文獻的,但目的通常是告訴讀者除了本書中介紹的方法之外還有其它方法,去掉這部分內容不會對教材的主要內容產生影響。這類通常是研究生或者高年級用的教材。
英文的專著基本上與學術論文對「參考文獻」有差不多嚴格的要求,大量的參考文獻是因為在正文中被引用才會被列出來。因此這部分同學術論文一起做回答。
學術論文(綜述類不在此列)或者專著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報告自己的工作,閱讀的人通常是大同行,也就是說和寫作的內容有相同的知識結構但不專門研究這一具體問題的人,簡單的說就是學過相同的研究生課程的人。寫論文的時候就是要從研究生課程的知識水平跨越到作者自己原創的內容,這中間有相當大的跨度。大多數論文的長度是幾十頁,在這幾十頁之中需要介紹相關的研究、所用到的基本原理、作者的創新點、實驗或者數值模擬的結果,幾十頁的長度其實是沒有辦法做很詳細而全面的介紹的。在介紹已有的成果的時候只能是用一句話去總結一篇或幾篇其它論文的內容,這時需要列出原始文獻供讀者和審稿人去查詢,因為作者本人的總結並不一定就正確。在介紹基本原理的時候因為需要從研究生課程一下子跨越到後面的創新部分,而且這部分內容不應該是論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只能將最重要的公式進行羅列,對於大同行來說需要關於這些內容的更詳細的資料,這就只能到所引用的文獻中去尋找,因此這部分需要作者給出足夠的「參考文獻」,要讓讀者可以重複你在這部分的工作。在介紹作者自己的創新的時候,會需要給出作者這麼做的理由,這時給出「參考文獻」的作用就是給出支持作者觀點的材料。在實驗、數值模擬結果部分,需要用已有的數據來和自己的結果進行比較,這也需要給出參考文獻以供查詢。
總結一下就是,科研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有必要把自己所藉助的別人的工作寫出來,這也是對前人已有工作的尊重。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徵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註明,不再出現於文後參考文獻中。
對於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是不可缺少的。歸納起來,參考文獻著錄的目的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也反映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科學技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都有繼承性,現時的研究都是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繼續和發展;因此,在論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闡述,必然要對過去的工作進行評價,著錄參考文獻即能表明言之有據,並明白交待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論文審閱者、編者和讀者評估論文的價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觀依據。
2) 著錄參考文獻能方便地把論文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別開來。論文報道的研究成果雖然是論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闡述和論證過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觀點、方法、數據和其他資料,若對引用部分加以標註,則他人的成果將表示得十分清楚。這不僅表明了論文作者對他人勞動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錄參考文獻能起索引作用。讀者通過著錄的參考文獻,可方便地檢索和查找有關圖書資料,以對該論文中的引文有更詳盡的了解。
4) 著錄參考文獻有利於節省論文篇幅。論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內容,凡已有文獻所載者不必詳述,只在相應之處註明見何文獻即可。這不僅精練了語言,節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資料堆積,使論文容易達到篇幅短、內容精的要求。
5) 著錄參考文獻有助於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摘計量學研究。
進入PaperPass論文檢測 獲贈3000字論文免費檢測
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是寫給誰看的呢?
我認為不是寫給作者看的,也不是作者所謂參考過的文獻。
而是寫給讀者看的,有目的,有選擇的寫給讀者看的文獻。
或用於交代背景,讀者可以按圖索驥;
或佐證自己的觀點,讀者可以查證;
或引用他人數據方法或數據,讀者可以查閱;
。。。。等等
總之,參考文獻是作者給讀者「參考」的文獻,對讀者判斷文章正確性,進一步開展研究有價值的文獻。而不是作者研究的心路歷程,把參考過的東西都扔上去。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參考文獻是有選擇性,而不是參考過的文獻都會寫進去。
土木的論文都離不開牛頓定律,我們肯定參考了牛頓的相關文獻,但我們不會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作為參考文獻列在論文後面,或者把理論力學列在論文後面,因為我們認為讀者是非常清楚牛頓定律,不需要再參考什麼。
而如果論文裡面引用了某個數學方法,這個方法讀者未必清楚,我們就該引用文獻供讀者參考。
當然,如果這個方法僅僅是微積分,那必然是不需要引用高等數學的,雖然你參考過高等數學。
PS:雖然大部分期刊都是用Reference,但我也見過美國的期刊用bibliography這個詞。
漢語中的「參考文獻」對應英語中的 reference 或者 bibliography 。
reference 指的是你論文中直接或間接引用過的文獻,也就是說出現在你的論文中了。
而 bibliography 指的是你在寫論文整個過程中讀過的與你論文相關的所有文獻,而不一定被你在論文中引用。
原文中的 reference 是指一個列表。表中包含了正文所引用文獻的信息。
可以考慮對學生使用『引文列表』這個詞,並明確要求列表中的文獻必須真的被學生閱讀並在正文中引用。你不可以抄,但你可以借鑒一下。
你不覺得很多論文不看參考文獻根本看不懂么?
