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開學第一周,圖書館,深夜12點,座無虛席,全滿,看書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每天都是due,大致就是這樣的感受。

更新一下,開學第二周。總算把那些聽不懂的課都退了。我們班一共9個人,八個美國人一個我。周一的colloquium上老師問:你們怎麼都比上周down了?大家相視而笑而不語。下了課聊天,所有人都說要累死了,我這才鬆了口氣,原來不止我這個獨苗國際生累啊哈哈哈。

每周的日程差不多是這樣的:周日交周一課的memo,周一為周二的office hour做準備,周二周三上午on-campus job,下午做周四課幾百頁的reading,周三早上有周四課的posting的due,周四寫周五要交的作業,周五周六做周一課幾百頁的reading,然後周日又到了。哥大有一點好的就是自由,和老師商量給我單獨開了個independent study,所以過兩周又是附加的幾百頁reading襲來。

昨天花了8個小時寫了一門課的作業,這個作業每周都有。一共四門課。文科真不是人讀的,更何況是哥大的文科,我的同學們簡直都是幾百本幾百本地讀書,開口閉口都是引經據典說得我一愣一愣,簡直覺得自己是文盲。算了下自己的reading和writing的量,再比比學費,突然感覺這學上得性價比超高。寫完走在學校里已經深夜了,已經困到累到走路都晃,突然看到校園裡盛開的花,聞著花香真的好感動,恍如隔世。原來世界上還是有生命的啊。

-------------------------------------------

開學第三周。感覺之前是不是傳遞太多負能量了。。。來點正能量吧。。。

在哥大如此學術的地方還有一點好處是每天會有無數的event想去,每棟樓里的bulletin都是滿滿的一層又一層poster,挑到眼花繚亂根本選不過來,比如上周我就完美地錯過了3個想去的活動。在這裡你可以見到無數來自全世界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精英,聆聽他們對自己領域的思考,第一時間感受這個世界的動向。即使不是這裡的學生,每天光參加這些數也數不完的event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有時候甚至比課堂上更有樂趣,因為無論是講者還是聽眾,覆蓋的行業,領域和經驗都更加多元。

這是我們institute最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之一。相比於學者,我更喜歡業界的聲音,不知道學者是不是總是帶著講不清楚話的毛病,越是高級的官員說話越是清楚,雖然回答和討論問題的時候總是不可避免地帶著一些官方腔調,但是從Mr. Timmermans的話中還是可以感受到歐洲的最新動向和歐盟的理念。他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Europe today is not a continent of origin, but a continent of destination. 不難感受到歐盟的官員們正在盡一切努力為歐盟各成員國,為不同職業的人們,為不同社會群體創造共同的利益,作為一個創新的政治經濟體,歐盟的成立帶著探索的精神,如今歐盟的領導人也正帶著pioneer的精神去面對一個又一個全新而又棘手的難題,唱衰歐盟的人可能正缺少一種包容心和拓荒精神。

再附一張平日校園的休閑娛樂活動,比如昨晚的觀月全食活動。。。差不多全校出動開party一樣地賞月,不知道別的學校是不是這樣。。。

開學不知道第幾周了,反正到midterm了,目前的感受就是,晚上12點離開圖書館回家都覺得滿滿罪惡感,大家都在排隊買咖啡繼續奮戰自己竟然回家!!!唉可是沒辦法,再熬下去估計要猝死...今天老師發的28份每份30頁的reading...再說吧...

好久沒更新了,就接著上面來吧。

這門課雖然課程安排在周末,課時也短,但真的是我這學期最喜歡的課。EU,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上課的老師是Pro.Dr. Jan. Wouters,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他的資料,歐盟國際法的權威,每年為歐盟撰寫各種報告。而且這是我這學期遇到過上課準備最充分,思路最清晰,教案最完整的老師。他在國際法和國際談判中的多年經驗,也讓我們脫離reading的枯燥和無序,真切地感受美國和歐盟的政策方向。正逢巴黎恐怖襲擊事件,這門課也讓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巴黎恐怖襲擊的當天,老師正從巴黎飛往紐約。當它降落在JFK的時候,得知了巴黎恐怖襲擊的消息。第二天,他就在教室里給我們上課了。他是比利時人,而這次恐怖襲擊的主要負責人也是比利時公民。記得老師在課上很心痛地說,根據他對這次法國領導人的措辭的判斷,對敘利亞的武力行為不可避免,無辜平民又會成為犧牲品,那麼人權呢?於是,在下課十分鐘後,我就收到了華盛頓郵報推送的法國對敘利亞空襲開始的推送。

人權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在紛繁複雜的國際體系中有著無數的力量和各式各樣的條約,人權這個詞似乎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討論很遙遠。但是當恐怖襲擊來臨時,人類又開始面臨戰爭的威脅的時候,當無數無辜的生命被捲入政治和宗教的糾紛中時,我們不得不認識到,其實這個世界的危險離我們很近。我並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或理想主義者,我相信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和各國對利益的訴求。關於人權和和平的討論可以在聯合國里每日每夜地進行討論,但是當危機真正來臨時,國家利益和人類的感性很難讓步於所謂的國際條約。雖說政治軍事離日常生活很遠,但我們每個人的態度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當我們用帶著偏見的眼光去評價和看待別人的時候, 當身份,地位,宗教,學識,國籍,知識,還有很多很多的外界條件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和待人接物時,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放低一點姿態,用最虔誠的心去尊重身邊每一個不同與你的人,用微笑和愛去迎接每一個迎面走來的人。

這麼沉重,再說點開心的吧。哥大老師的背景千奇百怪,所以我們學生的福利也千奇百怪。有一門課的老師之前是職業舞蹈家,於是就送了我們一人一張芭蕾舞劇的票。偶爾去林肯中心陶冶一下情操也是極好的。

Final了,簡單更新一下,基本就是「不知道周末是什麼,不知道兩點前睡覺是什麼感覺」。其實哥大不是每個專業都那麼恐怖的,估計是因為一個弱小的我來上了強大的哥大文科的緣故。三個月過去我感覺自己似乎從裡到外變了一個人,慢慢開始覺得學術論戰其實有時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剛開始看著抓狂的學術專著變得越來越有意思,從開始的看到英文書就頭痛到現在的想借想看的書一長串,從之前的看一篇article可能需要大半天到現在的一天可以掃完一本書。總之就是感覺自己的閱讀習慣變了,閱讀能力進步了,閱讀熱情高了,思維深度和之前的自己比肯定是有所提高,雖然和大牛們比不了。更神奇的是從前不能理解讀博士的意義一心想速速工作的我,有一天晚上突然認真開始要不要讀博了,因為突然發現真的有好多有趣的問題想去探究,真的有好多知識想去學習。那一刻真的突然覺得自己變得好可怕,哈哈哈。所有的人final加油!

2016.02.06: 好久沒更新了補充一下~每天都可以見到周邦威我會說嘛哈哈哈,人家小鮮肉還是挺愛學習的雖然身邊總是有一堆富美富帥環繞。今天看完了奇葩來了,好期待第三季奇葩說~

2016.2.25: 新學期真的超開心的哈哈哈。這學期不要命的選了四門課,一是因為課都超有趣捨不得放棄,二是因為這學期把課上完下學期就自由了,三是因為老師都超nice啊~同學跟我說簡直就是free A,不上白不上~

吐槽:為什麼每一門課我都是唯一一個中國人啊!!!我的中國夥伴們你們在哪裡嗚嗚嗚,都去學finance和工科了嗎,說好的人文情懷在哪裡。。。好孤單。。。

第一門課是關於烏克蘭危機的,interesting。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關於烏克蘭危機的,論證的是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德開明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實施,不幸被抽中了校級答辯,所以準備得超級認真,也因此對烏克蘭危機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時看到這門課的時候就超開心,因為老師是剛剛退下來的烏克蘭前駐聯合國大使,可以聽到好多內部消息多有趣啊~當然有人會說政客的觀點永遠都是偏頗的,是的我承認,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這也是件很正常的事啊,我聽到的就是一個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觀點咯。

課堂的組成超有趣,一個烏克蘭人,一個法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英國人,還有我一個中國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俄羅斯都湊齊了。當然,我覺得要是來一個俄羅斯人在課上就有熱鬧看了,老師天天在那兒批判俄羅斯,可別吵起來啊哈哈。另外要是有個德國人就好了,這樣烏克蘭危機中的主要力量都能湊齊了,我們可以開個小型歐安會模擬會議啥的嗚嗚嗚。ps超級愛這門課的同學們的,都好逗。我們經常逗老爺爺,然後密謀開會怎麼逼他把論文頁數壓縮一點,一群逗比哈哈哈。英國小哥超帥的超博學的(牛津出品)反正老師有問題都找他發表意見。。。法國姑娘又nice又美,跟她超聊得來,她來哥大是開了後門我會說出來嗎哈哈哈。美國哥哥是退伍大兵(突然意識到好像每門課都有個美國大兵啊。。。)娶了個台灣老婆,天天跟我聊中文lol。哦對了後來又來了個美國哥哥,幹了十年counsulting突然想來讀國際關係了,anyway這種故事見多了已經習以為常。

這門課最大的福利就是,老師特別愛給我們講故事,講他任職期間的經歷,還有他的目前分散在烏克蘭政府各部門的學生的故事,每周還給我們讀新聞,簡直開心又輕鬆啊~然後附帶的還有去烏克蘭駐聯合國辦公室參觀,聽各種政府要員講烏克蘭的現狀,走在時代前沿的感受真的超好。每周我都去找老師問好多問題,再加上老師是話嘮,天吶根本停不下來!從一個連烏克蘭名字都讀不出的小白到現在也能對烏克蘭的未來評論上兩句,很開心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可以在這裡得到深化,謝謝學校咯~

第二門課是Cinema under State Socialism, 這門課也超愛的!當時在糾結選這門還是烏克蘭,最後一咬牙全要了。每周看一部電影爽不爽?!爽!然後讀一些background reading,再到課上一起討論,又遇上個見多識廣加話嘮的老師,開心啊~真的能學到很多東西。老師是蘇聯和冷戰歷史的專家,順便加上專攻烏克蘭。所以經常寫一些關於烏克蘭現狀的評論文章發表,然後被上一門課的老師推薦給我們讀。 當然最開心的還是老師是個逗比了,每次都能自己自娛自樂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這麼課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西方人討論什麼東西都能和宗教和政治和女權聯繫在一起,我這個東方教育的產品有時候真的超迷茫,對於他們顯而易見的宗教暗示在我這兒完全就被忽略了好么==不過慢慢也就適應了,現在已經習慣什麼事都往serious的話題上扯,ok我知道,要feminism,要religion,要politics~也是通過這門課愛上了蘇聯電影,天吶這麼棒的電影為什麼國內主流很少推薦呢!強烈案例Chapaev, 30年代的電影就拍得這麼走在時代前沿,秒殺現在電影電視劇好嗎!還有塔科夫斯基和梁贊諾夫的電影,真的都好棒啊!

第三門課是德國歷史,唉這門課是我的論文導師上的,又是老爺爺,我就不多評論了。簡單說就是老爺爺真的把歷史分析得很透測,引我們去思考一些很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浮於表面。他也不要求我們讀n多本書,而是好好啃下幾本,我超喜歡這種方法的。關於魏瑪共和國的幾本書真的很贊,強烈推薦Eric Weitz的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 史料豐富,涉獵廣泛,分析透徹,語言通俗,讀完十分暢爽!

還有最後一門,我們program的必修課,別提了真的挺無聊的嗚嗚嗚。基本上就是每周讀一本書,老師下周把書的作者請來,我們就和作者聊天啊~聊你為什麼寫這本書啊,你是怎麼構思的啊, 你覺得你有什麼漏洞啊,我同意你不同意你啊,應該怎麼寫作啊,blahblah的。要是遇上好玩的話題還挺有意思的,要是遇上不感興趣的,都是淚。。。

又要midterm了,春假來更。。。

曬一張曬太陽的日常......偷偷告訴你們這個時候學校里很多裸男裸女,我們學校沒有門禁隨便進來看,春天來了嘿嘿嘿

曬兩張我們這學期比較大的活動之一,已被大使瘋狂圈粉,噴起美國來不帶停的,叨叨了半個小時lol Ambassador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O』Sullivan. 他大致的意思就是國際社會搞不好敘利亞問題,我們歐洲已經如此人道主義地做了這麼多貢獻了,為什麼還要怪我們?你們美國有本事倒是來試試啊!歐債危機也不怪歐洲,TTIP是什麼鬼,英國愛走不走,太敢說了,但是最後實力總結:放心我們歐洲都搞得定I promise you.原來如此精彩的撕逼也可以發生在這種大雅之堂[害羞]

---------------手動分割線----------------

上周去烏克蘭駐聯合國使團和大使聊烏克蘭危機!帶了一票熱情的中國夥伴揚我國威,教授大使和別國小夥伴都被我的中國同學們n驚呆了。曾經以為本科畢業論文里寫的那些東西遙不可及,來哥大上了這門課以後是真的站在前沿了,教授就是烏克蘭駐美國和聯合國前大使~

那什麼....又到final了...好久沒有三點前睡覺了....求知乎大神解答睡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下周還有三個presentation...下下周兩篇paper要due還沒寫...想哭


只感謝不點贊的都是在欺負我,哼!

真的沒時間回答大家這麼多的問題,實在是不好意思。因為我現在在NYU念grad school,PR方向,需要讀的寫的東西一點都不比本科少,而且還多了好多team project。雖然才開學第二周,但是儼然已經忙成狗(此處應有doge)。

每天都能收到一些知友對這個答案的點贊與感謝,我覺得非常的開心。果然中國學生們的ivy league情節很是深厚呢!所以就在這裡對這個答案做最後一次編輯吧。

【關於給想出國的同學的建議】這個問題,我港真,你不管是知乎私信問我還是跑去stalk我的微博私信問我,我都沒辦法給你回答。這是一項長久戰爭,不是我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而且要是你想出國,同學們我建議最好現在就改掉伸手黨這個壞習慣,不然要網路作何用???明明網上、論壇上的那些大神們都有非常好的置頂的回答呀。什麼寄託天下啦、尚友啦,同學們請行動起來。所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想當年,我可是一個一個把這些精品帖子全部看了的人。還有考試複習資料也可以在上面找得到。這種最最最基本的問題就請不要再發私信問了好嗎!

