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如何區分引用和抄襲?
知乎上我不止一次碰到這樣的反駁:
抄襲和引用的界線很模糊的,說不清的,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沒有抄襲,天下文章一大抄,bla bla ……
以此為理論基礎,他們就可以將抄襲視作理所當然,給反對的聲音戴上「道德衛士」之類的高帽子。
99% 的情況下,論文中的抄襲和引用有很大的區別。
正常的論文寫作,原創出現大量雷同概率極低,參考別人的東西自然會說一聲。
原創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大方寫,身正不怕影子斜,根本就不可能去靠近界線。
別人的文字用引號引起來,別人的觀點把來源標出來。就像填借書卡一樣簡單。
所以如果根本沒有過抄襲的念頭,並按照學術規範操作,這界線是很難碰到的。
那些特別關心界線在哪裡的,要麼是法律研究者,要麼是想在界線附近佔便宜的。
對這些人,你說用了別人的東西沒有註明是抄襲,他們會糾結:用了多少才算呢?
你給一個比例 50 %,他們又糾結為什麼這個比例是合理的呢?49 % 是不是抄襲?
實際情況是,不管你定個多嚴格的界線,只要這線還有粗細,就是他們發揮的空間。
不論這個界線多麼明確,對有些人來說只是利用難度的區別。
他們要研究「抄的境界」,總結經驗教訓,鑽透規則的空子。
不用怪別人指責,你先問問自己,有這樣寫文章的嗎?沒事幹嘛要去走鋼絲?
陳浩答得很好,所有擡槓型「界線在哪裏」的問題都可以用蘋果的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裏的這句話回答:
We will reject Apps for any content or behavior that we believe is over the line. What line, you ask? Well, as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once said, 「I"ll know it when I see it」. And we think that you will also know it when you cross it.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沒有署名,但根據語氣判斷很可能是喬布斯寫的。
我原來有個搞知識產權的法律同事,他老師專打剽竊的官司,說是因為很好打(比之專利的官司)。
向法官證明存在剽竊,最好的辦法就是,就是拿出原文中那些其實不相關,冗餘,因人而易的句子片語,這種東西不必存在,但是如果老是碰巧出現抄襲者的文字里,那就能讓法官相信:這是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的剽竊。
所以程序員為了保護自己的程序,會加上一些廢語句,無用變數。對方如果竊,又不想被抓,就得把這程序都讀懂吃透才能把這些地方刪去(一般的作法只是批處理的把程序中的變數名換掉),這樣的話,還不如搞明白以後自己重寫一個安全。
「抄」,還是「不抄」?這是一個問題。在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抄襲和剽竊問題已經成了中國學術界討論的一個比學術問題本身更加重要的問題。關於抄襲和非抄襲(引用)、剽竊和非剽竊的界限「確實」是大有學問的,但也是一些最基本的學問。它既是關於做人的學問,也是關於做文章的學問。關於這個問題,有幾點要說明。
第一、抄襲和引用的界限
抄襲和引用之間的界限應該有一個明確界定。我認為,這個界定標準應該是:所引用的原文是「簡單的複述」,還是引用者對原文進行適當的合乎語境的合理利用。前者是「抄襲」,後者是「合理的引用」。
所謂「簡單的複述」,即「抄襲」,指的是後來者只是簡單地引用了原作(已有作品)的思想,得出了原作(已有作品)的結論,也就是說,其對於原作(已有作品)的利用並沒有超越原作(已有作品)的含義,卻把它居為己有,致使第三人(一般讀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誤以為它就是引用者自己研究的成果。凡有上述「誤導他人注意力的引用者」,無論其引用的觀點、材料、得出的結論有沒有註明出處,皆構成抄襲。舉個例子來說,某A對現象「A」進行研究,他根據材料(A),運用方法{A},得出了結論[A]。在上述A研究的系列成果都已經得到公開發表或出版的情況下,假如某B也對現象「A」進行研究,假如他的研究活動和某A的研究活動的主要材料、運用方法、得出結論具有基本的相似性,那麼,無論其有沒有在其作品中註明「A」的成果,皆有抄襲的嫌疑。假如B研究者註明了主要材料、運用方法、得出結論的來自A出處,但是與A大同小異,同樣視為抄襲。假如B研究者沒有註明上述出處,但是與A大同小異,同樣構成抄襲。
