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與業內人士短時間的交談儘可能深入了解一個行業/企業?

比如在飯局/會場之類的偶然場合上碰到個之前不了解的行業的從業人員,想通過十來二十分鐘的聊天儘可能了解這個行業或者他們公司,特別是那些只有從業人員才了解的行業內情,怎麼提問才能又高效又不突兀呢?


通過短時間的交談,對該行業的了解,只是「自以為了解」。弄得不好,反而會留下錯誤的刻板印象,還不如一張白紙。

遇到一個行業中的資深人士,可以問問「外行對你們這個行業通常有哪些誤解?」,或者說「我覺得媒體對你們這個行業的報道有點問題…」(就沒有沒問題的),聽他吐吐槽,但也不要太當真。有一些行業,專業人士的「專業」之處就體現在不會隨便給你講什麼「內情」。

要想深入了解一個行業,需要接觸不同職位的從業者,需要做很多細緻的案頭工作,沒有捷徑。


對於做投資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行業專家訪談。行業專家的費用費用高昂,一般在3000元/小時,所以基本上要求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了,通過與專家的溝通,對一個行業形成基本判斷,而這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貼主提到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那其實很多專家訪談的技巧就用不上了,比如:1、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帶著問題去問等等。然而答主實際上經常參加這種陌生行業飯局,就是組局者為了提高溝通效率,一次性邀請各個領域的人一起見面吃飯,大party,席間一方面能夠大大提高面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介紹朋友互相認識,串一串資源,也許投資機會就有了。所以,經常會有一桌子人從事不同的行業,那,就需要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內迅速了解這個行業,答主有些技巧。

首先,要明確你需要通過交談獲得信息的目標,然後才是有的放矢的問問題,比如,我們的目標是獲得:1、行業主要產品或服務2、市場規模 3、行業技術趨勢4、上下游產業鏈4、利潤水平5、增長潛力6、行業門檻或壁壘7、行業內競爭格局8、行業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9、行業政策、10、核心成功要素。這10個問題其實概括了行業研究最重要的點。

接下來就是問問題了,圍繞這些目標答案,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並用相對輕鬆並期望的語氣表達出來,讓回答的人沒有局促感。1、你們公司主要是做什麼的啊?(1、行業主要產品或服務8、行業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2、整個市場盤子有多大啊?這幾年增長怎麼樣啊?(2、市場規模5、增長潛力)3、這行業有沒有核心技術?技術升級換代咋樣?(3、行業技術趨勢公司)4、這幾年賺不賺錢啊?(4、利潤水平8、行業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5、這行業內大的玩家有誰啊?都是什麼樣的模式啊?怎麼發展起來的啊?(6、行業門檻或壁壘7、行業內競爭格局8)6、有沒有鼓勵或者限制性的行業政策啊?怎麼才能成功啊?(9、行業政策、10、核心成功要素)

通過對方對著6個問題的回答,基本上對於一個行業的全貌就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希望解答了你的問題。


本問題的語境是:「偶遇」,「業內人士」和「二十分鐘內」。因此這次交談的核心是: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簡單的文案調查上,並充分利用好與業內人士的溝通機會,獲取一般渠道不易得到的真知灼見。

首先,如果可能,可以利用各種雞賊的機會(上廁所、對方接電話、自己或對方拿飲料或者食物等等),用手機簡單查查對方的公司、行業及相關的各類入門知識。最基本的需求是要達到Name Dropper,至少能拋出這個行業裡面的一些關鍵辭彙,比如:前幾大玩家、商業模式、創始人及操盤人等等。

其次,要為本次交流設立好正確的目標和期望值,就是獲得一些文案調查不容易獲得的知識,所以可考慮些互動性強而且容易見仁見智的話題。(同時考慮到是偶遇因此和對方還處在陌生人之間相互試探的階段,要盡量避免太突兀的問題。)那些關於行業規模、標準用戶、利潤水平等等,就盡量別問了,純粹是浪費機會。個人覺得比較不錯而又不太冒犯的一些問題如下:

  • 貴企業有哪些業內稱道的優勢或者競爭力,同時對手還很難模仿?(語言可以簡化為:貴企業如此成功,靠什麼別人不具備的優勢走到今天?)
  • 貴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xxx(這時候展現了之前簡單查詢資料的優勢),怎麼評價?有沒有什麼做得特別好的地方?
  • 這個行業或者貴企業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啥?(萬精油的問題)
  • 這個行業有沒有經常被外界或者政府誤解的地方?(包治百病的問題)
  • 未來有無什麼政策、趨勢、技術或者模式可能改變這個行業?(AI或者大數據是個筐,什麼都能裝)