【關於我是通過什麼機構去哥大交換的】不是打廣告啊,我真的是從SAF走的。SAF有很多交換的大學,自己上它的官網看看吧。當然好像還有其他的機構。而且最近幾年各大高校和美國的交流也變多,比如我母校廣外,跟英國美國很多學校都有合作。還有我知道好像南大是直接跟哥大有合作項目的。建議大家多多關注學校國際處的網站啦。

【關於哥大什麼專業好】。。。。。。。。我只能給你一串省略號,請自行百度上論壇看USNEWS的排名什麼的好嗎?答應我不要再做伸手黨,一有不會的問題就立馬百度。

【關於怎麼提高寫作能力、英語水平】北外、上外等英語專業學生都是怎麼學習才能做到在短短四年之間水平大幅提高的? - 蛋泥呀的回答 因為我自己是英語專業出身,所以我受到了非常系統全面的訓練。加上從小一直在南外長大,後來保送去了廣外,英語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我不知道我寫的那個回答能不能給大家幫助。但是語言這種東西呢,還是下苦功夫吧。啊,打個小廣告,我師父夏鵬(我覺得新東方最屌的老師之一,有情懷不掉節操;啊還有葛旭老師啦)最近在研究微信教學,他的公眾賬號「教書匠小夏」大家可以關注,參與他的微信課堂,我相信英語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就這樣吧!

又來到紐約這個城市,並且至少要呆兩年以上,覺得越發的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脈動與呼吸,就像是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

最後,祝大家想去IVY的都能去,攻佔所有藤校,變得屌屌的,然後我們做朋友哈哈哈哈~~

----------------------我是更新分割線---------------------
類似的帖子好像都很有名,可是為什麼哥大的沒有很多人來看來寫呢,不開森!!!雖然離開哥大已經很久了,可是那段日子是我記憶中最閃亮的時光,想想都覺得奇妙。

---------------------我是萌萌噠分割線------------------

上面這段話寫於14年6月我剛回國時=_=

對不起你們遇到一個懶成這樣的作者。。。

好啦,我2014年1月到5月在哥大交流了一學期,別的不談,應該可以小小說下感受。我的感受是全方位360度無死角的,單純想看學術的就不用往下拉了。

(前方多圖,高能預警。大多數都是自己拍的,還有一些從朋友圈裡盜圖。小夥伴們要是介意千萬告訴我,即刻刪刪刪)

我還是一條一條寫吧,像我這種邏輯不好的,怕寫成一坨又七拉八扯最後大家都把我拉黑。

1. 天氣

我是春季學期去的,從廣州直接飛的上海浦東,因為我爸媽說什麼都要回去見我一面才肯放我走人,然後從浦東飛的紐約。基本上,就是從冬天10度的南方直接跳到了零下十七度的紐約,溫差接近30度,我已經凍死了不要跟我說話。。。一輩子沒經歷過這種風雪,天天頭都埋在我的大MUJI圍巾里從圍巾里呼吸,不然空氣太涼我真的受不了(最後離開紐約的時候怎麼都找不到我那條圍巾了嚶嚶嚶,好傷心求送)不過哥大雪景真的很美,學校主道上的樹都被纏上了小燈泡,在黑夜裡閃閃發光,簡直神聖!小夥伴們都說紐約最好的天氣從五月開始,很遺憾我沒趕上,但是這麼好的城市我怎麼可能就在那待5個月呢哈哈哈,紐約等我。

這是在教室實拍哥大校園,雪下得大的已經不想出門上課了。

這張夜景真的美爆了!!!永遠懷念!!!

2. 學術

因為要maintain fulltime student,所以必須選12分的課。但是我呢,為了能回國以後好轉學分,師姐們都說野雞廣外英文學院負責這塊的老師是老八股以折磨學生為樂這種,我還是乖乖的根據國內課表選了相關的課程(後來事實證明,為了轉學分這件事,我在學校腿都跑斷了三個月才弄好,這狗屁官僚制度,大學真的應該政教分開,不想吐槽,省略一萬一千字)。雖然我知道12分真的太少了,好不容易有機會來藤校學習當然應該多學點知識,但是,先別急著judge,來看看我都選了什麼課。

2.1 The Social World
社會學入門課,非常有趣,教授是一個以色列人,口音十分的萌。來具體看看需要學些什麼吧(Syllabus太長了我不確定是不是要截圖放上來,如果有很多人想看的話,我就看看怎麼弄比較好吧)。

5本必讀書目加上每周三四篇academic paper,讀讀讀讀讀讀讀,讀你到死。

這門課其實特別有趣,而且學到的東西在出門跟別人沒話聊的時候都是可以拿出來的好談資。比如:你知道為什麼美國人要設計出液壓關門器嘛,其實這跟社會階級有關喲。你知道為什麼冰箱會嗡嗡響馬?你知道為什麼進了監獄要把人扒光了檢查一遍還要逼迫你喊口號之類的馬……本來學了以後覺得社會學超有趣想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的,但是我的TA就是社會學博士candidate,一問竟然要念8年,再見走好不送。

2.2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我瞎了才會選這門課,選了這門課以後腦子壞了才覺得自己有能力學的很好而沒有把它退掉。真的好難好難好難,難哭,內容讀不懂就算了,上課也聽的半懂不懂,還時不時有guest speaker 來做演講,一個用法國腔跟我們講巴黎警察怎麼用SSN抓壞人,一個語速超快的加州小帥哥跟我講大麻合法化問題。。。深深地跪了。

但是教授太牛逼了,Sudhir Venkatesh,據說40歲的時候哥大為了提前留住他就給了終身教授職位(道聽途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擅長領域是underground economy,為了做這個project,在芝加哥黑幫老大家裡住了一個月,天天跟著他們,記錄他們開會販毒打架鬥毆全過程。他有一天上課的時候估計興緻好,開始跟我們談起了他那段時光,真心一輩子忘不了。想知道他那段經歷順便學下社會學的,可以去買他那本書貌似叫One Day Being A Gang Leader(因為黑幫老大在他project的最後一天讓他當了一把老大,組織那天的所有活動,哈哈哈好有趣的)。

但是這麼課,拜託,我們第一節課,一上來就讓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我是看了中文看不懂呀看了英文還是一頭霧水馬爺爺你到底在說什麼,一個詞fetish反覆出現無數次,也是我們這節課貫徹始終的一個詞,查了字典解釋覺得好像不太對,又跑去跟帥帥的中東小哥TA討論半天才稍微揣摩出他的意思。然後呢,又開始了,弗洛伊德,耶!接著呢,各種社會學大家跑出來了。。。總之就是折磨,痛不欲生。

看的出來吧,打分超低,要求超高,不過講了很多新媒體相關,覺得對我以後graduate還是挺有幫助的。

2.3 Shakespeare
教書的是一個小老太太Prof Howard,學期都一半了才驚訝的發現原來課本封面上就印著她的名字啊。。。課本超級無敵厚一本,叫The Norton Shakespeare。

Prof Howard在書後面的介紹大概是美國什麼莎士比亞協會會長之類的。反正哥大隨便哪個教授拉出來都是大牛我已經習慣了。。。

看一看我們學了哪12部劇,報菜名開始,啊不,是劇名:Measure for Measure, Troilus and Cressida,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Pericles, The Winer"s Tale, Cymbeline, Tempest, The Two Noble Kinsmen。

上課很有趣,一點都不會因為是文學課而特別枯燥。重要台詞一行一行的分析,而且會講當時的劇場搭建,舞台構造,人物如何出場,像Tempest裡面如何表現風暴效果等等,真的很好玩。而且我的Shakespeare筆記做的是最好的,有空拿出來欣賞一下哈哈哈哈。

最最重要的是,Prof H 給我們全班每個人免費發票去看劇啊!!說是有funding!!!真的太好了。在小劇場看了Antony and Cleopatra,簡直不能忘懷C女王最後死得時候竟然是把自己的雙乳硬塞進一個瓶子里讓瓶子里的蛇把她咬死的,想不通真的,這有何美感??而且Antony演的太lusty,比C高好多大概一個180一個160這樣,於是擁抱的時候要蹲馬步,用胯部前後蹭C,哎呀那個畫面真的是不能直視,捂眼。還看了King Lear,這個真的就超級棒了,我就坐在舞台邊,第二排,但是你懂得,這種劇好像演員都不帶麥,於是大聲講話啊要,於是燈光下那個口水飛的呀,我恨不得貼在椅背上一點也不敢往前傾。演完掌聲大概4分鐘不停。還有劇場外面賣的cupcake很有趣,來看一下,都是和劇相關的,不得不說美國人在有些小細節方面還真的很用心。

2.4 History of English Novel
Prof James Eli Adams, 這個真的是我最最熟悉的教授啦,因為幾乎他的每個office hour我都去,有事說事,沒事瞎聊,每篇paper都會寫了outline跟他跑去討論思路,paper評分出來也會跑去表示不服申訴之類的。然後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陶瓷下,我這麼麻煩的學生申請了10個program他每一個都幫我認認真真的寫了reference,一點都沒嫌我麻煩,感動哭真的,教授你怎麼這麼好人啊嚶嚶嚶。

Prof Adams擅長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他寫了很多書大家自行亞馬遜,我看還有討論19世紀有關同性戀問題在小說中得體現這種呢!於是我們上課要讀6本小說:Mansfield Park, Jane Eyre, Great Expectations, Middlemarch (上課時朋友問我下周讀什麼,我說Middlemarch,她說三月中旬啊這是什麼書。。。我笑死在課上),Barchester Tower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很古典對不對,again,讀的我要死了。尤其是Barchester Towers,什麼鬼啊,太小眾了把,連sparknotes上都搜不到的,讓人怎麼活,還全部都是講英國主教啊什麼的,超級無聊,但是我考試也差點栽在這本上,都是淚,不說了。

說回Prof Adams吧,我無意間Google了一下他,發現人家竟然是MIT學數學的,震驚懂嗎,因為我一直以為數學和文科就是不可以兼得的啊比如我,超級佩服數學好的那些人!於是又一次OH就問他了,他很不在意的說:「是呀,學到大三發現數學學分都修完了可以畢業了,好無聊於是就跑去看書,然後發現了自己對文學超感興趣哎,就又讀了個文學的學位,然後還去Oxford讀,然後又回Cornell讀了博士。」還有什麼話好說。然後呀,我每次的paper都被他改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改的超級認真超級多評語恨不得連你的標點都幫你一起改了。一般哪有教授親自改的,就連國內大學的教授我都沒見過像他一樣的,他真的是超級認真負責。然後我就問他有些句子為什麼要改啊,他說:「你們這些學生其實都不會寫作的,連美國人都不會。寫作根本就不是把詞啊句啊堆一起,而是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其實我老婆也是哥大的教授,教哲學,所以呢我對你們寫作的嚴謹性要求很高的。我女兒因為不想跟爸媽一起上學,於是去了耶魯。。。」 人生贏家!
來看看他幫我改的paper。

小藍筆,就是這麼認真。

在哥大真的是work hard play harder啊。我人生最慘的兩天,就是前一晚複習shakespeare複習到5點,睡到8點起床,又看了一會然後去考試,考到12點撒腿往宿舍跑,開電腦開始寫take home exam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paper,一刻沒停的打字打了12個小時,到晚上12點交了。你能想像打字打到手疼嘛?就是我。。。真的慘,所以還是自己水平不夠,到這種頂尖學府找虐,怪不得別人。換句話說人家為什麼厲害,我也是真的懂了,CC的corn,很多人提到了,羨慕嫉妒恨。恨自己為什麼當年偷懶要保送,為什麼不好好努力考哥大!

最後放大招,看我一學期讀的書和paper,老師我強烈要求被評為本學期的讀書標兵。

這是期末時恨意滿滿在Butler Library畫的,因為真的final week 就感覺要住在圖書館的節奏。美國圖書館23小時開放,這點我最喜歡。

這都是我平常寫paper的狀態,邊吃邊寫,freshman XX pounds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再見不寫了我要去減肥!!!

3. 人 以及 日常
關於教授啊我都介紹了,個個大牛,然後說說我最愛的朋友們把。

這張圖太好笑了。Daniel是我們宿舍最帥也是最熱情最sweet的男生,哥大音樂系。每次回宿舍只要他在,他都會超大聲跟你問好 」Hey Danni, How are you doing today"

先說一下,我是住在suite裡面,三男三女,都是單間,有廚房衛生間客廳,以上照片中都是我的室友。哥大的學生真的有很多族裔的,我的朋友有拉美的身材巨好的妹子(後來夏天去了AbercrombirFitch做了他們的平面model)也有黑人小哥(真實生活中的Sheldon,每周三坐地鐵去50幾街的comic book store看漫畫書),還有韓國歐尼(上課的時候做我旁邊,一開口就跟我講韓語,我的天,我真的已經無數次被認作是韓國人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快來告訴我)

沒錯,這就是長得像韓國人的我。。。可是真的像嗎!!!