所以,抄襲與不抄襲的界限不在於有沒有註明原作或前人的已有成果,而在於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一部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的著作只能是一部虛假的作品,即抄襲之作。
第二、抄襲和剽竊的區別
抄襲者大體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雖然註明了引用的原文的出處,但只是簡單地複述原作者的思想,得出了原作者的結論,這是一種並無新意的「重複」;第二種情況是沒有註明原文出處,只是簡單地複述了原作者的思想,得出了原作者的結論。如有上述情節者,皆視為抄襲。第一種情況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抄襲;第二種情節更加惡劣,因為它已經是在進行了「剽竊」。剽竊的最大特點是千方百計地隱藏或抹殺他人的已有成果,使自己的作品變成一部具有獨創的作品。抄襲和剽竊僅是道德體系失范的問題,而是做學問好壞的是非標準問題。查重軟體的出現,如paperpass、paperrater等,對抄襲和剽竊之風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虛假論文的鑒別準確率為100%,讓虛假論文現出原形。避免此類為題,也可參閱簡書文章:解讀論文查重報告:避免引用被視為抄襲
第三、對原有成果的合理利用
與之相對應,所謂「對原文(原作)作出引用者適當的合乎語境的合理利用」,指的是後來的引用者不掩蓋原文的出去,在對原文作出適當引用的同時,對原文出處作出適當的說明或註明,並且得出自己的個性化的結論。假如其得出的結論與前人相同,他必須註明這是先人已有的觀點,假如他得出的結論與前人不同,他也必須註明自己的獨到見解何以不同於先人。
所以,擺在每一位學人面前的有三個選擇:明目張胆的抄襲、偷偷摸摸的剽竊或者坦然地光明正大地合法地有節制地引用。畢竟學問是公器,一個人的學術成果總是要發表出來的供大眾閱讀的。而偷來的或抄來的東西遲早是要被人發現的。
記得一個西方學者講過,抄一個人的是剽竊,抄很多人的是研究。西方學術論文的結尾,需要有參考文獻目錄,這個目錄有時很長,參考的頁碼標得一清二楚,這個頁碼和前面的引文處一一對應,無一疏漏。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交代理論的來龍去脈,有利於後續研究,二是說明自己的貢獻。參考文獻制度是杜絕剽竊的有效辦法。
更多內容,關注知乎專欄----學術之路
不用折騰的這麼複雜。
分清楚:已知——推理——結論
把別人的結論當做自己的結論,乃抄襲也。
把別人的結論當做自己的已知,乃引用也。
上學期上了一節專門講科研上什麼算抄襲的課,講了整整一學期,有許多想也想不到讓人非常難以判斷的案例。因此實際情況比我之前的回答覆雜許多許多。
大學作業常見問題:什麼是plagiarism(抄襲)?
很多同學以為plagiarism(抄襲)是照抄原文,沒有引用就是抄襲。其實,這個定義過分簡單,在我們學生比較熱衷去的幾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plagiarism的定義要更加嚴格。
在繼續閱讀本文之前,我先說兩個專有名詞。在大學作業里,標註原作者有兩種:
第一種,直接引用,direct quotation (引用原文,後面用括弧寫出作者名,年代,原文的頁數)
第二種,引用觀點,citation (借用原文的一個想法,但是自己改寫,而不是直接抄原文,後面用括弧寫出作者名,年代)
好的,下面我們開始說抄襲的種類。按照哈佛大學網路公布的指引,抄襲有6種:
A Verbatim plagiarism(原文抄襲,沒標註原作者)
很多同學在段落第一和第二句用自己的話,然後後面直接抄原文,沒有做任何改動,並且沒有標註作者名(不管是quote還是cite),都屬於抄襲。
有些同學會好奇,那麼抄多少原文屬於抄襲呢?按照我在海外留學的經歷,一些查plagiarism比較流行的軟體,像Turnitin,基本上連續6個單詞和原文一樣,就屬於抄襲。
而一篇作業如果有5%的內容和原文一致,或者是差不多,基本上在海外大學就是不及格的級別。特別嚴厲的大學甚至會有更加嚴重的處分,譬如說直接這門科掛掉。
B Mosaic plagiarism (一個原作者標註,沒有標註另外一個原作者)
有些同學寫作業的時候喜歡好幾個文章的資料糅合在一起,簡單來說,就是東挪西借,湊在段落里。
這些同學可能在段落中的一句話是借用了一個文章,然後標註了作者(citation),但是下一句話借用其他的文章,卻沒有標註作者,這樣也是屬於plagiarism.