理工科博士第五年,奔三老女人講講我認為的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有兩個作用。第一,構成你論文的邏輯鏈條。你的論文主題是改進了一個技術,那麼你會開始講這個技術是幹什麼的,有什麼優勢,有什麼問題,前人是怎麼改進的,有什麼缺點,你怎麼改進,有什麼優勢。在這個鏈條裡面,你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真實客觀的,怎麼保證呢?引參考文獻。某前人是怎麼怎麼說的,他的結論是發表過的,通過了同行評議,所以認為是正確的,所以我援引過來作為我邏輯中的一環。
第二,讓讀者能夠「按圖索驥」,順著你的思維走一遍,發現新的可能性。你的思維可能是順著一條線下來,你的論文里並沒有提供給讀者這條線上可能出現的分支,因為你自己可能都沒有發現這些分支的存在。這個時候,你把這篇論文在你腦海里產生的過程提供給讀者,也許某些具有不同思維或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能夠產生更好的idea。
我覺得參考文獻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一個科研工作者有責任及時的,客觀的,無保留的把自己的成就和思維過程通過論文分享給同行。參考文獻是你思維的一部分,必須客觀得引用。為了顯得論文的創新性更多而迴避引用某些文獻,也許無法界定為學術欺詐,但是是肯定的學術不端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同行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成就的不尊重。
如果不寫出你參考自哪裡,那麼你引用的那些能夠算抄襲處理的。
這原本是在@徐騰飛 答案下的評論,索性作個答案吧。
一般意義上的參考文獻當然指的就是你在寫論文過程中用過的文獻,包括看到的聽到的和直接摘錄的,但這個範圍太寬泛了,你用到的每一篇論文其實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成果,這就成了連鎖效應,難道在你之前寫過的文獻都要引一遍嗎?
事實上我看過的不少經濟學論文在參考文獻一欄註明了諸如《通論》、《國富論》等在數學領域類似於《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著作,其中不乏名家傑作,諸如張五常在自己的畢業論文後來成為名作的《佃農理論》中就引用了產權經濟學的鼻祖——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的《企業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成為科斯定理的典型案例。
有圖有真相:
所以我認為參考文獻指的是對自己的研究發現起到過關鍵推動作用的文獻。包括思想啟發的源頭、研究中用過的工具方法和最終形成自己觀點的佐證。
中國在大學教育中根本沒有樹立正確的參考文獻意識,直到現在我對於美國MLA,APA系統這樣嚴格而又科學的系統,還是覺得特別麻煩。
樓主可以去這個網站上看看,如何正確地引用文獻
The Purdue OWL: Research and Citation
這個問題可以用簡單的方式來解答。
我們在學術范圍內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恐怕得承認無論甚麼樣的學術文章,無論其中包含多少錯誤或者非錯誤但是不夠正確的點,只要符合科學共同體認可的學術文字,其內容必然承接了他人的工作。
其次,要比較完整和比較系統讓讀者理解這文章對付的問題的起源背景,發展,和解決方案的各種可能,甚至對問題某些探討和延展,這就是各類參考文字最核心的價值和目的了.
個人拙見:是將一個點變成一條線的功效,大牛寫的參考文獻名錄會更進一步,將線變成面。
因此,參考文獻絕不是雞肋,而是提升自己的「捷徑」!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要糾結參考文獻和reference的區別。
我認為研究生在做研究的時候,只有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做好研究,而前人的研究即是你研究的參考。
而在寫論文時,為了更好的闡述自己的觀點,有必要引用別人的觀點或者別人的文章,此時就需要做引用,表面這是別人做的東西而不是你做的,你是不具有「知識產權」的。
所以,參考文獻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參考了一下的文獻,發揮的作用就是參考。老外想要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用了reference這個詞,用途應該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對於讀文獻,你有哪些願意分享的技巧?
※歷史上有哪些與重大科學發現失之交臂的例子?
※既然現實世界是非線性的,那麼線性方程和線性規劃能解決的問題豈非太少?
※夢裡有沒有顏色?
※物理算玄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