一開始去的時候,大家都說完了,我們遇上一個typical Chinese girl,估計只能在她進廚房倒熱水喝得時候才能看到她了(美國人不喝熱水覺得gross這是真的),不跟我們講話不跟我們玩,肯定是這樣的。事實上,第一個月,真的是這樣,你們也看到我作死選課以後的工作量啦,真的好想把所有任務都完成啊,哪有時間social嘛。第二個月,我發現,任務真的完不成的,大家都跟我說要#YOLO,我看也就這樣把,自暴自棄,於是social變成我生活好重要的一方面。

跟美國人關係變好兩大法寶:第一做一桌中餐給他們吃,第二跟他們喝酒把他們都放倒哈哈哈哈。

都是我做的喲厲害嗎贊嗎好姑娘嗎!糖醋排骨可樂雞翅番茄炒蛋土豆沙拉,還有美國人非要配上的appetizer, cheese crackers (俗稱素漢堡,真的很好吃,大家可以嘗試) 和 olive。雖然賣相不好,因為各種材料不全(像現在的我逼格滿滿,講究擺盤術,以前這種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但是還是幾乎在一瞬間就贏得了美國人的心。

周五沒課,party從周四晚開始一直到周六,周日看書因為周一上課。一學期結束我們的儲藏室擺滿了空酒瓶,大概5排,扔的時候拿了個麻袋那麼大的垃圾袋來裝,後悔沒拍下來(不過他們也有個梗就是Asians take pictures of everything。生活中充滿racist笑話,太有趣了,我知道他們不是認真的)

Dan生日我們合夥送了一瓶Red Label,然後做了很多cupcake,給了他一個大驚喜,然後一起把酒喝掉了。

這就是我們一起做的cupcake,最後擺成了納粹標誌的形狀因為我們都是racist fuckers啊哈哈哈哈,圖片就沒拍了。

這是我在學校里看到的特別有趣的一張圖片,簡直哈哈哈哈哈。。。。。

這是很流行的一個party遊戲beer pong,喝啤酒喝到吐是什麼體驗,here,來玩beer pong。

我跟我室友關係超級好,大家一起在客廳寫作業,一起聊音樂聊人生聊毛澤東哈哈哈,我硬是拉著他們陪我坐在客廳地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到凌晨3點,還一起去club聽小黃段子,一起去小鎮子上復活節hiking。SO AMAZING。

啊這張圖,哥大有個傳統節日叫做Bacchanal,根據古希臘的酒神節來的。他們會在學校中間大草坪搭一個舞台,然後請歌手來唱歌,去年請了#selfie的DJ來打碟,屌不屌,介於這首歌去年那麼火。然後學生呢,基本要求是喝醉了進場。我們一大早在宿舍喝,都是不兌果汁飲料一shot一shot喝,喝的差不多東倒西歪走到學校里的Marlie她們宿舍,又喝了一場,還帶了一瓶酒裝在可樂瓶里進場了。所有人都沙灘短褲墨鏡小背心,還有途中你看到的小球拋來拋去,氣氛真的high爆了。只不過全場的大麻味搞得我真的很困惑,大白天的這麼多人你到底在哪吸大麻。。。。

還有我最愛的吃吃吃啊。

學校餐廳的mussel做的超好吃

哥大學期末的surf and turf,好多肉,都是肉,是不是有錢,一船的蝦哎,那是唯一一天要排著隊進餐廳的,而且隊都從John Jay 排到 Butler,多誇張!

身處紐約什麼好,就是你什麼時候要什麼都有,都能買得到。這點感受在我今年暑假補完了sex and city 6季以後更加深了,好愛紐約昂昂昂。有好多好多好吃的!這是我吃的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廳Lincoln Restaurante,好像叫這個名字,餐館周預定的,中餐只要25刀喲,太划算了!!圖中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軟最滑最入口即化的小牛肉,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還有Lady M啊對不對大家都愛的,還在東村吃過一家也是米其林一星的日料,贊以不足以形容。還跟著姑姑去過中城的一家義大利餐廳,看著頭頂Harvard金色光環的表姐我好緊張,但是還是吃的腦滿腸肥,pasta裡面海鮮比面多,提拉米蘇也太太太太好吃了把。。。原諒吃貨就是只會吃不會說,嘴拙。

最後的最後,我這個人矯情,喜歡藝術之類的,於是去哥大真的是很好地選擇,因為一張哥大學生證大概等於40多個博物館的免費入場券(沒細數,哥大網站上有,有興趣的可以去查然後告訴我我會改的)。像有名的MET啊,MoMa啊之類的都可以,我室友Madysen最大的愛好就是有事沒事去逛MET。真的,fine art 光輝太閃耀了,直射人心,尤其是當你離他很近的時候,看的見那些筆畫,那些厚重的油彩,感覺能穿越時空跟作者交流。在看星空的時候,我真的好想哭。

你看這個油彩的厚重,怎麼能不感動。

這是我在Brooklyn Museum裡面看的一個艾未未的展,How cool is that??!!

學校里的表演也很多,而且學生能買到類似10刀去Lincoln Center聽交響樂這種票,於是我的課餘就真的太豐富了。

在Lincoln Center聽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個真的要好好說一下。在學校的莎士比亞戲劇團把類似演的Tempest,演員和觀眾都是喝了酒的狀態(哈哈哈為什麼哥大搞好多drunk的show),每一幕都在校園的不同的地方演,演員要跑,觀眾也要跟著跑,大晚上的,還有專門打燈的拎設備的,一群人滿校園狂奔,看著他們在星空下念出一句句跨越幾百年的古老台詞,感覺真的很神聖,彷彿藝術就應該是這樣的,在自然中,在天上的神的注視下,詮釋人性光輝。那個晚上給我的感覺太好了,至今不能忘記。

沒錯我就是超愛看show,這些playbill都是我看過的show。

這個面具是Sleep No More這個show發的,真的是不一樣的體驗啊。劇是根據Macbeth改編的,在一個據說廢棄的hotel裡面演,所有演員不說話只有肢體動作,然後觀眾帶上面具,跟著自己喜歡的演員,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小配角,五層樓上下的跑。具體不多說,絕對是紐約不能錯過的體驗之一。

-------------------------------------我是瘦瘦的分割線-----------------------------------------------------

離開哥大這麼久了,你看所有的東西我都還清楚的記得,可想這段記憶對我來說多麼的重要。

永遠憧憬,永遠懷念。#RoarColumbiaRoar

最後好希望我家小孩以後也上哥大呀嚶嚶嚶。。。

(話說我找到了那隻貓頭鷹哦,雖然肯定不是班裡第一個,但是我也能得到幸福的對吧對吧對吧!!!)

謝謝大家看我話嘮。

就醬。

晚安!


謝一年前邀...

我有幸曾就讀於三所高校,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於我,人民大學像是雄心勃勃又難免急功近利的同齡人,那也是我只知進而不知退的歲月,長驅猛進卻最終鎩羽而歸,想抱怨卻無從抱怨,因為回首一看,假使有錯也皆出於己,母校何曾虧待。北京大學像是體貼入微且志同道合的知己,我在這裡結識的朋友大多具有我想像中那種由使命感而生髮的精神氣質,這樣的精神氣質為我重新定義了正義、自由、理想和勇氣,也重塑了我對自己的要求,使得北大註定成為一生都難以從心頭抹去的記號。而哥大則是個沉穩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長者,她為我提供了超出想像的知識、超出想像的尊重、超出想像的寬容、以及超出想像的率性。她和她背後的國家一樣多元而複雜,在現代史的維度內較我們要年長,無所顧忌的性格表明比我們的文明要年輕很多,而那份自信和包容又時刻彰顯著她的成熟。

在哥大,我讀的學位是MPA, Concentration 是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
是East Asian Studies。課程很雜,經濟、金融、會計、統計都要學一些,很quant的學習內容基本上是配合美國大多數相關崗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來的。這樣的訓練方式給了我們很大的安全感,因為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工具,感覺丟出去不大可能餓死。但我們都自知在這些領域不過初窺門徑而已,還遠未登堂入室。與其說這些課業讓我們變成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不如說讓我們有了關注時代變化的敏感,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勾勾連連不再是與我們這些非從業者毫不相關的身外之物。這大概是美國這些professional-oriented的學位最基本的培養目標吧。

體會比較深的倒是其他一些課。比如History of Modern China,聽西方學者建構中國近現代史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在一些很微觀的層面,譬如去分析煤的產量與獲得同資本主義發展機會有何關係。時常覺得在西方長成的學者在近代史領域的比較研究比我們自己的視角似乎更value
free一些,沒有必然性的羈絆,沒有哪個制度更加進步的成見,但其實李約瑟難題還是這些課程繞不開的話題。

更開眼的是另外一些課,比如Economic Development,比如Issues
in Rural Development。在這些課上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付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去改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如果不是在這裡,我永遠想像不到美國年輕人對非洲問題有多麼狂熱,他們願意為了實地考察而學法語甚至local
community的某些特殊語言,爭先恐後地奔赴實地進行調研。他們去礦山、去疾病多發地帶,調研並試圖解決那兒的貧困、醫療、教育、人權等問題。Rural
Development那課上,只有我和一位韓國姑娘是沒有實地經驗的,一位20出頭的美國姑娘在撒哈拉以南跟隨一個NGO已進行了多年的灌溉實驗,聽她介紹她的經驗實在是佩服不已。

美國人是格外關注人道主義和全球治理的。紐約出現埃博拉病例的時候,我去聽了哥大Earth Institute的一場對社會開放的報告會。會上,科學家、媒體、政府官員、哥大學者以及在西非從事埃博拉防控的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報告或skype的方式介紹了各自的工作。4個小時的報告,現場觀眾的耐心和熱情讓我驚訝,學者和在西非的專業人員的工作精神和專業水平更是讓我嘆為觀止。時值我們正在workshop
design之際,之前學了很多stakeholder analysis, outcome mapping,
data collection之類的技巧,我上課的時候對此嗤之以鼻,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麼必要專門在課上學。在會上才知道美國人真是讓這些東西在實地工作中發揮效用。一個20來歲的華裔姑娘,哥大生物和醫學雙碩士,當時在賴比瑞亞是一個community小項目負責人,她用幾分鐘時間簡潔明了地介紹了他們在當地如何與居民溝通、如何將病人送至醫療中心、如何說服居民處理病人屍體。當時我想,我大概太孤陋寡聞了,很少在國內見到能如此專業、高效地處理這樣事務的同齡人,當然大家也是難有這樣的機會。那次報告會之後,我產生了一種感覺:美國是世界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也是美國的。當然,這樣的角色代價大得很。

對於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美國人自己也是自信滿滿。金磚銀行成立之時,見到美國人對此表示樂觀,也有美國人認為,中國不過旨在輸出過剩產能而已,有人簽contract就好,對發展的關心度上遠不如其他國際組織。又譬如談到美元,有美國人會覺得想挑戰美元霸權可以,可得先找到另一種貨幣足以承擔美元如今的功能,目前哪裡找得到呢。對於中國,一位曾在菲律賓與離開中國後的晏陽初先生共事過的教授認為,在中國所有的方法最終都是中國方法,所有的模式最終都只能是中國模式。這些見聞讓我在回國後又聽到開發性金融、開放型經濟、包容性增長這些詞之後感慨良多。

最後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關於哥大東亞系的初建,是我在哥大聽過的最喜歡的故事。百年前有一位在美華工叫丁龍,他在退休的時候向主人傾訴了自己的一個心愿,想把一生的積蓄捐獻給美國的大學以成立漢學系研究自己的祖國。丁龍的主人畢業於哥大法學院,他感動於僕人的理想,將丁龍的1.2萬美元捐款追加至27.5萬,並協助丁龍在母校哥大創立了全美第一個漢學系。這項事業也打動了慈禧,清政府將數千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捐獻給了哥大漢學系。

第二個故事其實是哥大校長的一封信,依然發生在紐約出現埃博拉病例的時候。校長給大家寫信主要是安定大家的恐慌情緒,但在信的開頭和結尾是這麼兩段話:

「Dr. Spenc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t New York Presbyterian/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 humanitarian mission with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to one of the outbreak areas in Western Africa. We admire and
appreciate all of those willing to do this vital and selfless public health
work around the globe.

We must keep Dr. Spencer in
our thoughts and wish him a full and speedy recovery, as we do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 serves. 」

這兩個故事讓我覺得,有崇高理想和奉獻精神的人,無論他是什麼身份,無論他正遭遇什麼,他這個人和他的事業都應當得到尊重。我是學政治學出身,在從東方走入西方時沒有熱切地擁抱這裡的制度,相反,我始終冥頑不靈地認為無論古今中西,政治中起作用的就是那麼些東西。哥大真正打動我的其實是上述的這些見聞和故事,這些關於知識、尊重、理想主義和人文關懷的故事。說這些是修辭也罷,美式政治正確也罷,來了就知道,真的很打動人。


你生活在一群超級精英的中間,你的同學們都屌的不得了
有採訪過總統的,有在華爾街干過掉渣天項目的,有去過非洲救助難民的,有去最窮地方支教的,有上流社會的大小姐公子哥,有窮苦人家全獎的高材生,有會說八種語言的,多數人都會說三種以上語言,有唱歌掉渣天的,有畫畫吊炸天的,有已經有公司的,有體育大牛,也有大詩人,有在加州有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家的同學,也有住陋室但志堅並且思想超群的,有已經出暢銷書的,還有過明星,還有一個像我這樣水知乎的....像我這種菜雞在這群屌的不能在屌的大神堆里慢慢水,估計將來也能水出點兒東西來 哈哈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

俄羅斯總統普京 9/25/2003 在哥大進行演講
達賴喇嘛9/26/2005 在哥大探討西藏文化
伊朗總統Mahmoud Ahmadinejad 9/24/2007 在哥大進行演講(此舉引起巨大爭議)

哥大的world leader forum每年九月舉行,都會邀請世界最知名的領袖人物來做演講。
開頭三個任務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外還有諸如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前捷克總統,愛爾蘭總統,芬蘭總統等等大大小小的leader都來過哥大演講。

這張圖上帶星星的國家的國家級leaders都來哥大做過演講。(我大天朝leader何時來,不過郭德綱來過了 哈哈哈)聽這些知名領導人的演講有時候是極具啟發意義的,有時候他們的一句話真的是勝讀十年書。如果你有志成為一名world leader來哥大感受氣氛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截至2012年,哥大共有82位諾獎得住。剛看了一下,其中有10位現在在哥大任教。


在哥大上學就好像是在旅遊景點上學一個感覺。每天都會有無數遊客來來往往在哥大各種拍照。有時還能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來哥大遊玩。當真是一景。

經常有各種抗議,有的是一個人舉一個牌子,有的是一群人一人舉一個牌子,就在學校里拿著大喇叭喊話...雖然我不知道這樣能有什麼意義,但終歸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


然後是知名校友,Barack, Obama, Warren Buffett, Robert A. Mundell(歐元之父)馬友友,李開復,楊瀾..等等數不勝數挑幾個最出名的。(說不定將來我也是知名校友,某水知乎的哥大校友在知乎擁有zillion粉絲,知乎上有名,知名。)

你可能會問知名校友跟就讀體驗有什麼聯繫嗎???