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可以第二句話直接改寫,或者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這樣一般Turnitin是查不出來的。
C Inadequate paraphrase (標註了原作者,但是改寫不夠)
有些同學想用原文的一個句子,但是不敢全抄,就改寫其中幾個單詞,然後頭尾不變。這種也是plagiarism,軟體也是很容易查出來的。即便你標註了原作者(citation),這也是plagiarism。
解決方法也是比較簡單,就是按照我所建議的辦法(1 換表達 2 換結果 3 用自己的語言寫)來確保paraphrasing非常充分。
D Uncited paraphrase (改寫了原文,但是沒有標註原作者)
很多同學這麼做是因為自己一個段落已經很多citation,不好意思再標註,感覺太多。
也可能是因為原文的理論比較長,或者連續幾個句子學生覺得比較好,想搬過來使用,但是不可能連續幾句都有citation,而且標註同一個作者,感覺很傻。
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捨,你覺得原文最好的1-2句話就改寫,這1-2句話和原文類似度比較高,但是其他句子可以和原文「神通形不通」。
譬如說,如果你在寫一個管理學作業,原文舉例說的是員工非常在意得到培訓的機會,這樣會提升積極性。
那麼你可以不寫培訓,不用培訓這個詞,你說參加會議,上課,或者和同事交流,這樣和原文就完全不同了。
這樣你就等於在用自己的想法(own ideas),而不是借用別人的想法(borrow ideas)
E uncited quotation (直接引用,不標註原作者)
有時候學生會引用原文,加上雙引號,但是沒有標註原作者,這樣讀者想找到原文看都不可以,這樣也是plagiarism.
很多學生這麼做的原因是引用的資料可能是網路來的,或者是其他不是很常規的出處,譬如說非正式出版物,一個學者的PPT等,不好標註原作者。
這個時候,可以查閱網路上的referencing 格式,一般都有完整的介紹。
譬如說APA格式,你就谷歌APA referencing
如果是hardward 格式,你就谷歌Hardward referencing
F using material from another student』s work (使用其他學生的作業)
大家永遠記住,在海外大學,你同學的作業也會上載到系統里,所以如果你和你同學的作業內容有重複,也是抄襲!
因此,平時和同學交流怎麼寫作業可以,觀點差不多也可以,但是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切勿在寫作業的時候看其他同學怎麼寫的,這樣你很有可能忍不住會抄幾句。這樣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別人!