最後,世上鮮有捷徑,要想獲得更多的真知灼見,還是需要自己平時多下苦功夫去了解這個行業,特別是親手操盤或者接觸這個行業,獲得第一手的資料。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其實藉助「商業模式畫布」,可以非常系統地了解到一家企業的基本模式。

這是《商業模式新生代》里提出的一個框架:

我們的問題可以圍繞它來進行。

至於這 9 個模塊的具體內容,如下(有點長):

-----我是分割線-----

什麼是商業模式畫布?

商業模式畫布是一種分析企業價值的工具,通過將商業模式中的元素標準化,引導思維,並方便將素材進行歸檔。 這裡推薦一本書《商業模式新生代》,第一次也是在這本書里了解到該概念。

它包括9個方格:客戶細分、客戶關係、渠道、價值主張、關鍵業務、核心資源、合作夥伴、成本結構、收入來源。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搜集到的素材分模塊填充,在完成這張圖的時候,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水到渠成。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每個方格究竟代表什麼含義。

(一)客戶細分

這是營銷里重要的STP理論,它包含了三個部分: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

有些企業向所有人提供服務,最後獲得了成功,比如騰訊的QQ產品。

而更多的企業則針對細分市場,提供定向服務,也能獲得不錯的發展,比如川渝地區的唯怡飲料。

客戶細分的角度有很多,比較通用的包括:

1.地理變數:地區、城市規模、人口密度、氣候等。

2.人口變數:年齡、家庭規模、家庭生命周期(單身、已婚、喪偶等)、性別、年收入、職業、受教育程度、宗教、種族、國籍、社會等級等。

3.心理變數:生活方式、個性等。

4.行為變數:忠誠度、使用場合等。 當把這些弄清楚後,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畫出目標客戶畫像。

比如一家高端養老機構的典型客戶畫像就是:80歲的老人,大學教授,高級知識分子,收入高,有良好的醫保,對新事物具備高的接受度。

(二)價值主張

為什麼目標客戶要選擇你,而不是別人? 這就需要回答,針對客戶的痛點和客戶的特點,能夠

①提供什麼特別的價值?

②幫助客戶解決怎樣的問題?

一般來說,這個問題可以分為:

享樂屬性問題和實用屬性問題。享樂屬性強調的是感官上帶來的價值,它們讓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悅。例如定製化的服裝、傳遞社會身份地位的奢侈品、具備領先工業設計的數碼產品。

實用屬性強調的是功能價值,能滿足衣食住行的某個需求。如更快地上網、更便捷地出行。

當然,享樂屬性和實用屬性不應分割來看,而應結合來說:比如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服務(實用屬性)的同時,又能在品牌上讓你覺得還有面子(享樂屬性),就如同現在的很多手機品牌。

(三)渠道

渠道討論的是: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讓客戶接觸到價值主張?

它又分為銷售渠道和傳播渠道。

1. 銷售渠道

傳統渠道即一級、二級、三級代理商,通過它們不斷下沉,最終將產品和服務帶到消費者處,如快消品的渠道。 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這種方式不斷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通過網路找到品牌商購買。

但凡事也有例外。 OPPO和Vivo就用事實證明,傳統銷售渠道下沉也能夠實現銷售的逆襲: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按2016年第二季度對銷售商的出貨量計算,Oppo和Vivo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分別排第二和第三位,僅次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2. 傳播渠道

目前傳播渠道也在去中心化。 例如曾經火爆的電視台,已經開始讓位於微信、微博、直播等各種新媒體。

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搭建微信平台,製作多種類型的廣告,在不同的媒介傳播。 例如Newballance在誕生110周年的時候,聯合李宗盛拍了一部不像廣告片的廣告片《每一步都算數》。

時長10多分鐘,專門用於社交媒體傳播。

這個廣告我看了三遍,真的很有味道。

(四)客戶關係

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讓客戶開心地花錢呢? 這是個大問題。

這涉及到各種接觸點,以及接觸點帶來的情緒變化,到認同,再到消費,最終是購後行為(口碑傳播)。

我們總覺得自己的購買就是一瞬間的行為。在營銷領域,這可是一連串列為的疊加。

我們舉個例子:去實體店買一部手機。

首先,我們路過店鋪,看到某個宣傳物料,被它的某個特性(比如1999的價格)吸引。為什麼會吸引呢?因為它的配色、或它的效用突破了你傳統的「閾值」(即讓你感受最低的點)。