是的,有很大的聯繫。有多少掉渣天的校友,就預測了你的前途的可能性。每年哥大的校友都會提供給哥大的學生數不清的機會。比如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就散布著各種哥大校友,每年都會給很多實習機會。你的經歷自然就比別人豐富。


前邊一些回答很多圖了。先不上圖了。

想到了別的再補充。


哥大本科四年,說兩句親身體驗。

先科普一下其他答案糾結的哥大的4個本科學院:

  • CC(錄取率6%左右,2015年27,000多人申請)認為自己才是哥大最orthodox的學生,也就是另一答題中有資格說自己是HYP之後排名第四的本科學府;
  • SEAS(錄取率7%左右,2015年8,600多人申請)排名不如CC,但也是不錯的學院,而且跟CC的學生統一orientation、一起住宿舍、統一所有校園活動,所以除了上課很少在一起之外,CC和SEAS的學生們基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大一(必須住校園牆內臨近的5棟宿舍),所以兩個學校之間的學生之間關係非常融洽。另外,SEAS這幾年越來越難進,從我入學時(2007年)的19%錄取率降到了2015年的7%;
  • GS https://gs.columbia.edu/(錄取率32%左右,2015年600多人申請,另有多個joint-degree programs)是一個「提供傳統的本科教育給非傳統學生」的學院(如高中畢業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直接讀本科,或在本科期間中斷過一段時間回到學校繼續的學生),不住CC/SEAS的宿舍,也很少在課外一起social(畢竟年齡不一樣),所以基本上感覺不太像同一個學校的小夥伴;
  • Barnard(錄取率25%左右,2015年5,600多人申請)跟哥大的關係可能連Barnard校長自己都很難解釋清楚。不同校園、不同宿舍,但經常和CC/SEAS一起social,所以學生之間關係融洽,但申請渠道完全分開,是所有哥大學院當中最糾結的(後面還有詳解)。

另外,CC和SEAS在哥大基本上是統一管理的,官方數字很少將兩所學校分開來看(如:Class of 2019 Profile),具體分開數據可以參考: http://www.columbia.edu/cu/opir/abstract/opir_admissions_history_1.htm。

早在2009年,就有機構將「轉學」、「申請Barnard」、「申請GS」作為較容易進入哥大本科的三條道路(見:How To Sneak Into The Ivy League, Or Why Columbia Is Not As Selective As You Think It Is),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一所崇尚多元、自由、包容的學府會存在那麼根深的鄙視鏈。

好了,科普完畢,接下來好好的聊一聊哥大。

哥倫比亞大學簡史

聊體驗之前,先說說沒什麼人了解的哥大歷史。哥大創立於1754年,在大不列顛帝國國王喬治二世的皇家特許下成立,因此哥大的原名叫做「King"s College」(國王學院),是紐約州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全美第五所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前創立的9大殖民學府之一。

美國獨立戰爭後,為了與皇室撇清關係,哥大改名為「Columbia College」(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一詞源於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是一個在獨立戰爭後十分受歡迎的名詞,象徵著北美大陸新世界的獨立。後來,哥倫比亞學院於1896年更名為「Columbia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同時也由位於紐約中城區Madison大道的原址遷移到Morningside Heights的新址。

大牛校友

申請一所學校最大的原因當然包括校友的去向,因為衡量一所學校的終極指標不是排名、教授、課程、資金,而是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

在過去262年里,哥大共培育了3位美國總統、26位國家元首、9位美國最高法院法官、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123位普利茨獎獲得者。另有39為非校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哥大有關聯,多為哥大教授或研究人員。

我本科學的經濟學,所以也一直比較關注金融行業的知名校友。除了以上耳熟能詳的兩位羅斯福總統巴菲特奧巴馬,哥大在金融界知名的校友還包括前高盛董事長Stephen Friedman(Law"42)、前花旗銀行CEO Vikram Pandit(SEAS-BS"76、MS"77;Business-MBA"80、PhD"86)、摩根士丹利董事長兼CEO James Gorman (Business"87)、KKR創始人Henry Kravis (Business"69) 等。「奶茶妹妹」章澤天赴美交換的女子學院巴納德學院 (Barnard College,哥大隸屬學院,稍後詳解) 的校友更包括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的太太Laura Blankfein (BC"75),而巴納德學院校長Debora Spar也自2011年起任高盛董事會董事。

哥大知名的中國校友還包括胡適 (PhD-1917)、徐志摩(未畢業)、楊瀾(SIPA"96)、李開復(SEAS"83) 等。

從上面這些傑出校友的畢業院校中不難看出,儘管哥大在人們眼中可能是一個整體,但其實哥大校內各學院之間的關係頗為複雜,在專業領域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今天的哥大共有20所學院,包括3個直屬本科學院(Columbia College【CC】,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SEAS】, 和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GS】)和1個隸屬本科學院(Barnard College【BC】)。哥大下屬的各學院另與全球許多學校設立了各種joint programs,包括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和Julliard音樂學院等。

關於巴納德,不僅是知乎這裡三言兩語說不清,就連哥大校園內部也是年年都有各種活動、論壇、討論、文章想把哥大和巴納德的關係理清楚(最近的一次在2016年4月5日,見:Students voice frustrations with Barnard-Columbia relationship at town hall)。巴納德學院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和哥大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交涉,兩者試圖將巴納德併入哥大,結果並沒有成功,而也由於此,Columbia College直到1983年起才錄取女性學生,晚於所有其他常春藤本科學府(同期時段哈佛和布朗分別合併了各自附近的女子學院 - Radcliff和Pembroke學院)。直到今日,巴納德學院與哥大的關係依舊曖昧。

我的本科畢業於Columbia College,也在這裡著重分享一些在Columbia College讀書的體驗。

哥大本科教育的核心:立三觀的Core Curriculum

作為哥大創始學院的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簡稱「CC」)2015屆的錄取率僅有6.4%,在常春藤里排第二,僅次於哈佛(Harvard College)的6.2%。而CC的本科教育中最著名的就是近百年歷史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課程),也是哥大最為引以為豪的綜合教育體系。作為通識教育的典範,哥大的核心課程涵蓋了文學、哲學、音樂、藝術、寫作、科學、第二語言、體育鍛煉等領域的全方位知識體系。

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曾提出一系列作為一個「自由公民」應該接受的全面教育體系,後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演變,直至近代的歐美教育體系中。今天,通識教育在歐美盛行,其目的旨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書架上Lit Hum和CC讀過的書籍

哥大的核心課程中最重要的有兩門課,分別是Literature Humanities (簡稱「Lit Hum」,文學人文學) 和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也簡稱為「CC」,當代文明基礎)。其它核心課程均在一個學期內修完,這兩門課需要上兩個學期,而且均是20人的小班教學。

CC的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後不久,便會收到一本郵寄過來的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這是讓每個CC學生自豪的一本書,證明自己是Columbia College而不是其他學院的。

雖然我在高中時期也讀過莎士比亞、喬治·奧威爾、馬克·吐溫等作品,但真正接觸西方古代文學經典還是在大一的Lit Hum上。從公元前1200年的《伊利亞特》到公元後1927年出版的《To the Lighthouse》,這門課絕對是對西方社會文化源頭的最好入門。

Lit Hum 2015-2016最新版reading list

Lit Hum里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有柏拉圖的《The Symposium》和希羅多德(Herodotus)的《The Histories》。前者定義了「愛」,而後者定義了「幸福」(具體的展開說篇幅太長,有興趣探討的可以另起問答)。和許多核心課程當中的哲學論點一樣,這些可能畢業後再也難打開的書籍奠定了許多CC學生的三觀。

其實文學還算相對易讀,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里西方哲學才真正進入到核心課程體系中最富有挑戰的領域。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2015-2016最新版reading list

如果說Lit Hum中的文學作品打開了對人類歷史理解的一扇門,當代人文基礎這門課的文獻才真正從根基上解析了人類是如何通過政治、經濟、道德、宗教等元素,從一批簡單的高智商哺乳動物,逐步建設起史無前例的人類社會(最近在讀《人類簡史》,所以對之前CC讀過的東西多了幾分感觸)。從帕拉圖的「洞穴之喻」探索什麼是啟迪、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探索什麼是人生的目的,到亞當斯密眼中理性利己的人類所營造的繁榮社會、康德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結合,這門課上所引發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都甩開了所有其他課程好幾十條街

哥大最核心建築Low Library和最核心雕塑Alma Mater,拍攝於2012年5月的畢業典禮上

哥大核心課程的內容也會與時俱進,比如為應對全球化發展所添加的《古蘭經》和Global Core(全球核心課程,即非源於西方文化的文學、哲學課程)。但與此同時,核心課程仍然有非常古板和倔強一面,比如哥大著名的Swim Test(游泳考試,在校內泳池裡來回兩趟即可),如果不能通過,即使所有學分都修夠了也無法畢業。《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主編Mortimer Adler就曾因為沒能完成游泳考試而拿不到學士學位,直到60年後哥大給他補發榮譽學位。

哥大校內:自由、多元和PC

和其他藤校一樣,課程僅僅是本科教育的一小部分,校園活動佔據了大部分學生的課餘時間。在本科期間,我參加過學生會、兄弟會,當過街舞社社長,創建過阿卡貝拉合唱團,休過學、創過業,還成立了一個非盈利組織(見:間隔年(Gap Year)是不是一個好點子?為什麼? - 朱英楠David 的回答)。最高峰的時候,一周每晚的會都能排到十一二點。

本科期間典型的一周日曆

很多美本的學生會有類似的calendar,其實大部分over-achiever無論上什麼學校都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地滿滿的,所以不足為奇,也不算是哥大的什麼特色,除了有很多活動是跟「紐約市」相關的罷了(比如在紐約Asia Society的活動、去MET博物館參觀、參加JP Morgan紐約總部的networking event等)。

而對於哥大校園文化最與眾不同的還是在於進出這所大學的人。因為坐擁紐約市的地理優勢,哥大校長Bollinger早在2003年就創辦了一個World Leaders Forum(全球領袖論壇),每年邀請像柯林頓、普京這種級別的世界領袖來校內對話。而我對哥大校園文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正是我剛入學時,伊朗總統Ahmadinejad (內賈德) 應邀參加World Leaders Forum的那一次。

2007年9月,伊朗總統Ahmadinejad應邀來到哥大。美伊關係彼時異常緊張,因為Ahmadinejad否認Holocaust (猶太人大屠殺)、高調反對同性戀,甚至認為911事件乃是美國政府自導自演。

在哥大校內遊行的內賈德抗議者

從媒體、政客到哥大教授和學生們,都對邀請Ahmadinejad大加撻伐。但Bollinger校長是研究美國憲法的權威學者,這次邀請也正是要體現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精神。最後,Ahmadinejad如期而至,全校沸騰了,上千名學生坐在校園草坪上觀看對話直播。儘管在對話過程當中,校長在言辭上絲毫沒有客氣,不斷質問Ahmadinejad有關人權、政治方面的問題,但整個過程除了口頭交鋒之外別無干戈,非常順利,即便是反對者們也都通過和平抗議表示對於言論自由的尊重。

而這僅僅是哥大作為一所世界級學府所必備的自由和多元氛圍的冰山一角。

哥大本科生里只有39%的白人,其餘全部是非裔美國人、拉丁裔人、亞洲人等少數民族,更有近20%的國際生,分別來自60多個國家。毫不誇張地說,哥大是紐約這個種族大熔爐的縮影,而這種多元文化和自由、包容的校風早已深入骨髓。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哥大便是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的歷史陣地,在女權運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哥大1968年的反戰示威

今天,哥大最具前瞻性的政治問題包括LGBTQ人群的平等待遇、合法婚戀,如何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降低第三世界國家貧困人口等。哥大學生的多元背景、教育體系、以及對於社會話題的開放包容,都充分地將每一位走出哥大校園的CC學子培養成為可以在任何國家、任何領域發展的世界公民

由於這樣多元、自由的環境,使得與弱勢群體相關的敏感話題和言論都更被崇尚以中立的方式呈現。在西方,這種言論表達方式被稱為「PC」(「Political Correct」或「政治正確」)。

今天對於「政治正確」一詞也有很多負面評論,因為過分強調PC其實會降低溝通效率,也可能因無法自由表達偏見而使偏見加深。但相比不顧政治正確、互相傷害和詆毀的環境,擁有一定政治包容的中立言論才能更好地維護弱勢群體權利,促進多元化社會的團結和融合。

哥大校外:The Empire State

無論是教育體系還是校園生活,對於在哥大整體讀書體驗影響最大的可能仍然是她的地理位置:紐約市。哥大的全名其實並不是Columbia University,而是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可以說,紐約是大部分人申請哥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哥大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碾壓其他藤校的巨大優勢。

