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沒有類似英語的連讀?

比如「煎熬」,無論讀的多快,都不會是「尖撓 」。是因為普通話鼻音和英語鼻音發聲方式的區別,還是普通話裡面「n」或者「ng」的實際發音,並不是如前「音標」所反映的一樣?換句話說,普通話裡面的「n」或者「ng」,只是類似英語中的鼻音,在開始採用目前的漢語拼音方案時,借用了通行的國際音標的作法,實際發音實際上與之有一些不小的差異?


漢語的單音節詞特性導致韻尾較弱。
而普通話的韻尾尤其弱。在語流中,鼻音韻尾 /n ?/ 不成阻(尤其 /n/),主要體現為韻腹母音的鼻化,而母音韻尾 /i u/ 動程很小。
比如「煎熬 jian』ao」,理論上的單字音記為 /t?i?n/(韻尾實際上有一定的鼻化,但 coda 鼻音將 nucleus 母音鼻化實在太尋常了,一般不記寫)和 /ɑu/,但實際上鼻音韻尾在語流中幾乎完全消失,成為 /t?i??.ɑu/,不會出現 */t?i?.nɑu/ 或 */t?i?n.nɑu/ 的情況。
相比之下,英語等語言的鼻音即使在單音節詞詞尾也是要成阻甚至釋放的,後接母音時就成為音節 onset 了。
漢語中,鼻音在聲母和韻尾時的地位完全不對稱,英語中較為對稱但還是有強度差異(「a nice」vs「an ice」),而法語等語言中應該說基本是對稱的。

普通話的鼻音韻尾 /n ?/ 在單字發音的理想情況下和音標記寫是一致的,鼻音韻尾成阻(但不釋放,這一點和英語等語言有一些差異),漢語拼音將其拼作 -n 和 -ng 也是合理的,算不上「借用通行做法」。
另外,普通話兩個鼻音韻尾音位 /n ?/ 的對立並不完全由韻尾本身實現,韻腹音質的對立也存在,比如 an /an/ vs ang /ɑ?/。

@阿機 提到的語氣詞「啊」獲得前一個字韻尾的事情是輕音節時的特殊情況。和題主問的不完全是一回事。
另外還有些人在那兒胡扯毫不相干的事情。


可以這麼認為:普通話中基本沒有以母音開頭的音節(句末語氣助詞「阿」等除外),在漢語拼音中以a開頭的音節其實前面還有一個輔音[?] (ɡlottal stop)。以e,o開頭的音節前面還有一個輔音[?]或[?]。以y,w開頭的音節呢,可以視為前面有一個輔音[j/?]或[w/?]。這樣就很難連讀了。

阿 [?a] 呀 [ja] 哇 [wa]
鵝 [??] 我 [wo]
愛 [?a?] 外 [?a?/wa?]
欸 [?e?] 為 [?e?/we?]
奧 [?a?] 要 [ja?]
歐 [?o?] 有 [jo?]
安 [?an] 言 [j?n] 萬 [?an/wan] 元 [??n]
恩 [??n] 因 [j?n] 文 [??n/w?n] 雲 [??n]
昂 [?ɑ?] 羊 [jɑ?] 王 [?ɑ?/wɑ?]
嗯 [???] 英 [j??] 翁 [???/w??] 用 [???]
葉 [j?] 月 [??]
一[ji] 屋 [wu] 魚[?y]


有啊,「啊」的連讀是普通話測試中的必講內容,不過在南方上學的時候發現很多母語不是北方官話的人對這種連讀似乎沒有很強的母語認知,以下摘自《現代漢語》(胡裕樹)。


裝電視台 裝電視台 這裡是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去聽聽老北京人說話,就知道漢語的連讀了。我在北京上大學,學校在公共汽車「百萬庄」那一站。頭兩年我總聽到售票員喊「板兒庄到了」,每次下車我都得前後看,就從未找到過「板兒庄」!後來才知道是售票員的問題:把百萬庄說得太快,舌頭亂滾,就成了板兒庄了!