接下來,你進了店鋪,情緒已經開始有點變化。導購馬上迎面過來,向你展示手機的功用。此時在燈光、配樂甚至香味的各種接觸點的結合下,你的情緒繼續發酵。 發酵到一定程度,你開始相信它真的好想還不錯。

OK!只要認同感產生,接下來就是臨門一腳! 導購拋出了一些優惠:比如最近購買還能送貼膜,手機殼,甚至還有話費!這些完全在意料之外啊!當實際大於期望時,滿足感就來了,購買便水到渠成。

在購買之後,導購還會告訴你,隨時過來都可以對手機進行清潔,「終生」服務。 於是當你覺得還不錯之後,也會推薦家裡人過來買(口碑)。

你看,整個過程可能只有半小時,但在銷售設計上,卻是一整套功夫。

分析企業的客戶關係,主要就看客戶對它是否敏感,是否已經形成了品牌認同,甚至品牌忠誠。 一旦有了這層關係,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五)收入來源

確定了為誰服務以及服務類型,接下來就是明確賺錢的方式。

第一是收費模式。 比如對一個APP來說,它可以:

  • 一次性付費下載使用(Carbo)

  • 通過免費試用基本功能,高級功能一次性付費使用(Annotable)

  • 免費試用基本功能,高級功能付費訂閱使用,按月/年收費(印象筆記)

  • 所有功能免費使用,廣告提成(很多免費遊戲)

  • 所有功能免費使用,嫁接公司其他產品,實現整合收入(印象筆記家其他產品,如圈點)

  • ……

第二是定價方式。

定價的理論有很多。 有的按成本加成方式定價,在成本的上面加一定的毛利。

有按需求導向的定價方法,先擬定一個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格,然後根據所了解的中間商成本加成,逆推來計算價格。

這些都太麻煩了,還可能吃力不討好。

最簡單的就是隨行就市,看看對標企業怎麼定價,然後拿幾個核心指標與它做對比,看自己優於它還是弱於它,最後給個報價。 簡單直接。


(六)核心資源

也就是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自己在競爭中實現突圍。 比如在互聯網創業中,分析清楚這個主題,就可以回答:如果BAT抄襲了你的模式,你還能保全自己嗎? 一般來說,關鍵資源包括:

  • 資本。我就是有錢,能夠打價格戰。

  • 知識產權。我有專利,這個受法律保護。

  • 人力資源。我的人厲害得我都害怕!

  • 人脈。我上面有人。

(七)關鍵業務

即企業得以成功運營所必須實施的最重要的活動。

比如一般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推出的時候,都會經歷: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製造、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 但各個環節所帶來的附加值並不一樣。

一個比較簡單的分析思路是:微笑曲線理論。 它認為在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研發(設計)和營銷(銷售)。

互聯網經濟下相信大家感觸更深。

比如一個網紅積累了大量粉絲後,銷售渠道便打通了,然後聯合設計團隊做出滿足粉絲需求的產品(他們對粉絲需求把握是相當精準),最後找代工廠生產。

由於前期已經積累了粉絲認同,產品又是針對他們設計,只要價格不離譜,銷量自然就上去了。


(八)合作夥伴

有哪些重要的上下游或者亦敵亦友的夥伴關係。 這包括三種類型的合作:

1.完全沒有競爭的合作。

例如現在流行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BAT合作就是一例。

2.有競爭關係的合作。

這種合作一般是錯位,例如我們看到蘋果發布會上微軟來站台,雖然很多人很驚訝,但仔細看內在邏輯:微軟推自身的軟體,蘋果推自身的硬體,在這一領域沒有競爭。至於Surface和Macbook的撕逼,該繼續的還是繼續。

3.上下游合作。

這個就沒話說了,上下游直接關乎成本和收益。


(九)成本結構

成本無外乎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具體行業具體分析,比如房地產行業就有土地費用、前期費用、土地建設投資、紅線內市政配套工程、政府收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等。


(十)財務分析框架

說了這麼多,這裡再補充一點。 因為商業模式畫布主要是建立在公司分析自身的角度,而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如何分析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還要根據它的財務報表,分析其資產質量、成長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情況。 下面是曹將整理的一個表,基本囊括了財務分析的各種指標,以及計算公式和意義。