紐約是一個典型經過周密規劃的方形矩陣城市,哥大位於114街,在曼哈頓北部,距離鬧市區也就20分鐘地鐵。

從哥大西北角樓頂眺望整個曼哈頓

哥大本科基本上周五都沒有課,因此常掛在我們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Thursday is the new Friday」,社交活動從周四晚上就會開始,而一到周五,大批的學生就會坐1號地鐵往南20分鐘到中城區(Mid-town)看百老匯歌劇、去MET(大都會博物館)和MoMa(現代藝術館)看最新的展覽、去Governor』s Island騎腳踏車。

還有些較早步入職場的人,會利用課外時間去華爾街投行、Madison Ave的廣告公司(《廣告狂人》的故事發源地)、第五大道的Fashion House實習。

紐約的繁華、多元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賦予了哥大學生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但也同時稀釋了原本屬於學術、社交、校園活動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哥大在藤校中是一個人際關係相對冰冷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並不會像其他藤校學生一樣對學校本身有著過多的歸屬感和依賴性。

時代廣場 = 藝術、文化、廣告、娛樂、旅遊、金融和所有一切的大雜燴

在這一點上,哥大倒是充分體現了「紐約人」我行我素的個性。自信的眼神、高冷的步伐、不耐煩的語氣,都是紐約人的特徵。在紐約,地鐵上經常會留出空位,因為站著更能夠顯示出他們的個性和主見。無論是華爾街還是時代廣場、報攤大叔還是餐廳服務生,大部分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是獨立自主的,這也讓許多無法獨立的人難以適應。

我見過被父母一路呵護長大的學生,來到哥大後因為誘惑太多,整晚在外飲酒社交,無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時間,結果一學期掛掉好幾門課。我也見過和我同一年畢業的校友,平時不怎麼去上課,也很少在圖書館裡看到,每天參加很多社交活動,但最後拿著4.0的GPA直接考上法學院讀JD。

可以看出,哥大讀書的體驗跟紐約這座擁有「宇宙中心」之稱的國際大都市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整個曼哈頓都是哥大的校園。這裡的文化、生活、娛樂、社交、職業……全人類在此刻所擁有最好的一切,都觸手可及。

---

留學、海歸最好用的簡歷模板:簡歷黑客

微信公眾號:zyndavid

在行頁面:朱英楠David


只談體驗,其他請參加wiki。

一、城市對於大學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紐約的偉大成就了哥大的偉大,一個大學必然是一個城市的高層精神建築,這個行為邏輯很簡單很粗暴:如果你是一名對沖基金經理或者著名導演,你會選擇家庭範圍內的最好的大學送你的小孩去學習跟你相似的專業。那麼在1990以前,美國最有財富和知識的一批人還是多數聚集在紐約以及東北部,所以給紐約、波士頓、賓州的學校帶來了大量的生源,常青藤也是聚集在這一片區居多。有人說紐約只有金融,這非常不對,紐約遠遠不只是金融的城市,那是香港的經濟定位;紐約是歐亞進入美國的第一大港,從經濟形成的原理來講,一個continental級別的港口,經濟要素肯定包括了貿易、製造、餐飲等基礎行業,進而必然形成強勢的零售、地產,大量的財富積累不可避免導致了金融、諮詢、設計、藝術等的昌盛。如果你在紐約只接觸到一個圈子,那麼只是說明你沒有用好生活中的2nd degree connection罷了。因此哥大畢業典禮上,在家長的方陣中,攝像機掃過的瞬間,你可以找到很多著名的企業家、導演、演員,這就是他們送小孩來讀書的地方。

二、學生面貌、流行文化
Gossip girl是嚴重的誤導。雖然哥大有很多富豪子弟,但是大多數非常低調,很多同學家裡很有背景,比如家裡是著名的私募基金,或者西班牙王室,但是頂多只有看見他們穿成比較decent的preppy style。哥大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非常講究preppy的裝扮,Ralph Lauren, J Crew, Brooks Brothers是首等受歡迎的品牌。Preppy的穿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和商業課題,這個行為下的消費者對於幾個特殊的品牌有很強的偏好。穿學校球衣的人也非常多,哥大的籃球隊在美國大學的排名不錯,橄欖球隊是常年墊底的,去哥大就不要穿football的衣服和帽子了。

三、各種意識形態衝突
哥大的意識形態多樣化,非常自由,主要是按照學院劃分。由於金融業的過分強勢,幾乎工學院、社會學院的很多專業學生都想進入華爾街,商學院就不必多說,處於哥大校園的中軸線位置,佔領了最好的圖書館。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排名非常靠前,風氣比較務實,所謂的務實就是,大家都在圖書館裡面投簡歷和談論工作,學術在這裡不是最受推崇的。人文類學科的學生則相反,高舉人文關懷的旗幟,在2012年底的時候,公然在學校廣場上圍成圓圈反對華爾街;然後對面就有西裝筆挺的商學院學生走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衝突。

四、學術
雖然沒有出現LSE或者Chicago那樣的學派,但是哥大的經濟學一直非常強勢,或許是太兼容並包讓這個學校的學術無法統一成一個派系。學校幾大諾貝爾台柱Joseph Stiglitz,Ned Phelps,Jeff Sachs都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研究。Stiglitz研究宏觀經濟學已經到了學界泰斗的地步,現在也還在哥大講課;Ned Phelps有很多微觀的理論;Jeff Sachs則在SIPA下面的一個類似於研究院的機構從社會學的角度開始創新性的研究。此外,工程系雖然沒有特別大紅大紫,但是近年來隨著前任市長Michael Bloomberg的強力打造,利用紐約市的media industry強大的保證,在新媒體所屬的細分領域有快速的提升,目標是趕超矽谷。


題主改問題了,這回答不對啦

---------------------------------------------------
這。。明明問的是哥大。。。怎麼又回到王李上面去了。。。

哥倫比亞大學今年usnews排名全美大U本科綜合第四,僅次於哈普耶,屬於常春藤ivy league八校之一。地處紐約市曼哈頓。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屆畢業生和教職員中累計共有97名諾貝爾獎得獎者,於世界各大學中排名第一。曾與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一起被公認為美國高等教育三巨頭。其教育學、法學、商學院和新聞學院的課程都是各機構學術排名最高的課程。其中,教育學院還是全世界規模最大、課程設置最全的教育學院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創建於一七五六年,當時美國仍然屬於英國殖民地,英皇喬治二世捐款給紐約市民籌設了以人文、科學和語言為主的 「國王學院」,美國獨立後,為了紀念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改名為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不但因為是長春藤盟校之 一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菁英,更因為其位於紐約市,地利方便,使得更多莘莘學子慕名而來,就業率高也正是哥倫比亞大學吸引人之處。據統計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留在紐約地區工作,法學院的校友也是紐約法律界的天之驕子,新聞系的畢業生也大多是三大電視網的中堅份子。在哥倫比亞現今約二萬名的學生中,研究生約佔了三分之二,而新聞、法律和教育學院只收研究生,一般來說哥倫比亞大學之法律、 文史哲、管理、新聞、國際關係系所名聲較大,工學院儘管成立比較晚,據說也是還不錯的也有很多項目啊什麼的不太了解,就不多說了。
以上都是些官方的回答。對於我們申請者而言,每年都有一些次於神牛的大神們ed哥大,但每年錄取者都非常少,學姐說去年中國大陸只錄取了5,6名。而且哥大不是一個分控校,也就是說sat高gpa高都不一定能錄,學校看中well-rounded的quality,所以活動和essay也非常重要。然後哥大比較有名的是它的core curriculum,每個學期都有書單開下來要去讀,reading很多,據說workload也很大。
總之就是很…難…進……

對了,既然提到了王李提到了barnard順便來幫女神校正名一發。
Barnard隸屬於哥大,是女校。儘管沒有哥大本科錄人那麼competitive,基本上能進去的也是白富美吧,去年大陸本科就去了六個而且四個有海外背景。畢業證也是columbia-barnard college。選科跟教授基本都是跟哥大通用的。如果就咬著barnard文理排名32非說barnard野雞校的話也請不要對美國大學妄加評論了。因為在美國,排名只是排名,不能用來代表一個學校的厲害程度。比如喬布斯的母校reed college 排名七十多的文理 但是招生的分數或者其他要求很高。Barnard原本就是哥大內部的一個學院,只不過後來獨立出去了,可是資源共享什麼的沒有因此而改變的。barnard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本來就是可以說是哥大畢業的因為兩個學校畢業證都拿到了,不是假的。奶茶也在這裡交換的。

就是這樣~我本身對這兩所學校了解也不算太多啦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輕噴。


粗略地看了一下 沒有寫新聞學院的 我就來寫一下吧

我是2015年哥大J-school的研究生

哥大Jschool是個什麼水平呢? 我們orientation第一天 某個dean再說了昏昏沉沉的一大段話後說 welcome to the best journalism school in the world.

當然 從來都是自己對本校狂黑 別人說自己學校就不行 所以我們當然覺得J-school老球了 新媒體轉型緩慢 對傳統寫作的傲慢和對新技術的盲從都是被詬病不如西北和伯克利的點


不過 但凡紐約還是世界的中心 普利策還是新聞的標杆 紐約時報和紐約客還沒倒閉
哥大新聞學院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新聞學院 佔盡了所有的優勢

所以新聞學院是哥大的一個縮影 某種程度上說 哥大就是沾了紐約的光 在紐約 你想找什麼 絕對不會找不到
像我們做新聞 找source 隨便找
做商業報道 哪個大公司沒有紐約部門?
做社會報道 哪個NGO或者團體不在紐約組織?
再找不到新聞了 去坐坐地鐵 跑跑harlem 從wall street坐到Washington heights 記住這種強烈的對比 什麼好文章寫不出來呢

在哥大就讀什麼體驗? 我不能代替本科生髮言 但我覺得要讀本科 還是別來紐約了 去一個安靜點的地方吧 長大了再來紐約 不然別說燈紅酒綠毀了你 光每天看到比tm北京王府井還多的人 你不會有心思好好讀書的

至於新聞學院 deadline的壓力今年已經讓接近十個人放著學費不要了退學了 (一共200人左右 不設本科生 只有研究生)
對寫作的要求更是變態 舉個例子 500字的文章 要求只能用三個以內的形容詞 這是為了保證客觀 不帶作者主觀臆斷

最後一句話總結 就是——門口的food cart真是良心 7刀的中餐盒飯 再去tea magic買個奶茶 早上則去Oren"s買極好喝的咖啡 晚上再隨便選個中餐 真正的湖南菜 四川菜 乃至東北菜 紐約都能找到
這種體驗 雖然福德漢姆和紐約大學也有 但帶著一點點虛榮心去浪 才是真的浪


哥大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我去那裡上學之前很多年前發生的事情,在校時曾不止一次聽人們提起:二戰時的歐洲戰區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有段時間擔任過哥大的校長。在一次大會上介紹一位即將上台演講的教授時,他說了一句「我們為有XX教授這樣的 employee 感到自豪」。該教授立刻就火了,到了他演講的時候當著台上台下眾多師生員工+「各位領導」的面,對艾校長說:「這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有了我們這些教授 (faculty)。所以我們就是大學,就是 Columbia University。而你和其他各位行政人員,則是大學 ------ 或者說我們師生 ------ 請來支持教學的。所以你們才是僱員!」 等他演講完下台,艾校長立刻上台對自己剛才的不當言語表示道歉,由此開始了艾校長與這位教授此後很多年的友誼。

這,才是個大學!


(此文寫於2010年12月31日)之前就讀的是哥大的東亞研究所,不得不說在歷史上哥大就是對中國學生最有興趣的學校之一,也是最早開設東亞系的大學。本系的最大特點就是教授的數量是多過學生的,因此在東亞研究所的學生擁有無與倫比的學術資源。


************************************華麗的分割線****************************************


剛剛從陽光的佛羅里達回到紐約。我們的最後一站是佛羅里達最南部的小島Key West,離古巴只有90 mile。在去Key West機場回紐約的路上,我沿著墨西哥灣一路狂奔,遠處的海平面上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就好像楚門的世界裡邊的那個大熒幕。自己也沒有想到旅行的最後時光自己會這樣戲劇性的度過,也算給自己的這半年畫個句號吧。


在哥大我讀的是Master of Arts in East Asian Regional Studies,簡稱MARSEA。我們項目的同學非常少,每年也就20多個,所以在新生見面的時候見到一個同項目的同學可謂是激動萬分。每次跟別人寒暄,都要解釋一番自己的專業,因為在紐約這個充滿著金融氣息的城市裡邊,我們是非主流。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要研究東亞,也有很多人不清楚文化研究和區域研究的區別。哥大一共有3個跟東亞有關的項目,另外兩個是側重於文化語言的,而我們則是社會科學的。哥大是全美最早開始東亞和中國研究的學校之一,其東亞項目很多,這也是很令人迷惑的地方。


記得第一天orientation的時候,東亞所的所長孔邁隆(Myron Cohen)說:You"re the elite. 他是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以研究台灣著稱。聽到這話我還是有點激動的,再看一看自己的同學,更覺得大家藏龍卧虎。我們有新加坡的軍人,日本的外交官。還有一位義大利人,似乎有肌肉萎縮症,坐著輪椅來上課、參加會議,他也是來搞中國研究的。至於我們幾個中國人,則清華北大復旦上外各一個,台灣一個,英國本科一個。Orientation的時候還見到了呂曉波教授,他的名字在國內就聽說過了,也是為數不多可以在美國社會科學界混出名堂的學者。他很open,也很風趣,非常關心我們新生的住房問題,說話的時候說著說著就不由自主的大笑。聽人說他有時會喝醉,和學生打成一片。