高中進了半個美式教育以後,才知道美國對抄襲的容忍度有多低。網上課程有一定比例的問答題,帳號提交一次之後會出現標準答案,剛入學時同學們之前瘋傳,複製粘貼,一個星期後班裡40個人35人被處分。因為我們壓根沒想過這是不能做的,外教壓根沒想過中國學生不知道這是錯的。
此後,每個外教補上了一門關於什麼是Plagiarism (抄襲)的課。定義為,採用別人的文字的同時沒有清晰指出引用的本質,換言之,讀者自然而然覺得是你寫的,和別人的句子有30%以上重合的情況,就是抄襲。
避免抄襲,引號或特殊字體加註解,正式論文要在文後嚴格標出所引用話的出處,包括作者,書名,出版社,以及出版年等等等。網上文章要標註來源網,雜誌文章要標註期刊數,包括不是自己拍攝的所有照片都需要備註。
美國大學裡發現抄襲一般是立即開除。這從來不是一個可以容忍的事。這是差距,確實存在的差距。即使身在一個物慾橫流的世代,即使人人都這麼做,也不是為抄襲辯護的理由。
先用我對論文寫作的一些看法佔個樓,關於引用和抄襲的東西有空了會慢慢更。
談一下我對論文結構化寫作的一些看法。
從小大到無數次的英語考試,作文模版始終是我們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大家是對它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問題;恨它是因為好的、個性化的模版太難找,而且模版也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終有一天,我們要離開模版給我們構建的安全區域,進階為更個性化的寫手。
本科畢業後,當第一次需要寫sci文章時,我又面臨了當初第一次面臨英語作文時無從下手的感覺,相信多數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那麼,曾經幫過我們大忙的英語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們於水火,幫我們邁出sci文章寫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會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sci文章結構化寫作的一點體會。
首先,我們來談談結構化sci文章寫作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的幾點原因。
1. Sci文章不是滿漢全席,而是快餐
首先,我們要明確sci文章的定位,我們不能把sci文章當作滿漢全席。相比偉大的文學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藝術品,而更多的像是應用文。讀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從而判斷這些信息的價值。因此,他們期望的是能填飽肚子而又不太讓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當你看看雜誌的instructions時就會明白,學術圈還是喜歡簡單粗暴直接的東西,所以才會給你的文章上那麼多枷鎖。當然,如果你拿了諾貝爾獎,在給CNS寫評論的時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速食麵,科學界也會把它當滿漢全席來對待。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老老實實的往讀者的期望上靠吧。
做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點是除了少數專業辭彙外,辭彙和語法都不難。這意味著門檻低,一個本科畢業生在積累了一些專業辭彙後,應該足以應付。難點在於,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讀者的「共性」,而無從下手。
有的人可能會說,閱讀(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義上的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每個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存在讀者的「共性」這回事呢?更遑論找到這種「共性」?
事實上存在這這種「共性」,並且我們都受過如何找到它的訓練,只是大多數人忘記了,或者把自己受過的這種訓練當成了笑話。
先說多多年前讀到的一個事情,真假無從考證,但故事背後的意義值得大家思考。據說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點名了,80後應該都知道這個人,後面的孩子可能對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為語文考試的閱讀材料,以示語文教育緊跟潮流,關心學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請該作家做了這道題,對照參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聲稱,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實含義?!當年有些人便拿這件事來說明語文考試的題目的不合理,進一步否定現有的語文教育體制,甚至否定整個教育方法。
其實,這些人大錯而特錯。一道菜的價值,取決於食客,而不取決於廚師。一篇文章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讀者,而非作者本人。一個好的作家,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讀者;一個好的讀者,天然就可以成為一個一般水平的作者,當然,有時候可能要經過一點簡單的訓練。其實,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問題的話,那麼問題便在於對於文學性過於強調,而對應用性過於輕視,這樣的體制才生產出了那位善寫不能讀、忽視了閱讀「共性」的少年作家。
所以,你們大約明白了,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們在語文課上受過的那點教育,比如「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這個字不能刪去?」、「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結構」這樣的訓練,都是我們寫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麼人類的語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們從小在語文課上學到的東西,多數能夠遷移到英語甚至其他語言的學習中。結構化的sci文章寫作就是要利用我們從小學習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從而倒推出寫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讀者期望我們給出哪些「共性」的東西呢?
2. 讀者的一些思維共性
讀者的思維有一些共性,這裡只講一些和論文寫作相關的,如果有遺漏的話,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人類的短時記憶能力有限,一般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平均值為7±2。這意味著什麼?第一,句子長度不能太長,否則讀者記不住,考慮到上下文要銜接和轉換,實際上單個句子的長度可能得更短。單個句子的長度究竟應該多少合適,我沒有具體數字,但建議是盡量簡短。第二,由於短時記憶容量小,所以對於複雜的內容(此處指對象比較多的句子),一般讀者難以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這對作者的要求是,在句子長度和內容對象無法精簡時要盡量按照讀者易於接收的結構展示邏輯。
那麼,讀者易於接收什麼樣結構所展示的邏輯呢?