表醬紫,你造嗎?我很宣你。。。


旮旯在上古漢語里,這兩個字是一個字,讀做glag(不知真偽)


漢語的韻尾少的可憐, 只有-n, -ng. 不像英文, pad, pap, pat, pack, pan, pal, pass, path, past, 都是單詞. 這樣一來漢語的音節數目就少. 就必須要充分利用母音開頭的音節, 就是零聲母的音節. 有韻尾的音節和這樣的音節組詞, 就不能連讀了. 漢語朗讀講究字正腔圓, 朗朗上口, 說白了, 就是不能連讀. 那種嗲嗲的腔調簡直就是糟蹋漢語.
比如,李敖連讀就是聊,皮襖就是嫖,南洋就像奶娘,等等。


我就是可以把煎熬連讀成煎撓的人,憂慮


1999年我上初一,有個女同學叫「袁繼恩」,有天我看見她本子上寫的名字是"袁津「。
看了好久。
感覺很奇妙。


不要搞不清楚合音和連音的區別啊……比如把歡迎讀成歡寧是連音,表醬紫是合音……


班長:你們去發一下這個烤山排...
眾:啥?烤山排?

班長:(滿臉黑線)考,試,安,排。


那隻能說明你的漢語語速不夠快。


新東方的英語老師:「這是我們的梨(梨字發音略有拖長)。」
學生一臉懵逼
老師不緊不慢的說:「接下來呢,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例二」
學生恍然大悟


我舉一個例子
「來玩兒呀」

你可以字正腔圓第讀 lai wan·er ya
也可以把兒與呀連起來, y 不發音 變成 ra

lai wan ra 這麼發音很常見 沒有問題 這跟英語很像,算不算是連讀?


我名字是李暘,在北京基本一直被稱作「liang」,第一個字的韻母(li)和第二字聲母(yang)一樣!


你造北京人說話吞音嘛………………


This can be partly explained by Obligatory Onset Theory, which argues that every Mandarin syllable has an obligatory onset (Duanmu 1990, 2000). That means, even the syllable like 襖 actually possesses a default onset (actual pronunciation not important, could be anything like [?] [?], etc). This phantom onset works as a phonologic liaison blocker. So word like 棉襖 keeps the pronunciation as [m??n(?)ɑu] instead of a liaison version like [m??n(n)ɑu].


很多的啊:
不要——表
知道——造
這樣子——醬紫
喜歡——宣
再例如,網上流傳已久的裝作台灣腔秘籍:

「你造嗎....有獸....為直在想....神獸....我會像間醬紫....古瓊氣....對飲說....其實....為直都....宣你!宣你恩久了,做我女票吧!」

不知道跟題主問的是不是一個東西,不是的話就摺疊了吧。


中國古代單個漢字就是連讀的,只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多音節變成了單音節,日本還保留了古代1個漢字多音節連讀的特點。
以我的姓氏為例,在古代「吳」讀作「句吳」,史書記載伍子胥新建姑蘇城,
「姑」就是 「句吳」的連讀。
另外句發音為「gou」,淵源來自共工氏的兒子句芒,
「共就是句芒」的連讀。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在念姑蘇城的時候能明白其實念的是「句吳蘇城」。


漢字既然是單音節的,其朗讀規範必然是要字正腔圓把每個音節都分割清楚
英語單詞本身就是多音節為主,通過連讀再加上幾個音節也無傷大雅
是不是這個理兒,親耐的?


有連讀的:
「甭「 -- 」不用「
」覅「 -- 」不要「
」咋「 -- 」怎麼「


怎麼會沒有呢
川話雞兒
讀快時就變成jier了
而且讀快時和普速讀的意思完全不同


推薦閱讀:

你認為做一個純世界語的SNS網站會成功嗎?
為什麼在中文翻譯時,蘋果將各國語言譯為「××文」,而微軟卻譯為「××語」?哪個更正確?
漢語適合當學術用語嗎?
歐洲杯冰島球員名字後邊最後三個字母全是son,是他們國家所有人名字後邊都有son還是只是男的名字有?
有哪些只有既懂中文又懂日文的人才能聽懂的笑話?

TAG:發音 | 語言 | 語言文化 | 普通話 | 漢語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