曾小萍(Medeline Zelin)是我們的歷史老師,清史專家。她是哥大的丁龍漢學講座教授。這是一個極高的名號。丁龍本是一個僕人,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他的主人捐獻一筆資金在哥大開設了中國研究的科系。可以說此名號乃東亞所的至高榮譽。曾小萍學識極高,中文非常好,也精通古文,甚至有一次她自己翻譯了一篇康熙的朋黨論來給我們看。或許也正是因為她的學問,她多少顯得有些傲慢。有一次她問我們你們知不知道馬克斯。韋伯對於清的看法?台下鴉雀無聲。她嘆嘆氣:You"re not very well educated. 她畢業於伯克利,後來我才發現,很多哥大的教授都畢業於伯克利,看來伯克利的研究生院的質量是極高的。


除了歷史,還修讀了數學、中國政治和中國經濟。修數學完全是為了彌補本科沒有高數的遺憾。而中國經濟的老師Kay Shimizu是斯坦福中國研究大家Jean Oi的學生,和Oi一樣,非常重視中國農村經濟的騰飛。這門課更像是一門政治經濟學而不僅僅是政治學。總之,大概是因為Kay剛剛來到哥大不久,而且這是一門lecture,這門中國政治的課業很重,而整體感覺也中規中矩。本人最喜歡的課是SIPA的一門中國經濟的Seminar,老師Daniel Rosen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他的觀點很全面 而且很客觀。大概是因為實踐經歷豐富且經濟學背景出身的緣故,他上課從來都只用數據和圖表,極少文字。第一次課上他就說了,這門課上完之後別人問你中國經濟的問題你絕對不會再啞口無言了,你會有一個big picture。現在看來,效果是達到了。


哥大的中國研究的頭牌當屬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尤其在中國民主和人權方面。他是哈佛大名鼎鼎的費正清(J K Fairbank)的學生,同樣他也曾畢業於MARSEA,因此也是我們的校友。由於這學期沒有課,所以只是在一次Happy Hour上見到了Nathan。他個子很高,背有點駝。聽過他在一次採訪中說中文,音調很正,帶著一點京腔,說話也比較慢。那次見面給我的感覺他是一個很strategic的人,很少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問道我對中日撞船事件的看法,基本都是我們答,他在聽,到了最後他也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想法。後來聽一個學長說,這就是Nathan的風格。他非常喜歡和人交流,尤其是中國人,大概因為2001年的天安門文件事件讓他不能來中國,使他更加渴望和中國人溝通了。下學期他將講授中國外交政策,非常期待聽到和國內老師不一樣的聲音。


這半年下來,我還是很享受讀書和學習的感覺,儘管有些辛苦。很多時候呆在紐約這個城市,待在哥大,肯定會考慮工作的事情。也有前輩建議說不要太在乎學業,關鍵是找份好實習,好工作。記得有個讀MBA的學長告訴我,你讀書畢業之後不就是要找份好工作么?要找份好工作就不必太在乎你的成績。我不能完全同意。我現在暫無PHD打算,因此找工作是目的不假,但做什麼事情就要全力去做好好去做,犧牲讀書我還是做不到。一來即使工作也需要讀書,二來我讀的不是MBA或者MPA,三來學習和工作並不是矛盾的,如果連現在這些學業上的事情都無法應付那如何來應付職場更大的壓力?有些技能是可以transfer的。


下學期會更tough,更多的課程,還得兼顧求職實習。渴望找到一份好實習,也渴望聆聽一下黎安友大師的教誨。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individualist,人生的目標應當是自身幸福的最大化,無論職業、愛情或者其他。如果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過程中不快樂或者不幸福的話,這個目的本身的存在就是可以懷疑的,因此我不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我要的是享受過程。儘力而為,神馬都是浮雲。


看來看去發現其實回答的人大部分都不是讀本科的,有些寫的還是交換的經驗。我是本科畢業,利益相關太多,我覺得我匿名就可以分享更多,還是匿了吧。

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全身都在發抖,這個學校每一個人都看起來都那麼有學問有教養,食堂都是以美國國父命名,每每提到哥大就可以列舉出一系列改變中國的名人,感覺上了哥大就可以馬上去選總統了。那些維基上找得到的不用提了,比如核心課程啦,學生運動啦,奧巴馬啦,那些佐證哥大很牛的事實我們就不用說了。

反正哥大的本科也在HYP之後排第四是毋庸置疑的。那些統計,工程的系本身就不是大學核心,你會覺得北大EMBA是北大核心嘛?哥大的好我覺得也很難具體量化,沒有什麼好說的。

大學和同學

首先本科的同學和老師都非常聰明,很優秀,每一天就關看看他們都可以進步。我唯一的遺憾就是英文不夠好,這種語言劣勢在討論希臘先哲荷馬史詩的時候就明顯體現出巨大差別。類似你去看個法語電影,結果沒有字幕,電影還是好看,可是如果你聽得懂法語就更好了。大部分中國人去哥大很多時候就是看了一個沒有字幕的法語電影。

我覺得在哥大讀書和中國人在哥大讀書是很不一樣的,我是一個對政治非常不敏感的人,我後來發現我的中國同學對此非常精明。我的同學大一的時候就可以立刻知道上下三四屆所有中國人的家世背景是什麼,在同一屆的中國人中有一半是有點背景的(背景定義為新華社可以找到簡歷或者有上市公司),這也就罷了,有錢人家小孩也要受教育。可是我不知道我很多同學為什麼從大一開始就這個總那個總的,一派奉承的樣子,真的無法想像十八。最近打老虎打到了一些我不親近的同學父母,樹倒猢猻散。我們才剛畢業啊,同學就開始劃線了嗎?

對於二代上學我是沒有意見的,他們中有些人我還是很喜歡的聰明人。可是就是那些每天跟著他們的人,那些濃妝艷抹的人,那些有非常低劣人品的人,那些沒錢還有吹牛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的人,我不知道為什麼哥大特別多。這些人破壞了我對大學的想像。

這種感覺就是比方王思聰是我同學我是不介意的,可是他那麼多跟班那麼多嫩模就讓我噁心。

碩士班

碩士班的同學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啊,本碩經常一起上課,我覺得很多人都很勤奮,很上進。我經常抄他們的作業呢。不過壓力也很大,很多人剛來美國,英文還沒說好,就要馬上開始找工作了。

我覺得哥大統計系工程系亞裔多一點問題都沒有,這真是美國人牛逼的地方,你看美國中學生奧數隊一個白人都沒有哦,都是亞洲人,你難道就說美國部行了嗎?而且其實本科工程學院亞洲人也佔了一半以上,華裔,韓裔,印度裔等。如果你覺得這是問題,你去Berkeley看看,都是中國人好吧。

另外說一下,楊瀾是國關的校友SIPA而不是新聞的,大家可能未必知道。很多號稱讀過哥大的人都是讀過我們的語言學校,比如李佳明什麼的,學個英文暑期班不能算進哥大的學生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有這種班)

還有Barnard的女生不是columbia的女生,這是不能錯的。因為我們學校學院眾多,Barnard算是一個,李雲迪的前女友就是barnard的。你如果來哥大讀書,你就會發現你周圍好多人都可以號稱自己是哥大的,而且都還有一些緣由。這是一件非常令人不舒服的事情,我覺得很多校友應該都會很生氣吧。

紐約城

紐約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地方,你要什麼都有。可就是太冷了,我真的是非常喜歡百老匯和大都會博物館。可是哥大的中國學生真的都不愛藝術的好像,每個人都在一頭轉華爾街,經常看到一群中國學生穿著西裝去參加各種reception然後去和人social,找工作,大學不應該是一個單純一點的地方嗎?我愛讀書是我太單純還是太幼稚?

哥大是沒有rival school的,有一次遇到一個女生,還挺好看,我問她哪學校的,她說是我的rival school。我當時還以為她說Princeton,心想這女生真會說話,結果她說了一NYU,後來就談不下去了。

今天先說到這裡,明天在繼續吧。


Visiting Student.來了一個學期期末周中來更新答案。
人生第一次出國,剛來紐約,剛剛開始在哥大上課的時候,其實對這個地方沒多大感覺。因為我英語不太好,上課總是聽不懂,人又不是特別外向,根本沒什麼機會說話。
這學期只選了三門課,每門課四學分。兩門Seminar,一門Lecture。一開始上Seminar壓力很大,會強迫自己一節課至少發言一次,硬傷是聽力不好,老師的話還能基本聽清楚,同學的發言有的說的很快,有的英音太重,我的大腦根本無法處理。
給我改變比較大的是那門Lecture, Principals of Quantitative Political Research。因為老師過統計學的知識過得比較快,前面六周我愣是沒有一節課聽懂的。但是老師人特別好特別耐心,下課以後去問他上課講過我卻沒聽懂的問題,他說:「我站在這扔一兩句話給你你會更加迷惑,如果你有時間可以來我的office hour。」 然後我就去了他的office hour,他打開電腦對著幻燈片又給我把那幾張幻燈片詳細解釋了一遍。然後,我還是沒聽懂(是不是沒有猜中結果)。然後我說我聽課完全聽不懂怎麼辦,老師說:「這是正常的,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你總會弄懂的。」
好吧,其實我就是被他的耐心震驚了,因為我在國內要是問老師上課講過的問題,他們一般會問我:「你上課是不是沒聽講?」 然後我第一次給老師發郵件問問題,他回復的第一句話是:」你接下來可以問更多的問題。「(媽啊,好感動)
這門課要求一學期寫五篇paper, 推薦雙行距,5面,第一次寫的時候,我連兩面都寫不到,實在不知如何下筆,所以我一開始基本就是在及格線邊掙扎。由於老師太溫柔太耐心改作業太認真,標點符號錯別字語法邏輯關係都要批註,為了不掛卡,為了讓他看作業輕鬆一點,我開始努力學習提高作業的質量。第六周的時候把一些統計學概念熟悉了一下,然後把之前老師發在coursework上的所有幻燈片上的所有代碼自己在Rstudio里試了一遍,終於知道了R的基本操作,平安寫出了第二篇paper,不像第一篇那麼難看了。
然後我發現R其實還挺有趣的,想把圖畫的好看一點,就試著用ggplot2, 果然比默認圖形包要洋氣一點。寫第三篇Paper的時候,用跨區域的數據我就想畫個地圖來表示一下變數的分布,結果在github上找到了教程,把地圖加到作業里交上去以後,沒想到居然被表揚了,我這個學渣十分感動。從此學習熱情大漲。以前偶爾去office hour,經常郵件。後來乾脆每次office hour都去,課上有什麼沒聽懂下課去office hour馬上問,問一遍還沒聽懂再問第二遍。我突然發現在問問題這件事上我突然不害羞了,雖然還是不太敢和人說話,但是每次問問題都理直氣壯了。
在同一節課認識中國研究生學長學姐,他們寫paper之前會問一下我一些統計學概念,讓我幫他們看看R代碼,然後還請我吃飯,我真是太幸福了,都是因為選了這節課。
總是我終於脫離了要掛與不掛的邊緣,走進了玩R完全停不下來要剁手去寫其他作業的坑,以後也想學更多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
感覺在哥大學習能體會到學習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不像以前那樣只盯著成績看,對課程無愛。一個學期的課已經結束了,現在想起來,無論有沒有聽懂,我每次早上踏著陽光去上課都是開心的,老師講課也特別激情幽默,遇到不會的問題慢慢學的過程也是相當愉快。還有就是沒那麼害怕成績不好看了(因為水平就這樣真的不是我想門門拿A就能拿A的啊)。我覺得我接受了我是個普通人的事實,也找到的自己喜歡學的東西,在玩R的時候說不出來的爽。也是因為上了這門課,我另外一門Seminar: Native American and Indigenous Film 才會想到用R做影評的文本分析。其實課堂上講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但是一門好的課,一個好的老師給我開了一扇門,我開始學著用課堂上接觸到的東西來改善自己生活,學術上的也好,精神上的也好。而且對於學習一些軟體什麼的也沒那麼怕了,為了在Paper里更優雅地插入R的數據圖表,自己學了一下LaTex,雖然還是入門,但交期末作業的目標預計能達到(final paper 我這個拖延症還沒有寫)。
這些改變不一定完全是哥大帶給我的,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像大一大二一樣在國內讀新聞學的話,是不會有這樣的改變的。我覺得母校的課程設置還是太偏理論了,比如和我選的這一門Quant課對應的國內的媒介調查統計,學生實操的機會就比較少。或者說,我在國內的時候,老師和學生都太將就了,因為文科生統計基礎不好,所以少講」統計「只講」調查「,這種」不會所以不學「的邏輯讓大家都待在comfort zone里相安無事。無所事事總還是會內心不安的,但在哥大的每一天都很充實,雖然經常刷新自己對智商下限的認識,但我開始覺得重要的是學到新東西,」優秀「這個包袱該扔還是要扔掉,況且在大紐約,根本沒人管我,也無所謂。

老師把我的地圖掛到在PPT上的那一天,我作為一個學渣簡直受寵若驚,主要還是老師太好了,從來不說我蠢,不說我學得慢,不說我不好。這大概是我喜歡紐約和哥大的最大理由。
Ps.在這門課上認識的學姐太好了,前幾天上最後一節課她還帶拍立得來幫我和教授拍了合照,我覺得這個學期圓滿了。更棒的是,我下個學期還選了這個老師的課。耶耶耶,想到這我就開心。

如果說在這裡我學到了什麼東西可以讓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那就是--用R。


原文發佈於公眾賬號:Sirui_Threeshow

原標題:哥大新聞教給我的不只是新聞

我想了很長時間這個我從小就想來的地方到底教會了我什麼,一直沒有頭緒,直到畢業前的周六下午在學校看了video storytelling class graduation screening。十部短片,每一部都包含著滿滿的人文情懷和對社會的熱切關注,我才忽然明白,哥大新聞在職業道路上教會我的眾多事情之一大抵是把人文主義情懷帶入冰冷的視頻素材和枯燥乏味的文字之中。

Welcome to the Journalism World

這句話是上學期我的財經新聞教授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每當我和他聊起無論是採訪還是寫作遇見的問題時,他在回答前都會和我說一句「Welcome to the journalism world。」班級里有一個作業是寫班內同學的專訪,我被分到的是寫一個墨西哥姑娘。實話說,我不喜歡電話採訪,因為我沒有辦法捕捉採訪對象的表情變化,我對於她和我聊天時的情緒無法精確描繪。恰逢同學那段時間比較忙,但我確定我必須做兩次以上的採訪,於是開始了和她漫漫的發簡訊之路。因為想要給文章加一個短視頻,所以和她提出想要跟隨幾個小時採集一些素材。開始答應的她,每一次都在採訪開始前都臨時爽約,最後視頻是我在和她一起上的另一節課上選擇了一個距離她不近不遠但角度恰好的位置趁她在課上發言的時候用手機抓拍的,採訪是約了5次時間以後終於在一個教室里等到了她。最後,我用手裡不多的素材很艱難的寫完了這篇1500字的稿件。和她做了兩次fact check。但我自己很清楚,這篇稿件幾乎等同於一篇廢稿。最後課上的EvaluationPPT中她寫道「作為採訪對象我知道了當你的記者annoy你的時候的心情」,我坐在距離屏幕最近的地方滿臉黑線。

下課後,我留了下來,要和教授好好聊聊。我們以這段採訪過程開頭,以一起核對文章裡面的細節結束。教授在和大家分別做fact check的時候,我的採訪對象給教授寫的郵件里說,我至少還有3處事實性錯誤。我看著郵件,驚呆的說不出話,眼眶慢慢變紅。他又一次以welcome to journalism world開頭,一開始我並不明白為什麼每一次他都要和我說這一句看似沒有太多用處的話,可後來慢慢明白這位70多歲老爺爺想要告訴我的是:這是你的選擇,既然是你的選擇,就要熱愛這個選擇,無論這中間遇見了什麼樣的困難和委屈,都是你需要去承擔的。歡迎來到這個世界,來享受新聞世界帶給你的歡愉和痛苦。


So, What is the story?