3. 論文的結構如何反映了讀者的共性?
在你讀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生之後,你對這樣的一種說法肯定會很熟悉:研究或文章就像是一個故事,你應該把這個故事講清楚。仔細想想,這樣的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故事要有邏輯的展開情節,最終達到高潮,其中某個人物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最後結束。科學研究和科學論文,也是這樣的,通過有邏輯的描述,最終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據說當代作家描述故事的結構大概有20多種,其中有4種是可以完整地遷移到科學研究和科技論文中的。
第一種是OCAR結構,即Opening (O)、Challenge (C)、Action (A)和Resolution (R)。這種結構可以完美的對應到一般科學論文中的格式,也是絕大多數期刊文章常見的結構。
後面三種結構則比較少見。
第二種是ABDCE結構,即Action (A)、 Background (B)、Development (D)、Climax (C)和Ending (E)。這種結構屬於進階的結構,如果你功力夠深,名氣夠大,在約稿時可以嘗試這種結構(其他情況下可能被不知道你大名的審稿人直接斃掉),直接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第三種和第四種結構分別是LD結構和LDR結構,即Lead/Development/Resolution。如果你看的專業期刊比較多的話,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結構並不是很常見。因為這種結構更多地應用於綜合性期刊中,比如CNS這個級別。不相信?給你舉個例子吧。沃森和克里克發表他們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是這樣開頭的:
We wish to suggest a structure for the salt of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D.N.A.)。
想看這篇文章的話,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因為精力有限,在後面關於論文結構化寫作的內容中,我會主要關注第一種結構,即常見期刊論文的寫作。
OCAR結構為期刊文章的主流是一種偶然嗎?不是的,是因為它很好地滿足了一般讀者的期待,符合一般讀者的共性。
需要指出的是,OCAR是一種結構,和大家熟悉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 and Discussion)是不同的。OCAR結構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敘述模式,寫出的文章便於讀者理解。而IMRD僅是一種格式,在這種格式下,作者可能寫出好的文章,也可能寫出非常垃圾的文章。
金字塔原理又是何方神聖呢?
金字塔原理是一個系統的理論,最核心的觀念包括SCQA架構和MCME原則。SCQA架構即情境(Situation)、衝突(Complication)、問題(Question)、答案(Answer)架構,用於組織文章中的觀點,對前言的展開和文章的整體架構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把這個架構對應到OCAR結構結構就是用讀者熟悉的內容引入主題、提出目前知識的gap、提出研究假說、證明研究假說這樣一個過程。MCME原則是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論證的各個部分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對討論和結論部分有指導作用。
看不懂的話,是我的水平有限,講得不夠清楚。不過不要緊,後面講到具體的寫作方法時,會進一步展開,而且我保證,到時候會以模版的形式直接給出能用的東西,不搞這麼多理論性的東西。
簡單談一下金字塔原理的SCQA架構為什麼會有用吧。我的理解,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人類先天的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第二個是可得性啟發。
俗話講,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任何所謂新的事物,都能同舊的事物尋找到聯繫。這就是人類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不斷地把新的信息和舊的知識連接,從而得出新的知識。金字塔原理從背景過渡到衝突的過程,就是再現了這個學習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新的聯繫建立了起來,仍然要接受第二系統的審查,才能被人們真正地接受為新的知識。第二系統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理論,可以簡單地認為第一系統是直覺,第二系統是理智。
由於新的聯繫是最近建立的,可得性比較高,因此人們在認知審查的過程中,就更容易認為它是真的。更何況,由人們已知的信息開始,能給人帶來熟悉感,從而引發認知放鬆,進一步削弱了第二系統的判斷力。
這大概就是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用的原因吧!