商業模式畫布(PPT版)和上圖的財務分析框架(Excel版)下載地址:


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p9i32R 密碼: y8nw

本文摘自:如何快速分析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 - 商業研究筆記 - 知乎專欄


我一直認為在臨時環境中快速的與人搭建良好且有價值的溝通是一項必備素養。
以下是個人方法分享。

首先我們要先從平日里的知識儲備抓起。
在工作之餘多去了解各類行業中較為基礎性的知識以及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

但是,如果你沒有提前做好預備的前提下遇到了某一行業的人士該怎麼辦?
我會推薦你這麼做:
1.對對方的學術背景與工作履歷表現出一定興趣,如果在大學研修專業與工作方向一致可以表達出久仰貴校學科水平之類的,如果專業與工作不對口可以聊聊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行業。如果對方報出的工作履歷中有你曾耳聞過的公司/業務,你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與對方繼續溝通。

2.如果是會議,那麼很有可能是與對方的業務及公司有一定聯繫,可以與他評論下今日的會議,安靜傾聽他對於會議中涉及行業問題的論述。

3.將話題導向其行業現在以及未來所可能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大部分都可能會與其他學科產生交叉領域,就比如it產業與醫療行業。

4.多問開放式問題,盡量避免問一些技術性問題,因為你不了解這個行業,無法知悉你問的問題是否正確,是否涉及到公司保密協定,是否在對方的專業知識範疇之內。

其次,我不太清楚為什麼題主會想要了解那些多年從業者才會知曉的行業內情,因為這些行業你並不熟悉,估計也和你本行業沒什麼太大關聯,如果是想要通過獲取這些內情來在其他場合偽裝成自己是該行業知情人士真是naive,了解內情並不會為你帶來任何顯著收益,只會讓人以為你在吹噓自己。並且由於你不是該行業人士,他人對你所說的內情真實性也會有存疑。

第三,知識與內情本身就是種資源,不是十分鐘,二十分鐘的閑聊就能與你交心而談,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該行業內情,你大可以加了聯繫方式以後通過慢慢培養感情來獲取。

只有不斷深入去學習,去與各種有經驗前輩交談才能勉強稱得上熟悉一個行業。
畢竟世上無捷徑。


最近在找連鎖便利店的操盤手。
連鎖便利店的具體運營我並沒有接觸過。
但,我有大概的商業判斷啊。

托朋友找了幾個高手,然後開聊。
首先談虛的:這玩意還能幹嗎?
有人說不能幹了,有人說能幹。
說不能幹的,我不要聽,我聽能幹的。

為什麼還能幹?
在三線城市還能幹。
恩,一線城市競爭激烈,消費者都被寵壞了。
三線城市還沒那些變態的APP。
北方不能幹,只有南方可以干。

繼續問,那麼是開大店還是小店呢?
說都可以的,我不要聽。
我聽單項選擇的。
當然是大店嘍,交通這麼便利,人人都有電動車,三線城市的時間還比較充裕,人們當然都直奔最大的店去。
開小店和本地夫妻小店競爭,人家的成本是很低的,鄉里鄉鄰的,咱僱人去干,干不過他們。

繼續問,那麼怎樣才能幹得過他們呢?
說,不要和他們競爭的,我不要聽。說,不擔心,店大貨全價格低,顧客一定都來的,我不要聽。
我聽怎麼競爭的。
收編嘍,店小就貪小利,咱把大店的會員體系搞好,讓會員可以在線訂一些常備商品,再根據會員所住的地方,讓那些小店來做會員的提貨點。不就行了嗎?

繼續問,那咱們怎麼才能建設一個很牛的產品體系呢?
說,靠採購人員能力的我不要聽。
我聽要和生產基地資源進行合作的。
要至少一半的商品都是直供,只有少部分是不得不進貨的。

繼續問,那咱們的店鋪陳列規劃,是不是要請專業人士?
說,店鋪陳列規劃很專業的,我不要聽。
所有的店都把吃的放在靠門口處。明顯的目的地消費,顧客是開電動車來的,不逛夠半個小時會走嗎?所以,很簡單,就是安排路徑,從出口走到入口,一定要把所有商品都看到。

繼續問,那咱們要不要加生鮮呢?
說,不要加,這個損耗高的,我不要聽。
我聽可以加的。
但要看當地人的習俗,可以現制現吃啊。成為一個吃吃買買的地方也不錯啊。

然後,我掏出一張表,大家看看這家店怎麼樣?
人家快速地指出了進店人數這麼多,怎麼客單價這麼低呢?
說,一定是銷售方法有問題的,我不要聽。
我聽產品結構有問題的。

聊了半個小時,心裡有底了,但還是要去實地看一看。
仔細看看。


這是諮詢顧問經常要用到的技能, 一個陌生的問題,很短時間就要變得內行不覺得你外行,外行覺得你內行。 怎麼做?