自小到大第一次晚交作業發生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截止時間前兩天我收到助教的郵件「Sirui,我強烈建議你和導師申請延期上交,這篇稿子還有太多要改的地方,無論是結構還是內容。」我看見郵件的一瞬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在數字化媒體,數據化媒體當道的年代,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雖走在時代最前端但對所有學生文字功底的要求依舊不減。而我一直也認為用簡單樸實的文字講好故事是一名記者的基本技能。我的畢業作品寫的是一個當下十分熱門的公司,這個公司對紐約當地某行業帶來的影響以及該公司用戶在紐約遇見的挑戰。文章的主線是3個人的故事。從一開始和導師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導師就不斷的問我,他們的故事是什麼?每一次給他寫郵件,他都會繼續追問,他們發生了什麼新的故事?為了寫出更全面的文章,我不斷的去拜訪他們跟進他們的最新動態,以確定每個人的採訪中都是有故事的,而且是有好故事。

什麼是故事?什麼是好故事?我在心裡問了自己很久,後來覺得,但凡我在寫這個故事時有按捺不住的激情,大概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值得去關注的故事。

而我其他的朋友們,每天被追問最多的問題同樣是what is the story?通常大家找到一個故事和教授pitch後,教授會有一連串的問題出來但同樣也會給你諸多建議。一個故事不行就換,再不行,再換,循環往複。而這樣的思維在我寫人物專訪做準備工作時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仔細研讀一遍可搜集到的所有資料後會迅速知道一個人物當前曝光的最有趣的故事在哪裡,哪裡還可以繼續深挖。很多時候採訪前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已經在腦海中模糊出現,只等更詳盡的採訪讓他變得明晰。

當你了解人性的時候,


就是做新聞最好的時候


這句話其實是中國傳媒夢工坊導師央視主持人勝春在夢工坊活動中說的,但這一年在哥大新聞的學習過程中,卻讓我對這句話不斷有新的理解。

這一年雖沒有走遍紐約的大街小巷,但也著實聽了不少故事。身邊每發生一個故事的時候,都會仔細考慮故事為什麼發生,之後可能會有怎樣的進展。很多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有的是長期發展的結果,有的是情緒的積累,還有的甚至可以歸根於人性。

比如在這個競爭的世界裡,我們沒有辦法奢求每一個人都真誠待人。而恰恰是一部分人的不真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也更耐人尋味。

曾經我也抱著想要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報道去改變世界上黑暗之處的夢想。可我深知自己距離「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修行還太遙遠。去年的紐約美甲報道一發布,在紐約的華人社區迅速掀起了一個浪潮。一面是美甲工作者工作中的艱辛,一面是美甲店老闆對新出台政策的極度不滿,而另一面是報道團隊的調查付出。報道團隊自認為做出了一篇公平公正的報道,給很多美甲工作者的生活帶來了改善。而事實是這是一篇略有偏頗的報道,美甲工作者的生活帶來零星改善的同時美甲店老闆的利益被侵犯,而事實上,這兩個人群都是弱者。報道團隊只單純的站在他們眼中的弱者的角度,臆想著他們做了一篇偉大的報道。因此當團隊核心的新聞學院校友回校講述這段經歷時不得不面對大家犀利的問題和種種質疑。而我也的確認為,記者的使命就是記錄時代,從不應因一篇無論是否真正有建樹的文章而進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特別標註:美甲報道內容並無冒犯任何人任何報道之意


去年ISIS事件發生後,我報道班級的一名英國女生便在感恩節和聖誕節奔赴希臘拍攝難民,她的專長是攝影攝像,以暗色係為主。在和她一起上課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她的作品感受到圖片背後的力量,是那麼的潤物細無聲。我報道班級的另一位同學來自中東,在來哥大新聞之前是戰地記者,我問他,你之後還要回去嗎?他說是的。我接著問,你不害怕嗎?他說,必須要有人去報道衝突。我頓時對他肅然起敬。院里還有同學在敘利亞發生騷亂後,立馬起身前往敘利亞報道。而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才是真正的記者精神。

無論經歷過多少歡愉和苦難,人性終究是一個複雜的名詞。恐怕只有耄耋之人才真正的理解什麼是人性。而我現在可以做的大抵是用心去記錄我想記錄的一切,對得起手中的筆,指尖下的鍵盤,還有自己的良心。


在哥大的學術和生活都被紐約這所城市主導著,它的關鍵詞同這所城市一樣:自由、獨立、多元化、精英主義;它的反面同紐約也是異曲同工:忙、累、壓力大。

自由、獨立、多元化

我很喜歡哥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它的自由,你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追求的事,成為任何一種你想成為的人,沒有人會來評斷你,大家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人生的追求變得多種多樣,沒有對錯好壞,也沒有主流和邊緣化,是一種真正價值觀上的自由。

我第一年隔壁的舍友是編曲系的學生,一學期上八門課(正常是四到五門),打一份在校的工,除了和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室友交流外,很少出門社交,每天深夜回宿舍開著語音打幾個小時的遊戲,自己活得很開心;一個來自新加坡的朋友,父母都是投行高管,他每天都緊張兮兮地在修改簡歷,rush商業性兄弟會,為GPA和實習而焦慮,交了一個華爾街投行大他幾歲的男友(沒錯是男友)替他找實習;一個跟我同屆的女生朋友,每天都花幾個小時在話劇社參加話劇排練,學人類學和環境科學雙專業,還在招生辦打工。

每個人都非常尊重彼此的隱私和私生活,不會去過問別人生活的細節。對於習慣了小城市溫暖的人來說,或許哥大是「冷漠」,但是對於習慣了大都市的人來說,哥大是真正的自由。從學術到生活,沒有人會來評斷你的選擇。No judgments。

哥大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我的朋友有美國人、韓國人、馬里裘斯、阿根廷、印尼人、德國人、法國人等等,階級也完全不同,從大富豪到需要全獎接濟的普通家庭都有。每個人因此選擇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有些人每周末都出入各個紐約高級餐廳,在市中心喝早午茶做按摩去演唱會,有些人在學校內外打工賺錢補貼生活,有些人在忙著課外活動排練實習比賽,有些人在畫畫彈琴唱歌野營健身,因此,在哥大就讀的體驗,對於每個人都是截然不同的。你的體驗如何取決於你是誰。

忙、累、壓力大

哥大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各種各樣五光十色,但是暗沉的反面卻往往都是同一個基調——忙碌疲勞壓力超負荷永遠缺覺。

在紐約,在哥大,要做要玩要嘗試的東西永遠做不完。且不提每周Core兩三百頁的經典著作閱讀,且不提每周的problem set/essay,且不提社團競選組織活動,許多人仍然在發展愛好、準備職業發展、聽每周來校的講座、參加紐約的各種峰會論壇、社交、host許久不見來紐約玩的親戚朋友...哥大的絕大多數人都處在一種長期的高壓狀態下,神經緊繃著高效率完成手上永遠做不完的清單,哥大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圖書館不論是什麼時間點都有人在學習。在哥大,永遠有比你更強、更聰明、更努力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在拚命,在此強壓下精神崩潰、抑鬱、休學、轉學、甚至自殺的也都大有其人。

在哥大,我極少有凌晨兩點前睡覺的時候,不論是周中還是周末,平均每天睡五六個小時,忙時一天可能只有空吃一頓飯。因為哥大人最不會的就是滿足,永遠不會「差不多了就好」。因此,名校除了光鮮,也有辛酸。精英學生並不總是比常人聰明得多(當然這樣的人不少),但他們總是能比常人吃更多的苦。


謝邀,有很認真的看幾乎是所有的回答,要說回國有什麼想念的,最想念的大約就是紐約令人髮指的藍天。
感受嘛,我有幸跑到了哥大「據說」最累的學院,又在裡面選擇了「據說」第二累的專業,翻看一下留學期間發的微博,基本都在凌晨兩三點,恩,寫完/沒寫完作業,但是無論如何要睡覺了。
摘抄當時的微博,「每周,不熬個一晚兩晚,飯不少吃個一頓兩頓,頭髮不掉個一把兩把,痘痘不長個一顆兩顆,presen不做個一個兩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CU學規劃 。到CU,學規劃,日日有DUE,周周Presen,畢業拿廚師、相聲、規劃三學位~ 睡了,晚安各位。」【發於凌晨兩點半,記得頭一天是通宵了的】
最大的感覺就是累,累,累。reading太多,不讀不行,每篇都要寫response,不寫不行,老師一行一行看,老師也是負責。見附圖,reading半年量,不含電子檔,雙面列印,非常酷炫。

其他的,大約是精神愉悅,寬進嚴出,教授負責,同學友善。近兩年招收的中國學生逐年增加,【國力增強的象徵嗎】,說哥大水的也出現了,恩,想說,可以水水的過,也可以這樣刷夜通宵飲淚泣血的過,看個人,看自己,畢竟哪裡都有學神,哪裡都有學渣不是嗎。
哥大是在大紐約啊,show多活動多,好玩的好吃的也多,大約是美帝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熱鬧的城市了,要說地處黑人區嘛……小概率事件,減少自己給自己增加危險的可能,例如晚歸,深入黑人區炫富等等,都不是問題。最後,歡迎報考 哥倫比誰睡更晚大學 !


作為校友家長,我得扒一扒CC的皮。
哥大在國內的影響力很大,有其自身的學術聲譽,有歷史上的瓜葛聯繫,有各種娛樂八卦,有關於統計碩士無休止的爭吵…這些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有一種現象卻令人難以理解,甚至令人作嘔,就是哥大各類校友的互掐和相互劃清界線,特別是當某些專業、學位、課程被黑之後。CC、SEAS、GS、BC,前面鄙視後面,本科鄙視master,學術的鄙視就業的,呵呵,都是故作姿態,無非要表現自己比別人更加優越,更加理想主義而不是為了就業功利,尤其是CC!跟哥大有關的人都知道CC,難進、嚴格,出來後成才率高、作為大。CC學生是接受人文價值觀熏陶而聞名,接受過這種訓練的人,應該對世俗的名利相對淡泊,應該秉持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去接受事物,而不是與別人斤斤計較。對自以為是的CC學生,我有幾點忠告:1、不要以為錄取難度更高而鄙視其它學校。有些2100+也進了CC,有些2300才進了SEAS、BC,並不代表你比別人更優秀,而是別人的選擇。申請過美本的人都知道,頂尖大學的錄取,高分是必要條件,但更重要的是運氣,而且那些MS的很多是北大清華的,哪個比你差?即便是二本的,你憑什麼覺得他們今後的成就不如你?2、不要以為經過core的熏陶你就一定比別人優秀,就從你們與別人斤斤計較是哪個學院的,就可以看出你們也沒什麼長進,別人一說哥大「水」你們就跳將出來說我這個「不水」,這就是沒有自信的表現;3、哥大是一個整體,榮譽歸大家。如果說哥大好比一個人,那麼CC就像能幹的右手,靈巧的右手何必嘲笑左手SEAS呢?手又何必嘲笑不太顯眼的腳趾BC呢?大家都是哥大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什麼一定要分出誰更高貴、誰更重要?更何況SEAS現在與CC的錄取難度只差一個百分點,一旦被超越,你又將如何面對?所以說,同為哥大校友,應該彼此團結,共同維護哥大聲譽才是正道。


謝邀。

背景:哥大OR畢業,華爾街工作,賣方里的買方。
1. 總的來說哥大沒想像里那麼好,也沒想像中那麼壞,工科對中國學生友好有傳統,並不是所謂的「水」。水不水還全看自己。
2. 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紐約背書, 哥大又是這個城市裡數一數二的學校,對我來說它的影響力已經夠了。
3. 在我一直的觀念里,現在這個時代上什麼課,什麼老師並不重要了,除非你有志於學術要讀PHD,導師還是很重要的,然而哥大的導師也並不差。哥大的優勢在於地利與人和,紐約提供了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可能性,而哥大也是政要顯貴們子女的搖籃,學術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總的來說來了是不會後悔的。


我是 2016年年底完成哥大的學業加入的百詞斬,在此之前我曾經休學在北京創業,算是個熱血少年。這個文章其實是我一次分享紐約學習的體驗時寫的稿子,覺得或許對大家有用呢。


開頭我打招呼是:Hi everyone, how』s it goings? how have you been these days? I feel very honored to be invited to give you guys a talk.