我用人話再重新說一遍吧。就是新的信息和舊的知識建立了聯繫,利用你對舊的知識的熟悉,讓你放鬆,並且由於新的信息是你剛剛得到的,印象深刻,結合這兩個因素,讓你更加容易相信新的信息。當然你也不敢把你的讀者當成傻子,利用金字塔原理展開論述的過程中,你的邏輯一定是經過整理的,甚至是精心偽裝過的。
所以你把握了OCAR結構的內核,就更容易寫出符合讀者共性和期待的文章。
4. 思維的轉變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穆從軍教授曾提出,在東方文化的傳統里,寫作是讀者責任型的,即作者傾向於更多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讓讀者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作者責任型的,即作者負責把事情講清楚明白,並提出自己的結論,供讀者進行審查。想看穆教授文章的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只看第三部分就可以了。
一些人寫文章之所以自己寫的痛苦,別人讀著也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思維仍然是讀者責任型的。他們沒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數據和邏輯,只是覺得把數據擺在上去就能夠顯而易見理所應當的得出結論。他們常常還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我寫的夠清楚了,你們怎麼會說讀不明白呢?
這也是我提倡盡量直接用英文寫作的原因之一,在用中文寫作時,你會不自覺地被讀者責任型的習慣所左右,寫出的文章的邏輯會更加的複雜,並包含有過多無關緊要的細節。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直接用英文寫作的話,豈不是更不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思維嗎?這個疑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你應該明白,表達不清楚更多的是思維的問題,而不是語言的問題。歡迎再讀一下公眾號學術寫作中的《盡量不要寫長句子》。如果你的思維夠清楚的話,直接用英語寫作也能寫出表達清晰又富有邏輯感的文章。況且後面我會逐步介紹論文結構化寫作的模板,而模板是有幫助思考的功能的。
不相信模板會有這樣的功能?有空的話去買一本《金字塔原理》看看吧,《金字塔原理》在全球暢銷這麼多年,足以證明它的有效性。作為一種模版,金字塔原理幫助很多人實現了結構化的思考和富有邏輯的表達。還是不相信?過一段時間我會分享考研作文寫作的準備策略,裡面也是用了模板的方法,我想大家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研究生英語考試的人,這種把寫作模板化的思路到底行不行你一看就知道了。
5. 結構化論文寫作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
結構化論文寫作能夠解決什麼問題:1.不確定寫什麼 2. 找不到足夠的東西來寫 3. 覺得自己的觀點不言自明,不需要論述(實際上類似第一種情況,不知道怎麼展開論述)。
結構化論文寫作不能解決什麼問題?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和不動手練習的話, 結構化論文寫作不能幫你憑空變出一篇文章出來。畢竟我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又不是幫人代寫論文的。
文中兩篇文章的下載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oKXvHH。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ci_coffee_break)或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和我做進一步的交流,公眾號主要關注科研生活和論文寫作。公眾號會定期分享一些關於研究生做科研的書籍和讀書筆記,歡迎大家來看看。
http://weixin.qq.com/r/VjsqMn3E1CCrrTlR925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寫作中都會摻雜著一點抄襲,就算是博士的論文,也是需要經過實驗得來的數據,但是有些數據還是得靠買
需要在參考文獻中註明。
對論文而言,剽竊有兩種:一種是剽竊觀點,用了他人的觀點而不註明,讓人誤以為是你自己的觀點;一種是剽竊文字,照抄別人的文字表述而沒有註明出處且用引號,讓人誤以為是你自己的表述。當然,由於論文注重觀點的原創性,前者要比後者嚴重。至於普及性的文章卻有所不同,因為並不注重觀點的原創性,所以並不要求對來自別人的觀點一一註明,因此只看重文字表述是否剽竊。
如何使用別人的文獻資料呢? 如果你的句子與原始資料在觀點和句子結構上都非常相似,並且結論與引語相近而非用自己的話重述,即使你註明出處,這也是抄襲。你不能僅僅簡單改變原始資料中的幾個詞語或者對其進行摘要總結,你必須用你自己的語言和句子結構徹底地重塑你的總結,要不就直接引用。
可見,對別人的內容的使用必須進行全面的重寫,否則就有抄襲的嫌疑。但這裡要避免胡亂拼湊和揉合。
許多人寫東西,正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抄襲,如何避免抄襲才犯了錯誤,所以明確什麼是抄襲非常重要。
The essence of plagiarism is to claim someone else』s work as your own. You may include summaries or quote from outside materials (for example, comparing your idea to a gamified system at an existing company, or describing an argument from an article or blog post), so long as you provide clear attribution of the source. You may work with other students in developing your answer, but the material you submit must be entirely your own individual words.