1. 掃盲工作自己做--案頭研究,自己找資料
2. 約牛人訪談, 重點兩個方向,一個是高屋建瓴的趨勢和感悟(案頭研究也有,進行印證), 一個是挖掘行業當中操作層面的門道和遊戲規則(看訪談技巧)

結合上述資料,上者用自己的思考力進行提煉升華; 中者進行綜合總結,融入自己體系; 下者鸚鵡學舌,把A的觀點告訴B, B的觀點告訴C,C的觀點告訴A,或者ABC觀點一塊倒給客戶,也能混一下了


顯然是不可能的,但這仍然是個好問題。
先撇開交流技巧,單純說深入步出:
1.先要了解對象。比如他在行業是處於行業鏈的哪個環節,什麼職務,上下游的關係,行業經驗、經歷。實事上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比如你只需要從對方名片上看到他的職位,就可以提以上的這些問題,然後不斷深入。
2.自身。本人最好具備一些社會經驗、經歷、熟悉某個行業、較為成熟的公司的運作體系,之所以這樣是有利於對比、舉一反三的提問。最少你得對你有興趣的行業做些功課吧。
3.最好的交流是,當你第一次與之交流後,他願意、甚至期待與你繼續交流,保持關係。
這就是讓題主的這個不可能的問題,成為可能的延續。
個人認為Raymond Wang 舉的例子不失為好的點,但是也要注意把握才好,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你也只是和他笑談而已,甚至會讓他覺得你同普遍的認識一樣膚淺,所以作為一個開頭搭上話算是不錯,但一定要深入。
盡量多的理流程和環節,不要扯技術,除非你是技術人員。
然後要注意的當然是交流技巧了,比如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只單獨聊對方行業的一條鏈,然後結束時會刻意留下些疑問,表示還會繼續叨擾。
還有要根據對方的職位、經歷、以及個人興趣和基本的商業規則,把握住哪些該問、哪些不該問,比如如果你問一個ceo你們行業或你們公司什麼客服具體的工作流程是怎麼樣的,他有可能會覺得幼稚或者是他自己都根本不了解。
似乎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確實不是有太多捷徑的。


二十分鐘就可以從無到有了解一個行業,聽來多少有點忽悠。

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多一點的認知,建議可以嘗試以下兩個問題:

1、行業有多大:5年前有多大?現在有多大?5年後有多大?為什麼?
2、行業格局:哪些人玩得好?他們為什麼比別人玩得好?

最後,二十分鐘內可以問得完,但不一定答得完。

個人觀點,歡迎交流探討。


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有些心痒痒,一直想回,但總是覺得自己一直站在業務口,沒有太多的資格(投資背景)來回答這個問題。
稍微介紹一下我個人,
中科院計算所做CPU(結構設計,DFT,後端接觸一點點),中間順道搞了搞FPGA/Linux Driver/MIPS彙編;之後到一家公司從研發到產品做到運營,接觸了運營商,BOSS系統,SDP等大型系統;後到阿里,商務引入(遊戲/影視/IP),手游/TV遊戲一點點運營,之後進入智能硬體做PM,也了解了不少市場,線上線下銷售的東西。

和很多投資/諮詢行業的人來比,我經歷的行業可能就是大家的零頭,但我提到的每一個,每個我都還算是稍微深入經歷過,但絕對談不上精通。(研究生的經歷還是很紮實的)

回到問題,如何通過三言兩語快速了解一個行業,我覺得基本上都有一個模型(就像計算機程序大神基本不關心哪種計算機語言一樣),我粗略按流程分一下(所有行業都是這個模型):

產品-&>生產-&>銷售-&>市場

產品:

是什麼產品,服務對象,如何設計,如何實現

生產:

自己生產/OEM/ODM

銷售:

線上、線下、自營、加盟、2B/2G

市場

消費市場、專業市場、市場方案

而每一塊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經歷來展開前推或者後推
我舉一個例子,我自己很熟悉線上電商,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線上銷售行業我就這樣切入,
「線上銷售,選擇什麼樣的平台,如何進行廣告投放,做CPM如何篩選目標用戶,ROI是否能夠扛得住加大規模投放,目標用戶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產品,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用戶,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行業」形成前推閉環。