哥大在紐約,曼哈頓島上,在這裡非常充分的體現了美國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他們的自由和奔放。


我準備把紐約的曼哈頓當作一個記憶宮殿,從南向北地為大家展開今天的分享內容。


播放#New York New York#by Frank Sinatra---初到紐約

紐約真的很好的象徵了一種自由和美國的精神。到了美國,不管是要買東西、打聽事、問路,難免要和人打招呼詢問。那麼怎麼開口呢?如果對方好是男性,我們首先可以說 「excuse me Mr, or Sir」,表示尊重。那麼如果是女性呢?


年輕女性,我們可以用Ms, 但大部分時候你將看到其實是婦女。對婦女的尊稱我們用Ma』am,這個非常常用。不是What』s up man, Yo Yo那個Man。差別是,女士這個單詞Ma』am,發音結尾雙唇是緊閉著的,男人Man結尾嘴唇是沒有閉的。


在美國,和朋友之間問候,也有一些習慣表達。這個分享最開頭,我就是用美國常用的方式「How』s it going」和「How have you been」 向大家問候的。前者比較隨意的日常用語,後者則更顯得有內涵一點點。同時,開頭的時候我也用了 「give you guys a talk」。這個you guys—你們 我覺得很好的體現了美國的平等的思想。省去了ladies and gentle man, 尊敬的老師,敬愛的同學,這些繁文縟節。很多比較正式的場合,包括大會,課堂等,台上台下都可以用you guys相互稱呼。


另外,反過來,也有一個很好玩的美國人非常喜歡的口語,叫 Chillin』。別人問你最近如何,現在忙什麼的時候,假如你就是閑著,隨便上上網、睡睡覺、和朋友們聊聊天、反正沒有幹什麼正經事,怎麼回答呢?都可以說 Chilling,I am just chilling (out)。 這個意思查字典可以是查不到的,解釋什麼寒冷、掃興、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


總之, Chilling 是個很好用也很常用的美國俚語,有機會可以試一試哦。

初到紐約一般先到的紐約下城 Down town. 世貿中心、華爾街、紐交所就在這裡;同時還包括中國城,但是不要寄予任何希望,因為我感覺真的很像中國的一個二線城市。


在這裡,很快曼哈頓獨具特色的四四方方的街道就會給你留下印象,。橫著東西走向的就是 street,南北走向的就是 Ave;就像一個直角坐標系一樣,描述位置都是第幾大道,多少街。還有一個在美國常見的描述道路的,縮寫是Blvd。


播放#Marry You# by Bruno Mars---曼哈頓下城

火星哥的「Marry you」這一段就有 Boulevard 是個詞,源自法語,也是大道的意思,不過比Ave更寬,而且一般中間隔開,兩側有往返車輛。曼哈頓的街道太狹窄,都是單行道,只有Ave,沒有 Blvd。

地鐵上大家可以看到曼哈頓最南一站叫 South Ferry,Ferry 就是渡輪的意思。在這裡可以做 Ferry到 staten island 或者到自由女神像的島就叫liberty island。但是到liberty island要花錢,staten island 好像免費。還有一個和船有關,叫 Cruise,叫游輪。小的 Cruise上,至少也有酒吧,餐館;大點的還有開放水上樂園、賭場、晚會。有機會來美國,真心建議去體驗一下Cruise這樣的美國中產階級的娛樂方式。佛羅里達、德州、加州都有。


下面,我們就來到曼哈頓中城了。

播放# Empire state of mind#by Jay Z---曼哈頓中城


中城 midtown 集中了紐約絕大部分標誌性的建築:帝國大廈、聯合國總部、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百腦匯。還有很多的著名的博物館,例如大都會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順便得瑟一下,哥大的學生去這些地方都是免費的。總之中城好看好玩的地方都非常多,生活豐富。

提到生活,很難避開美國的酒文化。從我個人角度,覺得一般有3類。


一類是Pub-就是一般意義上的酒吧,一般是播放一些舒緩的布魯斯,不是很快的爵士;然後幾個好朋友在一起,坐著喝酒聊天。這裡就可以用剛才我們學的, We are just chilling out in a pub。


另一類就是 Club。美國的 Club 相對就是會吵鬧些,有DJ,放音樂, Club中間一般有一個場地,大家可以去跳舞,去嗨。周圍有座位,是喝酒聊天的地,不過那裡很難聊天,聲音太吵了。


另外,這裡的pub,或者Club都有各種主題和風格。有專門韓國人的,同性戀的等等。其實中國也一樣了現在。


如果你在紐約地圖上不小心看到有gentlemen』s club,應不應該約朋友去呢?


雖然有gentlemen 這個詞,但是可絕對不gentlemen, 紐約有一家strippers club脫衣舞酒吧就叫這個名字。申明我並沒有去過,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所以無法給大家描述。哈哈。


第 3類就是在自己家裡面,或者一些臨時的地方,辦的 party。這比較隨意,而且對於美國人來講也很常見,我看那些本科生,應該是每周都在開 Party。


說到這裡,其實中國也有很酒吧。而酒吧,除了啤酒,比如百威、科羅拉;絕大部分都喝雞尾酒。我剛過去的時候,點酒的時候,都是問,我就隨便來一杯雞尾酒,不要太Strong就好。然後服務生說一串我聽不懂的名字,我立馬回答「好好,就是這個」。或者直接說給我來一杯剛才那個哥們的。


所以,我給大家介紹幾個很實用的雞尾酒吧。一杯叫「pina colada」-中文有叫椰林飄香,我感覺有點肉麻,就叫果汁朗姆酒;由蘭姆酒、椰汁、菠蘿汁調和,甜甜的,度數不高,適合女生用。另一個就「Taquila sunrise」塔基拉日出。由龍舌蘭酒、橙汁和石榴汁調和。上層黃色、下層紅色,也挺漂亮。同時喜歡威士忌的,可以試試就叫「曼哈頓」的雞尾酒;喜歡伏特加的,也可以試試白色俄羅斯,有咖啡牛奶的醇香也有伏特加的濃烈。

說到喝,美國不得不提咖啡。非常的普遍,幾乎大大小小的店都有。而且美國的咖啡絕大部分,準確的說75%以上,都是現磨咖啡。如果去超市買,都是買的咖啡豆、或者咖啡粉。回來不能直接拿水沖的,我就弄錯過,泡開水後,咖啡渣全部化不開,喝也沒發喝。喝咖啡在中國也越來越常見了,以後說不定也會有更多的鮮蘑咖啡。我們哪怕是在中國,最常見的也有美式咖啡、卡布奇諾、拿鐵、摩卡。簡單說美式咖啡就是稀釋的濃縮咖啡,卡布奇諾和拿鐵都是咖啡加里牛奶, 只是拿鐵牛奶更多,而摩卡還有巧克力糖漿。這裡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卡布奇諾咖啡的英語發音,因為它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但是英文中國人往往沒說那麼對。應該是[,k?pu』t?i:n?u] .


說了喝,我最後再提一下吃。大家都知道西餐有牛排。牛排叫beef。但是有一次我和哥大一個同學吃牛排就遇到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我們找了一個價格最便宜的牛排。拿上來的牛排腫得特別大,吃起來綿綿的,像肉圓子一樣。結果我們把服務員叫過來,他說我們點的就是這個啊, Chopped beef。而這個分明就是漢堡裡面的牛肉麵餅。所以國外點牛排千萬不要像我們一樣為了便宜點了一個我們沒法吃的牛排。


至於這個漢堡,美國有一家所謂的最棒的漢堡品牌叫Shake Shack,去年剛上市,紐約有店。可以品嘗,哪裡的牛肉麵餅也很好吃。


說完了中城,我們現在一起去上城 Uptown 看看吧。


播放#uptown funk# by Bruno Mars---曼哈頓上城


還是火星哥的歌,這首 Uptown Funk,MV就是在紐約拍的。中央公園,哥大就在上城,再往北,就是黑人區 harlem。雖然我去那裡還沒有遇到過什麼事,但是的確有朋友反映在那裡遇到過恐嚇和搶劫。

哥大、賓大、康奈爾大學,在常春藤盟校中,算是對中國人最友好的。我當時也被康奈爾錄取了。其他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是真牛逼,招人少;達特茅斯和布朗比較貴族的學校,不怎麼愛招中國人。哥大主要以教育、新聞專業非常突出,著名的普利策獎,就是哥大新聞學院頒發的。楊瀾還專門過來進修新聞學。哥大經濟政治專業也很好,巴菲特在哥大讀過經濟學研究生,奧巴馬是哥大本科生,學的政治科學和國際關係。雖然哥大不是理工科聞名的,中國化工學家侯德榜曾在這裡學化工,是我的直系學長。哥大因為學校以及地理的優勢,經常有名人經常過來演講;另外哥大也專門有一個世界領袖論壇,會請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過來,歐洲的好像都請遍了。那次安倍晉三過來,票在3分鐘之內全部搶光。


哥大東亞圖書館典藏著許多中國的族譜,有些中國人專門來這裡找自己的族譜;哥大的 butler 圖書館6樓有蔣介石的手稿。美國這邊學校的信息化程度很高,選課、作業的布置和提交、課件的下載、成績的查詢都可以在線自助全部完成。如果必修學分達到了要求,還可以選修其他的學院的課程。我為了在互聯網領域積累,就選了那邊的商學院和計算機系的課程。

哥大的學子不同於波士頓那邊哈佛和麻省理工學生的學院風,很多都十分的奔放。

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時我為了體驗一下當技術極客的感覺,參加了哥大計算機系辦的編程馬拉松項目。每天晚上學編程 1、2個小時,學了一周;我、幾個 中國和一個印度朋友一組。最後一天晚上把我們叫到一起要求編程出成果。那包括谷歌、MongoDB、微軟、Dropbox 這些公司贊助了大量的T 恤,玩具,各種吃的,以及一箱一箱的紅牛。我還心中竊喜。結果那裡曉得他們是讓我們通宵達旦的搞。到了凌晨 3點我實在hold不住了,和另外一個朋友準備離開。但是在來到出口前,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著:「Handicap this way」。

handicap 是殘疾、智障的意思。當時我看到這個牌子後,給我那個朋友說「我們不是 handicap 呀,另外一個地方看看」;然後那個朋友直接說「算了吧,別逞強了,我們就是 Handicap, 走吧」。原來因為這是一個通宵編程的活動,中途離開,你就要接受這個諷刺。

這裡有幾個地方很有意思。一周的時間,每天1到2個小時,就要出成果,這其實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編程的理解。但是哥大那裡就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不能完成就是handicap。所以我們其實很大程度上對自己低估了。我在哥大最大的收穫是建立了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在某一個領域,互聯網科技領域能夠做成成績。因為你周圍都是這些優秀的人,而你覺得你不比他們差;很多成功的人過來也非常認可我們,而你通過努力的確也得到了進步。


對於學習英語,也是如此。


這是化工數學的一頁,左邊一段大家觀察,幾乎都是簡單句。那麼短的一段文字,竟然用了 7句話,都是簡單的常用的單詞,也都是簡單句。你們辭彙量4000到5000閱讀大學教材都是沒有問題的。難點不在於語言,而在於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所以直接學習英語的原版教材,並沒有那麼難。同時對簡單句的熟練掌握就可以在許多地方應用。要知道,日常使用中 60%的辭彙就是最常見的250個單詞,你相信么?但這些單詞的用法,要靈活的掌握,而這就需要長期的練習和訓練。在這些教材和書籍,分領域必然會有相應的許多術語會出現,這些的確需要掌握,但是往往都不難,因為意思通過查詢,都是非常明確,用法也是直接便於理解的,所以也都不是門檻。

當你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和高的期盼的時候,也就是你建立了足夠的自我效能的時候,無窮的動力就隨之而來了。意志力消耗特性,在這裡甚至開始不適用了。因為你已經準備好了隨之而來的困難,但也毫不畏懼,因為你相信你可以完成。


另外,要知道語言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想想,不管一個人多麼的不聰明,都可以學會自己的母語。所以我們同樣也可以學會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語言。


文學類的作品,由於有審美的需求,往往會有比較豐富的辭彙和結構;哲學類的書籍,由於裡面的思辨結構比較複雜和精巧,往往也有非常多的複雜句;這些往往需要更高的辭彙量和對長難句的掌握。百詞斬的閱讀計劃,在這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為這些小說找專業外籍作者,精心的改寫,巧妙應用常見的和重要的句型,同時也保留了原著精彩的內容,成為非常適合大家學習和練習的作品。


最後勉勵大家,今後學習不斷突破、更進一層;能有一個錦繡的前程,能夠realize your wildest dream.


跟你說個故事吧。

我班以前有個印尼來的,上了一暑假課跟我說,這感覺就是在北京上課啊。

後來呢?暑假過了,印尼同學成績跟不上放棄FE去了OR。

再後來呢?我們都畢業了,都去了花兒街。有次Alum活動回去喝個紅酒,碰到印尼哥們:他連實習都沒著落。

不要相信那些黑哥大滿地中國人的,黑哥大碩士吹水的。三個字:靠自己。


大概就是這樣一番體驗吧:

最後,當你終於畢業了,卻還是不知道將來應該幹什麼的時候:

嗚嗚嗚嗚嗚嗚嗚....哭就完事了。

...

圖片全部來自 Instagram 賬戶:SadColumbiaBoys


推薦閱讀: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怎麼樣?
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選哪個?

TAG:留學美國 |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 | 名校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