讓我用蹩腳的英語大致翻譯下吧。
抄襲的本質是別人的勞動成果作為自己的工作。您可能從外部材料的摘要或引用,只要你提供了明確的歸屬源就沒問題(例如,你比較現有公司遊戲化系統的設計理念,或描述一篇文章或博客文章的觀點)。你可以與其他學生深化你的答案,但您提交的材料必須是完全是你自己個人的作品。
例如知網和paperpass的系統,被判定為抄襲的內容紅色顯示(抄襲率90%以上),被判定為引用的內容橙色顯示(抄襲率一般在40%~70%)
論文抄襲的定義
一.學生所提交答辯的畢業論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屬於論文抄襲、剽竊行為。
1. 與他人已完成的論文(包括已公開發表和未公開發表的論文)的結構、基本論點和內容基本相同,文字一致率達到60,以上者屬抄襲;
2. 與他人已完成的論文中的重要段落的論點和內容基本相同(包括引文在內),文字一致率達到70,以上者抄襲;
3. 與他人已完成的論文中的一段連續的文句(300字以上)的文字基本相同,一致率達到80,以上,並未加註釋,此項行為達2處以上者抄襲;
4. 與他人已完成的論文中的一段連續的文句(100字以上)的文字基本相同,一致率達到90,以上,並未加註釋,此項行為達3處以上者抄襲。
二、注釋只有在引證名言、他人的獨特觀點和實際資料時才能使用,不得整段引證他人的論證分析文字。否則,以抄襲、剽竊論處。
核心觀點和引用比例
我認為寫論文的時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用引號括起來的東西是會讓你的文章失去水準的東西。有些東西真的有用,概述起來,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添加上出處。篇幅不要太長,文章的重點與引用的內容相輔相成。
人在做天在看,自己是否遊走在邊緣心裡應該都清楚的。
個人感覺本科生論文的寫作深度只是把別人優秀的論文歸納、精簡一下,添點組織語言
我來補充一下
英語老師分享的一篇關於學術抄襲的文章:
http://www.poynter.org/latest-news/everyday-ethics/188789/patchwriting-is-more-common-than-plagiarism-just-as-dishonest/
如果你想仔細區分怎麼樣算抄襲
比如 對於 名人名言的引用需不需要加註釋, 整段的引用該如何處理 這類問題
這裡有個quiz加指導可以看一下
http://www.lib.usm.edu/legacy/plag/plagiarismtutorial.php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很簡單,估計在美國的學術圈子裡也就是這麼做的:不用吵來吵去,兩篇文章一放,同行一眼就能看出來。
判斷是否抄襲根本不需要神馬委員會去評議,一篇文章,通常是編輯先看到,(未發表狀態。要是已發表的那當時的期刊就糗大了)如果編輯覺得它是抄襲了,發給其它編輯啥的看看,基本不會有異議。馬上群發拉進黑名單。
都是混在一個行當里,讀過幾百上千篇文章寫過至少十幾篇文章的人,連TM是否抄襲都看不出來?!
要是看不出來,你也就別在這個圈子裡繼續混下去了。
國內的問題在於:即使學術圈子,信用也不值錢。明明白白的標示出這一段觀點是「抄襲」的某人的,就是引用。
「引用」某人觀點而不註明來自他人的,就是抄襲
推薦閱讀:
※如何撰寫UC新聞體?
※怎樣用詩詞歌賦的形式寫一篇《中國頌》?
※為什麼說《佩德羅巴拉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為什麼在黑夜更易寫出好文章?這是普遍現象么?
※以「有一天,公主搶走了龍」為開頭,能寫出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