但如果說到一個完全不懂的行業,如區塊鏈在金融的應用,如果那人很nice給你耐心講解區塊鏈,你還算幸運,反之,就趕快換人,回家paper Work吧。

之上很多大神都說了,其實看的行業多才能聊得多,認識的人多了,有共同的朋友才能快速消除溝通尷尬,也確實沒有捷徑。供參考。


要在這十幾分鐘內展現你的價值引起他的關注,簡單的技巧就是深入的談1~2個話題,而不要泛泛的談一些常識。
然後跟他換個微信約見面喝個咖啡,最少聊一個半小時起。
十幾分鐘是不可能全面深入了解一個行業或者公司的,我們約個比較熟悉行業的創業者見面最少還要一個小時起:)


快速了解行業/企業。
了解什麼?是你所要做的功課。
行業/企業的業務流程是一個行業/企業生存的核心,你能了解到最好。
然後是行業/企業的盈利模式,這個生意的專業所在。
然後是行業/企業目前的競爭環境和瓶頸,這個是生意的突破或創新所在。
最後,了解一下行業/企業目前最想解決的問題。


看你是否能抓住吐槽點~


做債的時候調研超過100家企業,接觸各種行業各種高管。可以負責任地說,最重要的是先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就是思考的方法論,不管你有沒有接觸過一個領域或一件事物,都可以通過較優的路徑快速了解。具體到本次的問題,假設你要了解的是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最簡單實用的分析框架即為上下游模式。搞清楚行業的本身做什麼的,關鍵要素:定量(生產),定價,定市場(客戶),定戰略(競爭對手)。上游:搞清楚生產要素,供應商有哪些,量,價,結算,供應商選擇。下游:搞清楚客戶有哪些,量,價,結算,客戶選擇。

把產業鏈上中下游搞清楚,這個行業或企業的大概,基本可以了解得六七分了。


取決於日常積累。通過研究報告、媒體、互聯網,找准該行業的真問題,偶然聊天才能形成對話與交流。


儘管我非常想告訴你一個方法,可是搜腸刮肚一番後,我覺得這個很難,因為人家就算跟你講,你也聽不懂。

在我的現實工作經歷中,經常需要去和客戶或者用戶或者業內人士進行調研和訪談。但是每次都是在浸泡式的環境中,需要做很多功課。沒有這些基礎知識,就失去了溝通的基礎。


短時間深入了解真的挺難的。不過可以直接問他對這個行業發展前景的判斷和看法


提問是個偽命題,儘可能深入了解一個行業/企業,通常需要近十年的浸淫,而別個十來年的積累,是不可能做到十幾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交換,達到深入了解的。
從我做貸款的角度來說,我去跟別個董事長總經理談,都是提前要對企業行業做一個功課,基本上相當於把盡調報告先做了一遍了,不敢說多用功,起碼比你這十幾二十分鐘要多的多。何況是飯局這種場合遇到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一見到你就要把他的壓箱底給交出來,通常遇到這樣的人,對方禮貌客套幾句是有可能的,十幾二十分鐘是談不了什麼核心的。
好比你說在飯局上看見一個漂亮妹子,讓對方十幾二十分鐘決定跟你結婚一樣,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概率太低。
不論你的目的是什麼,建議有這樣的機會好好交個朋友,誠心待人,別個認可你了,外加你自己對企業行業有一定了解,這樣才可能深入探討一些問題。


一般在飯局/會場這種比較突發的情況(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功課),我個人比較喜歡從員工和客戶或者生意(能夠了解企業內情的怕多數以中層幹部以上為主吧,根據場合和目標的職位挑選話題)作為切入點,可以從這些點很容易聊到管理營銷這些話題,但是十幾二十分鐘想聊到內情還是略少一些了(寒暄和互相介紹以及基本禮節性的互動還是要有的,期間還要能夠體現出你的特點和能力(至少讓人家願意跟你持續溝通吧)).真想聊到內情就可以參考其他各位說的,多做功課吧.


我最愛問的問題是你覺得你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

另,你要想提問同時高效而不突兀,基本是辦不到的,這兩個要素差不多是矛盾的。


推薦閱讀:

拍一部簡單的訪談紀錄片要準備點什麼?
單機位如何拍攝人物專訪?

TAG:風險投資VC | 訪談 | 採訪 | 情報學 |