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極品參考文獻引用?

今天看論文發現一極品參考文獻,特來知乎上詢問是否見過其他奇葩。

最後一篇私人交流也可以。。。以後寫論文參考格式就導師的名字+private communication就可以了。。。


這…… private communication 其實並不少見。
你在文章里用了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的原創者並不是你,是另一個人和你聊天時說的。而這個真正的原創者可能覺得這結果太簡單了,沒必要寫出來發表(這在數學裡太常見了)。這時候你不應該宣稱這個結果是你的原創,而應該引用真正的原創者,哪怕只是口頭原創。
如果有可以查閱的文字但沒有發表,就標上 unpublished。如果根本沒有文字記錄,也從未公開過,那就標上 private communication。不過一般來說,你作為第一個用文字記錄這個結果的人,也應該負責大致解釋這個結果,以表明你理解了,並非輕信。
但是,就算是別人聊天時告訴你的結果,如果這個結果曾經寫出來發表過,你就應該盡量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如果沒有,就盡量引用可查閱的文獻。所以絕對不可以什麼都是 private communication。

回答問題的話……下面這個奇葩的其實是 ebay,但真的很歡樂,不知算不算:

文獻:http://www.ams.org/notices/201104/rtx110400550p.pdf


錢偉長.寧波甬江大橋的大撓度非線性計算問題[J].應用數學和力學,2002,05:441-451


在物理和數學研究中,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無形中變成是圈子很重要。在物理學(尤其是理論研究)中private communication也反映了一些學界當時的圈子情況。但無論如何,在以前論文的發表只是認識道路上的一個by product,而不是終極目標。這種科學研究的傳統精神,以前是不僅限於物理學研究中的,但今天似乎只有物理學領域還有少量這樣的味道了。

我在其他答案里也說過,一搞多投(所謂「自剽竊」)本來是沒問題的,因為雜誌只是一種宣傳工具,就是應該被利用來宣傳我的觀點。之所以現在成問題,是因為科研成了一種職業,發表論文的意義不再單純,而是跟一大批從業人員的升遷職途緊密掛鉤,因此才有了SCI,這事情變得兒戲不得。因此,不光一稿多投,所有細節都被監管著。大家專註的不是你的觀點正不正確,而是你發表一篇論文的整個過程公不公平。像private communication這種情況就變得不被允許了。很多人為了一篇paper能否順利發表在他心目中的雜誌上而操很多很多心:學術論文被搶發了應該怎麼處理?同樣是發表,就會覺得發表在別的雜誌是「吃了虧」。這都是因為現代的職業化的科研運作給「發表論文」賦予了很多其他意義所導致的。所以現在發表論文的流程倒是搞得非常客觀,人為因素最小化,論文成了流水線產品,量多質低。現在的人,論文發表了之後,就不想再管那件事了,因為「數量加1」的任務完成了;也很少有人就一篇論文進行學術探討了,一來現在的論文沒有什麼可供探討的營養價值;二來有何必要那麼認真呢?你很認真去找別人,結果會發現人家自己都沒這麼care,學生也畢業走了。

高分子物理的早期論文里有private communication,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基礎實驗數據。以前在實驗上,獲得窄分布聚合物的方法很少,掌握的實驗室也不多。Natta整出配位聚合之後,全球很多實驗室從他那裡要窄分布高分子去進行高分子物理實驗,驗證一些現在看來最基本的理論。當時發表一篇論文不像現在這麼隨意,也不像今天這樣有著一個如此過剩的論文數量。一些單純是數據的東西,找不到已發表的。如果我要用某些數據,直接問對方實驗室,對方就告訴我了。這就是private communication。我沒辦法假裝說這些數據是我自己測的,因為我寫不出我用什麼儀器測,測試條件是什麼。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原因都是以前的學術跟現在相比更重交流,輕發表,比較自由。現在如果是這種情況,應該是聯合署名發論文,然後把測試條件寫清楚,總之盡量去符合一個硬性的規定。這表面上看好像是「規則更科學了」,事實上前提是假設大家都不可信任,是學界信用度下降的結果。也確實是出了很多造假的案子,使得大家把事情搞得嚴起來,把人給防起來。這有點像中國社會的情況。

新一代的研究生很少去看四五十年代的論文,不太了解以前的學術界運作風格,他們從入門就是在目前的職業化的體系之內受訓練的。現在的科學研究,色彩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我也很難預計,將來「科學研究」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現在炒雞後悔現場沒有拍照

前面有人舉例說MLA教你如何手把手cite推特
人家推特好歹是個公眾平台也有那啥實名認證

七月里參加世界文學研討會的時候
翻譯界數一數二的大牛 Lawrence Venuti在公開演講時
有一段論證 出處竟然是 某封私人電郵

某封私人郵件?

對你沒看錯!就是某封私人郵件!

然後我想
就如同魯迅寫錯字被稱為通假字一樣
牛人的文獻就可以英雄不論出處


  1. 社科類文章會引一些比較奇怪的參考文獻。 APA style里的引文規範就比較歡樂,參見APA Style Blog: Social media 裡面包括引用視頻 facebook twitter 網頁等的規範,只是不知道有沒有實際引用的;
  2.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給出的twitter引用規範 How To Cite A Tweet In Academic Papers;
  3. 在理科綜述中會出現引用名人名言跟文學作品,例如在一篇關於LSER模型的綜述(ScienceDirect.com)中會出現下面的語句,不過沒有標註引用


見過兩篇文章相互引用,不同作者,不同時間,不知道算不算。
還有這個,不過也算正常吧,自己要發表的先引了再說。


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這個 用知網搜了摘要 沒找到 哈哈哈


推薦閱讀:

文獻綜述怎麼才能寫好?發表論文最重要是什麼
優秀的本科畢業論文需要具備哪些特點?
學術論文寫作中什麼時候加the什麼時候不加the?
寫論文的時候,使用 Proposition, Lemma 或 Theorem 有什麼區別?

TAG:引用 | 論文 | 學術論文 | 論文寫作 |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